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中语文选修第9课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学案.doc

合集下载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教案范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教案范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如“就能够”、“”等。

(3)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2.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

2. 对文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的解析。

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维和课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感悟和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7. 板书设计《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意象:山水、树林、清风、明月表达技巧:比喻、拟人、对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是否到位,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等。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学生能够分析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学生能够欣赏课文的文学美,表达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七、教学拓展1. 学生阅读王维的其他山水诗作,比较其风格特点。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教案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教案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学会对比分析,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友情的美好情感。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诗词句的理解和翻译。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感受课文的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遇到生字词及时查阅字典。

(2)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课文中的古诗词句。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课文所描绘的山中景色和友情的美好。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2. 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篇小作文。

3. 深入了解王维的其他作品,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完美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完美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全文。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语言描绘景色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能够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中的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珍惜友谊的价值观。

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用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全文。

2.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语言描绘景色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3. 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2. 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山水诗文,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想象和感受。

提问:大家还记得哪些描写山水美景的诗文?它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语言描绘景色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每组选取一个重点句子或段落,进行解读和分享。

4. 讲解与分析:教师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意。

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引导学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5. 情感体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山中的美景之中,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热爱自然、珍惜友谊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提醒学生课后继续熟读并理解《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背诵重点句子和段落。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 教案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 教案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体会诗中的意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2. 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意的体会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谈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理解诗的大意。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4. 课堂讲解:讲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分析诗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诗中的山水之间,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6. 总结提升:总结诗中的美景和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

7. 作业布置: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山水美景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课后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对自然环境的感悟。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山水画面,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中的美景,增强他们的感官体验。

3. 对比教学:将《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与其他王维的山水诗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诗文和写作练习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进行一次关于本单元知识的测试,了解学生对诗文内容、意境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资源1. 诗文原文:提供《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学案(精细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学案(精细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导学案一、自读提示1.王维与裴迪裴迪是同王维来往最多的盛唐山水田园诗人。

他开元末在张九龄荆州幕府后到长安,曾隐于终南,维得辋川别业后,常“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在王维与裴迪唱和的诗中,多称迪为“秀才”,又以佯狂遁世的接舆喻裴迪,可见天宝年间,迪有较长时间未居官,过着隐逸的生活。

裴迪何尝不想致身青云,但又洁身自好,不妄与燕雀同群,这或许是他仕途失志、只得归隐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在隐居中,他逐渐接受佛教思想,从中获得精神安慰,裴迪今存诗二十八首,都是同维的赠答、同咏之作;而维集中同迪的赠答、同咏之作,则达三十余篇,其数量超过维与其他任何一个作者的这类作品,由此即可见两人之间交往的密切。

又从王维的宽慰裴迪和裴迪的冒险到菩提寺探望王维(时维被叛军拘于寺中),也可看出他们之间互相关心、患难与共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以两人的思想、志趣相合作为基础的。

2.王维,字,代诗人、画家。

盛唐诗派代表作家。

以尚书右丞终,世称。

崇尚佛道,后半生多过着生活。

3.王维存诗以描绘和歌咏生活一类成就最大。

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 ;观摩诘之画,”散文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历代传诵不衰。

4.题目《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山”指,“裴迪”是的好友,“书”指。

5.古代“信”的别称,有书、(竹片)、笺(小竹片)、牍(木板,又叫尺牍)、札(小木板)、(白绢,又叫尺素)、函等。

6. 猥()憩()玄灞()辋()水舂()相间()曩()昔仄()径轻儵()青皋()朝雊()二、自主学习(一)、理解与翻译文中加点词语1.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

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2. 比.()涉.()玄.()灞,清月映郭.()。

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这篇古文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特点。

2. 通过朗读,理解古文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表达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够正确、流利、自然地运用古汉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1. 基本结构和语言特点的掌握2. 读懂和理解作者的语言情感三、教学步骤:1.导入讲解文章背景:明朝时期,裴漱钤,字思齐,正德十二年(1517年)生于浙江海宁。

