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访问控制技术详解

合集下载

信息安全概论-4 授权与访问控制技术

信息安全概论-4 授权与访问控制技术
4
• 此时,授权是指资源的所有者或控制者准 许别的主体以一定的方式访问某种资源, 访问控制(Access Control)是实施授权的 基础,它控制资源只能按照所授予的权限 被访问。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对资源的 访问进行了控制,才使得权限和授权得以 存在,但是,在特定的访问控制基础上, 可能存在不同的授权方式。
• 在信息系统中,资源主要指信息数据、计 算处理能力和网络通信资源等,在访问控 制中,通常将它们称为客体,而“访问” 一词可以概括为系统或用户对这些资源的 使用,如读取数据、执行程序、占用通信 带宽等,这些“访问者”通常被称为主体 ,而有的实体既可以作为主体,也可以作 为客体,如计算机程序,因此也常用实体 统一指代客体和主体。
• (1)传统DAC策略
• 传统DAC策略的访问权限的管理依赖于所有对客体 具有访问权限的主体。明显地,自主访问控制主要 存在以下三点不足。
• 资源管理比较分散。 • 用户间的关系不能在系统中体现出来,不易管理。 • 不能对系统中的信息流进行保护,容易泄露,无法
抵御特洛伊木马。
11
• HRU、TAM、ATAM策略
•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研究人员就对自主访问控 制进行扩充,提出了客体所有者自主管理该客体 的访问和安全管理员限制访问权限随意扩散相结 合的半自主式的HRU访问控制模型。1992年, 为了表示主体需要拥有的访问权限,HRU模型进 一步发展为TAM(typed access matrix)模型。 随后,为了描述访问权限需要动态变化的系统安 全策略,TAM发展为ATAM(augmented TAM) 模型。
5
访问控制策略是在系统安全较高层次上对 访问控制和相关授权的描述,它的表达模 型常被称为访问控制模型,是一种访问控 制方法的高层抽象和独立于软硬件实现的 概念模型。

信息安全中的访问控制技术

信息安全中的访问控制技术

信息安全中的访问控制技术信息安全是现代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信息安全的需求越来越高。

在信息系统中,访问控制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手段,用于保护系统中的敏感信息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访问控制技术,包括身份验证、访问权限管理和审计跟踪。

1. 身份验证身份验证是访问控制的第一关口,它用于确认用户的身份。

常见的身份验证方式有密码验证、生物特征验证和令牌验证。

密码验证是最常用的身份验证方式之一,用户需要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才能访问系统。

为了增加密码的安全性,还可以要求用户使用复杂的密码,并定期更换密码。

生物特征验证则利用个体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进行身份验证,比如指纹识别、虹膜识别和声纹识别等。

这些生物特征具有唯一性和不可伪造性,因此可以提供更高的安全性。

令牌验证是通过物理或虚拟的令牌实现的,用户需要携带令牌才能进行身份验证。

令牌可以是硬件设备,如智能卡或USB密钥,也可以是手机上的软件应用。

2. 访问权限管理一旦用户通过身份验证,访问权限管理就起到了关键作用。

它用于限制用户对系统资源的访问权限,确保用户只能访问其合法授权的资源。

访问权限管理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如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和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是将用户分配到不同的角色,并为每个角色定义一组可访问资源的权限。

当用户身份发生变化时,只需修改其所属角色,而无需逐个更改其权限设置。

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则是根据用户的属性来决定其可以访问的资源。

例如,某些资源只允许在特定地理位置上的用户访问,或者用户必须在特定时间段内才能访问某些资源。

3. 审计跟踪审计跟踪是访问控制技术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监控和记录用户对系统资源的访问行为。

通过审计跟踪,系统管理员可以追踪和分析用户的行为,及时发现异常活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审计跟踪可以记录各种访问事件,如用户登录、访问文件、修改配置等。

保密工作中的信息安全保护技术有哪些

保密工作中的信息安全保护技术有哪些

保密工作中的信息安全保护技术有哪些信息安全在保密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保密工作涉及到各种敏感信息和重要数据的保护,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泄露或损坏。

为了实现信息安全,保密工作必须采用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来保护数据的隐私和完整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信息安全保护技术。

1. 访问控制技术访问控制技术是一种用于限制对敏感信息的访问的技术手段。

它通过身份验证、授权和审计等步骤来确保只有合法用户才能够获取有限的权限从系统中获取信息。

访问控制技术可以分为物理访问控制和逻辑访问控制两个方面。

物理访问控制包括设备、设施和场所的安全措施,例如安保人员、门禁系统和监控摄像头等。

逻辑访问控制则针对计算机系统和网络进行访问控制,例如使用密码、加密技术和防火墙等。

2. 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是一种用于保护信息隐私的技术手段。

它通过对敏感信息进行加密转换,使得只有具备解密密钥的人能够还原出明文信息。

数据加密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通信、文件存储和数据库管理等方面。

常见的加密算法有对称加密算法、非对称加密算法和哈希算法等。

3. 安全审计技术安全审计技术用于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

它通过监控和记录用户的操作行为、系统的事件和日志等信息,以便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进行追踪和调查。

安全审计技术能够帮助发现潜在的安全漏洞,并对系统进行风险评估和安全改进。

4. 威胁检测与防护技术威胁检测与防护技术用于发现和应对各种网络威胁和攻击。

它通过利用入侵检测系统、入侵防御系统和网络防火墙等安全设备,来监控和阻止网络中的恶意活动。

这些技术能够及时发现并应对网络攻击,提高保密工作的安全性。

5. 安全培训和意识教育安全培训和意识教育是保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通过对员工进行安全意识和操作规程的培训,使其能够正确使用安全设备和技术,了解信息安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数据的安全。

