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初度、总角、豆蔻、及笄、而立、不惑、知命、古稀……

合集下载

各种年龄称谓的含义

各种年龄称谓的含义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年龄称谓及其含义:
1.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 孩提:两三岁的儿童。

3. 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4.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5. 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的少女。

6. 束发:男子十五岁。

7. 弱冠:男子二十岁。

8. 而立:三十岁。

9. 不惑:四十岁。

10. 知天命:五十岁。

11. 耳顺:六十岁。

12. 古稀:七十岁。

13. 耄耋:八十岁、九十岁。

14. 期颐:一百岁。

这些称谓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不同年龄段的划分和尊重,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现代社会,这些称谓已经不再普遍使用,但它们仍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传统有很大的帮助。

古人指代岁数的词 -回复

古人指代岁数的词 -回复

古人指代岁数的词襁褓: 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 指初知发笑尚在强裸中的幼儿。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警,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

九龄: 为9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年华”)。

十三: 为13岁。

及箕:箕们,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及笋: 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 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算,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二八: 为16岁。

加冠: 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加冠: 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辩,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指刚成年。

而立(而立之年) : 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孔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一-《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 指三十岁。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 三十岁不惑(不惑之年) : 因为(孔子日: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一《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礼记·曲礼上》: “五十日艾。

古人年龄段的称谓表示

古人年龄段的称谓表示

古人年龄段的称谓
表示古人对年龄段的称谓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两至三岁的儿童。

垂髫:三至四岁至八至九岁的儿童。

总角:八至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的少女。

束发:十五岁左右的男子。

及笄:十五岁左右的女子。

弱冠: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而立:三十岁的男子。

不惑:四十岁的男子。

知命:五十岁的男子。

耳顺:六十岁的男子。

古稀:七十岁的老人。

杖朝之年:八十岁的老人。

耄耋之年:八九十岁的老人。

鲐背之年:九十岁的老人。

期颐之年:百岁之人。

这些称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它们反映了古人对不同年龄段的特征和意义的认识。

1到140岁的雅称来历详解

1到140岁的雅称来历详解

1到140岁的雅称来历详解现在,我们谈年龄的时候要么直接说周岁虚岁,如果不太想直接暴露年龄会说是几零后,如果想具体一点还会说某某年出生。

古代人很少用具体的数字来记录年龄,他们习惯于用一些与年龄有关的特定称谓代替年龄。

这些称谓非常完善,从刚出生一直到140岁都有专门的称谓。

其中很多称谓一直到现在仍在使用。

【度】:婴孩刚出生的时候叫“度”,所以度有诞生、生育的意思。

【黄】:唐代户籍管理中,刚生的孩子称为“黄”。

《楚辞·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李渔《蜃中楼·惑王》:我若替他度个龙种出来,将来的王后就该是我做了。

【汤饼之会】:出生后三天被称为“汤饼之会”,名称的来源是来自于古时候孩子出生第三天举行宴会的习俗,宴会上汤饼必不可少。

【三朝】:《西游记》玄奘在万寿山五庄观看见人参果不敢吃,惊呼“这分明是未满三朝的孩童”。

三朝也是指出生三天,古代还有“三朝礼”,产妇生头胎之后三天,娘家要给孩子准备衣物、襁褓等物品,还有长命锁等。

程登吉《幼学琼林》:三朝洗儿,曰汤饼之会;周岁试周,曰晬盘之期。

【襁褓】:襁褓也写作襁緥、襁保、襁葆、繦緥。

本来是指包裹小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中国文化中向来有用相关物作为指代的习俗,所以需要用被子包裹起来的孩子又被称为襁褓,指不满周岁的婴儿。

《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

【牙牙】:指一岁的孩子。

来自小婴孩学说话的声音。

【晬盘之期】:指一周岁。

一周岁的时候要抓周,晬盘里会盛放各种物品。

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黄遵宪《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牙牙初学语,教诵月光光。

