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校史-东北大学

合集下载

东北大学近代中国之父鲁迅曾经学习的地方

东北大学近代中国之父鲁迅曾经学习的地方

东北大学近代中国之父鲁迅曾经学习的地方东北大学(Tohoku University),简称东北大,是一所位于日本东北地区最大都市仙台市的研究型国立综合大学。

其创立于1907年,原名仙台医科大学,后成立为东北帝国大学,是当时继东京帝国大学、京都帝国大学之后日本设立的第三所旧帝国大学。

二战后,为了消除帝国主义思想而正式改名为东北大学。

基本设施图书与医疗设施全校共藏书275万册,每年以9万册的速度增加。

校中心图书馆在二战中遭受空袭。

报刊阅览室及一些建筑物被烧,以后虽被恢复,但仍感空间狭小、设备陈旧。

1972年在川内校区新建成了图书馆,总面积12480平方米,可达到9.8万册开架服务的利用效率。

馆中藏有不少珍本,如狩野文库中的类聚国历史第25卷、史记·教本纪第10被指定为稀有国宝。

医疗保健方面,在医学部、牙科学部、抗霉菌研究所均设有附属医院,共有病床1026张。

1988年附属医院为校外人员治疗达371740人次。

鲁迅塑像鲁迅阶梯教室片平校区,至今仍保存有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讲义室。

该建筑物,是被称为”近代中国之父”的文豪鲁迅先生曾经学习的地方,作为”鲁迅的阶梯教室”而闻名。

在1904年修建后,经过改修、移建,至今仍是保留着鲁迅先生当年留学时风貌的历史性建筑。

曾有众多中国客人造访此地,在教室里的黑板上写下了随想。

其中,1998年11月29日的江泽民国家主席的来校视察,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江泽民国家主席,坐在鲁迅先生常坐的椅子上,缅怀鲁迅先生,感慨万分。

专业设置研究科专业设置文学研究科文化科学、语言科学、历史科学、人类科学教育学研究科综合教育科学、教育设计评价法学研究科法科大学院、公共政策大学院、法政理论研究经济学研究科经济经营学、会计理学研究科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化学、地学医学系研究科医科学、残障科学、保健学齿学研究科齿科学药学研究科创药化学、医疗医药学、生命药学工学研究科机械系统设计工学、纳米机械学、航空宇宙工学、量子能源工学、电气·通信工学、电子工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化学工学、生命工学、金属尖端工学、智能设备材料学、材料系统工学、土木工学、都市·建筑学、技术社会系统、生物机器人工学农学研究科资源生物科学、应用生命科学、生物产业创成科学国际文化研究科国际地域文化论、国际文化交流论、国际文化语言论信息科学研究科系统信息、人类社会信息、应用信息、信息基础生命科学研究科分子生命科学、生命机能科学、生态系统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研究科环境科学医工学研究科医工学教育信息学研究部教育信息学专门职大学院法科大学院、公共政策大学院、会计。

东北大学校史

东北大学校史

东北大学校史我们东北大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学校。

我今天就给大家讲一讲我们东北大学的校史吧!我记得在2001年时,我爸爸妈妈曾带我去过这里。

那时的它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学校,可现在已经变成了让全世界瞩目的学校,因为它已经培养出了很多著名的科学家、教授等。

这所学校培育出来的人才真的数不胜数,就像钱学森、周光召、李永乐……他们在各自领域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正因为如此,东北大学还被列入了中国“ 211”重点建设的大学行列。

我们东北大学原名东北工学院,是一所由沈阳机电学院和沈阳黄金学院组合而成的。

在1960年更名为东北大学,并迁到沈阳。

2000年,在辽宁省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中,学校进入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2006年,教育部和辽宁省共建东北大学,使学校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不断提升。

我上初二的时候,有一位老师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应该努力学习,以后要考上好的大学,比如清华、北大,最好是去国外留学。

因为只有好的大学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栋梁之材。

你们说,我说的对吗?”他问的这个问题让我心潮澎湃,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好的大学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栋梁之材。

当然也要从好的中学出发,没有一个好的中学怎么能培养出好的人才呢?我还记得我上小学时,每次上课前都要排队进班级。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进班级都不用排队了,因为我们有先进的通讯技术了。

而且每个人的手腕上都有一个计算器,只要你拿起它,摁一下“开始”键,所有的门窗都会打开。

想什么时候进班就什么时候进班,非常方便。

不但如此,现在每一节课结束,学生都可以去按自己的座位。

这样一来,教室里不会留下一片纸屑,更不会有地方让你擦嘴了。

看,我们的学校环境多么优美,比以前进步多了。

同学们,请你们相信,只要你们努力学习,好的中学、好的大学会接纳你们的。

希望你们以后不要再向我提问题,因为你们应该知道,你们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很多。

