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复习重点要义
土壤学重点知识归纳
![土壤学重点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414f91471fe910ef02df816.png)
3、防治政策法规及各类标准分类梳理——工矿用地方向:
➢ 《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指南(试行)》(环保部公告[2014]第78号) ➢ 《企业拆除活动污染防治技术规定(试行)》(环保部公告[2017]第78号) ➢ 《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环保部公告 [2017] 第72号)
1、土壤学重点知识归纳
➢ 1、铵态氮肥“深施技术”的土壤学原理: ➢ 盐水土壤具有层次分异的特点,氧化层的氧化还原电位较高,碳素以硝态氮为主,如果将氮肥表施在氧化层就会产生硝化
作用,转化为硝态氮,随水渗入还原层,在嫌气条件下产生反硝化作用,导致氮素以二氧化氮、一氧化氮、氮气的形式从 土壤中逸出。 ➢ 2、土壤活性酸、潜性酸的区别和联系: ➢ 先有活性酸,再转化为潜性酸。酸性强弱决定于潜性酸,主要是Al3+,活性酸是潜性酸的表现。 ➢ 3、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 ①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 A:养分较完全;B:促进养分有效化;C:提高土壤保肥性;D:提高土壤缓冲性;E:促进团粒结构形成 ➢ ②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 A:络合重金属离子,减轻重金属污染 ➢ B:减轻农药残毒,腐殖酸可溶解 ➢ C:全球碳平衡的重要碳库
➢ ④微生物的作用——分解有机质、释放养分,合成腐殖质,固氮微生物固定N给植物,释放矿物中的矿质营养
➢ 6、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 ①影响根系发育和吸收能力,根系生长发育要求的氧气来自土壤,土壤中的氧气含量与二氧化碳含量互为消长,氧气越少, 土壤中产生还原性气体对植物根系产生毒害
➢ ②影响种子萌发。缺氧时,影响种子酶活性,影响淀粉蛋白质、脂肪的分解,同时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对种子产生毒害
➢ ③影响养分情况。氧气充足,有机质分解快,氨化过程快,有利于硝化过程的进行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f9c4eb8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44.png)
《⼟壤地理学》复习重点⼟壤学复习资料第⼀章绪论⼀、名称解释▲▲▲1.⼟壤(soil):指地球陆地表⾯具有肥⼒能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成⼟母质在⼀定的⽔热条件和⽣物作⽤下,经⼀系列的⽣化物理过程形成的独⽴历史⾃然体。
(包括海、湖浅⽔区)特征:具有肥⼒、有⽣物活性、多孔隙结构。
功能:有肥⼒及⽣产性能;可更新性和再⽣性;缓冲和净化功能。
2.⼟壤剖⾯(soil profile):从地⾯垂直向下⾄母质的⼟壤纵断⾯称为⼟壤剖⾯。
3.⼟体构型(profile construction):在⼟壤剖⾯之中⼟层的数⽬、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
(也称为⼟壤剖⾯构造)4.单个⼟体(pedon):⼟壤剖⾯的⽴体化构成了单个⼟体。
5.聚合⼟体(poly pedon):指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上相近的多个单个⼟体便组成聚合⼟体。
(相当于⼟壤分类中最基本的分类单元-⼟系)6.⼟壤圈(pedosphere):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和浅⽔域底部的⼟壤所构成的⼀种联系体或覆盖层。
7.⼟壤肥⼒(soil fertility):指⼟壤为植物⽣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和环境条件的能⼒。
8.⼟壤⾃净能⼒(soil purification):指⼟壤对进⼊⼟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9.⼟壤地理学:指以⼟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壤的发⽣发育、⼟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
⼆、⼟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⑴关于⼟壤发⽣发育、诊断特性与系统分类的研究。
⑵关于⼟被结构和⼟壤-地形数字化数据库的研究。
⑶关于⼟壤调查、制图和⼟壤资源评价的研究。
⑷关于地理环境、⼈类活动与⼟壤圈相互作⽤的研究。
⑸关于⼟壤资源保护及被污染⼟壤修复技术的研究。
三、⼟壤地理学研究⽅法(了解)⑴⼟壤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⑵实验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⑶遥感技术在⼟壤调查中的运⽤⑷数理统计与SGIS在⼟壤研究中运⽤⑸⼟壤历史发⽣研究法四、⼟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a)起源:⼟壤地理学是⼟壤科学中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个重要基础性分⽀学科,它最早可追溯到⼈类农耕的起始阶段。
土壤学复习要点
![土壤学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b4f96b71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57.png)
土壤学复习要点绪论土壤:发育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土壤剖面:由成土促进作用构成的层次沦为土层(土壤出现层),而完备的横向土层序列称作土壤剖面。
其深度一般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的相当深度为止。
一个完整的土壤剖面应当包含土壤构成过程中所出现的发生学层次(出现层)和母质层。
出现层:指土壤构成过程中所构成的具备特定性质和共同组成的、大致与地面二者平行的,并具备成土过程特性的层次。
土体结构:各土壤出现层在横向方向有规律的女团和有序的排序状况。
土壤肥力:肥力就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就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
土壤生产力: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充分发挥肥力促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同意。
土壤圈:地球表层系统中处在四大圈(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于生命活力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层。
土壤生态系统:就是以土壤为研究核心的生态系统,可以分成研究土壤生物的生态系统和研究土壤性状的与环境关系的土壤生态系统两类。
简答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一)土壤就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土壤就是植物生长育种和生物生产的基地,其中养分和水分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取,植物的生长育种必须以土壤为基地。
(营养库的促进作用、养分转变和循环的促进作用、雨水修养促进作用、生物的提振促进作用、平衡和缓冲器环境变化的促进作用)(二)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处于其它圈层的交接面上,成为它们连接的纽带,构成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
