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葱先生:2018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总结培训课件
2018年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总论1、法的本质与特征:(1)本质:统治阶级+国家意志(2)特征:国家意志性、强制性、规范性、明确公开性和普遍约束性2、法律关系主体:(1)自然人: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2)组织:法人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特别法人非法人组织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专业服务机构(3)国家3、法律关系内容:(1)权利(2)义务:积极、消极4、法律关系客体:(1)物:自然物、人造物、一般等价物人身人格(2)非物质财富:知识产品、荣誉产品(3)行为:生产经营行为、经济管理行为、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5、行为能力:(1)民事行为能力年龄精神状态(2)无民事行为能力不满8周岁(<8)“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包括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3)限制民事行为能力8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8≤X<18)“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4)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年满18周岁(≥18)6、法律关系客体的适用范围:(1)物(2)行为(3)人格利益(4)智力成果7、法律事实:(1)事件:A:绝对事件(自然现象)B:相对事件(社会现象)(2)行为:(表现形式)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意思表示)意思表示行为与非表示行为(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几方表意)单方行为与多方行为(特定形式)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主体参与)自主行为与代理行为8、法的形式:宪法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9、适用法的效力原则: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10、法的形式:(1)宪法:全国人大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2)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法(3)法规:A:行政法规:国务院××条例B: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地方×条例(4)规章:A:部门规章:国务院各部委无“上位法”依据,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不得增加自身的权力或者减少自身的法定职责××办法××条例实施细则B:地方政府规章:地方人民政府××地方××办法11、法的分类:根据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划分: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划分:根本法和普通法;根据法的内容划分:实体法和程序法;根据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划分:一般法和特别法;根据法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划分:国际法和国内法;根据法律运用的目的划分:公法和私法。
2018经济法基础课件(第一章)

第2章会计法律制度
新增
——
第3章支付结算法律制度 第4章增值税、消费税法律制 度 第5章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 税法律制度
14分
20分
20分
第6章其他税收法律制度
13分
第7章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
9分
第8章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 律制度
15分
属于重点章节之一,考题呈案例化的特点, 所有题型 考生需在记忆的基础上重视考点的应用。考 生应重点关注涉及票据法的不定项选择题 属于重点章节之一,本章复习难度很大,考 所有题型 生应重点关注涉及本章应纳税额计算的不定 项选择题 属于重点章节之一,本章考点较多,其中企 业所得税复习难度较大,考生需要结合初级 所有题型 会计实务知识理解部分考点,考生应重点关 注涉及本章两个“所得税”的不定项选择题 本章涉及13个税和教育费附加,主要围绕 单选题、多选题、 “房、地、车(船)、矿、环保”等方面, 判断题 考点较多,但复习难度不大 本章为程序法,复习难度不大,其中税务行 单选题、多选题、 政复议,考生可以与合第一章行政复议内容 判断题 相结合进行复习,大部分考点需要考生死记 硬背 属于重点章节之一,本章考点最大特点就是 所有题型 “数字”多,需要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 记忆
特殊权利能力
使职权的资格
(3)法人的权利能力 法人权利能力的范围则由法人成立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决定,自法人成立时产生,至法人终止时消灭。
2.法人的行为能力 法人的行为能力与权利能力是一致的,同时产生、同时消灭。 3.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类型 完全民事 行为能力 人 限制民事 行为能力 人 无民事行 为能力人 界定标准 18 周岁以上(≥18 周岁) 16 周岁以上(≥16 周岁)的未成年人(<18 周岁) ,以自 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 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8 周岁以上(≥8 周岁)的未成年人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不满 8 周岁(<8 周岁)的未成年人 8 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绝对精美2018《经济法基础》第1-8章PPT课件(全2674)新教材课件(可修改)

2018《经济法基础》
23/勤于学、善于思、敏于行
2018《经济法基础》
第八章 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共385页)预览图
24/勤于学、善于思、敏于行
2018《经济法基础》
25/勤于学、善于思、敏于行
2018《经济法基础》
26/勤于学、善于思、敏于行
2 01 8
容,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及相 应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42/勤于学、善于思、敏于行
2018《经济法基础》
(二)法的本质和特征
1.法的本质
43/勤于学、善于思、敏于行
2018《经济法基础》
1.法的本质
