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单元目标1.本单元为诗词,注意通过熟读、背诵,培养美的情趣,养成好的语感。
2.注意诗词的艺术特征,了解诗词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感知诗中的形象,体味其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体会作者情感,品味语言。
1 沁园春雪毛泽东三维目标1.掌握本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并用精练优美的语言仿写句子。
3.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感知词中的形象,体会词的意境,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感受冰雪形象以及雪山、雪原的雄浑壮美,认识毛泽东的宏大气魄。
◆◆导◆◆课文导入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运筹帷幄的军事家。
他在人民心中被尊为神。
他16岁,就道出“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的霸气;他17岁,立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誓言;他25岁,喊出“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壮语。
同学们,他是谁?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沁园春雪》。
作家作品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诗人,书法家。
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词。
其诗词作品气魄雄浑,意境开阔,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画面,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的情怀。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被同学称为“毛奇”,同学们感叹他的行为之奇、志向之奇,也感叹他写诗作文的“戛戛独造”之奇。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集》。
词,又称长短句。
最初称为“曲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比如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就是这首词的题目。
◆◆读◆◆字词疏理1.易错字莽莽mǎngmǎng 妖娆yaorao 素裹guo 成吉思汗hán 还看今朝(zhāo)数(shǔ)风流人物2.多音多义字折① zhe 折腰②zhe折跟头③she折本分①fen分外②fen分析整体把握1.解题这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能够理解和运用本单元的重点语法知识。
3. 能够理解并分析课文,并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写作。
4. 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与理解。
2. 课文语法知识的运用。
3. 课文写作。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通过简单介绍本单元的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课前准备给学生分发课文和语法知识点的复习材料,让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
Step 3:课文阅读与理解1.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生词和短语。
2.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课文的主题、重点内容和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3. 整理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一起解决。
Step 4:语法知识的运用1. 复习本单元的重点语法知识,如动词的时态、语态等。
2. 设计练习题或情境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Step 5:课文写作1. 分组合作,选择课文的一个情节或主题,展开讨论。
2. 指导学生根据讨论结果,撰写一篇与课文相关的作文。
3.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作文,提高作文的质量。
Step 6:课堂总结学生和老师共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方法。
回答学生遗留问题。
Step 7:布置作业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
Step 8:课堂延伸学生自主拓展相关的学习材料或进行小组讨论,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
这是一个初步的教案设计,您可以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九 年级 语文 学科电子备课设计方案主备教师张玉田 协备教师 教学内容 1、沁园春、雪 课型 诗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背景、把握大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教学重、难点 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渗透德育通过诗歌学习,培养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教学准备诗歌朗诵MP3 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一度备课) 个性思考部分(一度备课)一、检查预习1、指名朗读课文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本文体裁词。
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
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下片:纵论历代英雄四、研究下列问题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第 课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午 第 节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以静写动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5、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它领起哪些句子?(惜)6、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五、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
承上启下,过渡作用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
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六、作业。
背诵这首词。
[补充资料]〔顿失滔滔〕这里指黄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滚滚的波浪。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rào饶)〕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色外衣,格外娇媚。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任务二诗歌朗诵教案新人教版
