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17年北京高考诗歌汇总(附答案)

合集下载

北京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附答案

北京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附答案

北京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附答案东城二模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9题。

千年调①辛弃疾开山径得石壁,因名曰苍壁。

事出望外,意天之所赐邪,喜而赋。

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

吾使丰隆②前导,叫开阊阖③。

周游上下,径入寥天一。

览玄圃,万斛泉,千丈石。

钧天广乐,燕我瑶之席。

帝饮予觞甚乐,赐汝苍壁④。

嶙峋突兀,正在一丘壑。

余马怀,仆夫悲,下恍惚⑤。

注释:①本词约创作于庆元六年。

其时辛弃疾因遭谏官攻击,被罢去职,隐居于江西铅山。

②丰隆:古代神话中的雷神。

③阊阖:指传说中西边的天门。

④此句化用《史记•赵世家》中赵简子梦游天国之典。

天帝赏赐赵简子,日后赵简子接连攻城掠地,成为晋国实权派。

⑤末三句借用《离骚》“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句意。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左手把青霓”与“霓为衣兮风为马”两句中的“霓”都是“彩虹”的意思。

B.“径入寥天一”中“径”一词写出了词人纵横驰骋,遨游天界上下的自由。

C.“赐汝苍壁”意为“我要将苍壁赐予你”,是词人模仿天帝口吻设想的语言。

D.“嶙峋突兀”意为“气势雄伟的石壁突然出现”,给词人带来了意外与惊喜。

17.本词运用了借助古事,委婉地抒发情感的手法,使作品意蕴丰富,表达凝练。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A.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C.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苏轼《初到黄州》)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8.①辛弃疾词作描绘出瑰丽神奇的仙界。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营造出了(仙境名称)这一仙境,并借助诗词曲画等方式暗示了(姓名)、(姓名)等女子的不幸命运。

(3分)②本词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都调动想象对神仙世界进行了描写,简述这两首诗词所描述的仙境及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附答案)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附答案)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①辛弃疾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②,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③,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④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⑤,不堪带减腰围。

【注释】①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

兴元,汉中。

②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

③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

④一编书是帝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

⑤车轮四角: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

B. “一编书”,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小试”,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

C. 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

D. 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

22年北京高考诗歌

22年北京高考诗歌

22年北京高考诗歌2022年北京高考诗歌如下:
1. 七言绝句:《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 七言律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 五言律诗:《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 词:《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历年高考诗歌鉴赏北京卷答案汇编

历年高考诗歌鉴赏北京卷答案汇编
• ②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18.苏轼的《醉翁操》上阕主要是通过描写流泉的 自然声响带来的美妙效果来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 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做法得以流 传的欣慰。如首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 山”。写琅琊幽谷,山水奇丽,泉鸣空涧,声若 环佩,词人创造了一个美好意境。“月明风露娟 娟,人未眠。”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 写流泉声响之美妙:此明月之夜,人们因为受此 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入眠。下片写鸣泉虽 不复存,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 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人间。《醉翁 亭记》则是通过描写琅琊山的四时景色抒发作者 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 【2009年】
• ①D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 上句说今日境况,表达对现实的乐观;下句写来 日所在,表达对前途的信念。D项将这两句的意 思相杂糅,既与句意不合又与作者的心意不合。
• ② 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 ③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两句,
• ② 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 忠心。 阅:见证。 表出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 复国无望,仍然矢志 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意思接近即可)
• ③(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 (2)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 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 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 格。
历年高考诗歌鉴赏北京卷答案汇 编
• 登鹳雀楼 • 畅当 • 迥临飞鸟上, • 高出世尘间。 • 天势围平野, • 河流入断山。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 【2002年】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及参考答案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及参考答案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及参考答案一、【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7题。

(共12分)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书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3分)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

(王昌龄《古意》)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晁补之《吴松道中》)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张耒《感春》)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二、【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11分)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0.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

(6分)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5分)三、【新课标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11分)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2002-2019年北京高考诗歌汇总(附答案)

2002-2019年北京高考诗歌汇总(附答案)

北京历年高考古诗鉴赏【2002北京卷】16.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6分)登颧雀楼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颧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颧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颧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2)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

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2003北京卷】1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

(6分)江楼旧感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2)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2004北京卷】12.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

(4分)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古曼卿①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2017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含答案)

2017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含答案)

2017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含答案)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一、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15.试题分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答案】14.BD15.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现代诗歌 高考题带答案

现代诗歌 高考题带答案

1.(1999年全国卷)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年11月17日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答案解析】答案为D。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即是指诗人自己。

