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朝帝王陵寝
中国帝王陵
古代封建帝王制度下生死的同一
————论明清二代帝王陵寝建筑
摘要
中国古代帝王陵寝是我国古代建筑体系中规格最高的,前期出于对封建制度下帝王至高无上的推崇,陵寝庞大复杂,后期植根于正统的儒家礼制思想既强
调尊卑有序、等级森严, 又能体现出对先人“志意思慕之情”。中国传统建筑
基本上都逃不出这种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而作为封建制度下最高一级的帝王,其陵寝建筑一直是后世研究的典范,其中明清二代封建制度到达鼎盛,其陵寝
更能反应出古代人们视死如生的等级概念。
关键字:明清建筑帝王陵寝园林封建等级
前期帝王陵寝的建筑
中国建筑历史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东方魅力。神密
静穆的陵寝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其实早在新石器时期,我
国就已出现了坟墓这种建筑形式,而在殷周时期的墓葬是没有坟丘的。中原地
区出现坟丘式墓葬,在等到孔子时代,当时孔子把父母亲合葬,曾说:“古也
墓而不坟”。
而根据河南发现的属于纪元前五世纪中叶的固始侯古堆的宋墓,可以推断在
春秋中后期,中原地区就已出现坟丘高大的陵墓建筑。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社
会奴隶主贵族已经没落,以宗族为单位的墓葬制度开始瓦解,以家族为单位的
墓葬制度开始兴起了。一方面是由于在当时,建筑大型的坟墓,由于棺材的重
数多,陪葬品的数目也多,所以墓室就要扩大,所挖掘墓圹的土方就加多了。
而陵寝一词也是出现在这一时期,据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一书中,记载有赵肃
侯十五年起寿陵一句,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将君王的坟墓称为陵。这既是由于
在古代,帝王作为封建等级最高的一级,人们将其视为山陵,也是由于其坟墓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陵-清东陵
世界⽂化遗产;明清皇陵-清东陵
1.列⼊的理由:
●意义
清东陵是中国最后⼀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皇家陵园之⼀,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部的昌瑞⼭下,在这⾥共建有15座陵寝(皇帝陵5座、皇后陵4座、纪园寝5座、公主园寝1座),埋葬帝、后、纪及皇⼦、公主等共161⼈。清东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为宏⼤、体系最为完整、保存最为完好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中华民族具有“敬祀祖先,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历来⼗分重视对死者的安葬和祭祀,这不仅是为了缅怀和纪念,也借此祈求祖先对后世的荫护。作为封建统治者则将其作为关乎国祚盛衰、帝运长短的要⼯重典来对待。到了清代,更把这种理念推向了⾼峰。在陵寝的选址和规划设计中,充分运⽤了中国传统的风⽔理论,着⼒体现“天⼈合⼀”的宇宙观,将⼈的精神融铸于⼤⾃然之中,造成⼀种崇⾼、伟⼤、永恒不朽的意象。在建筑规模和建筑质量上,则⼒求做到恢宏、壮观、精美,以体现皇权⾄上的思想,炫耀皇家的⽓派和威严,从⽽成为皇权物化的表征。作为清代皇家陵园之⼀的清东陵正是这⼀传统⽂化的不朽载体。
清东陵的经营跨越了两个半世纪的时空,⼏乎与清王朝相始终,葬有许多对清代历史有着重要影响的、声名显赫的⼈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不仅是研究清代陵寝规制、丧葬制度、祭祀礼仪、建筑技术与⼯艺的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且也是研究清代政治、经济、军事、⽂化、科学、艺术的典型例证。清东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和全⼈类的⽂化遗产。
●⽐较分析
陵寝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陵寝的规制因受当时社会思想、经济实⼒、帝王意识、审美标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具特⾊。西周以前,多为⽊椁⼤墓,地⾯不封不树;以秦始皇陵为代表的秦汉时期的帝王陵寝,封⼟形状多为覆⽃式,并以营造豪华扩室和堆筑⾼⼤封⼟为这⼀时期的特⾊;以李世民的昭陵为代表的唐朝陵寝,因⼭为陵,在⼭腰开凿墓室,展现了⼤唐盛世的风貌。五代⼗国和两宋时期,因战争频仍,国⼒颓弱,陵寝规制相对缩减;元朝帝王死后则实⾏深葬,地表不留任何痕迹。中国古代陵寝的发展经过这⼀段近四百年的低潮之后,开始进⼊⼀个辉煌时期——明清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对前代陵寝制度作了重⼤改⾰:将覆⽃式封⼟改为圆式宝顶,增加祭奠设施;改⽅形院落为多进长⽅形院落,创⽴了⼀个崭新的陵寝制度。清代陵寝不仅承袭了明代陵制,⽽且作了进⼀步改⾰和完善,从⽽把中国古代陵寝营建活动推向了最后的顶峰。⾸先,清代陵寝更加注重环境质量。不仅要对⽔⽂、地质、⽓候等诸因素进⾏严格的考察,⽽且更注重⼭川形势,要求所选的环境能够充分体现“天⼈合⼀”的理念。其次,清代陵寝更加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在建筑序列配置上与周围的⼭川形势互相呼应,以营造⼀个合乎理想的陵寝氛围。其三,清代陵寝更加注重建筑质量,不仅坚固宏整,⽽且富丽堂皇。作为清代帝王陵园之⼀的清东陵在以上⼏个⽅⾯表现得⼗分突出,是清代帝王陵寝的杰出代表。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
