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教案优秀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山奇松》教案优秀5篇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篇一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网络教学,让学生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黄山美景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

三、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同学们,马上就要“五一”劳动节了,有没有打算出去游玩呀?你准备建议你的父母带你去哪儿呢?为什么想去哪呢?(学生畅所欲言)
2、今天老师再向你们介绍一个“五一”旅游的好去处,那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

(媒体出示“黄山”两字)那里的松、石、云、泉都非常有名,大家想去吗?
现在让我们先去领略一下黄山松的“奇”。

(先出现黄山松图片,然后逐渐出示特写的“奇”字)
3、齐读课题后学生质疑: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指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评价(根据读书要求评价)
3、听课文朗读,边听边看边思:黄山松奇在哪?
4、交流(1)位置奇(提示:黄山松的家都安在哪?)
(2)形态奇:(回答后齐读最后一段)
(三)品读体会
1、黄山松千姿百态,形态各异,让我们一起到曾被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去观松,在那儿,你会看到哪些松树呢?
2、请你仔细阅读课文第二段,在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上做上不同的记号。

(1)学习迎客松:
①细读第一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结合理解:“遒劲”“饱经风霜”
看图想想“郁郁苍苍”是说这棵树长得怎么样?你能换个词吗?
指导读该句。

②指读第二句:这句话是写什么?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它名字的由来)
指导朗读
③师读第三句,要求学生换一种说法,请用上“不仅……而且……”
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

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仅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人们只要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黄山。

指导朗读。

(“乃至”后适当加重语气)
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

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迎客松的奇、美以及对它的赞美喜爱之情表现出来。

学生自行试读、指读、齐读。

⑵学习陪客松
过渡:迎客松是那样的奇美,那陪客松又是怎样的呢?
①指读有关描写陪客松的句子
②说说你认为陪客松的奇特又表现在哪呢?
③看图
④读:要求把它的奇读出来
⑵送客松又奇在哪呢?
①自由读课文
②指答看图理解“蟠曲”并与迎客松的“遒劲”作比较
③感情齐读
3、玉屏楼前的三大名松果然是那样的神奇,让我们用饱含情感的朗读再一次去体会这三大名松的奇。

齐读第二段中描写三松的句子
4、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松最具有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让我们去一饱眼福,好吗?
学生观看录像。

5、引读:看完这一画面,我们不禁脱口而出:黄山松真是——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是它们装点着整个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难怪人们会对它——情有独钟。

(四)走进黄山
过渡:黄山四绝中其他三绝也是别有情趣,让我们再去领略一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1、学生观看“怪石”及“云海”。

2、谈话总结:
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衡山的烟云,庐山的飞瀑,峨眉的秀丽,雁荡的巧石,丹霞的崖谷,嵩山的锐峰,恒山的浑厚,黄山都兼而有之,所以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明末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黄山——这一举世奇景,它不仅是山,也是海,是山之海,云之海,松之海,花之海,光之海,诗之海,是一片画的海洋。

(五)作业设计
你想去黄山旅游吗?
心动不如行动,那就赶快行动,写一份建议书,建议你的父母带你去黄山,把去黄山的理由写充分,可以吗?
《黄山奇松》教案篇二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都到过哪些地方?又想去哪些地方?(板书:黄山)
2、你对黄山了解多少?谈你的感受?它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那的松树。

(板书:奇松)
3、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二)自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
(三)检查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出示生字:(略)
2、指名朗读课文,即时评价。

3、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课文中介绍了黄山的那些特点?重点写了哪一点?
(2)文中写了哪些松树?是在哪一节写的?
(3)每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第一段: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第二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第三段:千字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

(四)学习第一段。

1.这一节有几句话?你从这两句话中知道了什么?(理解“四绝”“情有独钟”)
2.第一句中是怎样引出黄山的?第二句与第一句有什么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

(五)引读迎客松,自学陪客松和送客松。

1、出示迎客松的文字和图片。

2、请同学们自读这段文字,并结合边上的图,你能从哪些句子和词语中感受到迎客松的“奇“呢?
3、学生交流讨论能反映“奇“的句子及词语。

4、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

5、归纳学习迎客松的方法。

6、用刚才学习迎客松的方法学习另外两种松,四人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把你较喜欢的一种介绍给大家。

7、学生介绍另两种松,说出奇,并读出奇,最后熟读成诵。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篇三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三、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出示黄山全景图课件。

