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朝帝王陵寝
明清皇家陵寝
十三陵是一个天然具有规格的山区,其山属太行余脉,西通居 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陵寝之屏障,实乃京师 之北屏。太行山起泽州,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山脉不断,至居 庸关,万峰矗立回翔盘曲而东,拔地而起为天寿山(原名黄土 山)。山崇高正大,雄伟宽弘,主势强力。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顾炎武曾写诗描述这里的优胜形势:“群山自南来,势,若蛟 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 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 明堂。”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被封建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 明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 陵墓规格大同小异。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与陵之间 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 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见图)。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 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 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 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明十三陵作为中国古代 帝陵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5. 回归自然的原则 现在的城市规划里,墓地离城市越来越远。为什么不离 城市近一点呢,去扫墓祭奠还方便,岂不更人性化?包裹在 高楼大厦中间岂不更现代?在这里,阴宅的风水与阳宅恰恰 相反,都市人主张人车合一、人机(计算机)合一、工作第 一、效率第一,墓地则讲求自然第一,天人合一。凤凰山陵 园地处昌平南口居庸关长城脚下,居庸叠翠和响潭水库景畔, 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不但是理想的人生后花园,而且吸引 了很多背包客和艺术家来这里采风写生。 6. 上风上水的原则 墓地也讲究“上风上水”,北京上风上水的方向是西北, 所以明十三陵就坐落于北京西北的昌平区。西北是根据北京 的中轴线确定的,这条中轴线北起鼓楼,经过故宫博物院、 前门,南至永定门,中心点就是故宫,也称紫禁城。所以, 一般地认为昌平区是风水最佳的区域,凤凰山陵园位于昌平 西北,坐西北朝东南,居高临下,从卫星照片上看,陵园大 门正是按照规划指向京城的中心——紫禁城。
中国帝王陵
古代封建帝王制度下生死的同一————论明清二代帝王陵寝建筑摘要中国古代帝王陵寝是我国古代建筑体系中规格最高的,前期出于对封建制度下帝王至高无上的推崇,陵寝庞大复杂,后期植根于正统的儒家礼制思想既强调尊卑有序、等级森严, 又能体现出对先人“志意思慕之情”。
中国传统建筑基本上都逃不出这种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而作为封建制度下最高一级的帝王,其陵寝建筑一直是后世研究的典范,其中明清二代封建制度到达鼎盛,其陵寝更能反应出古代人们视死如生的等级概念。
关键字:明清建筑帝王陵寝园林封建等级前期帝王陵寝的建筑中国建筑历史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东方魅力。
神密静穆的陵寝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
其实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就已出现了坟墓这种建筑形式,而在殷周时期的墓葬是没有坟丘的。
中原地区出现坟丘式墓葬,在等到孔子时代,当时孔子把父母亲合葬,曾说:“古也墓而不坟”。
而根据河南发现的属于纪元前五世纪中叶的固始侯古堆的宋墓,可以推断在春秋中后期,中原地区就已出现坟丘高大的陵墓建筑。
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社会奴隶主贵族已经没落,以宗族为单位的墓葬制度开始瓦解,以家族为单位的墓葬制度开始兴起了。
一方面是由于在当时,建筑大型的坟墓,由于棺材的重数多,陪葬品的数目也多,所以墓室就要扩大,所挖掘墓圹的土方就加多了。
而陵寝一词也是出现在这一时期,据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一书中,记载有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一句,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将君王的坟墓称为陵。
这既是由于在古代,帝王作为封建等级最高的一级,人们将其视为山陵,也是由于其坟墓高大也如山陵一般。
这同时也是至高无上皇权的象征。
园寝制度的起源与古代帝王墓葬制度息息相关, 在东汉班固《前汉书·郊祀志》,东汉蔡邕所著《独断》中均有记载。
原先作为祭祀场所的宗庙建筑出现“陵”旁, 古制宗庙包括包括“庙”和“寝”, 这两个部分是相连接的。
秦始皇即位后不久即着手营建“山陵”,并把宗庙中的“寝”单独设置于墓葬一侧, 功能保持不变, “寝”与“陵”合称为“陵寝”, 自此“寝”从宗庙中剥离成为单独的一组祭祀建筑,这种制度为西汉采纳。
中华文化---帝王陵寝的历史
埋葬制度的起源帝王陵寝虽出现于夏商时代,但陵墓的形制、葬具、礼仪等基本的埋葬制度却起源于更早的原始社会。
大约在18000年前生活于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埋葬死者的墓葬,并随葬死者生前使用过的工具、用具、装饰品。
此后是长达数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各地发现了数以百计的分属不同族群的墓地。
这些墓地都属于以血缘划分的氏族公共墓地。
死者的位置、头向、葬式、葬制以及随葬器物的组合、数量都有一定的规律,每个成员的地位基本上是平等的。
距今约4000—5000年前,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一些部落由于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扩大,出现了贫富分化。
这种变化在墓葬中的反映是许多地方发现了形制大、随葬品多而精美的大墓和女子附属于男子的夫妻合葬墓。
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墓地发现的133座墓葬中有14座使用了木质棺椁,每座墓的随葬品约三四十件,最多的一座达180多件。
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其年代和地域都和“夏”有密切联系。
在已发掘的1000多座墓葬中仅有大型墓九座,占总数不到1%。
