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域文化特色共27页
上海地域文化特色
史前文明
上海历史
史前时期主要依靠考古发掘来了解当时的人类生活与文明发展。根据现 有的考古成果,上海最早的文明是马家浜文化(距今6000年)。接着是 嵩泽文化(据今5500年),2004年春季的青浦嵩泽文化墓葬考古发掘中, 发现了上海最早的人类遗骸。然后是良渚文化(距今4200年),它的晚 期已经相当发达,以玉器最为著名。
4、成熟时期:1976年后,开始拨乱反正、 改革开放新时期,逐步恢复正常的文化活动。 上海以话剧《于无声处》和小说《伤痕》为 起点,海派文化开始新的阶段。上海再次成 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海派文化重新焕 发青春,健康发展,走向成熟。
上海独立于江南水乡文化形成 独特的海派文化,其形成的条件是什 么?
二、海派文化发展的四个时期
1、萌芽时期:1843年上海开埠以前,中华 传统文化特别是吴越文化,为海派文化提供 了基础,开始孕育海派文化。
2、成长时期:1843-1949年期间,特别是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八面来风似的国内外 移民,哺育了海派文化的成长。
3、转折时期:1949-1965年期间,建国之后, 很多文化单位迁往北京,上海不再是中国的 文化中心。但是上海文化基础好,也给海派 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整个中国文化, 包括海派文化,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罄竹 难书。
上海早期成陆地区的文明,作为江南地区文明有机整体的一部分, 具有着一定的发展水平。由后来春秋时期的历史情况推测,在史前时 期的末期,这些文明很可能已经逐渐地纳入南面的越或西面的吴这两 个地区强权的势力范围,甚至某种程度的统治之下。
相关年代参考:夏(距今约4100年-3700年); 商:(距今约3700年-3150年); 西周:(距今约3150年-2850年)
上海的文化
海纳百川:上海的文化一、古代上海文化特点:上海在开埠前,虽也有一些文化设施,如书院,出过一些文化名人,如徐光启,产生过一些有文化意义的工艺品,如顾绣,但就整个城市而言,并无明显的文化个性。
由于上海大部分县直接从松江、昆山分出,且一直苏松太并称,同时江苏、上海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更与吴地渊源较深。
吴文化与越文化并无明确区分,历史上两地虽常有分合,但整个江南、浙北、浙东地区的交往非常频繁,语言基本一致,风俗大致相同,耕作方式、物产品种也大同小异,互为补充。
春秋时吴越成敌国,但在古九州中同属扬州。
秦汉时同属会稽郡,直到明清两代建南京和南直隶,江浙始分治独立,上海处于吴越文化圈的东缘。
上海当时的3000-4000平方公里不设一县,可见其被称为“海隅蛮荒”不是虚言。
上海是在明清两代才最后追赶上江浙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元人马端临(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著有《文献通考》、《大学集注》、《多识录》)对此地性格作过判断:“扬州人,性轻扬而尚鬼好祀”。
宋以后,上海人终于找到三种基本产业:煮盐,植棉,海运,这三大支柱产业使上海社会文化在江南地区标出特色。
顾绣是上海地区工艺品中的瑰丽奇葩。
顾绣因源于明代松江府顾名世家而得名。
嘉靖年间官宦顾名世嗜好绣品,晚年在现南市露香园路筑一园林,命婢妾制作绣品观赏、赠友。
可考的名手有缪氏、顾兰玉等。
以韩希孟(顾名世的孙媳)最具代表性。
现北京故宫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均藏有其作品。
韩希孟的精湛技艺确立了"顾绣"的卓越地位,她的写真手法对后世仿真绣的发展具有启迪作用,苏绣也受她的影响很大。
二、近代上海文化特点与海派文化上海近代文化的独特性,集中表现为“海派文化”。
上海文化并不等同于海派文化,但无疑是上海文化的重要方面。
对海派一词如何理解,学术界见仁见智,其义有广狭之分,狭义的海派,指京剧、绘画、文学等具体艺术品种中的上海流派,其源起于晚清绘画中的“海上画派”和京剧中的海派,后来内涵扩展、延伸,成为一种文化类型和文化风格,乃至包括审美情趣、生活方式,所涉人事亦不复限于上海一地。
上海特色文化类别
上海特色文化类别摘要:1.上海特色文化的概述2.上海特色文化的类别a.传统文化b.现代文化c.美食文化d.艺术与表演文化e.建筑与设计文化f.节庆与习俗文化正文:上海,作为我国国际化大都市,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这座繁华的城市中,各种特色文化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本文将从上海特色文化的概述和类别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上海特色文化的概述上海特色文化是多元文化交融的产物,既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又有现代的创新元素。
这些特色文化体现了上海独特的地域风格和城市精神,为上海的城市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二、上海特色文化的类别1.传统文化上海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和红色文化。
江南文化以其清雅、精致、细腻著称;海派文化则是上海特有的都市文化,兼容并蓄,求新求变;红色文化则见证了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历史地位。