六、学生学习效果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将掌握诗歌朗诵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包括正确的发音、语调、节奏和情感表达。他们能够理解并运用诗歌的语言,准确地传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学生还将能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哲理,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诗歌朗诵的过程中,将能够通过反复练习和表演,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技巧。他们将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还将通过实践活动,体验诗歌朗诵的实际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任务二的教材,包括五首诗歌《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出塞》、《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己亥杂诗》。此外,准备诗歌朗诵的相关指导资料和学习笔记。
2. 辅助材料: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例如,可以准备一些与诗歌主题相关的自然风光图片,用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同时,准备一些诗歌朗诵的表演视频,供学生参考和模仿。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感和文化认同。
1. 语言能力:通过诗歌朗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使他们在朗诵中更加熟练地运用诗歌语言,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形象美。
2. 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诗歌朗诵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诗歌朗诵的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概述本单元是九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主题是“青春时光”。
本单元将带领学生探讨青春期的各种挑战和机遇,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掌握应对青春期问题的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调节和自主发展的能力,提高他们处理青春期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珍惜青春时光,积极面对挑战,培养自信、乐观、勇敢的品质。
三、教学内容1. 青春期的生理变化2. 青春期的心理变化3. 青春期的挑战与机遇4. 应对青春期问题的方法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
2.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应对青春期的挑战和机遇。
五、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投影仪:用于展示PPT课件。
2. 教学软件:用于演示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的动画。
3. 黑板:用于列举重点、难点。
六、教学方法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青春期的认知情况。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
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加深对青春期的理解。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故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青春期经历和感受。
2. 讲授新课:讲解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以及如何应对青春期的挑战和机遇。
3. 巩固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青春期经验和应对方法。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珍惜青春时光,积极面对挑战的重要性。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整体备课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与诗歌教学相适应,主要是欣赏诗歌作品,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诵活动、诗歌写作,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魅力,获得审美的熏陶。
所以,本单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重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鉴赏诗歌,组织朗诵活动。
本单元的“活动任务单”共安排了三个任务,分别是学习鉴赏、诗歌朗诵和尝试创作。
学习鉴赏中所选诗歌或大气磅礴,表现胸中豪情(如《沁园春·雪》);或感情深沉,表达爱国之情(如《我爱这土地》);或执着咏叹,抒发家国之思(如《乡愁》);或情真意切,讴歌爱的真谛(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或细腻描摹,展现生命的力量(如《我看》)。
这些诗歌建议学生独立阅读,自主欣赏,反复涵泳品味诗歌情感,把握诗歌意蕴,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歌朗诵是本单元的第二个任务,也是活动性最强的任务,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做好朗诵比赛前的准备工作,使朗诵活动丰富多彩且富有时效。
尝试创作既是前两个任务的结合与落实,也具有成果展示的功能。
名著导读部分从诗歌的表现形式、语言、意象、情感等方面指导如何阅读《艾青诗选》。
学习这个单元,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欣赏的方式进行自由朗诵,开展朗诵比赛。
朗诵时,要注意重音、停连、节奏等,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一个对象,写一首小诗,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句式和节奏的变化、意象的合理选择、语言的锤炼等。
内容课时教学要点任务一学习鉴赏31.学生自主欣赏诗歌作品,教师点拨朗诵技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2.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3.把握诗作的感情基调,揣摩诗人情感的发展脉络,能够在朗诵时通过重音、停连、节奏等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诗歌借景或借物表达情志的写法,尝试小诗创作。
任务二诗歌朗诵1 任务三尝试创作2 名著导读《艾青 2(设计/方小玲)任务一学习鉴赏【教学目标】1.自主阅读本单元诗歌,了解诗人生平和写作背景。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9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9篇)九年级语文教学通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古代诗词2.理解这首诗词的主要意思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代诗词教学难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并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忆海拾贝,走近李白(一)回忆李白的诗歌及诗人形象提及李白,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作,从这些内容丰富的诗歌中,你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联系作品,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李白。
出示课件: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作,记忆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用以下句式来回答:“我从‘________’(诗句)中,读出______的李白”(例如:“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孤单寂寞的李白”)“我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读出思乡的李白”。