他由儒家写起,后思想逐渐转向佛道,被人称为“裴居士”。

他自称:“我本无名,才疏学浅,自称居士,以谏世而资娱心。

”裴漱钤精通佛、道、儒之学,文学造诣极高,而其面容清秀,为人谦虚,广有人气。

2. 阅读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和结构特点。

老师对重点段落进行点拨,并班级共同朗读。

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以保证读音准确和整齐。

3.讲解老师讲解文章中的重点难点,注重细节和语言技巧,力争让学生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4.讨论以小组形式,讨论如下问题:a.你是裴秀才,你会怎么回信?b.你觉得山中的人生观与现代人有什么不同?c.你认为高山、深林给人带来了什么启示?5.写作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悟,就类似“现代人应该如何写信”,或“青年人应该如何看待人生”这类话题,写一篇400字的文章。

四、教学考核1.听懂和理解文章,并正确读出古文2.讲解文章结构、语言技巧和作者的情感3.积极参与和纠正错误4.独立思考和创作五、教学评价1.整节课富有活力和激情,学生们表现积极。

2.老师通过整个教学过程的引导,使学生们理解了文章内容和语言背景,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激励能力。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学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学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学案(60分)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积累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合作探究、点拨,赏析景物描写,体会文章的深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文中所表现的真挚感情。

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重难点1.重点: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鉴赏文中语言淡雅优美,有情韵的特点。

资料链接:2.写作背景:王维于开元二十年后曾在蓝田辋川(陕西省境内)隐居,他对田园风光、自然山水怀有特殊的情感,写了许多诗歌赞美那里的生活和景物。

在隐居生活中,他经常和野老共话桑麻,同朋友饮酒赋诗,与山僧谈经论道。

在这些人中,裴迪是他最好的伴侣。

早在移居辋川之前,他们就一同在终南山(陕西省境内)隐居过,得宋之问蓝天别墅后,他们又经常“浮舟往来生,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写这封信时,裴迪已回家温习经书准备应试了,王维深感寂寞,只得独自去游山赏景。

二、预习检查1.字音(4分)裴()迪猥()辄()憩()感配寺饭讫()玄灞()辋()水沦涟()华()子岗村墟()夜舂()相间()曩()昔仄()径蔓()发轻鯈()矫翼()青皋()麦陇()朝雊()黄蘗()2.词义(每段4分×3=12分)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3.初步阅读,整体感知(1)根据段意,弯沉下面的填空题,概括各段的内容:(4分)第一段:故山殊可过,而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段:故山冬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静默独坐,多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段:故山春景,只想_________________(2)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从文中那些语句可以看出?(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王维工诗善画,苏轼评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有人认为此文饶有诗情画意,不妨说是文中有诗,文中有画。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设计2. 教材版本:人教版3. 学科领域:语文4. 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句式;(3)了解作者王维及与裴迪的友谊。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山水田园诗,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对友情的珍惜;(2)学会关爱自然,珍惜友情,养成高尚的情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和句式;(2)学会朗读、背诵课文;(3)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景色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山水意境;(2)体会作者对友情的真挚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山水田园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2)讲述王维与裴迪的友谊,引出课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山水意境;(2)学生通过工具书查阅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景色描写,分析作者的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示范:(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句式;(2)示范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5. 练习与巩固:(1)学生进行朗读、背诵练习;(2)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尝试创作山水诗。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2. 收集其他山水田园诗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3. 写一篇关于山水美景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朗读、背诵、写作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进行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学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学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知识,积累一定的文言材料。

2.学习品读、鉴赏古代散文的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鉴赏,品味文章的诗情画意。

2.深入探究,感悟文中蕴含的深趣与旨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作者寄情山水、隐逸田园的情怀,感悟作者在山水中获得的人生体验。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的诗情画意教学难点:感悟文中蕴含的深趣与旨意。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

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代表作家。

以尚书右丞终,世称王右丞。

崇尚佛道,后半生多过着隐居生活。

王维存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

名作如《终南山》、《山居秋暝》、《辋川集》、《过香积寺》等。

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散文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历代传诵不衰。