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 定的 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理意志和 根本利益 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第一章 总论
2018
2018《经济法基础》
最近3年题型题量分析
分值 单选题 多选题
2015年 2016年 3题4.5分 3题4.5分 3题6分 3题6分
2017年 4题6分 3题6分
判断题 2题2分 2题2分 1题1分
合 计 8题12.5分 9题12.5分 9题13分
38/勤于学、善于思、敏于行
2018《经济法基础》
框架
39/勤于学、善于思、敏于行
2018《经济法基础》 章节目录
CONTENTS PAGE
第一章·第一节
法律基础
40/勤于学、善于思、敏于行
考情分析
章节
具体变化
本单元在2017年考试各批次试卷中的平均
分值约为4分,预计在2018年您抽取的考卷
中的分值为3分左右,不涉及大题。
2018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知识点(4)

2018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知识点(4)第一单元劳动合同法律制度七、带薪年休假(简称年休假)(★★★)1.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
2.能否休?(1)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连续工作(而非在该单位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
(2)不能享受当年的带薪年休假的情形:①职工依法享受寒暑假,其休假天数多于年休假天数的;②职工请事假累计20天以上且单位按照规定不扣工资的;③累计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2个月以上的;④累计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3个月以上的;⑤累计工作满20年以上的职工,请病假累计4个月以上的。
3.怎么休?(1)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2)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3)年休假在1个年度内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段安排,一般不跨年度安排;单位因生产、工作特点确有必要跨年度安排职工年休假的,可以跨1个年度安排。
(4)职工新进用人单位且符合享受带薪年休假条件的,当年度年休假天数按照在本单位剩余日历天数折算确定,折算后不足1整天的部分不享受年休假。
【案例】王某的工作年限为12年,某年7月1日调到乙公司工作,随后向乙公司提出补休年休假的申请。
已知,王某到乙公司时,当年剩余日历天数占全年总日历天数的比例为1/2。
在本案中:(1)按照王某的工作年限(12年),其可享受10天的带薪年休假;(2)王某在乙公司可以补休5天年休假(10×1/2);(3)王某可以补休几天,直接按上述规定计算,与王某在原单位是否已经休过年休假没有任何关系。
【例题1·单选题】2013年7月2日,贾某初次就业即到甲公司工作。
2015年9月28日,贾某向公司提出当年年休假申请。
贾某依法可享受的年休假天数为( )。
2018年初级会计考试《经济法》基础知识点笔记整理版

《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汇总第一章2017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法的本质与特征1.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1)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2)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3)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4)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2.法的特征(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者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
(2)法是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具有“强制性”。
(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具有“利得性”。
(4)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注意】本质与特征是一回事,无需特别区分。
2017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法律事实概念:法律事实是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直接原因。
分类标准: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类别: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一)法律事件(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1.自然现象(绝对事件):地震、洪水、台风、森林大火等自然灾害+生、老、病、死及意外事故。
2.社会现象(相对事件):战争、重大政策的改变等。
【注意】法律事件的出现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不可抗力的特征。
(二)法律行为(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注意1】人的行为并非都是法律行为。
【注意2】请大家重点掌握“法律事件”与“法律行为”的区分,并看清题目问法。
【注意3】法律行为的反向问法,例:订立遗嘱是合法行为、积极行为、意思表示行为、单方行为、要式行为、自主行为。
2017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知识点:仲裁裁决1.仲裁管辖权仲裁不实行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由当事人协议选定仲裁委员会。
(自愿原则、独立仲裁原则)2.仲裁庭的组成仲裁庭由3名或者1名仲裁员组成。
(1)当事人约定由3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的,应当各自选定或者各自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1名仲裁员,第3名仲裁员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第3名仲裁员为首席仲裁员。
2018经济法基础课件(第二章)

制度的规定
D.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应当进行手工记账以保留相关依据
【答案】ABC
【例题·多选题】《会计法》中对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有( A.使用的会计软件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
B.使用电子计算机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符合
《经济法基础》辅导
2018年初级会计资格培训
第二章 会计法律制度
第一单元
会计法律制度
本单元考点框架
考点:会计法律制度概述(★★) 1.会计关系 (1)会计法律制度是调整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