同学们,谈到旅游胜地,在我们安徽,第一要数什么地方?(黄山)不错,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在两次游完黄山之后,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

出示徐霞客诗句课件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有四绝、(生回答),ppt出示四绝,看了这四绝,你有什么感受?
3、看来黄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四绝中,人们对黄山奇松却特别有感情,你从文中的哪里看出来的?(板书:情有独钟)
4、设疑导入新课:人们为什么对奇松情有独钟?这节课老师就带同学们去黄山一探究竟。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要知道黄山奇松奇在哪,就必须首先走进奇松,好好的认识一下黄山奇松。

哪是最佳观赏点呢?(玉屏楼)你怎么知道玉屏楼是最佳观赏点?理解黄山绝胜处。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

因为楼前悬崖上有三大名松)那个词语让你觉得玉屏楼的确是黄山绝胜处?(当然)
3、站在玉屏楼前,举目四望可以看到那些奇松?(图文结合)
说话练习:站在玉屏楼前,举目四望,我看到了松,它。

(1)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瞧,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我们的到来呢!(看插图)你从哪里感受到它的神奇?(迎客松姿态优美)
理解遒劲、郁郁苍苍。

遒劲是什么意思?(雄健有力)(出示图片)观察遒劲,这回你会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遒劲了吗?(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

)看到郁郁苍苍,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大家试着读一读这一句话,看谁能把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
这棵迎客松枝干是如此的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并不稀奇啊?你觉得呢?你觉得它奇在哪儿呢?(虽然却)那么饱经风霜四个字中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谁能说得具体一些?(生长在岩石缝中,没有泥土,仅靠一丁点空气或腐败花草的营养过活。

狂风猛烈地扑向它,妄想将他连根拔起;滂沱大雨泼向它,企图让它屈服;雷电气势汹汹冲它狂吼,似乎要将它劈成两半;火辣辣的太阳要将它烤焦;厚厚的积雪重重地压在它的身上,恨不得把它压垮;凛冽的寒风要将它冻僵。

)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不知过了多少年,迎客松依旧傲然挺立在悬崖上!它越战越勇,更加挺拔。

你是一个游客,看到这株令人称奇的迎客松你想说什么?(......) 大家说得真好,你知道哪棵是迎客松吗?(指插图迎客松)同学们,请伸出你的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手臂?人们叫它迎客松是名副其实。

你看,它正热情地欢迎客人,它会怎么说?
看来,你们和迎客松一样好客!让我们带着对迎客松的赞美之情,齐读这段话。

正因为迎客松的独特魅力,曾有诗人作诗赞叹:
(出示诗句: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

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师小结:是啊,黄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雨,风吹雨打!据说它已有1000岁了。

正如课文所说它饱经风霜,他顽强的活下来了,奇不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这本身就很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在被迎客松热情地迎上山后,接着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陪客松奇在哪里?交流:从这个比喻中我们能感受到陪客松的什么特点?(陪:正对、站在那儿、陪同游人)读出陪客松的特点来。

(3)当饱览了美丽的黄山风光后,谁来与游客依依不舍地道别?作者描绘送客松突出的是一个送字,你从那些词语看出来?(伸出、依依不舍、告别)
这里有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盆景大家都见过吧,谁能把自己对盆景的了解说一说?(人工加工的植物)这里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的盆景似乎有些矛盾?(送客松没有经过人工的加工,也能像精雕细琢的盆景一
样姿态优雅。

)奇不奇?
谁能把这种奇给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4)争当小导游
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工作委员会最近招聘导游,条件是:讲普通话,口才好,必须将三大名松的奇美介绍到位,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出示导语:各位游客,欢迎大家到黄山旅游,现在你们看到的是:)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松树,你从文中哪里知道的?指名说。

2、师引读第三自然段。

3、想欣赏这些千姿百态的松树吗?(ppt出示)
[展示更多的黄山松的形象,加深学生对黄山松树之奇的感受。

]
学生边欣赏,边想象,看到图,你想到了什么?你能用一句话赞叹一下你看到的景色吗?
4、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欣赏了黄山奇松,(指着板书)你看,多有礼貌的黄山松啊,客人来了,他们迎客、陪客、送客,难怪人们对它情有独钟。

四、欣赏了黄山这么多美丽景色,现在请同学们帮老师完成昨天刚接到的一个任务:
(ppt出示:学写广告词:元旦快到了,泰兴的教育旅行社准备开辟黄山三日游的游览线路,请你代写一句广告词。