福
陵
(努尔哈赤)
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与 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 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 陵区坐落在沈阳市东北11 公里处,占地近54万平方 米,现存古建筑32座 (组)。福陵始建于后金 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 竣工于清顺治八年(公元 1651年),经康熙、乾隆 两帝增建,方具今日规模。 陵墓面临浑河,背依天柱 山,水绕山环,草深林密, 景色清幽。晋谒此陵时, 由正红门到碑楼,须登 108级石阶;建筑物随坡 势起伏而显得更加错落有 致、高大雄伟。
无字碑
金器
清朝皇陵
清东陵
● 孝 陵 ( 顺 治 )
● ● ● 景 裕 定 陵 陵 陵 ( ( ( 康 乾 咸 熙 隆 丰 鎏金银碗 ) ) ) ● 慧 陵 ( 同 治 )
清西陵 鎏金银盆 盛京三陵
● 泰 陵 ( 雍 正 ) ● 昌 陵 ( 嘉 庆 ) ● 崇 陵 ( 光 绪 )
● 永 陵 ( 努 尔 哈 赤 ) ● 昭 陵 ( 皇 太 极 ) ● 福 陵 ( 满 清 祖 先 )
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千米的永宁山下,是我国规模最大、保
存最完整、品种最齐全的清代皇家陵墓群之一,是中国两千年来陵寝建筑 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在清西陵8300公顷的保护范围上,建有4座皇帝陵,3座皇后陵,4座 王爷、公主、阿哥园寝,共14座陵寝和两座附属建筑(永寺福、行宫)。 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位皇帝,9位皇后、57位妃嫔、2位王爷、 6位阿哥,共计78人。
明孝陵
石像生武将明孝陵石像生共18对,其中文臣3对、武将3对、站卧马各1对、站坐麒麟各1对、站卧象各1对、 站卧骆驼各1对、站坐猊各1对、站坐狮子各1对。另有望柱1对。所有石雕像均以整块石料雕成。不刻意追求形似, 而注重神似,其风格粗犷、雄浑、朴拙、威武,气度非凡。这组石雕对称地排列在神道两侧,南北长800多米, 构成威武雄壮的长长队列,使皇陵显得更加圣洁、庄严、肃穆。孝陵石像生是明代陵寝中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 一组。
旅游信息
门票价格
开放时间
交通方式
明孝陵景区:2月-11月6:30—18:30,12月-次年1月7:00—17:30 明孝陵博物馆:9:00—17:00(16:00停止入馆),节假日不休息
建筑布局
文武方门明孝陵处于山清水秀的环境之中,周围山势跌宕起伏,山环水绕,人文与自然景观浑然天成。陵园 规模宏大,格局严谨。孝陵建筑自下马坊至宝城,纵深2.62公里,陵寝主体建筑当年建有红墙围绕,周长2.25公 里。
明孝陵经历了600多年的沧桑,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已不存在,但陵寝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气派,地下 墓宫完好如初。陵区内的主体建筑和石刻有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包括下马坊、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神道、 石像路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筑遗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
文史专家大胆猜测了地宫殿堂的设计,参照生人居住的宫殿,因此一般应有主次之分,大跨度条石起券的拱 券门作为明孝陵建筑的主要特征在地宫中也许会继续使用,主大殿应布置成厅堂的样式,摆放一些祭祀用品,并 设一大缸,缸内盛香油,点长明灯。后殿作为地宫的主要部分,按照惯例应是摆放皇帝、皇后棺椁及各种随葬品 的地方,朱元璋与马皇后的灵柩就停放在后殿的棺床上。
明清皇家陵寝的历史故事
明清皇家陵寝的历史故事
明清时期,皇家陵寝是皇帝们最为重视的地方,也是朝廷最为严密的地方之一。皇家陵寝不仅是皇帝的安息之所,更是皇帝的荣耀和尊严的象征。在明清时期,皇家陵寝的建造和维护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皇家陵寝的历史故事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明朝时期,皇家陵寝的建造非常讲究,每个皇帝都会亲自参与到陵寝的建造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明朝的长陵和定陵。长陵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的陵墓,定陵则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崇祯的陵墓。这两座陵墓都是非常宏伟的建筑,其中长陵更是被誉为“万里长城之祖”。
在清朝时期,皇家陵寝的建造更加讲究,每个皇帝都会亲自参与到陵寝的建造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朝的颐和园和圆明园。颐和园是清朝第六位皇帝乾隆的陵墓,圆明园则是清朝第十位皇帝咸丰的陵墓。这两座陵墓都是非常宏伟的建筑,其中颐和园更是被誉为“中国皇家园林之冠”。
