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第二章认知过程(心理学基础)
2第二章认知过程
单选:晓东在记忆英文单词时,如果不对其加以复述,这个 单词只能在他头脑中保持几十秒。这种记忆现象是()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内隐记忆
单选: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向学生讲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 样。这种知识的记忆是() A、陈述性记忆 B、感性记忆 C、整体记忆 D、程序性记忆
2、社会知觉
社会刻板印象 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
归属于团体中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这种特征,而 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体差异。 如南方人比较精明,北方人比较豪爽。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的特征做
相似的判断。 如“一白遮百丑”、“情人眼里出西施”。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联觉
D、掩蔽
2、“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 臭。”这是感觉的( )现象。 A、疲劳 B、对比 C、融合 D、适应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影响 1、影响: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指一种感觉的感受
性会由于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如感冒的人 味觉不灵敏。
2、补偿: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其他感觉系统的 机能来弥补,如盲人的“以耳代目”。
3、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外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如红 色给人以热烈、温暖;蓝色给人以安静;绿色给人以积极 向上的感觉。
单选: 小丹说当她听到小刀刮竹子的声音,就会觉得很冷,浑身不 舒服。这种感觉现象是( ) A、适应 B、对比 C、联觉 D、综合
普通心理学——第二章
第二章 认知过程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
第二节 感觉与知觉
一、感知觉概述 (一)感知觉概念(选择、判断)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招教 笔试 解读类 心理学第二章认知过程的教材解析 孙健 原创 20121229
心理学第二章认知过程的教材解析孙健心理学的第二章《认知过程》是教综心理学模块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章节。
虽然总体而言,在教育综合试卷上“心理学”所占分值一般并不很高,但是考察到有关认知过程的细枝末节的内容却并不少见。
《认知过程》一方面是心理学的重点,另一方面,它还是心理学的难点。
在当代心理学发展中,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可谓一枝独秀欣欣向荣,这样的繁荣景象为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动力,但反过来也为我们学习这部分的内容增加了难度。
认知过程是个体内部的认识活动过程,因此颇为抽象,理解起来相对困难。
另一方面,认知过程的知识点考察非常琐碎,知识点庞杂,难以构成体系,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遗漏知识点,同时也为从宏观上总体把握知识脉络设置了困难。
鉴于以上分析,教师应该提醒学生对本章内容给予充分重视。
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该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策略:首先,以理解为主,记忆为辅。
本节知识很少有考到让考生默写概念或罗列知识点的记忆性题目,而大多数题目都以选择题或判断题的形式出现,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对知识点进行深入浅出的解释,不要求学生记忆书上干巴的学术性定义,同时,教师还应该通过丰富的生动的实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划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本章内容相对比较庞杂,因此,学生难以构建一个稳固的知识结构,这会导致学生很容易遗忘一些知识点,往往学了后面的,就忘记了前面的。
所以,教师应该结合心理学第一章中对心理现象的分类解析,在本章的每一节内容开始之前都与之搭建桥梁,把所有细碎的知识点都装在一个整体的知识之塔里面。
事实上,认知过程的五个阶段是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阶的过程。
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避免学生遗忘,此外,还能凸显教师的知识权威,也能帮助学生获得一种完善的成就体验。
在认知过程这一章中,每个层级的知识点都相应地有其在教学活动的应用。
出于实际应用的需要,这些应用性的问题在教师资格证考试和教师招聘考试中都会作为重点进行考核,很有可能以简答或案例分析题的形式出现。
心理学基础的认知过程
心理学基础的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人类对于外界事物的认知和思考过程。
认知过程是人类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人类如何感知、理解、记忆和表达外界信息。
了解认知过程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学的基础非常重要。
感知感知是人类认知过程的第一步,它指的是我们对于外界刺激的感知和理解。
