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福建省厦门市内厝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22 短文两篇教学案 新人教版.doc
八年级语文上册 22《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22课短文两篇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要求学生勾画阅读提示的要点,明确学习《陋室铭》的素质教育目标。
2.师生讨论,逐条板书或投影显示本节课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1.教师引导: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就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身世、处境作一些了解。
让我们先复习有关刘禹锡的生平,了解他为什么要写这篇“铭文”。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人,自幼好学,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调整仕途得失的一条基本心理原则。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政治上的激进派,主张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挤,一再被贬,因而作此铭文,自剖肝胆,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2.结合注释学习“铭”,让学生当堂记忆。
教师当堂抽查。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订正读音及节奏,全班学生齐读。
[复习旧课知识点:引入新课的学习,当堂记忆并检查,个别读与集体读相给合都是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三、教学过程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疏通文字,时间为四分钟,教师巡视,个别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结合课后练习及预习提示的问题向学生提问,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文章中的哪句话能提奖全篇大意?是什么意思?“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德馨”指的是品德高尚,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身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2)文章头两句有何作用?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
(3)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作者的陋室之景是清幽的,苔薛青草,登阶入室,并无荒芜之感,倒有一股生气。
(4)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这两句。
(5)文中是怎样描写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的?先找出文中原话,再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与学生边讨论边明确:“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
八年级语文上册 22《短文两篇》(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发现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
一所简陋的房屋也可以寄托作者的志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刘禹锡的传世佳作《陋室铭》。
板书
陋室铭
小结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
它的显著特点就是文辞蕴藉、语言精辟,我们不但感受到作者坦荡乐观、洁身自好的文人情怀,而且品味到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确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1、本文选自,作者。
铭是。
2.用在文中原话回答;
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3、作者使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两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表明自己虽然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圣贤一样品德高尚,具有远大抱负。
八年级语文上册 22《短文两篇》短文两篇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明确(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是写主人的生活情趣。
教师点拨:这两句中,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师板书:类比 隐含 立志-----高远
2、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学生明确:引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
教师引申: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教师板书:虚实 正反 写事-------有趣
教师总结:作者是从三方面表现陋室之陋的: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六、精读品析:
1、经过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了,作者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
知识链接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有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县仍保存着。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
判官,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 陋室,是 X 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
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 的房子。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
门,面江而居。X 禹锡不但没有埋 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
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 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某某和
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 县仍保存着。
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
语 言 么 ? 是 怎 么 样 引 出 德 馨 的 不想说再见,也得再见了。老师建
呢?前两句是用了什么样的修辞 议你这样和 X 禹锡话别,以“X 公,
手法?
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说一段心
2、韵文从哪些方面体现作者的德 里话
馨呢?
2/3
3、作者已经从那三方面说明了陋 室不陋,又为什么写“某某……, 西蜀……”?有什么作用?(用类 比的方法从而突出陋室不陋) 4、最后一句孔子的话是什么意 思? 五、巧取雅称理解美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转眼间 就要和 X 禹锡说再见了,离别在 即,你不想留下点什么纪念吗?老 师有个建议,你可以给 X 禹锡的陋 室起一个雅称,比如──清心斋; 也可以给 X 禹锡送一块匾额,比如 ──室陋德馨。起名时要说说根 据。 板书设计:
word
陋室铭
一、教学目标: 1.能准确识记重点文言实词,翻译课文。 2.把握文章结构,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3.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明确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一、故事导入营造美
1将 X 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
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 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教案 新人教版

22. 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认识“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是研习本文的重点;读完本文后,从中获得的启示是学习本文的教学难点。
突破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使教师、学生、文本三位一体。
