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教学设计】《原始居民的生活》(北京)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程的板块结构是:“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发展”。
第一和第二子项与第三子项之间的关系是从具体到抽象的。
第一子目和第二子目并置。
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生活是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农业文明的典型。
他们用磨石工具种植庄稼和饲养牲畜,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中国原始农业的逐步形成和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教材引用了大量文物图片,注重培养学生的经验性意识。
同时,它还配备了中国原始农业时代主要遗址的地图,以加强学生的历史时空观。
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2、学术状况分析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原始农耕时代距今久远,许多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堂中展示考古发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灵活多样地组织材料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了解原始农业的兴起和意义。
初步学会总结、总结、分析、比较具体史料、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阅读《北方半洞穴圆屋修复图》和《河姆渡人甘兰楼修复图》,生动把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归纳和比较,我们可以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业生活和特征。
困难:农业发展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了解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基础。
5、教学策略图片分析法、观察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六、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图片介绍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笔记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寻找有效历史信息和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展示“原始狩猎学生回忆内部狩猎和原始收集地图”,并展示问题:北京人只在野外收集和捕获食物有什么限制?收集和捕猎的食物总有一天会完成。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参考教案4
《原始农耕生活》参考教案4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使学生知道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②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2学情分析本课所讲授的对象是初一学生,初一历史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步,初一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教师应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中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
3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教学难点:理解农业的发展标志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1.新课导入复习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基本生活情况。
教师设计问题:他们的食物来源主要依赖于何方?单纯依靠自然界提供食物有何不足?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导语:远古居民慢慢学会了种植和饲养,人类文明进入农耕时代。
设计思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判断,不仅使问题变得简单,学生很容易参与课题教学,而且使他们认识到历史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大大提高他们学史的兴趣。
2.讲授新课一、新课学习准备:学生小组活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小组解答下列问题问题1:你认为远古居民可能怎么学会种植的?可能种植哪些植物?问题2:你认为远古居民可能怎么学会驯养动物的?可能种驯养哪些动物?问题3:有了农耕和动物驯养,远古居民的社会群体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他们的生活方式又可能发生什么变化?问题4:你认为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哪些地方可信,哪些地方不可信,为什么?设计思路:问题1.2学生已储备的知识完全可以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问题3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提高了一点,学生从火的使用联想到农耕和驯养是人类适应自然的又一大进步,问题4是使学生明白神话、传说与历史的区别,以及其中可能蕴含的历史信息。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目标】1.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2.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人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中国早期农业是怎样发展的。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国古老的神话传说里,有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传说,上古时候,有一只遍身通红的鸟,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谷物,谷粒坠落地上。
神农氏把谷粒拣起来种在地里,没想到谷粒熟了。
于是他把种植的技术教给人民,从此就有了农耕。
虽然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不可尽信,但自然界野生植物的生长过程给先民以启示,这一点应是确信无疑的。
大约在7000年前,在中国的人类已逐步进入定居生活,会制造精美的陶器和磨制石器,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这表明在中国大地上很多地区出现了文明的曙光。
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反映了什么样的特色?中国的早期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同学们根据导读提纲阅读课文。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1.半坡居民生活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他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特点?2.河姆渡人生活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他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特点?3.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过程和特征是什么?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半坡居民的生活1.学生阅读课本第6页第一段归纳相关知识,学生叙述后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时间:距今约六千年。
生活位置: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2.课件展示《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半坡村落布局示意图》《半坡原始村落遗址》等图片。
学生根据课本及图片复述半坡人的居住区布局及房屋特征。
课件展示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3.学生根据课件展示的《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及课本内容归纳半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5篇模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5篇模版)第一篇: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学习目标】1.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2.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过程及意义。
3.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4.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教学重点】知道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教学难点】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作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耕文化代表的区别。
【教学过程】自学互研生成新知一.半坡居民的生活1.生活年代:距今约6000年。
2.生活地点: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位于黄河流域。
3.生活、生产状况:(1)房屋样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
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多用木头作柱子。
(2)生产工具:磨制的石器、骨器、角器等。
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
(3)种植农作物:粟。
(4)畜牧业: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5)手工业:彩陶和纺织制品。
①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
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鹿纹为最多。
②半坡人有很多装饰品,并有少量的乐器。
遗址中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见半坡人已经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生活年代:距今7000年左右。
2.生活地点:今浙江余姚河姆渡,位于长江流域。