现在就让我们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学习吧!我相信,你们将来一定会有一番作为的。

东北大学13年复名历程

东北大学13年复名历程

东北大学13年复名历程东大沧桑变迁史东北大学创建于1923年,由张学良将军的父亲张作霖创设,校址在沈阳北陵附近(现为省政府、省军区等单位所在地)。

东北大学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因没有满足日本提出的在东北开矿、设厂、移民等无理要求,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弹在皇姑屯炸死。

张学良主政东北后,于1928年8月亲自兼任东北大学校长,直至1937年1月。

其间,他把父亲留下的遗产差不多都捐出来,用于东北大学建设和高薪聘请教师及资助学生等。

到1930年,东北大学已有教授300名、学生3000名,拥有文、法、理、工、教育、农学6个学院24个专业,另外还有体育专修科,成为20世纪30年代国内学生最多、经费投入最多的大学,当时北京大学只有学生2000人,每年经费90万元(大洋),而东北大学每年经费高达160万元(大洋)。

1931年,“九•一八”一声炮响,东北随即沦陷,东大成为第一个流亡大学,先后迁校北平、开封、西安、四川三台。

抗战胜利后由四川三台迁回沈阳原校址,恢复了工学院、农学院。

内战爆发后,东大二次迁校至北平。

1946年2月,为了培育人才,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成立东北大学,校址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并任命张学良将军的四弟张学思为校长。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大学委员会、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部发布《关于在北平东北各校学生处理办法的规定》,将东北大学解体,其中的工学院迁回沈阳称沈阳工学院,理学院、文学院与佳木斯东大合并。

1950年,以沈阳工学院为主,联合抚顺矿专、鞍山工专,组建东北工学院,成为冶金部直属院校。

全国解放后,佳木斯东大迁到长春,20世纪50年代院校改组后改称东北师范大学,至此,原东北大学名实皆亡。

恢复校名的首倡者明确提出恢复东大校名是在1980年,先后经过13年的艰苦努力。

始作俑者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这群人的中坚力量就是早年毕业的东大校友。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政局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多了起来,人们的思想也比过去活跃了,一些社团组织开始萌发,北京“老同学合唱团”就是其中之一。

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毕业证样本历任校长-(思源 教育)东北大学简历东北大学始建于 1923 年 4 月,是一所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大学。

1928 年 8 月至 1937 年 1 月,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兼任校长。

"九• 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被迫先后迁徙北平、开封、西安、四川三台等 地。

在此期间,广大师生积极参加爱国抗日运动,是"一二•九"运动的 先锋队和主力军。

1949 年 3 月,在东北大学工学院、理学院(部分) 的基础上成立了沈阳工学院。

1950 年 8 月,沈阳工学院、抚顺矿专和 鞍山工专合组为东北工学院。

1960 年被列为全国 64 所重点大学之一。

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大学。

1993 年 3 月 8 日,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大学。

学校设有 66 个本科专业,其中 国家级特色专业 15 个;有 179 个学科有权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另 设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应用统计硕士、国际商 务硕士、体育硕士、翻译硕士、会计硕士等 8 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100 个学科有权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有 15 个博士后流动站;3 个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 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 个国家重点 (培育)学科,共涵盖 16 个二级学科;3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 个国 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东北大学院系介绍:学校院系有:研究生院、秦皇岛分校、基础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 学院、艺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理学院、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材 料与冶金学院、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 学院、中荷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国防教育学院、生命科学与健 康学院、江河建筑学院、体育部以及继续教育学院。

东北大学历任校长与学校代码:10145东北大学历任校(院)长:毕克桢任东北工学院院长:(1981.5 至 1984.1);陆钟武任东北工学院院长:(1984.1 至 1991.1);蒋仲乐任 东北工学院院长:(1991-1993)(1993 至 1995)任东北大学校长;赫冀成任东北大学校长:(1995.3 至 2011.1);丁烈云任东北大学校长: (2011.1 到现今)。

