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10 谈语言课文分析
秋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0课《岳阳楼记》说课稿
秋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0课《岳阳楼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作的一篇骈文,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瑰宝。
文章通过描绘岳阳楼的美景,表达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文章背景的了解、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词句的翻译和赏析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岳阳楼记》这样的长篇骈文,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阅读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他们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岳阳楼记》,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句,掌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章的朗读和背诵,关键词句的理解,文章主旨的把握。
2.难点:文中某些句子的翻译和赏析,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岳阳楼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岳阳楼的美景产生兴趣,进而引入文章的学习。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对遇到的生词和难点进行标记。
3.合作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生词和难点问题,交流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讲解与赏析:教师对文章的重点内容和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对关键词句进行赏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5.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体会。
6.课堂小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重要观点和思想感情。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10课 岳阳楼记教案(详案)
10.岳阳楼记【教学目标】1、积累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2、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教学【教材分析】重点:1.掌握重要加点字词,背诵课文难点:1.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2.抓住本文骈散结合的写法。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合理停顿,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达到顺畅地背诵全文的目的。
【教学设想】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
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
文中除了大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重要的句子需要翻译理解外,还要学习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因此学习中把重点放在文言知识的掌握上,难点放在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封建时代许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穷则独善其身,大则兼济天下”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
他们为官时积极从政,力主改革,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贬时,则寄情山水,独善其身。
苏轼、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
特别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现出了阔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成为天下人的楷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岳阳楼记》。
二、作家作品简介1.作家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
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
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
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
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又主张兴修水利。
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0谈语言》教案(1).docx
谈语言项目设计内容备注课时第1课时课型略读课教具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章内容,能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学习作者大雅似俗的写作风格。
(3)学习本文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相结合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学生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学握本文所釆用的论证方法。
(3)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特色。
态度与情感(1)了解语言的丰富多样性。
(2)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重点分析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难点分析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教学手段方法讨论法、默读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或设计意图新课导入请看一则小故事:一天夜里,一位书呆子在睡觉时被蝎子@7,便大喊:“贤妻,速燃银烛,尔夫为毒虫所袭!”连说几遍,他的妻子还是听不明白。
他接着说:“身如琵琶,尾似钢锥,叫声贤妻,打着个亮子,看是个什么东西。
”他的妻子还是听不明白,书呆子实在忍不住了,一急之下,顺口吼道:“老婆,快点灯,我让蝎子给咬了!”这回他的妻子才有反应。
