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地理必修三复习
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本
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本____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1.地球的形状与地球的运动地球是近似于一个椭球体,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2.地球的大气层大气层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持地球表面适宜生命存在的重要功能,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3.地球的水圈地球的水圈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体内的水,它们通过水循环相互转化。
4.陆地的基本构造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海洋两部分组成,陆地是地壳上海拔较高并露出水面的部分,海洋是被水覆盖的部分。
陆地主要构成有大陆和岛屿。
5.地壳的构造与运动地壳是地球表层的一部分,由岩石组成,具有不均匀分布和多样化的构造。
地壳运动包括地壳的抬升、下沉、侧错和折叠等。
第二章经济地理与人口地理1.经济地理的基本概念经济地理研究经济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格局,包括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等。
2.城市与城市体系城市是人口聚集和经济活动集中的地区,城市体系是由城市和城市间的联系组成的空间网络。
城市体系可以根据城市的大小、地理位置和功能特点进行划分。
3.农业地理与农业发展农业地理研究农业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格局,农业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工业地理与工业发展工业地理研究工业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格局,工业发展受到地理条件、资源分布和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5.人口地理与人口分布人口地理研究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变化,人口分布受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
第三章区域地理与自然资源1.区域地理区域地理研究不同地区在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文化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和联系,包括区域的划分方法、区域类型和区域发展等内容。
2.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人类可以利用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包括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根据资源的特点和用途,可以将其进行分类。
3.能源资源与能源开发利用能源资源是支持人类社会各项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高考复习大纲)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高考复习大纲)第一章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试分析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差异:长江三角洲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水稻土);河网密集,湖泊众多;耕地破碎,多为水田,人均耕地少;矿产资源贫乏。
松嫩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为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水热组合条件较差;地形开阔平坦,黑土肥沃;耕地集中连片,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石油资源丰富。
影响:长江三角洲在良好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一年两到三熟;河湖水面广,水产业发达;水运发达,商业贸易发达;依靠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形成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一年一熟;松嫩平原西部草原分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利用石油和周边地区的煤铁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一、荒漠化:1、分布: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2、包括:沙漠化-西北;次生盐碱化-华北,灌溉农业区;石质荒漠化-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红色荒漠化-南方地区丹霞地貌;二、盐碱化成因:1、气候干旱,蒸发旺盛;2、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地下水位上升,盐分富集地表,盐碱化严重;3、地势低洼,排水不畅;4、过量使用化肥;5、沿海地区海水倒灌;三、治理盐碱化:引淡淋盐;排灌结合,合理灌溉,滴灌喷灌;防止海水倒灌,营造红树林,建沿海堤坝;四、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1、地理位置和范围:位于温带,深居内陆,大兴安岭以西,昆仑-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中国西北;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分;2、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少;3、地形:东部为高原,西部盆地和山脉相间分布,三山夹盆地;4、河流:内流河为主,径流量少,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汛期,冬季断流;5、植被:稀少,以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五、天山北坡迎风坡:盛行西风带来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气遇天山北坡抬升形成地形雨;六、风沙活动(沙尘暴)原因:气候干旱,地表水缺乏,河流欠发育,植被稀少,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土壤以疏松沙质沉积物为主,大风日数多且集中;风力大(冬季西北风)成因:离冬季风源头近;地形坦荡植被稀少,对风阻力小,风力大;七、荒漠化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干旱,风沙活动频繁;2、人为因素(决定因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建设不注意环保;八、荒漠化防治的措施有哪些:合理利用水源:推广节水农业、减少水井数量(合理利用地下水)、合理分配上中下游水资源(防止过度引河流水灌溉);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体系:生物措施-防护林;工程措施-沙坡头草方格沙障;调节农、林、牧用地关系: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还湿;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控制人口增长;第二章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一、森林的作用-大自然总调度室:环境效益--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生态效益--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二、热带雨林1、分布:南美洲的亚马逊;非洲的刚果盆地;亚洲的东南亚;2、雨林全球环境效应调节全球气候;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维持全球碳氧平衡;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地球之肺”“蓄水海绵”“基因宝库”“医学宝库”3、雨林生态脆弱性—土壤贫瘠(砖红壤):生物循环旺盛,有机质和养分被植被吸收;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三、亚马孙开发原因: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的需求;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开辟大型牧场;四、巴西迁都原因(里约热内卢迁往巴西利亚):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气候更加凉爽;巴西利亚位于国土中央,便于管理,利于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河流流经,水源充足;五、热带雨林的保护措施:1、鼓励保护性的开发;2、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3、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4、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5、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6、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1、划分依据:地形、气候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地形和气候是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 