(三)土壤就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土壤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起至着关键的促进作用,主要包含:①维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②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至调节作用;③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备过滤器、缓冲器、水解、紧固和解热的促进作用;④具备储藏并循环生物圈及表面的养分和其他元素的功能。
土壤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土壤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f577d54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71.png)
土壤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土壤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固体部分的形成、发展和功能的一门学科,它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下面,我将对土壤学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土壤的形成与发育1.土壤的定义及主要组成:土壤是由岩石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作用下形成的,含有有机质、无机质、水分、气体和生物体等成分的固体地球表层。
2.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母岩、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是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其中,母岩决定土壤的物质组成;气候影响土壤水分和温度条件;生物通过根系和分解有机物质等活动促进土壤形成;地形和时间影响土壤的堆积和发育速度。
3.土壤发生的过程:土壤发生分为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三个方面。
物理作用包括冲刷、风化、膨胀、收缩和淋溶等;化学作用主要包括氧化、水解、交换、溶解和沉淀等;生物作用包括植物的根系作用、土壤动物的活动和微生物的作用等。
4.土壤发育因素的评价指标:(1)土壤剖面的形态及土壤的层次性,即土壤剖面的土层结构与层次及土壤特征。
(2)土壤化学性质,如有机质、可交换性离子、土壤酸碱度等。
(3)土壤物理性质,如容重、质地、结构、持水性等。
5.土壤分类与命名:土壤分类是将土壤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与命名。
常见的土壤分类体系有国际土壤分类法(ISCS)和中国土壤分类法(CCS)。
二、土壤的基本性质1.土壤质地:指土壤颗粒的粒径分布和比例。
质地的主要组分有砂、粉砂、粘土等。
2.土壤结构:指土壤颗粒的空间排列方式。
常见的土壤结构类型有团聚结构、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等。
3.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土壤的质量。
容重是反映土壤致密程度和通气性的重要指标。
4.土壤孔隙度:指土壤中未被固体颗粒填充的空隙体积与总体积的比值。
孔隙度是影响土壤保水能力和透气性的重要因素。
5.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由植物和动物残体、分泌物以及微生物产生的物质组成的。
有机质对土壤的肥力、结构和水分保持起着重要作用。
6.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指土壤中酸性或碱性物质的含量。
土壤学期末复习重点
![土壤学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992af3c0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34.png)
一、名词解释1.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其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发生改变的原始成岩矿物。
2.黏化过程是指土体中的矿质颗粒由粗变细而成黏粒,以及黏粒在剖面中积聚的过程,主要有残积黏化和淀积黏化两种。
3.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4.盐化过程指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母质中含有的盐分,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通过土体毛管水的垂直和水平移动逐渐向地表积聚的过程。
5.淋溶土是指湿润土壤水分状况下,石灰充分淋溶,具有明显黏粒淋溶和淀积的土壤。
6.诊断层是用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7.高寒土指高山和亚高山草甸和草原植被下形成的、具有寒性土壤温度状况和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1的暗色表层的土壤8.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经风化后分解或重新形成的矿物,其化学组成、构造和性质都发生了改变。
9.诊断表下层位千表层之下,但有时因侵蚀等原因可以出现在或接近地表。
10.旱耕熟化在原来自然土壤的基础上,通过人为平整土地、耕翻、施肥、灌溉,以及其他改良措施,使土壤向有利千作物生长方向发育、演变。
11.富铁铝化过程指在湿热的生物气候条件下进行的脱硅作用和铁铝相对富集的作用,12.表面侵蚀是指由于雨滴(风力)的撞击径流水搬运而引起的表面土壤侵蚀二、简答题1.简述土壤空气的特点;土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气压高于大气,还原性气体高千大气,氧气的气压低于大气,水汽的质量分数总是多于大气,土壤空气成分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2. 简述原始成土过程;在裸露的岩石表面或薄层的岩石风化物上着生低等植物,如地衣、苔鲜及真菌、细菌等做生物。
在低等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开始累积有机质,并为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条件。
3. 何谓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指土壤高级分类单位大致沿纬线东西方向延伸,按纬度南北方向依次发生更替并且环绕地球分布的规律性。
如果不考虑地势起伏变化和海陆分异的影响,自赤道向两极分布的土壤类型依次为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灰化土和冰沼土等4. 何谓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指土壤高级分类单位大致沿经线南北方向延伸,按经度东西方向依次发生更替并纵跨大陆分布的规律性。
土壤肥料学通论土壤学部分各章重点-复习
![土壤肥料学通论土壤学部分各章重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065b6434eff9aef8941e069b.png)
第一章绪论1、土壤概念2、土壤肥力四因素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1、土壤的三相组成2、成土岩石的种类(三种)3、风化作用及三种类型4、五种成土因素5、土壤机械分析、土壤质地概念及土粒分级(分为哪几级)6、不同质地土壤的利用改良措施7、土壤有机质的转化(1)矿化作用(2)腐殖质化过程(3)土壤呼吸(微生物学解释及通气机制解释)(4)腐殖物质(5)腐殖质化系数8、腐殖质的种类及其人为分离方法9、影响有机质转化的因素10、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11、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12、通气的两个机制13、土壤热特性、热导率、导温率等概念14、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概念15、水分进入土体时所受的三种力16、土水界面的三种吸附力17、土壤水分的类型特点18、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四种)19、土壤水分能态:(1)四种水势(2)土壤水吸力概念(3)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概念及意义20、水、气、热等的调节第三章土壤的基本发性质1、土壤孔性:(1)孔隙度(2)相对密度(3)土壤容重(4)孔隙类型2、土壤结构性:五种结构,其中团粒结构为重点,包括其形成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3、土壤耕性、土壤物理机械性概念(1)粘结和粘着性(2)可塑性(3)胀缩性4、土壤胶体概念、种类:(1)2:1型粘土矿物和1:1型粘土矿物、同晶代换5、土壤胶体的结构:微粒核、双电层6、土壤胶体电荷:永久电荷、可变电荷、可变电荷零电点(pH0)7、土壤的吸收性能8、阳离子交换量及其影响因素9、盐基饱和度、交换性阳离子种类、盐基饱和(不饱和)土壤10、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性的因素11、阳离子非交换吸附中的晶格固定12、土壤活性酸、潜性酸及其表示方法,潜性酸的分类13、土壤缓冲作用的机制第四章1、高产肥沃土壤特征及其培肥措施2、土壤污染源及其防治。
