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歌的艺术价值与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民歌的艺术价值与保护
摘要民歌是人类文化中最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积淀,给我们研究历史和推动音乐艺术的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研究和利用价值。
关键词民歌民歌研究价值
民歌及其发展现状
民歌是人类文化中最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不管其居住在高原、山地、平原、海滨还是森林、草原,不管他们选择何种生活及生产方式,也不管他们的历史有几百年或几千年,他们都会创造出属于本民族独有的歌声。
这歌声是世世代代生
活在不同土地上的人们“矢口寄兴”、“放情长言”之唱。
所以,它也如同陶器一样,是“从泥土里出来的东西”,是世界上许多古老文化的“原发点”。
而它在不断丰富之后,又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因此,民歌在各种历史典籍中被记录下来,民歌受到文人学者的赞美,就十分自然而普遍了。
民歌就其概念而言,主要是指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民歌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存在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
因此,流传至今的民歌集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和情感体验。
在历史的长河中,民间歌曲经历了无情的冲刷和淘汰,日臻完美,并成为人民群众思想情感表达的结晶。
正是因为这一特点。
民间歌曲才能历久弥新,才有恒久的生命力,才能与人民的情感血肉相连,才能成为现代人体验和表达现实生活感受时需要不断去重温和挖掘的思想感情的宝库。
民间歌曲是人类社会中形成的最早的音乐形式,并由此孕育出其他民间音乐体裁以及专业的音乐形式。
可以说,民间歌曲是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础。
我国是一个国土面积大、生态环境复杂、民族众多的国家,由于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博大的文化背景、众多的民族和人口,因而,我国拥有丰富的民族音乐遗产,而其中民歌所占的比重相当大。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收集到的民歌约有30万首左右。
我国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在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页,因外敌的入侵和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曾受到严重的破坏和冲击,但是值得幸运的是,自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中国的音乐家很快的把注意力投向了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
如1939年3月,延
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发起成立的“民歌研究会”等学
术和研究团体,以及随后产生的一系列学术刊物,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研究和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我国民歌的收集整理及研究工作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如江明的《汉族民歌概论》、吕宏久的《蒙古族民歌调式初探》等专著,就是专家对民歌研究和整理的丰硕成果。
同时,这些论著又指导了民歌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并为搜集和整理研究我国丰富的民歌艺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经验。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民间歌曲原有的生存环境受到了破坏,同时,随着现代化通讯及影视娱乐方式的增加,使的人们逐渐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导致了原来用
以抒发情感以及娱乐的民间歌曲被冷落甚至逐渐失传,另外外来音乐艺术形式的发展,也对民歌地流传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造成的结果是中小学生甚至高校音乐院系的大学生不会唱一首民间歌曲,张口就是流行音乐,这种现象是极不利于我国民歌文化的生存和传承的。
同样值得庆幸的是,许多音乐学家和有关专家及时意识到了这种危机的存在,相继提出了许多保护民歌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和途径,并积极行动起来。
同时,许多民间音乐文化如昆曲、纳西古乐、侗族大歌申请“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成功,极
大的鼓舞了有关专家保护民间音乐文化的热情。
近几年来,媒体对有关民间音乐文化保护的宣传也提醒了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伟大的文化保护工程中来,壮大了民歌保护队伍的力量。
民歌保护与研究的价值
民歌具有人文研究价值。
马克思说: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