总结起来,保密工作中的信息安全保护技术包括访问控制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安全审计技术、威胁检测与防护技术以及安全培训和意识教育等。

网络信息安全的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

网络信息安全的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

网络信息安全的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网络信息安全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信息的安全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为了保护网络数据的安全,许多组织和机构都采取了各种措施,其中最常见和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

一、访问控制的概念及重要性访问控制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中对访问请求者进行身份验证和权限控制,以确保只有合法用户可以获取到系统或网络中的资源。

它是保护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访问控制能够确保只有经过身份认证的用户才能进入系统,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非法访问或篡改数据,从而保护网络数据的安全。

它可以限制用户对系统资源的使用,确保系统只对有权限的用户开放。

二、身份认证的方式与技术1.用户名和密码认证这是最常见的身份认证方式之一,用户通过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来验证自己的身份。

系统根据用户输入的信息与数据库中存储的信息进行比对,如果匹配成功,则认证通过。

2.生物特征识别生物特征识别是一种身份认证技术,通过识别和验证人体生物特征(如指纹、虹膜、声音等)来确认用户的身份。

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抵制密码泄露和盗用的风险。

3.数字证书认证数字证书认证是一种基于公钥加密的身份认证方式,依赖于密码学技术和数字证书基础设施。

用户通过数字证书来证明自己的身份,确保通信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无法被篡改。

4.双因素认证双因素认证是将两种或多种身份认证方式结合在一起使用的方式,以提高认证的安全性。

常见的双因素认证方式包括密码加令牌、密码加指纹等。

三、网络访问控制的常用技术手段1.防火墙防火墙是一种常见的网络访问控制技术,它可以根据规则策略过滤网络数据包,限制网络访问。

防火墙能够保护网络内部的资源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攻击。

2.网络隔离网络隔离是通过物理或逻辑手段将不同的网络环境分割开来,避免未经授权的访问。

不同的网络环境可以根据安全级别的不同进行分割,确保敏感数据不被外部网络访问。

3.访问控制列表(ACL)访问控制列表是一种用于设置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访问权限的技术手段。

访问控制技术 信息安全概论课件与复习提纲

访问控制技术 信息安全概论课件与复习提纲

1.2 强制访问控制模型(MAC Model)
强制访问控制模型(Mandatory Access Control Model, MAC Model)最初是为了实现比DAC更为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美国政府和 军方开发了各种各样的控制模型,这些方案或模型都有比较完善的和 详尽的定义。随后,逐渐形成强制访问控制模型,并得到广泛的商业 关注和应用。
任意访问控制对用户提供的这种灵活的数据访问方式,使得DAC广 泛应用在商业和工业环境中;由于用户可以任意传递权限,那么, 没有访问某一文件权限的用户A就能够从有访问权限的用户B那里得 到访问权限或是直接获得该文件;因此,DAC模型提供的安全防护 还是相对比较低的,不能给系统提供充分的数据保护。
自主访问控制模型的特点是授权的实施主体(可以授权的主体、管 理授权的客体、授权组)自主负责赋予和回收其他主体对客体资源 的访问权限。DAC模型一般采用访问控制矩阵和访问控制列表来存 放不同主体的访问控制信息,从而达到对主体访问权限的限制目的。
访问控制模型
访问控制安全模型一般包括主体、客体,以及为识别和验证这些 实体的子系统和控制实体间访问的监视器。由于网络传输的需要,访 问控制的研究发展很快,提出了许多访问控制模型。建立规范的访问 控制模型,是实现严格访问控制策略所必须的。20世纪70年代, Harrison, Ruzzo和Ullman提出了HRU模型。接着,Jones等人在 1976年提出了Take-Grant模型。随后,1985年美国军方提出可信计 算机系统评估准则TCSEC,其中描述了两种著名的访问控制策略: 自主访问控制模型(DAC)和强制访问控制模型(MAC)。基于角 色的访问控制(RBAC)由Ferraiolo和Kuhn在1992年提出的。考虑到 网络安全和传输流,又提出了基于对象和基于任务的访问控制。

信息安全防御——密码技术和访问控制技术

信息安全防御——密码技术和访问控制技术
16
智能卡: PKI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用者的公开密钥 需要公布,例如在国 际互联网上公布
公开密钥
为什么智能卡如此重要: 智能卡是存放用户私有密钥的
安全载体、智能卡是一种物理 安全载体,每个合法用户都必 须持有智能卡内验证数字签名
私有密钥
C7D08FF
17
密钥产生
密钥生命周期
证书签发
密钥使用 密钥更新
• 基本作用:
是对需要访问系统及其数据的主体进行鉴别,并 验证其合法身份;也是进行记账、审计等的前提。
40
自主访问控制
特点:
系统通过比较主体的安全令牌(访问权限)和资源的访问控 制表来决定。
缺点:
信息在移动过程中其访问权限关系会被改变。如用户A 可将其对目标O的访问权限传递给用户B,从而使不具备对O访 问权限的B可访问O。
问题:“共享密钥分发”过程实现很困难 –要求双方事先采用某种信任手段交换密钥,但这种方
式费时且不宜扩展。 –如果双方事先没有建立关系,则很难进行安全通信。 –每两个实体之间均需维持一个共享密钥,难以适应大
量实体之间的安全通信需要。
6
公钥密码体制的优势
1976年,Whitfield Diffie和Martin Hellman提出了公 开密钥理论,从根本上解决了上述问题,奠定了PKI体系 的基础。
• B系统把 ticket送到认 证系统
认证系统对 ticket进行校验
• 通过则可直 接访问B系统
用户访问C、D、 E系统
• 同理
34
SSO需要实现的功能
统一认证系统
• 所有应用系 统共享一个 身份认证系 统
识别ticket
• 所有应用系 统能够识别 和提取ticket 信息