王维于天宝三载(744)在蓝田购买了辋川别业。

每到休假之时,他便来到那里,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时朝政由奸相李林甫把持,有才能和敢于直言谏诤的人,纷纷受到压制、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王维早年经国济民的心志开始冷淡下来,他要在山水之间寻求宁静、安逸的生活环境,以洁身自好,躲避政治风险。

王维的辋川别墅地处陕西蓝田南八里的峣山之口,傍山临水,风景非常优美。

裴迪曾是辋川别业墅的常客,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

他们经常一起“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品尝山林隐逸生活的乐趣。

这一年的腊月末,裴迪在自己家中温习经书,准备去应科举考试。

王维居住在辋川别墅颇有孤独之感,便写了这一封信给裴迪,约请他明年春天来这里与他同游。

二、解题【山中】点明地点。

【秀才】是唐代对中进士者的一种通称。

【裴迪】王维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

【书】点明了体裁。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寄……书”等,例如《报任安书》(司马迁)、《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微之书》(白居易)等等。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2. 教材版本:人教版3. 学科领域:语文4. 课时安排:2课时5.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品味文章语言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课文的背诵与理解。

(2) 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

(3) 分析课文结构,品味文章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与理解。

(2) 对课文中所描绘的山景的想象与感受。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音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生字词。

2. 课堂导入:(1) 教师播放课文音频,引导学生跟读。

(2) 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生字词及其含义。

3. 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课文,分析结构,解释重点字词。

(2)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4. 课堂练习:(1) 教师布置课后练习,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2) 学生自主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背诵课文。

3. 写一篇关于课文中所描绘的山景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课后练习完成情况,了解学生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测试,测试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3. 综合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讨论、作业等,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山中的氛围,帮助他们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完美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完美版

一、教案基本信息《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完美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

2.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

2. 解读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通过对文章的深入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

2. 理解并欣赏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将文章中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准备:1. 课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二、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课文学习,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文本分析(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段阅读,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Step 3:主题探讨(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和感受。

Step 4:文学鉴赏(15分钟)1. 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的细致阅读,欣赏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2. 让学生选择一段自己喜欢的文段,进行朗读和分享,解释喜欢的理由。

Step 5: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2.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思考。

三、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文章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完美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完美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2)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和句式,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3)了解王维的生平、创作背景及其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仿写一篇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的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体会作者与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3)了解古代文人的写作风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2)理解文中生僻词语和句式,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3)分析王维的诗歌风格,体会其对自然景色的描绘。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王维诗歌风格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王维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2)提问:同学们对王维的诗歌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生僻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王维的诗歌风格。

4.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色。

(2)分享自己的感悟,体会作者与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

5. 小结与作业:(2)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分析其他王维的诗歌作品。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疑问,确保教学效果。

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学生的提问与回答。

(3)学生的合作探讨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1)熟读和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情况。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完美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完美版

一、教案基本信息《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完美版学科领域:中国古代文学年级:高中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全文。

2.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表现的山中美景。

3. 领会作者通过书信形式抒发友情与自然之美的情感。

4. 掌握并运用文中涉及的文学典故和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1. 文中意象与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2. 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文学手法。

3. 文中涉及的历史文化知识的讲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1. 文中部分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文中典故和历史文化背景的理解。

二、教学准备教材:《高中语文》参考资料:1.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原文及注释。

2. 关于山中美景的插图或视频资料。

3. 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资料。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背景,说明这是一封描绘山中美景的书信,作者通过书信形式表达了对友人裴秀才的思念之情。

二、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全文,并尝试背诵。

三、课堂讲解(3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逐段讲解课文,分析并欣赏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针对文中涉及的历史文化知识,教师进行讲解和拓展。

四、课堂练习(15分钟)学生根据课堂讲解的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检验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二、课堂讲解(35分钟)1. 教师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讲解和辅导。

2. 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分析课文,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文学手法。

三、课堂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中美景和情感的理解,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作业布置1. 熟背课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目。

3. 收集有关山中美景的诗词或文章,下节课分享。

六、板书设计《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意象与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历史文化知识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并对下次课进行准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优秀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优秀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优秀教学设计《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写景的诗情画意特征。