(2)会计关系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过程中,以及国家在管理会计工 作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2.会计法律制度的主要构成 (1)法律:《会计法》 (2)行政法规:《总会计师条例》、《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正确答案』D
考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
• 1.依法建账
• 2.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 • 3.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完整 • 4.正确采用会计处理方法 • 5.正确使用会计记录文字
• 6.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例题·单选题】单位会计王某采用涂改手段,将金额为10000元的购货发票改为 40000元。根据有关规定,该行为属于( )。
)。
B.会计记录文字不可以用外国文字
C.民族自治单位的会计记录文字可以同时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 D.在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文字可以同时
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答案】B 【解析】《会计法》第22条规定,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方, 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
2018年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最新修正版)

2018年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最新修正版)D(3)异地(非同一县市)移送(4)“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无论“对内、对外”均视同销售(5)“购进”的货物只有“对外”才视同销售5、不征收增值税情形有:(1)资产重组(2)个体工商户聘用的员工为本单位或雇主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3)“满足条件”的政府性基金或者行政事业性收费(4)非在境内提供(“提供方在境外”并“完全在境外使用”)的应税服务(5)“无偿”向“公益事业”提供运输服务(6)存款利息(7)保险赔付(8)代收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6、即征即退的条件:一般纳税人提供“管道运输”、“有形动产融资租赁”、“有形动产融资性售后回租”服务,实际税负“>3%”的部分7、超豪华小汽车特殊规定:在生产(进口)环节征收消费税的基础上,在零售环节“加征”消费税(单一环节纳税的例外)9、高档化妆品不包括:演员用的“油彩、上妆油、卸妆油”10、小汽车税目中不包括:大客车、大货车、箱式货车;“电动汽车”;沙滩车、雪地车、卡丁车、高尔夫车;企业购进货车改装生产的商务车、卫星通讯车等“专用汽车”11、电池税目中不包括:无汞原电池、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锂原电池、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和全钒液流电池12、消费税已纳税款的扣除规定:A.扣除条件:(1)必须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2)按“当期生产领用数量”扣除B.扣除范围:(1)不包括“酒类产品、表、烧油的、电池、涂料”;(2)纳税环节不同不得扣除;(3)用于生产非应税消费品不得扣除【注意】不定项选择题中增值税与消费税的结合第五章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1、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包括:包括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不包括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2、居民企业纳税规定:就其来源于我国境内、外的全部所得纳税3、企业所得税基本税率:一般25% ,小微20%4、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高新15% ,小微20%5、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等于: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前年度亏损6、企业所得税不征税收入:①财政拨款;②依法应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7、企业所得税免税收入:(1)国债利息收入(2)符合条件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收入(3)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注意】与免税收入进行区分,不征税收入不属于企业营利性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8、企业所得税不得扣除的项目:(1)向投资者支付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款项(2)企业所得税税款(3)税收滞纳金(4)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注意】区别“银行罚息”与“签发空头支票罚款”(5)超过规定标准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及所有非公益性捐赠支出(6)赞助支出(7)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8)企业之间支付的管理费、企业内营业机构之间支付的租金和特许权使用费,以及非银行企业内营业机构之间支付的利息(9)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其他支出9、企业所得税免征具体政策:农、林、牧、渔;居民企业“500万元”以内的“技术转让”所得;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转让股票等权益性投资资产所得【注意】“农”不包括“部分经济作物”;“渔”指远洋捕捞10、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具体政策: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海水养殖、内陆养殖;居民企业超过500万元的技术转让所得的“超过部分”11、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具体政策:(1)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经营”所得【注意】企业“承包经营、承包建设”和“内部自建自用”上述项目“不免税”(2)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12、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具体政策:研发费用一般企业加计扣除50%;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75% 