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的解剖

合集下载

纵隔的断层解剖

纵隔的断层解剖
支气管
左、右主支气管进入肺门后分为肺叶 支气管,再逐级分支为肺段支气管和 肺小叶支气管。
食管及胃
食管
位于纵隔后部,上端起于咽下缩肌下 缘,下端穿过膈肌食管裂孔进入腹腔, 连接胃。

部分位于纵隔内,主要位于腹腔左上 部,分为贲门、胃底、胃体和幽门四 个部分。
淋巴结及神经
淋巴结
纵隔内分布着多组淋巴结,包括前纵隔淋巴结、中纵隔淋巴结和后纵隔淋巴结等 ,参与淋巴循环和免疫应答。
断层解剖的注意事项
安全性
在进行断层解剖时,要确保操作安全,避免对患者或研究人员造成伤 害。
准确性
在设定扫描参数和进行图像后处理时,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便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
标准化
为了便于比较和交流,应遵循国际通用的断层解剖标准和规范。
多学科合作
断层解剖涉及医学影像学、解剖学、病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多 学科专家共同合作,以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纵隔血肿
表现为纵隔内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形状不规则。
其他病变
纵隔淋巴结肿大
CT表现为纵隔内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密 度影,边界清晰,密度均匀。
VS
纵隔脂肪过多症
表现为纵隔内大量脂肪组织堆积,CT值 较低。
05
纵隔断层解剖的临床应用
诊断纵隔疾病
纵隔肿瘤
纵隔淋巴结病变
通过断层扫描可以清晰显示肿瘤的位 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 系,有助于肿瘤的定性和分期。
神经源性肿瘤
多位于后纵隔脊柱旁,CT 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软组 织密度肿块,边界清晰, 密度均匀。
纵隔炎症
急性纵隔炎
CT表现为纵隔内脂肪密度增高,边界模糊,可伴有少量胸腔积液。

纵隔的四分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纵隔的四分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纵隔的四分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纵隔是位于胸腔中央,将胸腔分为左右两个部分的一块组织。

它由许多不同的组织和器官组成,包括心脏、气管、食管、主动脉、淋巴结等。

纵隔的重要性在于它对身体内部的各个系统进行了分隔,并提供了这些系统之间信号传递和血液供应的途径。

在医学领域,纵隔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和治疗各种心脏和肺部疾病。

通过对纵隔的观察和分析,医生可以推断出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纵隔的四分法是一种用来描述纵隔解剖结构的方法,它将纵隔分为前上、前下、后上和后下四个区域。

前上区域包括心脏、大血管、甲状腺等组织和器官。

它是纵隔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中心脏是人体循环系统的核心,负责泵送血液到全身。

大血管包括主动脉、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它们分别负责将血液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

甲状腺是人体内分泌系统的一部分,控制着新陈代谢和能量平衡。

前下区域主要包括胸腺、淋巴结和纤维组织等。

胸腺是纵隔中的一个小器官,它在儿童时期起到免疫系统的重要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胸腺逐渐萎缩,但它仍然对身体的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淋巴结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过滤体液中的有害物质和病原体。

纤维组织则用于支撑和保护纵隔内的各个结构。

后上区域主要包括气管、食管和神经组织等。

气管是呼吸系统的一部分,负责将氧气输送到肺部。

食管则与消化系统有关,将食物从咽喉运送到胃部。

神经组织包括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等,它们控制着心脏的节律和血压等重要生理过程。

后下区域主要包括肺部和胸膜等。

肺部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负责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胸膜是覆盖在肺部表面的薄膜,它与纵隔之间形成腔隙,称为胸腔。

通过对纵隔的四分法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纵隔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通过检查纵隔的各个区域,帮助诊断和治疗各种心脏和肺部疾病。

正确认识纵隔的四分法对于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文章结构是指文章整体的布局和组织方式,它决定了文章的逻辑顺序和条理清晰度,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内容。