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植被是自然带的标志(镜子) 水文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划分暖温带与亚热带;800mm年等降水量线——划分湿润区与半湿润区②南北差异(2)东部季风区的四大亚区的差异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古+广西1、在图上填注:(1)山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2)东北平原的三大组成: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3)内蒙古高原(4)主要河流:松花江、嫩江、辽河、黑龙江、乌苏里江2、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气候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东北地区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②地形条件:地形影响着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东北地区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农业可多种经营。
③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④工业发达(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一些工业部门以农产品为原料。
形成工促农牧,农牧兴工的格局。
);⑤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利——东北亚经济合作为本地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机遇。
⑥开发时间较晚,地广人稀。
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4、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区域内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形成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①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复习要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复习要点
在地理的学习当中一定要对知识点熟悉,认真审题,联系相关知识点进行思考答题,小编在这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特征: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1、两地自然环境的异同
2、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试说明要求:1、了解区域的含义。
2、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结合实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单位,它是人们在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具有一定的特征,以及一定的、和。
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如。
3、案例分析——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相关案例】1、比较秦岭——淮河南北地区2、比较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4、区域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阶段、阶段、阶段。
5、案例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稠密的水系成为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开垦困难,所以这一时期业发展缓慢。
②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制约因素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如水系提供了天然通道等,农业得到较快发展。
成为我国主要的产地、和产地。
③随着工商业的发展,的地位在下降。
【相关案例】1、分析鲁尔区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2、美国五大湖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考试说明要求:1、知道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2、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3、知道全球定位系统的概念及其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4、知道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5、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6、知道数字地球的含义。
主要知识点:1、地理信息技术是指、管理、和应用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和等。
2、遥感广泛应用于、、等领域。
(结合实例分析)3、全球定位系统是指利用,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的系统,简称。
4、全球定位系统包括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和-GPS信号接收机。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复习要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复习要点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复习要点地理学是广阔的科学领域,是研究地球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发展演变过程,探讨自然、人文现象的综合性学科。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必修三是探究自然地理及其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地理资源方面的利益纷争和合作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下面就为大家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的内容以及复习要点。
一、必修三知识点1. 自然地理类型自然环境是指人类所处的自然条件,因此,必修三主要涉及我国自然地理类型,包括高山、高原、平原、丘陵、盆地和沿海海岸带等自然地理要素。
这些要素是地球表面地貌的形态展现,反映了长时间的地质构造运动、风化侵蚀作用等自然过程的影响。
2. 资源类型和利用资源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资源类型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文化资源。
其中,必修三重点关注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利用方式,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