感知过程涉及到我们的五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我们的感知能力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环境、情绪和经验等。
视觉感知是我们最主要的感知方式之一,我们通过视觉感知来获取大部分的外界信息。
视觉感知的过程包括光线进入眼睛,经过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等透明介质的折射和聚焦,最终形成光学影像在视网膜上。
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会将影像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视觉皮层,最终我们才能看到物体的形状、颜色和运动方向等。
听觉感知是我们对于声音的感知和理解。
我们的耳朵接收到声波,经过耳膜、鼓膜和中耳三个部分的传导,最终到达内耳。
内耳中的耳蜗会将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听觉皮层,我们才能听到声音的音调、音量和音色等特征。
嗅觉和味觉是我们对于食物和物质的感知方式。
嗅觉是我们对于气味的感知,它通过鼻腔中的嗅觉细胞来感知外界气味。
味觉是我们对于味道的感知,它通过舌头上的味蕾来感知外界味道。
触觉是我们对于物体表面的感知和理解,它通过皮肤上的感受器来感知外界的触觉刺激。
触觉刺激可以分为疼痛、压力、温度和触感等不同的类型。
理解理解是认知过程的第二步,它指的是我们对于外界信息的理解和解释。
理解过程涉及到我们的大脑,包括大脑皮层、海马体和杏仁核等部位。
在理解过程中,我们会将外界信息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比较和匹配,从而对外界信息进行理解和解释。
记忆记忆是认知过程的第三步,它指的是我们对于外界信息的存储和提取。
记忆过程涉及到我们的大脑,包括海马体、杏仁核和背侧前额叶皮层等部位。
在记忆过程中,我们会将外界信息存储到大脑中的神经元中,并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来建立记忆的网络。
心理学——认知过程
(三)听觉适应
• 听觉适应:是持续的声音刺激引起听觉感受性 下降的现象。
• 听觉适应的研究方法:响度平衡法
–以一定声强(如80分贝)的纯音作用于左耳,用另一 频率相同但声级可变的声音同时作用于右耳,使两 者等响(对一个正常听者,两者平衡的声级可能相 等)。然后,将右耳的声音停止,让左耳继续听3分 钟,在这一适应期后,重新使左右耳等响,这时右 耳的等响级常下降,如降到60分贝,适应量为8060=20分贝。
三、知觉
(一)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二)与感觉的关系: 1.联系——都是反映、有感才有知 2.区别——不同心理过程:整合和解释、知 识经验
三、知觉
(三)种类: 1.感觉器官——视知觉、听知觉等 2.事物特性——空间(大小、形状、方位和 深度)、时间、运动、社会 3.反映结果——正确知觉、错觉
有个婴儿,你看到了吗?
我能一眼看出圖中的樹下有一男一女兩個頭像!呵呵,沒錯。再仔細 看看這些樹支是如何組成這幅更多神奇男女奇特的圖片的吧。
虛幻:愛情的背後果真是婚姻的葬禮嗎?
隱藏的拿破侖:你能發現站立的拿破侖像嗎?這幅圖形 背 景幻覺圖出現於拿破侖逝世后不久。
三、知觉
(五)感知觉的发展趋势
心理学
王瑞明
Wruiming126
第二章 认知过程
一、注意 二、感觉 三、知觉 四、记忆 五、想象 六、思维
一、注意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 1.选择性——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
其余的对象。(方向性)“听而不闻” 、“视而不见” 2.集中性——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
心理学基础
第二节 认识过程
• (二)感觉的种类 • 感觉的分类有许多种,目前比较公认的分类法是以感受器所在部位以
及接受刺激的来源不同,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如视觉、听觉、味觉 、嗅觉和肤觉等)和内部感觉(如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等)两大 类。 • (三)感受性及其变化的一般规律 • 1.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 感觉的产生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客观刺激,必须是适宜刺激 ,并且要有足够的强度,为主体所能接受;二是主体的感觉能力,即 感受性。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认识过程
• 二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感觉只是个别属性的信息摄入,而知觉则能 告诉人们事物的意义。
• (二)知觉的类型 • 人们习惯上以知觉时何种感觉占主导地位进行分类,可以把知觉分成
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还可以根据所认识事 物的特性,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空间知觉反 映的是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征的知觉;时间知觉 则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如四季变化、昼夜交替、 时间长短、先后顺序、人自身的生物节律等;运动知觉是物体空间位 置移动等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 (3)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如对以 往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喜悦心情的记忆等。
• (4)运动记忆:是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如学过的技 能操作、游泳、打太极拳等。
• 2. 根据记忆内容保持时间长短分类 • (1)感觉记忆:也叫瞬时记忆,是指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
产生的行为就是意志行为。
• 二、人格