因为每个人学说话有早有晚,所以从一岁到三岁都有用牙牙表示的习惯。

【孩提】:两三岁的孩子可以叫孩提了。

这个“提”就是提拉的提,太小的孩子不是人人都敢抱起来玩耍,但是到了两三岁以后,人们就可以把他们抱起来提起来逗着玩了。

《孟子·尽心》:孩提之童。

古人年龄的称谓词语

古人年龄的称谓词语

初度:指始生之时,出生之日。

赤子:指初生的婴儿,因婴儿刚生下来是赤色的。

襁褓:本意为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两三岁的幼儿。

龆龀(tiáo chèn):意为孩童换齿之时,借指孩童。

垂髫(tiáo):指三四岁到七八岁的儿童。

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儿童。

黄口:本意指雏鸟的嘴,借指幼儿。

金钗之年:指女子十二岁的年龄,女子十二岁开始带钗梳妆。

豆蔻:豆蔻本是植物名,借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舞勺之年:指男子十三至十五岁,未成童者习之。

及笄(jī):指女子十五岁,女子十五岁开始用笄贯之。

志学之年:指十五岁,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舞象之年:指男子十五至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

弱冠之年: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称呼

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称呼

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称呼“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耋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

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

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
1、0岁,有四种称谓: 初度,指生日之时,出自《离骚》,谓始生之年时,赤子,刚出生的婴儿肤色为赤色,所以有这么一种说法;褪裸,婴儿小时候都是在褪裸之中,指未满周岁的孩子;汤饼之会,孩子出生第三天举办宴会
2、2岁时期被称为孩提,是指幼儿时期。

出自《孟子》: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
3、8岁被称为总角。

在古代,古人都会把孩子头发扎成警。

预指童年时期。

4、9岁又叫黄口。

黄口本指是雏鸟的嘴,借指儿童
5、10岁称幼学。

《礼记曲礼上》: 人生十年日幼学。

后来被引申为幼时的学业.
6、12岁对于女孩有单独的称呼叫做金钗之年。

7、13岁,女孩子被称为豆,男孩子被称为舞夕之年(指十三到十五岁左右的少年)
8、15岁在古代的称谓比较多,有五种不同的称谓。

分别是及笋(指年满十五岁的少女)志学之年,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束发,在古代男子到了十五岁,就会把原先的总角散开,扎成一束;舞象之年,指十五至二十岁的少年;成童,指十五岁或者十五岁稍微大点的年纪。

9、16岁有种说法叫二八,主要泛指女孩子。

10、20岁有三种称谓。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已经成年,行加冠礼,
表示已经成年,其二为结发,其三就是弱冠。

11、24岁的女子被称为花信年华
12、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30岁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有两种,一种是刚才提到的不惑之年,另外一种称艾,出自《礼记曲礼上》: 五十日艾。

54岁有说法是六九年。

各年龄段在古代的说法

各年龄段在古代的说法

各年龄段在古代的说法
垂髫:指童年。

等到儿童年龄稍大,不再能礼发髻,头发自然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始龀:按照正常的生理现象,小孩七八岁的时候开始换牙,“始龀”就成了换牙年龄小孩的代称。

豆蔻:特意女子十三四岁,杜牧的诗里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

及笄:特指女子15岁。

“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表示结发用笄贯之,意思是已到出嫁的年岁。

二八:16岁。

弱冠:指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但身子尚较成年人弱,所以称为"弱冠”。

而立:出自论语"三一而立”,意思是男子三一岁独当一面
不惑:同样出自论语,“四十而不惑”。

指男子四十岁就已经见惯各种情况,不会被迷惑了。

艾:语出《礼记》,“五十曰艾”。

知命:语出论云“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甲子:以天干地支轮回而得,天干十种,地支十二种,一轮回好是六十年,故代指六十岁。

古稀:出自杜甫的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因此作为七十岁的代指。

耄耋:指十岁。

语出曹操的《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期颐:指百岁老人。

出自《礼记》“百年日期颐”。

意思是说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后世就用“期颐”指代百岁老人了。

为什么叫初度、总角、豆蔻、及笄、而立、不惑、知命、古稀……

为什么叫初度、总角、豆蔻、及笄、而立、不惑、知命、古稀……

为什么叫初度、总角、豆蔻、及笄、而立、不惑、知命、古稀……我们在阅读古文的时候,常常会碰到一些表示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豆蔻”、“不惑”、“花甲”、“耄耋”等称谓,其实古代的年龄称谓名目繁多,而且来历也很有意思,着实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那么,这些称谓是怎么形成的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古代年龄称谓的含义及来历吧。

1、汤饼: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刘禹锡《送张盥诗》:“尔生始悬弧,我作座上宾。

引箸举汤饼,祝词生麒麟。

”2、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开始学说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3、初度:周岁。

《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称生日为初度。

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

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4、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5、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6、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7、豆寇:本指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木,诗人常以之比喻少女,言其年少而美。

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寇梢头二月初。

”后常以“豆寇年华”称十三四岁的少女。

8、及笄:古时女子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戴上簪子,以示成年。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

”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亦作“孩抱”。

4.龆龀:儿童换齿。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束发: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五十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

中国各年龄段的称谓以及由来,你知道多少?