除了建造皇家陵寝,明清时期的皇帝们还非常注重陵寝的维护和保护。他们会派遣专门的人员来管理陵寝,保证陵寝的安全和整洁。同时,皇帝们还会定期前往陵寝祭祀,以表达对先祖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总的来说,明清皇家陵寝的历史故事非常丰富多彩,每个陵寝都有
着自己独特的故事和传说。这些陵寝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见证了中国古代帝王的荣耀和辉煌,也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明清皇陵
• 明清两代皇陵是中国帝王陵墓中保存最为完 整的。 • 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即十三 陵,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 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城北天寿山下一个三面环 山、向南开口的小盆地内。小盆地内的山坡 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这些帝王的陵墓,占地 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陵区内共埋葬着13位 帝王、23位皇后和众多的妃子、皇子、公主 及丛葬的宫女等。
• 定陵地面建筑的总布局, 呈前方后圆形,含有中 国古代哲学观念“天圆 地方”的象征意义。 • 定陵早在万历帝生前就 开始营建,历时6年方完 成,耗银八百万两。
• 该陵墓整整闲置达30年 之久。
• 地宫的平面布局基本上采用“前朝后寝”的制度。 前殿没有任何摆设,相当于宫前广场,中殿相当于 前朝月宫殿的正殿,内有三个用汉白玉雕成的“宝 座”,呈品字形排列,座前各有一座黄色琉璃“五 供”,即香、烛、花,还有青花云纹大瓷缸各一口, 缸盛满香油,专供长明灯使用。 • 左右配殿无任何随葬器物。后殿相当于寝殿,称为 "玄堂",是地宫的主要部分,为放置棺椁之处所。 棺床中央放置万历皇帝和孝端、孝靖两皇后的棺椁, 三具棺椁周围放有梅瓶、玉料及装满随葬金银玉器 的红漆木箱26只,各棺椁内也装有大批随葬物品。
wenku.baidu.com
• 十三陵以地面建筑宏伟的长陵和已发掘的 地下宫殿定陵最为著名。 • 十三处明代皇帝陵墓葬有成祖(长陵)、 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 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 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 陵)、神宗(定陵)、光宗(庆陵)、熹 宗(德陵)、毅宗(思陵)等。
明孝陵
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2003年7月3号决定,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南京明孝陵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于此。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寝,都是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的。明孝陵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翌年马皇后去世,葬入此陵。因马皇后谥“孝慈”,故陵名称“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至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孝陵建成,历时30余年。明孝陵也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皇家陵寝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明孝陵经历了600多年的沧桑,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已不存在,但陵寝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气派,地下墓宫完好如初。陵区内的主体建筑和石刻有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包括下马坊、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神道、石像路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筑遗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特别是明孝陵的“前朝后寝”和前后三进院落的陵寝制,反映的是礼制,但突出的是皇权和政治。明孝陵是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其陵寝制度既继承了唐宋及之前帝陵“依山为陵”的制度,又通过改方坟为圜丘,开创了陵寝建筑“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明孝陵的帝陵建设规制,一直规范着明清两代500余年20多座帝陵的建筑格局,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所以,明孝陵堪称明清皇家第一陵。这座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明代皇家陵墓以其墓主显赫、规模宏大、形制独特、背依钟山环境优美而著名于世,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陵墓之一。