纵隔解剖 PPT课件

纵隔解剖 PPT课件
胸骨后间隙 气管前间隙 食管后间隙
局解P101
纵隔内淋巴结
纵隔前淋巴结 上群:纵隔前上淋巴结 下群:纵隔前下淋巴结(心包前淋巴结) 纵隔后淋巴结 心包外侧淋巴结和肺韧带淋巴结 气管支气管淋巴结 气管旁淋巴结
临床意义
1.心包裸区:可在左侧第4,5肋间隙靠近胸骨左缘 处进行心包穿刺和心内注射。
2.心包前下窦:心包积液时,液体首先积聚于此, 心包穿刺时常在左剑肋角处进针。
3.食管的第二个狭窄:此处是异物嵌顿,穿孔和食 管癌的好发部位。
4.食管静脉丛:它向下与胃左静脉属支有丰富吻 合,当门静脉高压时,可经此途径建立门腔静 脉之间的侧支循环。
5.胸骨后间隙:该间隙的炎症可向膈蔓延,甚而穿 过膈扩散至腹膜外脂肪层。
浆膜心包:脏层 壁层 心包摩擦音 心包腔 心包窦 心包横窦
心包斜窦 心包前下窦 心包内大血管
心包的毗邻
前:胸骨体 2-6肋软骨 后:主支气管 食管 胸导管
胸主动脉 奇静脉 半奇静脉
上:升主动脉 肺动脉干
上腔静脉
下:下腔静脉 膈
两侧:纵隔胸膜 膈神经
心包膈动静脉
心的体表投影
心界的体表投影 心上界 心下界 心右界 心左界 心房下界 心尖 瓣膜体表投影 左房室瓣 右房室瓣 主动脉瓣 肺动脉瓣
食管胸部
分段 主动脉弓上缘 肺下静脉下缘
位置 毗邻
食管后间隙 食管上三角 食管下三角 食管后隐窝 食管系膜
食管狭窄
第一狭窄 咽&食管交界处
第二狭窄 与左主支气管相交处
第三狭窄 穿膈的食管裂孔处
临床意义 食管血管和淋巴
见局解P动脉和支气管动脉 的食管支,甲状腺下动脉和肋颈干的食管 支。
下段:胸主动脉的食管支和第3~7肋间 后动脉的食管支。

胸部正常横断面解剖

胸部正常横断面解剖
胸部正常CT横断面解剖
正常纵膈CT解剖
正常纵膈CT解剖
▪ 胸骨切迹或胸锁关节层 面:三对血管排列在气 管两侧,前外为锁骨下 V(1),靠后贴纵隔胸 膜为锁骨下A(3),左 右颈总A紧贴气管两旁。 食管、甲状腺下极。
正常纵膈CT解剖
▪ 主A弓上(左头臂静脉) 层面:五支血管:左头 臂V水平走行,横过左 颈总与无名A之前方, 与右头臂V汇合为上腔 V。
正常纵膈CT解剖
▪ 左肺A层面:此为主肺 A窗之下界。左肺A, 气管隆突,左右主支气 管,左上肺V见于左肺 A后部之外侧,右上叶 支气管起始部从右主支 气管发出。
正常纵膈CT解剖
▪ 主肺A与右肺A层面: 右肺A从主肺A发出向 后、向右延伸,位于腔 V之后,中间段支气管 之前。右肺A心包内部 分正常直径:12~15mm, 正常主肺动脉直径不应 超过29mm 。
正常纵膈CT解剖
▪ 左心房层面:左房前为 主A根部及右心耳,后 为奇V、食管和降主A。 RV、RA。
正常纵膈CT解剖
▪ 四腔心层面:RA、RV、 LA、LV。右心在前, 左心在后;心室在前, 心房在后。右前、左后。
正常纵膈CT解剖
▪ 心室层面:LV、RV以 室间隔分开,冠状V窦 系心肌的主要V引流, 位于右室之后面,下腔 V之内侧。
正常纵膈CT解剖
▪ 主A弓层面:主动脉弓 自右前向左后斜行,头 臂V,上腔V。
正常纵膈CT解剖
▪ 主肺A窗层面:内充脂 肪,可含数个淋巴结, 上界为主A弓下缘,下 界为左侧肺A,前方为 升主A,后方为气管。 同一层面升主A总是大 于降主A,两者之比: 2.2~1.1︰1。奇V弓通 常位于此层面。
正常纵膈CT解剖
▪ 膈脚后层面:为后纵膈 向下延伸,由膈脚所围 绕。降主A、食管、奇 V、半奇V(↑)、膈肌脚 (△)、膈角后间隙(▲) 。

纵隔的名词解释解剖

纵隔的名词解释解剖

纵隔的名词解释解剖纵隔是一个位于胸腔内的重要区域,被称为“胸腔中的墙”。

它从颈部一直延伸到腹部,将胸腔划分为左右两个区域。

纵隔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结构和器官,对于身体的正常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纵隔的解剖纵隔主要由胸骨后的胸腔膜后间隙形成,胸腔膜后间隙位于心脏和大血管的后侧。

同时,纵隔也被胸廓骨、胸腔膜和纵隔膜包裹着,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

纵隔被分为上、中和下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着不同的结构和器官。

1. 上纵隔上纵隔位于柴胡平剂di疾风之弦胸骨和肺门之间。

在这个区域中,主要包含气管、胸腺和大血管等结构。

气管是连接喉咙和支气管的食导管,它负责将呼吸道中的空气输送到肺部。

胸腺是一个位于上纵隔的淋巴腺器官。

它在人的青春期发挥重要作用,参与免疫反应和淋巴细胞的生成和成熟。

大血管包括主动脉弓、上腔静脉和纵隔动脉等,它们负责向身体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