铭记校史-东北大学

铭记校史-东北大学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 鲜花掩遮盖着志士的鲜血。 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 他们正顽强地抗战不歇。 如今的东北已沦亡了四年, 我们天天在痛苦中熬煎。 矢掉自由更矢掉了饭碗, 屈辱地忍受那无情的皮鞭。 敌人的铁踢 已越过了长城, 中原大地依然歌舞升平。 ‘亲善睦邻’呵卑污的投降, 忘掉了国家更忘掉了我们。 再也忍不住这满腔的愤怒 我们期待着这一声怒吼 怒吼惊起这不幸的一群 被压迫者一起挥动拳头
东北大学体育专修科音乐教师阎绍璩也亲身经历了这次 斗争。1936年,阎绍璩以著名诗人光未然的诗作《五月的鲜 花》为词,谱曲一首,将他在“一二.九”运动中的真实感受, 化作悠远的旋律——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埋了志 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的抗争不 惜……这首从东大校园唱出的歌一问世,就在抗日民众中引起 强烈共鸣,并被迅速传唱,而这首歌也连同那次振奋人心的 沈阳,1947年2 月在北陵原校址开学。1948年6月,国民党在东北战 场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命令东北大学再迁北平。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随着新中国的成立, 东北大学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1932年,为了粉碎日本帝国主义霸占我国东北合法化的 阴谋,艰难办学的张学良校长出资8000现洋资助我校学生刘 长春参加第十届奥运会。1932年7月30日,刘长春手执中国 国旗阔步走在奥运会开幕式上,这是中国首次派运动员参加 奥运会。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旨在侵吞我国华北的一系列 事件,而南京国民党政府却一再退让,并准备于12月9日成 立“冀察政务委员会” 。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北平市学生救国联合会组织发动了“一二.九”学生抗日爱国 运动,在其他学校师生受军警围困,未能及时到达的情况下, 东大师生冲破手持大刀的军警包围,孤军出动,从崇元观到 西四北大街,再到东郊民巷,他们冒着严寒,一直坚持到夜 晚,成为斗争中的主力和先锋。

校况校史

校况校史

一、填空题1、学校于1987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建立,时名东北工学院秦皇岛分院。

1993年随东北大学复校,更名为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1998年随东北大学划转教育部。

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继续面向全国独立招生,电子注册和学生毕业统一归口东北大学。

2、校园占地面积538亩。

3、东北大学校训自强不息,知行合一4、东北大学校风“献身、求实、团结、创新”5、我校多年面向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生源质量高,第一志愿录取率连年保持在85%~90%以上;研究生升学率逐年攀升,2005年毕业生考研率达11.86%,其中自动化专业达21.58%;毕业生就业率连年名列河北省高校前三位。

2005年初次就业率达到96.75%。

6、我校的办学特色:(1)实施“3+1”教学模式,即学生用3年时间修读完所有必修与选修课程,用1年时间,接受并完成“重实践、强专业”的育才教育。

(2)2000年开始,以一年重点落实一个育人内容的方式,实施“环境育人、文化育人、形象育人”三个育人工程。

、我校的办学思路是:提高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适度扩大规模求效益,深化内部管理促发展。

7、学校于1987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建立,时名东北工学院秦皇岛分院。

1993年随东北大学复校,更名为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1998年随东北大学划转教育部。

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继续面向全国独立招生,电子注册和学生毕业统一归口东北大学。

8、学校拥有现代化图书馆,馆藏图书达84万余册,拥有44个大型数据库。

具备各种自动化管理系统及完善的网络设施,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服务。

9、张学良老校长在1992年为东北大学复名题书的校名“千古功臣”10、现用的东北大学校歌的作词人刘半农11、我校多年面向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生源质量高,第一志愿录取率连年保持在85%~90%以上;研究生升学率逐年攀升,2005年毕业生考研率达11.86%,其中自动化专业达21.58%;毕业生就业率连年名列河北省高校前三位。

东北大学在三台

东北大学在三台

邹开歧东北大学在三台○往事回首 1923年4月26日创建于沈阳的国立东北大学,因“九一八”事变,师生避难流向关内,1938年3月经川陕公路举校迁来四川三台,借得杜甫草堂寺一部分及潼属联立中学一角,作为校址复课。

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暑期迁回沈阳,在三台整整经历了八年。

这八年,正是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的八年,进步的东大师生在这片土地上,通过一系列文化宣传活动,使这个交通闭塞的大后方,成为抗日救国的前沿阵地。

不仅壮大了三台的抗日救亡文化宣传活动的阵容与声势,而且极大地激发了民众之爱国热情,增强了抗日必胜的信心。

东北大学的共产党员和进步师生组织的读书会,最早把《延安整风文件》、《改造我们的学习》、《论持久战》、《论解放区战场》等进步书刊传到三台,让三台追随革命的进步人士得天独厚领先一步受到马列、毛泽东思想的熏陶。

由一批东北大学的热血青年组织的进步社团、如“黑土地社”、“菩提社”、“群力社”、“青年民主同盟”、“东北问题研究社”以及中共南方局青年组所属的“新民主主义小组”领导下的“学习社”、“求实学会”、“野火社”、“东苑文学日报社”、“剧人剧社”等,采用墙报、油印小报、手抄报等形式传播马列,宣传抗日救国,据统计,1942年东大校园内共有各式壁报60余种。

