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传记选读阶段检测(一)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课时跟踪检测(一)+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课时跟踪检测(一)+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一)(时间:40分钟满分:57分)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气氛.(fèn)粜.米(tiào)别墅.(shù)开凿.(záo)B.整饬.(shì) 饿殍.(piǎo) 箜篌..(kōng hóu) 讽.谏(fěng)C.氤氲.(yūn) 唱和.(hé) 拈.花(niān) 老妪.(yù)D.菜畦.(qí) 幽咽.(yè) 樊.川(fán) 放诞.(dàn)解析:选D A项,“氛”应读fēn;B项,“饬”应读chì;C项,“和”应读hè。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狷介烦琐偕同间谍乌烟瘴气B.寂漠抱负诙谐坐镇民生凋敝C.复辙慰藉因缘杀戮慷慨陈词D.纨绔疏浚赌搏谗媚历精图治解析:选A B项,漠—寞;C项,复—覆;D项,搏—博,历—励。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两句是( )A.如今是几百年难逢的太平盛世,一个人如果一辈子无所事事....,那不要怨别人,只怪自己不够努力,不够用心,不够专一。

B.“海归”人才优势明显,他们就业其实很有市场,只是部分人好大喜功....的求职方式堵住了自己的路。

C.在天人的问题上,西方与东方迥乎不同....。

西方视大自然为敌人,要“征服自然”;东方则视大自然为亲属朋友,人要与自然“合”一。

D.广州恒大队以大比分击败大阪樱花队,赢得了一场荡气回肠....的胜利,终于在今年的亚冠赛场上展示出了应有的冠军风范。

E.针对中国在南海岛礁的军事设施的问题,王毅指出,中方在驻守的有关南沙岛礁上部署有限、必要的防卫设施,是行使自保权和自卫权,无可非议....,与军事化无关。

解析:选CE A项,无所事事:闲着什么事都不干。

此处应用“无所作为”或“一事无成”。

高中语文 阶段质量检测卷(第四至第六课新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高中语文 阶段质量检测卷(第四至第六课新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阶段质量检测卷(第四至第六课)(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围棋与国家林建超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

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

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

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

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他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

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

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

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寄托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

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

高二语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同步检测一试卷(附答案解析作文答题卡)

高二语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同步检测一试卷(附答案解析作文答题卡)

人教语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同步检测一第一课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说明】本试卷满分100分,语基60,作文40,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基础知识(1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府邸.(dǐ)整饬.(shāng)放诞.(dàn)沉溺.(nì)B.剥削.(xuē) 支绌.(chù) 纨绔.(kù) 吐蕃.(bō)C.诙谐.(xié) 对峙.(zhì) 媲.美(pì) 伶俜.(pìn)D. 茎.叶 (jīnɡ) 揩.拭(kāi)校.样(xiào)嘈杂..(cáo zá)2.下列各组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做人搭讪鏖战刊物B.酒蛊笃实阖家藤椅C.油腻影碟调羹抹杀D.爱戴花雕翔实孺子3.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分)( )(1)但等到他和长安的现实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也就______收敛,这中间他对于过去自由的生活感到无限的依恋。

(2)有时酒酣耳热,主客间也仿佛暂时泯除了等级的______,彼此成为“朋友”。

(3)杜甫看着这凄惨的景象,听着这悲凉的谈话,再也______不住他心头的痛苦了,他写出他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

A.逐渐界线遏止 B.逐步界线遏制C.逐渐界限遏制 D.逐步界限遏止4.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许先生谈怎样离开家的?怎样到天津读书的?在女师大读书时怎样做了家庭教师?B.等了二、三十分钟电车还没有来,鲁迅先生依着沿苏州河的铁栏杆坐在桥边的石围上了,并且拿出香烟来,装上烟嘴,悠然地吸着烟。

C.鲁迅先生这一位老人,穿着布袍子,有时到这里来,泡一壶红茶,和青年人坐在一道谈一两个钟头。

D.“是在绍兴……。

”鲁迅先生说,“30年前……。

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学业水平测试题1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学业水平测试题1 Word版含答案

第一阶段学业水平测试题(测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语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A.阆.州(liánɡ)点缀.(zhuì) 臆.断(yì) 混混.沌沌(hùn)B.徘徊.(huái) 浸渍.(zì) 歆.羡(qìn) 长歌当.哭(dānɡ)C.落蕊.(ruǐ) 伶俜.(pīnɡ) 禁掖.(yè) 穷兵黩.武(dú)D.踌躇.(chú) 颓.废(tuí) 牡蛎.(nì) 强悍.善战(hàn)解析:A.阆(lànɡ)州;B.歆(xīn)羡,长歌当(dànɡ)哭;D.牡蛎(lì)。

答案: C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浩劫藤椅纨绔哀婉动人B.聒噪怪诞揶揄沸反盈天C.暇想猖狂下颚大有裨益D.煽动俨然惘然阳光灼烁解析:C.暇想—遐想。