中国各年龄段的称谓以及由来,你知道多少?

中国各年龄段的称谓以及由来,你知道多少?俗话说什么样的年龄就该干什么样的事,中国的各个年龄段都有各自的独特称呼,本身这些称谓里也蕴含的各种道理,下面就整理一下各个年龄段的称谓以及由来。

汤饼:古时候出生三天会邀请亲戚朋友到家里来吃饼,所以叫汤饼。

初度:人生过的第一个生日,简称初度。

总角:古代的小孩会在头发上左右各扎一个结,就像两个羊角,所以叫总角,现在常常在电视里的书童会有这种打扮。

束发:古时候男孩十五岁开始称为童,开始束发为童。

豆蔻:女子十三四岁叫豆蔻年华,正是一生中最好的年纪,由于古代结婚比较早,所以也是情窦初开的年纪,到十五岁就该结婚了。

舞象:原本是一种舞名,表示男子十五到二十岁,开始学习射猎。

弱冠:男子到了二十岁行冠礼,冠就是帽子,表示已成年,古时候成年之前都不戴帽子。

而立:三十而立,现在大家说起成家立业意在人到了三十岁就该独立撑起家庭,有自己的事业,但是古时候人们更多的是表示三十而立德,要把德行立起来。

不惑:四十不惑,表示对待事情不再疑惑,经历世事之后,对自己、对他人、对生活,都有一定的见解,遇问题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开始变得沉稳,就是不惑。

知命:五十而知天命,就是看到了自己的人生定数,这一生不会再有大的起伏,但是现代社会五十其实还是可以搏一搏的,说不定还能翻身改命。

花甲:六十岁,在历法中六十年一轮回,称为甲子,因为天干地支名字繁多相互交错,所以叫花甲。

古稀:七十,古人各方面生活条件差,所以能活到七十的人很稀少,所以人活七十古来稀。

现在随着生活越来越好,人们的寿命也延长了很多。

耄耋:指年纪超过八十的人,出自曹操的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鲐背:鲐是一种鱼,在渤海盛产,也叫青花鱼、油桶鱼,意思是老人身上长出的褐班就像鲐鱼的背一样,表示90岁以上的老人。

期颐:意思是期待供养的意思,指百岁以上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照顾供养。

从“总角”到“耄耋”—谈年龄的代称

从“总角”到“耄耋”—谈年龄的代称

从“总角”到“耄耋”—谈年龄的代称导读:阅读古诗文,经常会遇到“总角”“豆蔻”“而立”“古稀”等称代年龄的词语。

弄清这些词语的出处、称代的年龄及其含义,对增强我们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和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下面就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来谈一谈有关年龄的代称。

一、幼年、童年:孩提、总角、垂髫、成童、束发孩提指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赵岐(东汉经学家)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可抱也。

”也作“孩抱”。

《后汉书·李善传》:“续(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

”总角指童年。

总,聚束;角,小髻。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东汉经学家)注:“总角,收发结之。

”也作“总丱(guàn)”“总发(fà)”。

《诗经·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

”“丱”,儿童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

潘岳(西晋文学家)《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垂髫即小孩垂下来的头发,借指童年或儿童。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古时认为“黄发”是长寿的特征,因此指老人)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童古代一般称男子十五岁为“成童”。

《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

”《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

”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

”但“成童”究竟指多大,古代说法不一。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范宁(东晋经学家)注:“成童,八岁以上。

”束发古代男子成童时把头发束成髻,盘在头顶,后来就用“束发”指成童的年龄。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二、青少年:豆蔻、及笄、弱冠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龄。