这些大墓排列有序,死者多系男子,墓室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内放置棺椁作为葬具。
各墓随葬品数量多达一二百件,包括成套陶、木、玉、石等质地的乐器、兵器、工具及各种生活用具,其中一部分是具有礼仪性质的礼器。
陶器外表施以多种颜色的彩绘,纹样有云纹、回纹等,一件陶盘内壁彩绘着可能属于氏族部落标志的蟠龙纹。
彩绘木器有案、俎、几、盘等。
一件石灰岩打制的特磬长80多厘米。
另外还殉葬整猪或猪下颔骨等。
这些大墓的形制继承发展了新石器时代以来黄河中下游各部族的墓葬特点,并奠定了以后数千年我国中原地区墓葬的基本形式。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初,禹之子启自立为王,王位改为世袭,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此后,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历代帝王不仅生前营建豪华的宫室,死后还要建造宏大的陵墓,希望继续享乐。
至秦汉时期,陵墓及各种功能的附属建筑已构成一组布局严谨、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祭祀礼制及陵区管理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
清西陵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历经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余绪 延至民国年间。清西陵是中国清朝前期、中期、晚期陵寝建筑艺术的代表 作品。4座帝陵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宫殿辉煌、石雕精美、形式多 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后妃园寝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的规格建造, 虽久经大自然的风雨剥蚀,其规模与原貌仍存。亲王、公主、阿哥园寝大 部保存相当完好,行宫、永福寺虽历经沧桑,但也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 从而使清西陵成为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陵寝之一。清西陵以大量的实物形 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18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期中国陵寝建 筑艺术风格及皇家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对中国古代陵寝建筑艺术 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清代以前各代陵寝建筑不可替代的历史、 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 年),李自成农民正义军攻入昌 平,地上木构建筑大部分被焚毁。 同年清兵入关,陵园再遭破坏。 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公元 1785-1787年)修茸时,祾恩门、 祾恩殿被缩小规制重建,但民国 年间再次被焚。陵园建筑中只有 宝城、明楼、重门和陵垣始终未 遭严重破坏。
公元1956年-1957年我国考古 工作者对地下玄宫进行了发掘, 此后有关部门又对出土文物进行 修整,修茸地上古建筑,公元 1959年就原址建为定陵博物馆。 定陵地下宫殿出土了各类器物 2600多件,其中有金器、银器、 玉器、珠宝、金冠、凤冠兖服、 百子衣等。
“气乘风而散,界水则止。聚之使 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风 水。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 次之”。 风水的本质是“气”,而 “气”是生命之源,亦是生命之根本。 山地风水追求的是“天人合一,天 人感应”。山地风水讲究的是形势和理 气的最佳配合。
孝陵 显陵
明太祖 恭睿献皇帝 成祖(长陵) 仁宗(献陵) 世宗(永陵) 穆宗(昭陵) 神宗(定陵) 光宗(庆陵) 熹宗(德陵)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
(Imperial tomb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江苏省南京紫金山:明孝陵 明太祖及其后妃的陵墓(登录时间:2003年) •湖北省钟祥市东郊:明显陵 明世宗之父母陵墓(登录时间:2000年) •北京市:明十三陵: 埋葬明朝十三个皇帝的陵墓群(登录时间:2003年) •辽宁省盛京三陵:后金的三个皇家陵寝(登录时间:2004年) 福陵:努尔哈赤和其皇后的陵墓。 昭陵:皇太极 和其皇后的陵墓。 永陵:努尔哈赤祖先的陵墓。 • 河北省:清东陵-遵化市、清西陵-易县 清东陵:埋葬清朝五个皇帝的陵墓群(登录时间:2000年) 清西陵:埋葬清朝四个皇帝的陵墓群(登录时间:2000年)
是清代四位皇帝及其皇后嫔妃的陵园,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位于保定易 县以西15千米,在当年荆轲前往刺秦王时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 复还」时提到的易水河畔,就能看到一片苍松翠柏,在永宁山下,占地共达8300 公顷。西陵周围几个村庄的当地人,操一口北京土话的满族人,都是当年护陵八 旗兵的后代。
644 -1911年,統治中國達268年之久。其 間共經歷了十個皇帝,計有順治、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 光緒、宣統十朝,除了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沒有修建陵園,其餘九位皇 帝建造了兩處規模宏大的陵園,稱為清東陵和清西陵,
清東陵
清西陵
明 孝 陵 神 道
明孝陵 四方城内的神功圣 德碑 神功圣德碑亭建于 明永乐十一年, (1413年),建筑平 面为正方形,故俗 称「四方城」,内 置明成祖朱棣为其 父朱元璋所立的 「大明孝陵神功圣 德碑」,楼顶已毁。
明显陵
明世宗朱厚熜之父、兴献王朱佑杬(明睿宗)及母亲蒋氏的陵寝。湖北省钟祥市 东郊的松林山(纯德山)。占地面积约1.83平方公里。 2000年,明显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清皇陵
• 在定陵出土的随葬品中,皇冠和凤冠最引 人注目。万历皇帝的金冠通体用极细的金 丝编结而成,上嵌二龙戏珠。在精美的首 饰中,万历帝的金冠可谓稀世之宝,冠顶 镶嵌着的食指大小的猫眼石光芒四射。
2.清东、西二陵
• 清东陵:在河北省尊化县的昌瑞山下,是 清朝入关以后营建的最大的陵墓区,也是 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古帝陵 建筑,整个陵区划分为前圈和后龙两部分, 前圈是陵园建筑区,后龙是衬托山陵建筑 的北隅,范围很广。
• 定陵地面建筑的总布局, 呈前方后圆形,含有中 国古代哲学观念“天圆 地方”的象征意义。 • 定陵早在万历帝生前就 开始营建,历时6年方完 成,耗银八百万两。
• 该陵墓整整闲置达30年 之久。