答案: C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诺贝尔奖得主必须尽一个义务,那就是________时要发表一个演说。

一般演说都是在颁奖当天发表的。

②要通过不断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创新选拔任用机制,大力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为实现好中选优提供科学的制度________。

③作为民生之本,尽管就业形势仍非常严峻,但我国近年来在________就业上的力度空前加大,一个有助于就业再就业的社会网络正在全力铺就。

④如果雨下得太久,就会使地里的种子、低地的土豆烂掉,但它对高地的草还是有好处的,它________对高地的草很好,对我________是很好的了。

A.授奖保证扶植即使/也B.授奖保证扶持既然/也C.受奖保障扶植即使/也D.受奖保障扶持既然/也解析:“授奖”是颁奖的意思。

“受奖”是受到奖励的意思。

保障:指起保护作用的事物,而且多指大的方面。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 综合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 综合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

综合检测(一)(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导学号50700026)中国哲学精神的兴起、演进和繁荣,与先秦子学息息相关。

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不同的文明都经历了一个轴心时代。

这是一个颇具启发的说法。

至少对中国哲学而言,子学的兴起可以视作哲学的开创期,子学构成了轴心时代精神突破的核心内容。

先秦哲学家面对当时社会的空前危机,自觉反省夏商周以来的文化传统,对天人关系、内圣外王以及人生态度等问题作了深入探索,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格局。

这是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遗产。

当然,和其他的文明不同,中国的哲学突破自有其独特之处。

先秦诸子大多着眼于人世,有浓厚的社会关怀,致力于理想世界的建设。

孔子、孟子、荀子如此,老子、庄子代表的黄老学派同样如此,其他各家也不例外。

中国哲学的基本性格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并且深刻地影响了以后的历史发展。

黑格尔说,欧洲人每想起希腊,就会有家园之感。

这句话,用在中国人之回想先秦,应该也是恰当的。

但是,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格局并没有继续下去。

秦王朝建立后,以法家思想为蓝本治理国家,采取严酷的文化政策,甚至于焚书坑儒,这是国家权力对思想的第一次压制。

到了汉代武帝时期,又开始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最终形成了经学一统的思想格局,这是国家权力对思想的第二次压制。

自此后,中国哲学就在国家权力和正统意识的压制下迂曲而行,经学的地位日益无法挑战,多元思想被视为异端而屡受打击。

唐代犹能三教共存,而宋代之后,在政治权力的挟持下,“道统”成为思想压制的新武器。

尤其是明清两代,陆续有各种迫害异端的惨剧发生,文祸不绝,士人寒心。

集权制度下的社会慢慢僵化,集权意识下的思想慢慢退化。

失去了多元力量之间的良性互动,思想文化的活力不断弱化,直到整个民族丧失创造力和改变自我命运的能力。

当然,无论怎样强大的专制,也无法真正统治人们的思想与精神世界,因为这违背了人的内在要求,也无法保障社会的健康发展。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综合检测一 Word版含解析.docx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综合检测一 Word版含解析.docx

综合检测一(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整饬.(chì)狷.介(juān)苋.菜(xiàn)铁门闩.(shuān)B.采撷.(xié)拜谒.(yè)抹煞.(shà)燧.卵石(suì)C.蹩.脚(biē)进窥.(kuī)揶.揄(yé)缉.鞋口(qī)D.饷.银(xiǎnɡ)裨.将(bì)怂.恿(sǒnɡ)笔记簿.(bù)解析:A项,“狷”应读“juàn”;C项,“蹩”应读“bié”;D项,“裨”应读“pí”。

答案:B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官邸胁骨分歧席篾赫然在目B.篦美笃信囿于镌刻推波助澜C.誉写贵胄亟待幡旗恰如其分D.箝制撰写摒弃田塍爱莫能助解析:A项,“胁”应为“肋”;B项,“篦”应为“媲”;C项,“誉”应为“誊”。

答案:D3.(2014·课标全国高考Ⅰ)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医疗质量是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危的大事,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天职。

(2)中国传统的严父慈母型的家庭关系,常令父亲们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义务。

(3)在全国比赛中屡获金奖的我省杂技团,地承担了这次出国演出任务。

A.当仁不让责无旁贷义不容辞B.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当仁不让C.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当仁不让D.义不容辞当仁不让责无旁贷解析: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

后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

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答案:C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想一想“车同轨”“书同文”,就能明白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而当普通话已经轻车熟路....时,人们又开始关心方言的命运。

B.青年学生向父母要钱买奢侈品的现象愈来愈突出,而且大有过江之鲫之势。

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同步测试卷及答案(1)

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同步测试卷及答案(1)