影响较大的壁报有《合唱群》、《菩提》、《黑土地》、《火把》、《新生代》、《学声》、《时事萃报》、《学习》、《夜光》、《野火》、《狂飚》、《铁流》、《抗战文艺》、《大队接力》、《射击手》、《挡箭牌》等。

特别是《时事萃报》因摘录了《新华日报》、《华西晚报》中的有关材料进行抗日宣传,引起当时敌特机关的严密注视;声势浩大的“东北问题研究社”通过各种活动,使其逐步成为倾向共产党的进步组织。

在进步社团中,还有影响面宽、凝聚力强的“抗敌协会”和所属的实验剧团。

东北大学内迁三台,校内的进步师生不仅通过进步社团办的几十种壁报、期刊宣传抗日,还有不少热爱戏剧的志士仁人组成的 每天一早到店里去,在回住处的路上都要去看看报纸杂志。

东北大学校史

东北大学校史

东北大学校史校史演示文稿(含图片)1.云涛日破(1923-1931)20世纪初,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东北肥沃的黑土地孕育着富庶,也引得列强垂涎。

日本以其地理条件的便利,将魔爪伸向东北,不仅进行残酷的经济侵略、资源掠夺、还进行文化控制。

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局下,诞生了东北大学。

1921年初,东北仍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而几位知识分子的内心却充溢炙热的激情。

他们向时任东三省巡阅使、奉天督军的张作霖建议: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大学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

他们就是当时奉天省代省长王永江和奉天省教育厅厅长谢荫昌。

对于他们的建议,奉天省议会于当年10月25日进行讨论,通过联合吉、黑两省创办东北大学以储备人才、振兴教育的议案。

1922年春,东北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次年4月19日,奉天省公署颁发“东北大学之印”,4月26日正式启用,东北大学宣告成立,在原文学专门学校旧址开办文法科大学,在高等师范学校旧址开办理工科大学,王永江为首任校长。

王永江出任校长后,坚持他一向的严谨作风,聘名师、招学生、购设备,学校顺利起步。

建校之初东大呈请奉天省公署,拨地另建校舍。

省公署很快批复,拨昭陵前白桩外陵地并毗邻民地共500余亩,作为新校址。

经一年多建设,1925年9月,理工大楼、教授住宅、学生宿舍及相应的附属设施在新校址竣工。

理工科先行迁入,与仍在原址的文法科大学遥相呼应,形成南北两校区。

1926年的东大一览曾对当时的校园环境进行了这样的描述:理科工科校址,偏南一带地势高阜,土质坚厚,中建正楼一座,形如蛱蝶,南瞰城郭,北倚昭陵,而新开河环抱楼前洋洋西去,瞻眺环境爽垲葱茏诚胜地也。

这方圣地孕育了东北大学蒸蒸日上的未来。

学校按照现代大学的格局设立了理、工、文、法、教育等较为齐全的学科,各学科之学会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文法科成立自治会、夏声社、社会科学研究社;工学院成立矿学会;理工预科成立英语研究会;孙国封院长为促进科学进步,发起科学教育协进会。

学校简介:东北大学(简称东大)

学校简介:东北大学(简称东大)

东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东北大学包括两个校区:一个是沈阳主校区,位于东北最大的中心城市沈阳,南滨浑河,北畔南湖;一个是秦皇岛分校,位于举世闻名的美丽的海滨城市秦皇岛,北倚燕山、南临渤海。

秦皇岛分校包含主校区(位于海港区)和北戴河小区,两个校区校园绿荫郁郁,环境幽雅,空气清新,楼群建筑,风格迥异,校园文化,底蕴深厚,教学生活,设施齐全,治学严谨,校风纯正,教学科研、产学一体,是一个求学深造、科学研发的全国著名重点大学。

学校始建于1923年4月23日,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曾担任过校长,1960年被列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学士、硕士和博士授权点重点大学。

先后由中央、政务院、国家部委直属,1998年9月随全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划转教育部直属。

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高,综合素养强,功底深厚,基础扎实,理念超前,开拓创新能力强,在京、津、沪、深、沈、冀、长江及珠江三角等地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和赞赏,一次性就业率连年居全国高校前列。

学校高度重视国际间的合作交流,已与美、日、英、法、意、澳、俄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交流关系。

东北大学正朝着综合型、研究型、开放型、国际型的国内一流和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前进。

东北大学办学规模:东北大学沈阳校区占地总面积2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秦皇岛分校占地总面积33.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9万平方米共有12个学院、58个学士学位点、一级硕士点34个、二级硕士点17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84个,博士生导师277人,院士5人,博士研究生2528人,硕士研究生5118人,普通本科生23080人。