同时,探讨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生态环境的维护和自然保护的原则。
3. 务实产业与地理特点区域发展与产业布局是地理学特别重要的内容,必修三涉及我国主要的工业和农业经济地带,了解其地理特点和相关的产业分布,还有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
单纯地了解产业分布的区域差异性是不够的,需要探讨相关的因素,如人口、政治文化、自然环境、资源、交通和技术等,从而更好地理解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特点。
二、复习要点1. 建立知识框架复习时,要建立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
理清学科内部复杂的名词术语网络,梳理出不同层次、不同主题的观点和知识点,使这些知识点之间形成信息流,形成逻辑框架结构,为高效复习和记忆打下基础。
2. 掌握名词术语地理学涉及大量的地理名词术语,而这些术语在考试时会出现大量的抉择题和填空题型,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也要理解和记忆各种专业术语的含义,以便快速准确地答题。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已标重点】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5、地理区域与地理位置:区位:狭义是指该事物的位置,广义是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区位包含了位置的概念。
6、地理位置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自然位置(海陆位置)、政治位置(各种政治力量的空间配置关系)、经济位置(事物间的经济空间关系)。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黄土高原]2、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荒漠化定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它不仅包括土地荒漠化,还包括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根本原因: ①人口压力,②人类活动不当。
直接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坡地开垦、樵采退耕还林,发展立体农业,解决农民燃料问题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亚马逊热带雨林、洞庭湖湿地】1、森林分布现存的原始森林分布:集中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世界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亚马孙热带雨林。
2、热带雨林的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高中地理必修三单元复习重点归纳(39张PPT)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状况: 北多南少,西多东少
准噶尔盆地
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对东西部发展有什么影响? 西部
东部
东部
1、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 1、缓解东部能源紧张状况 优势 2、优化东部能源消费结构 2、优化产业结构 3、左同 3、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促 4、左同 进经济发展 5、左同 4、增加就业机会 6、左同 5、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6、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 6、解决居民生活能源问题, 量(酸雨、灰尘) 保护生态
初步分析流域 的地理条件
人文地 (人口、经济发展 理条件 基础等) 深入分析流域发展各地理要素间关系 有利要素 制约要素(问题)
探寻发展方向
制定综合治理对策
4.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辽中南地区与鲁尔区的比较
项目 德国鲁尔区
1、丰富的煤炭资源 2、临近铁矿区 3、便利的水陆交通 4、充足的水源 5、面向世界市场 1、廉价石油的竞争 2、钢铁生产过剩—钢铁危机 3、工业结构单一以重工业为主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1、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 2、调整工业布局 2、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3、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4、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5.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案例: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条件
图示法记忆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 下面就其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归纳如下:
田纳西河开发:水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
田纳西河治理——从防洪入手;
治理措施:课本44页
①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
②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业; ③利用廉价水电,发展高耗能工业;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框架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框架高中地理必修三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涵盖了世界地理、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对高中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提供一个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内容。
一、地球与地图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它具有自转和公转的运动。
地球的形状是近似于椭球体,由于地球表面存在陆地和海洋,所以地球被分成陆地和海洋两个主要部分。
地图是地球表面的缩小或者放大的展示方式,常用的地图投影方法有等距离圆柱投影、等角圆柱投影等。
二、自然地理环境1. 大气环境大气是地球围绕在地表以上的气体层,它包括了多种气体,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大气具有一定的厚度和层次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等。
大气的运动形成了风、云等天气现象,气候则是长期的天气变化。
2. 水文环境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主要指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地下水则存在于地下的含水土层和岩石裂缝中。
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流动的过程,包括了蒸发、降水等环节。
3. 土壤环境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五个组成部分构成的。
土壤的发育受到气候、岩石、植被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合不同的农作物生长。
4. 植被环境植被是地球表面的绿色覆盖层,它具有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重要的生态功能。
不同的植被类型分布在不同的气候区域,形成了地球上的不同生态系统。
三、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 人口与城市人口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的人的总和,它会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等人口因素的影响。
城市是人口和经济集中的地区,它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工业与能源资源利用工业是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加工和利用的活动,它对环境有着一定的影响。