上纵隔还包含一些其他重要的结构,如神经丛和支配胸腔、颈部和上肢的神经。

2. 中纵隔中纵隔位于胸骨和脊柱之间。

在这个区域中,主要包含心脏和相关的血管。

心脏是纵隔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泵血,保持身体的正常循环。

中纵隔还包含肺动脉、肺静脉和主要的心脏血管,它们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肺部和全身。

3. 下纵隔下纵隔位于脊柱和纵隔膜之间。

在这个区域中,主要包含食道、主要的淋巴结和神经。

食道是连接口腔和胃的管道,负责将食物从口腔运送到胃部进行消化。

下纵隔中的淋巴结参与淋巴循环和免疫功能。

神经包括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它们控制着心脏、血管和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二、纵隔的重要性纵隔作为连接胸腔内重要结构的区域,对身体的正常功能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纵隔中的气管负责将空气输送到肺部,保证我们正常呼吸。

其次,纵隔中的心脏和血管负责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分,维持身体正常的循环。

同时,纵隔中的淋巴结和免疫器官也起着重要的免疫功能,保护我们免受病原体的侵袭。

此外,纵隔中的神经系统控制着许多器官和系统的正常功能,如控制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调节血压和消化系统的工作。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1.纵隔解剖1.1 纵隔的定义纵隔是位于胸腔内、两侧肺之间的间隙。

它从胸骨前缘到脊柱后面延伸,从锁骨上方到膈下延伸。

1.2 纵隔的划分纵隔可根据其解剖层面的不同进行划分,主要分为上纵隔、中纵隔和下纵隔。

1.3 纵隔器官和结构纵隔内含有多个器官和结构,包括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甲状腺、淋巴结等。

2.常见纵隔肿瘤2.1 骨源性肿瘤包括纵隔内骨骼肿瘤,如软骨瘤、骨肉瘤等。

2.2 淋巴结肿瘤包括原发性淋巴瘤、转移性淋巴瘤等。

2.3 间皮瘤包括纵隔间皮瘤、胸膜间皮瘤等。

2.4 神经源性肿瘤包括纵隔内的神经源性肿瘤,如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等。

2.5 胸腺肿瘤包括胸腺瘤、胸腺癌等。

2.6 支气管肿瘤包括纵隔内的原发性支气管肿瘤、转移性支气管肿瘤等。

3.影像学诊断3.1 X线摄影通过纵隔X线摄影可初步评估纵隔肿瘤的位置和形态,判断是否存在纵隔肿瘤。

3.2 CT扫描CT扫描是常用的影像学技术,可明确纵隔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3.3 核磁共振成像(MRI)MRI对于纵隔肿瘤的定性诊断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提供更为清晰的图像。

3.4 PET-CTPET-CT联合使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CT扫描,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纵隔肿瘤诊断。

附件:本文档不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纵隔:位于胸腔内、两侧肺之间的间隙。

2.纵隔肿瘤:指发生在纵隔内的肿瘤。

纵隔的解剖

纵隔的解剖

•心包上方有上腔静脉、升主动脉和肺动脉。
•心包下壁与隔中心腱愈着。
精品课件
2.心包腔: 心包腔——浆膜心包的赃、壁两层之间的潜在腔隙,
内有少量浆液。 心包窦——
浆膜心包的赃、壁两层返折处 的间隙。 有心包横窦、 心包斜窦、 心包前下窦。
精品课件
3.心包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动脉血管来自于:心包膈动脉、肌膈动脉和食管动脉等; 静脉注入:胸廓内静脉、奇静脉和半奇静脉; 淋巴管注入:纵隔前淋巴结、
精品课件
2.迷走神经 •经肺根后方下行。
迷走神经和交感干的分支分别在主动脉弓 前下方及主动脉弓与支气管分杈之间形成 心浅丛和心深丛; •在肺根周围、食管前、后面形成肺丛; •左、右迷走神经的分支在食管前后面形成 •食管前丛和食管后丛; •向下汇合成迷走神经前干和迷走神经后干。
精品课件
(2)血管、淋巴和神经: 食管胸上段的动脉来自肋间后动脉和支气管动脉; 胸下段的动脉来自胸主动脉发出的食管动脉。 食管静脉汇入奇静脉、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 食管胸上段的淋巴管注入气管支气管淋巴结; 胸下段的淋巴管注入纵隔后淋巴结和胃左淋巴结; 部分淋巴管直接注入胸导管。 神经来自于喉返神经、迷走神经和交感干。
内有心包、心、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
精品课件
1.心包:
•分为纤维心包和浆膜心包。
•心包前壁隔胸膜和肺与胸骨和第2~6肋软骨相对,在胸腺围成
邻。
的心包区直接与胸骨体下半部和左侧第4~6肋软骨相
•心包的后面有主支气管、食管、胸主动脉、奇静脉
半奇静脉等。
•心包两侧为纵隔胸膜、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
精品课件
2.毗邻: •气管胸部前方:胸骨柄、胸腺、左头臂静脉、主动脉弓、