学校介绍东北大学有沈阳主校区和秦皇岛分校区,设有研究生院(包括秦皇岛研究生分院),已设立理学、软件学院、文法、外国语、艺术、资源与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中荷生物医学工程、工商管理、继续教育等12个学院。

名校校训——东北大学_成长故事

名校校训——东北大学_成长故事

名校校训——东北大学光明、真理、勇气。

拉丁文:Lux,Veritas,Virtus。

英译:Tight,Truth,Virtue。

东北大学最初是一所教会学校,校训中的光明和真理,来自《圣经》诗篇的第43篇,反映了建校时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渊源。

光明和真理是教育、学习的根本归宿,因而被众多大学奉为校训,比如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等。

东北大学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勇气”一词,倡导激励学生在追求光明和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必须有坚韧不拔、永不退缩的气概和态度。

东北大学校区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中心。

波士顿是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中心城市和美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美丽的查尔斯河穿城而过。

东北大学坐落于查尔斯河南岸,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隔河相望,其前身是基督教青年会于1898年创办的“青年夜校”,当时满足了波士顿地区迅猛增长的人口对教育和知识的渴求。

在建校半个世纪后,1948年东北大学完全脱离基督教青年会,成为一所独立运营的研究型私立大学。

百年来,东北大学潜心办学,奋发图强,终于在强手如林、名校云集的波士顿脱颖而出。

2001年以来,她在美国权威的高校排行榜上前进了101位,进步可谓神速。

尤其是其建筑学、工程学、工商管理、交互式媒体、传播与新闻、国际商务、计算机与信息科学、药剂学等学科的教学质量,已在全美最佳学科中占有一席之地。

东北大学最为著名的是其具有百年历史的合作和实习项目。

作为美国高校中历史最为悠久和成功的合作教育项目,其基本特点就是把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利用一个学年或一个半学年的时间,通过参与和所学专业相关的合作研究、企业实习、社会服务和海外交流项目,使学生及早涉足职场,从而在毕业前就拥有了宝贵的全职工作经验。

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在东北大学2013年的毕业典礼上致词称赞道:“东北大学的合作教育计划和实践学习的理念,是当今世界最具创新性的教育模式之一。

”通过在90多个国家的各类机构中给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模式,东北大学帮助学生成为世界公民,并获得了结合实践技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

东北大学简介

东北大学简介

东北大学简介东北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于1923年创立于沈阳,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保持着高水准的国家重点大学。

学校以引领高等教育、服务国家为宗旨,秉承让学生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为己任,以教学为主,科学研究、学生科技竞赛和社会服务为辅,全面把握知识前沿和学科发展动态,教师及生源性价比不断提高,以其独特的教育品质和科研水准,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创新型学子,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重要贡献。

东北大学历史悠久,学科逐步完善,拥有经、理、文、艺、管、建、旅、教、社、法、体等11大学科门类,其中有文学、历史学、教育学、哲学、法学、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等9个一级学科,22个二级学科,39个三级学科,18个独立学院,16个研究所,5个国家核心实验室,具有3个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7个省级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个实践教育中心。

东北大学现有教职工2200多名,其中教授813名,副教授967名。

学校拥有国内外知名教授,如著名家长张力子、著名营养学家周家栋、中修研究会会长黄新民等。

他们为东北大学贡献了许多高水准的作品和研究成果,带来强大的科学支持和学术氛围,为东北大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东北大学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并在大众传媒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除了传统的综合教育外,还开展了诸如计算机、英语、法律、商业、财务、工程、管理、社会学、会计、文学、数学、历史、物理、化学等多种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此外,学校还组织了一些文艺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之余享受创作的快乐,丰富课余生活,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东北大学以严谨、创新的精神,开拓进取的精神,专业的教育氛围,学术自由的环境,巩固了自身在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的优势地位,朝着更高层次发展。

在将来,东北大学将继续加强教育质量和研究能力,为世界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中国发展努力!。

东北大学历史简介

东北大学历史简介
综上所述,东北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较高学术声望的重点大学,在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领域有着显著的特色和优势。
东北大学是一所位于中国吉林省沈阳市的省属重点大学。
该校前身为沈阳高级工业学校,创建于1923年,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级工业学校。1949年起更名为东北工学院,1955年更名为东北工业大学。1958年起,学校开始转变为全日制本科高等院校。1978年,学校正式更名为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是中国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重点支持高校,也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支持高校。
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东北大学始终秉持"以工为本,工科为主"的办学特色,在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文学艺术等领域都有所建树。
东北大学拥有多个学院和研究机构,涵盖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一。
东北大学还设有大量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高水平的科研设施和资源。学校还与众多国内外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