信息安全域内访问控制

信息安全域内访问控制

信息安全域内访问控制信息安全是当今数字化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保护信息资产的安全性变得尤为重要。

信息安全域内访问控制是一种用于确保仅授权的用户可以访问特定信息的技术措施。

它对于保护信息资产,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泄露非常关键。

1. 了解信息安全域内访问控制的概念信息安全域内访问控制,简称DAC(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是一种基于主体(用户)和客体(信息)之间关系的访问控制模型。

该模型授权主体对客体的访问权限,以便在保护信息的同时确保授权用户能够获取所需的信息。

2. 信息安全域内访问控制的工作原理信息安全域内访问控制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2.1 身份验证与授权:在用户访问信息之前,首先需要身份验证,确保用户的身份合法。

一旦身份验证成功,系统将根据用户的权限进行相应的授权操作。

2.2 访问权限管理: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用户的身份、角色或组织层级等进行权限的分配和管理。

这样就能确保用户只能访问其被授权的信息,而无法访问其他敏感信息。

2.3 审计与监控:系统会记录用户的操作行为以及对信息资源的访问情况,以便及时监控和发现异常行为,并提供审计跟踪功能。

3. 信息安全域内访问控制的优势信息安全域内访问控制具有如下优势:3.1 灵活性:信息安全域内访问控制的权限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定制,可以灵活地为不同的用户分配不同的访问权限。

3.2 简单性:相比其他复杂的访问控制模型,信息安全域内访问控制相对简单,易于理解和实施。

3.3 可扩展性:信息安全域内访问控制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和业务需求进行扩展和调整。

3.4 安全性:通过信息安全域内访问控制,企业可以保护重要信息资产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泄露的风险。

4. 信息安全域内访问控制的实施步骤为了成功实施信息安全域内访问控制,以下是一些关键步骤:4.1 确定访问控制策略:根据企业的安全需求,制定相应的访问控制策略和权限分配规则。

网络信息安全的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

网络信息安全的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

网络信息安全的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网络世界中,用户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是确保网络安全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网络信息安全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的意义、现状以及相关技术和措施。

一、身份认证的意义身份认证是建立在数字身份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验证过程确认用户的真实身份。

身份认证的意义在于:首先,保护个人隐私。

在网络世界中,个人信息容易泄露,身份认证机制能够降低身份被冒用的风险,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

其次,预防犯罪行为。

网络上存在各种各样的犯罪行为,如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等。

通过身份认证,可以减少非法操作、降低犯罪活动的发生。

第三,维护网络秩序。

身份认证机制可以对用户进行有效管理和监控,确保网络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二、身份认证的现状目前,网络中常用的身份认证方式包括密码认证、生物识别认证和数字证书认证等。

首先,密码认证是最常用的身份认证方式之一。

用户通过设置独立密码来验证身份。

然而,单一密码容易被猜测或者被恶意破解,存在安全隐患。

其次,生物识别认证通过人体的特征信息(如指纹、虹膜等)来确认身份。

生物识别认证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和便利性,但成本较高,实施难度较大。

最后,数字证书认证通过公钥加密来验证身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然而,数字证书的申请和管理过程相对复杂,需要专业知识。

三、访问控制的意义访问控制是指在网络中对用户进行权限管理和控制,对用户的访问进行限制和监控。

访问控制的意义在于:首先,保护敏感信息。

在网络中,存在大量的敏感信息,如商业机密、个人隐私等。

访问控制可以限制非授权用户对敏感信息的访问,减少信息泄露的风险。

其次,防止未授权入侵。

非法入侵是网络安全中的常见问题,通过访问控制可以对非法入侵进行监控和阻止,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第三,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

访问控制可以限制用户对系统资源的使用,防止资源被滥用和耗尽,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

四、访问控制的技术和措施针对网络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目前有多种技术和措施可供选择:首先,多因素认证是一种提高认证安全性的有效方式。

信息安全的技术手段

信息安全的技术手段

信息安全的技术手段信息安全是指在信息系统、网络和数据库等各个层面上,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来保护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在如今数字化的时代,信息安全问题变得日益重要,各级组织和个人都需要加强对信息的保护。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信息安全技术手段,以期提供有关信息安全的知识和建议。

一、访问控制技术访问控制技术是信息安全中非常基础和重要的一环,它能够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才可以访问特定的信息资源。

访问控制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1. 身份验证:用户必须提供有效的身份凭证,比如用户名和密码、指纹、虹膜等,以确认其身份的真实性。

2. 权限管理:根据用户的身份和角色,系统可以对其进行不同级别的权限分配,比如只读权限、读写权限等。

3. 审计日志:记录和监控用户的操作活动,以实现对用户行为的跟踪和分析。

二、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信息安全中保护信息机密性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对信息进行加密和解密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者获取敏感信息。