3.生活、生产状况(1)建筑:①房屋样式: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
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木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
(2)主要农作物:水稻。
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表明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部编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精品教案(表格教学设计)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2.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寻找图中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图片,结合已有知识,分析、解释图片中的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火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通过分组学习和讨论的方法,学会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教学过程
(2)从以上图片资料中还能汲取哪些关于半坡人的生产生活信息。
分析,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特点,林木茂密,气候温暖,适宜人类活动。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内容要点: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认知提示: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课程设计思路要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课是统编教材《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2课的内容,属于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本课主要介绍了农业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本课板块为:“原始农业的发展”、“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先总体概述,后列举原始农业发展的两个典型事例或具体表现,更加凸显时序性及逻辑性,便利于学生学习除了基本的史实讲授之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培养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
七年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因此在进行本课程内容讲授时,会更多的采用直观性教学的方法。
充分利用图片、视频、动漫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历史地图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提高历史学习能力,最终引导学生培养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
1.通过列表,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2.通过识读《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图》,可获得哪些信息。
(时空观念)3.通过列表,了解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特点,对比分析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不同,知道人类顺应自然,适应环境的结果(唯物史观、历史解释)4.探究原始农耕比早期人类的进步,认识我们的祖先的智慧,产生崇敬之情,认同尊重祖国的悠久历史。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学案设计课题: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
熟练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历史概念。
进而熟悉其发展特点的不同,并熟悉其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仔细观察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恢复图”“干栏式衡宇”“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恢复图”和“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及“半坡原始居民的衡宇恢复图”等图示,初步培育学生观察文物图,寻觅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通过对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原始的农耕生活特点的比较,培育学生比较能力和学科交叉知识运用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功效中表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和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先人的尊重之情。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出现的背景。
●教学方式及手腕1.故事导入法。
2.讨论法。
3.联系讲述法。
4.图表法。
5.图片分析法。
板书设计教学进程导入新课(共计历时4分钟):老师提供的一些重要词语,同窗们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字词连在一路,讲个完整的故事,当一回小作家。
这些词语是:传说、神农氏、小鸟、谷籽、禾苗、木、石、耒耜土地、食物食用。
我将给同窗2分钟准备时间。
同窗们大体意思回答为:传说中,神农氏看到小鸟把衔来的谷籽儿丢在地上,便长出了禾苗,于是就试着采来谷籽儿埋在土中,果然长出了谷苗。
他十分欣喜,于是就用木、石、骨制成耒耜等耕具,教人们翻松土地,采来穗大实多的谷籽儿埋入土中,待长成结穗后收割,供人食用。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新人教版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水平。
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情感上感受远古祖先的勤劳智慧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贡献。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居民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我们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生活的时候,人类社会已经处在氏族公社时期。
那么,继山顶洞人之后,又有哪些居民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粮食?什么时候会建造房屋?什么时候有了贫富的差别?什么时候产生了阶级?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授的内容。
二、新课学习(一)半坡居民的原始生活教师: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我们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现在以同样的方式,从时间、地点、工具、生产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
时间:约五六千年前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多媒体展示房子图片动脑筋: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屋?学生: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雨,又可以取暖。
顺应大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学生: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多媒体展示)教师: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进行生产。
多媒体展示图片学生:农业生产:种植粟(世界最早为河北武安磁山)教师: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蔬菜之国教师:原始饲养业主要以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教师:原始手工业的成就有哪些?学生:彩陶,刻画符号纺织:纺线、织布、制衣多媒体展示陶器图片动脑筋: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汲水的瓶子呢?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这是巧妙运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
具体方法是在双耳上系上绳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起。
第2课《原始居民的生活》教学设计
《原始居民的生活》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
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要。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科考队进入下一站,来到浙江余姚……)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二、河姆渡遗址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学生看书、寻找、发现。
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应的工具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知道最早种植水稻与粟。
过渡,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三、半坡遗址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观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带着问题看书,有的放矢。
大胆猜测、想象。
学生看书,然后自己试图画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四、小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我国的原始农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两大类型。
京改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居民的生活》ppt课件2
彩陶
彩陶
彩陶鱼纹盆
人面鱼纹陶盆
猜一猜这些图案有 什么含议呢?
石 刀
石 锄
石
石
石
耜
铲
斧
冠
半坡氏族的磨制石器
彩陶
半坡纹饰的形象可爱,表现了人类童年的天真稚气 和与自然的亲切关系。仔细体味,有人与自然溶为一体 的感觉,可以说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记录。
纺织
猜一猜它是做什么 的呢?如何使用呢?