土壤学复习
![土壤学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d0e509ce0912a21615792974.png)
土壤学绪论:本章重点:1、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
生态上不同的植物,它们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也是不同的。
即植物只有种植在适宜它生长的土壤中其肥力才是高的,种在不适宜它生长的土壤,即使该土壤肥力水平很高,对该植物来说也是不高的。
在林业生产上,适地适树是植树造林中的一条重要原则。
2、试述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特殊作用。
1、营养库的作用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3、雨水涵养作用4、生物的支撑作用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3、为什么说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1、土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生性土壤资源与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之为可再生资源。
但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
2、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1.土壤形成的时间长2.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3.土地退化日趋严重4.人口剧增3、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1.土壤肥力在物质循环和平衡中不断获得发育和提高2.高强度、无休止的向土壤索取,土壤肥力将逐渐下降和破坏4、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1.覆盖在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地面空间位置上有相对的固定性,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
2.土壤资源的空间分布还受区域性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等条件的影响。
3.人类的耕作活动也改变了土壤的性状,从而影响土壤的空间分布。
第一章1.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土壤矿物质的组成及粘土矿物的结构与性质。
根据矿物的结晶状态,矿物可分为:结晶质矿物,非晶质矿物一般常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①土壤原生矿物以硅酸盐和铝硅酸盐占绝对优势。
②土壤中原生矿物类型和数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矿物的稳定性,如长石和石英。
③土壤原生矿物是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和榄橄石以及其它硅酸盐类和非硅酸盐类。
硅酸盐矿物的结构1、基本构造单位: Si-O四面体2、结构类型a 岛状构造b 孤立环状构造c 连续链状构造d 连续层状构造e 架状构造2.本章的重点是粘土矿物的结构和性质,认真理解和掌握粘土矿物的结构和性质对学习好以后各章有重要的作用。
土壤学复习重点要义
![土壤学复习重点要义](https://img.taocdn.com/s3/m/98b1da87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57.png)
⼟壤学复习重点要义绪论⼀、⼟壤及重要性⼟壤是指覆盖于地球表⾯,具有肥⼒特征的、能够⽣长绿⾊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A、⼟壤在农业中的重要性⼟壤是农业⽣产的基本⽣产资料⼟壤为植物⽣长提供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壤是农业⽣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B、⼟壤在⽣态环境中的重要性C、⼟壤是最珍贵的⾃然资源资源数量的有限性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质量的可变性⼆、⼟壤基本组成三、⼟壤肥⼒与⼟壤⽣产⼒⼟壤肥⼒:⼟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长发育所必需的⽔分、养分、空⽓和热量的能⼒。
营养条件:养分,⽔分环境条件:热,⽓,⽔四⼤肥⼒因素:⽔、肥、⽓、热。
⾃然肥⼒:指⼟壤在⾃然(因素⽓候、⽣物、母质、地形、时间)综合作⽤下所发展起来的肥⼒。
⼈⼯肥⼒:指⼈类在⾃然⼟壤的基础上,通过耕作,熟化过程⽽发展起来的肥⼒。
有效肥⼒:在当季⽣产中能表现出来,产⽣经济效益的肥⼒部分。
潜在肥⼒:在当季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肥⼒部分。
⼟壤⽣产⼒:即⼟壤能⽣长植物并提供产品的能⼒。
⼟壤⽣产⼒与⼟壤肥⼒的区别是:⼟壤⽣产⼒是由⼟壤本⾝的肥⼒属性和发挥肥⼒作⽤的外部条件(包括⾃然环境条件、⼈为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所共同决定的。
第⼀章⼟壤矿物质⼟粒形成⼟壤母质的矿物和岩⽯矿物岩⽯的风化作⽤与⼟壤母质⼟壤矿物质⼟粒的组成与特性⼀、主要的成⼟矿物和岩⽯原⽣矿物:来⾃⽕成岩或变质岩次⽣矿物:原⽣矿物、⽕⼭灰或各种风化产物通过化学或⽣物作⽤转变主要成⼟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的风化作⽤与⼟壤母质风化作⽤:指地壳最表层的岩⽯在空⽓、⽔、温度和⽣物活动的影响下,发⽣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物理风化(⼤多属于热⼒学风化)风化作⽤化学风化(溶解、⽔化、⽔解、氧化)⽣物风化(根系机械破碎、⽣物化学作⽤)⼟壤母质:裸露的岩⽯经风化作⽤⽽形成的疏松的、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的地表堆积体,是形成⼟壤的母体。
残积物(⼭地丘陵顶部较⾼部位)坡积物(重⼒⾬⽔冲刷,坡脚、⾕地)洪积物(洪⽔引发,沿⼭麓成带状分布)河流冲积物(成层性,成带性,成分复杂)湖积物(湖⽔泛滥,湖周围)我国主要成⼟母质海积物(海边海相积物,海岸上升、江流⼊海)风积物(风搬运;沙质、黄⼟)黄⼟状沉积物(第四世纪时期黄⼟经冰⽔、洪⽔搬运)冰渍物(冰川夹杂物质搬运沉积)⼟粒按成分可分为:矿质⼟粒、有机质⼟粒⼟粒按粒级可分为:⽯粒、砂粒、粉粒、粘粒机械组成:⼟壤中各粒级矿物质⼟粒所占的百分质量分数叫矿物质⼟粒的机械组成。
《土壤学》复习重点
![《土壤学》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2f744ac05022aaea998f0fe5.png)
环境土壤学重点第一章:1.土壤的重要性;①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②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③是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2.土壤的概念;是位于地球表面和浅水水域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层次,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3.土壤肥力(四大肥力指标:水、肥、气、热)土壤具有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条件(水分、养分)和环境条件(空气、温度)的能力。