常见的加密技术包括:1. 对称加密:使用相同的密钥对信息进行加密和解密,速度较快,适合大量数据的加密。

2. 非对称加密:使用不同的密钥对信息进行加密和解密,安全性较高,适合密钥的分发和存储。

3. 数字签名:通过对信息进行加密和签名,实现对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的验证。

三、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主要关注保护网络和网络设备的安全,以防止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

一些常用的网络安全技术包括:1. 防火墙:设置位于内外部网络之间的防火墙,控制数据流量的进出,过滤恶意软件和网络攻击。

2. 入侵检测与预防系统(IDS/IPS):监视网络流量,识别和阻止潜在的入侵和攻击。

3. 虚拟专用网络(VPN):通过加密技术,提供安全的远程访问,并保障在公共网络上的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四、安全漏洞管理技术安全漏洞是指系统、应用程序在设计和实现中存在的安全弱点,可能被攻击者利用。

安全漏洞管理技术可以及时发现和修复系统中的安全漏洞,以减少潜在的风险。

信息安全概论访问控制理论

信息安全概论访问控制理论

信息安全概论第六章访问控制理论目 录Contents Page01访问控制矩阵模型02 Bell-LaPadula模型03 RBAC模型04 授权与访问控制实现框架通过对访问控制矩阵模型的介绍引进一些基本概念;揭示访问控制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访问控制理论本章主要内容6.1 访问控制矩阵模型访问控制模型是用来描述系统保护状态,以及描述安全状态的一种方法。

把所有受保护的实体(如数据、文件等)的集合称为客体(Object)集合,记为O ;而把能够发起行为的实体集合(如人、进程等)称为主体(Subject)集合,记为S 。

主体是行为的发起者,处于主动地位;而客体是行为承担者,处于被动地位。

在计算机系统中,常见的访问是r (只读)、w (读写)、a (只写)、e (执行)、c (控制)等,它们被称为权限(Right)集合,记为R 。

访问控制理论对于一个主体 和一个客体 ,用 来表示当前允许s对o 实施的所有访问权限集合。

这样可以得到以S 中元素为行指标,O 中元素为列指标,表值为 的一个矩阵A ,称为访问控制矩阵。

这时,系统的保护状态可以用三元组(S ,O ,A )来表示。

访问控制理论表6.1表示了一个主体集合S ={张三,李四,进程1},客体集合O ={文件1,文件2,进程1}的一个访问控制表(矩阵)。

访问权限集合为R ={r (只读),a (只写),ww (读写),e (执行),app (添加),o (拥有)}。

本示例中,一个用户对文件的读、写权限,对进程的执行权限比较容易理解。

李四对进程1的写权限可以定义为,李四给进程1发送数据,实现通信。

同样,张三对进程1的读权限可以定义为,张三接收进程1发来的数据,实现通信。

而进程1对自身没有任何操作权限,但对两个文件则有读权限。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系统的不同,可能一个相同名字的权限会有不同的含义。

如在一些系统中张三对进程1的读权限有可能会表示复制这个进程。

访问控制理论访问控制理论表6.1访问控制矩阵示例一客体文件 1文件 2进程 1主体张三{w}{r}{e,r}李四{a,e}{w,o,app}{a}进程1{r}{r}Φ表6.2给出访问控制矩阵的又一示例。

数据安全保护技术之访问控制技术

数据安全保护技术之访问控制技术

数据安全保护技术之访问控制技术简介访问控制技术是数据安全保护的基础之一,它是指通过对用户、程序或系统资源的访问进行授权并对未授权访问进行拒绝,从而控制对计算机系统中各种资源的访问。

访问控制技术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例如:数据泄漏、非法入侵、破坏等。

在数据安全保护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访问控制技术的原理访问控制技术是根据计算机系统中的各种资源和访问者进行授权和拒绝访问其资源的技术,其优点是可以避免非法的访问,保护计算机系统的信息安全。

访问控制技术的实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基于身份验证的访问控制基于身份验证的访问控制是指在控制对计算机资源的访问时对用户身份进行验证,只有通过身份验证后才能访问该资源,否则将无法访问。

身份验证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口令验证:需要用户输入登录口令验证身份,也叫密码验证。

•物理证明:指需要用户提供物理介质如智能卡、指纹等进行身份验证。

•数字证书:使用数字证书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

数字证书是指由可信的证书颁发机构颁发的,用于证明用户身份的电子证书。

基于身份验证的访问控制虽然保障了用户身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但也有其不足之处。

比如,如果口令管理不当,可能会被猜测到,信息泄露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基于访问策略的访问控制基于访问策略的访问控制是通过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访问控制方式来确保不同用户或程序对计算机资源访问的允许或拒绝。

访问策略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方式:•强制访问控制(MAC):是一种基于安全标记的访问控制方式。

该策略是根据一个标记来确定某个主体是否有权访问一个对象或资源。

•自主访问控制(DAC):是一种基于主体或所有者的访问控制方式。

该策略是根据所有者定义的策略来确定某个主体是否有权访问一个对象或资源。

•角色访问控制(RBAC):是一种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方式。

该策略是根据主体所配置的角色来控制访问该资源的权限。

•操作访问控制(OAC):是一种基于操作的访问控制方式。

该策略是根据主体被授权执行的操作来控制访问该资源的权限。

信息安全的网络安全访问控制

信息安全的网络安全访问控制

信息安全的网络安全访问控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当今数字化世界中,信息的流动和传输变得非常迅速和便利,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潜在的威胁和风险。

