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图书销售管理系统体系结构设计报告v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上图书销售管理系统体系结构设计报告v1.0
网上图书销售管理系统
体系结构设计报告
文件状态:
[√] 草稿
[ ] 正式
发布
[ ] 正在
修改
文件
标识:
IRP-SD-ARCHITECTU
RE
当前
版本:
V0.1
作
者:
刘骁小组
完成
日期:
2012-5-20
版本历史
目录
0. 文档介绍 (6)
0.1文档目的 (6)
0.2文档范围 (6)
0.3读者对象 (6)
0.4参考文献 (6)
0.5术语与缩写解释 (7)
1. 系统概述 (9)
1.1概述 (9)
1.2功能描述 (9)
2. 设计约束 (13)
2.1需求规定 (13)
2.2运行环境 (13)
2.3接口约束 (14)
2.4质量约束 (16)
2.5隐含约束 (16)
3. 设计策略 (18)
3.1关键技术 (18)
3.2扩展策略 (20)
3.3复用策略 (20)
4. 系统总体结构 (21)
4.1逻辑设计 (23)
4.2用户接口逻辑设计 (24)
4.3物理设计 (24)
5. 子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5)
6. 开发环境的配置 (29)
7. 运行环境的配置 (30)
8. 测试环境的配置 (31)
0. 文档介绍
0.1 文档目的
该文档描述了网上图书销售管理系统主要功能,阐述了该系统的总体构架,包括物理、逻辑结构,并说明了体系结构所采取的设计策略和所有技术。
0.2 文档范围
网上图书销售管理系统。
0.3 读者对象
网上图书销售管理系统的全组成员及指导老师。
0.4 参考文献
0.5 术语与缩写解释
1. 系统概述
1.1 概述
通过我们网上图书销售管理系统的制作,可以实现对图书的在线查找,销售,以及在线管理等功能,此系统的优势在于系统简单却功能强大,扩展能力好以及能够方便的跨地域操作等性能,能很好的搭建起用户和卖家之前的桥梁,操作简单。
本系统包括图书展示,新书发布,图书展示等一系列服务,同时提供图书推荐、图书分类、图书检索等便捷服务,方便用户寻找合适的图书。
本系统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图书购买,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图书的销售与购买,通过合法验证后即可进行相关操作。
1.2 功能描述
一、系统前台管理
1、会员中心
①游客注册
游客可以通过此功能注册成为本网站会员,从而获得相应功能。
②会员登录
游客注册成为会员后,需要登录才能拥有平台提供的相关功能。
③会员账户冻结
用户要是出现什么异常情况,如账号密码被盗等,可选择此功能暂时冻结账号,从而获得时间去修改登录信息,保护账号安全等。
2、售书管理
①书籍查询
会员想购买书籍,或者对自己想购买的书籍了解不详细,可以通过此功能进行搜索查询,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籍
②客户中心
会员可以在这里修改个人资料、修改密码及密码保护问题和答案,对自己购买的书籍进行管理,查看自己购买书籍的物流等等。
③客户下订单
会员对需要购买的书籍可以通过此功能下订单购买
④实现购物车功能
会员可以将自己喜爱的书籍或想要买的书籍加入购物车,在最后的时候统一结算,节省用户时间。
⑤支付功能
会员通过此功能对自己购买的书籍付款,付款后本平台将根据订单准时发货。
二、系统后台管理
1、图书管理
①入库处理
系统将到货的新书进行登记入库
②出库处理
系统将售出的书籍进行售出记录
2、后台订单处理
①订单审核
系统将对用户下的订单进行审核,不合格的订单(如会员地址,会员手机号码等填写不详细的)退回给会员重新填写,合格的订单交给物流进行发货
3、会员中心管理
①会员注册管理
系统将对注册的会员进行统一的管理
②会员登录管理
系统将对登录的会员进行统一管理
③账户冻结信息管理
系统将对被冻结的会员进行统一的管理
4、基础信息管理
①员工信息管理
系统将对工作员工的所有基本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
②会员信息管理
系统将对注册成为会员的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
③图书信息管理
系统将对所有的图书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
④新书上架发布
系统将在网站上发布上架的新书,方便用户进行选择
2. 设计约束
2.1需求规定
需求规定的详细内容,请参考独立的文档《网上图书管理销售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
2.2 运行环境
一、硬件环境
1、客户程序硬件要求:
具有 Pentium Ⅳ处理器且满足以下要求的计算机:
最低 1G 内存
最小 8 GB 硬盘
鼠标
键盘
2、服务器硬件需求:
具有 Pentium Ⅳ处理器且满足以下要