东北大学师生的抗日爱国斗争

东北大学师生的抗日爱国斗争

兰台世界 2012·5 月上旬 27
民众抗日救国军在凤城、岫岩、海城三县交界 日,在北平各校水灾赈济联合会之基础上,成 党政府的残酷镇压,国民政府认为“东北大学
处开展游击战,人数最多时达六万人,多次与 立了北平救国联合会(简称学联)。东北大学 学生闹腾得最欢”,下令逮捕了 40 多名东大
日军拼杀,并生俘敌少将成泽直亮。1936 年 2 学生在学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2 月 2 日 学生。正在西安主持军务的张学良对参加一
和,则不过五六十年,咄嗟灭尽,哀忧昏耄,六 服食丹药以求长生。葛洪也坚信通过正确的 健康状态,自然就能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葛
七千日耳。顾眄已尽矣,况乎全年者,万未有 一乎?谛而念之,亦无以笑彼夏虫轫菌也,而 去死转近。此譬虽丑,而实理也”。人的生命短 暂,即使有百年之寿,也是转瞬即逝,所以要
身体修炼,加以丹药辅佐,便可以长生不老。 道家的养生之道,除了服食丹药,也是中
爱 大 年铁血军总司令等职。东北
国 斗

要是东北大学、冯庸大学学生和民众团体的 日军多次沉重打击,如 代表,公推冯庸大学校长冯庸为总指挥。11 秀水河阻击战,打死日
争师
月 1 日,冯庸大学抗日义勇军誓师成立。义勇 军 20 多人[2]115。
军中有女兵,女兵龙文彬的头像登在画报上,
苗可秀是东北大学

宣传工作。1939 年回到延安,写出了反映前 第一路的领队,冲破军警的阻拦,准时到达会
大学逃散,冯庸大学逃散,日本兵看见学生模 冯大学生为挽救国家危亡,多人先后考入空 技术的人才。然后派往东北,改造抗日义勇
样的就枪毙吗?”
军和陆军军官学校,以后均成为抗日战争的 军,领导抗日。“东北抗日学生救国军”得到救
一、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筑就了爱国 中坚力量,作出巨大的牺牲。冯大师生的抗日 国会的领导与支持。学员肩负着“杀敌报仇、

老照片中的东北大学。自强不息,知行合一

老照片中的东北大学。自强不息,知行合一

老照片中的东北大学。

自强不息,知行合一
东北大学,简称东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理工类研究型大学,坐落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

中共中央1960年、1978年确定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

“自强不息,知行合一”是东大人心中的追求。

东北大学由张作霖创建,曾经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高校。

在建设之初,东北大学新校舍规模之大,功能之齐全,在国内亦是首屈一指。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兵在东北大学站岗(北陵校址)
“一二九”运动中,东北大学学生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

抗战胜利后,东北大学(三台)全体教职员工在校门前合影留念。

东北全境解放后,为适应新中国建设对人才的大量需求,1949年3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以东北大学工学院为基础建立沈阳工学院。

9月15日,沈阳工学院正式开学。

1950年8月,沈阳工学院改名为东北工学院。

1993年,国家教委正式批准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大学,学校聘请张学良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

1993年4月22日复名仪式隆重举行,这一天成为了东北大学发展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天。

东北大学:60位师生为抗战献身

东北大学:60位师生为抗战献身
第一 人 。
1 3
北 局势 危在旦 夕 , “ 华 北 之

二九学生运动的主力军
大 , 已放 不 下 一 张 平 静 的 书
桌 。”1 9 3 6 年初 ,东大工学 院 1 93 5 年1 2月 9日 ,在 中 国共 产 党 的 领 导 下 ,北 平 市 ( 今 北 京市 )学 生救 国联 合会
组 织发 动了 一二 九学 生抗 日爱 国运 动 ,在 其他 学校 师生 受军 警 围 困 ,未 能及 时到 达的 情况 及补 习班 率 先迂 往西 安 ,成立 西 安 分校 。1 9 36 年 ,一 二 九 运动 一周 年 那天 ,西 安一 万 多 青年 学生 ,举行 了以 “ 停 止 内
日本 帝 国 主 义 !” “ 停 止 内 战 ,打 回老家 去 !”等 口号 。 在 向陕西 省主 席 邵力 子请 愿未
直 坚 持 到 夜 晚 ,成 为 斗 争 中
的 主 力 和 先 锋 。 尽 管 有 人 被
捕 ,有 人 受 伤 , 但 学 生 们 仍 然
达到 目的的情 况 下 ,冲 出军警 戒 严 的 中 山 门 ,高 唱 救 亡 歌
曲 ,向 临潼进 发 ,向正 在 那里 的蒋 介石 请愿 。得 知 学生 们要 来 临潼 的消息 ,蒋 介 石下 令堵 截 学 生 ,武 装 镇 压 ,格 杀 勿 论 。张学 良校 长 深恐 学生 遭到 伤 害 ,驱 车 追 上 学 生 请 愿 队 伍 ,劝阻学生返回校园 。 1 9 3 6 年1 2 月1 2日 ,张学 良 、杨虎 城捆 押 了蒋 介石 ,实 行兵 谏 ,逼蒋 抗 日。西安 事变 A  ̄ , gl 平解 决 促成 了国 共两 党第 二次 合作 ,成为 由 国内战 争走 向抗 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 1 9 4 5 年8 月1 5 日 ,东大 师 生与 全 国人 民一 道迎 来 了抗 战 胜利 的曙光 。6 O 位东 大师生 , 在抗 日战争 中奋 勇 向前 ,献 出 了 宝贵 的生 命 ,被授 予烈 士称