题目“我爱这土地”中的“我”,应该包括作者在内。

只不过作者在全文中运用比喻手法,“我”与“鸟”是同一的、不可分的,“鸟”就是“我”。

抒情要有一个载体,要有一个“象”,用时髦点的话叫“心灵的客观对应物”、“人的对象化”、“对象人格化”,这是新诗鉴赏和写作都要十分注意的。

2.(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安徽卷)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雷杜运燮随着陆陆续续的闪电警告:他们来了!阵阵风都传播着到来的确讯:他们来了!每一叶片每一枝条都遥指着:他们来了!每双眼睛在渴望,每张嘴在颤动:他们来了!越过一张又一张被撕掉的树叶标语,他们来了!越过一个又一个监狱的铁窗,他们来了!越过一条又一条报纸上的捏造消息,他们来了!越过一堆又一堆难忘的血泪,他们来了!为着撕人心肺的被窒息的呻吟声,他们来了!为着惨绝人寰的最底层的挣扎声,他们来了:为着回响在无数街道和炕头的怒吼声,他们来了!那就是冲破冰冻严寒的春雷欢呼声:他们来了!1948年于新加坡A.诗歌第二节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自然图景转向40年代中国社会的政治黑暗,以四个“越过”表明“雷”来势的不可阻挡。

2017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含答案)

2017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含答案)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一、【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参考答案14.BE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14.试题分析:B项说法错误。

E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5.试题分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200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真题汇编

200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真题汇编

200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真题汇编目录01.全国卷 02.上海卷 03.上海春季卷 04.北京卷1.全国卷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2.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16—18题。

虞美人·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617.对“悲欢离合总无情”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

A.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对他人的“悲欢离合”已无感情。

B.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作者这时已对“悲欢离合”不十分在乎了。

D.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本身是没有感情的。

18.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答:3.上海春季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

小重山岳飞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注]蛩(qióng),蟋蟀。

15.下列名句中为岳飞所写的一句是( )A.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B.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D.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6.词中说的“心事”指。

17.这首词的主旨句是。

18.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细读《小重山》。

”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

答:4.北京卷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②题。

登鹳雀楼[注]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北京高考诗歌题答案及解析

北京高考诗歌题答案及解析

北京高考诗歌题答案及解析————————————————————————————————作者:————————————————————————————————日期:2一、(2002年)【试题解析】《登鹳雀楼》一诗的阅读鉴赏共设两首小题。

第①小题对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是B、E两项。

B项言“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其中“真实客观”的认识有误:通过诗后注释可知,鹳雀楼只是一座三层的楼,即便很高,也不可能真正“耸入云天”,这是从事理角度说;诗作首句是夸张的笔法,意在逼出二句的“高出世尘间”,表达作者的一种况味,并非实景,这是从诗理角度说。

因此“真实客观”的认定,无论如何是难以讲通的。

E项言“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这首诗从整体上说是“状景”之作,写作者登临所见,意在表现自然景物的壮阔、伟岸,将其定性为“抒发诗人胸中涌起的壮志豪情”,有拔高、妄说之嫌。

第②小题“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王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阔景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而且包含了“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同为写景诗,畅诗为即景抒情诗,王诗为即景言理诗,哲理的深刻与超逸正是王诗与畅诗的最大不同。

二、(2003年)答案:①B、E②体裁: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

回答绝句也对。

回答是七言诗或旧体诗的,不得分。

内容:(1)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

(2)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写法:(1)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2)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

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泛泛回答“都做到情景交融”的,不得分。

体裁、内容、写法三方面答对一方面得1分,答对两方面得2分,答对三方面得4分。

三、(2004年)[参考答案] 12、①C ②A[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的理解与赏析,前者侧重于对字句含义的解说,包括对字面义与“诗家意”两个层次的领会;后者侧重于对作品文学意味的鉴赏,包括对意境与手法的体认。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及参考答案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及参考答案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及参考答案D23456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四、【新课标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11分)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7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五、【新课标II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11分)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8九、李二十①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

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北京历年高考语文卷古诗鉴赏题中的选择题

北京历年高考语文卷古诗鉴赏题中的选择题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 分)
古 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
晖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 徂晖:落日余晖。
② 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 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试题六】2005 年春季
12.读下面的词,完成①—③题。(7 分)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北京卷古诗鉴赏题中的选择题 试题一 8.B 9.D 试题二 16.①BE 试题三 17.①B、E 试题四 17.①D②C 试题五 12.①C ②A
试题六 12.①B 试题七 12.(7 分) ①D ②C 试题八 12.①D、E 试题九 12.①A 试题十 12.①(2 分)D 试题十一 13.①(3 分)A 试题十二 12①B [试题十三] 10、 ①C ②DE [试题十四] 参考答案: 12.①B