2、鉴赏文中语言淡雅优美,有情韵的特点。

3、指导学生背诵与理解文中的情意。

【教学设想】运用多媒体教学。

设置王维之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面,引出本文的书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在荧屏中打开王维的诗:《鸟鸣涧》和《鹿柴》。

然后让学生总结王维的诗歌创作的风格。

接着引入本文所描写的画面。

并在屏幕上呈现出中有画,画中有书的境界。

【教学过程】一、由王维之诗而引入其书播放课件1王维之诗《鸟鸣涧》和《鹿柴》的配乐配画录像。

然后关闭录像,又让学生背诵这两首诗。

1、要求学生思考:苏轼是如何评价王维的诗歌?然后让学生介绍王维及其作品。

2、让学生听本文的配乐录音。

然又让学生朗读。

二、整体感知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注释及印发的参考资料,阅读全文。

2、要求学生画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其写景的特点。

3、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写景所体现作者的情感。

三、讨论研究,归纳写景的特征,及语言特点1、作为一篇书信,本文在内容上有什么体现?提示:书信是直接与接受者对话的一种文体,或叙事,或表情,或写景。

这些都与对方有密切的联系。

然而作者在这封信中有大部分内容是写景的,为什么整篇书信是以写景为止呢?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琢磨,然后,再提示,最后,由教师归纳。

2、作为一篇书信,作者为什么把主要内容放在写景上?提示:作者写景是为了让中美景与美好的生活,借助这封信传给自己朋友,并且想让朋友也来共享怀。

在此同时,也有对朋友劝说和邀请之意。

作者还通过写景来表现一种闲适山水之情,及追求一种田园的生活。

所有这些都表现作者借景抒情或借景传情的特点。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让他们归纳出要点,然后,再集中起来,最后再由教师归纳出写景方法。

以及给学生分析写景缘由。

3、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山中人?而在非子天机清妙算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教案范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山中与裴秀才迪书2. 课程年级:高中3. 课时安排:2课时4.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全文。

(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3)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2)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3)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

(2)理解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1)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山水诗的特点和风格。

2. 课时一:(1)朗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让学生感受诗的音乐美。

(2)讲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3)分析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课时二:(1)继续讲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互动。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2. 整理课堂学习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3. 写一篇关于《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2.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3. 综合评估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师参考书:《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注释和译文。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诗文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

3. 网络资源:查找王维的生平介绍和山水诗的相关评论,以便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八、教学步骤1. 课时一:(1)让学生朗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感受诗的音乐美。

(2)讲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高中语文 第9课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学案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 第9课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学案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9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弈江南江南是一局棋,博弈了千载,却终究没人能够逃出江南的朦胧意蕴。

或许,能拜倒在江南的青石路上,也是一种诗意的幸福。

江南是一局黑白交织的围棋。

我们在粉墙黛瓦间博弈着清幽与喧嚣。

江南不需要尘世的繁华,江南不喜欢艳丽的色彩,江南不接受虚伪与肮脏。

江南的美唯有放开胸怀,用心灵去感受,才能懂得江南的喜怒哀乐,才能享受博弈江南的悠然快意。

所以,终是黑瓦白墙占据了江南的大半山水,让最纯净的两种色彩在这山水草木中得到了最宁静的释放。

江南是一局下不完的棋,文人们用笔墨斗了千年,将相们用兵马驰骋了一生。

可江南依旧是江南,从不因水墨勾勒而故作娇柔,也不因金戈铁马而狰狞面目。

江南是天地设下的一局棋,天地对弈,下的是淡定从容,古朴纯净。

凡人在江南快意人生,便以为掌控了江南。

殊不知我们在江南面前,皆是红尘俗世的棋子,被江南这幻境迷惑,成了博弈中的一员,才能得以略享这青帘渔火,这水墨晴岚。

江南是一局棋。

墨客骚人,弈的是诗意江南;王侯将相,弈的是惬意江南。

而江南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也在这一方世界中博弈着美丽与自然,淳朴与厚重,悠久与执着。