参观东北大学校史馆

参观东北大学校史馆

参观东北⼤学校史馆东北⼤学,位于东北重镇沈阳,始建于1923年,为张作霖创建,张学良曾任校长,现在是国家“211、985”重点⼤学。

2017.7.5⽇,王基铭院⼠相邀,到东北⼤学参加《⼯程管理前沿》专刊会议,同⾏的还有袁晴棠、舒兴⽥、丁烈云院⼠(原东北⼤学校长,现为华中科技⼤学校长),还有鲍庆伟博⼠等。

当天,有幸参观了东北⼤学校史馆。

总的感觉是历史沉淀深,发展道路曲折悲壮。

但是,有关历史、⼈物介绍、以及校徽之类,有些令⼈费解,其中有三点值得商榷。

⼀、25年与近70年。

东北⼤学,始于1923年,1932年⽇本占领东北全境,东北⼤学逼迫内迁,直到1948年东北解放,东北⼤学重新返回故⼟,先后经历了时间约25年。

这⼀时期习惯称之为解放前。

⽽解放后,是指1949年后,这⼀时期,学校名称多次改变,专业也作了调正。

但是,东北⼤学的主脉没有断,东北⼤学的根还在。

所以说,东北⼤学在新中国已存在了70年,为国家建设培养了⼀⼤批优秀⼈才。

遗憾的是东北⼤学校史馆,⽤了⼤量篇幅描述解放前25年,其中⼜重点叙述了张学良任校长(1928.8—1937.1)时期。

⽽解放后近70年,东北⼤学真正意义上的继承者东北⼯学院,在校史馆只简单介绍⽽轻轻带过,有些轻描淡写,使⼈感觉没有多⼤份量。

讲解员也是快步⾛过,说话表情也没有介绍张学良时期哪样认真和激情。

就是说解放后近70年,还不如张学良挂名当校长那⼏年丰富多彩。

25年与70年,从时间空间讲,相互差距很⼤。

东北⼤学校史馆,把⾃⼰的历史严重的本末倒置了,⽽且很较严重,做的有些过分。

东北⼤学这70年,从规模、贡献,与前25年绝对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什么东北⼤学校史馆就轻易地⾃⼰把⾃⼰给否定了?正确的看东北⼤学,应该是这样:不论以什么名称或形式存在,他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物,⽽且存在了70年,还在继续。