2.现代文化上海现代文化以时尚、前卫、国际化为特点,体现在上海国际时装周、国际电影节等活动中。
此外,上海的现代艺术、音乐、戏剧等也展现出了国际化大都市的风貌。
3.美食文化上海美食文化源远流长,海纳百川。
从本帮菜、小笼包、生煎包等传统美食,到世界各地的美食在这里汇聚,体现了上海多元化的饮食特色。
4.艺术与表演文化上海的艺术与表演文化丰富多样,有上海交响乐团、上海芭蕾舞团等知名艺术团体。
此外,上海的街头艺术、民间艺术等也独具特色,如上海的滑稽戏、杂技等。
5.建筑与设计文化上海的建筑与设计文化融合了中西方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海派风格。
外滩的历史建筑群、新天地的石库门建筑等都是上海建筑与设计文化的代表。
6.节庆与习俗文化上海的节庆与习俗文化丰富多样,有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还有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时装周等现代节庆。
这些节庆活动既展示了上海的文化底蕴,也彰显了上海的国际化特色。
综上所述,上海特色文化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晶,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上海人文精神的建筑特色
上海人文精神的建筑特色上海,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化的大都市之一,以其独特的人文精神而享誉全球。
这座城市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其建筑也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重点探讨上海建筑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特色。
一、历史保护与现代创新并存上海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
众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在这里得到了保护和修复,并成为上海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比如位于外滩的“十六铺”建筑群,它们保存了上海百年的历史痕迹,成为了该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另外,上海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也体现在法租界和英租界的建筑群中,这些建筑凝聚了上世纪初上海与外国文化交流的痕迹。
与此同时,上海也在大力推进现代建筑的发展和创新。
陆家嘴金融区的高楼大厦、世博会期间的创意建筑等都展现出了城市现代化的一面。
这些现代建筑以其大胆的设计和创新的理念融入了上海的人文精神,彰显了上海在现代化进程中所追求的独特风格。
二、沪派建筑的风貌上海的人文精神还体现在其特色的建筑风貌上,这种风貌被称为“沪派建筑”。
沪派建筑是一种以现代风格为基础,集中体现了传统中国建筑元素的新建筑风格。
这种风格在上海市区的各个街区都可以见到,独特的外立面和精细的装饰给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具有典型沪派建筑风格的有名建筑有徐汇区的衡山里,这片建筑区域是上海早期由富商联合修建的花园洋房聚集地,沿街的每一幢都是沪派建筑的代表。
另一个例子是位于黄浦江畔的新天地,这个独特的商业区拥有大量的修复和改造传统洋房,让游客仿佛回到上海的繁荣时期。
三、文化设施供给的丰富上海作为一个文化重镇,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设施。
这些文化设施不仅在文化传承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也在建筑风格上展现了上海人文精神的特色。
比如,上海博物馆作为全国知名的博物馆之一,其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方建筑元素,外观庄重大气,内部空间又富有灵动感。
这种建筑风格体现了上海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坚定信念。
另外,上海大剧院作为城市文化艺术的代表,以其独特的外观设计和现代化的设施成为上海人文精神的代表之一。
从上海石库门看地域文化
从上海石库门看地域文化石库门之由来1843年11月17日清晨,随着一声沉闷的开门声,一团血色的的光束从上海东城门上空掠过。
在迷离的光影中一群群金发碧眼的洋人穿越城门而入。
与此同时,一个标志着中国“第一繁盛商埠”的光晕却陨落在了黄浦江边那些破旧不堪的码头上。
东西方难以忍受的差异,带来的是一个华洋分居的局面,于是租界运营而生。
1860年后,太平军向上海推进,苏南、浙西的大批难民涌入租界避难。
为了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租界当局动员房地产商尽快兴建住宅。
这些既保留了天井、客堂、厢房、灶间、晒台等中国传统民居形式,又采用了西方联排样式的住宅就是最早期的石库门建筑了。
至于石库门由何得名,至今说法不一。
但相对来说比较被人们认可的大约有两种,其一是说石库门住宅其最外之门选用石料为门框,故称石库门,其二之说是沪语中把用一种东西包套或收束另外的东西讲作“箍”,如箍桶,于是这种用石条“箍”门的建筑被叫做“石箍门”。
因“箍”与“库”同音,而上海外埠人口众多,口误之事如家常便饭,因此以讹传讹,久而久之“石箍门”就变成了“石库门”。