4.土壤净化力;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过程而使土壤污染物的浓度降低或消失的过程。
第二章:1.岩石(按成因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及这三种岩石的特点);岩浆岩:地下深处的高温熔融岩,在地表或地下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和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地壳上先期存在的原始物质,经过侵蚀、搬运、沉积和石化等作用形成的岩石特点:层理、波痕、化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2.成岩作用;①压实作用②胶结作用③重结晶作用第三章:1.岩石的风化作用(三种风化)(物理和化学风化的区别);物理风化是地表岩石因温度变化和孔隙中水的冻融以及盐类的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
化学风化是岩石在水和水溶液的作用下产生的破坏作用,其结果岩石破碎变小,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矿物。
包括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氧化作用、碳酸盐化作用。
生物风化:指岩石由生物活动引起的岩石破坏作用,表现为物理和化学两种形式。
物理风化使岩石由大到小,化学性质不变;化学风化使岩石成分发生改变,形成新矿物2.风化的因素(1、2、3)环境条件:气候、地形岩石性质:岩石的矿物晶格构造、矿物成分、岩石的结构与构造、节理状况主要矿物和岩石的风化特征3.土壤形成因素:(1、2、3、4、5、6具体如何影响的);成土母质:是建造土体的基本材料是土壤的骨架,是植物矿质养料元素的最初来源气候:决定着成图过程中的水热条件地形:母质物质的重新分配及水热条件的差异生物: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
![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5fb8b6d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2e.png)
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引言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形成、特征与功能的学科,对于农业、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学期末复习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全面回顾和巩固,本文将提供一份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帮助学生进行复习。
二、土壤的形成与发育1. 土壤的定义:土壤是由矿质颗粒、有机质、水、气和生物组成的地球表面的自然体系。
2. 土壤形成的过程:物质的来源、迁移、转化和沉积等过程是土壤形成的关键。
这些过程受到气候、母岩、生物和时间的影响。
3. 土壤发育的因素: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时间是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三、土壤的物理性质1. 容重:土壤单位体积的重量。
2. 孔隙度:土壤中孔隙的占据体积。
3. 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土壤中的水分含量。
4. 土壤颗粒分布:砂、粉砂、粘土和壤土的含量和比例。
5. 平均颗粒直径:反映土壤颗粒的大小。
四、土壤的化学性质1. 土壤酸碱度:土壤的pH值对植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2. 土壤养分: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3. 阴阳离子交换能力:土壤中阴阳离子的吸持与释放能力。
4. 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活性具有重要作用。
五、土壤的生物学性质1. 微生物的作用:土壤中微生物对有机质分解和养分转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2. 土壤动物:土壤中的蚯蚓、昆虫、线虫等有助于土壤通气和有机质分解。
3. 土壤生态系统: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土壤生物群落、能量流动和物质转化等过程。
六、土壤与植物的相互关系1. 植物对土壤的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分泌物对土壤结构和养分循环起到重要作用。
2. 土壤对植物的影响:土壤肥力和水分状况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直接影响。
3. 植物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土壤植被系统,对于土壤的保持和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七、土壤与环境的关系1. 土壤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和农药等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2. 土壤保护与修复:采取适当的土壤保护措施和修复技术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污染。
土壤学复习重点
![土壤学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e33b4dcca2161479171128e6.png)
土壤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土壤的物质组成 :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 ( 土壤固相 ) 、土壤水分 ( 土壤液相 ) 、和土壤空气 ( 土壤气相 ) 三相四类物质组成。
2、土壤肥力 : 指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 : 土壤生长植物并提供产品的能力, 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
4、成土因素 : 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
第二章土壤的矿物组成1、矿物 : 矿物是天然产生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化合物或单质。
土壤矿物按矿物来源, 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按矿物的结晶状态 , 可分为结晶质和非晶质。
2、岩石 : 岩石是指由一种或数种矿物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3、风化作用 : 风化作用是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 , 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4、物理风化 : 指岩石因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
特点: 只能引起岩石形状大小的改变 , 而不改变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
5、化学风化 : 指岩石在化学因素作用下, 其组成矿物的化学成分发生分解和改变 , 直至形成在地表环境中稳定的新矿物。
特点: 不仅使已破碎的岩石进一步变细,更重要的是岩石发生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的改变, 产生新的物质。
6、生物风化 : 指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分解产物对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
