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青木川古镇空间布局初探

合集下载

青木川古镇文化旅游业发展及问题研究

青木川古镇文化旅游业发展及问题研究

乡村旅游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31卷第19期(总第495期)青木川古镇文化旅游业发展及问题研究张 宁(西安石油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5)[摘要]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人们对古镇历史文化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文化旅游不仅是视觉上的愉悦,也使游客深受历史文化的熏陶。

青木川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之成为秦巴文明的聚集地。

他汇集了早先的氐羌文化、汉族文化和民国期间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的“草莽文化”“匪帮文化”。

各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形成了如今独具特色的青木川历史文化。

[关键词]青木川;羌族;文化旅游[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青木川位于陕西省的西南角,坐落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处,有“一脚踏三省”的佳誉。

青木川古镇处于两山夹一川的坪坝处,古镇沿河而建呈s形,像似一条“卧龙”。

回龙场老街聚集了古镇有名的建筑物,总占地面积约4万m2,街道自下而上长约870m,古建筑房屋约260间,汶川地震前保存有明清时期四合院120多座,如今保留完好的约40座,都是无法替代的历史文化遗产。

飞凤桥是古镇街区和新建街区的唯一通道。

青木川这个地名还有一段演变历史,据记载,青木川最早叫草场坝,是四川境内的羌汉杂居区。

建成于明朝成化年间;同治年间经济文化开始发展,改名永宁里;光绪年间改名宁羌州西路18牌;民国时期经济发展迅速,并改名凤凰乡;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当地的一棵大青木树,便称之为青木川。

1 青木川文化旅游的优势1.1 悠久的历史文化青木川是陕西、甘肃、四川交界的重要三角地带,是陕西进入四川的咽喉,在历史上是商人聚集的贸易城镇,也是兵家交战的必争之地。

三国期间,邓艾率部下经青木川南下攻伐蜀地;明朝末期,李自成义军经青木川进入四川攻克青川县;清朝时期,太平天国义军曾与官兵在青木川境内的秦家垭奋战;民国十二年,国民党在青木川驻扎3天,想要抵制北上抗日的工农红军;1949年10月,胡宗南骑兵部队在青木川停留了数天,在解放军强攻下,逃入四川;1950年,人民解放军部队驻扎在青木川围剿土匪、守卫新中国政权。

试论青木川镇空间发展与产业结构规划

试论青木川镇空间发展与产业结构规划

试论青木川镇空间发展与产业结构规划1.青木川镇概况青木川位于陕西省宁强县西北角,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镇西连四川省青川县,北邻甘肃省武都县、康县,枕陇襟蜀,素有“一脚踏三省”之誉,是陕西省最西的一个乡镇,距县城136公里,西去227公里即是九寨沟。

古镇历史悠久,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2010年,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荣誉称号。

2.青木川镇发展现状分析2.1青木川镇自然条件分析青木川镇气候适宜、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优美,青木川自然保护区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着非常重要的科考价值。

这些资源是青木川镇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应该在合理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保护好各种稀缺资源,使得这些资源能更好地长期服务于青木川镇的村民和游客。

2.2青木川镇人文条件分析青木川羌族文化及民国时期形成的“草莽文化”、“匪帮文化”对青木川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同时,青木川的地理位置也造就了其独特的南北文化相容的文化特色。

各种文化并行碰撞、交相辉映是青木川文化的最大特色。

青木川古镇整体的空间布局是当地居民建造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位于凤凰山和龙池山之间比较开阔的平坝上,金溪河从中而过将其分为两部分,新旧两街隔河相互呼应,形成“两山夹一川,一水分两街”的空间布局模式。

2.3青木川镇经济条件分析青木川镇主要以发展传统农业为主,旅游业为辅,然而其产业结构单一,旅游形式单调、缺乏特色,导致青木川镇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针对这种现状,应该调整二、三产业比例,大力挖掘本地各种资源,在以传统农业为主、旅游业为辅的前提下,合理发展其他相关产业,最终达到以传统农业为主、观光农业和旅游业为辅,其他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状态。

2.4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青木川整个镇域旅游业的发展主要由青木川古镇来带动。

目前,青木川古镇发展中主要面临以下问题:①.没有文化亮点,自然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没有完全整合;②.硬件设施不够完善;③.新、旧建筑不协调。

陕南青木川传统村落文化空间解析与保护研究

陕南青木川传统村落文化空间解析与保护研究

陕南青木川传统村落文化空间解析与保护研究陕南青木川传统村落文化空间解析与保护研究摘要:陕南青木川地区的传统村落具有独特的文化空间,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本文通过对陕南青木川村落的实地调研和文化遗产的解析,为保护和传承这一地区的传统村落文化,提出了相关的保护策略与措施。

1.引言1.1 陕南青木川的地理背景陕南青木川位于陕西省南部,地处秦巴山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这里山水秀美,村落众多,保存了大量的传统文化与建筑。

1.2 问题背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村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侵蚀,文化空间逐渐消失。

如何保护和利用这些传统村落,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2. 陕南青木川的传统村落文化空间2.1 文化资源的构成陕南青木川的传统村落文化空间主要包括建筑、布局、风俗习惯、民俗活动等方面。

这些文化资源的构成和表达方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相互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村落文化景观。

2.2 建筑风格与布局陕南青木川的传统村落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通常由家庭式的院落组成。