纵隔左右侧面观的解剖及临床PPT课件

纵隔左右侧面观的解剖及临床PPT课件

纵隔的功能和作用
总结词
纵隔的功能和作用包括保护胸腔内的重要器官、维持胸腔的稳定性和平衡、参与呼吸和循环等生理活 动。
详细描述
纵隔的功能和作用十分重要,它能够保护胸腔内的重要器官,如心脏、大血管、气管和食管等,防止 外界对其造成损伤。同时,纵隔能够维持胸腔的稳定性和平衡,保证人体正常呼吸和循环等生理活动 的进行。此外,纵隔内的淋巴结和神经等结构还参与了人体的免疫和神经传导等过程。
的辐射损伤。
MRI检查
MRI检查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 法,可以多角度、多平面地显示胸部 解剖结构和病变。
MRI检查的优点是无辐射损伤、多角 度成像,但价格昂贵,且检查时间较 长。
MRI检查对于软组织的显像效果较好, 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血管等结构, 对于某些类型的肿瘤诊断具有较高的 敏感性和特异性。
并发症处理
对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如出血、感染、吻合口瘘 等,需及时发现并采取相 应的处理措施。
04
纵隔的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X线检查是纵隔疾病诊断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胸部正侧位片可以观察到胸廓、肺部、 心脏和大血管等结构的形态和位置变化。
X线检查可以发现肺部炎症、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等病变,对于肿瘤的诊断也有一定 的帮助。
患者情况
患者女性,42岁,因双眼睑下 垂、四肢无力就诊,胸部CT检 查显示前上纵隔占位,考虑胸
腺瘤。
诊断
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
治疗
行胸腺瘤切除术+前上纵隔淋巴 结清扫术,术后给予免疫抑制 剂和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
预后
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随访1 年无复发。
食管癌侵犯纵隔的案例
患者情况
患者男性,58岁,因进食哽咽、胸骨 后疼痛就诊,胃镜检查显示食管中段 鳞状细胞癌,胸部CT检查显示食管癌 侵犯纵隔。

纵隔解剖(呼吸与鼻)

纵隔解剖(呼吸与鼻)
纵隔结构及特点 郭恒强
医学知识!
1
一、基本简介
• 纵隔是左右纵膈胸膜及其间所夹的器官和组织的 总称,其间有心脏及出入心脏的大血管、食管、 气管、胸腺、神经及 纵膈淋巴组织等。其前界
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是纵膈胸膜,向 上达胸廓上口,向下抵横膈。成人纵隔的位置略 偏左侧,下部较上部宽大。通常以胸骨角和第4 胸椎下缘的假想平面,将纵膈分为上纵隔和下纵 隔。下纵隔又以心包为界,分为前纵膈、中纵膈、 后纵隔3部分。前纵隔为胸骨和心包之间的狭窄 区域;后纵隔位于心包与脊柱之间;中纵隔即心 包所在的位置。
前丛、心 包、膈脚等;后方
有食管后丛、胸主动脉、胸导
管下段、奇静脉、半奇静脉、
副半奇静脉右肋间后动脉;左
侧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
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胸
导管上份。右侧有右纵医隔学知识胸! 膜
18
上份、奇静脉弓和右纵隔胸膜下份。
2)按部位观察
①上1/3段(气管杈以上) 前面及侧面有气管、左主 支气管、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左喉返神经、 左迷走神经、胸导管及纵隔胸膜等结构紧密相贴。 气管与食管之间有大量的结缔组织束相连,其间的 蜂窝组织很少,故此段食管炎症或肿瘤时,左喉返 神经和胸导管的结构可与之粘连,
列比较恒定。上纵隔的主要结构,由前向后成层排列
(见上纵隔部分)。下纵隔主要结构的位置以肺根为
中心描述(见纵隔侧面观)
纵隔内有三条纵行的血管干(上腔静脉、升主动脉和
肺动脉干)、二条横行的血管干(左头臂静脉和右肺
动脉)及三对纵行的神经干(左、右侧膈神经、迷走
神经和胸交感干)。
医学知识!
8
(二)纵隔侧面观
上、中、下三段 3)食管胸部分段

