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完整版)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
所以在读书的同时,我还认真做了笔记,做到学有所得。
下面我对读本书的几点体会记录如下: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开辟了同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平,立志做第一流的人物,“不能舍身实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
“生活教育”学说是从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富有时代特色,受到进步教师和劳苦群众的欢迎,引起了世界教育家的注目。
直到今天,陶行知所创立的“生活教育”仍很中肯、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
这一方面说明陶行知视野的宽广,研究问题的深入,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界旧习惯势力之大。
老教育观念改变之难!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也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
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
例如有一则漫画这么形容的。
一幅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
另一幅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
这个漫画形象的表现了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
生活教育他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
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
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
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多么的重要。
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蔼发展。
二、所谓“教学”即教生学。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0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0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近日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感受颇多,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创造儿童的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解放,现今有许多学校还是靠牺牲儿童的时间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成绩”,这就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
我们应如何去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内容论呢?我们认为,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了,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
现实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
实施素质教育,小而言之,为学生的终身受益负责,为学生的将来负责;大而言之,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负责、为中华为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罗丹说:“恶是枯干”。
我想要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关键要有适宜的气候、一定的土壤、而这些条件要靠全体教育工作者去力行。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2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收获甚多,感慨万千。
总感觉一位老人正在讲述着他一生对教育的感悟的种种表情。
先生说:“以教人者救已”是根本方法之一,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
陶行知以毕生的精力谱写教育新方法,勇于探索,敢于实践,是我们这些教书匠的指路灯,我认为这盏灯,对我们来说,是最明亮着,永远是闪烁着,永远指引着文字前进再前进。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陶行知教育名篇》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经典之一,本书共包括《读书破万卷》、《学习与做人》、《教育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三个部分,共十二篇文章。
本文将对该书中的重要内容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并从读书、学习、做人、教育的角度,谈一谈对这些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是《读书破万卷》一文中的名言,也是陶行知先生多年读书和教育实践的体会所在。
他认为,通过读书而达到卓越的成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读书必须有恒心、耐心、毅力以及正确的方法和方向。
在这里,他提出了“三个要素”、“三个阶段”和“四个技巧”的读书方法。
“三个要素”是指“坚定的意志、清晰的思想和热爱与敬重读书的心情”,这三点缺一不可。
“三个阶段”是指“阅读,思考和回忆”的过程。
阅读是建立知识的基础,思考是转化知识为能力,回忆则是强化与记忆。
“四个技巧”是指快速阅读、精读、研读和广泛理解。
其中,快速阅读就是以较快的速度,获取大量信息;精读则是深入阅读某一专题或某一领域的经典著作;研读则是针对自己的学习目的,深入学习某一个问题;广泛理解则是跨学科的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面。
学习学习是一个深奥而且又十分重要的话题。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能力的人。
在《学习与做人》一文中,陶先生提出了“课程、课外、习惯、事业”四个方面的学习方法,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学习框架,具体包括:一、课程—全面掌握体系学习的核心是课程,应该对体系进行全面把握,分析每个板块,同时关注实际和应用,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掌握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方向。
二、课外—加强实践和体验除了课程的学习,课外的实践也非常重要,不要局限于课堂所学,更需要探索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团队活动。
三、习惯—良好的习惯和积极的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向上的态度非常关键。
因此自己的习惯,比如早起,健康饮食,有助于身体和智力的增长,可以为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以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为主题的读书笔记,作者通过深入研究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向读者介绍了陶行知的教育哲学和教育方法。
通过这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更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些实用的教育技巧和方法。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书笔记。
在书中,作者首先介绍了陶行知的背景和教育经历。
陶行知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改革者,他出生于一个教育世家,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教育。
在大学期间,他深刻地认识到传统的教育模式的缺陷和问题,对自己未来从事教育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毕业后,他先后担任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和大学教授等职务,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入了解了中国教育的困境和问题。
接着,作者系统地介绍了陶行知的教育哲学。
陶行知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习知识。
他主张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求出发,个性化地进行教育,打破传统的班级教学模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陶行知还提出了“九年一贯制”教育体系的概念,主张从小学开始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仅仅追求分数。
在陶行知的教育实践中,作者重点介绍了他在黄冈实验小学的改革经验。
陶行知将学校组织划分为“小集体”的概念,每个小集体由一名教师带领,包括25名左右的学生。
这样的组织形式可以更好地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且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同时,陶行知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黄冈实验小学通过这些改革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典范。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的教育思想非常前卫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他坚信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教育方案。