人们游走在粉墙黛瓦的棋子间,草木山水散布在昼夜交替的天地间。

黑与白的对弈,心与自然的交融,凝聚了江南宽宏厚重的文化,酿成了江南醉人身心的美丽,流出了江南宁静致远的性情。

梦中霏雨,花落南江。

若清辉懵懂,仅与夜郎浓。

是文人墨客书就了江南?还是这一川烟雨淋就了千载美谈?弈江南。

忆江南。

一枕明月对酒酣。

1.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孟子·离娄上》赏读: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

2.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尽心上》赏读:人不能没有羞耻,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才真的是不知羞耻啊!3.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

——扬雄《法言》赏读:人一定要自爱,而后才能被他人所爱;人一定要自尊,而后才能被他人尊敬。

这句话强调了人要自尊自爱。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教案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写景的艺术与构思的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诵读和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

2.培养鉴赏优秀古代散文的习惯与技能。

三、德育渗透目标正确评价课文中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水之美的感受力。

教学方法:1.初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了解文章描写的主要内容。

2.与同是写景记游的《赤壁赋》作比较,通过比较,了解两文在内容与记游方式方面的不同。

《赤壁赋》写二三文人雅士的月夜之游;而《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写诗人独自新赏寒山月夜的美景及“当待春中”一段悬想春景。

《赤壁赋》是一次夜游赤壁的记录,以时间为序;而《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信步游览所见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

3.反复诵读,然后分析作者选取景物的角度,所写景物的特点。

重、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难点品读、鉴赏课文描写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的文段,是学习的重点;体会作者的写作背景,是学习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通过诵读、揣摩语句和课堂讨论来解决、消化重点、难点。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本课是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诵读课文并背诵第二、三段。

此外,文句的翻译复述、评析及对作者情感的把握,都要求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来完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1.导入课文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田园诗人王维诗作的高度评价,大家回顾一下学过的作品,哪些最能体现这一艺术特点的--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他的诗作,那么他的文章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这篇书信体的散文来领略这一艺术风格。

2.解题(1)解题【山中】点明地点。

【秀才】是唐代对中进士者的一种通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导学案
整体探究
1.文章第二段、第三段分别为我们展示了寒山月夜图和山村春色图。

请从描写的手法与给人的感受两个方面比较其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本文议论抒情的句子与描绘美景的句子在句式上有何不同,说说这样的句式在此文中有何艺术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文句式骈散结合。

写景多用四言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抒情议论,多用散句,信笔抒写,或直抒胸臆,或点明主旨,轻灵自由。

全文整散结合,句式灵活,读来活泼明快,于清词俪句中现故山美景,于长短变化中表厚意深情。

3.作为一篇书信,本文在内容上有什么体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书信是直接与接受者对话的,其所叙之事、所写之景、所抒之情都应与收信人有密切关联。

作者正是做到了以二人相处的往事、共赏的风景和相同的志趣,来吸引、说服对方。

在这封信中,虽然写景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叙友情却是贯串始终的线索。

像第一段记独游的索然无味,第二段对往昔的回忆,第三段向裴迪发出的热情邀请,总是在不断地向裴迪表达自己对好友的思念之情。

4.作为一封书信,作者为什么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冬日景色,遥想春天的美景,这与本文的写作意图有关。

这封信既是用来叙述朋友的情谊,同时也是与友人相约共赏,向友人发出的邀请。

作者把冬
景写得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既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与朋友分享美景的真情,同时也暗含着对朋友的劝诱和邀请。

要注意的是,本文写景特别富有生活情趣,这也表现了作者期望闲适于山水之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

这种借景传情、借景寄意的写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琢磨的。

局部探究
阅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山殊可过.
过:越过 B .足下方.
温经 方:正在 C .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间:疏远 D .与山僧饭讫.
而去 讫:说话 【解析】 A 项,过:过访,游览。

C 项,间:错杂、交错。

D 项,讫:结束。

【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山僧饭讫而.去吾尝终日而.
思矣 B.⎩⎪⎨⎪⎧辄.便独往山中所居之官辄.
积年不徙 C.⎩⎪⎨⎪⎧复与疏钟相.间还必相.
迎娶 D.⎩⎪⎨⎪⎧步仄径,临.清流也飞阁流丹,下临.
无地 【解析】 A 项,而:表顺承/表修饰。