纵隔解剖ppt课件

纵隔解剖ppt课件

18
上份、奇静脉弓和右纵隔胸膜下份。
2)按部位观察
①上1/3段(气管杈以上) 前面及侧面有气管、左主 支气管、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左喉返神经、 左迷走神经、胸导管及纵隔胸膜等结构紧密相贴。 气管与食管之间有大量的结缔组织束相连,其间的 蜂窝组织很少,故此段食管炎症或肿瘤时,左喉返 神经和胸导管的结构可与之粘连,
动脉导管三角:由左膈
神经、左迷走神经和左
肺动脉构成,内有动脉
韧带、左喉返神经、心
浅丛。
10
2.右侧面观---静脉侧 以右肺根为中心 前:膈神经、心包膈
血管 后:迷走神经、食管、
奇静脉、交感干、 内 脏大神经 上:右头臂静脉、上腔 静脉、奇静脉弓、气管、食管 下:心包隆凸、下腔静脉
11
五、上纵隔 由前到后分三层 浅层:静脉层:胸腺、 头臂静脉、上腔静脉 中层:动脉层:主动脉 弓及其分支、膈神经 和迷走神经 深层:管道层:气管、 食管、左喉返神经、 胸导管等
纵隔结构及特点 郭恒强
1
一、基本简介
• 纵隔是左右纵膈胸膜及其间所夹的器官和组织的 总称,其间有心脏及出入心脏的大血管、食管、 气管、胸腺、神经及 纵膈淋巴组织等。其前界 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是纵膈胸膜,向 上达胸廓上口,向下抵横膈。成人纵隔的位置略 偏左侧,下部较上部宽大。通常以胸骨角和第4 胸椎下缘的假想平面,将纵膈分为上纵隔和下纵 隔。下纵隔又以心包为界,分为前纵膈、中纵膈、 后纵隔3部分。前纵隔为胸骨和心包之间的狭窄 区域;后纵隔位于心包与脊柱之间;中纵隔即心 包所在的位置。
12
由浅到深分5层 第一层:胸腺层,有胸腺或胸腺剩件及脂肪。 第二层:静脉层,有左、右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 第三层:动脉层,有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 第四层:气管层,有气管及气管旁淋巴结。 第五层:食管层,有食管和胸导管。

纵隔的分区四分法

纵隔的分区四分法

纵隔的分区四分法
纵隔是人体胸腔中的一个区域,位于两个肺之间。

根据解剖学上的特点和组织结构,纵隔可以分为前、中、后三个分区。

而根据医学临床上的需要和具体的目的,纵隔也可以采用四分法进行分区。

四分法的纵隔分区如下:
1. 第一分区:位于纵隔前部,包括胸骨后面和胸骨的后面,以及前纵隔的前部。

这一分区包含了胸骨后的脂肪组织、前纵隔的脂肪组织以及前纵隔内的脂肪散在组织。

2. 第二分区:位于纵隔中部,包括前纵隔的胸腔与心包之间的间隙,以及心脏及大血管所在的区域。

这一分区包含了心脏、主动脉和主支气管等器官。

3. 第三分区:位于纵隔中部和后部的过渡区,包括横膈和胸膜之间的区域。

这一分区包含了食管、膈神经、淋巴结等结构。

4. 第四分区:位于纵隔后部,包括胸椎前面和胸腔后、脊柱后面以及后纵隔的后部。

这一分区主要包含了主动脉弓、食管、脊柱、胸膜以及淋巴结等结构。

这种四分法可以在医学影像学上方便地进行定位和分析,对纵隔病变的评估和病理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纵隔病变和分区方法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和分析。

呼吸系统—纵膈(人体解剖学课件)

呼吸系统—纵膈(人体解剖学课件)

1. 鼻黏膜易出血的区域位于( 鼻中隔前下部 )。 2. 临床上气管切开常选在( 3~4 )或( 4~5 )气管软骨环处。 3. 右主支气管的特点是( 粗 ) ( 短 )( 走行方向较垂直 ) ,故异物
易坠入右侧主支气管。 4. 纵隔前界为( 胸骨 ) ,后界为( 脊柱胸段 ) ,上自( 胸廓上口 )下至( 膈 ) 。 5.壁胸膜可分为( 胸膜顶 ) ( 纵隔胸膜 ) ( 膈胸膜 )和( 肋胸膜 )四部分。
纵膈
(一)上纵隔 以胸骨角平面或T4 棘突平面分界。 胸骨角
(二)下纵隔: 前纵隔 中纵隔 后纵隔
上纵隔 前纵隔 中纵隔 下纵隔 后纵隔
(三)纵膈内结构 1.上纵膈:胸腺、头臂静脉、上腔静脉、膈神经、迷走神经、喉返神经、 主动脉弓、气管、淋巴管、食管、胸导管等。 2.下纵膈:
前纵膈:胸腺下部、淋巴等,是胸腺瘤、皮质囊肿、淋巴瘤好发部位; 中纵膈:心包、心、大血管、膈神经、奇静脉弓等,心包肿瘤好发; 后纵膈:主支气管、食管、胸主动脉、胸导管、奇静脉、半奇静脉、迷 走神经、胸交感干等,支气管囊肿、神经瘤、主动脉瘤、膈疝好发部位。