能源资源是工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支撑,包括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
3. 农业与农田利用农业是指人类通过耕种、养殖等方式获取食物和农产品的活动。
农田是农业生产的基地,科学合理的农田利用对于提高农业产量和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要点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预习必修三主干知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读图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1、定位:30°N~32°N,120°E~122°E,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长江、京杭运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6、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7、矿产资源贫乏。
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发展重工业)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1、定位:43°N~48°N,125°E附近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陆性稍强),温暖时间短,作物的生长期短。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较为集中,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耕作方式相对粗放,亩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6、作物: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辽南为冬小麦)7、矿产: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8、工业:我国的重化工基地。
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为例来分析1、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
2、开发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化不利的自然条件为有利的条件。
高中地理必修三期末复习精选百道选择题
中学地理必修三期末复习精选百道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按综合指标划分出来的区域有A.干湿地区B.自然区C.高原区D.热带雨林区2.关于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A.区域都具有肯定的区位特征B.区域都有肯定的面积和形态C.区域都有肯定明确的界线D.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深刻的影响3.确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是A.土壤和植被B.气候和地貌C.水文和土壤D.植被和水文读图1“七个省级行政单位某种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面积的比例图”,回答4—5题:4.该植被最有可能是A.草原B.苔原C.硬叶林D.针叶林5.该植被分布区最普遍的环境问题是A.酸雨B.固体废弃物污染图1 C.土地沙化D.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缘由,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据此回答6—9题:6.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峻,主要人为缘由是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B.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C.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D.干旱和大风现象7.保持水土的根本措施是A.平整土地B.修水平梯田C.深耕改土D.造林种草8.黄土高原人地冲突尖锐,关键问题在于A.植被破坏B.人口过度增长C.贫困D.环境恶化9.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A.经济可持续发展B.社会经济持续发展C.生态可持续发展D.削减污水排放量10.山西省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是A.露天开采B.矿区道路的铺设C.开矿井巷道的建设D.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我国为了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建设了很多防护林体系,其中规模较大的是“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据此,回答11—12题:11.“三北”防护林所起的主要的环保功效是A.吸烟除尘B.美化环境C.防风固沙D.净化空气1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C.调整气候、稳定大气成分D.净化空气、吸烟除尘据报道,我国江西省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的“红色荒漠”,据此推断回答13—14题:13.“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是A.风蚀作用B.水蚀作用C.沉积作用D.风化作用14.“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缘由是A.滥伐森林B.开山取石C.过度放牧D.风化作用图2是某地区的地形图,回答15—118题:15.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A.交通发达B.单位面积产量高C.水热条件好D.人均耕地面积广16.以下不属于...该商品粮基地特点的是A.以国营农场的经营方式为主B.粮食商品率处于较低水平C.已经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D.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17.城市P某家具厂生产的实木家具销往全国很多地方。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为近似于椭球体,不是完全的球状。
-地球的光带由两个半球组成:北半球和南半球。
2.地球的划分-地球可以分为东西半球、北南半球、东西半球和热带、北极、南极等多种划分方式。
3.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方式。
-地球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地球公转的轨道呈椭圆,导致了地球的距离日太阳的距离的变化。
4.地球的地理网格系统-地球的地理网格由经线和纬线组成,用于标明地球上任意一个点的位置。
-经线为南北方向的线,纬线为东西方向的线。
-经线和纬线的交点称为地点的地理坐标。
5.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是地球上各种自然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体。
-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和水文等。
6.地图的制图与使用-地图是对地球上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进行减量表达的平面表象。
-地图的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长度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地图符号是地图上表示各种事物的图形和颜色。
7.中国地图与地理区划-中国地图的特点是纵向跨度大,东西方向上很窄;地理区划是基于自然和人文差异进行的划分。
-中国地理区划包括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等区域。
二、地球的水资源和环境保护1.水的分布与运动-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海洋和冰川中,淡水资源非常有限。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从海洋、江河、湖泊、土壤蒸发升华、再降水的过程。
-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都可以影响水资源的分布和运动。
2.地下水资源-地下水是地球表面以下的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补给受地质构造、降水情况和地下水埋藏条件等因素影响。