• 地宫的平面布局基本上采用“前朝后寝”的制度。 前殿没有任何摆设,相当于宫前广场,中殿相当于 前朝月宫殿的正殿,内有三个用汉白玉雕成的“宝 座”,呈品字形排列,座前各有一座黄色琉璃“五 供”,即香、烛、花,还有青花云纹大瓷缸各一口, 缸盛满香油,专供长明灯使用。 • 左右配殿无任何随葬器物。后殿相当于寝殿,称为 "玄堂",是地宫的主要部分,为放置棺椁之处所。 棺床中央放置万历皇帝和孝端、孝靖两皇后的棺椁, 三具棺椁周围放有梅瓶、玉料及装满随葬金银玉器 的红漆木箱26陵寝,他10岁即位, 年号万历,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48 年)。 陵园规制仿照长陵。定陵地宫已于1956一 1958年被科学发掘,现已修建成定陵地下博物馆。 • 地下宫殿由前、中、后及左、右五座高大宽阔的 殿堂连结而成,全部是拱券式石结构建筑。在这 些殿堂间共有石门七座。石门设计非常科学,由 于其重心集中在轴部,虽重达4吨,但开启十分灵 活轻巧。
• 十三陵以地面建筑宏伟的长陵和已发掘的 地下宫殿定陵最为著名。 • 十三处明代皇帝陵墓葬有成祖(长陵)、 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 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 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 陵)、神宗(定陵)、光宗(庆陵)、熹 宗(德陵)、毅宗(思陵)等。
中国历代皇陵与皇家陵寝
中国历代皇陵与皇家陵寝中国历代皇陵与皇家陵寝是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遗产之一,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封建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标志。
这些古代帝王的陵墓不仅是一件巨大且复杂的工程,而且是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文物遗产。
一、中国古代皇陵1. 秦陵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陵以东约35公里处,是全世界最大的土山墓葬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的第一座帝王陵。
秦始皇陵建成于前210年,是秦朝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是中国第一个大规模的皇陵。
现在秦陵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首”。
2. 汉陵西汉陵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北12公里处的蓝田县,是汉朝功臣和皇室的陵墓,现在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点。
汉陵是一组分散、分布广、规模大、风格古朴的皇家陵寝,共有多处汉陵。
3. 唐陵唐陵是唐朝皇帝的陵墓。
唐朝的皇帝的陵墓大多建造在长安城的城郊之外。
现在被称为“唐十三陵”,是中国唐朝皇帝陵墓的总称。
唐陵按照等级高低,可以分为三个等级:一等陵为太庙陵寝,二等陵为皇帝死后盖着土坡而没有塔,三等陵为附属于二等陵,建筑风格低于二等陵。
4. 明陵明朝的陵墓主要分布在北京郊外的神威、长陵、昭陵、景陵、东陵、西陵,共有十三座,现在在唯一建成的十三陵景区开放。
每一位皇帝的陵墓都是一座花园,完整保留了明代的景观、建筑和雕刻,是中国古代陵墓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建筑最精致的陵墓群。
5. 清陵清朝皇室的陵墓则建在当时北京以外的山区。
现在国内开放的清陵为监察院(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管理的东陵和西陵。
清朝的东陵和西陵,规模宏大,由于今天已完全保存,所以是中国保存较完好的陵寝。
二、中国皇家陵寝皇家陵寝是以前各朝代的皇帝和皇室,以及非常重要的功臣的官人的陵墓,但是与皇陵不同的是,皇家陵寝不一定建在皇城内,可以建在城郊,也可以建在宕边等地的陡崖上。
同时,有的皇家陵寝因受到年代和战乱的影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摧毁和破坏。
1. 秦唐汉皇家陵寝秦唐汉的皇家陵寝建在陕西省的周边地区,规模宏大,建筑风格优美,而且装饰非常华丽,足以证明当时的国家的富有和强大。
明清皇家陵寝的历史故事
明清皇家陵寝的历史故事
明清时期,皇家陵寝是皇帝们最为重视的地方,也是朝廷最为严密的地方之一。
皇家陵寝不仅是皇帝的安息之所,更是皇帝的荣耀和尊严的象征。
在明清时期,皇家陵寝的建造和维护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皇家陵寝的历史故事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明朝时期,皇家陵寝的建造非常讲究,每个皇帝都会亲自参与到陵寝的建造中。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明朝的长陵和定陵。
长陵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的陵墓,定陵则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崇祯的陵墓。
这两座陵墓都是非常宏伟的建筑,其中长陵更是被誉为“万里长城之祖”。
在清朝时期,皇家陵寝的建造更加讲究,每个皇帝都会亲自参与到陵寝的建造中。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朝的颐和园和圆明园。
颐和园是清朝第六位皇帝乾隆的陵墓,圆明园则是清朝第十位皇帝咸丰的陵墓。
这两座陵墓都是非常宏伟的建筑,其中颐和园更是被誉为“中国皇家园林之冠”。
除了建造皇家陵寝,明清时期的皇帝们还非常注重陵寝的维护和保护。
他们会派遣专门的人员来管理陵寝,保证陵寝的安全和整洁。
同时,皇帝们还会定期前往陵寝祭祀,以表达对先祖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总的来说,明清皇家陵寝的历史故事非常丰富多彩,每个陵寝都有
着自己独特的故事和传说。
这些陵寝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见证了中国古代帝王的荣耀和辉煌,也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世界文化遗产介绍-明清皇家陵寝
已列入世遗名录的明陵寝有明孝陵 (江苏南京),明十三陵(北京):明 长陵、明献陵、明景陵、明裕陵、明茂 陵、明泰陵、明康陵、明永陵、明昭陵、 明定陵、明庆陵、明德陵、明思陵,明 显陵(湖北钟祥)、景泰陵(北京)、 明皇陵(安徽凤阳)。
明孝陵