村落的布局通常遵循农民聚居的原则,形成了多层次、层叠式的空间格局。

2.3 风俗习惯与民俗活动陕南青木川的村落中,人们保留了丰富的风俗习惯和民俗活动,如传统的祭祀活动、戏曲演出、传统节日等。

这些风俗习惯和民俗活动不仅是文化的传承,也是社区凝聚力的来源。

3. 陕南青木川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保护与利用3.1 保护策略为了保护陕南青木川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应采取多种综合性的保护策略。

包括政府的法律法规保护、社会的参与保护、技术的支持保护等。

3.2 社区参与保护将社区发展与文化保护紧密结合,通过发展文化旅游、推广传统手艺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中,从而达到社区共同参与保护的目的。

3.3 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传统村落文化空间保护与利用需要长期的经济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通过将传统村落文化与现代创意产业相结合,开发独特的文化产品,提升传统村落的经济价值。

青木川古镇景区项目设计方案

青木川古镇景区项目设计方案

古镇青木川景区项目设计方案青木川古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位于陕南汉中市宁强县西北角,地处陕、甘、宁三省交界处,西连四川省青川县,北邻甘肃省武都县、康县,素有“一脚踏三省”之誉,是陕西省最西的一个古镇,西去227公里即是九寨沟,全镇总面积208平方公里。

古镇自然条件优越,生态植被良好,历史人文资源丰厚,传统老街区、古老民风、民俗、民情以及传统的生活、生产用具,都具有独特的风情画意;古建筑、古摩崖、古祠堂、古寺庙、古题刻等,展现古镇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青木川古镇主题定位思想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尝试通过旅游来舒缓压力。

生态旅游、宗教旅游、探险旅游等也在近年来越来越火热。

古镇旅游作为近年来兴起的新的旅游形式,自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青睐。

我国的古镇资源十分丰富且分布较广,陕西地区属于西北古村落群,以其独特的西北风情风味著称。

陕西比较著名的古镇当属陕西五大古镇:凤凰古镇、陈炉古镇、党家村、华阳古镇,青木川古镇。

五大古镇陈炉古镇以陶瓷文化为主题,凤凰古镇和党家村以古建筑群为主题,华阳古镇以红色文化为主题。

只有青木川古镇处于一种资源丰富却比上不足的尴尬状态。

青木川古镇旅游资源丰富,但是资源开发水平较低,尤其是在古镇文化内涵与古镇品牌形象的塑造上,远远落后于其他古镇。

青木川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前是作为西安-九寨沟精品旅游线路上的节点景区来发展的,而忽略了青木川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特别是在电视剧《一代枭雄》播出后,更是为青木川原本的丰厚人文资源赋予了一种传奇色彩。

青木川,地处南北之际,又兼具传奇色彩,因此,完全可以将其主题定位于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风情古镇。

以古镇历史为基底,古镇风貌、民俗、自然资源为依托,还原《一代枭雄》中的古镇生活,强调体验性和真实性,打造真正的传奇古镇。

二、形象口号设计根据以上的青木川主题定位,可将青木川的形象口号设计为“传奇古镇青木川”,传奇一词便足以概括青木川的全新定位,又可以将青木川与传奇人物魏辅唐紧密结合。

汉中市青木川古镇旅游产品设计方案

汉中市青木川古镇旅游产品设计方案

161城市旅游规划2013年09月下半月刊一、青木川古镇概况(一)自然环境青木川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处,曾是入川的咽喉要道,素有“一脚踏三省”之说,镇域主要地形为山区、浅山丘陵,海拔在680-1047m之间。

受山地气候和西南季风气候交替控制,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丰富,动物种类多样,被誉为“天然动植物基因库”。

(二)社会环境青木川属羌汉杂居区,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后经清、民国的陆续修建,逐渐形成如今规模。

青木川最初名为草场坝、回龙场,清同治年间改名为永宁里,民国时称凤凰乡,解放后定名为青木川。

根据宁强县“十二五”期间加快交通、水利、电力和通信网络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部署,青木川基础设施将逐步改善,为青木川旅游开发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文化环境三省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使青木川成为秦蜀文化荟萃之地,当地文化风俗亦川亦陕,并带有部分陇南文化特色。

羌族文化及民国时期形成的“乡绅文化”对青木川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各种文化并行碰撞、交相辉映是青木川文化的最大特色。

二、青木川古镇产品开发青木川的古镇风情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发展旅游的基础条件。

但在旅游开发时,简单的恢复古街区的景观风貌,很难产生持续的市场吸引力,这就需要加强旅游产品开发和文化策划,从而形成古镇的核心与灵魂。

(一)名人文化文化分析:魏辅唐是青木川的传奇人物,留下了数不尽的轶闻趣事和传奇故事,是青木川旅游吸引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他不仅为青木川带来经济上的繁荣和鼎盛,而且扩大了青木川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

开发思路:重新梳理、挖掘魏辅唐的传奇故事,并将其作为古镇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加以利用,如开发旅游纪念品、书籍等。

重新恢复、修缮魏辅唐新、老宅院,作为独立景点对处开放。

排演以魏辅唐传奇人生为主线的戏剧,定期在古镇戏台上演。

开发魏辅唐系列旅游商品,如食品——辅唐宴、服饰——辅唐衫等。

回龙场老街上魏辅唐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重新加以利用,恢复魏辅唐时期的古街风貌。