作为时代建筑的典范,相对于外滩而言,老上海的石库门建筑群更多地体现了上海混血文化的精神。
在这里,我们不仅能看到源自西方的山花、拱券,还能看到江南传统民居的空间组织,这是文化混血的产物和结晶,它本身的发展历程也经历了不断改进的过程。
石库门建筑是具有海派特色的近代优秀建筑群体。
采用具有浓厚江南传统民居空间,按照西方连排居住的方式进行总体布局,带有浓厚的中西合璧的色彩,具有混血儿特征。
东西方两种完全不相干的风格在上海却得到了融合。
这是上海文化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传统,即融合中西的传统。
这与上海开埠以后的自我认同有关系。
海上弄堂石库门,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通常被认为是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征之一。
早期的石库门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初,它脱胎于江南民居的住宅形式。
在20世纪以后,老式石库门逐渐被新式石库门取代,在建筑风格上更加西化。
上海文化
上海文化上海,简称“沪”,有“东方巴黎”的美称,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古迹,江南的吴越传统文化与各地移民带入的多样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上海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包括上海传统建筑的弄堂文化、外滩建筑群;节日、嫁娶、饮食、方言等民俗文化及等沪剧、淮剧等上海传统文化,带你了解一个老上海的风情。
民俗文化地方方言上海话,简称上海话,在语言学上属于吴语。
泛指近代以来上海租界及其周边使用的一种现代吴语。
由于上海是远东的国际大都市,上海话是由吴语和英语的方言组成的。
老派的上海人,其中蕴含着一种从容不迫,不温不火,软糯俏皮,生动活泼的特质。
短语/俗语:乱话三千—胡言乱语,关脱—闭嘴,闷脱—没话说,辣手—厉害,弄松—捉弄,豁翎子—给暗示,骂山门—骂人,横竖横—豁出去,差头—出租车。
了解详情>>饮食文化上海开埠前,饮食习俗比较简单。
中产阶级常以蔬菜为主要副食,仅在农历二、八、十六、二十三吃鱼。
开埠后,随着四方和外籍人士移民上海,带来了各自的饮食习惯和风味,不同口味的餐馆相继开业,形成了四方风味荟萃的独特景象。
在20世纪90年代,上海居民的饮食多样化,在节假日招待客人和去餐馆吃饭。
各类公共大排档、小吃广场、美食街遍布市场,市民饮食选择更加多样。
上海名吃:猪油百果松糕、醉鸡、葡萄鱼、河虾争妍、蟹肉大排翅、碧玉牛筋、八宝鸭、沪江排骨、蟹壳黄、生煎馒头等。
了解详情>>传统节日自开埠以来,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发达的大都市,一个人口密集,外来人口众多的城市。
经过几次整合演变,上海除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腊八节、除夕等传统节日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节日习俗,如长夏想吃长夏蛋。
此外,随着社会城市文化的发展,许多旅游节在上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上海桃花节和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
服饰文化上海服饰风格的形成大约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即上海开埠之初。
海派非遗介绍
海派非遗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海派非遗是指上海地区的传统文化遗产,是上海地区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海派非遗涵盖了传统手工艺、戏曲表演、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代表了上海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海派非遗的传统手工艺包括了剪纸、刺绣、织锦、木雕、瓷器制作等多种工艺,这些手工艺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技艺,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髓和独特风格。
上海剪纸以其精美细致的刀法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剪纸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
上海刺绣则是上海地区特有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其特点是线条细腻、色彩鲜艳、图案繁复,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海派非遗还包括了上海地区独具特色的音乐舞蹈和戏曲表演。
上海传统音乐有着独特的音调和曲调,曲艺表演形式多样,如上海滩沪剧、绿波演义、草鞋踏歌等,以其生动形象、精彩演绎而广受欢迎。
上海滩沪剧是上海地区的特色地方戏曲,以其轻快活泼的唱腔和细腻出色的表演而著称,是上海地区戏曲表演的重要代表。
海派非遗还有许多其他形式,如上海书法绘画、民俗工艺、传统技艺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上海地区独特的文化宝藏,传承至今,至今仍引人注目。