残疾人工资,加计扣除100%13、企业所得税减计收入规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产品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14、个人所得税居民和非居民的划分:(1)居民有住所、无住所但居住满1年无限纳税义务(2)非居民无住所又不居住、无住所居住不满1年仅就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纳税【注意1】居住满1年是指“一个纳税年度内”居住满365天【注意2】在居住期间“临时离境”的一次离境不超过30日或多次离境累计不超过90日的,不扣减日数,连续计算15、个税(工资)的计算:月工薪收入-3500(4800)元,定额七级超额累进税率按月计税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16、个税(财产租赁)的计算:(1)每次(月)收入不超过4000元=(每次收入额-其他税费-修缮费用)-800元(2)每次收入4000元以上=(每次收入额-其他税费-修缮费用)×(1-20%)【注意】每月修缮费扣除以800元为限;判断是否超过4000的基数为净收入17、个税(劳务报酬、特许权使用费)的计算:(1)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每次收入额-800元(2)每次收入4000元以上=每次收入额×(1-20%)18、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的情况有:(1)年所得“12万元”以上(2)从中国境内两处或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3)从中国境外取得所得的(4)取得应纳税所得,没有扣缴义务人的第六章其他税收法律制度1、房产税的纳税人:【总原则】受益人纳税(所有人、出租人、承典人、代管人、使用人)【注意】房屋出租的,“出租人”为纳税人,但纳税人“无租使用”房产,由“使用人”代为缴纳房产税2、房产税征税范围:(1)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的房屋,“不包括农村”(2)确实是房屋3、房产税应纳税额计算:从价计征全年应纳税额=应税房产原值×(1-扣除比例)×1.2%从租计征全年应纳税额=租金收入×12%4、房产税税收优惠中免征的有:(1)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军队“自用”的房产;(2)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所有的“本身业务范围”内使用的房产;(3)宗教寺庙、公园、名胜古迹“自用”的房产;(4)个人所有“非营业用”的房产;(5)租金偏低的公房出租;(6)公共租赁住房;(7)高校学生公寓;(8)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自用的房产;(9)老年服务机构自用房产5、城镇土地使用税应纳税额计算:已测定——以“测定”面积为准;未测定——以“证书确定”面积为准;没证书——“据实申报”,核发证书后再作调整6、耕地占用税加征规定:(1)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经济发达且人均耕地特别少的地区,加征“不超过50%”(2)占用“基本农田”的,加征“50%”7、印花税纳税人:书立、领受、使用人8、房地产企业出售新房扣除规定:(1)判定利息是否明确;(2)印花税不单独扣除;增值税不得扣除9、土地增值税免税规定:(1)纳税人建造普通标准住宅出售,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的;(2)转让旧房作为公共租赁住房房源“且”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的;(3)因国家建设需要依法征用、收回的房地产;【注意】因上述原因而“自行转让”比照国家收回处理;(4)居民个人转让住房10、车船税纳税人:车辆、船舶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拥有并使用)【注意】从事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为扣缴义务人11、车船税应纳税额计算计税依据:应纳税额=计税依据×定额税率12、车船税免税的有:捕捞、养殖渔船军队、武警部队专用车船、警用车船(白牌)外国驻华使领馆、国际组织驻华代表机构及其有关人员的车船(黑牌)13、车辆购置税准予申请退税的情况:(1)车辆退回生产企业或经销商;(2)符合免税条件但已征税;【注意】自“办理纳税申报之日”起按“已缴纳税款年限”,每满1年扣减10%计算退税,不满1年的全额退税14、环境保护税征税范围: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噪声15、关税纳税人是:进、出口货物的收、发货人;入境物品的所有人或持有人;进口个人邮递物品的收件人;不包括代理人16、关税税率有:普通税率、最惠国税率、协定税率、特惠税率、关税配额税率、暂定税率17、关税计税依据:从价:一般货物;从量:啤酒、原油等;复合:广播用录像机、放像机、摄像机18、关税免税规定:(1)一票货物关税税额在人民币50元以下的;(2)无商业价值的广告品及货样;(3)国际组织、外国政府无偿赠送的物资;(4)进出境运输工具装载的途中必需的燃料、物料和饮食用品;(5)因故退还的中国出口货物,可以免征进口关税,但已征收的出口关税不予退还;(6)因故退还的境外进口货物,可以免征出口关税,但已征收的进口关税不予退还19、资源税征税范围: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原矿;固、液体盐20、资源税从量计征应纳税额计算:应纳税额=销售数量×定额税率21、资源税从价计征应纳税额计算:应纳税额=销售额×比例税率22、资源税计算(以原矿为征税对象):煤炭销售额=洗选煤销售额×折算率23、资源税计算(以精矿为征税对象):精矿销售额=原矿销售额×换算比24、烟叶税征税范围:晾晒烟叶(包括名录内和名录外)、烤烟叶第七章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1、纳税申报方式:自行申报邮寄申报数据电文申报2、税款征收方式:查账征收、查定征收、查验征收、定期定额征收税务行政复议管辖:(1)计划单列市地税局省税务局或本级政府国税局国家税务总局(2)税务所(分局)、各级税务局的稽查局所属税务局(3)两个以上税务机关共同作出共同上一级税务机关(4)税务机关与其他行政机关共同作出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5)被撤销的税务机关在撤销以前所作出继续行使其职权的税务机关的上一级税务机关(6)逾期不缴纳罚款加处罚款A,对加处罚款不服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税务机关B,对已处罚款和加处罚款都不服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税务机关的上一级税务机关3、税务检查权利有:查账、场地检查、责成提供资料、询问、交通邮政检查、存款账户检查4、偷税行为特征有:以造假或不申报等手段,不缴或少缴税款5、骗税法律责任:追缴税款,并处税款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在规定期间内停止办理退税第八章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1、建立劳动关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工之日”2、无效合同的法定情形是:欺诈、胁迫、乘人之危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3、无固定期限合同的界定:(1)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的(2)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0年”的(3)连续订立2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法定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有能力、无过错)4、带薪年休假的规定:(1)满1年不满10年 5天病假累计2个月以上不享受(2)满10年不满20年 10天病假累计3个月以上不享受(3)满20年 15天病假累计4个月以上不享受【注意】带薪事假累计20天以上;享受寒暑假超过年休假天数均不享受5、特殊情况的工资支付:(1)部分人放假节日有工资无加班费 2.