杜牧《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古代不同年龄的名称

古代不同年龄的名称

古代不同年龄的名称
古代对不同年龄的名称有很多种,例如:
不满周岁被称为襁褓。

2至3岁称为孩提。

女孩7岁,男孩8岁称为始龀。

幼年泛称总角。

童年称为垂髫。

10岁以下统称为黄口。

女子12岁称为金钗之年。

女子13岁称为豆蔻年华。

女子15岁称为及笄之年。

女子16岁称为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女子20岁称为桃李年华。

女子24岁称为花信年华。

男子20岁称为弱冠之年。

男子30岁称为而立之年。

男子40岁称为不惑之年。

男子50岁称为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称为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称为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称为杖朝之年。

90岁称为鲐背之年。

100岁称为期颐。

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典故来历

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典故来历

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典故来历1、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

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冠,帽子,指代成年。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

谓之成人。

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

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

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出处《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2、而立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

后来用“而立”指人30岁。

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3、不惑指40岁。

也指遇事能明辨不疑。

(1)谓遇事能明辨不疑。

《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唐韩愈《伯夷颂》:“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

”宋曾巩《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人以怒迁,公能自克;人以利回,公能不惑。

”(2)《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后因以“不惑”为四十岁的代称。

晋陶潜《饮酒》诗之十六:“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唐李复言《续玄怪录·木工蔡荣》:"自幼信神只,每食必分置於地,潜祝土地,自总角至於不惑,未尝暂忘也。

"清方文《初度》诗:"行年将不惑,学道尚无闻。

"4、知天命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叙述方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

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

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

人的年龄段划分的古代名称

人的年龄段划分的古代名称

人的年龄段划分的古代名称
总角:代指儿童时代。

在古代少男未冠,女未笄时疏的发型,就是把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好像头顶两角。

垂髫:指童年。

等到儿童年龄稍大,不再能札发髻,头发自然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始龀:按照正常的生理现象,小孩七八岁的时候开始换牙,“始龀”就成了换牙年龄小孩的代称。

豆蔻:特意女子十三四岁,杜牧的诗里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

及笄:特指女子15岁。

“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表示结发用笄贯之,意思是已到出嫁的年岁。

二八:16岁。

弱冠:指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但身子尚较成年人弱,所以称为“弱冠”。

而立:出自论语“三十而立”,意思是男子三十岁独当一面
不惑:同样出自论语,“四十而不惑”。

指男子四十岁就已经见惯各种情况,不会被迷惑了。

艾:语出《礼记》,“五十曰艾”。

知命:语出论云“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甲子:以天干地支轮回而得,天干十种,地支十二种,一轮回正好是六十年,故代指六十岁。

古稀:出自杜甫的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因此作为七十岁的代指。

耄耋:指八九十岁。

语出曹操的《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期颐:指百岁老人。

出自《礼记》“百年曰期颐”。

意思是说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后世就用“期颐”指代百岁老人了。

古人对1到108岁的称呼,竟然美到让人窒息

古人对1到108岁的称呼,竟然美到让人窒息

古人对1到108岁的称呼,竟然美到让人窒息来自话题#不能舍弃的传统文化有什么?6842篇打开美篇APP下载高清图片现在人们说年龄都是很直接的1岁、10岁、40岁简单明了却貌似少了一点“韵味”那么古人对于年龄又是如何称谓呢?有些称谓现在还能听到但有些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打开美篇APP下载高清图片幼年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九龄:9岁。

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打开美篇APP下载高清图片少年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打开美篇APP下载高清图片青年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加冠: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始室:30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打开美篇APP下载高清图片中年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艾:50岁。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为什么叫要把不同年龄段叫做初度、总角、豆蔻、及笄、而立、不惑、知命、古稀呢?

为什么叫要把不同年龄段叫做初度、总角、豆蔻、及笄、而立、不惑、知命、古稀呢?

