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 6 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及教案 人教部编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飞向蓝天的恐龙》课堂教案设计及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飞向蓝天的恐龙》课堂教案设计及说课稿6飞向蓝天的恐龙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
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破除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印象,颇具吸引力。
文章开篇即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告诉我们: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接着介绍了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
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
第3自然段循着读者的阅读思路,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一设问,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中生代,在我们眼前再现了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
这一过程以时间为序,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由于它们的体态、体表、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课文最后表达了科学家们的美好心愿: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证据,重现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
教学本课,要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作者介绍】徐星,男,祖籍江苏,出生于新疆伊犁新源,古生物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生动物学家。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恐龙:恐龙是中生代时期(2.3亿年前)的一类爬行动物,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
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6《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6《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飞向蓝天的恐龙》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恐龙为主题,通过讲述恐龙变成鸟类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演变和生物的进化。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有趣,充满了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科学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恐龙和鸟类的认知可能局限于表面知识,对于生命的演变和生物的进化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启发他们思考和探索。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变成鸟类的过程,掌握生命的演变和生物的进化知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自己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变成鸟类的过程,掌握生命的演变和生物的进化知识。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生命的演变和生物的进化,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阅读理解、讨论交流、启发思考等教学方法。
同时,我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和鸟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恐龙和鸟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4.启发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生命的演变和生物的进化。
5.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归纳生命的演变和生物的进化知识。
6.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完成相关的阅读和思考作业。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课文标题:《飞向蓝天的恐龙》•恐龙变成鸟类的过程•生命的演变和生物的进化•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变成鸟类的过程,掌握生命的演变和生物的进化知识。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飞向蓝天的恐龙》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飞向蓝天的恐龙》这篇课文的内容,感受其中的情感。
2.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中重点生词的发音和意义。
3.能够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注重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4.能够通过朗读课文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的流畅度。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
2.准确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表达。
三、教学准备1.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的分发材料。
2.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3.配套课件供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短的问答或图片展示引入《飞向蓝天的恐龙》这篇课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课文1.分段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的模仿。
2.解释生词和成语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情感和主题,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 拓展活动1.分组让学生展示对课文的理解,可以是口头表达或绘画展示。
2.联想课文内容,让学生写一个类似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强调知识点,并鼓励学生继续加强语文学习。
五、作业布置1.默写重点词语和成语。
2.用自己的话概括《飞向蓝天的恐龙》这篇课文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飞向蓝天的恐龙》•生词:xxx,xxx,xxx•成语:xxx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以故事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为基础,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同时也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对课文情感表达的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课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6《飞向蓝天的恐龙》获奖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6《飞向蓝天的恐龙》获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讲述了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恐龙可能具有飞翔的能力。