“我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读出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
(二)师生互动,了解李白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李白的生平情况。
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生谈师小结,让我们一起走近李白,了解李白。
出示课件:(教师讲解)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一)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大家知道李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行路难》的吗?出示课件:(教师讲解)《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
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遭受谗毁离开长安南下,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组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第一首。
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
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第一单元教案1 沁园春·雪教学目标:1.有节奏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语言的音韵美。
2.感受诗歌中的形象,体会诗歌中的意境。
3.掌握本词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4.感受词人的豪迈情怀,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最喜欢看的一部电视剧是《恰同学少年》,我最欣赏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指点江山的自信与自强。
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印象主要是作为政治家、革命家的一面,今天,我想和同学们一起了解毛泽东的另外一面——诗人毛泽东。
美国著名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说:“毛泽东首先是一位诗人,然后才是政治家。
”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乐章。
”特别是他的一首《沁园春·雪》,曾经在重庆引起轰动,被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誉为“当世难得的精品,气吞山河、气度非凡”。
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这首词,一起领略毛泽东诗人的才情、政治家的风采。
二、教学新课1.借助工具书或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柳亚子请他写诗,毛泽东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结合写作背景,请同学们试读这首词两遍。
提问(1):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说读这首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示例:①“望”字重读,语气要激昂豪迈。
②读上阕时,应带着赞美、带着陶醉。
③读“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时,应微微摇头,微微上扬嘴角……【学法指导】怎样读古诗词?①抓住中心,明白背景。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精选篇1《孤独之旅》知识和技能:学会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过程和方法:朗读、品味。
建设开放的课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品情感碰撞,平等的对话与合作交流,拓展师生生命成长的阅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孤独和成长理解文中孤独的含义理清怎么走过孤独旅途,迈向成长品味怎么用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重点、难点)一、导入:初一时我们学过一篇文章叫《爸爸的花儿落了》,英子在经历了父亲的病逝后,迅速成长,文章最后说: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成长(板书)常常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当然每个人的付出是不一样的。
英子的成长是用爸爸的死亡换来的,而今天我们看到的少年杜小康的成长是由什么换来的呢?(板书:孤独)二、关于“孤独”:我们同学平时有过孤独的感觉吗?请说一下曾经感受过的孤独吧。
关于孤独的话题,我们在上一篇文章《故乡》中有过接触。
小说中的“我”感觉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这是由于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不相通所带来的,哪怕是置身热闹的人群却也无人可以交流的孤独。
那么今天我们的主人公杜小康的孤独又是什么造成的呢?请同学在你对课文预习的基础上,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虽然有父亲相伴却也无话可说环境单一、寂静生活单调)开头第一段就告诉我们现在的杜小康是孤独的:家境一落千丈(最厚实)甚至到了失学的地步。
看过整本小说的同学应该还明白,杜小康在班级里是班长,成绩是秀的,出了什么事都他能起到带头的作用,他自己也非常热爱读书。
现在他失学在家,这种经历同伴都没有,他跟谁去交流?他能不孤独吗?到选文结束,鸭子下蛋了,但他改变孤独的状态了吗?因而这种孤独感笼罩了全篇文章。
所以题目叫:孤独之旅(板书之旅)三、关于“旅程”关于孤独的一段行程:这段行程走过了几站路?除去首站和尾站,请同学依据时间或者地点的变化,说说这段旅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前行途中——刚到芦荡——日子过去——风雨洗礼)四、咀嚼环境:风雨之后,文中有一句形容杜小康当时感受的话,请找到划出来。
2023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教案(一)
2023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教案(一)任务一学习鉴赏【教学目标】1.自主阅读诗歌作品,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2.分析诗歌的意象,欣赏诗歌的意境。
3.理解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意蕴,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相信同学们都知道这句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这是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在柔媚的湛蓝中》一诗中的经典诗句。
人不仅有物质上的需求,还有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更需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现当代诗歌的园地,去感受诗的韵律,去追寻“诗和远方”。
二初读感知1.独立阅读每首诗,不要参考任何资料,记下你的初读感受。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小组交流。
2.用某个词语概括诗歌的感情基调,表达你的初读感受。
【学生活动】板书表格,进行讲解。
三再读归纳结合注释、旁批,再读诗歌,丰富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然后试着从诗体、用韵、句式、情感等不同的角度把五首诗歌分类为两组,填写下表。
【示例一】【示例二】【示例三】【示例四】四教师总结我们学习鉴赏诗歌,可以从形式到内容,既关注诗歌的句式、结构、韵律、手法、风格等特点,又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把握诗人的理想、志趣以及对生活的认识与思考。