高中同步测试卷(一)第一课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气氛.(fèn) 粜.米(tiào)别墅.(shù) 开凿.(záo)B.整饬.(shì) 饿殍.(piǎo)箜篌..(kōnɡ)(hóu) 讽.谏(fěnɡ)C.氤氲.(yūn) 唱和.(hé)拈.花(niān) 老妪.(yù)D.菜畦.(qí) 幽咽.(yè)樊.川(fán) 放诞.(dà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狷介烦琐偕同间谍乌烟瘴气B.寂漠抱负诙谐坐镇民生凋敝C.复辙慰藉因缘杀戮慷慨陈词D.纨绔疏浚赌搏谗媚历精图治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如今是几百年难逢的太平盛世,一个人如果一辈子无所事事....,那不要怨别人,只怪自己不够努力,不够用心,不够专一。

B.“海归”人才优势明显,他们就业其实很有市场,只是部分人好大喜功....的求职方式堵住了自己的路。

C.在天人的问题上,西方与东方迥乎不同....。

西方视大自然为敌人,要“征服自然”;东方则视大自然为亲属朋友,人要与自然“合”一。

D.广州恒大队以大比分击败大阪樱花队,赢得了一场荡气回肠....的胜利,终于在今年的亚冠赛场上展示出了应有的冠军风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霍金写了《时间简史》,被人誉为人类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对“黑洞”的研究使人类对宇宙又有了深层的了解。

B.米芾,湖北襄阳人,是北宋著名画家,生活在文人画的成熟时代,其绘画题材十分广泛,包括人物、山水、松石、梅兰竹菊无所不画。

C.靠增强安保力量来制止“医闹”的发生让人难以放心,因为这样的举措只保护了医生的安全,忽视了对相关医生医德的要求。

高中语文人教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后训练:阶段测评(一) 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后训练:阶段测评(一) 含解析

阶段测评(一)(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我们不能漠视鲁迅的存在李林荣放宽眼界回望历史,在新文化运动以后的30余年间,用创作和翻译并重的方式,在文艺、学术和思想的天地里深耕力拓,开辟从中国感知世界、从世界审视中国的崭新精神视野,是当时文坛学界前沿的一代有识之士志业所向的共同选择。

置身这一历史背景中的鲁迅,显现出的迥异于他人的特质,不在于某一局部点滴的收获,而在于贯穿始终的全程坚守和在坚守中未曾稍有松懈的自我警醒、自我克服与自我超越。

遗憾的是,详察迄今已逾90年鲁迅研究史,在描述和阐释鲁迅著译实践中的倔强坚守和严苛自省这两重情态的问题上,尽管众语喧哗、声浪高亢,但能体现知人论世的足够耐心和充分诚意的说法,还不多见。

无限拔高的神化、圣化和蓄意扭曲的丑化、妖化,这两种貌似极端对立的思维惯性,在鲁迅研究的这一领域,合流为对历史人物、历史文本及其具体生成情境的生硬割裂和蛮横简化。

从中国与世界交互对观的双焦点视域中,展开自己的文学事业与思想生涯,这对鲁迅来说,并非一种纯粹自由主动的选择。

不纯粹的自由主动,实质上也就是不自由的被动。

施加这种不自由的被动压力的主体,正是鲁迅面前的那个时代和社会。

步入新文坛之后的18年里,鲁迅创作、翻译的产出日益密集,为相关书刊的编辑,投注的心血和时间也越来越多。

但在思想议题和体裁类型的涉猎范围上,蔚成大家的鲁迅一直没有离开自己在日本初涉文坛之际的选择。

坚守自己青年时期发现和确认的思想议题,在鲁迅这里,更多的是源于一种对未获解的疑问难以释怀的理性诚实。

今天,我们都可以看得很明白:过去时代提出的许多问题,早已不被当作问题,但这并不是因为它们已被彻底解决,反而恰是因为它们从未被解决,于是只好被假装遗忘或者作“被失效”处理。

鲁迅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这种问题,最突出的一个,就是改造国民性。

2020秋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选读练习:综合能力测试1

2020秋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选读练习:综合能力测试1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综合能力测试(一)(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含蓄即含而不露、隐晦曲折,它是中国古典诗词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

诗词的含蓄包括两层内涵:一是题旨即内容上的含蓄,一些题旨,诗人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另一种是手法上的含蓄,诗人采用借代、暗示或象征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读者从中获得无穷之意蕴。

②含蓄的手法,早在先秦诗歌中就有运用,如《诗经·蒹葭》,那种“宛在水中央”的朦胧,“所谓伊人”的隐约,都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

在先秦至六朝的典籍中,虽未具体提及“含蓄”一词,但已推许类似的手法,《文心雕龙》有《隐秀》篇,认为“情在词外曰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这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含蓄”成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大致起于中唐皎然的《诗式》,他在解释“辨体有一十九字”时,在诗学领域第一次提到“含蓄”。