平时加班≥150%(2)周末加班≥200%(或调休)(3)法定休假日加班≥300%(4)罚则责令支付,逾期按应付金额50%~100%加付赔偿金(5)扣工资“每月”扣除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剩余工资部分不得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6、试用期的规定:(1)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或者不满3个月不得约定(2)3个月以上,不满1年不得超过1个月(3)1年以上,不满3年不得超过2个月(4)3年以上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不得超过6个月【注意1】试用期“只能”约定一次【注意2】试用期工资不得低于“约定工资的80%”【注意3】违法约定试用期已履行,以“正式工资”为标准,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支付赔偿金7、服务期的规定: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服务期长,合同顺延违约赔偿以培训费为限并扣除已履行服务期比例【注意】若双方约定的违约金数额超过上述计算结果,则约定的违约金数额无效,若低于计算结果则以约定为准劳动者原因解除合同照赔单位原因解除合同不赔8、约定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2年”9、补偿金的规定:(1)法定情形【注意】无论合同解除还是终止,只要不是在试用期间,劳动者无过错且非主动提出离职就应当给予补偿,这是单位的社会责任!(2)年限看本单位工作年限:满1年算1个月;6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不满6个月按半年计算(3)基数最低工资标准≤月平均工资≤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注意】“高薪职工”(月工资>所在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12年”10、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仲裁规定: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1年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1年内提出11、视同工伤的情况:与工作有间接因果关系【注意】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此疾病非工作造成)12、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况:与工作有直接因果关系。
2018年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总论1、法的本质与特征:(1)本质:统治阶级+国家意志(2)特征:国家意志性、强制性、规范性、明确公开性和普遍约束性2、法律关系主体:(1)自然人: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2)组织:法人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特别法人非法人组织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专业服务机构(3)国家3、法律关系内容:(1)权利(2)义务:积极、消极4、法律关系客体:(1)物:自然物、人造物、一般等价物人身人格(2)非物质财富:知识产品、荣誉产品(3)行为:生产经营行为、经济管理行为、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5、行为能力:(1)民事行为能力年龄精神状态(2)无民事行为能力不满8周岁(<8)“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包括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3)限制民事行为能力8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8≤X<18)“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4)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年满18周岁(≥18)6、法律关系客体的适用范围:(1)物(2)行为(3)人格利益(4)智力成果7、法律事实:(1)事件:A:绝对事件(自然现象)B:相对事件(社会现象)(2)行为:(表现形式)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意思表示)意思表示行为与非表示行为(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几方表意)单方行为与多方行为(特定形式)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主体参与)自主行为与代理行为8、法的形式:宪法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9、适用法的效力原则: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10、法的形式:(1)宪法:全国人大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2)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法(3)法规:A:行政法规:国务院××条例B: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地方×条例(4)规章:A:部门规章:国务院各部委无“上位法”依据,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不得增加自身的权力或者减少自身的法定职责××办法××条例实施细则B:地方政府规章:地方人民政府××地方××办法11、法的分类:根据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划分: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划分:根本法和普通法;根据法的内容划分:实体法和程序法;根据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划分:一般法和特别法;根据法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划分:国际法和国内法;根据法律运用的目的划分:公法和私法。
2018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精美课件1-8章全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行为能力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无民事行为能力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行为能力