本文以恐龙和鸟类的关系为线索,将科普知识与有趣的故事相结合,引导学生探索科学奥秘。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引人入胜,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科普知识有浓厚的兴趣。
但在理解文本、提取信息、推理判断等方面还需加以引导和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恐龙和鸟类的关系,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恐龙和鸟类的关系。
2.教学难点:运用课文中的句型和词语进行表达和推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和鸟类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这两种生物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型。
3.内容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解释恐龙可能具有飞翔的能力。
4.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科学家探索恐龙和鸟类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强调恐龙和鸟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飞向蓝天的恐龙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6《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自读、交流,了解恐龙变成鸟类的一个假说,认识“榛、棘”等5个生字。
2. 过程与方法: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恐龙变成鸟类后的惊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科学家探究科学奥秘的执着精神,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未知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是一篇科普作品,记叙了科学家通过研究,提出了恐龙变成鸟类的一个假说。
这篇课文语言浅显,内容有趣,富有神秘色彩,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难点:理解恐龙变成鸟类的一个假说,体会科学家探究科学奥秘的执着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恐龙图片、鸟类图片。
2. 学具:课文、生字卡片、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恐龙吗?喜欢鸟儿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恐龙和鸟儿的课文,你们想不想知道恐龙和鸟儿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板书课题:飞向蓝天的恐龙2. 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榛、棘、臀、榛子、椭圆、嗜血、敏捷、猜度、气体。
3. 精讲细读(1)学习第一自然段① 指名读,注意读出恐龙和鸟类的外形特点。
② 恐龙和鸟类有什么相似之处?(2)学习第二自然段① 指名读,注意读出恐龙和鸟类的不同之处。
② 恐龙和鸟类有哪些不同之处?(3)学习第三自然段① 指名读,注意读出科学家对恐龙和鸟类关系的猜测。
② 恐龙有可能变成鸟类吗?为什么?4. 感悟课文(1)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探究科学奥秘的执着精神。
(2)引导学生激发热爱自然、探索未知的情感。
恐龙和鸟类之间的关系真有趣!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都让我们对自然界的生物充满了好奇和敬畏。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保持这份好奇心,探索更多未知的奥秘。
六、板书设计飞向蓝天的恐龙恐龙翼龙始祖鸟鸟类相似之处:不同之处:七、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恐龙和鸟类的形态特点。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第【1】篇〗(一)欣赏录像片段,激发学习兴趣。
1、轻松谈话,营造氛围师:上课之前,我们来欣赏一段科学录像。
2、师播放录象,《探究发现》节目中的片段:一位农民到把化石交给XX博士(1分钟)3、师:这究竟是鸟还是龙呢?师:这究竟是龙还是鸟呢?生:结合课前对恐龙知识的收集,漫谈看后感受。
4、根据学生谈论引入课题师:(出示板书:飞向蓝天的恐龙)《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学说明文,它能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利用资料袋初读课文,提取读后信息。
出示资料袋:(有关课文字、词、辽西地区的资料)师:科学说明文中常常有一些专用的科学术语,老师把这些专用术语收集在资料袋中,今天让我们利用这个资料袋来学习这篇课文。
2、学生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查找资料袋。
3、师: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A:学生谈到资料袋中知,教师就要求学生读一读有关这个知识的资料。
B:学生谈到课文的有关内识容,教师就力求他能把文章读通读顺。
并把学生有价值的(有关文章中心内容)的知识收集到原有的资料袋中,课件件出示。
如:恐龙经过演化,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三)初步感知第四段,理清演变过程,。
1、师: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终于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那么,恐龙是怎么飞上蓝天的呢?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
准备,出发!播放:中生代地球的录像片段。
2、提出要求:师:好看吧,其实这是电脑科幻片,科学家研究了恐龙的演化过程后制作的。
只要我们也来了解这个过程,长大后也许也能作出这样的电影呢!3、师:那好,我们必须知道科学家是怎么介绍恐龙飞上蓝天的?诶!在课文第几段?(生找课文第四段)4、赶紧默读第四段,思考这个问题恐龙演化的过程。
5、生:通过朗读课文的句子来说明恐龙的演化过程6、师:科学家是怎样有条理的介绍的,老师把这些编上号码,你能有条理地把这些排列位置吗,并用线条表示出来。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⒈会认7个生字,学会13个生字,理解形态各异,繁衍,茹毛饮血等词语。
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⒊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体会文中正确生动的语言,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预设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蓝天的恐龙》板书课题。
⒉学生质疑:恐龙是怎样飞上蓝天的飞向蓝天的恐龙是指哪些恐龙。
大家心中的问题,只有仔细读书才能发现。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⒈读书要求:①读准生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②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⒉学生交流读书收获过渡:是啊,科学家们根据研究向我们提出了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这一假说,他们在大量化石显示中发现: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板书:漫长的演化)恐龙是如何飞翔蓝天的写在课文的哪一自然段中(第四自然段)你是根据哪一自然段知道的(读好第三自然段)三、自读自悟,精读第四自然段⒈请几个学生朗读,默读,想想这段话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恐龙⒉出示文本交流:⑴文本一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鸵鸟一样用两条后腿支撑身体。
这句话,你知道什么作者是怎样写的。
⑵文本二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①读,理解繁衍茹毛饮血的意思②写了哪些类型的恐龙(大小行走方式性情)能不能把分号改成逗号③用什么方法写的过渡各种各样的恐龙奔跑的,行走的,笨重的,小巧的,温顺的,凶猛的这真可以算是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④读出情感⑶文本三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
部编《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精选7篇)
部编《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部编《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精选7篇)部编《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篇1【教材简析】《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科普文章。