晚唐的王睿将含蓄正式尊为一种诗歌体式。

含蓄风格也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刘禹锡就深为“言不尽意”而苦恼。

他说:“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

”认为诗人应该在诗歌中营造“象外之象”,这样才会“言有尽而意无穷”。

晚唐司空图的含蓄理论可以说是“言外之意”说的集大成者。

他认为具体的“象”“景”“味”“韵”是有限的,要获得无限的意蕴,就要从中超脱出去,在“象外”“景外”“味外”“韵外”的更大的空间作无待的逍遥之游,以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③到了两宋,含蓄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

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现于言外乎?”梅尧臣的话可说是对司空图的一种补充。

之后,含蓄美已成为诗、文、绘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并推至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之一。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阶段质量检测(一) 传记专项检测(一)+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阶段质量检测(一) 传记专项检测(一)+Word版含答案.doc

阶段质量检测(一) 传记专项检测(一)(时间:25分钟满分: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8分)伟大而孤独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出生于距莫斯科不远的雅斯纳亚·波良纳的贵族庄园。

他出身名门,世袭伯爵。

两岁丧母,九岁逝父,在伯母的照料和家庭教师的精心指导下长大。

16岁时,托尔斯泰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言系。

3年后,他中断学业,回家经营庄园。

1851年,托尔斯泰到他哥哥所在的军队当了一名下级军官。

1855年,他参加了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

此役中,托尔斯泰英勇善战,屡建战功。

从1852年开始,《现代人》杂志上发表了托尔斯泰的自传体中篇小说《童年》,这是他步入文坛的处女作。

在《童年》中,托尔斯泰通过对小主人公孤独而又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的细微描写,展示了一个出身贵族家庭,聪颖、敏感而又孤独的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

到1864年,托尔斯泰的20多篇中、短篇小说,已经足以让他有资格置身于俄罗斯一流作家的行列。

随着《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两篇长篇巨著的先后问世,托尔斯泰开始赢得世界声誉,成为一代文学巨匠。

《战争与和平》的写作开始于1864年,托尔斯泰以俄罗斯抵抗拿破仑侵略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以高度现实主义的描写,将丰富的生活素材和众多人物编织成一幅19世纪初期俄国生活的历史图景。

罗曼·罗兰说,《战争与和平》是“我们的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

从1873年到1877年,托尔斯泰用5年时间完成了另一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动笔之初,他只想写一个上流社会已婚妇女失足的故事。

而在1877年最后的定稿中,小说的重心发生了改变,主要描述了农奴制度被废除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灾难性后果:贵族阶级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沦丧,贵族走向没落及农村中阶级矛盾的激化。

陀思妥耶夫斯基十分推崇,称“《安娜·卡列尼娜》是欧洲文坛上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与之相媲美的、白璧无瑕的艺术珍品。

高中语文高二下学期《中外传记选读》第三、四单元+单元测试(一)+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语文高二下学期《中外传记选读》第三、四单元+单元测试(一)+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中外传记选读》第三、四单元训练卷语 文 (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2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本题共3小题,12分)冯其庸的“大国学”1924年,冯其庸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他常说,自己是“稻香世家”。

后来,他家的客厅里高挂着刘海粟先生题写的匾额——瓜饭楼,那是冯先生的书斋名,为的是不忘早年“以瓜当饭”的艰难岁月。

因为家贫,加上时局动荡,读书变得艰难,也变得奢侈。

1937年,日寇占领无锡,学校关闭,冯其庸失学了。

后来他又曾几度失学。

就是上学期间,也是半农半读,无法专力读书。

兵荒马乱中,最初唯一可读的书是一部因学校关闭没来得及还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

后来,他千方百计地借书看,书给冯其庸打开了另外一扇门,让他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他读《论语》《孟子》《史记精华录》《三藏法师传》《古文观止》《聊斋志异》等,都是在小学之后、初中之前。

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深重的灾难之中,冯其庸经济上虽然贫困,但在无锡这个小小的角落里,得益于地方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他的国学基础逐渐牢固。

1946年初,冯其庸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开始接受系统、专业的国学教育。

在当时西风劲吹的大环境下,无锡国专在中国传统学术的教育上,几乎是一枝独秀。

无锡国专的国学教育,最强调经典教育,通识课与经典课并重。

比如《国学概论》《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等都是通识课,而《论语》《孟子》《史记》《楚辞》等都是选修课,此外还有各类专题学术讲座。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检测:阶段质量检测卷(第七至第八课) 含解析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检测:阶段质量检测卷(第七至第八课) 含解析

阶段质量检测卷(第七至第八课)(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些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人教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检测:阶段质量检测卷(第一至第三课)+Word含解析.doc

人教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检测:阶段质量检测卷(第一至第三课)+Word含解析.doc

阶段质量检测卷(第一至第三课)(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丑中之美庄子及其后学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

因而,在庄子及其后学看来,人的外形的丑丝毫也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得到人们的爱慕。

庄子一方面赞赏他理想中的“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神人”,另一方面又丝毫不歧视形体残缺丑陋,却具有精神人格美的人。

在中国美学史上,也是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指出了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

