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病毒性肝炎比较
2017年临床医学理论《传染病学》重要考点之 病毒性肝炎
2017年临床医学理论《传染病学》重要考点之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传染病学》中的重要知识,也是考生需要认真复习的一部分。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概述: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各种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大为主,部分病例可有黄疸。
甲、戊型经粪口途径传播,表现为急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主要经胃肠外途径传播,大部分患者呈慢性感染,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一、病原学:1. HAV:无包膜,基因组为单股RNA,能感染人的血清型仅一个,对外界抵抗力较强,但对福尔马林、氯等消毒剂及紫外线敏感。
2. HBV:感染者血清中存在三种形式的颗粒——1)大球形颗粒:又名Dane颗粒,为完整的HBV 颗粒,含环状双股DNA、HBsAg、DNA聚合酶、核心蛋白2)小球形颗粒3)丝状或核状颗粒。
后二者仅由HBsAg构成。
血清中一般以2)最多,1)最少。
HBV基因组中有四个开放读框(ORF)分别位于长链。
其中S区编码前S1蛋白(PreS1),前S2蛋白(PreS2)及HBsAg;C区由前C基因和C基因组成,前C基因编码HBeAg,C基因编码HBcAg;P区最长,编码逆转录酶/DNA聚合酶、RNA酶H等多种功能蛋白以参与HBV的复制;X 区编码X蛋白,即HBxAg,可能反式激活多种调控基因,参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
注意: HBV基因组易突变,S基因突变可引起HBsAg亚型改变及HBsAg阴性的乙型肝炎,前C区变异可引起HBeAg阴性、抗HBe阳性的乙型肝炎,C区突变可致抗HBc阴性的乙型肝炎,P区突变可导致复制缺陷或复制水平的降低。
结果:影响血清学指标的检测,疫苗接种失败,肝炎慢性化,重型肝炎,HCC的发生等。
HBV抵抗力很强,对0.2%新洁尔灭及0.5%过氧乙酸敏感。
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一览
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一览10月5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总秘书长托马斯·佩尔曼宣布,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Harvey J.Alter,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Rice,以表彰他们在与血源性肝炎的斗争中做出了“决定性贡献”——发现了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
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引起病毒血症,肝炎病毒进入肝脏并复制和释放病毒,导致机体免疫活化,杀伤病毒感染的肝细胞,诱导细胞死亡或凋亡,从而引起肝脏炎症、坏死,进一步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
临床上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为主要表现。
目前已被公认的,可以分为有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缩写分别HAV(hepatitis A virus)、HBV(Hepatitis B Virus)、HCV(Hepatitis C Virus)、HDV(Hepatitis D Virus)、HEV(Hepatitis E Virus),除乙型肝炎病毒为DNA病毒外,其余均为RNA病毒。
听起来像五个恶棍兄弟,其实它们只是臭味相投,凑到一起,并没有亲缘关系。
下面一起来看看这五类肝炎病毒的具体介绍,希望看完后会对大家有一点点帮助哦!1.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HAV属于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病毒直径约为27nm,呈20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有HAV的特异性抗原(HAVAg),衣壳由60个壳微粒组成,呈20面体立体对称。
HAV基因组是一条长约7.5kb的线型正链RNA,具有感染性,基因组结构主要分成四个部分,即5’非翻译区、翻译区、3’非翻译区和多聚A尾巴,其中翻译区又分为P1、P2和P3区,分别编码不同的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
5’非翻译区内存在丰富的茎环结构(Stem-loop),存在内在核糖体进入位点(Intermal Ribosomal Entry Site,IRES);P1区编码病毒的结构蛋白,按次序分别为VP4、VP2、VP3和VP1,其中VP3羧基端为病毒最保守区,VP1/2A区为次保守区,VP1/2A区现已被国际上公认为研究基因型的靶基因区。
病毒性肝炎 教案
山西医科大学教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六临床医学院教研室:临床医学教研室任课教师姓名:岳玉瑛课程名称:临床医学概要讲授内容注解病毒性肝炎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乙肝防治宣传大使、第13届“国际电影节荣誉大使、香港救治老年人、儿童护眼光明大使。