中国⼯业的摇篮在东北,中国⼯业的最初的基地在东北、在辽宁,中国⼯业的重镇在沈阳,改⾰开放以来中国南⽅⼯业发展的孵化器在东北、在辽宁、在沈阳。

东北大学的历史——简评《东北大学往事1931-1949》

东北大学的历史——简评《东北大学往事1931-1949》

作者: 一凡[1]
作者机构: [1]不详
出版物刊名: 高教发展与评估
页码: 115-115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3期
主题词: 东北大学;《东北大学往事-1949》
摘要:《东北大学往事:1931—1949》是国内第一部讲述东北大学沧桑历史的独立著作,是作者繁体版《战乱与革命中的东北大学》(台湾独立作家,2015年版)的修订本.正如北京大学陈平原先生所言,"抗日战争中,于颠簸流离中弦歌不辍的,不仅是西南联大,还有很多同样可歌可泣的'大学故事'",比如东北大学.东北大学由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创办.张作霖认识到,若在东北办一座高等学府,就可以增加抵御外敌的力量.张学良秉承父志,加以跟进,敦请学者建设学府,捐钱助学自解私囊,鼓励学生怀技在身、报国有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大印象之铭记校史
风雨载途(1931-1949)
(1)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一夜之 间占领沈阳,城陷未几,日本南满公学学堂堂长 来校,伪致慰问,劝照常上课,称经费由日本供 给。全校师生悲愤已极,严词拒绝,被迫走上流 亡之路,成为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大师生先到北 平、后迁开封、西安,南下三台,一路求学,一 路斗争。 (2)1931年9月26日东北大学大部分师生迁往 北平,教授们组织“教授代表会”,推动学校复 校事宜,学生也成立了“东大临时学生会”,协 助教授们工作。10月18日,学校借北平南兵马司 旧税务监督公署为校舍,勉强复课。因条件所限, 部分系科停办,同时添加边疆政治系、家政系 等实用学科。
1946年东大师生从三台陆续返回沈阳,1947年2 月在北陵原校址开学。1948年6月,国民党在东北战 场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命令东北大学再迁北平。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随着新中国的成立, 东北大学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6)1945年8月14日,东大师生与全国人民一道迎 来了抗战胜利的曙光。在这场战争中,有60位东大 人奋勇向前,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被授予烈士称号。 当胜利来临,人们百感交集,陆侃如教授欣然提笔 撰写对联:
万里流亡,尝胆卧薪,缅怀黑水白山,此时真个还乡去; 八年抗战,收京降敌,珍重禹时舜壤,来日无忘守土难。
1932年,为了粉碎日本帝国主义霸占我国东北合法化的 阴谋,艰难办学的张学良校长出资8000现洋资助我校学生刘 长春参加第十届奥运会。1932年7月30日,刘长春手执中国 国旗阔步走在奥运会开幕式上,这是中国首次派运动员参加 奥运会。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旨在侵吞我国华北的一系列 事件,而南京国民党政府却一再退让,并准备于12月9日成 立“冀察政务委员会” 。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北平市学生救国联合会组织发动了“一二.九”学生抗日爱国 运动,在其他学校师生受军警围困,未能及时到达的情况下, 东大师生冲破手持大刀的军警包围,孤军出动,从崇元观到 西四北大街,再到东郊民巷,他们冒着严寒,一直坚持到夜 晚,成为斗争中的主力和先锋。
1937年1月,南京国民党政府委臧启芳为代校长,根据 国民党政府南迁东北大学的指令,在开封河南大学内设 东北大学办事处,东北大学迁到开封。同年5月,东北 大学改为国立,臧启芳来西安接收西安分校,6月,开 封学生迁来西安,集中办学。1938年春,日军轰炸西安, 东大不得不再度迁校,由陕川,暂借四川三台县旧试 院和草堂寺及县属联立高中之一部分为校舍,工学院迁 出,重点建设文、理、法、商学科。 (5)1940年,著名学者金毓黻先生到东大筹备“东北史 地经济研究室”,尽管经费困难,物资缺乏,但在先生 的苦心安排下,极短的时间内研究所便初具规模。一批 研究生追随先生不仅钻研历史,亦关注现实,成果颇丰。 1942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令:改东北史地经济研究室 为文科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给予硕士学位。东大的研究 生教育,由此发端。
东北大学体育专修科音乐教师阎绍璩也亲身经历了这次 斗争。1936年,阎绍璩以著名诗人光未然的诗作《五月的鲜 花》为词,谱曲一首,将他在“一二.九”运动中的真实感受, 化作悠远的旋律——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埋了志 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的抗争不 惜……这首从东大校园唱出的歌一问世,就在抗日民众中引起 强烈共鸣,并被迅速传唱,而这首歌也连同那次振奋人心的 爱国运动一起载入史册。歌词: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 鲜花掩遮盖着志士的鲜血。 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 他们正顽强地抗战不歇。 如今的东北已沦亡了四年, 我们天天在痛苦中熬煎。 矢掉自由更矢掉了饭碗, 屈辱地忍受那无情的皮鞭。 敌人的铁踢 已越过了长城, 中原大地依然歌舞升平。 ‘亲善睦邻’呵卑污的投降, 忘掉了国家更忘掉了我们。 再也忍不住这满腔的愤怒 我们期待着这一声怒吼 怒吼惊起这不幸的一群 被压迫者一起挥动拳头
(3)1936年初,张学良校长在西安西门外选定陕 西省立农林职业专科学校旧址为校舍。“一二九”运 动以后,华北局势危在旦夕,“华北之大,已放不下 一张平静的书桌。东大工学院及补习班率先迁往西 安,成立西安分校。正在西安任职的张学良将军, 为给东大创造适宜的发展环境,筹资15万元,修建 校舍。在修建大礼堂时,张将军有感于“九· 一八”后 国破校散的处境,在礼堂基石上题词:“沈阳设校, 经始维艰;至‘九一八’,懆遭摧残,流离燕市,转徙 长安,勖尔多士,复我河山!” (4)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 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西安事变以后,张学良 校长却从此失去自由,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幽禁生 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