界定标准
无民事行为能
力人 限制民事行为
不满8周岁
(<8) 8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
能力人
(8≤且<18)
年满18周岁(≥18)
行为
完全民事行为 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但以自己
国家意 志性
明确公 开性和 普遍约 束性
国家强 制性
规范性
• 概括性 • 利益导向性
• 可预测性 • 普遍适用性
【练一练】
(2009年多选)关于法的本质与特征的下列表述
中,正确的有(ABCD )。 A.法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B.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 C.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D.法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施
【练一练】
(2017年单选)下列公民中,视为完全民事行为
能力人的是( D )。 A.赵某,9 岁,系某小学学生 B.王某,15 岁,系某高级中学学生 C.张某,13 岁,系某初级中学学生 D.李某,17 岁,系某宾馆服务员,以自己劳动收 入为主要生活来源
自然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14周岁 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
≥75
过失:应当从轻/减轻
14≤且<18
故意:可以从轻/减轻
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 制自己行为的时候犯罪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 精神病人 神正常的时候犯罪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 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 神病人犯罪的
不负刑事责任 (责令看管和治疗) 应当负刑事责任
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
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018年初级会计考试《经济法》基础知识点笔记整理版

《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汇总第一章2017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法的本质与特征1.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1)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2)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3)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4)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2.法的特征(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者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
(2)法是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具有“强制性”。
(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具有“利得性”。
(4)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注意】本质与特征是一回事,无需特别区分。
2017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法律事实概念:法律事实是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直接原因。
分类标准: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类别: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一)法律事件(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1.自然现象(绝对事件):地震、洪水、台风、森林大火等自然灾害+生、老、病、死及意外事故。
2.社会现象(相对事件):战争、重大政策的改变等。
【注意】法律事件的出现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不可抗力的特征。
(二)法律行为(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注意1】人的行为并非都是法律行为。
【注意2】请大家重点掌握“法律事件”与“法律行为”的区分,并看清题目问法。
【注意3】法律行为的反向问法,例:订立遗嘱是合法行为、积极行为、意思表示行为、单方行为、要式行为、自主行为。
2017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知识点:仲裁裁决1.仲裁管辖权仲裁不实行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由当事人协议选定仲裁委员会。
(自愿原则、独立仲裁原则)2.仲裁庭的组成仲裁庭由3名或者1名仲裁员组成。
(1)当事人约定由3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的,应当各自选定或者各自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1名仲裁员,第3名仲裁员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第3名仲裁员为首席仲裁员。
2018初级会计考试《 经济法》基础知识点笔记整理版

--WORD格式--专业资料--可编辑---《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汇总第一章2017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法的本质与特征1.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1)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2)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3)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4)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2.法的特征(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者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
(2)法是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具有“强制性”。
(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具有“利得性”。
(4)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注意】本质与特征是一回事,无需特别区分。