青木川古镇旅游SWOT分析及开发策略

青木川古镇旅游SWOT分析及开发策略

青木川古镇旅游SWOT分析及开发策略摘要:近年来古镇旅游已成为旅游发展的趋势。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和swot分析法,客观地分析了青木川古镇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青木川旅游开发策略。

关键词:古镇旅游;swot分析;开发策略;青木川一、引言swot分析方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

swot 分别代表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1]。

青木川古镇地处陕南丘陵区,位于陕西省西南角,陕、甘、川三省交界处。

主要地形为山区、浅山丘陵,海拔在680-1047米之间。

青木川植被丰富,动物种类多样,其境内的青木川自然保护区现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现阶段影响青木川古镇旅游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利于古镇旅游制定合适的未来发展战略,实现青木川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

二、青木川古镇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1.青木川古镇旅游发展的优势。

青木川古镇历史悠久,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军事重地。

但此地比较闭塞,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民风淳厚,朴实。

和谐、安乐的生活状态对游客是一种精神层次的体验和享受。

特殊的文化背景让游客对这篇土地充满新鲜与探索感。

丰富的文物古迹中,古镇明清建筑集中,与古街相映衬,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距古镇不远的阳平关镇,大安镇溶洞,羌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白龙湖景区,马家山国家级自自然保护等可以联合拓展市场。

2.青木川古镇旅游发展的劣势。

古建筑在维修后与房屋古老风格形成巨大反差,与古街风格形成冲突。

古街部分房屋居住功能衰退,由于历史和时间的积淀,木制结构的房屋不仅危害到了自身和他人的安全,还破坏了古镇风貌。

其次,建筑污染与破坏严重。

古街房屋间隔空隙小,加上许多建筑都是木制结构,房屋存在火灾隐患。

旅游基础服务设施落后,垃圾污染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青木川旅游业的发展,限制了古镇旅游客流量的进一步增长和旅游效益的大幅度提升。

文化基因视角下的历史空间挖掘与再生——以甘肃省青城古镇为例

文化基因视角下的历史空间挖掘与再生——以甘肃省青城古镇为例

文化基因视角下的历史空间挖掘与再生——以甘肃省青城古镇为例引言历史是一座蕴含着无数文化基因的庞大宝库,而历史空间则是这些文化基因的承载者和展示者。

在当代社会,历史空间的再生和挖掘变得愈发重要,它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和传承,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探索和启迪。

本文将以甘肃省青城古镇为例,从文化基因视角出发,探讨历史空间的再生与挖掘,以期为类似地区的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一、青城古镇的历史渊源青城古镇位于甘肃省的东南部,地处秦岭南麓,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积淀。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青城就是秦国和楚国的交界地带,沿着秦楚古道的商旅往来络绎不绝,使得青城成为了当时的商贸重镇。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城逐渐成为了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的重要中心,在宋、明、清等历史时期更是繁荣一时,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和建筑风貌。

二、文化基因视角下的历史空间挖掘1. 文化遗产的修复与保护青城古镇的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古建筑、古街巷、碑刻石碑等多个方面。

在历史空间的挖掘过程中,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修复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可以使其恢复原有的风貌,让人们在古镇中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痕迹;而对古街巷和碑刻石碑的保护,则可以有效地传承和弘扬古镇的文化基因,让这些文化基因得以永久传承,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遗产。

2. 历史文化的解读与传播历史空间的再生还需要对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的解读和传播。

青城古镇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对其历史文化的深入解读和传播意义重大。

可以通过举办历史文化讲座、举办历史文化展览等形式,向游客和当地居民传播古镇的历史文化,并引导他们去重视和尊重古镇的文化传统。

3. 文化创意产业的挖掘与发展在历史空间的再生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的挖掘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青城古镇可以通过挖掘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民俗文化、美食等资源,打造出一系列的文化创意产品,如手工艺品、特色小吃等,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为历史空间的挖掘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青木川新建民居的改造与修复研究

青木川新建民居的改造与修复研究

窗扇( 一J
窗扇c 二)
窗康( 三)
窗扇( 四
对于 古 民居建 筑 的修 复 主要 是 大量 的缺 损 构件 的更 换 工作 。 对 于每 一 栋
形态尚存的古 民居建筑都必须根据其损坏程度 、 构件的部位等制定出相应的 布置 比较 均 匀 ; 没有 繁 复 的斗 拱 、 雀 替等 装饰 构 件 ; 5 . 立面 装饰 以板木 为 主 , 没 更换技术方案。 所有木制构件均应采用相 同材料 、 工艺进行复原, 而对于夯土 有绘画、 浮雕等附加于建筑实体之上的装饰元素 ; 6 . 仅有的装饰体现在窗户 的 围院墙等土质维护墙体。 对一些外部破损较严重 , 内部构架与传统相符 , 质量 雕饰上 ; 7 . 柱础的形式 比较单一, 没有繁复的石雕。 8 . 民居为穿斗式木构架 , 柱子 较差的古 民居建筑 , 采取保 留构架, 根据传统风貌整治修缮外立 面、 墙体、 窗 直接承檩, 中间以穿枋联系, 保持立柱的稳定性 。 室内一般为抬梁式。 山面直接 户、 屋顶, 恢复传统构建等措施 , 使其与传统风貌相符。对于无法恢复原样 的 暴露穿斗木构架 , 并在立柱之间实施以竹编的泥墙, 一般2 层以下 , 以夯土砌筑 , 部分做了一些创意 眭设计 , 在建筑修复中, 在对 当地传统建筑的特色提炼下 , 整个建筑是上部轻盈下部略显笨重。 屋顶一般为悬山, 挑檐深远, 因而形态较为 采用 青木 川 的典 型 做法 。 舒展。 远 远望去 , 木骨 、 白粉 墙 、 青瓦 构成 的色调 清新 、 纯净。 基 于以上 几点 , 提 炼 借鉴东西方古建筑修复 、 维护 的理念与成功经验, 结合现代修复技术 、 材 出对新建 民居改造的五个主要元素 : 坡顶, 檐口, 立面分隔, 柱础, 门窗。 料工艺、 结构等技术 , 在古民居建筑的修复 、 加固、 日常维护等方面做到“ 修 旧