骨针、骨梭
陶纺轮
将纤维捻合成纱的过程称为纺 用以下坠转动的重物称为纺轮
河姆渡的出土陶埙,埙身 呈鸭蛋形、中空,一端有一小
吹孔。
织布机
河姆渡出土的猪纹陶钵
2019/7/24
长沙市第六中学 周宽
26
半坡原始居民
半坡原始居民 活动时间
约六千年前
活动区域 陕西西安半坡
西安半坡博物馆
西安半坡遗址
2019/7/24
30
2019/7/24
西安半坡遗址复原图
长沙市第六中学 周宽
栽培农作物和饲养 牲畜的生产事业
神农氏:农业的始祖
神农氏 塑像
神农尝百草
最低在1万年前,中国原始农业产生
生产工具 劳动者
劳动对象
8000年前形成
黄河流域 粟 稻
长江、淮河流域
狩猎
家畜饲养业
采集经济 狩猎
种植经济 主要 方式 伴随
家畜饲养业
原始农业
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
原 始 农 耕 分 布 图
河姆渡原始居民
河姆渡原始居民
活动时间
约7000年前
活动区域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河姆渡遗址
余姚河姆渡遗址
2019/7/24
【教学设计】《原始居民的生活》(北京)
《原始居民的生活》宿州市埇桥区杨庄中心学校苏凤本课知识内容主要依据考古发现而非文献记载,因此课文中图片文字资料对勾勒原始居民生活状态和理解原始农耕文化有重要作用。
学生参与对河姆渡氏族和半坡氏族遗存文化的研究和比较,寻找图中的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体会文物研究的过程、结果和乐趣。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通过观察文物,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
2.通过对河姆渡氏族和半坡氏族遗存文物的研究和比较,初步形成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观察和分析考古遗址遗迹、出土文物,学习运用真实确凿的历史材料说明史前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法。
2.结合《中国原始农业区域分析示意图》,了解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历史地理特征,初步认识地理环境对原始居民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在劳动成果中体现的智慧和淳朴的情感,以及对人类社会进步的贡献。
【教学重点】原始农业的产生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教学难点】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培育和制约作用。
1.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一、导入新课:北京人是如何生存并获得食物的?学生:北京人为了生存,可能需要十几个或几十个结成群体,共同劳动,分享采集和狩猎来的食物,过着艰苦的群居生活。
(设计意图:复习上一课知识,对本课知识的导入)二、学习新课:(一)原始农业的产生1.我国古代都有哪些神话传说?学生:神农尝百草、女娲捏土造人、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嫘祖养蚕、仓颉造字……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
总结: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
通过观察文物,培养分析、联想祖先的生产和生活的能力。
2.看《中国氏族公社主要遗址图》,在中国原始农业区域分布示意图中,找出中国原始农业产生的具体地点。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课件(共24张PPT)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练习试卷
距今年代
距今约6000年左右
生活地区 居住房屋
黄河流域 陕西西安 半地穴式房屋
原始
农作物 粟 蔬菜
农耕
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 骨器 角器
原始家畜饲养业
猪、狗
原始手工业
彩陶 乐器 纺织 制衣
其他方面
用弓箭等捕猎 用鱼钩捕鱼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居住房屋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拓展 延伸
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住房为何会有差异?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
1.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的意义,了解河姆渡居民 、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 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思维方法。
2.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 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农业的起源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 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 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 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 农也。 ——[东汉]班固:《白虎通》卷一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农业的兴起
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粟(小米)
居住房屋
河姆渡干栏式房屋想象图
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 木板等拼接成屋
河姆渡人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
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木结构水井 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木构水井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农作物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碳化的稻谷
河姆渡原始人已经开始种 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 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河姆渡人如何来食用稻谷呢?