民歌是民族音乐的重要载体之一,它直接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劳动、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是人民生活的亲切伴侣、劳动中的助手、社会斗争的武器,交流情感、传播知识、娱乐消遣的工具,也是认识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社会、民风民俗的宝贵资料。
尤其在文字历史不太久远的少数民族之中,民歌更具有史书般的作用。
如彝族的《梅葛》、苗族的《古歌》、瑶族的《盘王歌》、哈尼族的《开天辟地歌》等。
这些歌曲记述了有关宇宙和人类起源的古代神话传说,先民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认识,以及有关历史、生产、生活和礼仪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对民俗学和音乐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了
丰富的资料,同时,有些民歌音乐也为民族学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如音乐学家杜亚雄教授从裕固族民歌和匈牙利民间音乐的异同出发,考证了两个民族的同源性。
民歌是民族音乐的基础。
民族音乐分为民歌、戏曲、曲艺、歌舞、器乐五大类,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丰富的。
其中民歌是最早形成的,对其他民族音乐体裁的形成和发展,民歌起着积极的作用。
许多歌舞、曲艺、戏曲和民族器乐是直接或间接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如各地的“花灯”歌舞、“花灯戏”、“花鼓戏”;说唱音乐中的牌子曲类、琴书类;杂曲类中的大部分曲种;“河北吹歌”等曲种以及许多民族器乐曲牌,如《梳妆台》、《剪靛花》等均由民间歌曲发展移植或改编而来。
另外,民歌对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也有积极的影响。
民歌对专业音乐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民歌曾哺育过文人、音乐家和职业艺人。
今天它仍然是作曲家不可缺少的养料。
“五四”以来,优秀音乐家的许多经典作品都曾从民歌中汲取了营养,如聂耳的《塞外村女》、《码头工人歌》、《大路歌》。
冼星海的《黄河船夫曲》、《河边对口曲》、《黄水谣》等。
中国具有民族风格的歌剧更是和民歌有着不解之缘,如《白毛女》的主题音乐取材于河北民歌《小白菜》、《青羊传》、山西民歌《拾麦根》《洪湖赤卫队》采用了湖北洪湖地区的民歌《襄河谣》等。
电影音乐作曲家雷振邦的《冰山上来客》成功的运用了塔吉克族的民歌《古丽别塔》《五朵金花》运用了云南民歌等。
随着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和作曲家专业技术的不断提高,到今天有更多的作曲家把目光投向了民歌的改编和创作,如作曲家贺绿汀的《森吉德玛》、《牧童短笛》、吕期明的《红旗
颂》、谭盾的《卧虎藏龙》等,以及王志信的《桃花红,杏花白》、印青的《西部放歌》等等作品,都以其浓郁的民族韵味而深受欢迎。
也有众多的歌唱家、演奏家都是以其演唱(奏)的鲜明民族风格而深受听众喜爱。
所以,无论是作曲家还是演唱(奏)家,都有必要多了解和学习民族音乐,多唱民歌,丰富自己的音乐积累。
而民歌研究工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找出民歌发展的规律和艺术经验,积累音乐素材,为音乐创作提供必要的资料与条件。
另外,研究与保护民歌,对其他社会科学理论的研究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文艺的起源问题、文艺与经济的关系、文艺与人民社会生活的关系等问题。
民歌研究的不断深入为上述问题的探索提供了大量最真实,最丰富的依据和实例,成为马克思主义论证这些问题的可靠依据。
同样,研
究和保护民歌,对音乐学及音乐理论的学科发展和不断丰富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互补作用。
民歌保护的途径
要妥善的保护和研究我国丰富的民歌艺术,不是某个团体和个人或几位专家能完成的,应该成为一项全民的活动,它必须要靠全社会的关注和行动。
作为音乐教育单位的音乐院系的师生,必须利用自己专业的优势,在保护我国民间音乐文化的工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专业的授课教师,选择知识面广的教材,增加民族音乐课的课时,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重视,要求学生听民歌、唱民歌,记民歌,进而研究民歌。
另外,呼吁相关的文化和政府部门加对大民歌研
究与保护的力度。
因为长期以来,音乐研究单位或个人由于物力和才力的紧缺,也是影响民歌研究工作不够深入和广泛的原因。
如果这种现象长期得不到改观的话,最终导致我们的音乐专业学生会失去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滋养,直接促使我国民间音乐文化及其民歌的消亡,这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损失。
因此,每个从事音乐研究、音乐学习和音乐教育的人都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民歌保护的研究的价值,肩负起保护民歌的义务,从思想和行动上参与到保护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动中来。
我国的民歌在历史的发展变迁中经历了数次的沉浮,经过了漫长而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丰厚的积淀,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作为一个从事音乐工作的中国人,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民歌所具有的价值,意识到民歌面临
的生存与发展的危机,积极行动起来,为保护和研究我国的民歌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繁荣和走向世界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