• 人格,在心理学上亦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 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 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第二章 认知过程
第二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注意一、注意概述(一)概念&特点1.概念: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名词解释2.特点:(1)指向性;(2)集中性。
例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领神会”两者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没有指向就不会有集中,集中是指向的体现和发展。
(二)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3.调节&监督……。
★(三)注意的分类……简答题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以后注意。
1.无意注意(1)概念: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a.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变化、新异性; b.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
包括当时的需要、特殊情绪状态、直接兴趣。
2.有意注意(1)概念: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a.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容易保持。
b.合理组织教学;c.对兴趣的依从性;d.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3)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注意,在实际工作中两种注意都需要。
如果只有有意注意,长时间工作会使人疲劳,使工作进行不下去;如果只有无意注意,稍遇困难或干扰,注意就容易分散,同样也不能做好工作。
两种注意常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需要无意注意。
而对于复杂的重要的活动则必需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概念: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张起来的。
有意后注意服从当前的活动目的与任务,又能节省注意的努力,因而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特别有利,培养有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的兴趣。
★★二、注意的品质……简答题(一)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心理学基础知识(基础心理学)
根据情绪的性质和强度,可以将其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根据情绪持续的时间,可以将其分为短暂情绪和长期情绪 ;根据情绪的表达方式,可以将其分为外显情绪和内隐情绪 。
情绪的理论与生理机制
情绪的理论
情绪的理论包括詹姆斯-兰格理论、坎农-巴德理论和沙赫特-辛格理论等。这些 理论试图解释情绪的生理机制和心理过程。
情绪的生理机制
情绪的生理机制涉及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例如,当人们 感到恐惧时,自主神经系统会引发“战斗或逃跑”反应,如心跳加速、呼吸急 促等。
动机的定义与分类
动机的定义
动机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在力量,它引导人们朝着特定的目标努力,以满足自身 的需要。
动机的分类
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将其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根据动机的性质,可以将 其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的持续时间,可以将其分为近景性动 机和远景性动机。
人格评估
人格评估是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自陈量表、投 射测验、情境测验等,这些方法可以 帮助我们了解个体的人格特征和心理 状态。
社会认知与社会影响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信息的感知、理解和判断过程,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对社会角色的认知、对社会规范的 认知等。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受到他人或群体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态度、行为或价值观的过程,包括从众 、服从、模仿等现象。
心理学基础知识(基础心理 学)
目录
• 心理学概述 • 认知过程 • 情绪与动机 • 人格与社会心理 • 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 • 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01 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 、发展规律的科学,涉及认知、 情感、动机、行为等多个方面。
心理学分析
个体学习、研 究、理解、概 括和分析的能 力。
个体操作、制作 和运动的能力。 如艺术表现能力、 实验操作能力。
在社会交往中表 现出来的能力。 如组织管理能力、 言语表达能力。
4、按能力创造程度划分
模仿能力
再造能力
创造能力
效仿他人的言行 举止而引起的与 之相类似的行为 活动的能力
遵循现成的模式 或程序掌握知识 技能的能力。
@
黑白反转
知觉
@
(三)知觉的基本特性 选择性 整体性 理解性 恒常性
(四)感知觉类别 刺激物性质—外部和内部感觉; 感官性质—视、听、触、嗅、味知觉等; 人脑反映事物性质—空间、时间和运动知觉。
一样长吗
下梯子
平行吗?