例谈古镇资源规划与旅游开发

例谈古镇资源规划与旅游开发

例谈古镇资源规划与旅游开发1 前言历史文化古镇经过漫长的岁月洗礼,逐渐形成了它独特的历史风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民俗风情。

合理的古镇旅游开发规划对保护古镇文化遗产,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但如今,许多开发部门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对古镇的旅游开发未建立在合理的方式方法之上,只是盲目地改建、擴建、仿建,追求形式上的统一,致使很多古镇原有的空间肌理遭到破坏,当地居民传统的生活方式被迫改变[1]。

本文基于我国当前古镇旅游开发的现状,对陕西汉中青木川古镇旅游开发规划方法进行探索。

2 青木川古镇概况青木川镇位于陕西、甘肃、四川三省交界处,属于陕西汉中市宁强县三大旅游片区之一的青木川旅游片区,是“西安—汉中—九寨沟” 黄金旅游线路的必经之地[2]。

保留有完整清末民初古建筑群的青木川古镇位于龙池山和凤凰山之间,新旧两街隔金溪河相望,形成“两山夹一川,新老依存”的整体空间格局[2]。

古镇内道路系统简单,新、旧两条主街由飞凤桥连接,形成“一旧一新一桥”的街巷空间格局。

3 青木川古镇旅游资源3.1 古镇自然资源青木川古镇蜿蜒狭长,两山的锦绣风光和山脚下的自然田园风光,随季节更迭变换,又与穿镇而过的金溪河相映成辉,赋予古镇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自然本底,形成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良好的渗透与融合。

3.2 古镇人文资源1)古镇历史文化。

青木川古镇历史悠久,文化亦川亦陕,南北兼具,羌汉融合。

文化的多元化是其最大特点。

“草莽文化”、“匪帮文化”、“商贾文化”也对青木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古镇民俗文化。

青木川古镇内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主要从事以家庭为单位的农耕业、手工业、零售业等传统产业,继承了祖辈们的生活方式,保留了传统的风俗习惯。

当地人的婚丧习俗多受四川地区影响,而衣着配饰则传承了羌文化。

3)古镇建筑文化。

青木川镇历史遗留下来的古建筑群主要集中在金溪河畔的老街之中。

古镇现存民居建筑为明清风格——坡屋顶,砖木结构,以黑白灰为主要基调,整体风貌古朴简约。

青木川古镇旅游开发的问题和对策

青木川古镇旅游开发的问题和对策

青木川古镇旅游开发的问题和对策作者:程静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7年第4期作者简介:程静(1968—),女,四川成都人,管理学硕士,西安外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方向。

本文尝试对青木川古镇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采用了文献资料检索法和调查法,最后提出了加大资金投入,开发和创新旅游产品,打造古镇独特的品牌效应,加大景点宣传力度等方法并对相应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一、青木川古镇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一)青木川古镇旅游接待基础设施有待完善青木川古镇只有一条国家级道路就是108国道,能直达到青木川的公路还是太少,从阳平关到青木川是三级公路,还要经过一段山路,路况不是特别好,弯多路窄,大车与大车的错车比较困难。

尤其是下雨天,更是比较危险,使得景区可进入比较差,尤其是在五一、十一国庆、清明节等节假日期间,大量的自驾车涌入古镇,路窄不好行车、停车的地方少、堵车问题严重成为青木川古镇旅游发展的一个很大的阻碍。

青木川镇的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相比成熟景区来说还比较落后。

根据实地调查得知,目前青木川古镇共有大小农家乐30余家,共有床位400余张,餐桌总的接待量是400桌左右,根本无法满足日益增长游客的接待需求。

古镇上没有大型的宾馆酒店,基本上都是家庭式经营,经营人员的相关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旅游服务意识不足。

店面设计不合理,整体建筑与名镇不相匹配,而且多数农家乐的房间设施简陋,多数房间内部没有带卫生间,住宿的条件比较差,旅游接待档次偏低,接待能力不足也是一个问题。

(二)青木川古镇旅游没有文化亮点乡村旅游和古镇旅游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乡村旅游更注重的是建设新农村,更加强调的是休闲游,包括体验农活,进行瓜果蔬菜的采摘等等活动,带领农民脱贫致富为主要目的。

而古镇旅游是在有着百年历史文化以上的古建筑群,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活动,让人感受到不一样的文化冲击,开阔人的视野和思想。