明孝陵,坐落于南京市,始建于明洪武十 四年(1381年),至明永乐三年(1405年) 建成,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 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且奉行孝治 天下,故名孝陵。 明孝陵作为中国明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 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其占地面积达 170余万平方米,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 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2003年7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 12月,又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首 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 市遵化市,在北京市区东面, 始建于1661年,历时247年, 陆续建成217座宫殿牌楼, 组成大小15座陵园。埋葬着 5位皇帝、15位皇后、136 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 共161人,是中国现存规模 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 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 市易县的永宁山下,在北京 的西面。是清代自雍正时起 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始建 于1730年(雍正八年)。 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包括 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 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等。 其建筑形式体现着封建的典 章制度,陵区内千余间宫殿 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 刻。国家4A级景区
清陵寝
清朝,是中国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上的最后一个封 建王朝。清入关以后,十个皇帝,除末 帝溥仪没有设陵外,其他九个皇帝都分 别在辽宁省和河北省修建了规模宏大的 清陵寝。
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选修: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明清两朝帝王陵寝
泰 陵
清朝皇家陵寝的“昭穆之制”是怎样被打破的?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在丧葬上实行的都是“子随父葬,祖 辈衍继”的“昭穆之制”。清朝在关内的十个皇帝,按理应 该依照“昭穆之制”葬在一个陵区。但是雍正改变了这一制 度,他把陵址选在远离东陵数百里之外处,开辟了西陵,首 先打破了陵寝的“昭穆之制”。其用意除了为他自己在风水 宝地建陵外,还想叫嗣皇帝也追随他葬人西陵。但雍正之子 乾隆却违背父意,仍以好“风水”作为选择陵地的原则而选 址于东陵,但乾隆规定以后父子不葬一地,相间在东西两陵 区选址建筑,这就形成了“昭穆相间”之制。这种陵寝墓葬 制度决定了清东陵与清西陵两大陵寝建筑群的独特格局。按 “昭穆相问”之制,道光帝应在东陵建筑,但他发现建好的 地宫浸水,即另在西陵选择吉地修造慕陵,此后慈禧又将咸 丰、同治父子都葬在东陵,这就使得“昭穆相间”之制也完 全不成规矩了。
谢谢
明清两朝帝王陵寝
清朝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承袭明朝,连皇陵的布局、 形制、风格也效仿明十三陵。
清东陵的布局
清东陵
清初顺治 帝把遵化昌瑞 山定为陵址, 命名孝陵。康 熙死后葬于孝 陵东侧,是为 景陵。
清西陵
清代帝陵遵循“昭穆之制”以定葬位的左右次序。 雍正继位后,对在东陵所选陵址不满,又在易县太平峪 发现了北有泰宁山、南有易水河的“上吉之壤”。雍正 不顾建陵的昭穆之制,下令修建泰陵,这是清西陵形成 之始。
—乾隆上治(最庆元年)
清代帝陵“兆葬之制”的没落
依“昭穆相间”之制,道光应在东陵建陵,但他发 现建好的地宫浸水,即另选西陵龙泉峪修造慕陵。此后 慈禧将咸丰、同治父子都葬在东陵,清代帝陵“兆葬之 制”已不成规矩。清东陵和清西陵是中国古代陵寝建筑 中的精美杰作,但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的腐朽衰 败。
明清皇家陵寝的外形特点
明清皇家陵寝的外形特点
明清皇家陵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道瑰丽风景线,其外形特点既具有壮观丰富的建筑艺术风格,也高度融合了中国文化及文明的精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着许多令人赞叹不已的特点。
首先,明清皇家陵寝的外形一般都呈现为丘墓式建筑,既为以土石为主的“土陵”,也有以石为主的“石陵”,陵寝的地势高耸,形似一个小山丘,具有宽广的基座和较为陡峭的侧面。
同时,陵寝还有龙井、云门、鎏金门等巨型石雕,显得异常凝重庄重。
其次,在明清皇家陵寝的外形设计中,还融合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如华表、石马、石狮、琉璃瓦等等,这些雕刻工艺精湛的元素,不仅彰显了帝王的尊崇地位,更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卓越地位。
此外,明清时代的陵寝在外观上也具有了更加曲线美感,其外围均由回廊、门殿、宫门等构成,强调了祭祀过程的重要性,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涵义。
最后,明清皇家陵寝的外形设计还凸显出了中国官方建筑的缩放性,即宏伟庄严的大尺度建筑与精密微小细节极为相称,从而完美地展示了中国建筑艺术的设计特色。
总体而言,明清皇家陵寝的外形设计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
代表,其高度融合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并在国际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享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人文意义。
明清皇室陵寝
明十三陵距今已有300~6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 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 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明朝16位皇帝,只有朱 元璋孝陵位于南京,惠帝朱允纹葬出不明,景泰皇帝 朱祁钰葬在北京西郊金山 ,其余13位皇帝都葬在明十 三陵。 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 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 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 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明十三陵作为中国古 代帝陵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明清皇家陵寝