海派非遗的传承和弘扬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使命。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派非遗承载着上海人民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归属,是上海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派非遗传承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保护,更需要每一个上海人的自觉参与和努力,只有广大民众积极参与海派非遗的传承和弘扬工作,才能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下去,继续发扬光大。
通过保护、传承和弘扬海派非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上海的文化传统,感受上海的独特魅力,为上海地区的文化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海派非遗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继续为我们传承下去。
第二篇示例:海派非遗作为上海地区独特的传统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深受人们喜爱。
上海民俗文化
第一部分 上海概况
城市简介
简 称:沪
面 积:6340平方公里
人 口:二千七百万,是我国
第一大城市 。
市 花:白玉兰
地 形: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
平原终端,平原地势
低平,平均海拔4
米左右
地理位置:地处我国东部海岸中
段,长江入海口。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前缘,长江的入海口,是长江口的一块冲击平原
国热情空前高涨。
华人要求参加租界管理,五卅运动爆发,爱国热情 空前高涨
➢ “五卅”运动期间,收回租界的呼声 一度高涨。国民党南京政权建立后, 需要得到外国列强支持,租界收回 之事被搁置。
➢ 抗战胜利后,1945年11月24日,国 民政府公布《接收租界及北平使馆 区界办法》,上海市政当局正式接 收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次年2月28日, 中法订立《关于法国放弃在华治外 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追认中 国政府对法租界的收回。随后,其 他国家相继放弃在华的特权。至此, 中国完成收回租界的法律程序。
主要内容
➢ 主要内容有: 1.取消1845年章程中由英国一国独占居留 地的条文。2.改变租地办法。仍由外国侨民直接向中国 业主租地,但取消第一次章程关于各国商人租地须先得到 英国领事许可的规定,改为由租地人向其本国领事呈报并 转道台查核;取消押手,由租地人将租价付与中国业主。 3.默认“华洋杂居”。中国人可进入租界租地建屋,但 须得外国领事“允准”。4.租界可征收地税或码头税, 等等。这个租地章程颁布后,租界内成立了工部局。工部 局组织巡捕,并以巡捕捐的名义向中国人抽税,还擅自审 理中国人的民刑案件。这样一来,上海租界俨然成为中国 境内的“国中之国”,工部局即成为这个国中之国的政府。
上海建城
公元751年(唐天宝十年),上海地区属华亭县 (现今的松江区),范围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带, 南到海边,东到下沙。公元991年(宋淳化二年) 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 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 浦”(其位置在今外滩以东至十六铺附近的黄浦 江中)上,公元1267年(南宋咸淳三年)在上海 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公元1292年 (元至元二十九年),元朝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 华亭县划出,批准上海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 建城之始。
上海特色文化类别
上海特色文化类别
(原创版)
目录
1.上海特色文化的类别概述
2.上海特色文化的具体类别介绍
1.上海方言
2.上海海派文化
3.上海民间艺术
4.上海美食文化
正文
【上海特色文化的类别概述】
上海作为我国的大都市,具有丰富的特色文化。
上海的文化类别繁多,包括方言、海派文化、民间艺术以及美食文化等,这些都彰显了上海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历史底蕴。
【上海特色文化的具体类别介绍】
1.上海方言
上海方言,又称上海话,是一种吴语方言。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上海地区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上海方言的独特性,使得它在我国的语言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2.上海海派文化
上海海派文化源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
它以开放、包容、创新为特点,对上海的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上海海派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包括石库门建筑、海派艺术等。