1961年,明孝陵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在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遗产成员。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明清皇家陵寝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安徽、江苏等地,是中国明清两朝皇帝陵寝建筑群,按照严格的等级规制营建,具有完整的地上、地下建筑体系,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建筑华美,工艺精细,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的丧葬制度。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其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并将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文化遗产介绍-明清皇家陵寝
明清皇家陵寝
明清皇家陵寝
明清皇家陵寝,指建于中国明 清时期,现分布于北京市、河北省、 湖北省、江苏省、安徽省、辽宁省 的皇家陵寝建筑群,国务院现已列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明陵
明朝,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权, 建元洪武(1368),到崇祯十七年 (1644)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 推翻,统治时间277年,其间经历了16 位皇帝。其中,除惠帝朱允炆因“靖难 之役”,下落不明,没有营建陵园外, 其余15帝,都依帝制建造了陵园。
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 市遵化市,在北京市区东面, 始建于1661年,历时247年, 陆续建成217座宫殿牌楼, 组成大小15座陵园。埋葬着 5位皇帝、15位皇后、136 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 共161人,是中国现存规模 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 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明显陵
பைடு நூலகம் 景泰陵
景泰陵位于北京市 海淀区玉泉山北麓,将 原郕王(原景泰帝)墓 扩修为皇陵,嘉靖时 ( 1522-1566 ) 又 改 建陵碑,并易绿瓦为黄 瓦,使之符合帝陵规制。 景泰陵属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 产。
景泰陵
景泰陵基本具备了同时期 明皇陵的主体建筑和布局特点。 墓葬分为前室和后室两个部分, 均为庑殿顶。前室为方形,整 个墓室通长约 11 米,规模较大。 陵区原有宫殿、神厨、神库、 宰牲亭、内官房和碑亭,以及 皇陵最重要的棂恩殿。宝城位 于皇陵区的最后面。陵区内保 存有御碑亭、稷恩殿和宝项原 有的中路部分建筑。
明清皇家宫苑与陵寝一紫禁城
太和门
太和殿
太 和 殿 穹 隆 圆 顶
太和殿 俗称“金銮殿”。建在高8.13米的3层汉白玉石台基上, 殿高35.05米,面宽11间,深5间,外有廊柱一列,殿内、外立大 柱84根,飞檐重脊,黄琉璃瓦覆顶,装饰雍容华贵,气势非凡。明 清两代皇帝即位、大婚、祝寿以及重大庆典和出兵征讨等活动,都 在此举行。
明清 皇家宫苑与陵寝
一.紫禁城-----城中城
故宫 1987年被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世
Fra Baidu bibliotek
界遗产委员会列为
世界文化遗产。
又称紫禁城,位于北
京市区中心, 为明、
清两代的皇宫, 有
24位皇帝相继在此
登基执政。始建于
1406年, 至今已近
600年。故宫是世
界上现存规模最大、
最完整的古代木构 建筑群, 占地72万 平方米, 建筑面积 约15万平方米, 拥 有殿宇9000多间。
坤宁宫 为明代皇 后寝宫, 清代改为 祭神场所。 据史载, 清代康熙、 同治、光 绪三帝均 在此宫完 婚。
坤宁宫东暖阁 为 皇帝大婚洞房,房 内喜订及订上用品 为原物;喜订幔帐 上乡有几百个活泼 可爱的娃娃,这叫 作“百子图幔帐”,
以此祈祝皇帝婚后 多子多孙,后继有 人。
坤宁宫在明朝时是皇 后的寝宫,又叫中宫, 顺治年间仿照沈阳清 宁宫重建,同时将西 暖阁改为祭神的场所, 经常在此举行朝祭、 夕祭、春秋大祭等; 东暖阁则作为皇帝新 婚的洞房,清朝的顺 治、康熙、同治、光 绪四帝都在此举行过
中国古代十大帝王陵墓
中国古代十大帝王陵墓
古代帝王陵墓对于我们来说是惊人的,无论是对于考古还是对于普通人群,对神秘古墓的探悉就像是想要了解另一个世界,了解我们的祖先,了解过去灿烂的几千年。下面店铺整理了中国古代十大帝王陵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著名的中国古代十大帝王陵墓
中国古代十大帝王陵墓一、秦始皇陵
地点: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骊山北麓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临潼县城以东的骊山脚下,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是中国第一个巨大且完善的陵墓。在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成为全世界游客竞相前来的理由。
中国古代十大帝王陵墓二、乾陵
地点:陕西省咸阳市乾县梁山