青木川古镇水上风光优美,自然资源丰富,但是文化内涵是旅游之魂,特色是旅游的基础,没有文化融入,旅游的发展也将不长久。

中国古镇旅游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古镇旅游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古镇旅游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作者:李嫄嫄黄远水徐超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8年第1期本文主要依据当今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古镇旅游,根据国内较为权威的旅游统计网站的数据分析,并研究其在国内的空间分布情况。

通过Arcgis空间分析法、Coerldraw等绘图软件,绘制出现阶段中国古镇旅游景点开发的基本空间分布情况,最后得出结论。

现阶段古镇旅游的空间分布和区域分布,已经逐渐锁定在东部的江浙区域和西南部的云南、四川等地,形成这种趋势的主要有历史、自然的原因,想要打破这种趋势,未来古镇旅游需要在经营管理、旅游发展的形态等方面做出体制机制的创新。

引言古镇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发展的主要旅游形态之一。

我国古镇旅游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周庄开启了古镇旅游的先河,在1984年开展古镇旅游。

进入90年代后,由于受到周庄旅游的影响,江浙一代也纷纷走上古镇旅游的道路,开启了“旅游兴镇”之路。

随着古镇旅游的迅速发展,古镇旅游的理论研究也随即开始发展起来。

第一,古镇的开发与保护。

主要包括朱晓翔从对古村落旅游资源的角度入手,分别从概念、分布、形成与发展、特征与价值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进一步评价古镇旅游资源的优劣。

陈传金将古镇旅游资源归纳为内涵的文化性、功能的居住性、村落的联动性、资源的整体性和表现的复杂性,通过将古镇旅游资源划分为三大类,即古村主体资源、古村附属资源和外围支持资源,建立各自评价体系。

李丽、肖磊将古镇旅游资源进行相应的总结,并给出相应的作用划分与开发建议。

第二,古镇旅游经营管理。

主要有梁德阔探讨了古村落实行股份合作制经营的必要性和模式设计。

白露、张晓红对4种经营模式——所有者自主经营型、个人承包经营型、企业承包经营型、政府投资经营型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营销策略。

第三,古镇旅游客源市场和旅游者行为及感知研究。

这里主要有卢松、陆林等,通过古村落旅游客流时间的分布特征,从事件、社会因素、自然环境因素、辐射效应、管理体制及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入手,分析古镇旅游客源市场和旅游者行为感知等进行研究。

基于城市意象理论的青木川镇区风貌规划设计策略探索

基于城市意象理论的青木川镇区风貌规划设计策略探索

基于城市意象理论的青木川镇区风貌规划设计策略探索一、规划背景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

国家从战略高度稳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营造美丽而富有特色的城乡风貌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关键举措,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风貌规划是建设乡村振兴示范镇的重要内容。

陕西省实施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青木川镇作为示范镇入选,打造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样板,风貌规划是示范镇建设的重要内容。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3部门关于印发《2021-2022年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工作要点》的通知明确提出风貌规划作为塑造城镇形象的重要抓手,为“七个一”工程中相关内容夯实基础。

青木川镇区作为示范镇亟需进行风貌规划。

青木川镇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秦巴腹地,是陕西省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凤凰山、金溪河等景观格局突出,回龙场老街、龙延新街等街区及建筑历史悠久,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社会、文化等多重价值。

随着时间推移,古镇也面临自然资源利用不足、新建建设破坏古镇风貌、古镇特色未完全彰显等问题。

亟需针对镇区进行风貌规划。

二、现状评估1.自然环境:山田街水,有机共生青木川自然环境优美,青山环抱、绿水长流。

山川、河流、植被、城镇等要素构成镇区“山-田-街-水”有机融合的景观总体格局。

2.人文环境: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古镇历史悠久,曾是入川的要道之一,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的边贸重镇,留下许多宝贵的历史遗迹。

3.人工环境:沿河布局,组团发展古镇自然环境优美。

城镇空间建设顺应“山水为川”的自然格局,依山傍沟,以金溪河为脉络,沿河布局,组团发展。

青木川位于凤凰山和龙池山两山间比较开阔的平坝上,金溪河从中穿过将其一分为二。

三、理论引入凯文·林奇将城市意向构成五要素总结为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为小城镇风貌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青木川古镇旅游环境容量测算及分析

青木川古镇旅游环境容量测算及分析

第55卷第15期2018年8月湖北农业科学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Vol. 57 No.15Aug. ,2018骆晓庆,张伟峰,黄洁.青木川古镇旅游环境容量测算及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15):110-114.青木川古镇旅游环境容量测算及分析骆晓庆,张伟峰,黄洁(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陕西宝鸡721013)摘要:旅游环境容量是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焦点问题。

通过测算生态环境容量、资源空间容量、旅游经济容量、社会心理容量源个指标,对青木川古镇旅游环境容量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青木川古镇旅游环境容量为3 000人/凿。

关键词:生态环境容量;资源空间容量曰旅游经济容量曰社会心理容量;旅游环境容量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19-8114(2018) 15-0110-05DOI:10.14088/ki.issn0419-8114.2018.15.02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Estimation and Analysis of Tourism Environmental Capacity ofQingmuchuan Ancient TownLUO Xiao-qing,ZHANG Wei-feng,HUANG Jie(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Baoji 721013, Shaanxi,China)Abstract :Tourism environmental capacity is a focus during t muchuan ancient town was studied by calculating four inde tourism economic capacity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capacity. Qingmuchuan ancient town was 3 000 passengers a day. Key words: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pacity曰resource space ty; tourism environmental capacity旅游业曾被称为“无烟产业”,在带动经济发展 过程中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兰州青城古镇游憩空间布局调适研究