-过度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面下陷、水源枯竭等问题。
3.淡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
-水资源的保护包括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水质的保护等方面。
4.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保护水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三总复习
中学地理教学资料荒漠化的防治一、荒漠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本质:土地退化:土地缺少水分养分;植被稀少;裸露;风沙侵蚀、水流侵蚀;水土流失;水分养分进一步流失。
原因:气候变异;人类活动。
表现:土地沙漠化:风力作用:我国西北(风沙活动)石质荒漠化:水土流失:我国西南(云贵、喀斯特)次生盐渍化:过度灌溉:我国华北、东北(农业区)红漠化:水土流失:我国南方(江南丘陵)二、荒漠化成因(背景):自然:地理位置:亚欧腹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北纬40度,西:三山两盆。
东:高原和高大山脉。
地形:内蒙古高原、三山两盆、青藏高原阻挡水汽。
气候:温,:陆:干旱;非季风区:气温降水变率大。
气候异常是荒漠化主要自然因素。
土壤:土质疏松,土壤发育差,为沙质土壤,风沙活动。
水文:河流少多内流河,欠发育(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是绿洲农牧业主要)植被:植被少:草地、荒漠分布:贺兰山:东:内蒙古高原东部:温带草原(2200mm)西:荒漠草原(小于200mm)塔里木:(大于50mm)荒漠(山地降水、积雪融水——绿洲农业:沙漠边缘)人为:人类活动:决定性因素;人口激增和贫困而致的发展需求。
土地利用不合理:过度开垦: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缺少防护林保护,向牧区侵入。
过度樵采:能源:天然植被;经济利益:药材过度放牧:游牧经济:超载放牧水资源:掘井:斑点状——片状荒漠灌溉不合理——次生盐渍化上中下游调配不合理——下游绿洲消失(迁居上游后截流)三、荒漠化对策: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减少水井;发展节水农业:喷灌、滴灌技术合理调配上、中、下游水资源用地: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划区轮牧、轮作)防护:生物措施:植树种草;构建防护林带(必需水源)(绿化边缘)工程措施:设置沙障工程能源:营造薪炭林(需要水源)、太阳能、风能;兴建沼气池。
人口:控制、提高森林开发和保护森林:分布:亚寒带针叶林热带雨林:保护较好:自然、交通、人口、开发时间。
作用:自然资源:木林、林产品。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归纳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归纳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赤道半径与极半径-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季节变化、地方时差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比例尺、图例、注记- 地图的种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2. 水文循环与洋流- 水文循环的过程- 河流的特征与分类- 洋流的形成与影响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地壳的结构与板块构造- 内外地质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地貌类型:山脉、平原、盆地等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的形成与分类- 植被的分布与生态系统- 人类活动对土壤和植被的影响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化- 世界人口分布与迁移- 城市化过程及其影响- 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2. 经济活动与区域发展- 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地理分布- 区域发展差异与合作- 交通运输的地理意义3.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污染、荒漠化、森林砍伐等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实践- 国际合作与环境保护政策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与GIS- 遥感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功能与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作用2. 地图制图与空间分析- 地图制图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空间分析技术的应用- 地图的解读与地理信息的提取五、地理实践活动1. 地理观察与实地考察- 观察自然现象与地理环境- 实地考察与数据收集- 地理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2. 地理研究与项目学习- 地理课题的选择与研究方法- 项目学习的设计、实施与评估- 地理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展示请将以上内容复制到Word文档中,并根据需要进行格式设置,如标题样式、列表编号、字体与段落格式等,以确保文档的专业性和可读性。
您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大纲或课程要求,对上述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删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根本原因:人口数量、人口素质
具体原因:结合当地的人类活动方式
2 、“区域问题综合整治的措施”学习的 一般思路——“措施”针对“问题”
例: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的整治措施 a.合理利用水资源 b.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林 c.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d.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
人口稀少 土壤肥沃
商品率高
地形平坦 集中连片 耕地面积广
地理条件 内部分异
大规模机 械化生产
地区专业 化生产
商 品 突出 粮 特点 基 地
读图2.2,回答我国西北地区自东向西的差异
降水 距海远近 载畜量 自然景观 干湿地区 农业特色
西部
东部
少
以下200 mm以上
多
远
近
小
大
沙漠、戈壁
荒漠草原、草原
干
高中地理 必修3 复习
必修3复习总体思路
1 、按照考纲要求,整合教材,做到宏观上把握 知识体系,微观上突破重、难点。 2 、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3、进行典型案例的复习方法。 4、加强地理图像学习。
必修3考点说明
考试要点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区域地理 环
境与人类 活
动
区域可持 续
发展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 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第一章 第一节内容《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在整册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注重基本概念,夯实基础
(三)“区域的发展”学习的一般思路 (四)培养辨证思维 (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六)几个比较难懂的问题
(一)第一章 第一节内容《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在整册书中统领全册书