--WORD格式--专业资料--可编辑---2017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法律事实概念:法律事实是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直接原因。
分类标准: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类别: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一)法律事件(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1.自然现象(绝对事件):地震、洪水、台风、森林大火等自然灾害+生、老、病、死及意外事故。
2.社会现象(相对事件):战争、重大政策的改变等。
【注意】法律事件的出现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不可抗力的特征。
(二)法律行为(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注意2】请大家重点掌握“法律事件”与“法律行为”的区分,并看清题目问法。
【注意3】法律行为的反向问法,例:订立遗嘱是合法行为、积极行为、意思表示行为、单方行为、要式行为、自主行为。
2017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知识点:仲裁裁决1.仲裁管辖权仲裁不实行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由当事人协议选定仲裁委员会。
(自愿原则、独立仲裁原则)2.仲裁庭的组成仲裁庭由3名或者1名仲裁员组成。
(1)当事人约定由3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的,应当各自选定或者各自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1名仲裁员,第3名仲裁员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第3名仲裁员为首席仲裁员。
2018年全国初级会计师考试《经济法基础》-精品课件(完整版)

[提示2] 权利和义务的保 护: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 ,都受国家法律保障。
法律地位平等,内容对等或不对等(例如个人缴纳个税) 也有对等的(例如去商场买东西)
3.法律关系的客体
概念: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具体内容包括:
满足人们需要,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并能为人们实现 物 支配和控制的各种资源。如士地、矿藏、水流、森林 ;也可以是人造物,如建筑、机器、等;但不包括阳 光、空气、自然灾害等 非物 知识产品:知识产品本身没有实物形态,但通常有物 质财 质载体,包括著作、发现、发明、设计等 富 道德产品:包括荣誉称号、嘉奖表彰、体育比赛的名 次等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类型 界定标准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18周岁以上(≥18周岁) 16周岁以上(≥16周岁)不满18周岁(<18周岁), 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 事行为能力人 10周岁以上(≥10周岁)的未成年人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不满10周岁(<10周岁)的未成年人 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3.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的主体为达到一定目的所进行的作为(积 极行为)或不作为(消极行为),是人的有意识的 活动。 人身是由各个生理器官组成的生理整体(有机体)
行为
人身
提示:活人的整个身体 不得视为法律上的“物”不能作为 物权、债权和继承权的客体
【例题1·多选题】根据我国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 各项中,能够成为法律关系主体的有( )。(2012年)
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 意志”。
(3)“经济”决定“政治” 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 观需要的反映。
2.法的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葱先生:
2018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总
结(法律篇)
(一)税收与税法
1.税收。
税收是指以同家为主体,为实现国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分配形式。
它体现了国家与纳税人在征税、纳税的利益分配上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
税收是政府收入的最重要来源,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社会剩余产品和国家的存在是税收产生的基本前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税收主要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稳定经济和维护国家政权的作用。
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相比,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2.税法。
税法即税收法律制度,是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周家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以宪法为依据,调整国家与社会成员在征纳税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纳税秩序,保障国家利益和纳税人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是国家税务机关及一切纳税单位和个人依法征税、依法纳税的行为规则。
(二)税收法律关系
税收法律关系体现为国家征税与纳税人纳税的利益分配关系。
在总体上税收法律关系与其他法律关系一样也是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方面构成。
1.主体。
是指税收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在我国税收法律关系中,主体一方是代表国家行使征税职责的国家税务机关,包括国家各级税务机关和海关;另一方是履行纳税义务的人,包括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
对这种权利主体的确定,我国采取属地兼属人原则,即在华的外国企业、组织、外籍人、无同籍人等凡在中国境内有所得来源的,都是我国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
2.客体。
是指主体的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也就是征税对象。
如企业所得税法律关系客体就是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
3.内容。
是指主体所享受的权利和所应承担的义务,这是税收法律关系中最实质的东西,也是税法的灵魂。
二、税法要素
税法要素是指各单行税法共同具有的基本要素。