为什么叫要把不同年龄段叫做初度、总角、豆蔻、及笄、而立、不惑、知命、古稀呢?首先豆蔻与及笄是单独形容女性的。

初度:指生日之时,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称生日为'初度'。

也指一岁开始,“初”么。

总角:八九岁到十几岁的左右的童年时期。

是因为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左右两半各扎成两个结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所以称为总角豆蔻:是女性十三四岁。

以豆蔻比作少女,最早出自唐朝杜牧《赠别诗二首之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为什么用豆蔻来形容,个人认为这个时候的女性正是含苞待放的年龄如同二月初的豆蔻。

及笄:古代女子满15岁就到了可以结婚的年龄,束发带上簪子。

笄是簪子,及笄就是插簪子,可以理解为女性的成人礼了。

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而立:这个应该大家都知道也熟悉,孔子曰的:三十而立。

从孔子的角度可能是到30岁就应该学有小成,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意识。

现代则引申为或者已经确定好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或者简单的说,30岁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困难了。

不惑:同样出自孔子曰的,四十不惑。

从孔子角度应该说是用自己的原则在经历许多的人和事后,对自己的原则不惑。

知名:是说的知天命吧。

同样出自孔子,解释很多,这里就不多说了。

而立、不惑、知天命,这都是孔子从其自身角度对自己的人生阶段做的汇报,但是因为后人将孔子捧到圣坛,所以,孔子的境界也成为了后人所要求的人生阶段的标准。

古稀:70岁左右,语出杜甫的“人生七十古来稀”。

因为古代人寿命比较端,能活到70岁的人并不多。

这个“古来稀”的计算方式,并不是说从古至今将70多岁的人累计起来。

古人对年龄的尊称

古人对年龄的尊称

古人对年龄的尊称0岁初度:是指生日之时。

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称生日为“初度”,谓始生之年时。

赤子:刚出生的婴儿。

颜师古注:“赤子,言其新生未有眉髪,其色赤。

”襁褓:代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会:指孩子出生第三天举行宴会。

2岁孩提:幼儿时期。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

”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前,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8岁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

童年时期,幼年。

晋·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9岁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成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

后来十岁以下的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发展语义为无知的年轻人,用以讥讽他人年幼无知。

亦作“黄颔小儿”、“黄口小儿”、“黄口小雀”。

10岁幼学:《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后引申为幼时的学业12岁金钗之年:女孩12岁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5岁及笄:年满15岁的女子。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

束发:男子十五岁。

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

16岁二八:既十六。

十六岁。

谓正当青春年少,多言女子。

南朝陈·徐陵《杂曲》:“二八年时不忧度,房边得宠谁相妬。

”宋·苏轼《李钤辖坐上分题带花》诗:“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

20岁弱冠:男子满20岁;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区别:“弱冠”是满20岁的男子的称号,“加冠”是那时举行的一种礼仪。

结发:束发,结扎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叫初度、总角、豆蔻、及笄、而立、不惑、知命、
古稀……
我们在阅读古文的时候,常常会碰到一些表示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豆蔻”、“不惑”、“花甲”、“耄耋”等称谓,其实古代的年龄称谓名目繁多,而且来历也很有意思,着实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那么,这些称谓是怎么形成的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古代年龄称谓的含义及来历吧。

1、汤饼: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刘禹锡《送张盥诗》:“尔生始悬弧,我作座上宾。

引箸举汤饼,祝词生麒麟。

”2、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开始学说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3、初度:周岁。

《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称生日为初度。

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

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4、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句。

5、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6、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7、豆寇:本指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木,诗人常以之比喻少女,言其年少而美。

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寇梢头二月初。

”后常以“豆寇年华”称十三四岁的少女。

8、及笄:古时女子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戴上簪子,以示成年。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9、弱冠: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指刚成年。

指二十岁。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10、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

《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

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有关碧玉的诗句很多,其中晋人孙绰的《碧玉歌》最为有名。

“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

芙蓉陵霜荣,秋容故尚好。

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

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

碧玉小家女,不敢
贵德攀。

感郎意气重,遂得结金兰。

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

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

”写出二八妙龄少女的清新美好。

11、而立:指三十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12、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13、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4、耳顺、花甲:均指60岁。

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花甲:指人六十
岁。

“花甲”即六十甲子,天干地支纪年,顺次组合从“甲子”到“癸亥”为六十年。

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15、还历寿:61岁的寿辰。

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16、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17、喜寿:指77岁。

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18、上、中、下寿:下寿:六十岁。

中寿:八十岁。

上寿:一百岁。

出于《庄子》。

19、耄耋:耄,《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

”《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

”耋,《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20、伞寿:80岁寿辰。

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21、米寿:指88岁。

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22、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23、期颐:指百岁高寿。

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

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

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

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

期颐指一百岁。

“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

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24、茶寿:指108岁。

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