《德充符》中通过许多寓言说明了这个道理。

卫国的哀骀它是一个奇丑的人,“以恶(丑)骇天下”,然而“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

鲁哀公和他相处不过数月就想请他当宰相。

庄子以文学的夸张笔法,描写了这个奇丑者得到了包括妇女在内的许多人的爱慕,同时又借孔丘之口说明了他之所以得到爱慕的原因:“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

”而所谓“使其形者”就是精神。

人们之所以爱这个奇丑的人物,就是爱他的“全德”,爱他的精神美。

“趾支离无脤”“瓮盎大瘿”都是一些腰弯及于脚趾、形体残缺没有嘴唇、身上长着像盆瓮一样大的瘤子的奇丑人物,然而前者说卫灵公,后者说齐桓公,都得到了赏识和喜爱,以至卫灵公、齐桓公看起那些形体齐全的人来,反而觉得“其脰肩肩(瘦小样子)”,矮小可怜了。

庄子认为,这是“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缘故。

这些奇丑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

庄子看到了人的内在精神美能够压倒和克服外在形体的丑,“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

在追求着个体人格自由的庄子眼里,就连汲汲于仁义、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孔子,虽然形体健全,但较之于被砍掉了一只脚,却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兀者叔山”,在精神上是遭受了无可解救的“天刑”的。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课时跟踪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推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课时跟踪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推荐

课时跟踪检测(一)(时间:40分钟满分:57分)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气氛.(fèn)粜.米(tiào)别墅.(shù)开凿.(záo)B.整饬.(shì) 饿殍.(piǎo) 箜篌..(kōng hóu) 讽.谏(fěng)C.氤氲.(yūn) 唱和.(hé) 拈.花(niān) 老妪.(yù)D.菜畦.(qí) 幽咽.(yè) 樊.川(fán) 放诞.(dàn)解析:选D A项,“氛”应读fēn;B项,“饬”应读chì;C项,“和”应读hè。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狷介烦琐偕同间谍乌烟瘴气B.寂漠抱负诙谐坐镇民生凋敝C.复辙慰藉因缘杀戮慷慨陈词D.纨绔疏浚赌搏谗媚历精图治解析:选A B项,漠—寞;C项,复—覆;D项,搏—博,历—励。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两句是( )A.如今是几百年难逢的太平盛世,一个人如果一辈子无所事事....,那不要怨别人,只怪自己不够努力,不够用心,不够专一。

B.“海归”人才优势明显,他们就业其实很有市场,只是部分人好大喜功....的求职方式堵住了自己的路。

C.在天人的问题上,西方与东方迥乎不同....。

西方视大自然为敌人,要“征服自然”;东方则视大自然为亲属朋友,人要与自然“合”一。

D.广州恒大队以大比分击败大阪樱花队,赢得了一场荡气回肠....的胜利,终于在今年的亚冠赛场上展示出了应有的冠军风范。

E.针对中国在南海岛礁的军事设施的问题,王毅指出,中方在驻守的有关南沙岛礁上部署有限、必要的防卫设施,是行使自保权和自卫权,无可非议....,与军事化无关。

解析:选CE A项,无所事事:闲着什么事都不干。

此处应用“无所作为”或“一事无成”。

人教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检测:模块质量检测卷一+Word含解析

人教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检测:模块质量检测卷一+Word含解析

模块质量检测卷一(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美的欣赏的普遍性对于是否存在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问题,回答是肯定的。

所有人都喜欢美的事物,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有一些共同的审美偏爱。

美的欣赏的普遍性可以列举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与风景和人体有关。

所有人都喜欢草原景观,这种景观偏好的一致性,超越了文化差异和特定的阶层差异。

就人体来说,身材匀称、面容姣好通常会被认为是美的。

第二种类型是对整体自相似形式的欣赏,如葵花籽的排列,海螺壳的构造。

在黄金分割比中,我们能发现典型的整体自相似性。

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协调关系,对于我们对美的欣赏是决定性的,因此所有人都喜欢具有黄金分割比的形式。

第三种类型是对惊人的美的艺术作品的欣赏。

这种欣赏的普遍性与非凡的艺术作品有关。

泰姬陵、《蒙娜丽莎》或者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让不管具有何种文化背景的人们都为之着迷。

当我们将风景或者人体作为美来感受的时候,这种感知依赖某种神经模式的高度局部化的激活;当我们将整体自相似形式作为美来感受的时候,相邻皮质区的共振产生更加深远的皮质并行激活;对那些伟大的、惊人的美的艺术作品的经验,依赖我们整个美的欣赏和认识构造的整体激活。

这三种类型都意味着审美实际上就是大脑愉快,但神经刺激的范围有所不同,而经验的质量也有显著的差异。

在局部刺激中,我们经验到吸引力;在并行刺激中,我们经验到意味深长的愉快;在整体刺激中,我们经验到惊人的美。

对风景和人体的偏好之所以是普遍的,因为它们都起源于选择效应,这种效应对智人的基因组产生影响,它们先于任何文化区分,这就是它们一直传到我们这里,在今天仍然保持普遍性的原因。