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用生动的语言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很小恐龙的后裔。
告诉我们: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破除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印象。
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引导学生体会恐龙演化的过程、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既是整篇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学情分析】10岁左右的孩子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但并没接触太多的科学知识,因此,本文的教学应结合这一实际来展开。
对于恐龙的了解,农村学生没有大量的资料,尤其对恐龙的演变过程,学生了解很少,所以资料的补充应作为学生的重要学习环节。
同时,在语言文字的体会上,四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理解词、句的能力,但还需要作进一步训练。
【远程教育资源分析】远程教育资源网中,四年级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一页中为我们提供了:教案示例、媒体资源、探究活动、习题精选、扩展资料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依据教学实际的需要,我着重选择了让学生感兴趣的影音、图片,为教学活动服务。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本课“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和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这一重点,力图以“直击重点段”的方式,采取读──说──读的过程来达成这一目的。
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根据我班学生的实情,我对这一思路和设计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一是对课文设计中的“理清课文线索”作重点处理,强化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二是在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上,将复述作为体会用词准确性的方法;三是在设计上,让学生背诵感兴趣的部分,让孩子们积累、内化;四是在拓展学习中,主题活动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而设计。
力图从这四方面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内化知识。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第【1】篇〗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1课《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二课时。
下面我从目标的确定、落实、检测三个层面来说课。
一、确定目标(一)、学习目标1.理解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能有条理地复述。
2.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二)目标制定依据1、基于课标的描述和理解课标对于中段阅读明确指出:能复述文章大意,力求具体生动。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准确的语言。
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基于教材的解读《飞向蓝天的恐龙》是第八组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科技成就”为专题,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展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和威力。
这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
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3、基于学情的分析“恐龙”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
◆10岁左右的孩子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但并未接触太多的科学知识,因此本文教学应结合这一实际来展开。
◆对于恐龙的了解,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但并未深入去体会,尤其对恐龙的演变过程,学生了解很少,所以资料的补充应作为重要学习环节。
◆同时,在语言文字的体会上,我班学生已初步具备理解词、句的能力,但还需要作进一步训练,所以教学设计应以重点段(3、4自然段)的学习为主。
(三)学习重难点理解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能有条理地复述。
(四)教法、学法1、通过教师引读、对比朗读等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体会文中准确的语言。
2、通过课件、音频、视频多媒体辅助,让学生直观感受恐龙的演变过程,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达到内化吸收语言的目的。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含2课时)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部分恐龙演化成了鸟类,向蓝天飞去的故事,向学生揭示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奥秘。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生动,激发了学生探知的欲望。
本文主要采用讲述和描绘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表达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恐龙和鸟类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课文的长度和深度上,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挑战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表达手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感受到科学的奥秘,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读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恐龙和鸟类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出示课题:飞向蓝天的恐龙2.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引导。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是什么?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意思?(2)小组汇报: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引导。
4.讲读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表达手法。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类的文章,讲述了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恐龙的身体结构与鸟类相似,从而推测恐龙可能是鸟类的祖先。
文章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严谨态度和求知精神。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科普类的文章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理解恐龙与鸟类的关系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恐龙与鸟类的关系,理解文章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求知欲,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2.难点:理解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严谨态度和求知精神。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观察法:学生观察图片、视频等,培养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2.学具:恐龙和鸟类的模型或图片。