在税法体系里,既包括实体法,也包括程序法。
税法要素‘般包括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汁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税收优惠、法律责任等。
1.纳税义务人。
简称“纳税人”,是指依法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
与纳税人相联系的另一个概念是扣缴义务人。
扣缴义务人是税法规定的,在其经营活动中负有代扣税款并向国库交纳义务的单位。
扣缴义务人必须按照税法规定代扣税款,并在规定期限缴人国库。
2.征税对象。
征税对象义称课税对象,是纳税的客体。
它是指税收法律关系中权利义务所指的对象,即对什么征税。
不同的征税对象又是区别不同税种的重要标志。
3.税目。
税目是税法中具体规定应当征税的项目,是征税对象的具体化。
规定税目的目的有二:一是为了明确征税的具体范围,二是为了对不同的征税项目加以区分,从而制定高低不同的税率。
4.税率。
税率是指应征税额与计税金额(或数量单位)之间的比例,是计算税额的尺度。
税率的高低直接体现国家的政策要求,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收入和纳税人的负担程度,是税收法律制度中的核心要素。
我国现行税法规定的税率有:
(1)比例税率。
比例税率是指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均按同一个比例征税的税率。
税率本身是应征税额与计税余额之间的比例。
这里所说的比例税率是相对累进税率、定额税率而言。
在比例税率中根据不同的情况又可划分为不同的征税比例,有行业比例税率、产品比例税率、地区差别比例税率、有免征额的比例税率、分档比例税率和幅度比例税率等。
(2)累进税率。
累进税率是根据征税对象数额的逐渐增大,按不同等级逐步提高的税率。
即征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
累进税率又分为全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和超率累进税率三种。
全额累进税率是按征税对象数额的逐步递增划分若干等级,并按等级规定逐步提高的税率。
征税对象的金额达到哪一个等级,全部按相应的税率征税。
目前,我国的税收法律制度中已不采用这种税率。
超额累进税率是将征税对象数额的逐步递增划分为若干等级,按等级规定相应的递增税率,对每个等级分别计算税额。
超率累进税率是按征税对象的某种递增比例划分若干等级,按等级规定相应的递增税率,对每个等级分别计算税额。
我国的土地增值税采用这种税率。
(3)定额税率。
又称固定税额,是指按征税对象的一定单位直接规定固定的税额,而不采取百分比的形式。
5.计税依据。
计税依据是指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或标准,即根据什么来计算纳税人应缴纳的税额。
一般有两种:一是从价计征,二是从量计征。
从价计征,是以计税金额为计税依据,计税金额足指征税对象的数量乘以计税价格的数额。
从量计征,是以征税对象的重量、体积、数量等为计税依据。
6.纳税环节。
纳税环节主要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在从生产到消费的流转过程中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
7.纳税期限。
纳税期限是指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发生后应依法缴纳税款的期限。
包括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纳税期限,缴库期限。
规定纳税期限是为了及时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实现,也是税收强制性和固定性的体现。
税法中,根据不同的情况规定不同的纳税期限,纳税人必须在规定的纳税期限内缴纳税款。
8.纳税地点。
纳税地点是指根据各税种的纳税环节和有利于对税款的源泉控制而规定的纳税人(包括代征、代扣、代缴义务人)的具体申报缴纳税收的地方。
9.税收优惠。
税收优惠是指国家对某些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给予鼓励和照顾的一种特殊规定。
制定这种特殊规定,一一方面是为了鼓励和支持某些行业或项目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为了照顾某些纳税人的特殊困难。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减税和免税。
减税是指对应征税款减少征收部分税款。
免税是对按规定应征收的税款给予免除。
减税和免税具体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税法直接规定的长期减免税项目,另一种是依法给予的一定期限内的减免税措施,期满之后仍依规定纳税。
(2)起征点。
也称“征税起点”,是指对征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数额界限。
征税对象的数额没有达到规定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就其全部数额征税。
(3)免征额。
免征额是指对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即对纳税对象中的一部分给予减免,只就减除后的剩余部分计征税款。
10.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是指对违反国家税法规定的行为人采取的处罚措施。
一般包括违法行为和因违法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两部分内容。
这里讲的违法行为是指违反税法规定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税法中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纳税人和税务人员违反税法规定,都将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例4—1】下列各项中,属于我国税法规定的税率形式有( )。
A.全额累进税率
B.定额税率
c.比例税率 D.超率累进税率
【解析】答案为BcD。
我国现行税收法律制度中,已不采用全额累进税率。
三、我国的税收管理体制与现行税种
现阶段,我国税收征收管理机关有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和海关。
国家税务局系统主要负责下列各税的征收和管理:(1)增值税;(2)消费税;(3)车辆购置税;(4)各银行、保险公司集中缴纳的所得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5)中央企业缴纳的所得税;(6)地方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缴纳的所得税;(7)海洋石油企业缴纳的所得税、资源税;(8)股票交易印花税;(9)中央与地方所属企业、事业单位组成的联营企业、股份制缴纳的所得税;(10)出口产品退税的管理。
地方税务局系统主要负责下列各税的征收和管理(不包括已明确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的地方税部分):(1)部分企业所得税;(2)个人所得税;(3)房产税;(4)契税;(5)土地增值税;(6)城镇土地使用税;(7)车船税;(8)印花税(除股票交易印花税之外);(9)资源税;(10)烟叶税;(11)耕地占用税;(12)环境保护税;(13)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海关系统主要负责下列税收的征收和管理:(1)关税;(2)船舶吨税;(3)委托代征的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