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沉浸于文本,反复地研读文章,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教学方法背景导入法: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或多媒体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诵读教学法:文言文教学应贯穿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内容美,欣赏语言美,感悟精神美。
自主、合作、探究法: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的思考和与同学的交流合作中探究对文本及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营造气氛设计(一)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作者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
按规定,他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觉得他是被贬下来的,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问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了他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22《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陋室铭【教课目的】1.理解本文的主题。
2.认识铭文的特色。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4.朗诵、背诵全文。
【教课要点、难点】要点:理解诗意,掌握要点词语,背诵。
难点:理解作者描述陋室的情怀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课过程】一、导入从古代有名的文学家欧阳修、范仲淹、苏轼等导入。
二、出示教课目的1.学生齐读。
2.教师解读。
三、文体、作者简介1.文体简介:铭,是古代文体。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戒备自己或许永垂不朽的文字。
本文是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侧用以自警的铭文,又叫“座右铭”。
文字精华,押韵,读来铿锵有力;体系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像。
2.作者简介:刘禹锡,( 772-840 ),唐朝文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贞元进士,曾官督查御史。
永贞元年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公司,反对宦官和藩镇权力。
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嘲讽守旧派,外迁,任连州刺史。
此后还当过夔州、和州刺史。
直到文宗永和元年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来宾,加检校礼部尚书。
有《刘梦得文集》。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
听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筑的。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此刻安徽和县仍保留着。
3.背景刘禹写此文,唐王朝正一每日地衰败下去。
在中,宦官立之,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李(李德裕)两党相互不已,妒害能,任人唯。
在种状况下,官僚士医生大多只作,不以国事念。
刘禹此深感(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中有所表露),却又无力回天,只好采纳悲观的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俗气的官僚来往。
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的幽居一,又用“无竹之乱耳”表示了他那些人灯酒生活的唾弃,就是种悲观情的反应。
四、朗文,疏导文意1.朗文( 1)学生自。
( 2)教范。
(3)学生。
2.疏导文意(1)学生自己合可下注理解,并提出疑。
【精品】八年级语文上册22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22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教学铺垫导入①师生问好②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二、学习课文(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
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明确鸿儒,无白丁(雅)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安)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群儒”?不能。
“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明确不能。
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2.短文两篇

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清香缕缕、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爱莲池”名闻遐迩。
三、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助学指导:(多媒体展示二)
通常情况下,在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宾语之间会有逻辑断句;在连词“而”之前会有语气停顿。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断句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哪个字不认识,哪个句子的节奏读不准,提出来大家探讨。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展示。教师点拨指导。
3、请愿意示范朗读全文的同学举手。选1-2名同学做示范。
最后教师归纳完成板书,学生盘点总结收获。依然为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这是我国文苑中的一朵奇葩,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值得我们后人终身学习。而且文章文词优美,语言精辟,韵律和谐,读来如行云流水,朗朗上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篇《爱莲说》看看这篇文章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编者要把这两篇放在一块让同学们来学习?
情感
态度
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和高尚节操,并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养分,确立自己的追求和志趣。
教学重点
目标1、2、3、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精品教案新人教版

22 短文两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德育目标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教学难点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2、《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陋室铭一、导入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
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这篇被气出来的铭文。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1、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2、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八年级语文上册 22课 短文两篇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洁脱俗的情怀。
教材分析
重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教法
三主互位导学法
学法
诵读法、探究法
教具
黑板、多媒体
课堂设计
铭,是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其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可分两类:一类埋于地下记述死者生平事迹,叫墓志铭;一类是沿着器物之铭发展下来的述功纪行的文字,有时用于警戒勉励。
10.刚才我们朗读了刘禹锡描写他的陋室的语句,我想,每个同学的头脑里都浮现出了不同的画面,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给大家描绘一下你想象的陋室呢?