兰州青城古镇游憩空间布局调适研究
本文主要分七个章节:第一章节绪论部分从村镇保护的推进以及旅游的介入分析古镇的保护和利用,采用归纳的方法,对于游憩空间和青城镇的研究进行了分析;第二章节阐述了青城古镇的基本概况、青城古镇游憩空间演变历程、古镇游憩空间的价值以及特征;第三章节对古镇游憩空间的类型进行了划分,通过调研及观察对古镇各类型游憩空间存在的问题进行研判;第四章节对古镇游憩空间的供求规模从总量、个数以及单个游憩空间的规模范围三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五章节运用空间句法及GIS等技术方法对古镇游憩空间的分布进行研究,并且分析了古镇游憩空间的体系结构以及游览线路;第六章是与现状游憩空间、古镇旅游规划进行对比,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第七章是主要结论、研究局限及展望。通过对青城古镇游憩空间的调适研究,首先增加了5.4公顷绿地游憩空间,提出古镇重点发展的街巷空间,以及增加448-1148m~2广场游憩空间,其次对商业游憩空间进行了结构的调整,最后根据青城古镇建构筑物现状开放部分古建筑游憩空间,使得古镇游憩空间布局更加合理、游憩空间更加丰富,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古镇的旅游发展,带动兰州青城古镇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古镇旅游发展的持续升温,为了促进古镇可持续发展,在古镇旅游发展规划中必须坚持“保护性开发”的理念。就古镇游憩空间而言,通过对不同古镇游憩空间特征的研判以及游客居民对古镇游憩空间的使用状况,合理调适古镇游憩空间,不仅为古镇旅游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而且是历史文化古镇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的必要保障。
因此对古镇的游憩空间进行科学合理地配置,布局的优化完善对于提升古镇空间品质、保护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历史古镇的繁荣和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兰州历史文化名镇---青城古镇为案例研究地。
兰州青城古镇游憩空间布局调适研究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休闲需求的增加和休闲时代的到来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此时历史悠久、古风犹存的历史文化古镇进入旅游者的视野。古镇作为人口和经济活动较为集的一种聚居形态,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古人人居环境营建伟大智慧的力证,古镇旅游不仅可以观赏不同地域景观,更能体会不同古镇风格迥异的地域文化以及历史风情,故而近年来古镇旅游备受青睐。

文化基因视角下的历史空间挖掘与再生——以甘肃省青城古镇为例

文化基因视角下的历史空间挖掘与再生——以甘肃省青城古镇为例

文化基因视角下的历史空间挖掘与再生——以甘肃省青城古镇为例摘要: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历史古镇成为了人们旅行的热门景点。

如何保护和再生古镇的历史空间,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甘肃省青城古镇为例,探讨了在文化基因视角下对历史空间的挖掘和再生。

关键词:文化基因;历史空间;古镇;再生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文化旅游尤其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历史古镇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成为了旅行的热门选择。

由于长期的风雨侵蚀和城市化的冲击,大部分古镇的历史空间已经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消失。

如何保护和再生古镇的历史空间,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以甘肃省青城古镇为例,从文化基因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对历史空间的挖掘和再生。

二、文化基因视角下的历史空间挖掘文化基因理论认为,文化是一种基因式的存在,通过代际传递不断发展。

历史古镇所蕴含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就是这种文化基因的体现。

在进行历史空间挖掘时,需要保持对古镇文化基因的尊重和理解。

1. 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内涵青城古镇作为甘肃省保留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明清古建筑群,其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多彩。

在历史空间挖掘中,首先要对其深度挖掘,了解古镇的建筑、传统手工艺、宗教、民俗等方方面面的历史文化,这有利于保持古镇的原汁原味,并为后续的再生工作提供深刻的历史文化积淀。

2. 传承和保护历史空间文化基因的传承源自于历史空间的保护和恢复。

针对青城古镇,需要对其历史建筑、街巷、城门、古寺等重要历史空间进行保护和修复,以保持其历史的完整性和传统的连续性。

3. 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古镇的历史空间挖掘还需要考虑到其地方特色文化的弘扬。

青城古镇的地方特色文化主要表现在其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手工艺,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和传承,为古镇的再生打下文化基因的基础。

三、历史空间再生历史空间再生是对古镇的历史空间进行重塑和更新,使之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浅析青木川古镇聚落形态特征

浅析青木川古镇聚落形态特征

浅析青木川古镇聚落形态特征
田海宁
【期刊名称】《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2(013)003
【摘要】从青木川地区老街的聚落形态的空间布局入手,进而分析其形成这种特征的主要原因,大致从自然因素、文化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总页数】4页(P36-39)
【作者】田海宁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陕西汉中723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24
【相关文献】
1.陕西古镇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研究r——以汉中青木川古镇与渭南尧头古镇为例 [J], 常晓静
2.秦巴山地传统聚落空间特点及人居环境研究——以宁强青木川为例 [J], 李根
3.陕西青木川镇传奇古镇羌人故里休闲天堂——访青木川镇镇长李清龙 [J], 王浩
4.宁强县青木川古镇旅游发展浅析 [J], 沈丽;
5.青木川古镇文化旅游业发展及问题研究 [J], 张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青木川古镇空间布局初探王英帆李军社赵卿崔羽【摘要】我国历史悠久,文明奠基于民间,千百年来形成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