人教版 必修3 目录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2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2.2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3.1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3.2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5.1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5.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 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造成的危害,综合治理与 保护措施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 的对策措施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区域农业 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 系
宜林则林 宜牧则牧
现有林地
作为防护林
绿洲边缘的 灌草林带
已荒漠化的地方
发展林业、牧业
退耕还林 退耕还牧
例:田纳西流域的气候
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 润。降水丰富,冬春多降 水,夏秋降水相对较少。
例:流域不同区域开发保护的重点
例:东北地区平原 区农业发展方向
• 重点:抗 衡国外农 产品进入 国内市场
(2)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 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
(2)流域的开发
(3)区域农业生产与农业可 持续发展
(4)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 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5)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1)遥感(RS)
区域的含义、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不 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经济腹地 产业基础 科技实力 人才队伍
长江三角 洲
珠江三角 洲
大
受南岭阻 隔,腹地 范围小
雄厚 薄弱
强 较弱
大 较小
山西省煤炭资源的自然状况
资料
归纳
1.储量丰富 • 资料1: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2700亿吨,
按2002年生产规模,可开采560年。
• 资料2: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
11.我国内蒙古高原和东部沿海都是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两地
利用风能最佳季节分别是:
A.秋季、春季 B.冬季、夏季
B
C.冬季、春季 D.夏季、秋季
12.塔里木盆地内部是我国风能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其主要原 因是:
A.距海遥远,深居大陆的腹地
C
B.岩石裸露,下垫面摩擦力大
C.盆地地形,周围有高山阻挡
D.海拔较高,气温日较差较小
长江三角洲
陆运便利,沿海航线 的中枢
更发达
松嫩平原
陆运为主
较发达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农业 工业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原因——地 理环境差异
气候条件差异 土地条件差异
矿产资源 条件差异
交通
地理位置的差异
建筑 商业
气候条件的差异 综合因素
文化
综合因素
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 角洲地区的经济腹地,产业基础,科技
2.分布范围广
• 资料3:全国10大煤种,山西省都有 分布。其中大同煤田是优质动力煤, 河东煤田是优质主焦煤
3.煤种齐全
4.煤质优良 • 资料4:煤炭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
5.开采条件好 • 资料5:煤炭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
大规模机械化开采,煤层中含有丰富煤层气。
东北商品粮基地特点及成因
例:东北地区的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
方向
• 重点: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 经济。
例:东北地区的山区农业发展方向
• 核心:森林资源保护 • 方法: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 • 目的: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
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例: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工业化推进 第一阶段
时间
1979-1990年
培养全面梳理问题、归纳问题能力
地理位置差异(绝对、相对)
气候条件差异(类型、特征) 植被条件差异(类型、覆盖率) 土地条件差异(土壤、地形、人均耕地) 水文差异(冰期,含沙量 , 汛期 ,流量 )
矿产资源条件差异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总结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差异
(绝对、相对)
30°N,120°E附近 东南沿海中部
(三)“区域的发展”学习的一般 思路
• 第一步:区域面临的问题 • 第二步:区域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三步:区域问题产生的危害 • 第四步:区域问题综合整治的措施
1、 “区域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纳
例: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具体原因:
根本原因: a.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口数量) b.人类的活动不当(人口素质)
牧区草原
东 农作区
河流上中下 游合理分配 河流水资源
少
减少水井数量
改善灌溉技术 推广节水农业
降水量 多
例:西北荒漠化防治措施之一——利用生物措施和 工程措施构建防护林
生物 措施
工程 措施
绿 外围沙漠边缘
封沙育草
洲 地
前沿地带
营造防沙林带
区
内部
农田防护林网
缺
水
源 地
流沙地区
区
设置沙障工程
例:西北荒漠化防治措施之一——调节农、林、牧 用地之间的关系
P.65思考
1、东北大米因质量………………什么关系?
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 长,因此品质上乘,且因气候寒冷,病虫害少, 无需农药,堪称“绿色大米”。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有利条件? 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 ;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矿产资源贫乏
第二阶段
1990年以后
政策和劳动力成 本低优势丧失
优势 主导产业
劳动力、政策和侨乡、国内 市场优势
劳动密集型产业
工业实力较强、 发达国家新一 轮产业调整
高新技术产业
工业产值增长特点 较慢
较快
影响增长速度的原因 投资规模小劳动密集型产业附 投资规模扩大高
e.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珠江三角洲 面临的问题
•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珠江三角洲相 应的对策 产业结构调整
构建大珠三角城市群
•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加强规划与管理
(四)培养辨证思维
例:山西省是输煤好还是输电好?
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
运输成本
水资源消耗
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 运输成本 水资源消耗
输煤
劣 优 劣 优
输电
优 劣 优 劣
两种方式各有利弊,故两种方式长期并存。
例:田纳西河流域内的地形:
多山,地形起伏较大 (上游地区为高 低起伏的山地丘陵,中游地区为丘陵, 下游地区为冲积平原)
利: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弊:使得陆路交通不便;
但河流航运对沟通上、下游地 区之间的联系,作用十分突出。
例:田纳西河流域内的水系
D
B. 降水强度大,植被丰富
C. 降水强度小,植被稀少
D. 降水强度小,植被丰富
矿
矿产
产 能
能源
源
资源、矿产、能源的区别和联系
能源列举和分类
水能、煤炭、石油、风能、天然气、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核能
按能源资源的性质: 可再生能源: 非可再生能源:
按能源的形成和来源分类: 来自地球内部: 来自太阳辐射: 来自天体间引力:
按利用能源的技术状况: 按能源的基本形态是否改变:
常规能源:
一次能源:
新能源:
二次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