明清皇家陵寝是中国明、清两朝皇帝悉心规划营建的 文物建筑,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丧葬制度和千 百年封建社会的宇宙观、生死观、道德观和习俗,也 体现了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规划思想和建筑艺术,陵 寝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安徽、江苏、湖北等地 主要建筑保存完整,反映了明清皇家陵寝原貌。现保 存完好的是明皇家陵寝有:明皇陵、明孝陵、明祖陵 明十三陵 、明显陵 。清皇家陵寝有:清永陵、清福 陵、清昭陵、清东陵和清西陵。 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3年7月,明十三陵和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 寝的一部分收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7月1日, 盛京三陵 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文 化遗产。
清东陵的建筑恢宏、壮观、精美。有580多单体建筑 组成的庞大古建筑群中,有中国现存面阔最宽的石牌 坊,五间六柱十一楼的仿木结构巧夺天工,中国保存 最完整的长6000多米的孝陵主神路,随山势起伏极富 艺术感染力,乾隆裕陵地宫精美的佛教石雕令人叹为 观止,班禅大师赞誉为"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宝库", 慈禧陵三座贴金大殿,其豪华装修举世罕见,“凤上 龙下”石雕匠心独运…… 整座东陵在木构和石构两方 面都有精湛的技巧,可谓集清代宫殿建筑之大成,其 中孝陵的石像生最多,共达18对,造型多朴 实浑厚; 乾隆的裕陵规模最大、最为堂皇,而慈禧的普陀峪定 东陵则是首屈一指的精巧建筑。
明清皇家陵寝资料400字
明清皇家陵寝资料400字明清皇家陵寝资料明清两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的皇朝,其间皇帝们的陵墓和陵寝自然成为了研究的重点之一。
众所周知,皇家陵寝资料的保存、整理和研究一直是历史学、考古学领域的难点之一,也是与我们了解历代帝王统治力量、文化传承和宗族体制、宗教信仰等方面密切相关的问题。
下面,笔者就明清皇家陵寝资料这一主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资料及其相关性明清封建王朝虽然有着相对完备的地志、文献和编年等资料,但是相对于陵墓、陵寝等实物资料而言,字句中依然难免有歧义、缺失和不足之处。
因此,对于这些实物资料的收集、保存、整理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皇室陵寝资料与考古学、历史学绝非简单的堆砌相加,因为它们之间有着难以想象的密切关系,比如说,考古学的手段和方法不但有助于发掘出更多新的实物资料,同时也可以为历史学提供更加直接的客观基础。
由于一些原因,明清皇家陵寝资料的保存状况相对较好,而且在近百年的时间里,日益密切的考古和技术手段使得这些陵墓、陵寝相继浮现于世人的眼前,成为研究明清两朝皇家家族体系、文化传承等问题的重要依据。
二、大量资料等待整理皇家陵寝的具体分布、分级、规模、构造和文物组成等方面做了大量并不重复的研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陵墓、陵寝保存的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考古资料等待整理,部分史料及材料还面临着校验和验证问题,比如说“《钟鼎》记录的明清皇陵状况与实际是否符合”等问题也需要深入研究。
三、防范其文化遗产被侵害与此同时,明清皇家陵墓与陵寝的保护问题也不容忽视。
尽管长城、故宫等文化遗产已经得到较好的保护,但是,一些陵墓、陵寝受到的保护较为薄弱,很容易被大规模开挖、侵害等行为所破坏。
类似的情况自然令考古学家和文物管理部门头疼不已,也增加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难度。
四、多学科交叉合作综合以上的情况,我们也能看到明清皇家陵寝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合作的模式。
不仅需要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化学者等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共同参与,也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一起合作,保护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明清皇家陵寝
•
组雄伟壮观的仿唐建筑
群,建筑面积5.6万平 方米,是我国第一座现 代化的大型国家博物馆。 博物馆展室总面积达 11000m2,珍藏了陕西 出土文物精品37万件, 游客可欣赏到自115万年 前到1840年间的陕西历 史文物。
西安碑林 位置 它始建于北宋哲宗 元祐二年(1087 年),原为保存唐 开元年间镌刻的 《十三经》、《石 台孝经》而建,后 经历代收集,规模 逐渐扩大,清始称 “碑林”。 是我国唯一完整的 石经,也是世界最 大的经典
教序记》碑,均由大书法家褚遂良 楷书写成,是研究唐代宗教、历史、
书法的珍贵文物。
大雁塔由来
• 相传很久以前,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 部)的一个寺院内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吃三 净食(即雁、鹿、犊肉)。一天,空中飞来一 群雁。有位和尚见到群雁,信口说:“今天大 家都没有东西吃了,菩萨应该知道我们肚子饿 呀!”话音未落,一只雁坠死在这位和尚面前, 他惊喜交加,遍告寺内众僧,都认为这是如来 佛在教化他们。于是就在雁落之处,以隆重的 仪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
陵,以及东(慈安)、西(慈禧)太后等后陵四座、妃
园五座、公主陵一座,计埋葬14个皇后和136个妃嫔。 慈禧陵三大殿,以及“凤在上龙在下”的丹陛石。
•
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 帝的陵寝之地,共有14座陵墓, 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 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此外 还有3座后陵,以及若干座公主、 阿哥、妃子园寝。位于河北省易 县城西15公里处永宁山下,离北 京120多公里。周界约100公里, 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这里有华 北地区最大的古松林,数以万计 的古松、古柏把这一带装点得清 秀葱郁,古朴大方。清西陵北依 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 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 伟。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 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气势磅礴。 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皇家陵寝-明十三陵-神路及长陵