7、构成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
8、同晶替代 : 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9、高岭组 :1:1型粘土矿物,晶层由一层硅片和一层铝片重叠而成。
两个晶层的层面间产生了键能很强的氢键 , 不易膨胀。
基层内没有或极少同晶替代现象 , 其电荷数量少。
颗粒较粗、总表面积相对较小 , 可塑性、粘结性、粘着性和吸湿性都较弱。
土壤学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土壤学重点知识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bc69571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94.png)
土壤学重点知识归纳总结土壤是地球上由岩石经历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形成的一种自然体系,是支持植物生长和提供养分的重要介质。
了解土壤学的重点知识对于农业、环境科学以及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土壤学的关键概念、土壤成分、土壤分类以及土壤生物活动等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
一、土壤学的关键概念1.土壤的定义与作用:土壤是由固体颗粒、有机质、水、空气以及微生物等组成的自然体系。
它起到了保持水分、供养植物、调节气候、滋养生物等重要作用。
2.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形成受到岩石母质、气候、生物、地形以及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作用,岩石逐渐分解并转化为土壤。
3.土壤剖面与土层: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到岩石层的垂直土壤截面。
土壤剖面通常包括有机质贯穿的O层、混合有机质与矿物质的A层、矿质富集的B层、与岩石母质相接触的C层以及岩石层。
二、土壤成分与性质1.土壤固体颗粒:土壤固体颗粒主要包括砂、粉砂、粉砂、黏土等不同粒径的颗粒。
这些颗粒大小不同,影响土壤的透水性、保水性以及呼吸性等性质。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主要由植物和动物的遗体、残骸以及分解产物组成,具有保持水分、改进土壤结构、提供养分和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等重要作用。
3.土壤水分与空气:土壤中的水分主要存在于颗粒间隙和孔隙中,对植物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动至关重要。
土壤中的空气则是根系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呼吸的重要供氧来源。
4.土壤pH值与养分:土壤的酸碱性可以通过pH值来表征,不同pH值对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都有影响。
土壤中的养分包括氮、磷、钾等主要元素,对植物生长起到关键作用。
三、土壤分类1.土壤纲和亚纲:土壤学家根据土壤剖面发育特征和遗传因素,将土壤分为不同级别的纲和亚纲,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土壤。
2.土壤属和亚属:在土壤纲和亚纲的基础上,根据土壤的一些发育特征,进一步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的属和亚属。
3.土壤单元和土壤系:土壤单元是在地理空间上划定的一块土壤单元,而土壤系是一系列相对一致的土壤单元的集合。
《土壤学》复习大纲
![《土壤学》复习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16a620c5727a5e9856a615c.png)
《土壤学》复习大纲第一章:绪论土壤的定义: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土地的概念: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内陆水域,滩涂和岛屿,广义的还包括海洋。
是土壤,气候,地貌,岩石,生物和水文因素构成包括人类劳动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为植物正常生长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能力(是母质向土壤演化过程中,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团粒结构是基础》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发展起来的肥力,是成土作用的产物人为肥力:在耕作熟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是劳动的产物有效肥力:指在生产上表现出来的肥力。
潜在肥力:指在生产上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的各种性质和土壤的自然、人为环境条件构成了土壤生产力。
(是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的)第二章:土壤矿物质矿物的概念:矿物是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的矿物,其中岩浆岩是其主要来源,主要是硅酸盐和铝硅酸盐矿物原生矿物对土壤肥力的贡献:A. 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土粒B. 提供养分:有的矿物风化产生大量的养分次生矿物:是在风化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主要为粘粒,所以,也叫粘土矿物或粘粒矿物,它们是成土过程和成土条件的反映--土壤分类的重要依据层状硅酸盐矿物的基本结构单元:硅氧四面体铝氧八面体粘粒矿物的同晶替代作用:粘粒矿物晶格中的组成离子被另一种大小相近而且电性符号相同的离子替代而晶格不变的现象(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非硅酸盐粘土矿物:主要是Fe、Mn、Al、Si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 氧化物组矿物粘土矿物的分布:中国南方地区温度高,风化强烈,以高岭石为主,其次为氧化铁铝矿物;北方气候干旱,淋溶弱,粘土矿物以伊利石和蒙脱石为主。
粘土矿物的形成:粘土矿物是一次生矿物,由母岩风化产生。
自然合成学说,由化学风化产生的简单风化产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沉淀而成。
生物土壤学复习重点
![生物土壤学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c4e76a05a300a6c30c229fac.png)
1、土壤: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的混合体,也是一个能由物质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剖析的自然体。
3、土壤的本质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4、土壤的内涵:(1)土壤肥力质量:指土壤充分供给植物养分提高生物产量的能力。
(2)土壤的环境质量:表面土壤能容纳、吸收、降解各种环境污染物质的能力。
(3)土壤健康质量:显示土壤无污染、洁净,生产食品的无公害,保障动植物及人类健康的功能。
土壤与岩石圈的本质区别是土壤具有肥力5、土壤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土壤圈与地球生命作用、土壤圈与人类生存条件、土壤圈与自然环境、土壤圈与土壤变化、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性质6、土壤形态: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结持性、孔隙度等。
7、自然土壤剖面命名:从上至下为:有机层---(泥炭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耕作土壤:耕作土壤划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和底土层。