天津乙肝大学生烧炭自杀提问:什么是病毒性肝炎?一、病毒性肝炎的定义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病变为主的全身性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
有些患者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
二、病毒性肝炎的分型病毒性肝炎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五种。
甲型、戊型肝炎可引起急性感染,多在6月内恢复。
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易转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极少数—重症肝炎。
乙型、丙型肝炎----原发性肝癌。
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乙肝防治宣传大使----刘德华、政治明星马英九、孙中山先的照片及天津乙肝大学生烧炭自杀的新闻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①肝病正在狂卷现代人的健康和生命。
②肝炎并不可怕。
③不歧视肝炎患者,关爱肝炎患者。
简单介绍三、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主要为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
甲、戊型病毒性肝炎仅有急性患者或携带者。
(二)传播途径甲型病毒性肝炎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由粪-口传播,其中甲型病毒性肝炎往往因水源和食物污染引起暴发,而戊型病毒性肝炎常由水源污染引起暴发。
乙型病毒性肝炎、丁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体液传播,而生活密切接触、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垂直传播)亦在传播中起有重要意义;患肝癌的名人----提醒大家注意肝炎的早期筛查、治疗。
结合图片讲解,加深记忆其中丙型病毒性肝炎以输血、血制品的应用和共用注射器的传播多见。
母婴传播(垂直传播)在乙型肝炎病毒的传院内感染也是构成各种病毒性肝炎传播的重要组分。
(三)易感人群人群对各种肝炎病毒普遍易感,除甲型病毒性肝炎可以终生免疫外,其他类型的肝炎病毒均可重复感染或再次感染。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是由几种不同的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感染性疾病,是法定乙类传染病。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已确定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病毒性肝炎五种类型。
临床表现:
各种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大、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甲型和戊型表现为急性感染,乙型、丙型、丁型大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
传播途径:
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如引用受病毒污染过的水源、食用受病毒污染过的食物等;乙型、丙型、丁型主要通过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如使用含病毒的血液制品、与肝炎病人或病毒携带者发生性关系、与肝炎病人或病毒携带者共用刮胡刀等。
预防措施:
(一)切断传播途径
1、甲型和戊型肝炎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加强粪便、水源管理,做好食品卫生、食品消毒等工作,防止“病从口入”。
2、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饭前、便后及模过钱币的手一定要洗净后再进餐;提倡个人生活用具,食餐具只能个人使用;不用公共场所的剃须、刮脸刀;美容器材用具一定要一人一份。
不纹身,不穿耳,不随便到消毒不完善的门诊部拔牙,做小手术等。
(二)注射疫苗
1、甲型肝炎:甲型肝炎疫苗有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苗;
2、乙型肝炎新生儿在首次接种(必须在出生后24小时内完成)后1个月和6个月再分别接种1次疫苗,可有效预防乙型肝炎。
3、目前对丙、丁、戊型肝炎尚缺乏有效的疫苗。
病毒性肝炎PPT课件
31
(1)肝脏炎症指标
病理---直接证据
(肉眼、肝穿刺活检)
抽血---间接证据
1.最主要是血中丙氨酸转氨酶(ALT)
解释: ALT分布:肝>肾>心>肌肉,在肝细胞胞浆内且浓度极高
2.其他:门冬氨酸转氨酶(AST)γ-GT和AKP
病毒性肝炎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柯邵鹏 泉州市第一医院感染科
1
第一部分 概述
2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目前在我 国各类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流最广,危害极 大。国内有近7.18%的人口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感染者逾1.2亿,其中乙型肝炎患者近3千万, 每年有近30万人死于肝炎或肝癌。