3.上海民间艺术
上海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如剪纸、皮影、江南丝竹等。
这些民间艺术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充分体现了上海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4.上海美食文化
上海美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内涵。
上海菜系以清淡、鲜美、精致为特点,融汇了中西方的烹饪技巧。
著名的上海美食包括小笼包、生煎包、糖醋排骨等。
上海地域文化特色PPT幻灯片
3
《永不飘散的风情—谈上海的历史文化风貌区》 朱惜珍
上海本土文化的唯一传承地——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
海派文化的史诗巨墙——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
上海近代与现代的缩影——人民广场历史文化风貌区
8
4. 上海的书画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 但传承、光大了传统中国书画的风骨,出现了被称为“海 派”的“海上画派”,而且使发源于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和 来自文艺复兴发祥地佛罗伦萨的油画艺术在这里留下了 “神秘的微笑”;
上海美术馆
中华艺术宫
9
5. 上海的饮食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中不但荟萃了展示域内川、粤、京、鲁、江浙、淮扬等 地特色菜系、传统名点和茶酒文化的馆堂楼肆,而且汇 聚起散发着欧美情调、各国风味的西餐馆、咖啡厅;上 海的民俗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仅 保存并革新着传统节庆、吉凶礼俗、民间艺技、武术健 身、收藏集古等彰显中华特色的文化,而且吸纳并发展 着随欧风而来的交际礼仪、歌舞娱乐、体育竞技、服饰 饮食、婚丧嫁娶等异域风情……
低调的华丽——南京西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花园弄堂博物馆——愚园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飘散的法国风情——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上海第一花园马路——新华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幽幽绿荫里的乡村别墅——虹桥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上海的古董——龙华历史文化风貌区
犹太人的“诺亚方舟”——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
现代史和现代文学史的展示长廊——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茅善玉在维也纳在金色大厅唱响
《紫竹调》
7
久负盛誉的上海交响乐团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古老的交响乐团之一, 是中国具有广泛影响的交响乐专业演奏团体,曾被誉为“远东第 一”。其前身——上海公共乐队成立于 1879年, 1919年意大利钢 琴家梅帕器接任指挥,1922年,乐队改称为上海工部局乐队,在长 达23年的“帕器时代”,乐队演奏曲目更加广泛丰富,并和欧洲及 世界各地来沪的著名音乐家合作演出,声名远扬,被誉为“远东第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乐队几次易名,1956年正式定名为 上海交响乐团。1950年10月,黄贻钧以中国指挥家身份登上交响乐 舞台,这是乐团史上的一 件大事。此后任乐团指挥的 还有陆洪恩、陈传熙、曹鹏、 陈燮阳、侯润宇等。1984年 12月,指挥家陈燮阳担任乐 团团长,1986年底,乐团实 行音乐总监制,陈燮阳任第 一任总监,现任总监余隆。
上海的传统文化(上海的传统文化作文)
上海的传统文化(上海的传统文化作文)今天给各位分享上海的传统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上海的传统文化作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上海的文化有哪些?2、上海的传统文化与中国其他地区的传统文化上有什么区别?3、上海传统文化分别来自于哪里?举例3-5个(急、高分!)上海的文化有哪些?上海虽然是在元朝设立上海县的,但是那时的上海只是一个小渔村,上海真正发展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国门洞开,上海凭借自身的地理优势,成为通商口岸,从此十里洋场渐渐繁荣,因此上海文化很大程度上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同的,他是东西交融,西洋文化占有重要地位的,因此世人常称之为海派文化。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海派文化是上海文化的代名词。
多元和开新是海派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海派文化精华所在。