高个子追矮个子
大鱼与小鱼
高个子与矮个子
(4)“双趋—双避式”动机冲突:人们常常会遇到多个目标,每
个目标对自己既有利又有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时所产生的 动机斗争。
(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执行阶段
1、选择行动方法 2、坚定地执行既定的计划 3、克服困难实现所作出的决定
4、审视计划及时修订计划
三、意志品质
(一)自觉性
1、定义:是指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的
认识,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 服从于活动目的的品质。
5、种类: 情绪分类--- 心境 激情 应激
情感分类--- 美感 道德感 理智感
二、情绪调节 1、改变认知评价方式 2、调整行为目标 3、改变或转换环境 4、求助和咨询 5、心理应对与防御
第三节 意志过程
一、概述 1、是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来调节自 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 过程。 2、特征: 具有明确目的; 具有调节行动的作用
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学知识点第二章心理学基础心理现象:是人个体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两类: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人格)。
心里是人脑的功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地反映。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认知过程中思维是核心)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包括视,听,嗅,味,皮肤觉);感觉的特征: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2.感觉的适应3.感觉对比4.感觉的相互作用5.感觉的补偿与发展6.联觉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他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知觉的分类:空间,时间,运动知觉);知觉的特性:1.选择性2.整体性3.理解性4.恒常性3.错觉: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4.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时注意的基本特征)注意分类:1.无意注意:指无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2.有意注意:有预定目标,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形式3.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注意的品质:1.广度:指单位时间内(0.1秒)能过清楚把握的对象数量2.稳定性:所能持续的时间3.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人把注意同时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或对象中去的能力4.注意转移:是指个体有目的的,主动的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1.原注意紧张稳定集中程度2.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的意义,趣味性与吸引力的大小3.个体神经活动类型5.记忆:是指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记忆的基本过程:先识记再保持然后再认和再现)6.遗忘: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出时有困难。
认知过程_精品文档
认知过程1. 简介认知过程是指人类获取、处理和理解信息的心理过程。
它涵盖了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多个方面。
认知过程影响了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思考和决策,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认知过程的基本概念、主要阶段和影响因素。
2. 认知过程的主要阶段2.1 知觉知觉是认知过程的首要阶段,它是指通过感官系统接收外界刺激并将其转化为可理解的信息。
人类感官系统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知觉的过程涉及感知、选择、注视和识别等子过程。
2.2 注意注意是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指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特定刺激或任务上的能力。
注意力的分配有助于提高信息的处理效率和准确性。
注意力可以是外向的,即集中在外部环境中的刺激上;也可以是内向的,即集中在内部思考和感受的过程中。
2.3 记忆记忆是指将之前获取的信息存储、保持并在需要时检索出来的能力。
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类型。
短时记忆是对信息的短暂存储,容量有限,需要通过加工、复述等方法将信息转化为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则是对信息的永久存储,它对于学习、思考和决策起着重要作用。
2.4 思维思维是认知过程的核心环节,它是指通过内部加工和组织信息来生成新的认知、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过程。
思维涉及概念形成、推理、判断和解决问题等多个方面。
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技巧会对认知过程的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3. 影响认知过程的因素3.1 遗传因素认知能力的发展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研究发现,一些基因与智力、学习和记忆等认知能力有关。
然而,遗传并不是唯一决定认知能力的因素,环境和经验同样对认知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3.2 环境因素环境对认知过程具有塑造和促进作用。
良好的环境刺激有助于提高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能力。
不同的环境条件会对认知过程产生差异性影响,例如,文化背景、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认知过程的发展和表现。
3.3 外界刺激外界刺激对认知过程具有直接影响。
从心理学基础的认知过程
从心理学基础的认知过程从心理学基础的认知过程出发,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人类思维的运作方式以及认知过程的关键要素。
人类的认知过程是指人们通过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对外界信息进行处理和理解的过程。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感知、注意、记忆和思维。
一、感知感知是人类认知过程的首要环节,它是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的过程。