8、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①养分较完全,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成分;②促进养分有效化;③提高土壤保肥性;④提高土壤缓冲性;⑤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9、土壤胶体的种类:土壤矿质胶体、有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胶体土壤胶体性质: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带电性、分散和凝聚性10、成土因素:a土壤发育的母质因素;b土壤发育的气候因素;c土壤发育的生物因素;d 土壤发育的地形因素;e土壤发育的时间因素;f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和演变的影响;土壤资源: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产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和演变的影响:①、人类生产活动是除了气候、植被、地形、母质、时间成土因素之外的另一个影响土壤发生发展的重要成土因子;②、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和性质的影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是在认识土壤客观性质的基础上对土壤进行利用、改造、定向培肥,创造不同熟化程度的耕作土壤;③、为了便于水稻栽培,修筑梯田,季节性灌水及人工施肥,改变了原有土壤的形成条件。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c832a3b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e2.png)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是指在地球表面形成的由岩石、矿物、有机物质、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复杂体系。
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性质、成分、形成、演化、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以下是土壤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土壤的组成:土壤由无机颗粒、有机物质、空气和水四部分组成。
其中,无机颗粒有砂、粉砂、粘土三种,有机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尸体、粪便、腐烂物等。
二、土壤的分类:土壤一般分为石灰性土壤、酸性土壤和盐碱土壤三种。
按成因划分有沉积土壤、风积土壤、岩石土壤、植被土壤和人工土壤等。
三、土壤的性质:土壤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
物理性质有质地、结构、孔隙度、密度等;化学性质有酸碱、有机质含量、微量元素等;生物性质有微生物、根系、土壤生态系统等。
四、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与气候、地形、植被、水文等因素有关。
土壤形成的过程主要包括物质分解、淋溶作用、风化作用、水的侵蚀和生物作用等。
五、土壤质量评价:土壤质量评价主要从土壤理化性质、生态系统功能和土壤污染三个方面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土壤进行分类和管理。
六、土壤利用和保护:土壤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基础资源,必须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
合理利用土壤应根据土壤性质、用途和传统农耕习惯等进行,保护土壤主要包括防止水土流失、降低土壤污染、增加有机质、合理施肥等。
以上是土壤学的主要知识点,复习时要注意重点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这样对于日后的土壤利用和保护能够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土壤学最新完整大全重点
![土壤学最新完整大全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9a9c0be483c4bb4cf6ecd10f.png)
环境土壤学第一章绪论土壤的重要性1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2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特殊作用2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4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5土壤资源是可持续农业的基础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土壤肥力指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四大肥力因子:水、肥、气、热土壤净化力即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过程而使土壤污染物的浓度降低而消失的过程。
第二章地质地貌学基础按成因将岩石分为三类火成岩(岩浆岩)沉积岩沉积岩的形成(1)压固作用(2)胶结作用(3)重结晶作用变质岩原生矿物:指火成岩中在岩石最初凝固(结晶)期间所形成的矿物。
次生矿物是在较晚的时期通过风化和热液蚀变等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长石类矿物(二)云母类(三)角闪石与辉石类矿物(四)石英矿物(五)氧化铁类矿物(六)磷酸盐类矿物(七)方解石(CaCO3)(八)褐铁矿(Fe2O3-3H2O)原生矿物是指岩浆在冷凝过程中形成的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等。
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新矿物,如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次生二氧化硅、粘土矿物以及碳酸盐等。
第三章土壤的形成与功能风化作用岩石在大气、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
风化作用的类型1. 物理风化(机械风化)(1)热力风化—温差作用引起(2)冻融作用—冰劈作用(3)矿物的水分与结晶膨胀作用2. 化学风化(1)溶解作用(2)水化作用(3)氧化作用(4)碳酸盐化作用(5)水解作用3. 生物风化作用影响风化的因素1. 环境条件(1)气候(2)地形2. 岩石的性质(1)岩石的矿物成分(2)岩石的结构与构造(3)岩石节理状况影响因素:(一)土壤母质(二)气候(三)地形(四)生物(五)时间(六)人为活动问题为什么形成土壤的多样性?气水温土壤矿物迁移与转化过程1土壤的淋滤作用,是指土壤物质随水流由上部土层向下部土层或侧向移动的过程。
本科土壤学重点知识复习
![本科土壤学重点知识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5edce26d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77.png)
土壤学重点概括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四大圈(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体。
第一章土壤矿物质1.原生矿物: 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2.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
3.硅氧四面体(简称四面体)是由1 个硅离子和4 个氧离子所构成。
4.铝氧八面体(简称八面体)是由1 个铝离子6 个氧离子(或氢氧离子)所构成。
5. 1:1型单位晶层:(代表物为高岭石)由一个硅片和一个铝片构成。
硅片顶端的活性氧与铝片底层的活性氧通过共用的方式形成单位晶层。
这样1:1型层状铝硅酸盐的单位晶层有两个不同的层面,一个是由具有六角形孔穴的氧原子层面,一个是由氢氧构成的层面。
6. 2:1型单位晶层:(代表物为蒙脱石蛭石膨胀型,云母伊利石非膨胀型)由两个硅片夹一个铝片构成。
两个硅片顶端的氧都向着铝片,铝片上下两层氧分别与硅片通过共用顶端氧的方式形成单位晶层。
这样2:1型层状硅酸盐的单位晶层的两个层面都是氧原子面。
7. 2:1:1型单位晶层:(代表物为绿泥石)在2:1单位晶层的基础上多了一个八面体片水镁片或水铝片,这样2:1:1型单位晶层由两个硅片、一个铝片和一个镁片(或铝片)构成。