3
肝炎,顾名思义,是指一类由各种病因引起的 肝脏炎症病变。
病理:介绍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重 型肝炎
病理生理:介绍黄疸、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 出血
13
第四部分 临床表现
14
临床表现及临床分型
各种肝炎临床表现:乏力、消化道症状、部分 病人有黄疸
临床分型:急性肝炎(黄疸型及无黄疸型)、 慢性肝炎(轻、中、重度)、重型肝炎(肝功 能衰竭)、淤胆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
21
慢性病毒性肝炎
病因:主要见于HBV、HCV和HDV感染。目前尚 无HAV和HEV所致慢性肝炎的证据
特点:反复发作性,而非持续性。发病间歇期 病人可无明显症状
慢性的机会: HBV---婴幼儿期感染:近90%转为慢性
成年人感染:85%以上可痊愈,仅约10% 转为慢性
HCV---30%~50%转为慢性,有报道可达70%
病毒性肝炎分型及肝衰竭诊断书写格式
规范病毒性肝炎和肝衰竭诊断名称的通知为进一步规范我院病毒性肝炎和肝衰竭诊断名称,根据国家卫生部《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中华医学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和《肝衰竭诊疗指南》(2006版),经医院病案管理委员会审定通过,现就病毒性肝炎和肝衰竭诊断名称规范如下。
一、病毒性肝炎诊断名称规范(一)急性肝炎急性×型病毒性肝炎黄疸型/无黄疸型如: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黄疸型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无黄疸型(二)慢性肝炎慢性×型病毒性肝炎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eAg阴性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根据生物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上述慢性肝炎也可进一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eAg阳性轻度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重度(三)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四)肝炎肝硬化×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失代偿期如: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亦可将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再分为活动性或静止性如: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活动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静止性(五)混合感染急性×型、×型病毒性肝炎混合感染黄疸型/无黄疸型如:急性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混合感染黄疸型(六)重叠感染×型、×型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如:乙型、甲型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急性甲型黄疸型慢性HBV携带者(七)病原不明对诊断病毒性肝炎而病毒学标志均阴性者:如: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原未定(限入院诊断)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原未明(限出院诊断)二、肝衰竭的规范诊断肝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临床诊断,而是一种功能判断。
因此,原则上肝衰竭不能独立存在,而应首先列出病因诊断,将肝衰竭作为一种补充诊断。
病因待查或未明时,肝衰竭可作为独立诊断,此时应注明原因待查或原因未明。
(一)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常伴发于急性病毒性肝炎,书写格式为“急性×型病毒性肝炎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如: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急性肝衰竭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亚急性肝衰竭(二)慢加急性肝衰竭常伴发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或肝炎肝硬化,书写格式为“慢性×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或“×型肝炎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丙型肝炎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三)慢性肝衰竭常伴发于肝炎肝硬化,书写格式为“×型肝炎肝硬化慢性肝衰竭”如: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肝衰竭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肝衰竭(四)肝衰竭作为独立诊断如:急性肝衰竭原因待查(作为入院诊断,后面应列出至少2个可疑诊断)亚急性肝衰竭原因未明(仅可作为出院诊断)。