提问:为什么书呆子的老婆起初听不懂他的话,后来却又听懂了呢?检查预习弄巧成迪(zhud)坯堤(wei)以讹传%(e)娓娓动听(wei)(zhen zhuo)讨论起初他用的是文绐纟勺的书面语,迂腐可笑,令人费解;后来用口语,直截了当,自然容易理解。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授新课3.默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各段的大意。
提示:什么是关键句1.能表明作者观点的2.能给我们以启迪的3.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4.文中的中心句段意:第一部分(1)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第二部分(2〜5)书面语不能代替口语。
笫2段:文章脱离口语,就不能准确、鲜明、生动。
第3、4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第5段:朱自清早期的文章做作,不如后期朴实的好。
第三部分(6~7)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第8、9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
第10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
第11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课《精神的三间小屋》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课《精神的三间小屋》说课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本人今天的说课内容是《精神的三间小屋》,首先,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第十课,也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教材,是一篇难度较高的文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有难度的。
本文内容主要讲述了精神的三间小屋——“理性的小屋”、“情感的小屋”、“意志的小屋”如何互相依存、相互作用,来共同构成人类完整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关键词语:精神的三间小屋、理性的小屋、情感的小屋、意志的小屋,在理解本文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如上核心词汇,描述自己的精神世界。
2.让学生理解人的精神世界多面性,在不同的运用环境下不同的小屋扮演的角色。
3.引导学生探讨语言词语等具象符号与抽象符号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如下:(1)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和语言理解。
(2)运用关键词语言句对文章进行一定的解释和总结。
2.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小屋(理性的小屋、情感的小屋、意志的小屋)互相作用、依存的抽象感知。
(2)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词语揭示出文章的多重意义。
四、教学过程分析1.新课导入:出示一幅图片, 进行启发性讨论,引导学生了解人的精神世界的多样性。
2.课文解读:通过师生共同朗读、分组阅读,对教材进行深度阅读, 具体步骤如下:(1)学生通过预习,对文章进行简单的了解和阅读,并进行提问。
(2)授课老师对全文逐句进行深度解读,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感性认识,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文中关键词语对全文进行总结。
(3)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互动交流学习笔记,反思和思辨,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3.归纳概括:对全篇文章进行精读、小组合作、语言练习及个展示等阶段,进一步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并运用。
4.能力拓展:通过个人小作文或组合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具体总结做题思路,提升解题技巧。
谷海蛟初中语文版第十课《谈语言》(语文版)[1]
第三单元第十课谈语言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弄巧成拙”“以讹传讹”等字词和文学常识,能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培养从议论文具体的论述中提炼、概括论点的能力。
2.通过合作探究,掌握在文章中恰当运用口语和书面语的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积极投入,全力以赴。
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规范的使用语言。
课前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有感情朗读课文,进行知识梳理;勾划课文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2、3题书面完成,1题只需自查记忆。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4.限时10分钟独立完成。
Ⅰ.教材助读一、走近作者王力先生是广西博白县歧山村人,早年家境贫寒,十四岁的时候,仅读完初小的王力就失学了。
此后十年,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刻苦自学,为他今后在学术界的纵横驰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凭着自学打下的基础,王力二十六岁考入清华研究院,师从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位学术大师。
二十七岁自费留学法国攻读语言学,1931年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从此开始致力于中国现代汉语语言学科大厦的构建工作。
从那时起直到1986年去世的五十多年间,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里还是在人妖颠倒的“十年浩劫”中,无论条件怎样艰苦、环境怎样险恶,先生的学术研究从未停止过。
1954年,王力教授从广州中山大学奉调北京大学。
他先后写作了《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史》《同源字典》《诗词格律》《诗律余论》《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音韵学》等大量著作和论文。
五十多年来,他以渊博的学问,过人的才识,拓荒者的气魄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在语言学领域里辛勤耕耘,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自己也成为我国20世纪最卓越的语言学家之一,当之无愧的一代学术大师。
王力先生的《谈语言》是一个谈话记录,因此与一般的文章不一样,有一种特殊的风格。