这种类型的美是在人类原始文化时期确立起来的,是人类特有的,它明显朝生殖和生态方向发展,因此,在美学范围中,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善的体现。

对于整体自相似形式的审美偏爱,也是在系统发生过程中发展和选择出来的。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模块综合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模块综合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

模块综合检测(一)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由于仪式的表演性,人们很简洁把仪式当作戏剧,但仪式不是艺术,仪式与艺术本质的不同在于仪式的集体性情感与艺术的个体性情感,表达个体性情感是从仪式转变为艺术的根本因素。

学界认为,体育是从日常生活中脱离出来的玩耍,不是艺术。

实际上,体育与戏剧在古希腊和中国古代都与仪式同源共生。

古希腊戏剧节与运动会都和祭神仪式相关;中国古代屡屡诉诸文献记载的“迎神赛会”亦表明,“赛会”是为了“迎神”,“赛会”不仅有戏剧性的表演,亦有体育性的竞赛。

人类学家哈里森认为,仪式体现的是死亡与再生之争,全部的仪式都暗含竞赛的因素,竞赛的实质是人战胜神、他人乃至自身。

当作为个体的人凸现,艺术就具有了从仪式中分别的条件。

因此,体育也是艺术。

将体育与戏剧进行比较,即可看出体育作为艺术的特征。

体育赛事与戏剧表演是如此相像:运动场就是剧场,运动员就是演员,运动场上的观众就是剧场上的观众。

不仅如此,作为个体的“运动员”和“演员”,能使观众从他(她)身上想到与他(她)竞争的其他运动员或演员,以及他(她)所属的团体、民族、国家。

运动员和演员之所以都具有“明星”的特征,是由于他们作为个体照亮了一个更为浩大的集体,这个集体甚至是全人类。

当作为个体的运动员和演员越来越显出“明星”的特征,艺术就完成了从仪式中的分别。

体育与戏剧不仅在外在表现形式上相像,在内在精神上亦相通。

古希腊悲剧通过仆人公的悲剧性命运表达宣扬社会伦理教化的目的,宋元戏剧则以英雄的冤屈表现善恶有报的民族国家伦理内涵。

与担负着建立民主、和平社会秩序使命的戏剧相比,结合“公开、公正、公正”的奥林匹克原则和“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不难发觉奥林匹克运动会追求的是人类整体的和谐与强大。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外传记选读 》训练:综合测评1 Word版含解析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外传记选读 》训练:综合测评1 Word版含解析

综合测评(一)(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12分,每小题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导学号:67762008】悲剧产生于社会的冲突、两种社会力气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奇特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仆人公。

由于他们的力气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气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奇特同时又是“与我们相像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惊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缘由。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终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无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猛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

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由于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奇特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观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怜悯、义愤,迫使人实行严峻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消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大事,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需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观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人教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检测:阶段质量检测卷(第七至第八课)+Word含解析

人教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检测:阶段质量检测卷(第七至第八课)+Word含解析

阶段质量检测卷(第七至第八课)(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些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2020秋语文中外传记选读练习:素质升级检测1含解析

2020秋语文中外传记选读练习:素质升级检测1含解析

2020秋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选读练习:素质升级检测1含解析第一课素质升级检测(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

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检测(一)(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美的欣赏的普遍性对于是否存在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问题,回答是肯定的。

所有人都喜欢美的事物,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有一些共同的审美偏爱。

美的欣赏的普遍性可以列举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与风景和人体有关。

所有人都喜欢草原景观,这种景观偏好的一致性,超越了文化差异和特定的阶层差异。

就人体来说,身材匀称、面容姣好通常会被认为是美的。

第二种类型是对整体自相似形式的欣赏,如葵花籽的排列,海螺壳的构造。

在黄金分割比中,我们能发现典型的整体自相似性。

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协调关系,对于我们对美的欣赏是决定性的,因此所有人都喜欢具有黄金分割比的形式。

第三种类型是对惊人的美的艺术作品的欣赏。

这种欣赏的普遍性与非凡的艺术作品有关。

泰姬陵、《蒙娜丽莎》或者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让不管具有何种文化背景的人们都为之着迷。

当我们将风景或者人体作为美来感受的时候,这种感知依赖某种神经模式的高度局部化的激活;当我们将整体自相似形式作为美来感受的时候,相邻皮质区的共振产生更加深远的皮质并行激活;对那些伟大的、惊人的美的艺术作品的经验,依赖我们整个美的欣赏和认识构造的整体激活。