他的教育方法注重实践和体验,通过亲身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选6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选6篇)《陶行知教育名篇》优秀读后感1身为教师却对陶行知知之甚少,怀着愧疚的心情,利用业余时间我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短小精辟,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就如听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语重心长地娓娓道来。
由此当我了解到陶公的“生活即教育”和“教学做合一”等这些他所创立的独特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为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所折服。
尤其是他八十多年前就提出并研究的“做中学”等教育学说,对于我们今天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在陶先生的教育思想里,“仁”与“爱”占很大的比重。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襟,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
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四块糖果”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在教育界一直传为佳话,也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学习和仿效的范本。
在这个故事里,陶行知先生对“打架事件”的处理,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教育模式,并没有采用毫无实际内容的空洞说教,也没有一味简单生硬地指责数落,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耐心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教育转化学生的预期目的。
教育效果令人称奇,究其所在,便是一个“爱”字,试想,倘若当时陶先生怒气冲冲,不分青红皂白,将这位学生一顿劈头盖脸地责骂,后果将适得其反。
“爱的教育”在这个小小的故事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多么崇高的境界啊!仅仅十二字,正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爱的教育的诠释。
教师这个职业,需要的也就是这种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的精神。
今天,当我再次捧读这位教育大家的教育名篇,仿佛看到了这位朴实的老人,正缓缓向我走来,他的这句教育名言,时刻鼓舞着我,它催我奋起,激我向上。
因为陶行知先生始终是我学习的榜样。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选篇3对于陶行知本人,知道他很有名气,是杜威的弟子,关于他的教育思想,我只知道他提出过什么“生活即教育”这么一个标题,除此以外,我对其就浑浑然了。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第一篇:暑假期间我读了《陶行知名篇》这个书感触很深陶行知提出的教育学生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人."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之一只要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不要做那种虚假的不切实际的人.不希望学生进入学校就好象进入了一个舞台把自己伪造成一个老师喜欢的孩子.没有错误没有缺点就好象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只会背台词不能抒发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可想而知这样的学生出来思想束缚没有创造性怎能为人类造福呢陶行知说教育生活即"做合一"也就是说教学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要"知行合一".的确这样做才能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做一个社会有用的人.可是如今孩子个个是家里的宠子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家长误认为只要我的孩子一心读好圣贤书就什么都强.比如我班一年级学生放学后要求值日生留下来扫地就有年轻家长觉得不可思议认为在学校来只读书识字接受知识才是教育让他的孩子放学后扫地就想不通了.因此导致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家务活理书包理自己的房间一切生活都有家长代替包办.久而久之使孩子逐渐养成了懒的习惯失去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意识劳动观念单薄助人为乐的思想缺乏.如我女儿原先单位的同事他们去西藏旅游他姓韩在旅途中大包小包全是父亲一个人背18岁的儿子两手空空不知道帮父亲分担一下更不知道帮助别人.后来是他老爸叫了他快帮叶阿姨拎一包才知道去帮助别人.你说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存在问题还有的孩子只会读书不会做事如去年我和同学聚会我的同学讲到了他的朋友有个儿子就喜欢读书大学毕业了让他参加工作他说:"工作太怕了我还是继续读研究生吧!"家长问他为什么儿子回答:"怎么与别人说话交流这个人际工作太难了还是读书好读书只有我一个人."那不就成了书呆子了吗读了不用不就等于废品吗还有一位土木系毕业的研究生在某设计院工作有一天他的朋友想请教他有关房子设计方面的问题你知道他怎么回答吗他说:"这方面我不太清楚."那朋友说:"这样吧!你帮我问问你们设计院的同事."他苦笑一声说:"不瞒你说我们设计院的同事名字我一个也叫不出来从不和他们来往我就搞我的一块设计图."是不是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教学做合一"这是非常正确的教育理念.他早年在1927在晓庄师范宴会上指出的.他是培养造就人的主要实施.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家长都要以教学做合一为理念努力培养我们的下一代.第二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的许多教育著作值得我们去学习。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精选3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精选3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1读了先生《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一本书,读书中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多么的匮乏,的确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了。
再联系二十年来的教学实践,收获良多。
一、“立德树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强调了“德”的重要性。
陶先生也非常强调“德”的重要性。
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教师的殷切期望。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是陶先生众多名言中流传最广的两句。
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作为教师,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教师,教书育人,以德为首。
师德的好坏影响学生的发展。
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生活态度、一言一行,一笑一颦等都必然会影响到学生。
一个教师的师德决定着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思想教育、政治方向和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所起作用的大小。
因此,教师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务必充分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时代性、思想性和高尚性。
二、“处处有教育”教育不单指课堂上,更不能局限于班主任的班会课上。
教育应是全方位的,处处有教育。
陶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
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陶行知教育名篇》该书讲述了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下面给大家分享《陶行知教育名篇》,一起来看看吧!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
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
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受益匪浅。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进棺材才算毕业”。
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
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
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格式】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
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以前,我对陶行知了解较少,只是零零星星地知道一些他的教育思想。
寒假我仔细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
越读,我越觉得先生教育理念之先进;越读,越觉得先生对教育的挚爱先生为了所热爱的教育毕生在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实践与研究中,为后人留下600万字的着作。
他的教育理论,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实效性,他不是纸上谈兵,他用他所经历的实例来阐述他的一些思想,尽管先生离去半个多世纪,然而,他的思想依然鲜活,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万世师表的崇高评价。
陶行知主张教师要有儿童的思想、情感、爱好,要善于变个小孩子。