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恐龙和鸟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能找出恐龙和鸟类之间的相似之处吗?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动画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随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恐龙是如何成为鸟类的祖先的?学生通过观察课件中的图片和模型,发表自己的看法。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恐龙的其他特点和鸟类的进化过程。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第1篇】教学点:1、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2、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凌、崭3、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鸽、盈一、质疑导入1、出示恐龙,这是什么?用一个词来形容它,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2、当你看到“飞向蓝天”几个字,你会想到什么动物?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它?3、一个那么笨重,一个那么轻盈,你觉得他们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吗?(我也觉得没有)但是,它们的确又有很大的联系。
那究竟有什么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
4、齐读课题。
二、生字词。
1、开火车读——全班读2、强调读音:凌、崭3、哪个字容易写错:鸽、盈、捷4、互相检查二、整体感悟1、听课文录音,要求:①听准读音②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反馈①茹毛饮血(xue)②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三、精读第一自然段1、默读第一段,思考问题。
很多同学都觉得,其实恐龙和鸟,二者毫不相干,其实不仅是你们,很多人都也是如此。
现在让我们迅速阅读第一自然段,找找鸟和恐龙有什么不同之处,用“”划起来。
2、反馈。
出示表格3、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4、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是近年来通过大量的化石,却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请问,那是什么?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5、好词:这里有一个好词——凌空翱翔,大家用圈起来。
6、谈感受,指导朗读。
(过渡)四、小结所以,现在我们就知道了,鸟儿和恐龙之间其实是有联系的。
但这究竟是怎么发现的呀?这个问题就等到下节课来解决。
五、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词。
2、预习课文剩下部分的内容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第2篇】《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按“陈述现象—展示发现—希冀将来”的文路,揭示了科学家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同时,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6《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6《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1一. 教材分析《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类说明文,讲述了恐龙变成鸟类的过程,揭示了恐龙与鸟类之间的密切关系。
本文语言平实,条理清晰,富有启发性,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恐龙与鸟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科普类文章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理解恐龙与鸟类的关系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恐龙与鸟类的关系,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用于课堂展示。
2.准备教案、课件、学习任务单等教学材料。
3.提前布置学生预习文章,了解文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恐龙和鸟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恐龙和鸟类有什么关系?进而引入本文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关注生字词的发音。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例如:恐龙是如何变成鸟类的?恐龙和鸟类有哪些相似之处?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四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兴奋”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变成鸟类的一个证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借助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课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求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课文以科学家在辽宁西部发现的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切入点,介绍了恐龙变成鸟类的一个证据,揭示了恐龙与鸟类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兴奋”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变成鸟类的一个证据。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科普知识,激发学生探求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卡片。
2. 学具:(1)课文原文。
(2)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恐龙吗?恐龙生活在什么时候?它们有什么特点?(2)出示课题:飞向蓝天的恐龙2. 学习课文(1)自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3)理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朗读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探究与发现(1)学生分组讨论:恐龙如何变成鸟类?4. 巩固与拓展(1)造句练习:学生用“兴奋”一词造句。
(2)课后作业: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科普文章,进行阅读并写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飞向蓝天的恐龙恐龙→鸟类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科普文章,进行阅读并写读后感。
八、课后反思本课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讨论,激发学生探求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6《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6《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飞向蓝天的恐龙》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课以恐龙为主题,通过讲述恐龙变成鸟类飞向蓝天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恐龙与鸟类之间的关系,感受科学的奥秘。