纵隔解剖

纵隔解剖

管注入气管支气管上淋巴结。该群淋巴结是左、 右肺淋巴交通的桥梁,两侧肺癌均可侵犯该群淋 巴结。 5)气管旁淋巴结 沿气管两侧排列,两侧各有3个,收纳气管支气 管上、下淋巴结的输出管,还接受食管、气管、 咽、喉及甲状腺的淋巴管。输出管沿气管两旁上 行,参与组成支气管纵隔干。 3. 纵隔后淋巴结 位于心包后方, 食管两侧,有8~12个,主要收纳 食管、心包后面及膈后面的淋巴 管。输出管直接注入胸导管。
2.右侧面观---静脉侧 以右肺根为中心 前:膈神经、心包膈 血管 后:迷走神经、食管、 奇静脉、交感干、 内 脏大神经 上:右头臂静脉、上腔 静脉、奇静脉弓、气管、食管 下:心包隆凸、下腔静脉
五、上纵隔 由前到后分三层 浅层:静脉层:胸腺、 头臂静脉、上腔静脉 中层:动脉层:主动脉 弓及其分支、膈神经 和迷走神经 深层:管道层:气管、 食管、左喉返神经、 胸导管等
二、相关介绍
• 上纵隔内主要有胸腺、出入心的大血管、 迷走神经、膈神经、气管、食管、胸导 管等。前纵隔仅含有少量结缔组织和淋 巴结,中纵膈主要含有心包、心及出入 心的大血管根部,后纵隔内含有胸主动 脉、奇静脉及其属支、主支气管、食管、 胸导管、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和淋巴结 等。
三、分区
1. 二分法 前纵隔 后纵隔
七、纵隔淋巴结分群 (一)解剖学分群 按所在位置分四群 1. 纵隔前淋巴结群 位于纵隔前份,大血管周围 又可分左、右两群。 1)左群 位于主动脉弓周围,成为主动脉淋巴结。 一般3~6个,可多至10个,多数位于主动脉弓及其大 分支的前面,少数位于主动脉弓的前下壁。该群淋 巴结收容左肺上叶、气管、心包及左半心的淋巴管, 汇入左支气管纵隔干。左肺上叶肿瘤常转移至主动 脉淋巴结,根治手术时应将其清除。主动脉淋巴结 靠近左迷走神经、左膈神经、和左喉返神经,淋巴 结肿大时可压迫这些神经,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膈肌活动异常和喉返神经 麻痹等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血管、淋巴和神经: )血管、淋巴和神经: 食管胸上段的动脉来自肋间后动脉和支气管动脉; 食管胸上段的动脉来自肋间后动脉和支气管动脉; 胸下段的动脉来自胸主动脉发出的食管动脉。 胸下段的动脉来自胸主动脉发出的食管动脉。 食管静脉汇入奇静脉、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 食管静脉汇入奇静脉、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 食管胸上段的淋巴管注入气管支气管淋巴结; 食管胸上段的淋巴管注入气管支气管淋巴结; 胸下段的淋巴管注入纵隔后淋巴结和胃左淋巴结; 胸下段的淋巴管注入纵隔后淋巴结和胃左淋巴结; 部分淋巴管直接注入胸导管。 部分淋巴管直接注入胸导管。 神经来自于喉返神经、迷走神经和交感干。 神经来自于喉返神经、迷走神经和交感干。
(二)右侧面观: 右侧面观:
中部:肺根。 中部:肺根。 肺根前方:膈神经、 肺根前方:膈神经、心包膈血管 心包隆凸 肺根后方:右迷走神经、食管、 肺根后方:右迷走神经、食管、 奇静脉、交感干、 奇静脉、交感干、 内脏大神经 肺根上方:头臂静脉、奇静脉弓、 肺根上方:头臂静脉、奇静脉弓、 上腔静脉、气管、 上腔静脉、气管、食管 肺根下方: 肺根下方:下腔静脉
二、纵隔的侧面观 (一)左侧面观: 左侧面观:
中部:肺根。 中部:肺根。 肺根前方:膈神经、 肺根前方:膈神经、心包膈血管 心包隆凸 肺根后方:左迷走神经、 肺根后方:左迷走神经、胸主动脉 交感干、内脏大神经 交感干、 食管上三角: 食管上三角:位于左锁骨下动脉 脊柱和主动脉弓之间, 脊柱和主动脉弓之间,内有 胸导管和食管上份。 胸导管和食管上份。 食管下三角:位于心包、 食管下三角:位于心包、胸主动脉 和膈之间,内有食管下份。 和膈之间,内有食管下份。
(二)上腔静脉及其属支 1.上腔静脉:由左右头臂静脉在右侧第 胸肋结合处汇合而成, 上腔静脉:由左右头臂静脉在右侧第1胸肋结合处汇合而成 胸肋结合处汇合而成, 上腔静脉
下行至第2胸肋关节后穿纤维心包,平第 胸肋关节 下行至第 胸肋关节后穿纤维心包,平第3胸肋关节 胸肋关节后穿纤维心包 下缘注入右心房。穿纤维心包前有奇静脉注入。 下缘注入右心房。穿纤维心包前有奇静脉注入。
4.胸导管: 胸导管: 胸导管 胸椎下缘起于乳糜池, 平12胸椎下缘起于乳糜池, 胸椎下缘起于乳糜池 经主动脉裂孔进入胸腔, 经主动脉裂孔进入胸腔, 在胸主动脉和奇静脉之间上行, 在胸主动脉和奇静脉之间上行, 至第5胸椎高度 至第 胸椎高度 经食管与脊柱之间向左斜行, 经食管与脊柱之间向左斜行, 然后经食管与纵隔胸膜之间上行至颈部。 然后经食管与纵隔胸膜之间上行至颈部。