B 项,辄:于是/常常。

C 项,相:相互/第二人称代词,你。

D 项,临:靠近。

【答案】 D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天气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区很值得一游。

(2)更多地想起了从前,(那时)我们一起赋诗,走在狭窄的小路上,走到清清的小河边。

活学活用
请使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写一段描写夏夜景象的文字。

(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满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

一梳月亮像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衬夜景。

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

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

几星萤火优游来去,不像飞行,像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光照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

课后知能检测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饭讫.(qì)朝雊.(ɡòu)
轻鯈.(tiáo) 玄灞
..(xuán bà)
B.村墟.(xū) 夜舂.(chōnɡ)
曩.昔(nǎnɡ) 沦涟
..(lún lián)
C.仄.径(zè) 蔓.发(màn)
辋.水(wǎnɡ) 僮仆
..(tónɡ pǔ)
D.青皋.(ɡāo) 黄蘗.(bò)
猥.(wěi) 矫翼
..(jiǎo yì)
【解析】“仆”读“pú”。

【答案】 C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方.温经方:刚刚
B.与山僧饭讫.而去讫:罢,结束
C.然是中
..有深趣矣是中:这当中
D.多思曩昔
..,携手赋诗曩昔:从前
【解析】方:正,正在。

【答案】 A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人称代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足下
..方温经足下:是第二人称代词“你”
B.猥.不敢相烦猥:指本人,自我谦称
C.倘能从我.游乎我:即古文中的“吾”,同现
代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我”
D.非子.天机清妙者子:指第三人称代词“他”
【解析】“子”指第二人称代词“你”。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因”的解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因.驮黄蘗人往
B.蒙故业,因.遗策
C.因.人之力而敝之
D.因.河为池
【解析】A、C、D三项都是意为“凭借”,B项意为“沿袭”。

【答案】 B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
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
.......................无忽。


..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驮黄蘗
..人往,不一。

山中人王维白。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轻鯈出水,白鸥矫.翼矫:矫健
B.当待春中,草木蔓发.发:生长
C.非子天机
..清妙者天机:天性
D.因驮黄蘗
..人往黄蘗:落叶乔木
【解析】矫:举。

【答案】 A
6.下列有关本文内容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A.王维诗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本文在思想内容上和他的诗作一脉相承。

B.王维给裴迪的这封信,描绘了辋川别业的冬景春色,也表达了对对方的思念之情。

C.本段写春景,是想象中的景色,因而就显得有点粗线条了。

D.这封信之所以写景,正是为了勾起裴迪的回忆,并希望再次享受同游的深趣,同时也委婉地表现了对对方不能同游的遗憾。

【解析】从信中看不出有遗憾之情。

【答案】 D
7.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如果不是您天性高洁超尘,我怎么能拿这种游山玩水的闲事来邀请您呢?然而这其中有深远的志趣啊!
三、语言表达
8.苏轼在评价王维(字摩诘)的诗画作品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例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一诗,句句都蕴含着诗情画意。

请你把其中两句诗的诗情画意用语言描述出来,要求:①想象合理,画面色彩感强;②语言简明、生动,每幅画面描述的字数不超过35个字。

漠漠水田飞白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阴阴夏木啭黄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茫茫水田里的翠绿禾苗,生机勃勃;白鹭鸟在水田上方翻飞起舞,追逐戏闹;茂盛的树木沐浴着夏日,郁郁葱葱;黄鹂鸟在树林之间呼朋引伴,互相唱和。

(示例2)看吧,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神态那么闲静潇洒;听吧,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么甜美快活。

9.仿照下面的示例,仍以“生命”为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生命像一粒种子,安于沉睡将成为空壳,勇于萌动才能长成大树;
生命像一眼清泉,吝于喷涌将成为枯井,志在远方才能流成大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生命像一株寒梅,恋于温室将成为枯枝,傲迎风雪才能开出绚烂;
生命像一块璞玉,安于自在将成为砾石,耐得磨砺才能琢成宝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