海派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上海海派文化,体现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1.上海的建筑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造就了中西并存、中外合璧、艺术交融、风格独特的“世界建筑博览会”;2.上海的舞台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形成了本乡本土的“申曲”(沪剧)与国剧京戏、越剧、淮剧等地方戏,以及来自域外的话剧、芭蕾舞等百花争妍的“大联袂”;3.上海的音乐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由乡土气息浓烈的“紫竹调”、“梅花三弄”,吹来了喜气洋洋的“广东音乐”、喧腾激越的“欢庆锣鼓”、回肠荡气的“二泉映月”,以及来自欧美的交响乐、铜管乐、管弦乐;上海的书画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传承、光大了传统中国书画的风骨,出现了被称为“海派”的“海上画派”,而且使发源于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和来自文艺复兴发祥地佛罗伦萨的油画艺术在这里留下了“神秘的微笑”;4.上海的饮食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荟萃了展示域内川、粤、京、鲁、江浙、淮扬等地特色菜系、传统名点和茶酒文化的馆堂楼肆,而且汇聚起散发着欧美情调、各国风味的西餐馆、咖啡厅;上海的民俗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仅保存并革新着传统节庆、吉凶礼俗、民间艺技、武术健身、收藏集古等彰显中华特色的文化,而且吸纳并发展着随欧风而来的交际礼仪、歌舞娱乐、体育竞技、服饰饮食、婚丧嫁娶等异域风情……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上海特色美食文化介绍推介PPT图文课件
上海生煎包是上海特色小吃的代表之一,其特点是皮薄馅嫩 ,酥脆底和鲜美的汁水让人回味无穷。生煎包的馅料通常采 用猪肉、虾仁等优质食材,口感鲜美,营养丰富。
小笼包
总结词
上海小笼包以其皮薄馅嫩、汤汁丰富而著名,是上海特色小吃的代表之一。
详细描述
上海小笼包皮薄馅嫩,汤汁丰富,口感鲜美。小笼包的馅料种类繁多,包括猪 肉、虾仁、蟹肉等,每一种都独具特色。同时,小笼包的制作工艺精细,需要 熟练的厨师手工操作。
内外的美食文化。
上海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使其 成为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为上海 美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
的条件。
上海美食的特色与风格
上海菜以清淡、鲜美、滑嫩、 软糯而著称,具有独特的口感 和风味。
上海菜以本帮菜为主,融合了 苏、锡、宁、杭等江南菜系的 特色,同时吸收了世界各地的 烹饪技巧和食材。
上海菜注重刀工和烹调技巧, 讲究食材的新鲜和质量,注重 菜品的色、香、味、形、器的 和谐统一。
旅游亮点
小吃文化节是上海旅游的一大亮点 ,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品尝正 宗的上海小吃。
上海美食文化之旅
旅游路线
上海美食文化之旅包括上海老字 号餐厅、特色小吃店、传统茶楼 等,让游客领略上海独特的餐饮
文化和历史。
美食体验
游客可以品尝到各种地道的上海 美食,如小笼包、生煎包、阳春 面等,感受上海独特的餐饮文化
淮扬菜
总结词
淮扬菜是上海菜中的重要流派之 一,以选料严格、刀工精细、主 料突出、注重火工、原汁原味为 特点。
详细描述
淮扬菜强调刀工和火候的掌握, 注重原汁原味,菜肴色彩柔和, 清淡适口。代表菜肴有清炖鳝鱼 、蟹粉狮子头、大煮干丝等。
海派菜
总结词
上海的文化
海纳百川:上海的文化一、古代上海文化特点:上海在开埠前,虽也有一些文化设施,如书院,出过一些文化名人,如徐光启,产生过一些有文化意义的工艺品,如顾绣,但就整个城市而言,并无明显的文化个性。
由于上海大部分县直接从松江、昆山分出,且一直苏松太并称,同时江苏、上海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更与吴地渊源较深。
吴文化与越文化并无明确区分,历史上两地虽常有分合,但整个江南、浙北、浙东地区的交往非常频繁,语言基本一致,风俗大致相同,耕作方式、物产品种也大同小异,互为补充。
春秋时吴越成敌国,但在古九州中同属扬州。
秦汉时同属会稽郡,直到明清两代建南京和南直隶,江浙始分治独立,上海处于吴越文化圈的东缘。
上海当时的3000-4000平方公里不设一县,可见其被称为“海隅蛮荒”不是虚言。
上海是在明清两代才最后追赶上江浙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元人马端临(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著有《文献通考》、《大学集注》、《多识录》)对此地性格作过判断:“扬州人,性轻扬而尚鬼好祀”。
宋以后,上海人终于找到三种基本产业:煮盐,植棉,海运,这三大支柱产业使上海社会文化在江南地区标出特色。
顾绣是上海地区工艺品中的瑰丽奇葩。
顾绣因源于明代松江府顾名世家而得名。
嘉靖年间官宦顾名世嗜好绣品,晚年在现南市露香园路筑一园林,命婢妾制作绣品观赏、赠友。
可考的名手有缪氏、顾兰玉等。
以韩希孟(顾名世的孙媳)最具代表性。
现北京故宫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均藏有其作品。
韩希孟的精湛技艺确立了"顾绣"的卓越地位,她的写真手法对后世仿真绣的发展具有启迪作用,苏绣也受她的影响很大。
二、近代上海文化特点与海派文化上海近代文化的独特性,集中表现为“海派文化”。