8. 同晶替换: 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9.硅酸盐粘土矿物的种类及一般特性高岭组(1)1:1型的晶层结构(2)无膨胀性(3)电荷数量少(4)胶体特性较弱蒙蛭组(1)2:1型的晶层结构(2)胀缩性大(3)电荷数量大(4)胶体特性突出水化云母组(1)2:1型晶层结构(2)无膨胀性(3)电荷数量较大(4)胶体特性绿泥石组(1)2:1:1型晶层结构(2)同晶替代较普遍(3)颗粒较小10.非硅酸盐粘土矿物氧化铁:着生矿物氧化铝:产酸的主要来源水铝英石、氧化硅:土壤中最不容易风化的粘土矿物。
我所在的地区为长江中下游平原,为水云母—蛭石—高岭区。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99cb2ca4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6b.png)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1. 土壤的概念: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不仅有自己的发生发展历程,而且是一个从形态、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上可以剖析的物质实体,可以看作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土壤是一个开放系统,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
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2. 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土壤的发生研究:研究土壤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2.土壤分类的研究:根据土壤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对外部形态和内在性质相同和相似的土壤,并入相当的分类单位。
3.土壤地理分布规律的研究:一定的环境会出现一定的土壤,土壤分布是有规律的。
4.土壤调查、制图和土壤资源的数量统计与质量评价的研究。
5.土壤生态系统的研究。
6.土壤保护的研究,对土壤资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制定治理措施。
3. 土层:是原来的成土母质在成土作用的影响下产生分异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土壤层次可根据其颜色、结构、结持性、新生体等特征进行划分。
(每一种成土类型都有其特征性的发生层组合,从而形成了各种土壤剖面,主要的有:有机层(O )、腐殖质层(A )、淋溶层(E )、淀积层(B )、母质层(C )、母岩(R ))4. 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粗细的状况。
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
5. 新生体:土壤发育过程中土壤物质重新淋溶淀积和集聚的生成物。
包括:1.化学起源的新生体,如易溶盐类、石膏、碳酸钙、二氧化硅、腐殖质等。
2.生物起源的新生体:由生物作用产生的新生体,如粪粒、蠕虫穴、根孔等。
6. 土壤原生矿物: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分化的碎屑物,原来的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7. 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花学成分和构造都经过改变,不同于原生矿物。
8. 土壤矿质的风化过程: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矿物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综合作用下,不仅改变了原有的物理性状,而且改变了原有的化学组成和性质,甚至形成了新的矿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学复习重点要义.能具有肥力特征的、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表面,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土壤肥力: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气、肥、四大肥力因素:水、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热。
原生矿物:来自火成岩或变质岩火山灰或各种风化产物通次生矿物:原生矿物、过化学或生物作用转变主要成土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风化作用: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发生机械破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物理风化(大多属于热力学风化)风化作用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解、氧化)生物风化(根系机械破碎、生物化学作用)2裸露的岩石经风化作用而形成的疏松土壤母质: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的地表堆积的、体,是形成土壤的母体。
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土壤有机质: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土壤有机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质由生命体和非生命体两大部分有机物质组成。
来源:含量多少与气候、植被、地形、土壤类型、耕作措施等密切 3相关组成:二、土壤有机质的转化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4并释放出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腐殖化过程: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
影响转化过程的因素1.有机残体的特性(物理状态[紧实状态];化学组成; C/N[微生物分解需有机质到C/N 为 25:1])2.土壤水分和通气状况3.土壤特性(温度、PH、质地)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提供作物需要的各种养分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缓冲性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促进植物的生理活性减少农药和重金属的污染5土壤有机质的调节措施【1】增加有机质的来源(因地制宜)1.种植绿肥作物(豆科类作物)2.增施有机肥料3.秸秆还田【2】调节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1.调节土壤水、气、热状况,控制有机质的转化2.合理的耕作和轮作3.调节碳氮比率和土壤酸碱度土壤孔隙性:指土壤孔隙总量及大、小孔隙分布。
土壤比重:单位体积(不包含粒间孔隙的体积)一般土壤固体部分的重量与同体积水重量之比。
耕地土壤比重平均2.65。
土壤容重:单位体积自然状态下土壤(含粒间孔 3 。
)隙的体积)的干重(单位g/cm 容重大小,随土壤质地、结构和有机质含量及土壤松紧状况而异;对作物生长发育最适宜的容重3 1.1-1.2 g/cm。
土壤孔隙容在一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孔隙度: 6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亦称总孔隙度)。
孔隙度(%)= (1 –容重/比重)×100孔隙度的大小,与土壤结构、质地和有机质含量有关。
土壤孔隙比:土壤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的比值。
土壤孔隙比 = 孔隙度/(1–孔隙度)孔隙类型:毛管孔隙(土壤水分在这种孔隙中能为毛细管引力所吸持,因而决定着土壤蓄水性,常见于粘土)和非毛管孔隙(主要作用是通气透水,决定着土壤的通气性和排水状况,常见于砂土)。
土壤结构:土粒(单粒和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