河姆渡人把底部有许 多小圆孔的陶盆放在陶 釜[fǔ]或陶鼎上,釜或 鼎里烧水,蒸汽从小孔 进入盆中,就将盆中的 稻米蒸熟了。这种底部 带孔的陶盆,后来就演 变成蒸笼。用蒸的方法 制作熟食,是我们祖先 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案
第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地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地特征.、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地艰辛历程和取得地巨大成就.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地远古居民地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地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地智慧与淳朴地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地特有贡献.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地农耕生活.教学难点:理解农业地发展标志生产力水平地提高.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与学生地阅读理解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复习:北京人、山顶洞人地基本生活情况.导语:远古居民慢慢学会了种植和饲养,人类文明进入农耕时代.我国古代地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富于智慧,他们很早就学会了种植粟和水稻,学会了饲养家畜,创造了辉煌灿烂地农业文明.你们知道我国地农业文明始于何时吗?二、讲授新课、半坡居民地生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约分钟)()想一想:半坡遗址位于哪里?距今多少年?在人类不断前进地脚步中,半坡人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提示:建造什么房屋?制作什么?种植什么?饲养什么?学会了使用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距今约年.半坡人建造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会制作精美地磨制石器.主要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半坡人地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地为彩陶.半坡人已会从事简单地纺织、制衣.()思考与探究: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屋和种植粟与当地地气候有什么关系?幻灯片展示《半坡遗址出土地人面鱼纹彩陶盆》、半地穴式房屋、粟地种植.提问:从《半坡遗址出土地人面鱼纹彩陶盆》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回答:半坡人地生活用具是陶器,最具特色地为彩陶;彩陶丰富多样地图案和纹饰反映了半坡人具有一定地审美观.渔猎是半坡人地重要生活内容.、河姆渡人地生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约分钟)()想一想:河姆渡遗址位于哪里?距今多少年?在人类不断进步地过程中,河姆渡人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提示:建造什么房屋?种植什么?饲养什么?制作什么?学会了使用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距今约年.河姆渡人建造干栏式建筑.种植水稻.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幻灯片展示《河姆渡人地干栏式建筑复原图》《河姆渡遗址出土地稻谷》,边展示边启发学生分析.()思考与探究: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与种植水稻与当地地气候有什么关系?干栏式建筑有利于通风、防潮,这是和南方地气候特点相适应地;河姆渡人生活在南方,湿润地气候适合水稻地生长.、比较与思考问题:河姆渡人、半坡人地农耕生活有什么共同点?问题:河姆渡人、半坡人地农耕生活有哪些明显差异?问题:河姆渡人、半坡人农耕特点地差异是什么因素造成地?问题:这说明人类与自然地什么关系?、原始农业地发展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地本目内容.(约分钟)兴起时间:约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地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地发展;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地形成奠定了重要地物质基础.问题: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提示:从劳动工具、生活方式、生产种类、手工业等方面比较)问题:从北京人、山顶洞人到河姆渡人、半坡人说明人类文明发展地总体特点是什么? 概括出地规律性结论:农耕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地重大进步,人类社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三、课堂小结:、半坡人地生活和河姆渡人地生活:、原始农业地发展兴起时间:约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地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地发展;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地形成奠定了重要地物质基础.()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根据本课所学,列举中国农耕文明对世界文明地贡献.(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种粟地国家;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地国家.)四、教学反思:。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详案逐字稿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原始农耕生活,本节课的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分别是原始农业的发展,河姆渡人的生活和半坡居民的生活。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了解完本节课的基本框架之后,我们先一起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过的北京人。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北京人的平均寿命可能在15岁左右,但是到了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时期,半坡居民的寿命已经达到了30~40岁同学能不能思考一下,你觉得在人类寿命延长的过程当中,哪些因素会起作用呢?大家可能能想到很多因素,比如说吃的好了,睡的好了,或者是卫生条件有没有改善,有没有出现一些简单的医疗方法,这些呀有可能都是人类寿命延长的原因,但是在这儿老师想让大家考量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就是食物来源的稳定,而能够让远古人类食物来源变得更加稳定的,就是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所以首先我们来了解原始农业的发展,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张图是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可以看到在我国广袤的领土上出现了非常多的原始农耕一致其中很多原始人类,已经逐渐走出洞穴,来到平地修建房屋,他们聚居在一起,聚落由此出现,我们首先看到的这个聚落是位于内蒙古兴隆洼遗址的兴隆洼聚落,我们从它的一个远景图可以看到这个聚落的规模是比较大的,在人类走出洞穴来到平地的同时,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我们还记得北京人获得食物的方式是什么呢?可能有些同学还有印象,获得实物的方式是采集和受力到了原始农耕时代,大约2万年前的时候,人类开始对植物进行一定的管理,以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约1万年前,我国的远古人类出现了最早的农作物栽培,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种植水稻,北方地区以粟和黍为主要的农作物,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玉蟾岩遗址里出土的稻谷以及北京东胡林遗址里出土的炭化粟和黍,在这个过程里我们会发现远古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从北京人这个时期的采集狩猎,逐渐演变为农作物种植不同的食物,获取方式,使用的生产工具一定会有所区别,同学们还记得北京人主要是用什么样的工具来获取食物呢?