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对六首诗歌进行了比较和分类,这节课我们将来探究一下这些诗歌有哪些共同点。
二反复诵读究共性朗读这六首诗,思考:这六首诗有哪些共性?【明确】①都以描写自然之景或特定物象为主,借此抒发个人情怀。
②都涉及对自然和土地的热爱,感情浓郁,饱含深情。
三抓住意象析情感自然之景也好,特定物象也好,诗歌中,这些融入了作者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我们常说的意象。
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找出意象,结合写作背景分析情感,并完成下表。
四联系已知品诗意这六首诗中的诗句,哪些能让你快速联想到一些古诗文?说说两者的共同点。
预设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联想: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2 我爱这土地
2我爱这土地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重音和节奏。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人营造的氛围。
3.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对它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为它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依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
其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以“悲哀的诗人”自称。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重大影响的诗人。
写作背景: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体悟情感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划分诗歌节奏。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并划分节奏,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2.请同学们听示范朗读,用心感受,并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深沉。
背景(强调):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作为诗人的艾青,亲见了自己生存的土地被侵略者肆意践踏的过程,怀着对侵略者的痛恨与对家国的热爱写下了这首诗。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篇1: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热爱生命》知识目标1 了解有关杰克·伦敦的文学常识。
2 把握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结构。
能力目标1 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
2 领会小说的象征意义。
德育目标:体会人物在绝境中顽强求生的精神状态,引导学生感知人热爱生命本能、珍惜生命。
教学重点:诵读,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
体会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小说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 借助音乐,创设教学情境。
用音乐开启学生心扉,可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让学生体悟音乐旋律中迸发出的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2 导入新课生命作为人类艺术的永恒主题之一,中外文学史中,许多大师为探索它的真谛历尽艰辛为实现生命的价值李清照唱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凛然浩歌。
为描摹生命的姿容泰戈尔勾勒了一幅“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旷世佳境。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热爱生命》更是为我们唱出的一曲珍爱生命的美妙乐章。
3 介绍杰克·伦敦美国小说家,生于加利福尼亚一个破产农民家庭。
童年时他就饱尝生活的艰辛。
他当过牧童、报童、童工工人、水手。
这期间,他开始阅读大量的小说和读物。
16岁失业,他参加失业大军组成的抗议队伍,以流浪罪被捕入狱,几个月后出狱。
出狱后,他拼命干活,同时刻苦学习,广泛涉猎达尔文、斯宾塞、马克思等人的著作。
后来受淘金热影响,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却因病空手而归,但带回了北方故事的素材。
从此,他埋头写作,成为职业作家杰克·伦敦从19起连续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描写贫民和工人生活《深渊中的人们》、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政治幻想小说《铁蹄》等许多中长篇小说和散文集,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罪恶,有力地控诉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公开号召用阶级斗争和武装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杰克·伦敦在十几年创作生涯中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大量文学报告集、散文集和论文。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五、再读这首词,感知
1.①用你的语速、语调的变化表达出词人情感的变化。
②边读边想: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哪两个字起到统领作
用?
上阕:写景抒情
赞壮丽河山
下阕:评古论今 颂当代英雄
领字分别是“望”、“惜” 第二课时 六、三读诗文 思考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 2.作者以“望”统领哪几句,都望到了什么? 3.上阙中哪几句是实景,哪几句虚景?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诗行。 6.这首词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各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七、读词的上阕:1、描写什么?2、如何描写?3、上阕表现了什么? 八、精读上阙,合作探究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 “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原” 都是静物,写它们 “舞”和“驰” ,用了化静为动的写 法,运用比喻,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 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2、发挥你的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 娆”的景象。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 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 辉映,祖国就象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妖艳多姿。 九、读下阕:1、写什么?2 如何写?3 表现什么?