乾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东距西安市约80公里。它是唐代第三个皇帝高宗李治和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
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气势雄伟壮观。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在海拔1047.9米。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唐高宗乾陵”墓碑,最初为陕西巡府毕源所立,但后期原碑已毁,重立的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
中国古代十大帝王陵墓三、成吉思汗陵
地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
位于鄂尔多斯市中部伊金霍洛旗境内,距东胜区65公里,座落在高高的甘德尔山岗上。成吉思汗的墓并不是很大,但却是比较有特色的。相传,七百多年前,成吉思汗率军远征西夏途经鄂尔多斯高原,
明清皇室陵寝
定东陵在河北省遵化市清东陵 裕妃园寝西侧,是清文宗咸丰 帝的孝贞显皇后(慈安太后) 和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的 陵寝。两陵相连,建筑规制完 全相同。 清东陵各陵寝建筑中,慈禧陵 最为华丽,如隆恩殿前的龙凤 陛石,采用透雕手法,凤在上 龙在下,龙翔凤舞,神态生动 。东西配殿的内壁都嵌以砖雕 图案,以及天花板上的彩绘等 全部贴金。
明显陵
显陵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嘉靖四十 五年建成,前后历时共47年,整个 陵园双城封建,外逻城长3600余 米,墙高6米,墙体厚1.8米,红墙 黄瓦、金碧辉煌、蜿蜒起伏于山岚 叠嶂之中,雄伟壮观,是中国历代 帝王陵墓中遗存最为完整的城墙孤 品,陵园由内外逻城,前后宝城、 方城明楼、棱思殿、陵恩门、神厨 、神库、陵户、军户、神宫监、功 德碑楼、新红门、旧红门,内外明 塘、九曲御河、龙形神道等30余处 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组成,其布局构 思巧夺天工,殿宇楼台龙飞凤舞, 工艺浮雕美绝伦、一陵双冢举世罕 见,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的瑰宝 。
清东陵的建筑恢宏、壮观、精美。有580多单体建筑 组成的庞大古建筑群中,有中国现存面阔最宽的石牌 坊,五间六柱十一楼的仿木结构巧夺天工,中国保存 最完整的长6000多米的孝陵主神路,随山势起伏极富 艺术感染力,乾隆裕陵地宫精美的佛教石雕令人叹为 观止,班禅大师赞誉为"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宝库", 慈禧陵三座贴金大殿,其豪华装修举世罕见,“凤上 龙下”石雕匠心独运…… 整座东陵在木构和石构两方 面都有精湛的技巧,可谓集清代宫殿建筑之大成,其 中孝陵的石像生最多,共达18对,造型多朴 实浑厚; 乾隆的裕陵规模最大、最为堂皇,而慈禧的普陀峪定 东陵则是首屈一指的精巧建筑。
明清皇陵
明清皇陵入选世界遗产时间表
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第24届世 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作出决定,将中国明清皇家陵寝 (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等4个项目列入世界遗 产名录。 2003年7月3日,经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27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投票决定,南京的明孝陵和北 京昌平的明十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2004年,经在苏州举行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 7月1日决定,沈阳故宫、盛京三陵分别作为明清皇宫、 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二、地臻全美的环境观——风水
在陵寝的选址和规划设计中,充分 运用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将人的 精神融铸于大自然之中,造成一种崇 高、伟大、永恒不朽的意象。
东 陵 的 风 水
三、尊卑有序的伦理观——礼制
清东陵区以孝陵 为中心,依山势呈扇 形东西排列,主次分 明,尊卑有序。各陵 按规制营建了一系列 建筑,总体布局为 “前朝后寝”。 清西陵以泰陵为 中心,其余诸陵分列 东西两侧。
明清时期
排列有序、相对集中
朱元璋对陵寝制度的改革
陵墓本身由方形变为圆形,称为“宝 顶”,坟丘以宝城圈成。 取消寝宫,一改西汉以来寝庙结合的制 度,扩大祭殿(上宫),并设左右配殿。 陵园围墙改方形为长方形,在陵园内明 确有四进:首为陵门(又称大金门或大 京门)、碑亭、神道(含石刻);次为 殿门(又称文武方门)、主殿和配殿; 再次为内红门、方城和明楼;最后为宝 顶和宝城,四周围以女强。 神道石刻成组排列,次序井然:首为动 物12对(6立6蹲)、石人4对(文臣武将 各2),面面相对。
明清皇家陵寝资料400字
明清皇家陵寝资料400字
明清皇家陵寝资料
明清两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的皇朝,其间皇帝们的陵墓和陵寝自然成为
了研究的重点之一。众所周知,皇家陵寝资料的保存、整理和研究一直是历史学、考古学领域的难点之一,也是与我们了解历代帝王统治力量、文化传承和宗族体制、宗教信仰等方面密切相关的问题。下面,笔者就明清皇家陵寝资料这一主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资料及其相关性