课文语言生动有趣,插图精美,富有想象力。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恐龙这一主题较为熟悉,但对于恐龙如何变成鸟类的过程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此外,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各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恐龙与鸟类之间的关系,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科学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了解恐龙与鸟类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恐龙如何变成鸟类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恐龙与鸟类之间的关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恐龙为主题,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恐龙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对恐龙与鸟类之间的关系有所认识。
3.精讲细读: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恐龙如何变成鸟类的过程。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明确恐龙与鸟类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第【1】篇〗《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一、说教学理念语文学习目标,是多维的,是立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所以,在设计这课时,我准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己觉得美的句子,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
三维目标实现的最终途径还是读,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快速读,边读边想象等,并把自己读的感受与同学交流、讨论,遵循课标的这些精神、理念,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入情入景地读,动心动情地读。
二、说教材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
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破除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印象,颇具吸引力。
文章开篇即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告诉我们: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接着介绍了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
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
第3自然段循着读者的阅读思路,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一设问,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中生代,在我们眼前再现了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
这一过程以时间为序,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由于它们的体态、体表、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课文最后表达了科学家们的美好心愿: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证据,重现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6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6一. 教材分析《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恐龙为主题,通过讲述恐龙进化成鸟类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恐龙和鸟类之间的关系,同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这篇课文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科普性,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恐龙这一主题较为感兴趣。
但在文本理解、信息提取和思维拓展方面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恐龙和鸟类之间的关系,掌握课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和思维拓展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了解恐龙和鸟类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科学概念,培养学生的事物推理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道具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和鸟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恐龙进化成鸟类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科学概念,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教师引导: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针对性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思维拓展: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推测其他可能存在的恐龙进化成现代生物的现象。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恐龙和鸟类之间的关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6《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6《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童话,讲述了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恐龙有可能飞向蓝天。
这篇课文内容有趣,富有想象力,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对鸟类的喜爱。
课文语言优美,易于学生理解。
本文主要通过讲述科学家的研究过程,让学生了解恐龙和鸟类之间的关系,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他们对恐龙和鸟类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恐龙和鸟类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形成对恐龙和鸟类关系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恐龙和鸟类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科学探究产生兴趣,增强对鸟类的喜爱,培养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形成对恐龙和鸟类关系的认识。
2.教学难点: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理解科学家研究的思维过程,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分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朗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辅助学生理解。
2.相关资料: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用于教学情境的创设。
3.分组讨论材料:准备纸张、笔等物品,供学生分组讨论时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恐龙和鸟类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已知的恐龙和鸟类知识,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 飞向蓝天的恐龙 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精品课例:《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飞向蓝天的恐龙》的内容。