4、“风流人物”指谁?最后三句意义何在? 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对一个时代有极大影响的英雄人物。 事过境迁,千古风流人物都已过去,而今,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 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能够促进祖国统一繁荣,还得算是今天的革 命英雄,革命领袖,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 十一、小结 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评古论今,从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到评说封建帝王的 不足,水到渠成地过渡到歌颂真正的英雄人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 的中国人民,从而将议论和抒情结合起来。 绘北国雪景 概写(极目万里) ↓ 分写 实景(长城、黄河、群山、高原) ↓ 虚景 (晴日当空、分外妖娆)评历代英雄,抒个人抱负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单元全套教案
1.沁园春雪
毛泽东
教学目标:
1、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2、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3、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4、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5、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难点:
1、写作背景的了解;
2、评价古代帝王的作用。
教学重点:
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套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全册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沁园春·雪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1.大声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
2.品味凝练准确的诗歌语言,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领会其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重点1.领悟写景、议论、抒情三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2.通过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
难点掌握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诗歌情感相吻合的浓厚氛围。
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情感。
1.毛泽东的生平简介。
2.北方的雪景图片。
2课时毛泽东是一个站在传统的根基上胸怀大志、谈论理想的人,一个为中华民族卧薪尝胆、奋发有为的人,一个虽历经沉沦却仍能傲世独立、纵横捭阖的人,一个在戎马生涯中不断写就传世佳作、文武兼备的人,一个虽有这种或那种缺点,却仍有无限魅力的人。
当外寇入侵、民族危亡压倒一切的时候,他在最需要每一个中国人都激发起深远博大的爱国情怀和力量的时候,站在了西北高原茫茫的黄土地上,写出了这传世杰作。
这就是毛泽东。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这位文武兼备的开国领袖的词作《沁园春·雪》。
(板书课题)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词。
其诗词作品气势雄浑、意境开阔,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画卷,表现了伟大革命家的情怀。
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集》。
1.听读课文,初谈感受。
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从听读入手,来领会全诗。
播放朗读录音,同学们认真听,标出需注音的字词,并说说听读后的感受。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每一份教案制作本身就是作者综合素养的一种体现,它显现出制作者对教育、教学、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领悟。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出师表》【教学目的】1、了解奏表的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1、陈述衷情,这是表文的一大特点,本篇情挚辞切,教学中要突出这点。
2、本文词语较多,学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讲解。
3、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步骤】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
诸葛亮这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
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
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
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
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
这就是《出师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
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教师范读课文并正音三、朗读可叫三四名同学朗读课文。
朗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
读毕酌情讲评。
然后让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参看课本注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
四、讲解文章第1~5段1、齐读第1段。
读毕,就字音、句读酌情讲评。
⑴疏通字句。
⑵提问一:诸葛亮在奏表的开头一段向刘禅提出什么劝谏讲解:诸葛亮首先规劝刘禅要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广开言路,采纳忠谏,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言谈失义,阻断忠谏之路。
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案
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我爱这土地》学习设计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诗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技能目标:能有感情,节奏正确流利的朗读。
情感目标:反复朗读中理解诗中所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
学习重点:能有感情,节奏正确的朗读。
理解几个意象的象征意义学习难点:体会诗歌所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朗读指导、诗歌品味、熟读成诵学法指导:反复朗读,查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歌表现的意境。
教具学具:录音、投影仪。
学习过程:一、导入:了解预习情况: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等。
二、根据学过的诗歌欣赏的四个步骤来共同学习探讨这首诗歌“读、品、诵、谈”三、进入学习的第一层次“读”:自读,听读、自读四、学生通过自读讲、归纳朗读要求或注意方面声音(响亮、激昂);感情(投入;沉稳、雄浑);节奏(鲜明停顿安排重音突出);语速(适当变化有起伏)1 学生自读2 播放朗诵录音,出示投影片:关注节奏、重音;熟悉全诗3、请学生根据自己归纳的几点要求自己试读全诗(放声朗读):自由地放声朗读,整体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