楠木,在木料中最佳,是非常贵重的木料,它树木高大而没有斑节,花纹细腻,坚固耐用。 而且具有防腐朽的特点。用它建成的殿宇多不用涂漆,显得古色古香,目前我国保留最大最完整 的本色楠木殿极少,这是其中之一。殿内60根楠木柱中,最粗的1.17米,未加工的原木就可想而 知了。据《春明梦馀录》中记载"京师神木厂积大木皆明永乐时物,其中最巨者为樟扁头,围二 丈,长卧四丈余,骑而过其下,高可隐身"。
十三陵的风水
十三陵陵址的卜选最初始于明永乐年间, 为了求得吉祥的墓地,明成祖命江西风水 师廖均卿在昌平境内寻找墓地。后来他在 这一地区找到“吉壤”,叫黄土山,山前 有龙虎二山,形成风水宝地。经朱棣亲自 踏勘确认后并封为“天寿山”,并于1409 年开始修建十三陵的第一座陵墓——长陵。
十三陵所处的地形是北、东、西三面环山,南面 敞开,山间泉溪汇于陵前河道后,向东南奔泻而 去。陵前6千米处神道两侧有两座小山,东为“龙 山”,西为“虎 山”,符合东青龙、西白虎的四 灵方位格局。用风水理论来衡量,天寿山山势延 绵,“龙脉”旺盛,陵墓南面而立,背后主峰耸 峙,左右“护砂(山)”环抱,向南 远处一直伸 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开阔。陵墓的“明堂” (基址)平坦宽广,山上草木丰茂,地脉富有 “生气”,无疑是一处天造地设的帝陵吉壤。在 中国传统风水 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 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 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 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 的哲学观点。
明清皇家陵寝
明十三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整个十三陵区域极大
是哪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 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 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 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 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 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 陵。 景区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明清皇陵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一个国家,只有他的历史和文 化活着,这个国家才存活着
21世纪将是文化征服的世纪,一个没 有先进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愚昧落后的民族, 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是无法立足于世 界民族之林的民族。
汉茂陵(汉武帝墓)
汉阳陵(汉景帝墓)
唐
唐时期因山为陵。沿用魏晋南北朝以来,穿凿山 峰,在山的中部开辟墓室,以山为陵的形式。 另一种形式是继承秦汉以来封土为陵的形式。高 祖的献陵、德宗的祟陵、武宗的端陵。
唐昭陵(李世民墓)
唐乾陵(唐高宗与武则天墓)
唐代的陵寝制度,陵园分上 宫和下宫,上宫为献殿,建筑在 陵园围墙南门以内,正对山陵, 是上陵和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 下宫为寝宫,为供奉墓主灵魂起 居的地方,位置在距陵2.5公里南 偏西处。 山陵的墓室,坐南向北,墓 道通向墓室正中。 地面建筑有内城和外城。内 城是帝王的陵墓围墙,开四门。
凡皇后陵的神道都与本朝皇帝陵的神 道相接,而各皇帝陵的神道又都与陵区 中心轴线上的孝陵神道相接,从而形成 了一个庞大的枝状系,其统绪嗣承关系 十分明显,表达了瓜瓞绵绵、生生息息、 国祚绵长、江山万代的愿望。
昭穆制度
1737年之后,乾隆皇帝定下制度,采取“昭 穆次序,隔代埋葬”的方式,皇帝分葬于清东陵 和西陵,从而形成了清东陵、清西陵现有的格局, 也形成了清东陵、清西陵两大陵墓群与中国明朝 以前历代皇家陵寝建陵制度的根本不同之处。
清 东 陵
清东陵是中国现存 规模最大、体系完整且 保存最完好的皇家陵墓 群,占地面积2500平方 公里,规模为清朝三大 陵区(关外三陵、东陵、 西陵)之冠。始建于清 顺治18年(1661年), 营建时间达247年。整 个陵区以昌瑞山为界, 以北称"后龙",是龙脉 来源;以南称"前圈", 在青山环护下,建造了 5座皇帝陵、4座皇后陵、 5座妃园寝,1座公主园 寝,共葬有清朝帝、后、 妃等161人。
明清皇家陵寝
清西陵
清西陵是清朝入关后 建造的两大皇家陵墓群之 一,占地8300公顷,共建 有4座皇帝陵、3座皇后陵、 3座妃园寝、2座王爷园寝、 1座公主园寝、1座阿哥园 寝,共计14座陵寝,埋葬 了清朝帝、后、妃等共80 人。1995年12月26日, 末代皇帝宣统的骨灰也迁 至西陵境内的华龙皇家陵 园。
明清皇陵分布
明朝一共十六个皇帝,为什么是十三陵?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 阳称“明孝陵”。 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 帝解除危难之意)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 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在太后和大 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 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 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 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 西郊玉泉山。
以南京为中心的明初皇陵 建筑群、以沈阳为中心 的清初皇陵建筑群和以 北京为中心的明清皇陵 建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形成以北京为中心,沈阳、 南京为两翼的明清皇陵 三角形分布格局。
明清皇陵入选世界遗产时间表
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第24届世界 遗产委员会会议作出决定,将中国明清皇家陵寝(明显 陵、清东陵、清西陵)等4个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3年7月3日,经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7 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投票决定,南京的明孝陵和北京昌 平的明十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被列 入世界文化遗产。 2004年,经在苏州举行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7月 1日决定,沈阳故宫、盛京三陵分别作为明清皇宫、皇 家陵寝的扩展项目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的资料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的资料明清皇家陵寝是中国明、清两朝皇帝悉心规划营建的文物建筑,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