二、文体知识1.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第10课《谈语言》教案(语文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10课《谈语言》教案(语文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谈语言学习重点:1.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学习阅读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方法。
2. 猎取文化营养,丰富思想,进展思维能力,培养思辨的适应,享受思辨的乐趣。
3. 培养阅读观赏议论文的爱好和适应。
4. 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所带来的思想水平的提高,关于记叙文写作的立意、选材也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建议1. 本文的论点未直截了当提出,可组织学生讨论,以提高分析课文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2. 〝七月流火〞的例子是为了讲明弄巧可能成拙。
但此例的直截了当意义却在于读书不能望文生义。
教学中可借此例引导学生认真读书。
〝最好水平〞,作者讲在书面语中不能用,在口语中将就可用,因为本文是在谈论书面语。
事实上,用在口语中也是错误的,也不可取,口语也要规范。
学习内容1. 大雅似俗的风格王力先生的«谈语言»是一个谈话记录,因此与一样的文章不一样,有一种专门的风格。
表面看来信马由缰,想到哪儿讲到哪儿,然而所讲的内容却是一位语言学家所深思熟虑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差不多原那么,而且脉络清晰。
因而,这篇课文实在是大雅似俗。
2. 关于课文的论点本文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咨询题,其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
它有两个分论点。
第一个分论点是〝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第二个分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课文的论点并没有直截了当提出,而是化解为两个分论点。
分论点也没有直截了当提出,而是隐含在或者讲渗透在具体的论述中。
这种情形在文章中比较少见,但在谈话中也并非绝无仅有。
因为谈话必须平易,而直截了当讲出论点可能过于庄重。
而且谈话中,句子与语境的关系更为紧密,因而不能生硬。
同时,谈话常常是开始的时候想到了最重要的内容,然后又想到其他方面,逐步把思想表达完整。
有人适应于在文章中找原句作为论点,可能认为本文的论点是〝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
把这话作为论点的困难在于:第一,所指不明,怎么讲那个地点的规范化和大众化指什么?第二,文章谈论的是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大众化〞指的事实上是〝不能脱离口语〞,只是因为上下句都谈到了读者,才讲成〝大众化〞。
第10课《谈语言》PPT课件
(2)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 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
(3)报道上运用“最好的水平”这一说法。
(4)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 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
讨论:左右两组各出了什么毛病,结 合文章里的话来回答。
●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用朱自清早年和晚年的作品作对比, 说明口语化、大众化的好处。)
分论点
1、书面语不能脱 离口语。
2、书面语应当规 范化。
中心论点 论证方法
书面语应当 是经过加工 的口语。
摆事实 讲道理
●试概括本文的主旨。
本文谈论书面语的使 用问题。主张“书面语应 当是口语的规范化”。告 诫人们应当重视使用语言 的基本原则。
(2) 小红给在外地工作的妈妈写信: “亲爱的妈妈,好久不见了,真是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现在我的 成绩是日新月异,老师对我的关怀 是无所不至。祝您健康快乐,永垂 不朽!”
三、公园的草坪上的警示牌,表述 不好的一项( ) A我送大家一片绿,大家给我一份爱 B小草青青,足下留情 C我在朝你微笑呢?你为什么还踩我 D踩踏草坪,罚款。
什么是关键句 1. 能表明作者观点的 2. 能给我们以启迪的 3. 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 4. 文中的中心句
1. 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 且要像木匠爱斧锔、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2. 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 的。
(止咳药广告) (白酒广告)
刻不容缓 地久天长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本册特点:突出文学作品和议论文体裁,以专题、文体方式构成,以单元形式进行阅读教学,兼有文言文单元集中教学。
本册目标:侧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继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语文的综合素养。
一、各单元教学目标及操作策略第一单元以歌颂大自然为专题(诗歌)(一)达成目标(三维)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诗歌语言。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诗歌,唤起学生的想象和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歌的自然美景,体味诗情意,感悟人生真善美。
(二)各课基本内容五首均抒情诗,其中一首旧体词,两首中国当代诗,两首外国诗。
《沁园春雪》本词借景抒怀,主要描写雄伟壮阔的雪景,纵论历史人物,抒发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雨说》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普写的爱之歌,既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充满希望之歌。
该诗是运用象征手法的“朦胧诗”派的代表作。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和《夜》两首均为赞美大自然永恒之美的田园诗。
(三)单元教学要求教学诗歌,重在引导学生深入感知意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获得感性认识,进入诗中情境,体验情感,感悟诗意。
(四)综合性学习内容:在活动中把握和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味诗的语言,感受大自然之美。
形式:通过诵读诗歌,搜集有关资料,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和抒怀表达能力。
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感悟和情感表达能力。
本单元以“雨的诉说”引出相关的活动,以此激发学生读诗兴趣、丰富情感。