这三种类型都意味着审美实际上就是大脑愉快,但神经刺激的范围有所不同,而经验的质量也有显著的差异。

在局部刺激中,我们经验到吸引力;在并行刺激中,我们经验到意味深长的愉快;在整体刺激中,我们经验到惊人的美。

对风景和人体的偏好之所以是普遍的,因为它们都起源于选择效应,这种效应对智人的基因组产生影响,它们先于任何文化区分,这就是它们一直传到我们这里,在今天仍然保持普遍性的原因。

这种类型的美是在人类原始文化时期确立起来的,是人类特有的,它明显朝生殖和生态方向发展,因此,在美学范围中,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善的体现。

对于整体自相似形式的审美偏爱,也是在系统发生过程中发展和选择出来的。

它在今天的普遍性,来源于相应基因结构的永久性。

这种类型的美是在动物的认识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有一个比人类更早的来源。

这种类型的美的作用存在于认识领域。

在美学领域中,我们可以说它是真的体现。

最后,我们在对伟大的美的着迷上体现出来的普遍性,很可能扎根于皮质的构造之中。

由于这种构造在所有人中都是完全一样的,不管我们具有怎样的文化背景,我们都具备感知这种美的能力,因此这种类型的美的欣赏感知也是普遍的。

这种类型极有可能是在人类文化时期才开始发展起来的,也就是在最近4万年中发展起来的,它在这三种类型中最为晚近。

这种伟大的美,独立于任何生物的或者认识的利益,释放出无目的神经烟火。

就这种意义上来说,只有在这种类型的美中,我们才真正地进入了纯粹的美的领域,这是一个为美而美的领域。

因此,在美学领域中,这种美是美本身的体现。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是不同文化中的人们超越了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一些共同的审美偏爱。

B.它表现为所有人都喜欢草原景观、美的人体、整体自相似形式和艺术作品。

C.它的每一种类型都能使人经验到吸引力、意味深长的愉快以及惊人的美。

D.它独立于任何生物的或者认识的利益,是为美而美。

答案 A解析 B项应是“非凡的艺术作品”。

C项“吸引力”“意味深长的愉快”“惊人的美”是在三种类型中分别感受到的。

D项不是“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特征,是第三种类型独有的特征。

2.下列对美的欣赏普遍性的三种类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神经刺激范围和经验质量方面,三种类型是渐次增大和加强的,但实际上都是大脑愉快。

B.在产生时间方面,“整体自相似形式”类型最早,“风景和人体”类型次之,“非凡艺术作品”类型最晚。

C.在起源方面,审美普遍性的三种类型都起源于选择效应对基因的影响,而扎根于人体皮质的构造之中。

D.在美学领域中,三种类型分别是善、真、美的体现,而只有在“非凡艺术作品”类型中的美才能令人进入纯粹的美的领域。

答案 C解析 前两种类型起源于选择效应对基因的影响,第三种类型“很可能扎根于皮质的构造之中”。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共同的审美偏爱证明了存在美的欣赏的普遍性,即所有人都喜欢相同的美的事物。

B.三种类型的审美偏爱都是在认识发展过程中确立的,都有赖于神经刺激。

C.不管我们具有怎样的文化背景,都能感知非凡艺术作品的美,所以皮质构造在所有人中都是完全一样的。

D.在美学领域中,伟大的艺术作品的美是美本身的体现,而其他两种美的普遍类型都不是真正的美。

答案 B解析 A项“所有人都喜欢相同的美的事物”错,原文中没说“相同的”。

C项因果颠倒。

D项“其他两种美的普遍类型都不是真正的美”,于文无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杜五郎传沈 括颍昌阳翟县有一杜生者,不知其名,邑人但谓之杜五郎,所居去县三十余里,唯有屋两间,其一间自居,一间其子居之。