他说: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
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
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他提倡:师范生(准教师)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师范生(准教师)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
诚然,用我们成人的眼光来看学生,你会觉得他们异想天开,不切实际;觉得他们太贪玩,一点不求上进;觉得他们怎么那么不开窍,反复讲过的东西却还是不记得;觉得他们幼稚,好动,不稳重。
你眼里的学生没有一个让你满意,要么行为出格,要么乖巧懂事却学习不开窍,要么顽皮捣蛋整天给你惹乱子唉!所有的问题其实都出在我们教师自己身上:试想;一个孩子不调皮,那叫孩子吗?一个花季少年不爱做梦,没有一点狂妄的想法,这个民族还有什么生机和希望?在孩子的头脑里,要学的东西那么多,每位老师都说那是重点要牢记,那么他要记的的东西就不是一点点了,还要加上想玩想吃想偷点懒,(孩子的天性)那么一些孩子学习上疲软也不奇怪了。
教师所从事的是自己的专业,整天就和这点学问打交道,还不滚瓜烂熟?还不易如反掌?再说,教师自己比他们多经历了那么多,无形中你却要他们和你在资历和学问上划等号,这个等号能划平吗?你眼中的世界能和他们眼中的一样吗?他们的未来能让你去规划设计吗?决不!那么,先生说得很有理: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首先,得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精选12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精选12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篇1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
利用课余时间,我阅读了《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非浅。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
“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
”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
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锐利武器。
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教学做合一”从义到特质到具体方法一整套教学理论,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学做合一”在内的“生活教育”,并使其达到最高水平。
由“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我们不难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不难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闯新道的开拓精神、勇于实践求真务实的研究作风的教育和感染。
虽然“教学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论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对我们今天“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群众运动以及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有许多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篇2暑假里,学校送给我们每位老师一本《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
读后,顿觉获益匪浅。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深刻启示-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在教育的浩瀚海洋中,陶行知如同一座灯塔,他的思想指引着无数教师和学生走向更明亮的未来。
读完《陶行知教育名篇》,我深受其启发,不禁思考教育的本质与使命,尤其是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念对于当今教育的意义。
一、知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陶行知的教育哲学强调“知识在实践中获得”,这与杜威的“从做中学”思想虽有相似之处,但本质上却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陶行知所提到的“做”,不仅仅是指外在的手工活动,更是内心深处对知识的真正把握与应用。
他提到的“劳力上劳心”,正是对教育内容深入思考的强调。
他认为,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思考和反思,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要义。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许多教学往往注重理论传授,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
陶行知提醒我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若不在实践中参与、探索,便难以体会到知识的魅力与价值。
因此,教育应当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思考,用心体会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模式“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
这一理念,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转变,更是教育价值观的重塑。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将教师与学生割裂,教师一味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信息。
陶行知则倡导通过实践活动将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中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
这一理念尤其适用于当今愈发复杂的社会环境。
如今的学生面临的挑战更加多元,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若仅仅依靠书本知识已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陶行知强调的“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恰恰契合了时代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还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创与仿的辩证关系陶行知在开篇中强调的“仿我者死,创我者生”,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哲学。
教育的价值,不在于简单的模仿与重复,而在于创造与革新。
模仿固然重要,但在此基础上,创新和实践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
陶行知希望通过教育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发挥出独特的价值。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摘要重点[整理]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摘要重点《陶行知教育名篇》内容提要序一: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
目前“生活教育”学说在全国各地有了新的发展。
过去,陶行知在改造乡村教育是强调“教育与农业携手”,现在,全国是“科教兴国”。
过去,陶行知曾批判“应试教育”和“杀人的会考”,现在,“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序二:陶公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他极力反对“杀人的会考”,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是伪教育。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现在听来,恍若隔世。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读陶行知,不去积极实践陶行知,那几乎还没有触及到中国教育的实质,如盲人摸象,又如沙地建楼,岂不误人误国?教学合一(P1):一、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二、教法服务于学法,三、先生须边教边学。
第一流的教育家(P4):两个要素:一、敢探新理,不乞灵古人,也不仿效外国,有创造精神。
二、敢入边疆,有开辟精神。
新教育(P6):新教育的意思是“自新”、“常新”、“全新”。
新教育的目的是“自主”、“自立”、“自动”。
新的教育方法。
新学校,学校是小的社会,社会是大的学校。
新学生,“学”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生”的意义是生活或生存。
新教员,要有信仰心,要有责任心,要有共和精神,要有开辟精神,要有试验精神。
新教育的考试,要按照目的去考,方才不会枉费了精神和财力。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P16):一、智育注重自学,二、体育注重自强,三、德育注重自治。
学生自治有四种好处。
学生自治办得不妥当就要发生几种弊端。
教育与科学方法(P32):每人都存用科学方法去办教育的决心,每人都去研究或解决一个小的问题,我敢说,不出三十年中国教育准有好的成效。
学问之要素(P37):体健是人生的一个最要目的,教育万能之说是教育界自欺欺人的话。
社会改造之出发点(P38):从事社会改造的人,要远处着眼,近处着手。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书笔记优秀范文5篇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书笔记优秀范文5篇《叶圣陶教育名篇》读书笔记范文一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本人读罢《叶圣陶教育名篇》,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
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