明清封建王朝虽然有着相对完备的地志、文献和编年等资料,但是相对于陵墓、陵寝等实物资料而言,字句中依然难免有歧义、缺失和不足之处。因此,对于这些实物资料的收集、保存、整理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皇室陵寝资料与考古学、历史学绝非简单的堆砌相加,因为它们之间有着难以
想象的密切关系,比如说,考古学的手段和方法不但有助于发掘出更多新的实物资料,同时也可以为历史学提供更加直接的客观基础。由于一些原因,明清皇家陵寝资料的保存状况相对较好,而且在近百年的时间里,日益密切的考古和技术手段使得这些陵墓、陵寝相继浮现于世人的眼前,成为研究明清两朝皇家家族体系、文化传承等问题的重要依据。
二、大量资料等待整理
皇家陵寝的具体分布、分级、规模、构造和文物组成等方面做了大量并不重复
的研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陵墓、陵寝保存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考古资料等待整理,部分史料及材料还面临着校验和验证问题,比如说“《钟鼎》记
录的明清皇陵状况与实际是否符合”等问题也需要深入研究。
三、防范其文化遗产被侵害
与此同时,明清皇家陵墓与陵寝的保护问题也不容忽视。尽管长城、故宫等文化遗产已经得到较好的保护,但是,一些陵墓、陵寝受到的保护较为薄弱,很容易被大规模开挖、侵害等行为所破坏。类似的情况自然令考古学家和文物管理部门头疼不已,也增加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难度。
明清皇家陵寝
西安市
• 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意大利罗马、希腊 雅典、埃及开罗和中国西安) • 陕西省会,位于关中平原 • 从西周到唐十一个朝代都城 • 丝绸之路起点 • 历史名城旅游资源丰富
• 1.西安城墙 • 西安城墙源于隋唐的长 安城,今日人们看到的城 墙是明代洪武年间修筑的, 至今已有600多年。墙体 用夯土筑成,外砌青砖, 从14世纪至今,历经数百 年风雨依然完好。西安城 墙不仅规模大、保存完整, 而且还有着完善的防御功 能:护城河、吊桥、闸楼、 敌台、角楼、箭楼、瓮城 等设施完备,为人们了解 和研究冷兵器时代城市防 御体系及建筑艺术提供了 实物依据。
明清皇家陵寝
帝王陵寝
(1)构成部分:封土、地宫 (2)历史演变:春秋时黄肠题凑、唐 朝采用以山为陵、宋改为方上、 明清
代为宝城宝顶,规模可观前朝后寝仿阳
间宫殿式
黄肠题凑”一名最初见于 《吕氏春秋》,据书中记载, 天子礼葬时,用柏木堆垒成 棺椁形状,外面有便房,也 用柏木堆垒成,里面放有大 量陪葬品。 根据汉代礼 制,黄肠题凑与玉衣、 梓宫、 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朝 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 使用。黄肠是堆垒在棺椁外 的柏木,用柏木构筑的题凑 即为黄肠题凑。它和梓宫、 便房、外藏椁等构成了汉代 帝王的专用葬制,而其他的 皇亲国戚及高官大臣只有经 过天子的特赐才可享用。
教序记》碑,均由大书法家褚遂良 楷书写成,是研究唐代宗教、历史、
明清皇家陵寝
福陵
永陵
永陵在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小,占地仅1.1万多 平方米,但列三陵之首。永陵始建于公元 1598年,是满清皇族的祖陵,坐落于辽宁新 宾满族自治县城西21公里处的永陵镇。陵内 葬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曾祖福 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 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们的福晋。陵宫由下马 碑、前宫院、方城、宝城、省牲所、冰窑、 果楼等部分组成。启运山如屏风矗立背后, 苏子河如玉带飘过陵前,河对岸的烟囱山与 启运山遥相呼应,使地处群山环绕中的永陵 显得十分壮阔。清皇室把永陵视为"兆基帝业 钦龙兴"之地,所以终年香火不断。康熙、乾 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9次亲来永陵祭 祖,使永陵祭祖活动成为清代的国家典制。
明朝一共十六个皇帝,为什么是十三陵?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 阳称“明孝陵”。 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 帝解除危难之意)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 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在太后和大 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 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 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 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 西郊玉泉山。