乙肝五项各指标的变化与临床意义
乙肝五项各指标的变化与临床意义引言乙肝病毒感染是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的一种病毒性肝炎疾病。
乙肝五项指的是血清中的五个关键指标,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和乙肝核心抗体(HBcAb)。
这些指标的变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不同阶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乙肝五项指标的解析1. 乙肝表面抗原(HBsAg)HBsAg是乙肝病毒感染者体内最早出现的抗原之一,也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
它的检测可以用于乙肝病毒感染的筛查和诊断。
乙肝病毒感染者如果长期持续阳性,说明病毒仍在体内大量复制,可能存在活动性乙肝病毒感染。
而如果HBsAg转阴,则说明病毒复制减少或停止,表示病情有所好转。
2. 乙肝表面抗体(HBsAb)HBsAb是乙肝表面抗原的抗体,通常在乙肝病毒感染过程中,与HBsAg同时存在。
当HBsAg消失,体内产生HBsAb,表示机体对乙肝病毒产生了免疫反应,具有抗体防御功能,也被认为是乙肝病毒感染的恢复期标志。
3. 乙肝e抗原(HBeAg)HBeAg是乙肝病毒感染早期出现的抗原,它表示乙肝病毒复制活跃,并且有传染性。
当HBeAg阳性时,说明乙肝病毒具有高传染性,易于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当HBeAg转阴,即HBeAg消失,转为HBeAb阳性时,表示乙肝病毒复制减少或停止,传染性降低,病情好转。
4. 乙肝e抗体(HBeAb)HBeAb是针对乙肝e抗原产生的抗体,出现在HBeAg消失之后,通常与HBeAg不能同时存在。
HBeAb阳性时,表示机体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反应发生转变,病情好转。
HBeAb的出现也意味着病毒的复制能力下降,传染性较低。
5. 乙肝核心抗体(HBcAb)HBcAb是乙肝病毒的核心抗体,对乙肝病毒感染的早期和慢性感染有重要意义。
乙肝病毒感染者一般都会产生HBcAb,而且可以持续存在。
HBcAb可进一步分为IgM型和IgG型。
肝炎
HBV三种颗粒,电镜,负染×120000
完整的病毒颗粒(大球形 颗粒),又称Dane颗粒。
Dane分
HBV球型颗粒
HBV三种颗粒模式图
包膜:含HBV 表面抗原(HBsAg)
核心:含HBV基因组(HBV DNA)、DNA多聚酶 (DNAP)和
HBV核心抗原(HBcAg)以及HBeAg,是病毒复制的主体。
丙型
(同乙型)
丁型
(同乙型)
戊型
(同甲型)
传播 途径
(同乙型) (尤输血/ 血制品)
(同乙型)
(同甲型)
易感性与 免疫力
终身免疫
较持久(产生抗HBs者) 散发/家庭集聚 不明显 全球不均衡
未明
散发/输血流行 不明显 全球不均衡
未明
散发 不明显 全球不均衡
不持久
可暴发 秋冬(散发) 全球不均衡
流行 特征
流行特征:全球性分布呈散发性发病和暴发流行,以散发性为主
㈤ 戊型肝炎
传染源:患者及隐性感染者;动物(家猪、羊和
野鼠等)可能是一种重要的传染源,
并可能作为HEV的贮存宿主
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输血或注射传播的可能性较少 传播的病例报告
尚未有经性接触传播和母婴之间
易感人群:未受过HEV感染者普遍易感; 青壮年及孕妇
HCV示意图
根据核苷酸序列同源程度,可将HCV分为若干个基因型和亚型
㈣ 丁型肝炎病毒(HDV)
是沙粒病毒科,δ病毒属的成员。
HDV:单股负链RNA病毒,球形,直径35~37nm
核心:病毒基因组和抗原所组成的核糖核蛋白体
包膜:嗜肝DNA病毒表面抗原(人类为HBsAg)
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相应的病毒性肝炎,即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急性感染,经粪口传播;乙型、丙型和丁型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诊断要点】(一)流行病学资料甲型肝炎:1.注意当地甲型肝炎流行情况;2.病前半月至一个半月有无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个人、集体饮食卫生状况;去外地或国外旅游、出差。
3.食物或水型暴发,起病前进食未煮熟海产品如毛蚶、蛤蜊或饮用污染水等。
4.儿童及青少年为好发病年龄以及秋、冬和春季高峰,皆有利于甲型肝炎的诊断。
乙型肝炎:1.输血、不洁注射史;2.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史或有HBV感染家庭聚集史;3.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4.手术、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多个性伴侣等。
丙型肝炎:1.输血及应用血制品史;2.静脉吸毒、血液透析、多个性伴侣史;3.母亲为HCV感染者;4.与HCV感染者有密切接触史等。
丁型肝炎:1.输血、不洁注射史;2.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史或有HBV感染家庭聚集史;3.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4.手术、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多个性伴侣等。