描绘时可用上这样的句式:“陋室的……很……你看……”
11.“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课题
22短文两篇
授课时间
课型
新授
二次修改意见
课时
1
授课人
科目
语文
主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2.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进一步了解“铭”与“说”两种古代文体的特点,同时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的妙处。
八年级语文上册 22《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22 《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目标】1 、理解本文的主题。
2、了解铭文的特点。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4、朗读、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意,掌握重点词语,背诵。
难点:理解作者描述陋室的情怀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范仲淹、苏轼等导入。
二、出示教学目标1、学生齐读。
2、教师解读。
三、文体、作者简介1.文体简介:铭,是古代文体。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歌功颂德的文字。
本文是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又叫“座右铭”。
文字精炼,押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2.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
永贞元年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
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刺史。
以后还当过夔州、和州刺史。
直到文宗永和元年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有《刘梦得文集》。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3.背景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
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
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
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题》中有所流露),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就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映。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2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二、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目标:1.了解“铭”的特点,熟背短文。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明白得作者的思想情感,熟悉作品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朗诵品味优美的语言。
2.明白得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难点: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明白得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进程:一、新课导入:“三顾茅庐”的故事大伙儿都明白,茅庐并非辉煌的宫殿,而是一般茅屋,刘备为何要三次去呢?(借学生回答引入课题)二、初步感知全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在听的进程中注意字词读音、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诵。
(要求高声朗诵,读正确、读流畅,注意停顿。
)3. 齐读。
4. 指名抽读(注意正音、句读)。
三、明白得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明白得句意,读懂课文。
碰着疑难,彼此讨论。
时刻:5分钟。
(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告知学生: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因此大伙儿在翻译时,不求十分精准,只求大致明白得。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四、试探问题,明白得中心、写法: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明确:空间小、景色少、人来少、摆设少:屋子很小,一个人坐着抚琴,室内就感觉拥堵,可见其小;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色,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自古念书的穷人就少,能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阶绿”了,更见来客少;室内陈列经历犹新,其“少”一目了然。
2.陋室,陋室,真的陋吗?(换角度想:一样一篇文章,适才读,读出陋室简陋,此刻却要读出不简陋。
这不是自相矛盾,这需要换角度想。
思维角度:主人、环境、客人、生活。
)3.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知咱们:陋室的状况吗?(联系点:“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①陋室简陋狭小,陈列简单,确实简陋,而斯是陋室,有景可观,安静清幽,有鸿儒谈笑来往,可抚琴念书,无乐音乱耳,无公函劳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陋室,却不觉陋室之陋。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短文两篇》学习目的: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第一课时陋室铭教学过程:一、陋室图景,交流导读。
1、多媒体展示:出示一幅陋室,结合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同学们观看思考。
2、交流导读:同学们,我们看了这幅陋室图景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说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X禹锡是怎样看待陋室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3、作者简介:X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
字梦得,某某人。
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多次被贬。
有《X梦得文集》。
4、解题: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①多媒体诵读铭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并找出韵脚,体会文章的音韵美。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6句):运用类比立论。
第二层(中8句):写室内生活情趣的高雅、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
第三层(后4句):用例证、名言来证明“陋室”不陋。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1.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讨论明确: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写环境清幽宁静;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