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 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谥“孝慈”,故 名孝陵。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 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 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 年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 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帝 王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 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 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 誉。
明清皇家陵寝ppt课件
昭陵
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的陵墓,在盛京 三陵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因坐落在沈 阳市北端,故又称北陵。昭陵始建于清崇德 八年(公元1643年),与福陵同年竣工,经 康熙、嘉庆增建,陵区占地面积近48万平方 米,现存古建筑38座(组)。昭陵建在平地 上,四周护以缭墙,极似一座小城。主体建 筑都建在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神桥、 牌楼、正红门、碑亭、隆恩门、隆恩殿、明 楼、宝顶。
清东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
清 大、体系完整且保存最完 好的皇家陵墓群,占地面 积2500平方公里,规模 为清朝三大陵区(关外三 陵、东陵、西陵)之冠。
东 始建于清顺治18年 (1661年),营建时间 达247年。整个陵区以昌 瑞山为界,以北称"后龙",
陵 是龙脉来源;以南称"前 圈",在青山环护下,建 造了5座皇帝陵、4座皇后 陵、5座妃园寝,1座公主 园寝,共葬有清朝帝、后、 妃等161人。
谁开创了这片陵区?
朱棣:故宫、天坛、十三陵、武当山、郑和、永乐大 典……
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遗产委 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 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 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 中国持续五千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誉。
明显陵
显陵位于中国湖北省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祥市,是嘉靖皇 帝朱厚熜的父亲恭睿献皇帝和母亲章圣皇 太后的合葬墓。
明清皇家陵寝
明清皇家陵寝包括明孝陵、明十三陵、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和关外四陵,即东京陵、永陵、福陵、昭陵。明帝陵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陵寝建筑及其历史遗存物较之前历代帝陵都保存得更完好,主要是满清入主中原后,采取怀柔政策,对明陵采取保护措施,故终清之世,明陵未曾遭遇大的破坏。清东陵、清西陵和明显陵,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逝世后,葬于南京市东郊,是为明孝陵。太祖传位皇孙朱允炆,即明惠帝。后来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攻陷南京,夺取帝位,明惠帝不知所终,故没有陵墓。朱棣在北京西郊昌平选定陵址,历时8年修成长陵。此后,继任的皇帝除了明代宗葬于北京西郊金山外,其余十三个皇帝均在长陵左右相继建陵,是明代皇帝的主要陵墓区,通称十三陵。
十三个明代皇帝陵寝分别是成祖朱棣的长陵、仁宗朱高炽的献陵、宣宗朱瞻基的景陵、英宗朱祁镇的裕陵、宪宗朱见深的茂陵、孝宗朱佑樘的泰陵、武宗朱厚照的康陵、世宗朱厚熜的永陵、穆宗朱载垕的昭陵、神宗朱翊钧的定陵、光宗朱常洛的庆陵、熹宗朱由校的德陵和思宗朱由检的思陵。
此外,第十一个皇帝朱厚熜(明世宗,年号嘉靖)是由于其前任明武宗死后无子而得以入继皇位,继位后他便追尊其父兴献王朱佑杬为恭睿献皇帝,并将其位于湖广安陆州(今湖北钟祥)的陵墓进行大规模改建,并改称为显陵。显陵的建筑规模和祭扫制度与其他皇陵大体相同。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西北郊天寿山燕山余脉,自西向东形成一个山环,气势磅礡,雄伟壮观,十三陵陵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营建时期历经二百余年,整体建筑布局有周密规划,一条神道从石牌坊起,蜿蜒曲折长近20里,两翼的建筑、装饰繁而不乱。在陵区南北长达7公里的中轴在线有一条显示帝王“尊严”的神道。陵区正门前有一座高大的石牌坊,过了石牌坊,为陵园之大宫门,这是陵园的总门户,是“祭陵”必经之道。两侧各有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大宫门居两山间,东为蟒山,西为虎峪山,正所谓“左青龙,右白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光和慈禧的陵墓
道光皇帝当朝时,内忧外患加剧,国力不足,为提 倡节俭,他为自己修建的慕陵裁撤了碑楼、华表和石像 生、方城明楼等建筑。但其陵寝东拆西建,隆恩殿等建 筑都用金丝楠木,并雕刻了上千条神态各异的龙,耗费 白银近500万两,慕陵是对道光自称的“节俭慎行”的 绝大讽刺。
慈禧生前奢侈,死后建陵更修 建的富丽堂皇。
但在1928年,慈禧和乾隆的地 宫被军阀孙殿英盗掘。
从道光至慈禧,恰好能印证晚清 的屈辱历史,他们建造陵寝如此奢靡 说明了什么?