随着中国快速城镇化的推进,古镇也必将融入整个社会的城镇化进程。

古镇往往面临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发展抉择,论文认为保护与开发之间并不是对立关系,只是需要纽带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而这条纽带就是“新型城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在分析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特征后,本文以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平等、幸福、文化、绿色、健康、集约”六个关键特征为目标,通过对青木川古镇的风水形胜格局的解析,尝试探索一条依托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融合保护与开发的理想城镇格局。

论文通过对青木川古镇空间布局的探索,呼吁重视传统文化在解决中国快速城镇化中应发挥的作用,并希望对其它类似的古镇的空间布局规划提供些许启发。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青木川古镇;风水形胜;保护与开发;空间布局1.研究背景1.1新型城镇化的特征从1996年开始,中国进入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城镇化率从29.4%(1996年)提高到了49.68%(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年平均增长1.45个百分点。

城镇总人口从3.59亿增加到6.66亿,短短十几年中,城镇人口增加了近三亿人。

毫无疑问,中国正处在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城镇空间的巨大变化,带来了城镇居民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

但与此同时,中国用三十年时间走过西方近百年的城镇化发展进程,这种“吃快餐式”的发展也必定会带来消极影响,例如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空间“千城一面”以及越来越大的社会贫富差距等。

这种影响渗透于中国社会的不同层面,不同领域。

为此,中央决策层实时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

目前研究新型城镇化的资料和论文浩如烟海,在诸多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新型城镇化让城镇化有了人情味,而不再是那一串串冰冷的数字。

城镇化的本质是劳动生产资料和人口的空间集聚,最直接的体现是城镇化水平,也就是城镇人口的比例。

新型城镇化的城镇化本质未变,其更多的作用是把人们的视线从表面数字拉回到实质的承载——人。

从这个角度分析新型城镇化,其核心应是“以人为本”,真正把人情味渗透到城镇化进程中的每个阶段,真正把城镇化的一系列数字拉下政绩簿,真正实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以及普通劳动人民生活水平的实质提升同步化。

笔者认为,城镇化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从而进化为新型,具体总结应具备“平等、幸福、文化、绿色、健康、集约”六个关键特征。

1.2古镇的特点我国历史悠久,文明奠基于民间,千百年来形成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

这些古镇往往具备一些共同点,总结起来可概括为城镇空间普遍古色古香、承载的文脉普遍一而贯之、生态环境普遍纯净优良,但人口和用地规模普遍偏小、交通区位普遍不便、经济发展普遍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

例如云南丽江古镇,若不是因为一次地震救灾,恐怕其也不会这么快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被世人所熟知。

从古镇的特点中可以看出,它们是快速城镇化浪潮中的岛屿,并没有被淹没;它们是守护中华文化的净土,并没有被吞蚀;它们更是现代社会的世外桃源,并没有被污染。

但同样是从共性中可以看出,它们的经济亟待发展、它们的居民生活水平亟待改善。

随着时间的推进,发展必然会成为主旋律,城镇化的脚步也必然会光顾这些古镇。

如何使古镇既能享受到城镇化进程所带来的良性成果,又能使其真正成为最本源、最纯真文化的避风港,成为一个难题。

笔者认为要破解这个难题,新型城镇化无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途径。

那么,以“新”字的特征为指导,以推动城镇化为目标,以保护文脉为基础,古镇的空间布局是否会呈现出一种新的格局?论文选取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青木川古镇为例进行分析探讨。

2.青木川古镇现状2.1情况简介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意外的震出一世外桃源——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青木川镇。

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人们惊叹于这一山水之间古镇的存在,更惊叹于古镇现代建筑倒塌废墟上屹立不倒的回龙场老街……青木川地处宁强县西北136公里,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处,素有“一脚踏三省”之誉,镇域总面积208平方公里。

省道320及县道广青、青姚公路贯穿全镇。

青木川镇历史悠久,羌族文化、秦巴文化相互交融,旅游资源丰富。

古镇现存明清古街肌理及大量明清古建筑群,地方传统民俗风情特色,先后被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全国最具潜力十大古镇”及“最具潜力十大乡村游目的地”。

2.2古镇特征分析2.2.1自然条件 青木川具有优良的自然本底条件。

坐拥凤凰山之雄浑,龙池山之晴岚,白龙湖之胜境,金溪河之灵动,山水交织,俨然构成了一处远离城市喧嚣、优美动人的桃源胜景。

同时,青木川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自然保护区内拥有各类珍稀动植物,堪称大自然的博物馆。

2.2.2风水形胜青木川城镇格局呈现出显著的中国传统风水特征。

图1 青木川古镇现状图2 青木川“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城镇格局图3 青木川“山水为川、双龙戏珠”风水形胜格局 首先是城镇选址。

“水随山而形,山界水而止,界分其域,止其逾域,聚其气而施耳”的地方自古以来是我们中国传统建造城市的理想之地。

青木川镇北有龙池山,南有金溪河,并与笔架山隔河相望,形成气流顺畅的山水环境;“水无山,则气散而不附;山无水,则气寒而不理。

山为实气,水为虚气。

土逾高其气逾厚,水逾深其气逾大,土薄则气微,水浅则气弱”。

青木川的龙池山、笔架山与金溪河互相点缀,相互依托。

金溪河的流水与龙池山、笔架山形成良好的地形地势,是人生之气与自然之气和谐对应之地,利于安身立命、利于长远发展。

负阴抱阳,背山面水。

青木川古镇背靠龙池山,面对金溪河,是典型的“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基本格局。

这样的自然条件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人与自然关系和谐,自然山川和建筑绿化的景观取得优美的背景、烘衬、层次、轮廓以及借景、对景等诸效果,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局部小气候。