左侧: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 左侧: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 胸导管上段。 胸导管上段。 右侧:奇静脉弓。 右侧:奇静脉弓。
食管后隐窝——右侧纵隔胸膜在肺根以下常突入食管 右侧纵隔胸膜在肺根以下常突入食管 食管后隐窝 与奇静脉和胸导管之间,形成食管后隐窝。 与奇静脉和胸导管之间,形成食管后隐窝。
详细内容
一、纵隔的分区 通常采用四分法: 通常采用四分法: 以胸骨角和第4胸椎体下缘的平面, 以胸骨角和第 胸椎体下缘的平面, 胸椎体下缘的平面 将纵隔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 将纵隔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 下纵隔又以心包的前、后壁为界, 下纵隔又以心包的前、后壁为界, 分为前纵隔、中纵隔、 分为前纵隔、中纵隔、后纵隔
心包膈血管和迷走神经
右后方:气管、食管、左喉返神经、 右后方:气管、食管、左喉返神经、
胸导管和心深丛。 胸导管和心深丛。
上方:主动脉弓三大分支、 上方:主动脉弓三大分支、
左头臂静脉和胸腺。 左头臂静脉和胸腺。
下方:肺动脉、动脉韧带、 下方:肺动脉、动脉韧带、
左喉返神经、 左喉返神经、左主支气管 和心浅丛。 和心浅丛。
3.胸主动脉: 胸主动脉: 胸主动脉 •前:左肺根、心包和食管; 前 左肺根、心包和食管; •后: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 后 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 •右侧:奇静脉和胸导管; 右侧:奇静脉和胸导管; 右侧 •左侧:与纵隔胸膜相连。 左侧:与纵隔胸膜相连。 左侧 •在胸主动脉和食管胸部之间 在胸主动脉和食管胸部之间 有纵隔后淋巴结。 纵隔后淋巴结。
后方有胸主动脉
•右主支气管前方:升主动脉、 右主支气管前方:升主动脉、 右主支气管前方
右肺动脉和上腔静脉
3.血管、淋巴和神经 血管、 血管 动脉血管来自于:甲状腺下动脉、支气管动脉、肋间后动脉 动脉血管来自于:甲状腺下动脉、支气管动脉、 和胸廓内动脉; 和胸廓内动脉; 静脉注入:甲状腺下静脉、头静脉和奇静脉; 静脉注入:甲状腺下静脉、头静脉和奇静脉; 主支气管淋巴管注入气管支气管淋巴结; 主支气管淋巴管注入气管支气管淋巴结; 气管淋巴管注入气管旁淋巴结。 气管淋巴管注入气管旁淋巴结。
二、上纵隔 (一)胸腺 1.位置和毗邻:位于胸膜围成的胸腺区内,前方为胸骨; 位置和毗邻:位于胸膜围成的胸腺区内,前方为胸骨; 位置和毗邻 后面附于心包和大血管前面; 后面附于心包和大血管前面; 达胸廓上口;下至前纵隔。 上 达胸廓上口;下至前纵隔。 2.血管、淋巴和神经: 血管、淋巴和神经: 血管 •胸腺的动脉来自 胸腺的动脉来自 胸廓内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 胸廓内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 伴行静脉注入头臂静脉或胸廓内静脉。 伴行静脉注入头臂静脉或胸廓内静脉。 •胸腺的淋巴管注入 胸腺的淋巴管注入 纵隔前淋巴结或胸骨旁淋巴结。 纵隔前淋巴结或胸骨旁淋巴结。 •胸腺的神经来自颈交感干和迷走神经的分支 胸腺的神经来自颈交感干和迷走神经的分支
2.分支: 分支: 分支 (1)头臂干 ) (2)左颈总动脉 ) (3)左锁骨下动脉 ) 3.动脉导管三角: 动脉导管三角: 动脉导管三角 位于左膈神经、 位于左膈神经、左迷走神经和 左肺动脉之间,内有动脉韧带、 左肺动脉之间,内有动脉韧带、 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 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
(四)气管胸部和支气管 1.位置: 位置: 位置 •气管胸部位于上纵隔中央,上端平胸骨颈静脉切迹,下端平 气管胸部位于上纵隔中央,上端平胸骨颈静脉切迹, 气管胸部位于上纵隔中央 胸骨角分为左、右支气管,分叉处为气管杈。 胸骨角分为左、右支气管,分叉处为气管杈。 •在气管杈内面有气管隆嵴。 在气管杈内面有气管隆嵴。 在气管杈内面有气管隆嵴 •左主支气管细长,倾斜, 左主支气管细长,倾斜, 左主支气管细长 长4.5~4.8cm,下缘与气管中线 , 度角, 胸椎进入左肺门; 交37.5度角,平第 胸椎进入左肺门; 度角 平第5胸椎进入左肺门 •右左主支气管粗短、陡直, 右左主支气管粗短、陡直, 右左主支气管粗短 长1.9~2.1cm,下缘与气管中线 , 度角, 胸椎进入右肺门。 交23度角,平第 胸椎进入右肺门。 度角 平第6胸椎进入右肺门