戊型肝炎:1.注意发病前2月内是否到过疫区、有不良饮食习惯、进食未煮熟食物或饮用生水、或与戊型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触等,如当地有戊肝暴发流行则更有助于诊断;2.可籍水或食物型传播引起暴发流行,暴发以水传播为主;3.流行发病多见于雨季或洪水后,散发病例季节不明显;4.多见于成年人。
(二)临床表现潜伏期:各型肝炎的潜伏期不同,甲型肝炎2~6周,平均4周;乙型肝炎1~6个月,平均3个月;丙型肝炎2周~6个月,平均40天;丁型肝炎4~20周;戊型肝炎2~9周,平均6周。
中医中对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的解释
中医中对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的解释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被称为五种病毒性肝炎,是由不同的病毒侵入肝细胞引起的疾病。
在中医中,肝主疏泄,肝经上下贯通人体五脏六腑,如果肝气不畅、阻塞,就会导致肝脏功能障碍,引发各种肝病,包括五种病毒性肝炎。
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肝炎,病程较短,多数患者能在数周内康复。
中医认为甲肝主要与脾胃不和有关,脾气虚弱,能量不足,导致肝失疏泄功能,引起肝胆湿热,导致黄疸、腹泻、纳呆等症状。
治疗甲肝应以中药清热解毒、疏肝解郁为主,同时应控制脾胃之气,增强免疫力,促进肝脏的修复。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病,大多数患者病程较长,症状较严重。
中医认为乙肝主要与肝肾不交有关,肝经受阻,导致肝失疏泄功能,促使毒素积聚在肝脏内。
治疗乙肝应以中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同时应增加膳食营养,减轻肝脏的负担,保持肝功能稳定,控制病情发展。
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病,病程也较长,症状比甲肝乙肝更为严重。
中医认为丙肝主要与肝胆木乘不和有关,如情志失调、过度疲劳、长期压力等,导致肝胆功能失调,引起肝火旺盛,导致肝脏发炎。
治疗丙肝应以中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同时应控制情绪、减轻压力,增强肝脏的免疫力,促进肝细胞的修复。
丁肝和戊肝是由丁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症状较轻,多数患者可自行恢复。
中医认为丁肝和戊肝主要与情志失调、饮食不当、疲劳等有关,导致阴阳失衡,促使肝阴亏损,引起肝阳上亢,导致肝火旺盛,产生黄疸、腹泻等症状。
治疗丁肝和戊肝应以中药清热解毒、滋阴潜阳为主,同时应遵守规律的膳食,增强体力,促进肝脏的自我修复。
综上所述,五种病毒性肝炎在中医理论中主要与肝失疏泄、肝肾不交、肝胆木乘、阴阳失衡等有关,治疗应以中药为主,同时要调节情绪,保持营养均衡,增强体力,促进肝脏的自我修复能力,有助于加速痊愈。
同时,应该注重预防病毒性肝炎的传播,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避免饮酒过度等不良生活习惯,维护自己的肝脏健康。
5种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过程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性疾病病毒分型正式命名的5种肝炎己肝病毒(HFV):现已被否定庚肝病毒(HGV/GBV-C),TT病毒和SEN病毒:不属于肝炎病毒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分类粪口途径甲型和戊型肝炎季节性,可引起暴发或流行,无慢性肝炎肠道外传播即输血注射及母婴传播乙、丙和丁型肝炎,多为散发,无季节性,有慢性化倾向,部分病例可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危害世界范围流行,我国是高发区,尤其甲肝和乙肝一、甲肝流行过程1.传染源甲型肝炎的潜伏期为15~45天,平均为30天,其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无HAV慢性病毒携带者。
急性期患者:人感染HAV后2~4周甲肝病毒即随粪便排出,持续约3周,排毒高峰在潜伏期末、临床症状初期及黄疸出现后的1~2天。
甲肝病毒临床感染包括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和重型肝炎。
亚临床感染者:指感染HAV后,即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也无肝功能损害,但从粪便中排出病毒且具有免疫学反应者。
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经食物传播经食用受污染的贝壳类水产品经产、供、销环节污染的食物经水传播卫生条件差的国家和地区特点:发病者多饮用同一水源,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日常生活接触传播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再次感染极为罕见婴幼儿期甲肝的易感性最高(尤其8月~2岁)人群易感性是影响甲肝流行的关键因素如果人群中抗-HAV水平低于40%时,一旦输入甲肝传染源并存在传播条件,即可发生甲肝流行;当人群抗体达到80%左右时,则可以形成免疫屏障,即使存在传染源与传播因素,流行也会被终止。
接种甲肝疫苗降低人群易感性的重要措施二、乙肝流行过程1.传染源乙肝患者和HBsAg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其中慢性乙肝患者和HBsAg携带者的意义较大乙肝病人:急性乙肝和慢性乙肝患者乙肝的潜伏期一般为50~150天,平均60~90天,极少数也可短至2周或长达9个月,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病毒感染量、感染途径和机体状态。