第二单元以思想风采为专题(演讲、书信)(一)达成目标1、知识与能力:领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品味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口语运用的技巧;掌握演讲辞和书信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增强自主朗读,学习在语境中掌握文章句义和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人类精英活跃思维、丰富的情感和闪光的思想。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谈语言》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爱。
这是一篇谈话记录书面语使用的议论文。由于我们
学生学习能 班大部分学生由于基础普遍习起来,特别是寻找论点论据时候,需要一定的时
间去理解、思考,老师并要给予一定的指导。课文中涉
及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因而学生学习起来比
较感兴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此为契机,可以很好地
学生:老师对我的关怀是无所不至
教育,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课例研究综
在育人方面,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语文学科 述
具有人文性的特点,新课标的要求是进一步实现语文育
人价值的彰显。人文性的核心理念是确立学生在教学中 的主体地位,创设有利于形成学生健康人格的校园人文 氛围,建立合理的、和谐的教育体制,保持教学内容的 情(情感)、道(本质)、美(审美)的有机统一,对学生要 进行人文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育人。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按照“生活事例---课文举例---实际运用”的思路
进行教学。让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去感受口语和书面语 教学策略选
之间的差别,从而把握好自己的口语关。 择与设计
教学辅助手段:可以利用一些有错误的标语进行教
学。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听故事找毛病:小红给在外地工作的妈妈写信:“亲
爱的妈妈,好久不见了,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啊!现在我的成绩是日新月异,老师对我的关怀是无所
不至。……祝你健康快乐,永垂不朽!”你觉得哪些词
教学过程 语用的不当找出来。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
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是怎样看
待这个问题的
学生:‘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学生:成绩是日新月异
意义。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的中心论点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的中心论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的中心论点。
课文通过讲述原始森林里不同动物的生活状况和他们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的介入对自然的影响,引发读者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
课文一开始描述了原始森林中各种动物的生活状态,如老虎、花豹、灵猫、狍子、犀牛等等,它们都过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
这些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策略和技能,它们依靠自身的本能和智慧来寻找食物、抵御外敌,从而维持了自己的生存。
但是,随着人类的进入,人们开始开垦土地、扩建住宅等活动,破坏了原始森林的生态平衡。
原本自给自足的动物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危机,它们的生活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干扰。
比如,灵猫原本是栖息在大树的树穴里,但现在树被砍伐了,它们的栖息地也被破坏了。
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动物身上也有体现。
这种对自然的过度干扰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矛盾。
在课文中,记述了人们捕杀老虎和犀牛的行为,这是人类对自然的侵略和破坏。
同时,人们对自然的渴望也不断增加,比如在课文中提到人们对犀牛角的疯狂追逐。
这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追求加剧了矛盾,破坏了原本应该和谐共生的关系。
然而,课文也呼吁人们要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可以看到它们在自然界中处处寻求平衡,它们依靠自身的智慧和本能找到合适的食物和栖息地。
人类应该借鉴动物们与自然相处的方式,保护自然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之,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的中心论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课文以原始森林中的动物为例,展示了它们与自然的关系和遭受人类侵害的情况。
通过这些描写,课文引导读者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呼吁人们要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应该学习动物们的智慧,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行为当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笔记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笔记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2. 出处。
二、字词积累。
1. 通假字。
- “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通“嘱”,嘱托。
2. 古今异义。
- 气象万千。
- 古义:景象。
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 微斯人。
- 古义:如果没有。
今义:微小。
- 越明年。
- 古义:到了。
今义:越过。
3. 一词多义。
- 观。
-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极。
-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至)-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和。
- 政通人和(和乐)- 春和景明(和煦)- 一。
- 一碧万顷(一片)- 长烟一空(全)4. 重点实词。
- 谪守: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
- 胜状:胜景,美景。
- 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 朝晖夕阴:早晚阴晴明暗。
- 迁客骚人:谪迁的人和诗人。
- 淫雨霏霏:连绵不断的雨。
- 日星隐曜: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