网络安全访问控制作为信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网络安全访问控制的定义、原则和技术手段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网络安全访问控制的定义网络安全访问控制是指对网络中的用户、设备和服务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确保只有具备合法权限的用户才能访问相应的信息资源。

简而言之,它是通过制定适当的策略和控制措施,实现对网络资源访问过程的监控和限制。

网络安全访问控制旨在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和设备对关键信息进行访问和篡改,从而维护网络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二、网络安全访问控制的原则1. 最小权限原则:网络安全访问控制应该根据用户的需要,分配最低权限来实现合理的访问控制。

不同用户根据其工作职责和权限需求,应该获得不同的访问权限,确保用户只能访问自己所需的资源,避免信息泄漏和滥用的风险。

2. 分层控制原则:网络安全访问控制应该按照不同层次的需求,设置相应层次的访问控制措施。

合理的分层控制可以提高对网络资源的访问控制精度和有效性,减少潜在的攻击面。

3. 审计追踪原则:网络安全访问控制应该具备完善的审计和追踪功能,能够对访问行为和操作行为进行记录和监测。

及时发现和回溯非法访问和违规操作,对违规者进行惩罚和追责,从而形成有效的网络安全保障机制。

三、网络安全访问控制的技术手段1. 访问控制列表(ACL):ACL是一种基于规则的访问控制技术,通过配置访问规则来决定允许或拒绝某个实体对网络资源的访问。

ACL可以配置在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网络设备上,具有快速、简单、灵活等优点,常用于对网络流量进行筛选和限制。

2. 身份认证和授权:身份认证是验证用户身份真实性的过程,常用的身份认证方式包括账号密码、指纹识别、身份证验证等。

授权是基于认证结果,为特定用户分配相应的权限和资源访问权限。

信息系统访问控制

信息系统访问控制

信息系统访问控制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是当前互联网时代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为了保护企业的敏感数据和系统的可靠性,信息系统访问控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组织和企业中。

本文将就信息系统访问控制的基本概念、常见的访问控制技术和策略,以及访问控制的管理与实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信息系统访问控制的概念信息系统访问控制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安全措施和技术手段,确保只有授权的用户能够访问系统资源和数据,并能对未经授权的访问进行阻止和监控的一种安全措施。

它是一种基于权限的安全机制,通过对用户或角色进行身份验证、授权和审计等操作,来实现系统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安全保护。

二、信息系统访问控制的技术和策略1. 身份验证技术身份验证是信息系统访问控制中的第一道防线,常用的身份验证技术包括密码认证、生物特征认证、智能卡和令牌认证等。

其中,密码认证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用户通过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来验证身份。

2. 访问控制模型访问控制模型是信息系统访问控制的核心,常见的模型包括强制访问控制(MAC)、自主访问控制(DAC)和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等。

不同的模型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和需求,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模型进行实施。

3. 权限管理权限管理是信息系统访问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用户或角色进行授权,定义其可访问的资源和操作权限。

在权限管理中,需要确定用户的最小权限原则,即用户只能具备完成工作所需的最低权限,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潜在的安全威胁。

4. 审计监控审计监控是信息系统访问控制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监控和记录用户的活动,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和违规操作。

审计日志的生成和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回溯和调查安全事件,并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三、信息系统访问控制的管理与实施1. 制定访问策略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安全需求和业务特点,制定信息系统访问控制的策略和规范。

访问策略应包括用户管理、密码策略、权限分配和审计监控等内容。

2. 配置安全设备和软件企业在实施信息系统访问控制时,需要配置相应的安全设备和软件,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和访问控制列表等。

《访问控制技术》课件

《访问控制技术》课件

通过安全标签、安全上下文等方式,对信 息进行强制性的访问控制,确保信息的安 全性。
基于内容对信息进行感知和判断,从而决 定是否允许访问,适用于智能信息处理系 统。
访问控制策略
基于规则的策略
通过制定一系列规则来决定用户对资源的访问权限,规则可以基于用 户、角色、资源、时间等多种因素。
基于角色的策略
将角色与权限相关联,通过为用户分配角色来实现对资源的访问控制 。
04 安全审计与监控
安全审计
安全审计定义
安全审计是对系统安全性进行检测、 评估和改善的过程,目的是发现系统 中的漏洞和弱点,预防潜在的威胁和 攻击。
安全审计方法
安全审计结果
安全审计的结果应该包括漏洞评估报 告、安全建议和改进措施等,这些结 果可以为系统管理员和安全人员提供 参考和指导。
安全审计的方法包括渗透测试、漏洞 扫描、代码审查等,通过这些方法可 以全面了解系统的安全性状况。
02 访问控制技术分类
自主访问控制
总结词
用户自主决定访问权限
详细描述
自主访问控制是指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判断,自主地设置和调整访问权限。这种控制方式灵活度高,但安 全性较低,因为用户可以随意更改权限,容易引发安全风险。
强制访问控制
总结词
系统强制实施访问权限
详细描述
强制访问控制是指系统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和策略,强制性地为用户分配访问权限。用户无法自主更 改权限,安全性较高,但灵活性较低。
动态决策能力
系统应能够根据用户行为、 资源状态、环境变化等因素 动态调整访问控制策略,以 适应不断变化的安全需求。
智能决策能力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系统能 够自动学习和优化访问控制 策略,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 效率。

网络信息安全的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

网络信息安全的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

网络信息安全的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个人和企业都面临着网络信息安全的威胁。

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作为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网络信息安全的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相关的内容。