五种病毒性肝炎的比较
五种病毒性肝炎的比较前段时间小张单位里组织体检,检查结果显示是丁型肝炎,小张不禁纳闷:只听过甲肝、乙肝,怎么还有丁肝?实际上,常见的病毒性肝炎有5种,它们之间有哪些区别呢?应该如何治疗?生活中怎样预防?下面对此进行简单论述。
1.五种病毒性肝炎有哪些?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是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病变,患者症状表现是恶心、呕吐、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疼痛、上腹部不适等,少数患者伴有发热、黄疸、肝肿大。
病毒性肝炎具有急性、慢性之分,根据病原学不同,主要包括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5种,病毒分别是HAV、HBV、HCV、HDV、HEV,其中HBV是DNA病毒,其余几种是RNA病毒。
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少数发展为肝癌。
按照危害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①轻度,症状不明显,只有1-2项生化指标异常;②中度,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发生异常改变;③重度,肝炎症状持续,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肝脾肿大,多项生化指标异常。
2.肝炎病毒的标志检测病毒性肝炎在诊断时,需要进行肝功能检测、肝炎病毒标志检测、肝穿活组织检查、超声及CT检查等。
其中,肝炎病毒标志检测,可以明确肝炎类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甲肝。
在急性肝炎患者中,血清抗HAV IgM阳性,说明是近期感染;抗HAV IgG阳性,说明是既往感染且已有免疫力。
(2)乙肝。
①HBsAg与抗HBs:HBsAg阳性,说明正处于感染阶段;抗HBs阳性,说明已经产生对HBV的免疫力。
②HBeAg与抗HBe:HBeAg阳性,说明HBV处于活跃复制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血清HBeAg阳性转变为抗HBe阳性,说明疾病缓解,感染性减弱。
③HBcAg与抗HBc:HBcAg阳性,说明存在完整的HBV颗粒直接反应;抗HBc IgM阳性,说明处于感染早期,体内有病毒复制。
慢性轻度乙肝和HBsAg携带者中,HBsAg、HBeAg、抗HBc三项均阳性,说明具有高度传染性,难以阴转。
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
电泳γ球蛋白 (%)
凝血酶原活动 度(PTA,%) 胆碱酯酶 (CHE,U/L)
≤21
>70 >5400
>21- <26
70-60 ≤5400- >4500
≥26
<60- >40 ≤4500
22
淤胆型肝炎
●起病类似急黄肝,但症状较轻,黄疸重; ●胆汁淤积表现:皮肤搔痒、大便颜色变浅;
●化验:ALT轻度升高,TB显著升高,以结合胆
红素为主;γ-GT、ALP及胆固醇明显升高。
23
重型肝炎
①极度乏力; ②消化道症状进行性加重,尤常出现频繁恶心、呕吐 及顽固呃逆; ③黄疸迅速进行性加深;(每天上升 17.1 mol/L或大 于正常值10倍) ④出血倾向进行性加重,后期消化道大出血;
⑤腹胀明显,腹水;后期可出现肝肾综合征;
⑥可出现肝性脑病表现; ⑦肝浊音界缩小; ⑧酶—胆分离; ⑨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40%。
6
●丙肝:主要为急、慢性丙肝患者和HCV携带者。
急性患者从起病前两周起有传染性。起病后血 中HCV RNA阳性代表有传染性。由于HCV在血
中的浓度很低,因次即使HCV RNA 阴性仍不能
排除有传染性。同样,抗-HCV阴性,亦不能
排除有传染性。这就是为什么不能完全防止输
血后丙型肝炎的发生。
7
● 丁肝: 发生于 HBV感染的基础上,也是以慢
12
临床表现
13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类型
2000年西安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标准 急性肝炎 急性无黄疸型 急性黄疸型 轻度 中度 重度 急性重型肝炎 亚急性重型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
慢性肝炎
重型肝炎 淤胆型肝炎
分早、中、晚期
病毒性肝炎知识科普
病毒性肝炎知识科普一、什么是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肝脏炎症、坏死病变为主,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较高等特点。
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五种类型。
不同类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不同,主要由血液、粪口、性交、母婴途径传播。
病毒性肝炎常好发于儿童、免疫力低下者、未接种疫苗者等人群。
此外,不良卫生习惯、性生活紊乱和输血都能诱发病毒性肝炎。
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急性期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慢性感染者可症状轻微甚至无任何临床症状。