【设计依据】《飞向蓝天的恐龙》是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关于“鸟类起源于恐龙”假说的文章,介绍了恐龙的一支向鸟类演化的过程。
作者的介绍逐层深入、逐渐铺开,言之有据、言之有序,让我们领略了恐龙向鸟类演化的神奇魅力。
本单元人文主题是“自然科技”,语文要素是在阅读时能提出并试着解决不懂的问题,写一写自己的奇思妙想。
语文要素在四年级上册和《琥珀》有初步的学习,本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继续训练学生提问的方法,试着解决问题;第二课时重点放在解决学生难解决的问题和课后训练上,让学生在梳理恐龙演化成鸟儿的历史进程后可以简明扼要地解说出来,并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1.理清恐龙向鸟儿演化的过程。
2.能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3.学习用对比列举的方式介绍事物。
【教学重点】理清恐龙向鸟儿演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学习用对比列举的方式介绍事物。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法、问题探究法、情景教学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板书【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引入课题1.出示第一课时学生们列出的“问题清单”,请学生观察,清单上圈出来的问题有什么相同之处?2.清单上重复最多的问题:“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飞向蓝天的恐龙》。
3.出示课题“飞向蓝天的恐龙”。
【设计意图:用第一课时“提问并解决问题”时学生自己列出的问题清单来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聚焦演化,了解恐龙演化成鸟儿的过程1.出示过渡段,第3自然段: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设计意图:从过渡段的作用让学生把目光从1-2自然段聚焦到第4自然段,承接上文的结论,引出第4自然段的演化过程。
】2.出示第4自然段,把第4自然段分为4部分,运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全班齐读、师生共读、男女轮流读、分小组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文本《飞向蓝天的恐龙》是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科普性说明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生动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清楚的条理,丰富的想象,是这篇文章的特点。
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以及由此推想出的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
文中第四自然段讲了恐龙变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是本文的重点段。
文章既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又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这是文章的目的所在。
2.说学生学生对恐龙有浓厚的兴趣,有大量的资料,但并未深入去体会,尤其对恐龙的演变过程,学生了解很少,同时,在语言文字的体会上,学生已初步具备理解词、句的能力,但还需不断提高。
3.说教学目标、重难点针对学生实际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能理解“形态各异、轻盈、敏捷”等词语;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品味词句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准确生动的表达特点。
体会科学工作者的艰辛与执着。
二、说教法学法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以自读感悟、合作探究、词句品读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
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的理念。
三、说教学程序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设境激趣——选读探究——升华情感——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
(一)情境激趣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
”在观看了一段恐龙的视频后,出示课题,鼓励孩子们质疑问难,将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在师生的共同梳理下,归纳为两个探究主题:1、恐龙飞向蓝天的依据 2、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这样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二)选读探究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教师相机引导。
这正体现了新课标指出的: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主题一:恐龙飞向蓝天的依据当学生选择这一主题探究时,引导他们通过自读一二自然段,了解恐龙飞向蓝天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历程和相关化石,师出示课件帮助理解。
1.引导学生抓住“一支”、“漫长”“一些”等词对比朗读,体会说明文的用词准确,体会科学工作者的艰辛与执着。
2.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画卷”和“点睛”之笔体会科学家们的欣喜若狂,引导句子: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们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就这样,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品味词句落到实处,情感熏陶尽在其中。
主题二: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当学生选择这一主题探究时,引导他们自主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采用填表格的形式合作交流,探究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再采用填空的形式加深体会,然后让学生参与板书,直观感受课文的条理性,最后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展开想象,融入自己了解的有关知识,复述恐龙演化的过程,达到内化吸收语言的目的。
1.引导学生抓住“慢慢”等词体会恐龙到鸟类的漫长演化。
2.引导学生抓住“形态各异”体会作者是从生活习性、身体形态、性情的不同角度来写出恐龙家族的庞大,让学生展示相关的恐龙图片,师出示视频帮助理解。
并通过对照画面读、想象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来表达对文字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围绕“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介绍恐龙的庞大家族?”这一问题讨论交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创新,从中领会科学工作者的艰辛执着,并引发思考其他恐龙的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适时使用多媒体,将文字形象化,将语文课堂与大千世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正体现了“小语文、大社会”的教育理念。
(三)升华情感展示复原的恐龙图片。
此时,让孩子们把最想说的话与同学们交流。
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再次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这样,情感熏陶与语文实践活动就自然地结合起来了,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四)拓展迁移再次齐读课题,启迪思维:飞向蓝天的恐龙变成了鸟儿,那没有飞向蓝天的恐龙呢?它们的演化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关于恐龙,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吗?然后总结全文:恐龙世界奇幻无比,课下让我们继续去探索更多的恐龙奥秘吧!向学生推荐相关网站、书刊,继续阅读有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由课内走向课外,真正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四、说板书设计飞向蓝天的恐龙恐龙—————————————————————鸟类第一种恐龙庞大家族猎食性恐龙(其中一支)(两亿四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亿万年前)板书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使学生清楚地知道恐龙飞向蓝天的漫长演化过程。