感知过程中,我们利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觉器官,对物体、声音、气味、味道和触感等外界信息进行感知。
感知不仅仅是单纯地接收信息,还包括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和加工的过程。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只猫的时候,我们会通过视觉感知猫的形状、颜色和动作,从而认识到它是一只猫。
二、注意注意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指人们有意识地选择性地关注某些信息并忽略其他信息的过程。
由于外界信息的过剩和大脑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我们需要通过注意来筛选和选择我们关注的信息。
注意的过程包括选择性注意、分配注意和维持注意。
选择性注意指的是我们在面对多种刺激时,有意识地选择关注其中的某一种刺激,而忽略其他刺激。
分配注意指的是我们将注意力分配给多个刺激或任务。
维持注意指的是我们将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在某个刺激或任务上。
注意的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和锻炼得到提高。
三、记忆记忆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指人们对过去经历和学习的信息进行存储、保持和回忆的过程。
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感觉记忆指的是对刚刚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短暂的保持和加工,通常只能维持几秒钟。
短期记忆指的是对信息进行短时间内的存储和加工,通常能够维持几分钟到几小时。
长期记忆指的是对信息进行长时间内的存储和保持,能够维持几天到几十年。
记忆的过程包括编码、存储和检索。
编码是将信息转化为脑内的神经活动模式的过程,存储是将编码过的信息保存在大脑中的过程,检索是将存储的信息从大脑中提取出来的过程。
记忆的质量和效果可以通过记忆训练和记忆技巧的学习来提高。
心理学认知过程
心理学认知过程是指人们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等环节。
心理学认知过程的研究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探究人类思维、学习、知觉、注意力、记忆等方面的规律。
心理学认知过程的基本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感知:人们接受外部刺激的过程,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五种感官。
感知过程的结果是形成感知对象的形象和属性。
注意:人们在接受大量信息时,选择性地集中注意力处理某些信息,忽略其他信息的过程。
注意力可以是外在刺激引起的,也可以是内在因素引起的。
记忆:人们将信息储存下来,并在需要时回忆和利用的过程。
记忆可以分为感性记忆、概念记忆和情境记忆等。
思考:人们在处理信息时,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进行分析、比较、推理等思维过程。
判断: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判断标准,对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和判断。
解决问题: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通过思考、分析和判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心理学认知过程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为人们提供有效的教育、训练和干预手段。
心理学认知过程
心理学认知过程一、引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感知和认知过程的科学。
认知过程是指个体通过感知、注意、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对信息进行处理和理解的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理学认知过程的三个重要方面:感知、注意和记忆。
二、感知过程感知是人类获取环境中信息的过程,从而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感知过程主要包括感觉器官接收刺激、信息传导到大脑和对刺激做出认知反应等步骤。
1.感觉器官接收刺激人类的感觉器官包括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
每个感觉器官都能接收特定的刺激,如眼睛接收光线、耳朵接收声音等。
2.感觉信息传导到大脑感觉器官接收到刺激后,会通过神经传递感觉信息到大脑中的感觉皮层。
大脑中的感觉皮层对不同的感官输入进行处理和解码,使我们能够感知到世界。
3.认知反应感知过程中的最后一步是认知反应。
大脑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解读和理解,从而使个体能够对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
三、注意过程注意是指个体在感知过程中选择和集中注意力的过程。
注意过程主要包括选择性注意、分配注意和持久注意等不同形式的注意力。
1.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指个体在众多感觉信息中选择并集中注意力于某些特定的刺激。
个体根据自身的兴趣、任务需求或目标来决定注意的方向和对象。
2.分配注意分配注意是指个体在感知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在多个刺激之间进行切换和分配。
个体能够在两个或多个任务之间快速地切换注意力,以适应不同的认知需求。
3.持久注意持久注意是指在感知过程中,个体能够长时间保持对某个刺激的集中注意力。
这种注意力的延续可以使个体更好地处理复杂的认知任务。
四、记忆过程记忆是指个体对经历过的事物和经验的存储、再现和使用。
记忆过程主要包括感知输入到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到工作记忆和工作记忆到长时记忆等阶段。
1.感知输入到短时记忆感知信息首先进入个体的短时记忆,也称作工作记忆。
在短时记忆阶段,个体可以对信息进行短暂的存储和处理。
2.短时记忆到工作记忆短时记忆阶段的信息,如果经过个体的注意和加工,就会进入工作记忆。
医学心理学重点:认知的过程概述
医学心理学重点:认知的过程概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中思维是核心。
一、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感觉是我们认识客观事物的第一步,给我们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它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二、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比如我们看到太阳,而不仅仅是看到红色的、圆形的,这就是知觉现象。
感觉和知觉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初级阶段,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