室之前有空地丈余,即是篱门,杜生不出篱门,凡三十年矣。

黎阳尉孙轸曾往访之,见其人颇萧洒,自陈:“村民无所能,何为见访?”孙问其不出门之因,其人笑曰:“以告者过也。

”指门外一桑曰:“十五年前,亦曾至此桑下纳凉,何谓不出门也。

但无用于时,无求于人,偶自不出耳,何足尚哉?”问其所以为生,曰:“昔时居邑之南,有田五十亩,与兄同耕。

后兄之子娶妇,度所耕不足赡,乃以田与兄,携妻子至此。

偶有乡人借此屋,遂居之。

唯与人择日,又卖一药,以俱粥。

亦有时不继。

后子能耕,乡人见怜,与田三十亩,令子耕之,尚有余力,又为人佣耕,自此食足。

乡人贫,以医卜自给者甚多,自食既足,不当更兼乡人之利,自尔择日卖药,一切不为。

”又问:“常日何所为?”曰:“端坐耳,无可为也。

”问:“颇观书否?”曰:“二十年前,亦曾观书。

”问:“观何书?”曰:“曾有人惠一书册,无题号。

其间多说《净名经》,亦不知《净名经》何书也。

当时极爱其议论,今亦忘之,并书亦不知所在久矣。

”气韵闲旷,言词清简,有道之士也。

盛寒,但布袍草履。

室中枵然,一榻而已。

问其子之为人,曰:“村童也,然质性甚淳厚,未尝妄言,未尝嬉游。

唯买盐酪,则一至邑中,可数其行迹,以待其归。

径往径还,未尝傍游一步也。

”予时方有军事,至夜半未卧,疲甚,与官属闲话,轸遂及此,不觉肃然顿忘烦劳。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所居去县三十余里 去:距离B.以告者过也过:言过其实C.度所耕不足赡赡:充裕D.径往径还径:直接答案 C解析 赡:供养,供给。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杜五郎父子处世卓异的一组是( )(3分)①杜生不出篱门,凡三十年矣 ②乃以田与兄 ③尚有余力,又为人佣耕 ④端坐耳,无可为也 ⑤唯与人择日,又卖一药,以俱粥 ⑥未尝傍游一步也A.①②⑤ B.①③⑤C.①④⑥ D.④⑤⑥答案 C解析 ②表现兄弟之情;③表现自力更生,属于常人常为之事;⑤说的是他的生存方式,这也是乡里很多人的生存方式,并没有异常。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杜五郎携家人独处荒村,三十年没出过家门,他远离尘世,不问世事,是个隐逸之士,更是个有道之士。

B.杜五郎是一个很特别的人,在他人眼中十分与众不同的行径,杜五郎却丝毫不认为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C.杜五郎的儿子继承了父亲恬淡清净的性格,在别人眼中,他是一个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人。

D.作者听孙轸谈到杜五郎的事“不觉肃然”,是因为杜生无欲无求,不受俗务烦扰,这种超脱而又悠然的心境让他佩服。

答案 A解析 杜五郎“所居去县三十余里”,谈不上“独处荒村”“远离尘世”,“不问世事”是对原文的误解和夸大,他问生活之事、生产之事,只是不问国家之事、朝廷之事。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自陈:“村民无所能,何为见访?”(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食既足,不当更兼乡人之利,自尔择日卖药,一切不为。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杜生)自己说:“我没有什么能耐,您为什么还要来拜访呢?”(2)既然自己能吃饱饭,就不应当再去和乡里人争夺利益了,从这以后,给人选择黄道吉日和卖药这些事我都不去做了。

解析 翻译句子时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字字落实。

翻译时要注意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使句意通畅,忌望文生义。

(1)句中的关键点为“村民”谦称,“所”字结构,“见”;(2)句中的关键点为“既”“更”“兼”“尔”。

参考译文颍昌阳翟县有个杜生,不知道他的名字,县里人只是叫他杜五郎,杜生居住的地方距离县城三十余里,只有两间屋,其中一间他自己居住,另一间他儿子居住。

屋前有一丈多空地,空地外紧接着就是篱门,杜生已经有三十年没有走出篱门了。

黎阳县尉孙轸曾去拜访他,见他本人非常超凡脱俗,(杜生)自己说:“我没有什么能耐,您为什么还要来拜访呢?”孙轸问他足不出户的原因,他笑着说:“告诉你这话的人言过其实了。

”他指着门外的一株桑树说:“十五年前,我也曾到这株桑树下乘凉,怎么能说是足不出户呢?只不过我对当世没有什么用处,对别人也没有什么要求,恰好我又不出门而已,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孙轸)问他依靠什么来维持生计,他回答说:“从前居住在县城的南边,有五十亩田地,与哥哥一同耕种。

后来哥哥的儿子娶了媳妇,我估摸所种的田地不足以供养(一大家人),就把田地都给了哥哥,带着妻子儿子来到这里。

碰巧有乡里人把这屋子借给我,于是我就住在了这里。

只靠替人选择黄道吉日和卖药来置备稠粥。

但有时候也会断炊。

后来儿子长大能耕田了,乡里人可怜我们,给了我们三十亩田地,让儿子耕种这三十亩地,他还有余力,又受雇为别人耕种,我们从此就能吃饱饭了。

乡里人贫困,靠行医算卦养活自己的人很多,既然自己能吃饱饭,就不应当再去和乡里人争夺利益了,从这以后,给人选择黄道吉日和卖药这些事我都不去做了。

”又问:“平日里都做些什么?”他回答说:“端正地坐着而已,没什么可做的。

”问:“经常看书吗?”回答说:“二十年前也曾看过书。

”问:“看的是什么书?”回答说:“曾经有人送了本书,没有书名。

其中多处提到《净名经》,也不知道《净名经》是什么书。

当时非常喜欢那本书中的议论,现在那些议论也都忘了,而且很久以前便不知道那本书放到哪儿去了。

”杜生气韵闲适旷达,言辞简洁,真是有道之士。

隆冬里只穿着布袍草鞋。

屋里空荡荡的,就一张床而已。

问他儿子的为人,回答说:“乡下孩子而已,但他的品性非常淳厚温和,不曾胡说,不曾嬉玩游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