青木川古镇面对金溪河水,可取得生活和灌溉用水,植被可保持水土,缓坡可避免淹涝之灾,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

综上可以看出,青木川古镇位置的选择传承了中国传统村镇位置选址的风水思想。

其次是城镇布局形态。

青木川古镇自然环境优美,青山环抱、绿水长流,从北到南依次有笔架山廊道-金溪河廊道-龙池山廊道三条生态廊道从镇区穿过,它们构成了古镇自然生态“川”字形的总体框架。

青木川镇的核心——回龙场老街,在当地的传说中象征着保佑这一方水土的神龙,因此,回龙场老街又有龙回头的说法。

与回龙场老街隔河相望的龙延新街,其形态顺应水势,也呈龙形。

一新一旧两条街都呈龙形,恰好和地处东面山顶的回龙阁暗合,构成“双龙戏珠”的吉祥图腾,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山水为川、双龙戏珠”的风水形胜将天人和谐的哲学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也使得青木川古镇成为了传统文脉滋养下的和谐家园。

古今相映,山水相依,青木川古镇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天—地—人”融合统一的理想生活状态。

2.2.3建筑艺术从青木川镇的建筑艺术上,可以让人感受到浓厚的人文底蕴。

青木川古镇历史悠久,曾经是羌汉混居地区,古建筑历经百年沧桑,现留有大量保存完好、风格迥异的古街、古祠、古栈道、古建筑群等历史遗迹。

回龙场老街始建于明成化年间,街长868米,宽4米,保存度高达80%。

现在老街上建筑风格有明清时期的旱船式,也有西方教堂式。

这些明、清、民国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古建筑群古朴独特,风格典雅,尽显古镇的静谧安详。

民居建筑尺度宜人,建造精巧,反映了居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精湛的手工艺。

青木川古镇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延续了前代的建筑风格,而且还包容了不同的艺术形式。

例如回龙场老街上的唐世盛就是闻名遐迩的“洋房子”,外形吸收了欧洲建筑的风格。

整个镇的建筑风格统一之中有变化,变化之中又很和谐,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采,更是将民族的包容之风体现的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从青木川的自然本底条件,到城镇整体空间格局,再到一栋栋保存完整的历史建筑,一个清新脱俗,凝聚中国传统文化的古镇形象呼之欲出。

2.3古镇现状发展面临的问题2.3.1交通不畅从区位交通条件上来看,“一脚踏三省”是美誉,但更多的是隐藏在秦山巴水之中的无奈。

虽有省道及县道的穿过,但道路多为盘山道,行驶极为不便,而且周边距最近的高速路下线口也在一百公里以上,铁路主要是依托五十公里外的阳平关镇火车站,可以说其区位交图4 青木川古镇现存建筑(靠近文字一侧下面的照片为“洋房子”)通极其不便。

2.3.2规模偏小2011年,全镇总人口13066人,青木川镇区人口740人;镇域面积208平方公里,镇区面积11.78公顷;从这些数据上分析,镇域人口密度为62人/平方公里,镇区人口密度为62人/公顷,可谓真正的地广人稀。

城镇化水平仅为5.7%,尚处在城镇化初始阶段。

整个镇的用地规模及人口规模明显偏小。

2.3.3经济滞后2011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54元,年旅游人口8.2万人,年旅游收入2000万元。

2011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977元,陕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028元,青木川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略高于陕西省平均值,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可见一斑。

日接待游客量为224人,古镇旅游开发水平较低。

综上分析,青木川镇目前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经济发展亟待提速,居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

3.青木川古镇空间布局针对青木川古镇的现状特点和发展遇到的问题,在新型城镇化的“以人为本”的精神指导下,以实现“平等、幸福、文化、绿色、健康、集约”六个城镇化关键特征为目标,论文对青木川古镇空间布局进行探索,尝试寻求一种能够承载古镇保护与开发共赢的理想城镇格局。

保护与开发作为矛盾的两面,经常用被分隔开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但唯物主义的观点告诉我们,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实现相互转化的。

对立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只有相互融合,才能实现矛盾双方的共赢。

探索青木川的城镇空间布局正是以此为切入点,尝试从以下三个图5 青木川古镇整体空间格局规划图6 青木川古镇用地布局图调整前后(紫点位置为魏氏庄园)方面来实现这一规划目标。

3.1凸显古镇格局,提倡全面保护说起保护,现在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假古董”的字样。

目前很多城镇规划中保护都说应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但在具体实施中却变成了“破坏性保护”,究其原因,正是在对这个原则的理解上。

修建筑是因为其破损,不能再继续承担其相应的功能,适当的修复建筑结构,而不改变建筑原貌,才是真正的“修旧如旧”,而那些修建“假古董”和所谓的“老树开新花”则不是保护,是破坏。

青木川古镇古街古建筑目前结构完好,虽经历汶川大地震而无恙。

因此,无论是针对古镇整体的空间格局,还是古街古建筑,规划提倡全面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