一、身份认证的概念与重要性身份认证是指通过核实用户的身份信息来确保用户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在网络环境中,身份认证可以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访问系统或获取敏感数据。

身份认证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保护网络系统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攻击,确保只有合法用户能够获得授权访问权。

在实际应用中,常见的身份认证方式包括:密码认证、生物特征识别、数字证书等。

密码认证是最常用的身份认证方式,通过用户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来验证身份。

生物特征识别则利用人体的生理或行为特征,如指纹、虹膜等进行身份验证。

数字证书是通过由权威认证机构颁发的数字凭证来验证身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二、访问控制的概念与分类访问控制是指对系统、网络资源的访问进行控制和限制,以确保只有获得授权的用户可以访问相关资源。

访问控制可以分为物理访问控制和逻辑访问控制两种方式。

1.物理访问控制物理访问控制是指通过控制人员对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等物理环境的访问,来保护系统的安全。

常见的物理访问控制方式包括:门禁系统、视频监控等。

通过有效的物理访问控制,可以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擅自接触网络设备,从而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2.逻辑访问控制逻辑访问控制是指通过限制用户对网络资源的访问权限,来保护系统的安全。

在逻辑访问控制中,常见的授权方式包括:强制访问控制、自主访问控制和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强制访问控制是一种严格限制用户访问权限的方法,基于用户的标签或类别进行资源分配和访问控制。

自主访问控制则是用户根据自己需求控制资源访问的权限。

而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则是根据用户的角色和责任范围来分配访问权限。

三、网络信息安全的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技术为了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现有的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访问控制技术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访问控制技术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应用的广泛,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访问控制技术作为保障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访问控制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对谁能够访问计算机网络中的资源以及他们能够进行何种操作进行管理和限制。

它就像是一道门,只有被授权的人员能够通过这道门,进入并使用网络中的特定资源。

为什么我们需要访问控制技术呢?想象一下,如果一个网络没有任何访问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进入、查看、修改甚至删除其中的重要数据和信息,那将会带来怎样的混乱和灾难。

无论是企业的商业机密、个人的隐私信息,还是政府的敏感文件,都可能面临被窃取、篡改或破坏的风险。

因此,访问控制技术的存在是为了保护网络中的资源不被未经授权的访问和使用,确保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访问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自主访问控制(DAC)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访问控制方式。

在这种模式下,资源的所有者可以自主决定谁有权访问以及他们能够进行的操作。

比如,你在自己的电脑上创建了一个文件夹,你可以决定哪些用户可以读取、写入或修改这个文件夹中的文件。

然而,DAC 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权限的传递可能会导致权限失控,以及难以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审计。

强制访问控制(MAC)则是一种更为严格的访问控制方式。

在MAC 中,访问权限不是由资源的所有者决定,而是由系统管理员根据安全策略进行分配。

系统会为每个主体(用户或进程)和每个客体(文件、数据库等)分配一个安全级别,只有当主体的安全级别高于或等于客体的安全级别时,主体才能对客体进行访问。

这种方式虽然安全性较高,但灵活性相对较差,可能会影响系统的可用性。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是一种将用户与角色相关联的访问控制方式。

系统管理员定义不同的角色,并为每个角色分配相应的权限。

用户被分配到特定的角色后,就能够获得该角色所拥有的权限。

知识点归纳 信息安全中的加密算法与访问控制

知识点归纳 信息安全中的加密算法与访问控制

知识点归纳信息安全中的加密算法与访问控制信息安全是当今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重要话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泄露和篡改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威胁。

为了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人们采取了各种加密算法和访问控制方法。

本文从信息安全的角度,归纳总结了几种常见的加密算法和访问控制技术。

一、加密算法1. 对称加密算法对称加密算法也称为私钥加密算法,指的是用同一个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的算法。

常见的对称加密算法有DES、3DES、AES等。

这些算法通过对数据进行位移、代换和混淆等操作,实现数据的加密和解密。

其中,AES算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安全性最高的对称加密算法。

2. 非对称加密算法非对称加密算法也称为公钥加密算法,相比对称加密算法,它采用了不同的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

常见的非对称加密算法有RSA、DSA、ECC等。

这些算法利用了一个密钥对中的公钥和私钥的数学关系,确保只有持有私钥的用户才能解密被公钥加密的数据。

非对称加密算法在保证数据安全性的同时,还能实现身份认证和数字签名等功能。

3. 散列算法散列算法也称为哈希算法,是将任意长度的消息映射为固定长度的摘要值的算法。

常见的散列算法有MD5、SHA-1、SHA-256等。

散列算法的特点是输入数据的微小变化会导致输出结果的巨大变化,同时无法通过摘要值推导出原始数据。

散列算法在信息安全中被广泛应用,例如密码存储、数字签名和消息完整性校验等。

二、访问控制1. 访问控制基础访问控制是指对系统或资源的访问进行控制和管理,确保只有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资源。

常见的访问控制方法有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基于身份的访问控制(IBAC)和基于内容的访问控制(CBAC)等。

这些方法通过建立用户-角色、用户-组织和用户-资源之间的关系,实现对用户权限的灵活管理。

2. 强制访问控制强制访问控制是一种严格的访问控制模式,它根据用户的安全级别和资源的安全级别来强制限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