[通过广告词的设计,巩固运用学生本节课所学知识,升华情感]
五、总结课文:同学们,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可见黄山的景色确实令人着迷。

今天回家后,做个小导游,将黄山奇松介绍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兴许你的精彩介绍会吸引爸爸妈妈,那么,明年的黄山就成了你的快乐所在地啦。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内容:
《黄山奇松》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

第一自然段引出黄山奇松。

由黄山作为天下第一奇山,说到它的四绝,然后从四绝中引出人们情有独钟的奇松,使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作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正是因为奇松的点缀才使它独领风骚。

第二自然段写独具特色的三大名松。

先交代三大名松的生长地,在玉屏楼前的悬崖上,然后再一一描写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不同的姿态,以及它们得名的由来。

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众多松树。

一连用了许多或字,以显示松树姿态各异,美不胜收,点明山因树而更加神奇,以呼应前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教学重点、难点: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交流收集到的学习资料,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昨天老师和大家见面时,你们要求老师上课声音响亮,能和同学们一起收集资料,你们对自己也提出了不少要求:要预习好课文,要善于提问。

我回去之后,仔仔细细读了几遍课文,并通过网络收集到了不少资料。

我越读,越觉得课文写得很精彩,我有好多好
多的想法要与大家交流。

不知你们预习得怎么样了?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好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出示生字,这是课文中的生字,⑵你会读了吗?你觉得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⑵谁愿意把生字组成词语,领着大家读一读?⑵这些生字你还能组成别的词语吗?
2、检查读书:课文读得怎么样了?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⑵当一个同学读的时候,我想请其他同学和我一起做评委,我们要认真听,并且要对他的朗读进行评价,或者勇敢地站起来说:老师,我能读得比他好。

好吗?⑵指名朗读,即时评价。

3、小结:同学们对生字和课文的预习很到位!
评析:这一部分主要任务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通过读词语、扩词、听、读、评价读课文等,巩固了课文中的生字,并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认真听,当好评委,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勇敢地站起来,挑战同学,挑战自我。

这样整个环节一气呵成,畅快淋漓。

三、审题,提问:
1、过渡:我们知道,学习一篇文章,要一边读一边想。

我们就从读课题开始边读边想,好吗?
【引导学生从读课题开始边读边想,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2、提问: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题,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评析:此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问,这是最常用的一种质疑问难的方法。

学生很会提问,如:黄山在哪?黄山名称是怎么来的?黄山有哪些奇松?奇在哪里?为什么课文要以黄山奇松作题目?黄山除了有奇松,还有什么奇?
四、阅读课文,探究问题:
1、过渡:既然提出了问题,我们就要来解决这些问题。

老师想请大家通过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也可以借助你收集到的资料,在头脑里形成画面,自己来解决这些问题。

评析:引导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并指导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来解决问题。

2、你们想先解决哪一个问题?(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评析:通过举手表决,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决定学生最想解决的问题。

3、讨论、解决这个问题:
⑵仔细阅读课文,想想黄山奇松究竟奇在哪里?边读边想,边在书上做做记号,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⑵学生先个人自己整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⑵全班交流,并适当地引读课文中的某些段落。

评析:此环节,先引导学生个体独立思考,借助搜集的资料,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体会:黄山奇松究竟奇在哪里;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补充、互相探究,对问题就有更深一层的理解;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解决学生在小组里不能解决的问题,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4、讨论解决其他问题。

5、小结:同学们通过一边读,一边想,在头脑中展现画面,自己解决了不少问题。

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用这种方法读书,我们可以开展课外阅读,拓展我们的知识面,提高我们的读书本领。

评析:此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了归纳、提升,鼓励学生用好的读书方法来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

五、作业:下节课,我建议同学们在班主任陈老师的组织下,开展一次语文综合性活动,
当一回黄山小导游。

要当好小导游,你准备做些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现黄山奇松的姿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沟通:有句话说:坐如钟,站如松。

你们现在坐得像一面钟。

站起来让我看看,哟,还真像一棵棵茁壮成长的黄山松呢!
评析:因为是借班上课,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为了尽可能消除这种陌生感,我设计了与众不同的师生问好的形式,改变以往一尘不变的起立、敬礼。

