高中地理 4.2 山岳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教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第1课时〕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教材分析:
这一节内容是以山岳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

1.对“褶皱和断层〞的形成内容的处理。

褶皱和断层都是由于地壳运动而形成的,而地壳运动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陌生和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板块的运动情况以及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最好是借助多媒体把褶皱和断层形成的过程用动画演示出来,同时要提出观察的要求:①岩层受什么力的作用?②岩层发生了什么变化?③岩层最终的形态是什么?这样,学生就能够较好地理解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并能总结出两者的特征,并把两者作对比,为以后在实际当中区分褶皱山和断块山打下基础。

2.对“背斜与向斜〞的内容处理。

背斜与向斜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要求学生能根据两者的特征来区分二者,而特征的讲授要落实到图上,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建议背斜与向斜的特征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老师最好以图表的形式作总结,其中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如何去判断岩层的新老的方法。

3.对“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内容处理。

背斜向上拱起发育成山岭,向斜向下弯曲发育成谷地,学生比较好理解;而背斜发育成山岭,向斜发育成故地,学生较难理解。

建议做一个模拟小实验:让学生带一块条形的橡皮擦,挤压橡皮擦做出背斜与向斜的形态,并分别观察橡皮擦被做成背斜与向斜时弯曲部分表面有何变化,并思考:该变化对地貌形成有何影响?通过该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背斜顶部因受X力作用变得破碎易被侵蚀成为谷地,而向斜轴部因受挤压力作用变得坚固不易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老师据此总结:只受内力作用的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受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北斜成谷,向斜成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其形态特征,能够在图上判断出背斜和向斜,并能理解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2、能够结合实例,理解断块山的形成及其基本特征。

3、能够结合实例,掌握火山的形成与结构。

能力目标:
1.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使学生学会利用身边的材料演示地理过程、并能对地理事物进行一定的比较、分析和归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学会用地理的眼光欣赏和认识自然界的美。

教学重点:
理解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
1.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 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具准备:
背斜向斜比较、断层等投影片、火山构造动画素材等多媒体素材库。

教学方法:讨论法、综合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从山之外形美切入〕提到山,总会让我们联想到巍峨、挺拔。

我们出去旅游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山常常让我们感受到一种高大、坚实的美。

首先请同学们来看几幅照片。

[展示图片]:喜马拉雅山、华山、庐山、富士山的图片。

[讲述]:在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分布着很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山脉,它们构成了陆地的骨架。

我们常常会想这些不同形态的山是怎样形成的呢?
今天我就们就一起来学习——山岳的形成〔板书〕
[展示图片]:请大家来看两副图片
[提问]:从这幅图片中,你看到岩层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回答]:岩层发生了弯曲〔变形/褶皱〕
[提问]:那岩层为什么会弯曲呢?
[学生回答]:因为受到了挤压。

[提问]:这种挤压又是来源于什么呢?
[学生回答]:地壳运动
[小结]:好,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我们称之为褶皱。

由褶皱岩层所组成的山体称为褶皱山。

〔板书〕
[讲述]: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山都是褶皱山,比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

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

[设问]:
为什么坚硬的地壳会发生褶皱呢?科学家用板快构造理论进行了解释。

这一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岩石圈是由假设干个板快组成的,这些板快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运动之中,在相互接触的地方板快发生碰撞容易形成褶皱山脉。

我们把褶皱的一个弯曲称为褶曲。

[提问]:现在哪位同学能把我们刚才讲的褶皱的过程用身边的物品演示出来?
学生挤压课本进行演示。

[点评]:他用薄薄的一本书,居然给大家演示了一组褶曲。

很好!
我们说岩层弯曲有两种基本的形态
一种是岩层向上拱起,我们称之为背斜;一种是岩层向下弯曲,我们称之为向斜〔板书〕同学一边演示,老师画背斜、向斜图。

[提问]:根据所画的图,大家推测:像背斜这种地质构造可能会行成什么样的地表形态呢?向斜又可能会行成什么样的地貌呢?
[学生回答]: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承转]:但是,当我们在野外旅游或考察的时候,还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况,这又是为什么一边展示背斜成谷图片一边提问。

[提问]:思考一下,为什么在背斜的顶部会凹下去了呢?
[学生回答]:背斜顶部受到X力的影响。

容易被侵蚀。

向斜的槽部到挤压力的影响。

不容易被侵蚀。

[演示动画]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过程
[承转]:我们看到了背斜和向斜都是既可以形成山也可以成谷。

那我们就不能仅仅根据山的形状来判断到底是背斜还是向斜?那我们怎么来判断呢?
[学生回答]: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

[讲述]:我们看〔黑板上图〕背斜从中心到两翼岩层是从老到新;向斜从中心到两翼岩层是从新到老。

这一规律给我们分辨背斜和向斜提供了依据。

[设问]:判断背斜和向斜有什么意义呢?
[讲述]:我们知道,在地下一些相对疏松,有孔隙和裂隙的岩层中,有石油、天然气和水的分布。

请根据黑板上背斜和向斜图画出岩层中石油、天然气和水的分布位置。

学生在黑板上画图。

[小结]:背斜是一种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而向斜是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是一种较好储水构造。

判断背斜和向斜对我们找矿,开挖隧道、工程建设都有很大的地理意义。

[承转]:刚才我们讲了在地壳运动的挤压下,岩层会发生变形,那大家接着来思考:如果这种挤压非常大,超过了岩层的承受能力,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
[学生回答]:岩层会断裂。

[讲述]:除了挤压会使得岩层断裂,还有拉X也可以使岩层断裂。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断层的形成原因。

[模型演示]:用模型演示断层的形成过程
[提问]: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归纳一下断层的概念。

[小结]:如果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那么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新的地貌;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那么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山岭或高地。

我们把地壳断裂上升所形成的块状山体称为断块山。

〔板书〕
[展示图片]:下面我们来看几幅图。

这里就是以险峻而著称的西岳华山。

华山是断块山的典型代表。

我们来看在秦岭北坡形成了大的断层,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华山断块山,相对下降的形成渭河平原。

[承转]:华山让我们感受到了险峻,那大家再想一下,我们国家还有哪些山也很陡峭呢?[学生回答]:庐山、泰山
[小结]:归纳一下,不管是褶皱山还是断块山,他们都是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具体说,他们都和地壳运动有关,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内力作用中岩浆活动是怎样营造地表形态的?课堂总结:
教学反馈:
1.在地貌上表现为块状山地的是〔〕
A.武夷山 B.泰山 C.喜马拉雅山 D.阿尔卑斯山
2.当岩层受到力的挤压,便会发生弯曲变形,这叫做〔〕
A.褶皱 B.断层 C.背斜 D.向斜
3.以下山地不属于褶皱山地的是〔〕
A.阿尔卑斯山 B.喜马拉雅山 C.庐山 D.安第斯山4.“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内力作用B.侵蚀作用 C.堆积作用 D.搬运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