包含着两重含义:结构体和结构性。
通常所说的土壤结构多指结构性。
土壤结构体:土粒(单粒和复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块或土团。
土壤结构性: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尤其是团粒结构的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 7产生的综合性质。
块状和核状结构(长、宽、高大致相似;碎块小而且边角明显)棱柱状结构和柱状结构片状结构(横轴大于粒状和小团块) 结构纵轴)团粒(土壤结构的管理 1. 增施有机肥实行合理轮作2.合理耕作、水分管理3.施用石灰或石膏4. 5.土壤结构改良剂的应用一、吸湿水:土壤水的类型划分干土从空气中吸着水汽所保持的水吸附水(束缚水) 膜状水:土壤颗粒表面上吸附的水分形成水膜根据土壤水分受力毛管上升水:地下水随毛管上升而被保存在土壤中的水分。
8毛管水毛管悬着水:在地下水位很深的地区,降雨或灌水之后,由于 9毛管力保存在土壤上层中的水分重力水: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时,多余的水分受重力支配向下渗透,这部分水称为重力水田间持水量:当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数量时的土壤含水量。
(吸湿 10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土壤由干到湿依次出现吸附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土壤水分含量表示1.质量含水量(土壤中水分质量与干土质量的比值)θ = [(W1-W2)/W2] ×100 容积含水量(单位土壤总容积中水分所占m2.的容积分数)θ = θ·ρρ为土壤容重m v3.相对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相对含水量(%) = (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 × 1004.土壤水贮量(一定厚度土层内土壤水的总贮量;相当于一定土壤面积,一定土层厚度内有多少mm的水层)土壤水贮量(mm) = 水% ×土层厚度(mm) 容土壤水的能态及有效性基本原理:任何物质包括土壤水在内,在孤立系统中和恒温条件下,总是由自由能高处自发地向 11自由能低处移动(热力学第二定律)。
土水势(ψ):土壤水在各种力如吸附力、毛管力、重力等的作用下,其自由能的变化,主要是降低。
(基质势、压力势、溶质势(渗透势)和重力势)土壤水是由土水势高处流向土水势低处。
土壤水吸力: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简称吸力。
土壤水的有效性:指土壤水能否被植物吸收利用及其难易程度。
萎蔫系数:当植物因根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
它因土壤质地、作物和气候不同而不同。
(上限:萎蔫系数;下限:田间持水量;两者之间差值为土壤有效水的最大含量)受土壤质地、结构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三、土壤水分平衡和调节田间土壤水分平衡:指一定面积和厚度的土体,在一定时间内,土壤水的收支平衡状况。
Δ水= 水–水支收 12ΔW = P + I + U – ET– R – In – D(ET为蒸散量)土壤水的调控措施主要包括土壤水的保蓄和调节。
1、耕作措施秋耕中耕镇压等2、地面覆盖薄膜覆盖秸秆覆盖3、灌溉措施喷灌、滴灌、渗灌4、生物节水一、土壤空气组成(与近地大气相比)特点:(1)土壤空气中的CO含量高于大气。
2(2)土壤空气中的O含量低于大气。
2(3)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
(4)土壤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还原性气体。
如CH 、H等。
24土壤空气的对流:指土壤与大气间由总压力梯度(温度、风力、气压、降水)推动的气体的整体流动,也称气体质流。
土壤空气的扩散:在分压梯度的作用下,驱使CO气体分子不断从土壤中向2大气扩散,同时使O分子不断2 13也称从大气向土壤空气扩散,土壤呼吸。
泛指土壤空气与大气进行交换以及土壤通气性: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通气的(取决于粗孔数量)能力。
调节措施、调节土壤水分含量1 、改良土壤结构2 、通过各种耕作手段来调节土壤通性3对旱作土壤,有中耕松土,深耙勤锄,打破土表结壳,疏松耕层等措施。
对于水田土壤,可通过落水晒田、晒垡,搁田及合理的下渗速率等措施。
二、土壤热量和热性质部分来自生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热量的来源:。
物热(微生物),地球内热(火山口、温泉)土壤热容量: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 14量。
水C>有机质V C>矿物质C>气V VC V C =1.9Vm+2.5Vo+4.2Vw (Vm、V Vo、Vw和Va分别为土壤矿物质、有机质、水和空气在单位体积土壤中所占体积比。
)土壤水是影响土壤热容量的决定性因素土壤具有对所:λ土壤导热率()吸收热量传导到临近土层性质, 15称为导热性。
导热性大小用导热率表示。
土壤热性质土壤导热率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土壤孔隙的多少和含水量的多少。
土壤的热扩散率(D):指在标准状况下,在土层垂直方向上每厘米距离内,1℃的温度梯度下,每21 cm秒钟流人土壤断面面积的热量,使单位体3)土壤1cm积(所发生的温度变化。
主要决定于土壤水和空气的比例影响土壤热量状况的因素天文及气象因素:1)()地理位置:如纬度、海拔、坡向等(2 16)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如土壤水分和空气含(3 量、土壤有机质含量等表土颜色、土面状况:如植物覆盖与积雪、4)(平坦度等土壤热量状况的调节耕作施肥:热性肥、冷性肥、温性肥●灌溉排水●覆盖和遮荫●应用增温保墒剂●二、土壤胶体及其基本特性矿质胶体:层状硅酸盐类的粘土矿物和铁、铝、硅等的氧化 17物及其水合物类的粘土矿物土壤胶体(1~100nm)有机质胶体:主要是腐殖质有机矿质复合体:土壤有机质胶体有50%~90%与矿质胶体结合补充:层状硅酸盐矿物的晶层即是由硅氧片(四面体)和水铝片(八面体)叠合而成的1?1型矿物:一层硅氧片和一层水铝片叠合而成,主要为高岭石类矿物。
2:1型矿物:由两层硅氧片中间夹一层水铝片叠合而成的,分膨胀型矿物(蒙脱石类和蛭石类)和非膨胀型矿物(水云母类)。
胶体构造:胶核:胶粒的基本部分,由粘粒矿物、腐殖 18质、蛋白质等成分所组成。
决定电位离子层:胶核表面有一层带电的离子层,这层带电的离子决定着胶粒的电荷符号和电位大小。
决定电位离子层产生的静电引力吸补偿离子层:附粒间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形成补偿离子层。
离子活动性距离远的受静电引力较小,扩散层:大,疏散分布,称扩散层。
分散性与凝聚性带电性土壤胶体的性质带电原因: 1.同晶置换 2. 表面分子解离(高岭石带电主要原因)3.断键胶体表面从介质中吸附离子4.PH项等原因引起的胶体带电荷,因受介质2.3.4值影响,故称为可变电荷。
土壤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土壤酸碱性、缓冲性、土壤结构性、土壤耕性、某些土壤水分19性质等无不与土壤胶体的上述两个特性密切相关。
分散性:土壤胶体分散在土壤溶液中,由于胶粒有一定的电动电位,有一定厚度的扩散层相隔,而使之能均匀分散呈溶胶态凝聚性:当加入电解质时,胶粒的动电电位降低趋近零,扩散层减薄进而消失,使胶粒相聚成团,此时由溶胶转变为凝胶。
不同的电解质使胶体呈现不同的电动电位,一般是一价离子>二价离子>三价离子。
电动电位大的离子,分散性强,凝聚性弱;反之,则分散性弱,凝聚性强。
+++等引起的凝聚是可逆Na、NHK一价阳离子如、43+2+等二、三价离子引起的凝聚作的,由FeCa、用,一般是不可逆的。
阳离子的静电吸附阳离子交换:土 20壤胶体表面所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其它阳 21离子相互交换的过程。
阳离子的专性交换作用土壤阳离子吸附与吸附:主要是过渡金属 22离子,土壤胶体物质主要是铁、铝、锰等的氧化物23被吸附金属离子均为非交换态地球化(探矿、学;土壤重金属污染与转换,植物营养学)阳离子交换特点:●一个可逆的反应,可以迅速达到平衡●是等价离子交换24●服从质量作用定律(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有效质量【浓度】成正比)阳离子的交换能力:指一种阳离子将胶体上另一种阳离子交换出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