- 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折断。
-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
- 去国怀乡:离开国都,怀念家乡。
- 忧谗畏讥: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
-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 宠辱偕忘: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
- 把酒临风:端着酒,迎着风。
三、文章结构。
1. 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2. 第二部分(2 - 4段)- 第二段(2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
- 先总写“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接着从空间上描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雄伟壮阔景象。
- 第三段(3段):写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即阴天时迁客骚人的“悲”。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精神的三间小屋》第八段的论证思路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精神的三间小屋》第八段的论证思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是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十课,它通过描写作者成长过程中的三个人物形象,展示了精神世界的变化和成长。
本文将分析第八段的论证思路,讨论作者在该段中通过对母亲的描写来论证“成功的过程是难以预料的,也是自有规律的”。
具体分析如下。
第八段首先以“然而,如果没有她的鼓励和撑持,我的一切努力就会沦为无用功”作为引子,通过“教书育人”“尽心尽力”等词语,描绘了母亲对作者艰辛奋斗的支持。
进一步,作者提到母亲“她没有给予我太多物质上的关心”,从而指出母亲关注的重点并不是物质上的享受,而是精神上的成长。
然后,作者细致地描述母亲为作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有的时候,凌晨四五点钟就听见床头学习灯轻轻地响起”。
这种细节描写不仅突出了母亲的辛勤付出,更展示了母亲为作者提供的学习空间和时间上的支持。
此外,通过“我不一定理解,但我感激她”的表述,作者传达出自己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之情,进一步加强了论证的力度。
接下来,作者用具体的实例来直观地说明母亲的教导对作者的影响。
作者提到母亲常用“你要有一个人生理想,为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努力学习”来激励自己。
这一细节不仅展示了母亲的言传身教,更突出了母亲对作者的成长起到的积极引导作用。
最后,作者通过对自己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进行的回顾,进一步强调了母亲对于作者成功的重要性。
通过提到自己一度怀疑“精神的力量是否能够帮我渡过重重的困难”,作者暗示了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挑战和失败。
而母亲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鼓励和支持,无疑对作者起到了巨大的正面影响。
总结起来,作者通过对母亲的描写和回忆,论证了“成功的过程是难以预料的,也是自有规律的”。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示了母亲对作者成长过程的关注和支持,强调了母亲在作者成功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通过作者自身的经历,表达出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之情,加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本段文章通过对第十课《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第八段进行分析,论证了“成功的过程是难以预料的,也是自有规律的”。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精神的三间小屋》第八段的论证思路
《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第十课,其中第八段主要讲述了作者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构建和思考。
以下是对该段落的论证思路的解析:提出论点:作者首先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即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三间精神的小屋。
这三间小屋分别代表了对于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思考和探索。
建立精神栖息地:作者认为,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能够让自己在精神上安顿下来的地方。
这个栖息地可以像家一样温暖和安全,也可以像一座寺庙一样宁静和神圣。
这个地方可以让人们摆脱外界的喧嚣和压力,让自己的内心得到放松和平静。
空间的充盈与贫瘠:作者指出,如果我们将自己的心灵比喻为一个小屋,那么这个屋子里的空间就是我们的精神世界。
这个空间是充实还是贫瘠,取决于我们是否在其中有意识地投入和建设。
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地学习、思考、感受和创造,那么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更加丰富和充实。
关注和改善精神空间:作者提倡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获得支持和帮助,接受挑战和困难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和适应能力。
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改善自己的精神空间。
天井的描述与精神的联系:作者以天井为例,指出天井既代表了童年时代和成长的回忆,又有着一种能够将人带入无尽想象的力量。
这种力量源于对人类的精神产生冲击和震撼。
天井中的大自然力量并不仅仅体现在景色的美丽上,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向往,并引发了他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思考。
总结与升华:作者通过天井的描述,将大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精神联系在一起。
他认为,大自然的力量能够猛烈地冲击着人类的精神,使其产生震撼和激情。
同时,作者将精神比喻为“三间小屋”,以此暗示人类精神是一种重要而脆弱的存在,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精神的三间小屋》第八段的论证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地阐述了作者对于精神世界的理解和思考。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谈语言》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生针对书面语的使用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并板书在黑板