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

也可以让学生从开始上课就感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与喜爱。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来到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展现在眼前有哪三大奇松?教师相机板书: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2)它们奇在哪里呢?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并用横线划出三大奇松的句子。

评析: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应该知道三大奇松的名称。

现在通过复习引出新知,并且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欣赏迎客松的奇美
1、课文是怎样描写迎客松的奇特?(学生答后出示课件:迎客松的字画)
2、你从第一句话中看出迎客松奇在哪里?从哪些词语体现出来?
(1)(相机解释:郁郁苍苍:苍翠茂盛。

)教师指着画面说:它的叶子长得怎样?(苍翠茂盛),所以书上用了一个词语郁郁苍苍。

你平时还看到哪些树木长得郁郁苍苍?(高大的雪松、榕树、香樟树)现在谁能用郁郁苍苍说句话?例句:夏天,街道两旁的香樟树长得郁郁苍苍。

评析:课后有一个习题:用郁郁苍苍造句,于是我在这里引导学生在直观形象的词语理解后,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语言运用的练习。

(2)(相机解释: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现在,这棵迎客松已经有八百多年了。

它经过292000多天的风吹日晒,就可以说它饱经风霜。

照例说迎客松经过那么多艰难困苦会怎样?生答后,教师再引导他们看画面,迎客松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教师问学生:迎客松奇在哪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评析:我通过查资料得知迎客松的年龄,从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饱经风霜。

再与郁郁苍苍作对比,更深地体会迎客松奇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3)你们能用朗读告诉别人迎客松奇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吗?(朗读练习,加深理解。


3、知道迎客松怎么得名的吗?
(1)生读
(2)喜欢这句话吗?为什么?(因为作者用打比方的手法写出了迎客松的热情。


(3)假如我们的客人老师刚到黄山,请你学学迎客松的热情,伸出手臂对他们说些什么?
评析:利用现有的生活实际,启发学生的想象,锻炼口语交际的能力,进一步让他们感知迎客松的热情好客。

(4)练读
大家说出了迎客松的心声,拿起书用朗读告诉游客迎客松奇在它的姿态独特、热情好客。

4、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古朴苍健,姿态优美。

(引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乃至。

(1)解释乃至:甚至。

用不仅而且代进去怎么说?
(2)练习:有人说到黄山奇松就会想起(迎客松),看见迎客松就会想到(黄山)。

在这里你们感受到迎客松又奇在哪里呢?(地位奇)
评析:通过练习,理解乃至的意思。

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得出迎客松的地位奇特。

由词语表象到文本内涵的理解,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3)练读
请大家带着自豪的心情去读一读这句话。

5、整体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
迎客松这个大自然的杰作,值得我们欣赏与赞美。

请大家拿起书本夸一夸我国的珍宝吧!
6、语文实践活动:练习背诵。

你想不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导游呀?让我来帮你一把吧。

(出示第二自然段的填空练习。

)谁能把这段导游词熟练地说出来,我就奖给他一枚老师亲手做的书签。

正面是一棵迎客松,反面是我送给你的一句话。

评析:我带着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念设计了这个语文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意在帮助学生背诵这段文字,内化文本的语言。

再说课后有一习题就是背诵这段文字,在课堂上趁热打铁,练习背诵,符合人的遗忘曲线。

另外,语文学科要求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

所以促发我这样设计背诵与奖励方法。

我将真诚的期待化作书签上的一句话送给学生,让师生在零距离的课堂上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活动。

.自学欣赏陪客松送客松的奇美
1、黄山松真神奇呀!关于陪客松送客松,我相信在座的小导游能够自己学好向我们介绍。

就按照学迎客松的方法。

小结学法,板书:读句子划词语读句子感奇特评析:由扶到放,根据学法指导,学生自学欣赏陪客松送客松的奇美。

我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给学生点石成金术远比直接送给金子要好。

2、汇报交流
(1)哪个小导游向我们介绍陪客松的奇特?出示陪客松的画面(陪客松奇在它的位置及高大)
(2)指读
(3)集体配乐朗读
(4)哪个小导游向我们介绍送客松的奇特?出示送客松的画面(送客松奇在它的姿态)相机点播天然盆景:出示人工盆景的画面。

比较得出游人为什么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

指着画面解释蟠曲
评析:天然盆景蟠曲这两个词比较难理解,因此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形象的理解。

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送客松的奇特。

(5)指读
(6)集体配乐朗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