三、下纵隔 (一)前纵隔
较狭窄,内有胸腺下部、纵隔前淋巴结和疏松结缔组织。 较狭窄,内有胸腺下部、纵隔前巴结和疏松结缔组织。
(二)中纵隔
内有心包、 内有心包、心、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 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
1.心包: 心包: 心包 •分为纤维心包和浆膜心包。 分为纤维心包和浆膜心包。 分为纤维心包 •心包前壁隔胸膜和肺与胸骨和第 心包前壁隔胸膜和肺与胸骨和第2~6肋软骨相对,在胸腺围成 肋软骨相对, 心包前壁隔胸膜和肺与胸骨和第 肋软骨相对 的心包区直接与胸骨体下半部和左侧第4~6肋软骨相邻。 肋软骨相邻。 的心包区直接与胸骨体下半部和左侧第 肋软骨相邻 •心包的后面有主支气管、食管、胸主动脉、奇静脉 心包的后面有主支气管、食管、胸主动脉、 心包的后面有主支气管 半奇静脉等。 半奇静脉等。 •心包两侧为纵隔胸膜、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 心包两侧为纵隔胸膜、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 心包两侧为纵隔胸膜 •心包上方有上腔静脉、升主动脉和肺动脉。 心包上方有上腔静脉、升主动脉和肺动脉。 心包上方有上腔静脉 •心包下壁与隔中心腱愈着。 心包下壁与隔中心腱愈着。 心包下壁与隔中心腱愈着
2.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 •经肺根后方下行。 经肺根后方下行。 经肺根后方下行 迷走神经和交感干的分支分别在主动脉弓 前下方及主动脉弓与支气管分杈之间形成 心浅丛和心深丛; 心浅丛和心深丛; •在肺根周围、食管前、后面形成肺丛; 在肺根周围、食管前、后面形成肺丛; 在肺根周围 肺丛 •左、右迷走神经的分支在食管前后面形成 左 •食管前丛和食管后丛; 食管前丛和食管后丛; 食管前丛 •向下汇合成迷走神经前干和迷走神经后干。 向下汇合成迷走神经前干和迷走神经后干。 向下汇合成迷走神经前干
3.心包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心包的血管、 心包的血管 动脉血管来自于:心包膈动脉、肌膈动脉和食管动脉等; 动脉血管来自于:心包膈动脉、肌膈动脉和食管动脉等; 静脉注入:胸廓内静脉、奇静脉和半奇静脉; 静脉注入:胸廓内静脉、奇静脉和半奇静脉; 淋巴管注入:纵隔前淋巴结、 淋巴管注入:纵隔前淋巴结、 纵隔后淋巴结 和纵隔上淋巴结 神经来自于:膈神经、肋间神经、 神经来自于:膈神经、肋间神经、 左喉返神经、心丛、 左喉返神经、心丛、 肺丛和食管丛。 肺丛和食管丛。
2.毗邻: 毗邻: 毗邻 •气管胸部前方:胸骨柄、胸腺、左头臂静脉、主动脉弓、 气管胸部前方:胸骨柄、胸腺、左头臂静脉、主动脉弓、 气管胸部前方
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心深丛。 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心深丛。
后方:食管、左喉返神经(左后) 后方:食管、左喉返神经(左后) 左侧:左迷走神经、 左侧:左迷走神经、锁骨下动脉 右侧:右迷走神经、 右侧:右迷走神经、奇静脉弓 右前方: 右前方:右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 •左主支气管前方:左肺动脉、 左主支气管前方:左肺动脉、 左主支气管前方
Back
概述
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所有组织、器官、结构的总称。 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所有组织、器官、结构的总称。 呈失状位,位于胸腔正中偏左,其前界为胸骨后面; 呈失状位,位于胸腔正中偏左,其前界为胸骨后面; 后界为脊柱前面; 后界为脊柱前面; 两侧为纵隔胸膜; 两侧为纵隔胸膜; 上为胸廓出口; 上为胸廓出口; 下为膈。 下为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