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一般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病程复杂,迁延成慢性后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二、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各有什么特点?甲型肝炎,“五虎将”里排行老大,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
好发于儿童和青年,临床症状不显著,无黄疸居多。
主要由消化道传播,潜伏期较短,一般1个月左右。
甲型肝炎以急性为主,患者预后良好,通常感染过甲肝或隐性感染者可获得永久免疫力。
近年来甲肝病毒疫苗的使用,甲型肝炎已逐渐退隐江湖。
乙型肝炎,江湖名气最大,由HBV引起。
HBV不直接杀伤肝细胞,病毒引起的免疫应答是导致肝细胞损伤及炎症坏死的主要机制。
HBV 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
据估计,目前我国一般人群HBsAg流行率为5%~6%,慢性HBV感染者约7000万例。
母婴、血液(包括皮肤和黏膜微小创伤)和性接触是HBV 传播的主要途径。
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无血液暴露)不会传染HBV。
丙型肝炎,排行老三,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
发病隐匿,典型的“沉默杀手”,由于症状较轻,感染早期患者往往难以察觉,因此,急性HCV感染有50%~85%会转为慢性,甚至许多患者到肝硬化、肝癌阶段才发现HCV感染。
而且感染者的年龄越大,病情进展越快,肝硬化就越迅速。
病毒性肝炎检测临床分析
病毒性肝炎检测的临床分析【摘要】在21世纪的今天,尽管医学发展已如此迅速。
但病毒性肝炎依然困扰着我们,成为我国乃至整个世界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目前己被确认的病毒性肝炎主要型别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
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和丙型肝炎是比较典型的两种。
我们就从这两种肝炎入手讲一下它们的传播、病因和临床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诊断;治疗据统计我国约有1.2亿以上的人口被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约有1200万,其中每年发生肝硬化和肝细胞癌者分别占2%和1%。
据统计,全球丙型肝炎的感染率约为3%,约1.7亿-2.0亿人感染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因此对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寻找新的有效方法对全人类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1乙型肝炎的病因、疾病分类及临床表现1.1乙型肝炎的病因及诊疗乙型肝炎是威胁人体健康的一大杀手,给患者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人体在感染乙肝病毒之后,会产生免疫反应,乙肝的发病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机体免疫的影响,细胞免疫对乙肝发病机制的影响程度更大。
年龄决定了细胞的成熟度和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程度,因此,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是不同的,运用相同的药物,其治疗效果也存在差异。
婴幼儿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全,难以全面地清扫和消灭病毒,免疫系统的反应速度也比较慢;成年人的免疫系统已经完全发育成熟,具有完备的病毒防御能力,当乙肝病毒侵入人体时,可以迅速作出反应,在短期内将其清除,患病症状常表现为急性乙型肝炎;而慢性乙型肝炎则是在人体免疫机制下降,只能进行不完全免疫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的病症。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通常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症状,这些症状很容易被缓解,患者往往在化验的时候知道自己患上了乙肝。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病情相关,轻者头晕乏力,重者尿黄、便溏。
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症可分为活动性与静止性两种。
输血前5种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的结果分析
I n t J L a b Me d , O c t o b e r 2 0 1 3 , V o 1 . 3 4 , N o . 2 0
・
2 76 9 ・
・
经验 交流 ・
输 血前 5种 血 液传 播 性 疾病 检 测 的 结果 分 析
Ab及 TP Ab — I g G+ T R US T 的检测 作 了统计 , 现 将 检 测 结 果 报道如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病 原 体 提 供 了客 观 依 据 , 避 免 日后 因 输 血 或 手 术 及 创 性 检 查 造