大家平时会关注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的资料吗?关于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的资料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概述明清皇家陵寝是中国明、清两朝皇帝悉心规划营建的文物建筑,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丧葬制度和千百年封建社会的宇宙观、生死观、道德观和习俗,也体现了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规划思想和建筑艺术,陵寝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安徽、江苏、湖北等地,主要建筑保存完整,反映了明清皇家陵寝原貌。
现保存完好的是明皇家陵寝有:明皇陵、明孝陵、明祖陵、明十三陵、明显陵。
清皇家陵寝有: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清东陵和清西陵。
[1]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3年7月,明十三陵和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4年7月1日,盛京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
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明显陵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东7.5公里纯德山的明显陵,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壑献皇帝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是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最具特色的一座帝王陵寝。
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皇帝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圆陵墓面积1.83平方公里,是我国中南地区唯一的一座明代帝王陵墓,是中国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单体陵墓。
其“一陵两冢”的陵寝结构,为历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清东陵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三十公里处的马兰峪,界于京津、唐山、承德之中。
明清皇家陵寝
明清皇家陵寝包括明孝陵、明十三陵、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和关外四陵,即东京陵、永陵、福陵、昭陵。
明帝陵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陵寝建筑及其历史遗存物较之前历代帝陵都保存得更完好,主要是满清入主中原后,采取怀柔政策,对明陵采取保护措施,故终清之世,明陵未曾遭遇大的破坏。
清东陵、清西陵和明显陵,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逝世后,葬于南京市东郊,是为明孝陵。
太祖传位皇孙朱允炆,即明惠帝。
后来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攻陷南京,夺取帝位,明惠帝不知所终,故没有陵墓。
朱棣在北京西郊昌平选定陵址,历时8年修成长陵。
此后,继任的皇帝除了明代宗葬于北京西郊金山外,其余十三个皇帝均在长陵左右相继建陵,是明代皇帝的主要陵墓区,通称十三陵。
十三个明代皇帝陵寝分别是成祖朱棣的长陵、仁宗朱高炽的献陵、宣宗朱瞻基的景陵、英宗朱祁镇的裕陵、宪宗朱见深的茂陵、孝宗朱佑樘的泰陵、武宗朱厚照的康陵、世宗朱厚熜的永陵、穆宗朱载垕的昭陵、神宗朱翊钧的定陵、光宗朱常洛的庆陵、熹宗朱由校的德陵和思宗朱由检的思陵。
此外,第十一个皇帝朱厚熜(明世宗,年号嘉靖)是由于其前任明武宗死后无子而得以入继皇位,继位后他便追尊其父兴献王朱佑杬为恭睿献皇帝,并将其位于湖广安陆州(今湖北钟祥)的陵墓进行大规模改建,并改称为显陵。
显陵的建筑规模和祭扫制度与其他皇陵大体相同。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西北郊天寿山燕山余脉,自西向东形成一个山环,气势磅礡,雄伟壮观,十三陵陵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营建时期历经二百余年,整体建筑布局有周密规划,一条神道从石牌坊起,蜿蜒曲折长近20里,两翼的建筑、装饰繁而不乱。
在陵区南北长达7公里的中轴在线有一条显示帝王“尊严”的神道。
陵区正门前有一座高大的石牌坊,过了石牌坊,为陵园之大宫门,这是陵园的总门户,是“祭陵”必经之道。
两侧各有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大宫门居两山间,东为蟒山,西为虎峪山,正所谓“左青龙,右白虎”。
明清两代皇室墓葬结构
明清两代皇室墓葬结构
明清两代皇室墓葬结构主要由墓道、墓门和墓室组成。
墓道多为长方形竖井式,平底与斜坡式为主,未见阶梯式。
墓门有砖石封堵、未经烧制的砖坯封堵、石块封堵等形式,也有大量的土块封堵现象。
墓室系墓道北壁下掏挖形成洞室,洞室平面多为长方形或圆角长方形,大量墓葬的墓壁上都留下了较为明显的工具使用痕迹。
此外,明清两代的皇室墓葬还有以下特点:
1. 封土形式:明清两代的皇室墓葬封土形式主要有“宝顶”和“寿宫”两种。
宝顶是圆形或椭圆形的土丘,通常在墓穴之上用层夯筑而成,顶部呈圆形或椭圆形,寓意为“天圆地方”。
寿宫则是仿照宫殿形式建造的,通常为长方形,四周有围墙,墙内建筑布局严格遵守阴阳五行的规则。
2. 建筑风格:明清两代的皇室墓葬建筑风格各异,主要受到当时建筑风格的影响。
明代的皇室墓葬建筑风格比较简朴,而清代的皇室墓葬建筑风格则更加华丽。
3. 随葬品:明清两代的皇室墓葬中都有大量的随葬品,包括金银器、玉器、瓷器、书画等。
这些随葬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皇室的生活方式。
4. 石刻:明清两代的皇室墓葬中都有精美的石刻,包括石人、石马、石狮等。
这些石刻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寓意着死者的身份和地位。
总的来说,明清两代的皇室墓葬结构复杂、规模庞大、装饰华丽,是当时社会文化、艺术和建筑技术的重要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乾隆即位后,先在泰陵附近选定了陵址,不久却改在
风水更好的东陵胜水峪为自己建造裕陵。乾隆因此定下制
度,即以后各朝皇帝建陵须“父东子西,父西子东”,遵
循“昭穆相间的兆葬之制”。
嗣后,吉地当各依昭移次序在东西陵界内分建,不 必另卜他处……遵化、易州不必另择 他处,有妨民业!