上。
4、用凝练的语言概括这两句话的内容,选择最漂
亮的一句板书在黑板上。
五、开展讲笑话,明语病的竞赛活动
汉语言博大精深,我们却要热爱自己的语言,又要
严肃地运用它,不要闹笑话。请你想想,在生活或学习
中你有没有闹过笑话?看过的、听过的也可以(即兴创
作的也可以)先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推荐同学发言,其
教学目标
2、了解语言学家所谈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
3、体味文章清晰的脉络、明确的论点几到位的论
证。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一些问题已有自己的看法,但对
文章的内容没有具备概括和分析能力。虽能初步把握文
学生学习能 章内容,但对议论文的学习方法尚不熟悉。八年级学生
力分析 以有一定感悟,在本课中将对学生作进一步的引导,加
他同学指出毛病所在。比一比:谁的笑话讲得最好?谁
是找毛病的能手。
六、当堂训练:
分析下面句子:
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
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文章要注意用语要口语化、规范
化。这个论点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得出来的。作者举
了反面例子,如一些脱离口语弄巧成拙的例子,说明话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谈语言》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谈语言》
称
文章共 12 个自然段,阐述的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
教材分析 规范化”的中心论点。课文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而
是化解为两个分论点:“书面语言不能脱离口语”和
“书面语言应当是规范的”。
知识与能力:
1、理清文章的结构,掌握文章的内容。
九年级语文上册 10 谈语言课件 语文版
第十一页,共12页。
(jīlěi)
课后1、摘录文中出现的成语 积2、今后(jīnhòu)写作注 累意用语的口语化和规范化
第十二页,共12页。
义务教育(yìwù jiàoyù)课程标准实验 教科书
语文
八年级 上册
第一页,共12页。
10. 谈语言(yǔyán)
王力
第二页,共12页。
本节课任务 (rèn wu):
A、把握(bǎwò)课文基本内 容,
明确作者的语言观念 B、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第三页,共12页。
勾画出作者对“语言 (yǔyán)”作出的主要论 述。
第六页,共12页。
4、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 到 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 矛盾,句子不合(bùhé)逻辑,不合(bùhé)语法。 5、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6、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 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 者能读懂。
第四页,共12页。
关键(guānjiàn)句:
1、能表明(biǎomíng)作者观点的
2、能给我们(wǒ men)以启迪的
3、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
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 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 爱斧锔、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 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2、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 (yǔyán),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3、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
第七页,共12页。
7、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 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 8、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 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 。 9、语言应该是发展(fāzhǎn)的,规范的标准也 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
《岳阳楼记》赏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岳阳楼记》赏析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历来为人景仰。
他的名文《岳阳楼记》更是千古传诵,备受赞美。
文章充分表现了范仲淹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与虽处逆境仍不计个人得失、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
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尤其是政治生活的原因,范仲淹也有远避尘嚣、出世归隐的淡淡愁绪。
《岳阳楼记》正是范仲淹这一矛盾人生的写真。
鲁迅先生说过:“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比较确凿。
”在具体分析《岳阳楼记》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从范仲淹的出身与生活道路来考察其人生的矛盾性。
范仲淹出身微寒,幼年丧父,靠奋发读书举进士第之后跻身仕途。
他耿直豪爽,不避权贵,积极主张革除旧弊,却时遭劫难。
先是因抨击宰相吕夷简多用私人,谪知饶州,既而以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还朝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后,又因提出十条政治改革措施,遭保守派反对罢相,贬邓州,而后谪守杭州、青州,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最终在赴颖州仕途中病死。
范仲淹在宦海中奋力挣扎,虽几经浮沉,终不失其忧国忧民之志。
他饱学达理,志洁行廉,一生都在学习、效仿古代圣贤之士“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欧阳修《范公神道碑铭》云:“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不仅重自身品德修养,常自勉要忧国忧民,还以此教其子。
《宋史•范纯仁(即范仲淹之子)传》云:“疾革,口占遗表,其略云:盖尝先天下而忧,期不负圣人之学。
此先臣所以教子,而微臣资以事君。
”正由于范仲淹能够学习并效仿古人“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他的人生主旋律是积极向上的,无论由朝官到地方官,抑或由地方官到朝官再到地方官,他都力图刷新政治,积极进取,在治军治民上均卓有建树。