求的计算机:
最低 2G 内存
最小 20GB 硬盘
鼠标
键盘
二、软件环境
1、客户程序多需软件:
Windows NT /2000或更高版本
2、数据库服务器软件:
WINDOWSXP/LINUX或更高版本
SQL Sever2005以上
Tomcat 6.0以上
2.3 接口约束
一、用户界面设计规则
用户接口:采用Windows的通用图形界面,对用户友好,且必须对鼠标键盘提供支持,界面设计应遵循:
1、尽量保持一致性:界面规范应遵循MS Windows软件界面的规范
2、设计完整的对话过程:系统的每一次对话都应该有明确的次序:开始、中间处理过程、结束
3、提供简单的错误处理机制
4、提供信息反馈:用多种信息提示用户当前软件运行状态,软件界面元件的功能
5、提供控制的内部轨迹:系统应该让用户觉得是由用户在做决定,可以通过提示字符和提示消息的方式使用用户产生这种感觉
二、内部接口设计
由于数据库的独特性,其数据库内部不需要特别设计接口。
内部模块之间需要建立接口,方便其他模块进行调用。
表现层模块可调用业务层模块接口,业务层模块可调用数据持久层接口,公共模块接口可任意被其他模块调用。
三、外部接口设计
硬件之间的接口:暂无
软件之间的接口:暂无
2.4 质量约束
2.5 隐含约束
1、本系统的操作人员要求能达到基本会操作Windows的水平即可。
2、数据库的维护人员必须具有数据库管
理知识。
3. 设计策略
为了适应业务需求,系统在设计中为今后的结构变化预留了充分的空间,可以不间断地开发、完善各模块功能。
根据网上图书销售管理系统的目标和发展方向,结合实际情况,形成了以下设计策略方案。
3.1 关键技术
系统基于C#平台,C#(C Sharp)是微软(Microsoft)为.NET Framework量身订做的程序语言。
C#拥有C/C++的强大功能以及Visual Basic简易使用的特性,是第一个组件导向(Component-oriented)的程序语言。
框架类库
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预先编写好的程序代码。
这些代码包含了编程中常用数据,以及对这些数据的操作。
在编程时,可以使用Visual Studio .NET中集成的任何一种编程语言来调用这些代码,以加快应用程序开发的效率。
2.公共语言运行库
Common Language Runtime,(CLR),负责管理用.net框架类库开发的所有应用程序的执行,在Visual 中集成的所有编程语言编写的应用程序均需通过CLR才能运行。
3.MicroSoft中间语言
在IDE环境中,各种语言编译器负责完成编译工作的第1步,将源代码转换为一种中间代码(Microsoft Intermediate Language,MSIL),不同的高级语言源代码编译成MSIL后,就变成了统一的语言表现形式。
4.JIT即时编译
MSIL是一种非常接近机器语言的代码,但还不能在计算机上运行,还要通过第2步编译工作将MSIL变成真正的机器语言,即时编译(Just-In-Time,JIT)完成该项工作。
3.2 扩展策略
为了方便系统在将来扩展功能,平台子系统中都采用继承的抽象设计。
3.3 复用策略
业务逻辑对组件模型进行了封装,在子系统视图的粒度上,每个子系统都是一个独立的、可复用的组件;在业务逻辑视图的粒度上,平台系统的业务逻辑被封装成了一个独立于用户接口与数据库实体,从而实现了完整业务逻辑的复用,降低了开发、维护成本。
4. 系统总体结构
在对网上图书销售的需求分析基础上,对它的整体结构进行了设计,此系统总体结构图如下。
图4.1 系统总体结构图
从网上图书销售系统总结构图可以看出,平台体系结构是由前台和后台两个独立的功能模块组成。
为了进一步说明网上图书销售系统总结构的体系框架,对平台的两大主要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各自的功能结构图如下所示:
1、前台管理体系结构图:
图4.2前台管理体系结构图2、后台管理体系结构图:
图4.3后台管理体系结构图
4.1 逻辑设计
根据用户需求分析的结果,我们将网上图书销售系统分为前台管理系统和后台管理系统,然后对其进一步划分为多个独立的子系统,据此:
1、以用户使用的观点来看,系统在采用B/S结构模型。
2、以业务逻辑设计的视角来看,系统采
用的是分层体系结构模型。
4.2 用户接口逻辑设计
客户端系统采用的是典型的B/S结构模型实现,即只实现基本的用户界面。
而系统功能实现在服务器端,以提高系统的易维护性、安全性。
4.3 物理设计
根据系统运行的硬件要求,建立系统运行的环境,保证系统能正常在服务器上运行。
5. 子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通过对网上图书销售系统总体框架的分析,其各个模块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如下:
模块1:会员中心
模块2:售书管理
模块3:图书管理
模块4:后台订单处理
模块5:会员中心管理
模块6:基础信息管理
6. 开发环境的配置
7. 运行环境的配置
8. 测试环境的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