请某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讲、并请同学点评;五、进入学习的第二层次“品”:意境美、音乐美、语言美解释意象:包含诗人强烈感情的物思考讨论1 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这些意象都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请讨论每个意象到底象征比喻着什么?2 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并说即使是“嘶哑的喉咙”也要歌唱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如何理解最后两句?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暴风雨”:象征比喻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国土的践踏、蹂躏;“汹涌”的河流:象征比喻中国人民满腔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比喻革命斗争声势浩大、从不间断;“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比喻中国革命胜利后的美好的生活;点出体会意境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即使是“嘶哑的喉咙”也要歌唱;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怎样朗读能让人体会音乐美?指导学生反复朗诵,把握内在的感情和外在的节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篇散文以家、港湾和岸为喻,由眼前的现象入手,深入思考,写出了自己对人生,对家的独特思考。
三、布置作业
每个人对“家”都有自己特殊的感受,你心中的“家”是怎样的呢?请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你对“家”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二、课文探究
1、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细读课文,说说这几种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参考:人生是一场旅行,那么(1)家是一辆汽车,(2)家是加油站,(3)家是终点站;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战役,那么(1)家是一名勇士,(2)家是一枚炮火,(3)家是一方红十字阵地;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那么(1)家是旅行包,(2)家是驿站,(3)家是目的地;
由“渔民的家”引向了“漂泊者的家”。对于漂泊的人生来说,家是一只船。
(4)作者的写作方式:先叙写情境,写出自己的感觉、感受,引领读者一步步从感觉到思考,由形象感受到理性认识,一切顺其自然。(即先叙后议再抒情)
C、请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对“家”的感悟。
D、运用对第一部分的探究方式,按小组学习,探究“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两个部分。主要探究作者的心路历程,以及语言表达效果。
付集一中九年级语文教学教案(集体备课)
课题
家
课时
2
主备人
韩建军
主备人教学设计
授课人
第一单元第1课
授课人教学点缀
整体目标(三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当代作家周国平:并能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提高阅读水平
2、过程与方法
在不断地设疑解疑过程中,理解作者对家的三个比喻及其观点
3、情感价值观
对“家”有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自己爱家爱亲人的人类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
3、课文分析
A、内容分析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家是一只船”是在观察渔民以“船”为家的生活现象之后进行深入思考才得出的。在人生的长河里漂流,家承载着亲人战胜前方变幻莫测的命运。
第二部分“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将人生比作乘船远航,既是远航,就需要休息、停靠港湾、补充给养、恢复体力、放松精神、放飞自由。
这是尼采对女人的讥评。引用尼采的话既引出了话题,又把对家的思考引向深入,借以讨论对家的看法,也使作者的阐述更丰满、更充分、更具说服力。
2、列举《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经历和他对女神卡吕浦索的回答,说明一个人不论他经历了什么,艰难困苦也好,飞黄腾达也罢,最后的归宿还是自己的家。
3、“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吟诵马致远的诗句,说明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教学重点:理解三个比喻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关于家的哲学思考。
2)、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特点。
-
课前准备:
生字词的掌握与理解
袅袅、安之若素、一应俱全、温馨、闲言碎语、休憩、摇曳、黯然失色、萦绕、落叶归根、陶冶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二)研讨课文
1、解题
“家”是人们所熟悉的名词,周国平的这篇散文从三个层面写出了自己对家、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家是船——伴侣——载我们穿过漫长的岁月;
“家是温暖的港湾”:承接第一个比喻句而来,把家比作港湾。道出了家的另一个功能:家能在漂泊者身心疲惫时供人小憩,能在寂寞时给人温暖,能在严肃中放松我们的精神。
家是港湾——憩息地——给我们慰藉;
“家是永远的岸”是前两个比喻的升华,表达了家不仅是船,还是船停泊的港湾,从人生的启示到终结来看,“家”是永远的岸——它既是每个人登临人生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个人离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
明确:
(1)引子的作用:起统领作用。两个比喻将人的一生所经历的时间比喻成“岁月之河”;将“人生奋斗的过程”比喻成“一种漂流”,从而引出下文的议论。
(2)作者认为“家是一只船”。
(3)作者首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感受写起:在南方水乡荡舟时,见迎面而来的渔船上炊烟袅袅,饭香扑鼻,孩童的嬉笑飘出船舱,荡在水面上——水上人家的温馨、安乐,让自然是“家”了。所以作者“恍然悟到,船是渔民的家。”引出结论:家是一只船。
家是岸——巢和根——让我们牵挂。
2、三个比喻蕴涵了作者对家的什么情感?
明确:对家的赞美、依恋及对天下人的祝福。
三、美点欣赏
引用故事、名言,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使内容易于理解,议论更为深刻。
1、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
4、引用《红楼梦》中的话,论说每一个生命来到和离开人世之时,都是与家息息相关,都要登临“家”这个接通现实世界和天堂世界的岸.
四、情感对接
引导学生对“家”有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自己爱家爱亲人的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增强家庭责任感。
五、拓展延伸
在你心中,人生是什么?家又是什么?仿照课文形式,用一组恰当的比喻形象地描述.
2、简介作者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88年底以前的作品续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等。
第三部分“家是永远的岸”是在第二比喻的基础上提出的,既是远航,就要有目标,学要有彼岸和归宿。家就是航行的目标和停靠的彼岸。
B、请同学作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1)引子有什么作用?
(2)周国平认为家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将家与船联系起来的?
(4)作者的写作方式是什么?
(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探究作者对家的认识理解过程)
明确:
把人生比作漂流,是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的前提。是后边几个比喻的基础。
“家是一只船”的前提是“人生是一种漂流”,这个比喻是后两个比喻的基点。家是港湾,家是岸,是由家是船生发出去的。
“家是一只船”:是因为家的温馨安乐能使漂泊者在陌生的水域不感到陌生,因为家的牢固能使风平浪静、汹涌的波涛化为美丽的风景,因为有一个好家,就不惧怕命运的变幻莫测。家就像一只船,庇护着漂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