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
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指出了课堂教学的出路:就是要把教与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教师负指导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他又为我们指出了具体的做法: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教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我仔细思量,他的想法含义深刻,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想想我们开展的活动教学,要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提出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问题,正是学生解决问题所要进行得的手续、程序,一此讨论问题设置得恰到好处,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解决问题提的方法,同时也就是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问题,掌握了新知,最后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再想想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2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陶行知教育名篇》让人实实在在地感悟到一个灵魂中镌刻着中华文化印记的知识分子的民族情怀和崇高追求,真切地感受到这位现代教育家为了理想教育的构建和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倾其一生所做的种种努力。
《陶行知教育名篇》好句摘抄1. 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
这也是教学分离的流弊。
那好的先生就不是这样,他必定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
2. 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
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
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
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
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3. 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4 我的主张是:有书读的要做事,有事做的要读书。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
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5.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6.教学做合一这个理论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
无论那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
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
要想做得好,就须“在劳力上劳心”,以收手脑相长之效。
7.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8. 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病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9. 有些人做了几年教师便有倦意,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的还是因为不好学,天天开留声机,唱旧片子,所以难免觉得疲倦起来。
惟独学而不厌的人,才可以诲人不倦。
要想做教师的人把岗位站得长久,必须使他们有机会一面教,一面学;教到老,学到老。
’当然,一位进步的教师,一定是越教越要学,越学越快乐。
10.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体现了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
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
书中第
一篇就是“教学合一”。
陶行知认为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一个理由是:“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
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指导他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这样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
这不仅为我们指
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
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的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
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
课堂
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
即所谓“教学相长”。
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
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
格脾气、运动能力、学习能力、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
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
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
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生可以
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
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
知欲。
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可以让教材上的内容变得更精彩,更有趣。
而一个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教师,他的课堂会日渐单调、陈旧,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让学生获得快乐与帮助呢?
就如陶老所说教育的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学习的一本书,我也将于它置于案头,让它指引
我们在这条学习之路走得更远。
未认真读陶老作品之前,就已久闻其“生活教育”大名。
“生活教育”应该是“生”的。
学生是有生命的,绝不是我们手中的复读机,不能以其对标准答案复述的准确程度来做唯一评价标准;教师也是有生命的,绝不是车间流水线上的一台台机械,不能
单纯用工业化的数据来评定其“绩效”。
所以,教育也应该是有生
命温度的,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
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事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其让一个孩
子能进重点大学但还需要母亲去给他洗衣做饭,不如让他走出校门
后能够以一个独立、健全的人过平凡普通的生活。
“生活教育”也应该是“活”的。
知识是活的,并且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所以不能死守那一本本教材;方法是活的,适用于
这个孩子的未必适用于另一个孩子,适用于今天的未必适用于明天;过程是活的,不必非得按部就班一丝不苟;环境是活的,不必非得
拘泥于一室之内……遗憾的是,我们总要面对太多的“规则”甚至
是“细则”。
有“生”,有“活”,孩子们才能生龙活虎,教育才能活色生香。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
利用课余时间,我阅读了《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非浅。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
“教学做合一”含义
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事怎样
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在做上教是
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
”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
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锐利武器。
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教学做合一”从义到特质到具体方法一整套教学理论,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学做合一”在内的“生活教育”,并使其达到最高水平。
由“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我们不难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不难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闯新道的开拓精神、勇于实践求真务实的研究作风的教育和感染。
虽然“教学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论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对我们今天“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群众运动以及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有许多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