常见的强制访问控制模型有多级安全模型(MLS)和Bell-LaPadula模型(BLP)。

信息安全系统概论-访问控制

信息安全系统概论-访问控制

信息安全概论-访问控制什么是访问控制Access Control主体(subject):访问的发起者发起者是试图访问某个目标的用户或者是用户行为的代理。

必须控制它对客体的访问。

主体通常为进程,程序或用户。

客体(Object):接收其他实体访问的被动实体。

可供访问的各种软硬件资源。

控制策略主体对客体的访问规则集,这个规则集直接定义了主体可以的作用行为和客体对主体的约束条件。

是主体对客体的操作行为集和约束条件集。

体现为一种授权行为。

记录谁可以访问谁。

访问控制策略任何访问控制策略最终可被模型化为访问矩阵形式。

每一行:用户每一列:目标矩阵元素:相应的用户对目标的访问许可。

访问控制关系图多级信息安全系统将敏感信息与通常资源分开隔离的系统。

通常存在两种有层次安全级别。

目标按敏感性划分为不同密级:绝密top secret、秘密secret、机密confidential、限制restricted、无密级unclassified。

无层次安全级别。

访问控制过程首先对合法用户进行验证。

(认证)然后对选用控制策略。

(控制策略的具体实现)最后对非法用户或越权操作进行审计。

(审计)认证包括主体对客体的识别认证与客体对主体的检验认证。

身份认证。

控制策略具体实现规则集设定方法。

允许授权用户、限制非法用户。

保护敏感信息。

禁止越权访问。

审计操作日志。

记录用户对系统的关键操作。

威慑。

访问控制在安全操作系统领域中,访问控制一般都涉及自主访问控制(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DAC)强制访问控制(Mandatory Access Control,MAC)两种形式安全模型安全模型就是对安全策略所表达的安全需求的简单、抽象和无歧义的描述,它为安全策略和它的实现机制之间的关联提供了一种框架。

安全模型描述了对某个安全策略需要用哪种机制来满足;而模型的实现则描述了如何把特定的机制应用于系统中,从而实现某一特定安全策略所需的安全保护。

信息安全管理中的多层次访问控制技术解析

信息安全管理中的多层次访问控制技术解析

信息安全管理中的多层次访问控制技术解析信息安全是指保护信息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披露、破坏、干扰或篡改的活动,针对这一目标,多层次访问控制技术可以有效提升信息安全管理的效果。

本文将对多层次访问控制技术进行详细解析。

一、概述多层次访问控制技术(MAC)是一种安全策略,它通过限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来保护系统的安全性。

MAC的基本思想是将系统资源划分为不同的安全等级,并为每个用户分配相应的权限,以确保用户只能访问其所需的资源。

二、多层次访问控制的实现多层次访问控制的实现需要以下三个步骤:1.身份验证和授权身份验证和授权是多层次访问控制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身份验证是确保用户身份的过程,它可以通过用户名和密码、指纹、虹膜识别等方式来进行。

授权是根据用户身份和权限的匹配关系来控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

用户应获得所需的最低权限,因此即使用户的身份被盗用,也会受到严格的限制。

2.资源分类和标识资源分类和标识是多层次访问控制的第二步。

资源分类包括将系统中的资源分为不同等级。

例如,一个系统的公告数据可以被划分为“公开信息”、“内部信息”和“机密信息”等不同等级。

标识是为每个资源分配一个独一无二的标识符,以便系统可以追溯特定资源的使用和访问历史。

3.规则编写和实施规则编写和实施是多层次访问控制的第三步。

规则描述了哪些用户可以访问哪些资源,以及如何访问资源。

这些规则必须具备可扩展性和可行性,以便系统可以方便地添加、修改和删除规则。

规则实施是将规则应用到实际场景中的过程,以确保用户只能访问他们被授权的资源。

三、多层次访问控制的优缺点多层次访问控制具有以下优点:1.可靠性高多层次访问控制能够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和授权,以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资源。

因此它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2.可扩展性好多层次访问控制可以通过逐级添加、修改和删除规则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