人们通过感觉可以认识事物的个别部分或个别属性,而通过知觉能够把由各种感觉通道所获得的感觉信息进行整合以获得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三、记忆记忆是指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说,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四、思维思维是人脑间接的概括的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人的思维是借助概念、表象和动作,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
其中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过程的主要特征。
思维的间接性表现在它是借助其他事物为媒介间接地认识事物。
思维的概括性包括对一类事物共同本质特征概括性的认识和对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五、想象和表象想象是对大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他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特点,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客观现实的形式。
表象是指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映象。
表象是想象的素材,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六、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人类心理学中的认知过程
人类心理学中的认知过程在人类心理学中,认知过程是指人们如何感知、理解、记忆、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些认知过程是我们与世界进行互动的基础,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情绪体验和行为选择。
了解人类心理学中的认知过程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促进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感知感知是认知过程的起点。
通过感知,我们能够接收并处理来自外界的各种感觉信息。
感知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多个方面。
在感知过程中,我们会使用感知机制将外界刺激转化为可理解的信息,使我们能够对环境作出正确的反应。
二、注意力注意力是认知过程中的核心要素。
在大量的信息刺激中,我们需要有选择地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些特定方面。
注意力可以分为主动注意力和被动注意力。
主动注意力是我们自主选择将关注点集中在某个对象或任务上,而被动注意力则是由外界刺激引发的无意识关注。
注意力的管理能力对于学习、工作和生活都至关重要。
三、记忆记忆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是我们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记忆可以分为感觉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感觉记忆是对刺激进行瞬间的感知,短期记忆则是能够暂时保存信息的能力,而长期记忆则是对信息进行长期保持和提取的能力。
记忆的质量和效果对于学习和思考具有重要影响。
四、思维思维是认知过程中最为复杂和高级的形式之一。
它是指我们对问题进行推理、判断和决策的过程。
思维可以分为概念形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过程。
概念形成是指通过分类和归纳的方式将事物进行抽象和概括;解决问题是通过推理和选择的方式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创造则是通过创新和联想的方式产生新的理念和想法。
五、语言和沟通语言和沟通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重要表达方式。
语言是我们进行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表达和理解复杂的概念和情感。
语言的使用需要我们运用语法、词汇和语义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有效的沟通能力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至关重要。
总结:人类心理学中的认知过程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基石。
通过感知、注意力、记忆、思维、语言和沟通等认知过程,我们能够与世界进行互动、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
心理学认知过程
心理学认知过程心理学认知过程是指人类进行认知活动时所经历的一系列步骤。
它涵盖了注意、感知、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诸多方面,是人类思维和智力表现的核心。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中的认知过程,并对其影响和应用进行分析。
一、注意注意是认知过程的起点,它是指人类在面对复杂刺激时主动选择关注某一特定刺激或信息的能力。
人们常常会根据自身的兴趣、需求和情绪等因素决定注意的方向和范围。
例如,当人们在观看电视节目时,他们会选择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忽略其他无关的信息。
二、感知感知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接收、选择、解释和组织刺激,以获取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觉信息来感知世界。
感知的质量和准确性对个体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起着重要影响。
三、记忆记忆是指人脑对经验和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检索的过程。
它分为感知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三个阶段。
感知记忆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和意识到的短暂记忆。
短期记忆是指人们在短时间内对信息进行临时存储和处理的能力。
长期记忆是指人们对信息永久性存储和回忆的能力。
记忆的质量和效果对于学习、思考和决策等认知活动至关重要。
四、思维思维是指人类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活动来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过程。
思维的方式有多种,如概括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
人们在思考问题、解决困难和做出决策时都离不开思维过程。
五、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指人类面对挑战、困难或需求时寻找解决方案的认知过程。
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常常运用各种认知策略和技巧,如分析、归纳、联想和抽象等,以期求得有效的解决办法。