6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目标1.认识“钝、仅”等13个生字,会写“笨、钝”等15个字,正确读写“恐龙、笨重”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写下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3.体会课文中词句表达的准确性,能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1.阅读过程中,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2.体会课文中词句表达的准确性,能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膨”为后鼻音;“钝、吨、斤、仅、崭”读前鼻音,其中“崭”又读翘舌音;“辟”读“pì”,不要读成“bì”。
“末”与“未”容易混淆,利用说文解字区分;“隧”字的笔画比较多,重点指导书写。
2.阅读理解理解“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
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去读书、去学习,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细心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性。
3.语言运用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感知、理解、积累、运用等语言实践的过程中,都以学生为主体,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有序地展开。
▶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钝、仅”等13个生字,会写“笨、钝”等15个字,正确读写“恐龙、笨重”等15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了解恐龙1.导入新课,引起联想。
(1)师导入: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新朋友。
(板书:恐龙)(2)师引导联想:看到“恐龙”这个词,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形象?请用一个词语概括。
预设:高大、凶猛、笨拙。
2.交流资料,了解恐龙。
(1)师引导:关于恐龙,你们了解多少呢?现在请大家交流课前查阅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2)师指名交流。
(3)课件出示查找到的恐龙图片及文字资料。
(4)生小声读资料,提取信息。
3.设置疑问,引出课题。
(1)师设疑:从大家的交流中,我们知道恐龙是一种庞然大物,现在已经灭绝了。
然而谁会想到这种庞然大物竟然很可能与小巧玲珑的鸟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2)课件出示鸟儿飞翔图片。
(3)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飞向蓝天的恐龙》。
(板书课题)4.读题质疑。
(1)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2)预设: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飞向蓝天的恐龙和地上行走的恐龙一样吗?……【设计意图】从课前查找到的相关恐龙资料入手,结合学生对恐龙已有的了解,启发谈话,丰富学生的认知,在交流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体验,相机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读题之后,启发学生质疑,实现向课文内容的自然过渡。
板块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
(1)师述: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课件出示阅读要求)●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遇到难读的字、词语或句子多读几遍,也可以向同学请教,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预习。
(1)学习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①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字。
②师指名认读,相机正音:“膨”为后鼻音;“钝、仅、衍、吨、斤、崭”是前鼻音,其中“崭”又读翘舌音;“辟”读“pì”,不要读成“bì”。
③生开火车认读。
(2)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①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②生自由认读。
③师指名认读,并引导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形的?④生交流。
示例1:可以用形近字识字法来记忆。
钝—吨;翼—冀;膨—澎;末—未;毫—豪。
示例2:说文解字分辨“末”与“未”。
课件出示:,末,树的顶部叫“末”。
字形采用“木”作偏旁,指事符号“一”表示位置在树的上部。
,未,字形像树上枝叶重叠的样子。
所有与未相关的字,都采用“未”作偏旁。
⑤师指导书写“隧”字。
(视频出示书写笔顺)(3)学习本课词语。
①课件出示要求正确读写的词语。
②反复认读。
师指名认读;生开火车认读;全班齐读。
③理解词意。
师:你能根据下面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吗?(师指名回答)(出示课件,相机出示课件中括号内的字)课件出示:●颜色多,灿烂多彩。
(五彩斑斓)●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上的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的精辟语句。
(点睛之笔)●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
(茹毛饮血)●指无须怀疑,是铁一样的事实。
(毋庸置疑)●形容高兴、兴奋到了极点。
(欣喜若狂)3.理清层次。
(1)师引导:现在请大家把生字新词送回课文中,大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2)生交流。
(3)师小结。
(出示课件)●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大量化石显示,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变成了飞翔的鸟儿。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科学家推测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儿的。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科学家希望能通过化石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
4.整体感知。
(1)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同桌交流。
(3)师指名回答。
(4)出示课件。
课文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本课生字新词较多,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提高识字能力;教师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增强了教学活动的目的性。
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培养了学生分析观察的能力,突破了这节课的重难点。
板块三合作朗读,提出疑问1.合作朗读。
(1)师述:学会了生字新词,弄清了文章的层次,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后,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小组合作朗读课文。
(2)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阅读要求:●四人一组,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边读边思考,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读完后在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3)四人一组合作朗读。
2.提出疑问。
(1)生读后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