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范仲淹要实现其比较进步的政治抱负,是非常艰难的,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每当其政治改革主张被挫败之后,他的内心自然会有一种失落感,每当其被政敌击败,被谪贬之后,他的心力自然会有一种疲惫感,这样,就会隐隐产生一种渴望宁静生活的归隐思想。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评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评析简介本文旨在对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进行评析,分析其特点和优缺点。
教材特点1. 多样化的文本形式: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涵盖了多种文本形式,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使学生接触到不同风格和形式的文学作品。
2. 突出思辨与思考:教材注重启发学生思辨和思考能力,通过选取富有思想深度的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索。
3. 关注当下社会与生活: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材上注重关注当下社会问题和学生关心的话题,使学生能够从中获取更多的社会信息和价值观。
优点1. 经典文学融入:教材充分融入了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边城》等,使学生接触到经典作品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与欣赏能力。
2. 学科融合:教材的选材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历史、地理、哲学等,促进了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研究。
3. 培养综合能力: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分析思辨、文学鉴赏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缺点1. 部分内容难度较高:教材中有些文本难度较高,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较为困难,需要更多的教学辅导和指导。
2. 选材范围有限:教材选取的文本范围相对较窄,忽略了一些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可能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与阅读体验。
3. 缺乏互动性:教材内容较为传统,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可能导致学生对语文研究的兴趣降低。
结论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在多样化的文本形式、思辨与思考的引导以及关注当下社会与生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然而,仍需注意教材中部分内容难度较高、选材范围有限以及缺乏互动性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针对教材中的缺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拓展,从而更好地发挥教材的教学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语言
王力先生的《谈语言》是一个谈话记录,因此与一般的文章不一样,有一种特殊的风格。
本文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作者谈了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谈话中阐述了“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也可以说成:书面语应该是经过加工的口语)的观点。
一、内容结构
文章共12个自然段,阐述的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的中心论点。
课文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而是化解为两个分论点:“书面语言不能脱离口语”和“书面语言应当是规范的”。
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第二部分(第2~5段),书面语言不能脱离口语。
第三部分(第6~12段),书面语言应当是规范的。
第一部分:在这一段中,作者没有直接提出论点或是分论点,而先是从语言的功能方面来谈语言的工具性。
然后说到了本文针对的对象:爱好写作的人。
进而运用了类比的方法告诉我们: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作者选取的类比的对象更进一步说明了语言的工具性:斧锯是木匠的工具,颜料是画家的工具,武器是战士的工具,同样,语言是写作的工具。
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作者也没有直接提出分论点,而是先提出“许多人”写文章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两个“从……到”是对“许多人”的进一步举证,由这样做的人范围之广来说明问题的普遍性。
最后一句“文章脱离了口语,就不可能准确、鲜明、生动”,通过指出“文章脱离口语”的不好结果来批评反面现象,提出分论点:书面语言不能脱离口语。
第3、4两个自然段通过两个反面的例子证明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第5段通过对朱自清早年作品做作的不好和晚年作品朴实的好相对比,论证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第三部分:作者在第6、7自然段由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谈到自己的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进而强调书面语是应该规范化的。
第8、9两个段落举了两个例证,证明某些用语的不规范。
两个事例一个是违背事理,
一个是望文生义,但共同的结果是造成语言的混乱。
第10自然段谈了“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作者的论述准确又全面。
第11自然段提出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
最后一段提出“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了标准也会发展”,这说明作者议论的科学性和发展的观点。
二、写作特色
1.大雅似俗的风格。
因为本文是一个谈话记录,表面上看信马由缰,想到哪说到哪,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个语言学家深思熟虑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而且脉络清晰。
2.平实易懂的语言。
因为是谈话,所以本文的语言与一般的议论文相比,多用短句,多用单句,句子结构也比较简单。
文中所举的例证都是报刊上的报道或是著名散文家的例证,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也都很有说服力,平实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