3.灵活性高多层次访问控制可以将系统资源分类,并为每个用户分配权限,以便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访问所需的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业务系统与非业务系统使用相同的口令 口令一直不变
防止口令猜测
❖ 严格限制登录的次数 ❖ 限制最小长度,至少6至8位以上 ❖ 防止使用用户特征相关的口令 ❖ 定期改变口令 ❖ 使用机器生成的口令
10
口令设置(举例)
找到一个生僻但易记的短语或句子(可以摘自歌 曲、书本或电影),然后创建它的缩写形式,其中包 括大写字母和标点符号等。
❖ 单向鉴别和双向鉴别
▪ 单向鉴别:通信双方中只有一方向另一方进行鉴别 ▪ 双向鉴别:通信双方相互进行鉴别
4
鉴别系统的组成
❖ 被验证者P(Prover):出示身份标识的人,又称声 称者(Claimant)
❖ 验证者V(Verifier):检验声称者提出的身份标识的 正确性和合法性,决定是否满足要求
何特征
16
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二)
❖ 视网膜扫描
▪ 扫描眼球后方的视网膜上面的血管的图案;
❖ 虹膜扫描
▪ 虹膜是眼睛中位于瞳孔周围的一圈彩色的部分 ▪ 虹膜有其独有的图案,分叉,颜色,环状,光环以及
皱褶
❖ 语音识别
▪ 记录时说几个不同的单词,然后识别系统将这些单词 混杂在一起,让他再次读出给出的一系列单词
信息安全访问控制技术详解
目录:访问控制技术
❖ 知识子域:标识和鉴别技术
▪ 理解账号和口令管理的基本原则 ▪ 了解生物识别技术及其实现(虹膜、指纹、掌纹等) ▪ 了解其他鉴别技术(令牌、票据等) ▪ 了解单点登录技术(SSO)及其实现(Kerberos等)
2
标识和鉴别的作用
❖ 作为访问控制的一种必要支持,访问控制的执行 依赖于确知的身份
▪ 口令猜测 ▪ 线路窃听 ▪ 重放攻击 ▪ ……
8
脆弱的口令……
少于8个字符 单一的字符类型,例如只用小写字母,或只用数字 用户名与口令相同 最常被人使用的弱口令:
自己、家人、朋友、亲戚、宠物的名字 生日、结婚纪念日、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 工作中用到的专业术语,职业特征 字典中包含的单词,或者只在单词后加简单的后缀
❖ 面部扫描
▪ 人都有不同的骨骼结构,鼻梁,眼眶,额头和下颚形 状
17
指纹识别的实现原理
❖ 通过特殊的光电扫描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指 纹进行采集、分析和比对,自动、迅速、准确地认 证出个人身份。
❖ 指纹识别的过程
▪ 按照用户和姓名等信息将其存在指纹数据库中的模板指 纹调出来,然后再用用户输入的指纹与该模板的指纹相 匹配,以确定这两幅指纹是否出于同一幅指纹。
❖ 每个人所具有的唯一生理特征
▪ 指纹,视网膜,声音,虹膜、语音、面部、签名等
❖ 指纹
▪ 一些曲线和分叉以及一些非常微小的特征 ▪ 提取指纹中的一些特征并且存储这些特征信息:节省
资源,快速查询
❖ 手掌、手型
▪ 手掌有折痕,起皱,还有凹槽 ▪ 还包括每个手指的指纹 ▪ 人手的形状(手的长度,宽度和手指)表示了手的几
12
一次性口令机制
❖ 确保在每次鉴别中所使用的口令不同,以对付重 放攻击
❖ 口令的确定方法:
▪ 两端共同拥有一串随机口令,在该串的某一位置保 持同步
▪ 两端共同使用一个随机序列生成器,在该序列生成 器的初态保持同步
▪ 使用时间戳,两端维持同步的时钟
13
双因素动态口令卡
❖ 基于密钥/时间双因素的身份鉴别机制 ❖ 用户登录口令随时间变化,口令一次性使用,无法预
❖可信赖者TP(Trusted Third Party):参与鉴别的 第三方,参与调解纠纷
TP
P
V
5
鉴别的基本途径
❖基于你所知道的(What you know )
▪ 知识、口令、密码
❖基于你所拥有的(What you have )
▪ 身份证、信用卡、钥匙、智能卡、令牌等
❖基于你的个人特征(What you are)
▪ 访问控制直接对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及合法使 用资源提供支持
❖ 作为数据源认证的一种方法
▪ 与数据完整性机制结合起来使用
❖ 作为审计追踪的支持
▪ 在审计追踪记录时,提供与某一活动关联的确知身 份
3
鉴别的分类
❖ 本地鉴别和远程鉴别
▪ 本地鉴别:实体在本地环境的初始化鉴别 ▪ 远程鉴别:连接远程设备的实体鉴别
指纹图象 采集仪
图象输入 通道
18
指纹细节 匹配
认证结果
虹膜识别的实现原理(一)
❖ 虹膜是环绕在瞳孔四周有色彩的部分
▪ 每一个虹膜都包含一个独一无二的基于像冠、水晶体、细 丝、斑点、结构、凹点、射线、皱纹和条纹等特征的结构
▪ 每一个人的虹膜各不相同,一个人的左眼和右眼就可能不 一样,即使是双胞胎的虹膜也可能不一样
▪ 人的虹膜在出生后6-18个月成型后终生不再发生变化
19
虹膜识别的实现原理(二)
20
基于生物特征的认证系统的误判
❖ 第一类错误:错误拒绝率(FRR)误报 ❖ 第二类错误:错误接受率(FAR)漏报 ❖ 交叉错判率(CER):FRR=FAR的交叉点 ❖ CER用来反映系统的准确度
FAR(II) %
CER
21
FRR(I) 安全性
基于个人令牌的身份认证
❖集成电路卡(Integrated Circuit Card)简称IC卡 ,其中镶嵌集成电路芯片
▪ 指纹,笔迹,声音,手型,脸型,视网膜,虹膜
❖ 双因素、多因素认证
6
常见的鉴别技术
❖ 基于口令的身份认证 ❖ 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 ❖ 基于个人令牌的身份认证 ❖ Kerberos身份认证协议
7
基于口令的身份认证
❖ 口令是使用最广泛的身份鉴别方法 ❖ 选择原则:易记、难猜测、抗分析能力强 ❖ 口令提供弱鉴别,面临的威胁:
I like the song Take Me to Your Heart !
My son Tom was born at 8:05
IltsTM2YH! MsTwb@8:0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防止线路窃听
❖ 使用保护口令机制:单向函数
❖ 攻击者很容易构造一张q与p对应的表,表中的p 尽可能包含所期望的值
▪ 解决办法:在口令后使用随机数
测,可以有效抵御密码窃取和重放攻击
14
双因素动态口令的强度
❖ 没有器件而知道口令p,不能导致一个简单的攻击 ❖ 拥有器件而不知道口令p,不能导致一个简单的攻击 ❖ 除非攻击者也能进行时间同步,否则难以实现重放攻
击 ❖ 知道q而不知道设备安全值dsv,不能导致一个简单
的攻击
15
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