心理学认知过程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的思维和智力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认知过程的运作机制,心理学家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提高学习、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育中的启发式教学法和认知训练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对认知过程的研究还有助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促进人际关系和沟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注意一、注意概述(一)注意的概念与特点1、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之一,它不是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贯穿于认识全过程,贯穿于一切心理活动的始终,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①注意的指向性: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
不仅表现为选取某种活动和对象,还表现为心理活动对选择的活动和对象的长时间的保持。
②注意的集中性:不仅指离开一切与活动对象无关的东西,也指对各种干扰刺激进行抑制,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得到比较鲜明和清晰的反应。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两者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没有指向就不会有集中,集中是指向的体现和发展。
(二)注意的外部表现在注意某一个活动或对象时,常常伴随特定的心理变化和表情动作。
注意时最显著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运动。
在注意状态下,感觉器官一般是朝向注意对象的。
如在注意听一个声音时,往往是“侧耳倾听”。
最明显的适应性动作是个体能跟随组织者的思路,配合做各种运算或操作等。
这也说明个体正处于积极的有意注意状态。
2、无关动作停止。
当集中注意时,就会高度关注当前的活动对象,一切与活动本身无关或起干扰作用的动作会相应减少甚至停止。
3、呼吸运动的变化。
在注意时,呼吸会变得轻微而缓慢,呼与吸的时间比例也会变化,一般是吸得更短促,呼得延长。
在紧张注意时,甚至会出现呼吸暂时停止的现象——屏息现象。
(三)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
即选择有意义、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刺激,避开与之无关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并抑制对它们的反应。
2、保持功能。
即使注意对象的映像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上,得到清晰、准确的反应。
3、调节和监督功能。
即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或目标进行。
(四)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1、无意注意(1)概念: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如上课时,学生被突然飞来的动物所吸引。
(2)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①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变化、新异性;②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
包括当时的需要、特殊情绪状态、直接兴趣。
2、有意注意(1)概念: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显示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人所特有的。
(2)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①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容易保持。
②合理组织活动。
活动组织是否合理关系到有意注意的保持。
如有良好工作、生活习惯,就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全神贯注地完成任务。
③对兴趣的依从性。
间接兴趣是一种对活动结果的兴趣,有了这种间接兴趣,尽管活动本身鼓噪,但有意注意人能保持很长时间,使人长久地从事这种活动,直到任务完成。
④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外界的刺激物、机体的某些状态(如疾病、疲劳等)、无关的思想和情绪等都可以干扰正在进行的活动,因此,要采取措施,排除干扰。
(3)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两者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注意,但在实际工作中两种注意都需要。
如只有有意注意,长时间工作会使人疲劳,使工作进行不下去;如只有无意注意,稍遇困难或干扰,注意就容易分散,同样也不能做好工作。
两种注意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需要无意注意。
而对于复杂的重要的活动则必需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如初学文言文,不感兴趣,只是为完成任务,这就是有意注意,此后,随着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文言文产生了兴趣,凭兴趣可自然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这时的注意就是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服从当前的活动目的与任务,又节省注意的努力,因而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特别有利,培养有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的兴趣。
二、注意的品质(或基本特征)(一)注意的范围1、注意范围的概念也称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在同一时间内注意的范围越大,知觉的对象就越多,能够输入更多的信息,有助于学习和工作的效率的提高,反之就越少。
2、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①范围的大小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
知觉对象越相似,排列越集中或有规则,注意范围也就越大;反之,注意范围则越小。
②范围的大小和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
阅读一篇文章,担任编辑任务的人与从事校对工作的人,注意范围就不一样,前者大,后者小。
③范围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经验越多,知识越广,就越善于组织所感知的对象,把它们联系成一个整体来感知。
(二)注意的稳定性1、注意稳定性的概念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持续时间越长,注意就越稳定(稳定性是注意的时间特征)。
如学生在45分钟的上课时间内,将注意保持在于学习活动有关的对象上,司机在开车时将注意保持在观察道路情况上。
注意起伏:要使注意持久地集中在一个对象上,是很困难的。
短时间内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摇动)。
它是由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歇性地加强和减弱造成的。
注意的起伏周期一般为2、3秒到12秒。