成 的 医疗 纠纷 的发 生 。通 过 检 验 以上 五 种 病 原 体 , 也 可 以 发 现 潜 在 的传 染 源 , 有助于医务人 员在 化验 、 配血 、 诊疗 、 护 理 时 的
次 成 为 医 学 界 以及 广 大 人 民 群 众 共 同 关 注 的 焦 点 。 如 何 避 免
医疗 纠 纷 , 保 障患者和医疗 机构及 医务人 员 的切身利益 , 输 血 前对 患 者进 行病 毒 性肝 炎 、 梅毒、 艾 滋 病 的 检 测 是 非 常 重 要 的_ 2 7 。因 为 输 血 和 有 创 性 检 查 及 治 疗 均 为 病 毒 性 肝 炎 、 梅 毒 及
方 法 把 该 院 近 1年 来 所 有 因疾 病 输 血 的 患 者 进 行 的 乙肝 三 系 、 甲肝 抗 体 ( HAV - Ab — I g M9 ) 、 丙肝抗体 ( HC V Ab — I g G) 、 艾 滋 病
体( HI v _ Ab ) 及梅 毒 抗 体 ( TP — Ab — I g G) +梅 毒 非 特异 性 颗 粒凝 集 试验 ( T R US T) 的 检 测 作 统 计 分 析 。 结 果 HB V 阳性 率 为
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什么是病毒性肝炎发布时间:2021-03-29T12:23:38.553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期作者:敖丹[导读]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听说过病毒性肝炎,但是并不知道病毒性肝炎具体是什么病,敖丹武胜县人民医院四川广安 638400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听说过病毒性肝炎,但是并不知道病毒性肝炎具体是什么病,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什么是病毒性肝炎?1.病毒性肝炎的定义、发病原因和危害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疾病,目前已被发现和证实的引发病毒性肝炎的肝炎病毒类型有甲、乙、丙、丁、戊型五种,因此,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丁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其中,甲型病毒性肝炎高发于春、冬季节,主要因经口摄入了被污染的水源、食物和食用了未煮熟的海产品所致,可引发患者出现发热、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全身乏力、厌油、上腹部不适、腹痛、腹泻等症状。
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是因乙型肝炎病毒经血和血制品、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母婴及性接触等途径传播所致,好发于儿童及免疫力低下者,不仅可引发患者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全身高度乏力、不适、食欲不振、上腹部饱胀等症状,同时还易诱发患者发生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等并发症。
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血液途径传播,多引发患者出现轻度消化道症状,伴谷丙转氨酶异常。
丁型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血液途径传播,少部分也可经过性接触、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且其多继发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或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同时发生。
戊型病毒性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可引发出现发热、畏寒、鼻塞、头疼、厌油、咳嗽、上腹不适、肝区疼、腹胀、腹泻等症状。
病毒性肝炎可分为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两种类型,其中,急性肝炎指的是病程小于6月者,慢性肝炎指的是病程超过6月者。
甲、戊型病毒性肝炎只表现为急性肝炎,乙、丙、丁型病毒性肝炎可呈急性肝炎表现,也可呈慢性肝炎表现。
2.病毒性肝炎的护理尽管,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症状表现并不相同,但是,均可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危害,因此,就需要临床加强患者护理,才能改善其预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性肝炎比较
传播途径: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如甲肝和戊肝;另一类主要经血液、性生活、母婴传播,如乙肝、丙肝。
病情:甲肝与戊肝属于急性肝炎,不会慢性化;乙肝、丙肝会演变为慢性肝炎。
发病率:在我国,乙肝的发病率最高,其次是甲肝,继而是丙肝,戊肝比较少见。
疫苗:甲肝、乙肝已经有疫苗,戊肝疫苗正处于研制阶段,在不久的将来会面世;丙肝没有疫苗。
主要感染人群:甲肝任何年龄均可患病,主要以儿童为主;戊肝,20岁以上的青壮年人发病率最高;丙肝、乙肝,凡是有过输血史、做过血透,文过身、文过眉等,与其传播途径相关的,都可能被感染。
能否母乳喂养:乙肝有明确的母乳喂养指南,可以进行母乳喂养;甲肝、戊肝在急性期过后,可以母乳喂养;丙肝没有喂养指南,建议不进行母乳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