3.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讨论明确: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中心,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
八年级语文上册 22 短文两篇(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板书设计:
陋室铭
1、古今异义词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教学反思
短文两篇
学习内容
第 五单元(章)第22课:短文两篇 第1_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掌握一些文学常识。
3、朗读、背诵、翻译全文
重难点:
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朗读、背诵、翻译全文
时间分配
导课3分、自学15分、交流展示15分、小结2分、巩固5分
学习过程
学案(学习过程)
导案(学法指导)
2、教师X读,学生品读,进入意境。
3、学生自由朗读,,鼓励学深放声读。
4、学生试读,读准节奏。
5、全班同学齐读,要求洪亮、节奏要准,读出韵律。
(二)文言词语研究
1、古今异义词
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今义
惟吾德馨
古义 今义
谈笑有鸿儒
古义 今义
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 今义
2、一词多义
之:无丝竹之乱耳
何陋之有
往来:往来无白丁
形 古义:身体
今义:形状
馨 古义:品德高尚
今义:芳香
鸿 古义:大,渊博
今义:鸿雁,书信。
丝竹古义:琴瑟、萧笛等乐器
今义:丝绸和竹子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表示交往的人
来来往往的人
1、名词作动词 出名
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显出灵异
3、形容词作使动词
使……受到扰乱。
4、动词用作 使动词
往来种作
3、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
疏通句意
1、教师引导
2、学生借助工具书释意课文。
福建省厦门市内厝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22 短文两篇教学案 新人教版

给加点字注音品德高尚习检测】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测,古代文体,)清涟而不妖(焉(《爱莲说》仅仅写莲花吗?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不是,这种写法是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要在污浊的时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爱莲说》主要是写莲花,但在文中为什么又分别提到了菊花和牡丹,这又是什么写作手法?昨天我所在学校期中考试成绩,有个别同学考的不太理想,跟我发微信,自己在期中考试前已经非常努力的做题了,但最后的成绩却很差。
部分家长也反映孩子很努力,却始终考不出成绩,问到底如何才能学好物理?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讨论以下,努力和好成绩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努力了就一定会有好成绩?答案是否定地!按照这个逻辑,如果有学生24小时不断地学习就得保送清华北大;中国足球只要训练的足够刻苦,就一定能踢赢巴西;我作为老师只要足够的努力就能当上教育局局长?很显然,努力和最后的结果并不是必然的关系,在努力和结果之间,还有存在一桥梁,那就是方法。
高中生普遍认为物理难。
一遇到多过程的物理问题头就疼,其实是因为他不会学物理。
高中所有课程,每一门都有自己的特点,都需要大家根据这些特点,制定相应的方法。
那学物理有什么方法呢?方法是根据特点制定出来的。
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物理这门课的特点。
物理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多数的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都是形象的,是可以在我们脑海呈现出来并且通过图像画出来。
不管是学习新的物理概念还是平时做题,只要你试着把题目描述的物理过程在脑海中显现出来并能够通过图像把物理过程描绘出来,那么你的物理不可能差。
以上这些是学好物理的一个必要的前提,抛开这个方法去谈物理学习都是扯淡!有了上面的那个前提,才是考虑高中物理的具体内容。
高中物理体系其实特别清楚,80%的高中物理内容就是研究运动,小到微观,大到宏观,并且所有运动都可以用下面三个观点解决:1.牛顿定律的观点2.功和能的观点3.冲量和动量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是一种议论性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
3.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蕃(fán)颐(yí)濯(zhuò)淤(yū)涟(lián)蔓(màn)亵(xiè)鲜(xiǎn)
(2)写出下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点字词的意思
2.文体知识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议论性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3.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陋室(lòu) 德馨(xīn) 鸿儒(rú)案牍(dú)青苔(tái)
(2)写出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斯(这)是陋室②惟吾德馨(品德高尚)③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不是,这种写法是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要在污浊的时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
品德的人生态度。
2.《爱莲说》主要是写莲花,但在文中为什么又分别提到了菊花和牡丹,这又是什么写作手法?
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花的可贵。
【随堂检测】
翻译:
(1)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
《爱莲说》
【预习导学】
1.走近作者
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④可以调(调弄,弹)素琴⑤无案牍之劳形(使身体劳累)
4.整体感知:画出表现作者“德馨”的句子。
【预习检测】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测本听写)。小组评分()
【课堂探究】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的分析。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随堂检测】
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拓展延伸】
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喜欢……因为……”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作业布置】
1.完成22课校本作业。
2.预习23课。
22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句。(重点)
2.了解“铭”“说”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难点)
3.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课时安排】2课时
《陋室铭》
【预习导学】
1.走近作者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可爱者甚蕃(多)②出淤泥而不染(沾染)③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④香远益清(更)⑤亭亭净植(立)⑥不可亵玩焉(玩弄)
⑦花之隐逸者也(指隐居的人)⑧鲜有闻(少)⑨宜乎众矣(应当)
4.整体感知:画出文中对莲花的描写。
【预习检测】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测本听写)。小组评分()
【课堂探究】
1.《爱莲说》仅仅写莲花吗?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