高三语文 历年高考现代诗歌试题

高三语文 历年高考现代诗歌试题

例4(2000年北京春)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雷杜运燮随着陆陆续续的闪电警告:他们来了!阵阵风都传播着到来的确讯:他们来了!每一叶片每一枝条都遥指着:他们来了!每双眼睛在渴望,每张嘴在颤动:他们来了!越过一张又一张被撕掉的树叶标语,他们来了!越过一个又一个监狱的铁窗,他们来了!越过一条又一条报纸上的捏造消息,他们来了!越过一堆又一堆难忘的血泪,他们来了!为着撕人心肺的被窒息的呻吟声,他们来了!为着惨绝人寰的最底层的挣扎声,他们来了!为着回响在无数街道和炕头的怒吼声,他们来了!那就是冲破冰冻严寒的春雷欢呼声:他们来了!1948年于新加坡A.诗歌第二节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自然图景转向40年代中国社会的政治黑暗,以四个“越过”表明“雷”来势的不可阻挡。

B.诗歌第三节重在表现“雷”滚滚而至的目的,并把“雷”从实写升格为一种消灭压迫和剥削的解放的象征。

C.最后一句中“冲破冰冻严寒”几个字,意在承接诗歌第一节春雷到来之前自然界的种种征兆和反应。

D.以“随着”“越过”“为着”起始的三节诗,既隐含“雷”到来时由远及近的动态,又逐步揭示了“雷”作为人民解放象征的寓意。

例5 (2001年北京春季)对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偶成戴望舒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945年5月31日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B.第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冰结、窒息的生命力。

C.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D.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再听见”“重开”等字眼,隐含有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

2002-2018年北京高考真题分类汇编:诗词默写

2002-2018年北京高考真题分类汇编:诗词默写

2002-2018年北京高考真题分类汇编:诗词默写2002-2018年北京高考真题分类汇编:诗词默写2002年:在横线上填写诗句,并解释画线词语的意思。

(4分)①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②乐天《新制布裘》云:“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或谓子美诗意,宁苦身以利人;乐天诗意,推身利以利人。

二者较之,少陵为难。

解释:①少陵:②为难:2003年:在横线上填写所引诗赋的句子。

(4分)①白居易《琵琶行》描写琵琶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苏轼《前赤壁赋》形容洞箫声“其声鸣呜然,如怨如羡,如泣如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都是通过音乐引起想象,运用一系列比喻描写听者的感受。

2004年:在横线上默写原句。

(4分)①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杜牧《阿房宫赋》:“呜呼!___________________,非秦也;___________,非天下也。

”②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

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________________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2005年: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4题限选作3题)(6分)①贾谊《过秦论》;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②《孔雀东南飞》:。

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

③李贺《李凭箜篌引》;,李凭中国弹箜篌。

,芙蓉泣露香兰笑。

④姜夔《扬州慢》:自胡马窥江去后,,。

2006年: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任选三题)(6分)①《劝学》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因而譬喻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②曹操《短歌行》抒发了广招贤才、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诗的最后四句是:“,。

北京八年高三语文高考诗歌鉴赏

北京八年高三语文高考诗歌鉴赏

北京八年高考诗歌鉴赏汇总【2002年北京卷】16.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6分)登颧雀楼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颧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颧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颧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2)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

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答:—————————————————————————————————【2003年北京卷】1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

(6分)江楼旧感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2)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答:(体裁)(内容)(写法)【2004年北京卷】12.读下面的诗,完成(1)—(2)题。

(4分)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历年高考古诗鉴赏【2002年北京卷】16.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6分)登颧雀楼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颧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颧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颧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2)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

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2003年北京卷】1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

(6分)江楼旧感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2)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2004年北京卷】12.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

(4分)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古曼卿①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情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③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5分)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

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 2005年北京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相同点:不同点:【2006年北京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释:将:岂纪:经营(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

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2007 年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7分)芣苢①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芣苢(fúyǐ):车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得到。

④掇(duō):摘取、拾取。

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

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

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____。

(1分)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

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2分)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

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4分)【2008年北京卷】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

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②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

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4分)【2009年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10分)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

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①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③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5分)【2010年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古风(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011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示秬秸①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2.(7分)(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2)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1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不少于200字)(10分)【2012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明]金銮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手法。

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与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