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近代史纲要作业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肩担道义

——李大钊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

引言: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也是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在苦难的日子里,中国的知识分子时刻都在思考救国之路。阅读近中国近代史,人们总会产生困惑:为什么中国有没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可能性?是否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拯救中国?了解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正是中国不断经受挫折后所做出的深思熟虑的选择。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实践和历史必然的结果。本文将以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为例,探讨他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李大钊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李大钊生前写的一副对联,他的一生实践了这两句名言,真正是:铁肩担共产主义思想道义,妙手著马列主义文章。

李大钊出生于和成长于中华民族外忧内患的年代。1907年夏,李大钊有感于国势危殆,怀着挽救民族、振奋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愿望,考进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使他初具革命思想的倾向有了美好期望,但李大钊很快发现,时局的发展“固犹在惶恐滩中”。1912年的6 月和1913年的4月,他先后写下《隐忧篇》和《大哀篇》,既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也尖锐地抨击了军阀政治。1913年冬,在他寄深望的讨袁“二次革命”失败之后,他东渡日本。

在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的留学生活中,他的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李大钊阅读了一些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作,1914年11月他发表《国情》一文,揭露袁世凯正与日本帝国主义相勾结,袁世凯公布的“新约法”是正准备称帝的阴谋,指斥它“一人意志之所专恣,所能容与斟酌于国情者之量几何?”这一反对袁世凯称帝的先声,发表于袁世凯称帝一年之前,彰显李大钊在政治上的高度敏锐。

作为支持袁世凯称帝条件,1915年1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向袁世凯提出了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起草通电,写下《警告全国父老书》,泣血陈辞“创痕犹在,前事未忘”,呼吁一致反抗“大欲难填,野心不死”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挽救祖国危亡,“宁非千载一时,睡狮决起之机”。然而,一心做着皇帝梦的袁世凯,竟在5月9日几乎将“二十一条”要求照单全收。李大钊痛心疾首,编印《国耻纪念录》,撰写《国民之薪胆》,历述甲午战争以及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揭露侵吞中国的“二十一条”内容,痛斥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盗行径,号召国人奋起反抗。

此时,袁世凯逆命谋危共和,终于称帝,将1916年改为洪宪元年。李大钊起而掷言:“逆贼稽征讨,机势今已熟”。留学生总会奋起支持云南“护国军”反袁。1916年1月底,李大钊去上海联系反袁。两周后返东京,写下《青春》

名篇,以及阐述民主、自由精神的重要政论《民彝与政治》。在《民彝与政治》中,李大钊极力宣传“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强调“有敢播专制之余烬,起君主之篝火者,不问其为筹安之徒与复辟之辈,一律认为国家之叛逆、国民之公敌”,号召人们冲破封建宗法君主制度的罗网和羁绊,求得独立解放。

1916年夏李大钊归国,创办《晨钟报》。他每天在报纸古钟图案上登一警语,第六号的警语就是李大钊的传世名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号召青年“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

1917年1月,李大钊担任《甲寅日刊》编辑,期间他发表了许多激烈抨击反动统治和封建文化的文章,反对北洋军阀政府把孔子作为专制的护符和保护君主政治的偶像,反对把孔教定为国教、列入宪法的主张。他对资产阶级改良派持批判态度,深感对资产阶级革命派也难寄予根本期望,他提出“勿稍怠荒,月异岁新,与时俱进”,从而开始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寻找革命真理和中国革命的根本力量的奋斗。

正是在这个时候,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了震撼世界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接着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影响所及,毛泽东说得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十月革命胜利后,通过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特别是对十月革命的潜心研究,李大钊坚定了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李大钊曾热情洋溢、琅琅而说:“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由此也开始撰写一系列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1918 年7 月1日,李大钊发表第一篇关于十月革命的文章——《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论述了俄国十月革命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此后不久又发表《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 的胜利》等文,热情地歌颂了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又相继撰写了《战后之世界潮流》、《青年与农村》、《现代青年活动之方向》、《现在与将来》、《《再论问题与主义》、《阶级竞争与互助》、《真正的解放》等多篇文章,积极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使得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系统地传播开来,使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运动彻底地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运动。值得一提的是,在1919年《新青年》第6卷第5号上,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都有所阐明。这篇文章应该看作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志。

结语:回顾李大钊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李大钊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一个艰辛的探索过程。像近代中国许许多多探求救国真理的志士仁人一样,他也曾追求过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和自由平等的政治理想,并深受进化论、互助论、人道主义等各种欧美社会思潮的影响。但这一切都未使他找到中国的出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使他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自身不可克服的种种矛盾,认识到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侵略战争和工人阶级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劳苦大众受剥削受压迫的根源,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新曙光,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从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剩余

价值原理和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经过不断地求索、鉴别、扬弃和实践,他逐渐摆脱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思潮的影响,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者。

参考文献:

[1]李大钊. 李大钊文集:下[M]. 人民出版社,1984.

[2] 蔡和森. 蔡和森文集. 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陈独秀. 陈独秀文章选编(中)[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