—乾隆上治(最庆元年)
清代帝陵“兆葬之制”的没落
依“昭穆相间”之制,道光应在东陵建陵,但他发 现建好的地宫浸水,即另选西陵龙泉峪修造慕陵。此后 慈禧将咸丰、同治父子都葬在东陵,清代帝陵“兆葬之 制”已不成规矩。清东陵和清西陵是中国古代陵寝建筑 中的精美杰作,但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的腐朽衰 败。
谢谢
明清两朝帝王陵寝
清朝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承袭明朝,连皇陵的布局、 形制、风格也效仿明十三陵。
清东陵的布局
清东陵
清初顺治 帝把遵化昌瑞 山定为陵址, 命名孝陵。康 熙死后葬于孝 陵东侧,是为 景陵。
清西陵
清代帝陵遵循“昭穆之制”以定葬位的左右次序。 雍正继位后,对在东陵所选陵址不满,又在易县太平峪 发现了北有泰宁山、南有易水河的“上吉之壤”。雍正 不顾建陵的昭穆之制,下令修建泰陵,这是清西陵形成 之始。
但在1928年,慈禧和乾隆的地 宫被军阀孙殿英盗掘。
从道光至慈禧,恰好能印证晚清 的屈辱历史,他们建造陵寝如此奢靡 说明了什么?
道光朝历经了鸦片战争,咸丰朝又逢第二次鸦片 战争,此后由慈禧太后掌权的同治、光绪两朝再迭遭 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的重大打击,整 个晚清历史充满了内忧外患,统治者昏庸腐败、丧权 辱国,但他们全然不顾民穷财尽、国库枯竭,仍耗费 巨大的人力物力,占据风水宝地,大兴土木,极尽奢 靡修建陵寝,以期子孙万代江山永固。由此充分说明 了封建专制统治者从来不会顾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 益,只知贪婪地搜刮民脂民膏供自己享受,而且死后 还要在阴间享用阳世所拥有的一切。晚清的屈辱历史 和帝后们修建陵寝的史实,共同表现出清王朝衰败覆 灭的征兆和结局。
泰 陵
清朝皇家陵寝的“昭穆之制”是怎样被打破的?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在丧葬上实行的都是“子随父葬,祖 辈衍继”的“昭穆之制”。清朝在关内的十个皇帝,按理应 该依照“昭穆之制”葬在一个陵区。但是雍正改变了这一制 度,他把陵址选在远离东陵数百里之外处,开辟了西陵,首 先打破了陵寝的“昭穆之制”。其用意除了为他自己在风水 宝地建陵外,还想叫嗣皇帝也追随他葬人西陵。但雍正之子 乾隆却违背父意,仍以好“风水”作为选择陵地的原则而选 址于东陵,但乾隆规定以后父子不葬一地,相间在东西两陵 区选址建筑,这就形成了“昭穆相间”之制。这种陵寝墓葬 制度决定了清东陵与清西陵两大陵寝建筑群的独特格局。按 “昭穆相问”之制,道光帝应在东陵建筑,但他发现建好的 地宫浸水,即另在西陵选择吉地修造慕陵,此后慈禧又将咸 丰、同治父子都葬在东陵,这就使得“昭穆相间”之制也完 全不成规矩了。
道光和慈禧的陵墓
道光皇帝当朝时,内忧外患加剧,国力不足,为提 倡节俭,他为自己修建的慕陵裁撤了碑楼、华表和石像 生、方城明楼等建筑。但其陵寝东拆西建,隆恩殿等建 筑都用金丝楠木,并雕刻了上千条神态各异的龙,耗费 白银近500万两,慕陵是对道光自称的“节俭慎行”的 绝大讽刺。
慈禧生前奢侈,死后建陵更修 建的富丽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