这种现象在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是经常发生的,而只要注意没有离开当前的对象,注意起伏就不会产生消极的作用。
注意的不稳定表现为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如学生上课时开小差现象。
注意的稳定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必须具有持续的注意,才能有效地学习。
2、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条件)①注意对象的特点。
维持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事物的复杂和变化程度,简单而无变化的对象,注意集中的时间就短。
但任何人的注意都不能以同样的强度维持20分钟以上。
②有无坚定目的。
注意的集中和稳定主要取决于人们有无坚定目的。
当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把注意集中于某一对象时,可以保持相当的稳定性。
在实际工作和学习当中,如果允许在10—20分钟的集中注意之后,松弛几秒钟,那么注意的稳定性就可保持数小时之久。
③个人的主观状态。
一个意志坚强,善于控制自己又能同各种干扰作斗争的人,注意就比较稳定;一个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心情愉悦的人,注意就能持久。
(三)注意的分配1、注意分配的概念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教师边上课边观察学生的反应,学生边听课边记笔记等。
是同时,如有先后就不是注意的分配。
2、注意分配的条件注意的分配是要有条件的,有以下三种情况:①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
司机开车,只有在驾驶技术已经熟练的情况下,才能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观察汽车前进的道路上。
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
注意可以在几种活动上迅速更迭,即所谓的轮流注意。
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既能做到按讲稿讲课,又能注意观察学生的听课情况,同时还可以板书和掌握时间。
③几种不同的活动已经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如有些演员能够自弹自唱,或边说边打快板边表演。
注意分配能力因人而异,其关键是在于能否通过艰苦练习,形成大脑皮层上各种各样牢固的暂时神经联系。
(四)注意的转移1、注意转移的概念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注意:注意的转移是主动进行的,不是被动发生的。
2、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条件)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①原来注意的紧张度或强度。
原来注意的紧张度越低,转移就比较容易和迅速,反之则较困难和缓慢。
②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新的注意对象越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转移就越容易和迅速;反之就越困难和缓慢。
③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
灵活性强的人,注意转移就比较容易,灵活性差的人,注意转移较难。
④各种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目的性不明确,语言的调节能力太弱,就既不能很快地抑制那些不该兴奋的区域,同时也不能很快地解除大脑皮层上应该解除的抑制,这样就使注意的转移表现不灵活。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注意过于容易受外界影响而转移,这也是目的性不明确,语言的调节能力差的表现。
三、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特点与教育(一)在个体发展中,无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有意注意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他们的无意注意已相当成熟,一切能引起成人注意的对象也能引起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缺乏自觉性,需要教师或其它成人给定目的;在注意进程中也不会阻止自己的注意,需要他人不断地提醒和关照。
随着年龄增长及大脑的成熟,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从由外界刺激引起逐步向内部兴趣过渡,同时有意注意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表现为他们能逐步理解自己的学习责任和社会义务,日常的学习活动也已开始更多地依靠有意注意。
高年级学校生已逐渐能够自行确立目的,并根据一定的目的,独立组织自己的注意。
到了中学,学生的无意注意进一步深化,研究表明,由于强烈的直接兴趣的影响,约90%的中学生明显地表现出对某一学科的偏科现象,这是无意注意发展和深化的具体表现。
与此同时,中学生的有意注意也得到发展,并且逐渐取代无意注意的优势地位,在学生学习中跃居主导,最明显的特点是注意的随意性增强,具体表现为中学生学习活动的目的性、自觉性和计划性增强,注意逐渐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性质。
虽然中学生的有意注意有了明显发展,但无意注意的作用在学习活动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
这就决定了中学生注意的发展明显地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类型:以无意注意占优势的情绪型、以有意注意占优势的意志型、以有意后注意占优势的自觉意志型,即智力型。
教师应针对他们注意发展的特征和个别差异,发展其注意力。
(二)注意品质的发展1、注意稳定性的发展。
注意稳定性不良在小学生中是很常见的现象,这是由于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和自身兴趣的左右。
随着意志力的发展,中学生控制自己的注意的能力显著增强,注意的稳定性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注意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但发展的速度不尽相同。
其中,小学阶段发展速度较快,中学阶段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2、注意广度的发展。
注意的广度除了与注意对象的特点和性质有关外,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知识经验。
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经验变得丰富,注意广度日益扩大,13岁少年注意的广度已接近成人水平。
3、注意分配能力的发展。
个体的注意分配能力发生较早,但发展较为缓慢。
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基本上不存在差异。
4、注意转移的发展。
注意转移的能力是随着个体大脑神经系统的内抑制能力、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而迅速发展。
研究表明,注意转移发展的趋势是:小学二年级至初中二年级是迅速增长期,初中二年级至高中二年级是发展的停滞期,高中二年级至大学二年级是缓慢增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