我们来看一下,这是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到了距今六七千年的时候,我们的远古人类也在使用石器,但是是一样的湿气吗?我们可以看一下,这是半坡人使用的石刀,这个是河姆渡人使用的石锛,同学们观察一下,同样都是湿气有什么区别呢?可能同学们能感觉到北京人的石器有点粗糙,我们把这种石器称之为打制石器半坡居民使用的石器呀,以及河姆渡人使用的石器,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人工加工过的痕迹,我们将其称之为磨制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我们称其为旧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我们称其为新时期时代伴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咱们的祖先使用的生产工具也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我们的原始农业也逐渐从刀耕火种的时代到开始使用类似等生产工具进行公众这个是类似的一个复原图,有没有同学能猜一下?你觉得这个蕾丝是做什么用的呀?可能大家看他的形状,觉得他有点像咱们今天使用的铁锹啊,确实非常的像,这个是类似使用的一个示意图,我们会发现啊,蕾丝主要的职能是松土所。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2课 原始农作生活 教案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2课原始农作生活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原始农作生活的起源和发展;- 掌握原始农作生活的基本特征;- 理解原始农作生活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原始农作生活的起源;- 原始农作生活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原始农作生活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投影片;- 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原始农作生活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话题的兴趣;- 引导学生回忆和了解现代农作生活的一些基本特征。
2. 新知呈现(10分钟)-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学投影片,介绍原始农作生活的起源和发展;- 引导学生理解原始农作生活的基本特征。
3. 深化理解(15分钟)- 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就原始农作生活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展开思考和交流;-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原始农作生活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4. 拓展应用(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现代农作生活与原始农作生活的异同;- 让学生编写一篇短文,比较现代农作生活与原始农作生活的差异。
5. 小结(5分钟)- 总结原始农作生活的起源、基本特征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 独立完成一份关于原始农作生活的研究报告,包括起源、特征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和拓展应用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原始农作生活的起源、基本特征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同时,通过独立完成研究报告的作业,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对原始农作生活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并能提出自己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居民的生活》
宿州市埇桥区杨庄中心学校苏凤
◆教材分析
本课知识内容主要依据考古发现而非文献记载,因此课文中图片文字资料对勾勒原始居民生活状态和理解原始农耕文化有重要作用。
学生参与对河姆渡氏族和半坡氏族遗存文化的研究和比较,寻找图中的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体会文物研究的过程、结果和乐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通过观察文物,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
2.通过对河姆渡氏族和半坡氏族遗存文物的研究和比较,初步形成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观察和分析考古遗址遗迹、出土文物,学习运用真实确凿的历史材料说明史前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法。
2.结合《中国原始农业区域分析示意图》,了解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历史地理特征,初步认识地理环境对原始居民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在劳动成果中体现的智慧和淳朴的情感,以及对人类社会进步的贡献。
【教学重点】
原始农业的产生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教学难点】
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培育和制约作用。
1.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一、导入新课:
北京人是如何生存并获得食物的?
学生:北京人为了生存,可能需要十几个或几十个结成群体,共同劳动,分享采集和狩猎来的食物,过着艰苦的群居生活。
(设计意图:复习上一课知识,对本课知识的导入)
二、学习新课:
(一)原始农业的产生
1.我国古代都有哪些神话传说?
学生:神农尝百草、女娲捏土造人、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嫘祖养蚕、仓颉造字……
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
总结: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
通过观察文物,培养分析、联想祖先的生产和生活的能力。
2.看《中国氏族公社主要遗址图》,在中国原始农业区域分布示意图中,找出中国原始农业产生的具体地点。
学生:黄河流域和长江、淮河流域
黄河流域:粟作农业区
长江、淮河流域:稻作农业区
总结:原始居民居住在村落中,耕种养殖,建房制陶,共同劳作,过着原始的农耕生活。
中国早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是长江、淮河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和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
(二)河姆渡的原始居民
1.根据生活的地点和房屋的样式,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特点。
学生:浙江余姚:土地肥沃,低洼水多,河湖遍布,气候温暖湿润。
2.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思考,提高总结归纳的能力。
)
学生: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3.通过观察文物图片,说一说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业是什么样的?
学生:河姆渡原始居民:可以人工栽培水稻,可以用石器、骨器、木器进行农业生产。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文物,培养分析、联想祖先的生产和生活的能力。
)
4.观察文物图片,你能从中得到哪些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信息?
学生:河姆渡原始居民:可以制作黑陶。
(三)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根据生活的地点和房屋的样式,想一想半地穴式房屋的特点。
学生:陕西西安寒冷多风,这种房屋挡风保暖,防潮防火。
2.比较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说出房屋的名称,特点和建筑原因
学生:半坡原始居民:可以人工种植粟,可以用磨制的石器进行农业生产。
4.观察文物图片,你能从中得到哪些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信息?
学生:半坡原始居民:能烧制出样式各异的彩陶。
四、课堂小结:(课件出示)
表格形式让学生填写,把本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加以巩固。
五、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六、板书设计:
第2课原始居民的生活
1.原始农业的产生
2.河姆渡原始居民
3.半坡原始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