道光朝历经了鸦片战争,咸丰朝又逢第二次鸦片 战争,此后由慈禧太后掌权的同治、光绪两朝再迭遭 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的重大打击,整 个晚清历史充满了内忧外患,统治者昏庸腐败、丧权 辱国,但他们全然不顾民穷财尽、国库枯竭,仍耗费 巨大的人力物力,占据风水宝地,大兴土木,极尽奢 靡修建陵寝,以期子孙万代江山永固。由此充分说明 了封建专制统治者从来不会顾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 益,只知贪婪地搜刮民脂民膏供自己享受,而且死后 还要在阴间享用阳世所拥有的一切。晚清的屈辱历史 和帝后们修建陵寝的史实,共同表现出清王朝衰败覆 灭的征兆和结局。
泰 陵
清朝皇家陵寝的“昭穆之制”是怎样被打破的?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在丧葬上实行的都是“子随父葬,祖 辈衍继”的“昭穆之制”。清朝在关内的十个皇帝,按理应 该依照“昭穆之制”葬在一个陵区。但是雍正改变了这一制 度,他把陵址选在远离东陵数百里之外处,开辟了西陵,首 先打破了陵寝的“昭穆之制”。其用意除了为他自己在风水 宝地建陵外,还想叫嗣皇帝也追随他葬人西陵。但雍正之子 乾隆却违背父意,仍以好“风水”作为选择陵地的原则而选 址于东陵,但乾隆规定以后父子不葬一地,相间在东西两陵 区选址建筑,这就形成了“昭穆相间”之制。这种陵寝墓葬 制度决定了清东陵与清西陵两大陵寝建筑群的独特格局。按 “昭穆相问”之制,道光帝应在东陵建筑,但他发现建好的 地宫浸水,即另在西陵选择吉地修造慕陵,此后慈禧又将咸 丰、同治父子都葬在东陵,这就使得“昭穆相间”之制也完 全不成规矩了。
—乾隆上治(最庆元年)
清代帝陵“兆葬之制”的没落
依“昭穆相间”之制,道光应在东陵建陵,但他发 现建好的地宫浸水,即另选西陵龙泉峪修造慕陵。此后 慈禧将咸丰、同治父子都葬在东陵,清代帝陵“兆葬之 制”已不成规矩。清东陵和清西陵是中国古代陵寝建筑 中的精美杰作,但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的腐朽衰 败。
明清两朝帝王陵寝
清朝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承袭明朝,连皇陵的布局、 形制、风格也效仿明十三陵。
清东陵的布局
清东陵
清初顺治 帝把遵化昌瑞 山定为陵址, 命名孝陵。康 熙死后葬于孝 陵东侧,是为 景陵。
Biblioteka Baidu
清西陵
清代帝陵遵循“昭穆之制”以定葬位的左右次序。 雍正继位后,对在东陵所选陵址不满,又在易县太平峪 发现了北有泰宁山、南有易水河的“上吉之壤”。雍正 不顾建陵的昭穆之制,下令修建泰陵,这是清西陵形成 之始。
谢谢
乾隆即位后,先在泰陵附近选定了陵址,不久却改在
风水更好的东陵胜水峪为自己建造裕陵。乾隆因此定下制
度,即以后各朝皇帝建陵须“父东子西,父西子东”,遵
循“昭穆相间的兆葬之制”。
嗣后,吉地当各依昭移次序在东西陵界内分建,不 必另卜他处……遵化、易州两处山川灵秀宽广,其中吉 地甚多。我子孙务须格遵前训,永垂法守,断不必另择 他处,有妨民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