上海文化并不等同于海派文化,但无疑是上海文化的重要方面。
对海派一词如何理解,学术界见仁见智,其义有广狭之分,狭义的海派,指京剧、绘画、文学等具体艺术品种中的上海流派,其源起于晚清绘画中的“海上画派”和京剧中的海派,后来内涵扩展、延伸,成为一种文化类型和文化风格,乃至包括审美情趣、生活方式,所涉人事亦不复限于上海一地。
老上海文化(一)
老上海文化(一)1、拜码头新到上海滩,要去拜码头,祈求能得到有势力的帮会或大人物的照应,希望以后在上海滩能顺顺利利。
“初来乍到,请多多关照”的客套被概括成拜码头,“拜码头”这三个字里饱含闯到上海滩的豪情,还有十里洋场的人情冷暖、世道险恶。
2、《长恨歌》王安忆的《长恨歌》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上海滩的角角落落。
三小姐王琦瑶这个上海女人一切悲欢离合,爱恨情仇都透出上海这座城市特有的气质——细腻、物质、灯红酒绿。
3、《良友》画报“学者专家不觉得浅薄,村夫妇孺也不嫌其高深。
”《良友》1926年2月创刊,第一期封面是一副套色照片,一个手捧鲜花、笑靥迎人的少女,这就是日后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胡蝶。
《良友》伴随了一代上海人的成长,《良友》从1926年创刊至1945年10月停刊,20年间,以八开本刊行,共出172期。
《良友》共载彩图400余幅,照片达32000余幅,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中国军政学商各界之风云人物、社会风貌、文化艺术、戏剧电影、古迹名胜等等无不详尽记录,可称为百科式大画报。
4、侬好“侬好!”上海话最具地方特色,曾经的上海人就像香港人只会讲广东话一样,他们只会讲上海话。
阮玲玉就不会讲普通话,学堂里先生教书也只讲上海话。
直至今日,上海话也无时无刻不起到排外的作用,一句“乡下银(人)”,就足够引发上海人和外地人之间的战争。
讲上海话是上海人的骄傲,是他们从骨子里透出高傲和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但是千万不要妄图和上海人争辩为什么在大街上飙上海话的问题,你绝对不可能改变这种现象。
5、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抽象的概念,但是它出品的那些动画片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具象的童年生活了。
《猪八戒吃西瓜》《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三个和尚》《小鲤鱼跳龙门》《三毛流浪记》等等,这些都是几代人不可磨灭的童年记忆。
6、沪剧沪剧,上海的地方戏。
依依呀呀的吴侬软语。
7、《申报》《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
上海十大特色
上海十大特色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和较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
说到上海文化十大元素,很多人心里想必都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其实上海城市特色无外乎是众人皆知的老洋房、弄堂(石库门)、外滩,还有标志性的上海话、旗袍等。
01上海话上海话是上海最显著的文化标志,是上海名片,它承载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时代回音、文化血脉、历史记忆。
通常意义上的上海话指的是上海市区的方言。
广义的上海话还包括上海各郊区的方言,例如浦东话、奉贤话、嘉定话、松江话、崇明话、宝山话、青浦话、金山话等。
上海要在文化上屹立于世界又区别于其他国际都市,应有其鲜明的主色调,上海话应该得到更好的传承。
02老洋房上海老洋房是上海的历史建筑,这些老洋房承载了当年上海滩的传奇故事。
风格各异的老式洋房如今分散在上海各地,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很是显眼。
现阶段,上海现存老洋房4000栋左右,90%以上产权归国有,2004年起只租不售。
象征着身份与地位的上海老洋房,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洗礼和沉淀,我们能够感受到它散发出来的文化气息。
老洋房为上海文化十大元素之一。
03弄堂(石库门)上海的旧弄堂一般是石库门建筑,这是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在所有建筑中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最有特色的。
弄堂是近代上海历史的最直接产物,最能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
多少年来,大多数上海人就是穿梭在这些狭窄而悠长的弄堂里,他们在这里度过了漫长的人生,并且创造了形形色色风情独具的弄堂文化。
时至今日,弄堂已经成为上海城市的华丽的背景色。
04旗袍旗袍虽脱胎于北方,但使其成为一大标志的,却是在上海。
20世纪40年代,上海对旗袍的改良达于极致,风行全国,由此勾画出了那个“摩登”的时代。
在当时上海女装最为华美、繁盛的时期,海派旗袍作为主要的流行女装,取代上衣下裙的女性标配成为了当时最常用的时装。
如今,上海街头仍保留着一些定制海派旗袍的专业服装店。
旗袍服饰是上海城市特色之一。
05外滩外滩是最具上海城市象征意义的景点之一,是上海名片,它是上海十里洋场的风景,周围还有位于黄浦江对岸浦东的东方明珠、环球金融中心等地标景观,是去上海观光游客的必到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