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道路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就地城镇化模式发展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就地城镇化模式发展研究就地城镇化指农村的就地改造和农民在世代居住的农村完成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城镇化、现代化的转型。
本文将以陕西省礼泉县白村为例,以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就地城镇化模式的重要意义、取得的成就、面临的困境、未来发展的路径与对策作简要探讨。
就地城镇化在预防和治理“城市病”,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但也存在着如思想认识不到位、相应制度不匹配、产业支撑效力不够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就地城镇化的发展。
因此,就地城镇化的推进,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推进制度改革与匹配、培育非农产业支撑、科学规划,推动就地城镇化模式的完善与发展。
标签:就地城镇化;发展现状;困境;对策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一系列的城市病使得一些专家、学者开始探索新的城镇化道路。
就地城镇化是相对于异地城镇化而言的,以原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为依托,实现就地非农就业和就地市民化的城镇化,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就地城镇化及其重要意义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主张发展小城镇,农民在原居住地通过非农就业,同时不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实现生活方式的改变与思想的转变,逐步实现就地城镇化。
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形式,就地城镇化较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一)就地城镇化有利于克服异地城镇化的困境在异地城镇化模式下,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存在诸多困难与阻力。
首先,进入城镇的农村人口在就业、收入、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有诸多困难。
进城的农民仍买不起房,即使已迁至城市,但却无法实现有效的人口转移,人口也就无法进行城镇化;其次,户籍制度限制和农村与城市的二元化结构等因素,导致农村居民在城镇中很难生根而成为城镇经济生产与消费的动力;再次,由于生活、工作环境的变化,农民工在社会参与、交往和心理认同等方面存在不小障碍,社会融合度低;最后,生活习惯等方面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进入城市大大增加了人们生活的成本。
论西部地区城市化的战略取向
2 城市化战略的主要 影响因素 . 影响城市化 战略的因素很多 ,根据城 市发 展理论 、现代
化 理 论 以 及 城 市 化 发 展 战 略 的 内涵 ,结 合 当前 西 部 实 际 ,西
重高 ,是我 国重要的工业 资源 聚集 区、战 略资源储备 区。当 前 ,西 部地 区城市化 发展 势头强劲 ,进入 了加 速发展的关键
化 的速度决定城市化 的速度 ,工业 的结 构 决定城市职 能与性
质 “ 。因 而 , 制 定 和 实施 城 市 化 战 略 必 须考 虑 工 业 化 发 展
加快全 国现代化 的进程等 ,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水 平 或 者 经 济 发展 水 平 。 ( )城 市化 的阶段 和 水平 。城 市化 有 自身 的客 观规 2 律 , 按 照 美 国 地 理 学 家 R ・ ・ 瑟 娅 的 城 市 化 发 展 三 阶 段 M 诺 论 ,城 市 发 展 有初 始 阶 段 、加 速 阶段 和 成 熟 阶 段 ,初 始 阶 段 城 市 化 发 展十 分 缓 慢 ,加 速 阶 段 城 市 化 在 工 业 化 的 强劲 趋 动 下 快 速 发 展 , 成 熟 阶 段 城 市 化 发 展 速 度 趋 于平 缓 继 而 出现 逆
城 市 严 重 短 缺 。 城 市 等 级 结 构 不 合 理 ,导 致 城 市链 断 裂 ,聚 集 、 辐 射 和 带 动 功 能 不 能充 分 发 挥 。因 此 , 西部 城 市 化 发 展
进一 步加快 西部城市化进程 , 尽快 实现 东中西部城市化协调 发展
1 现 实 的需 要 .
在 中 国 三 大 经 济 区 域 中 , 部 的 城 市 化 发 展 水 平 低 并 且 西 缓 慢 。 2 0 年 , 西 部 地 区 城 市 化 率 为 3 . 4 , 于 同 期 全 国 09 9 5% 低 平 均 水 平 约 7 百 分 点 、东 部 2 . 4 百 分 点 、 中部 6 3 个 百 个 23个 .3 分 点。20 年一 09 ,西部地 区城 市化率年均 提高 12个 00 2 0年 .1 百 分 点 , 分 别 低 于 同 期 全 国 平 均 水 平 0 0 个 百 分 点 、 东 部 .7 0 1个 百 分 点 、 中部 0 0 个 百 分 点 。 东 、 中 、西 部 城 市化 .6 .6 的水 平 和 速 度 梯 度 差 距 十 分 显 著 , 从 全 国城 市 化 协 调 发 展 和 西 部 发 展 需要 看 ,应 该 进 一 步 加 快 西部 城 市 化 进 程 。 2 工 业 化 有 能 力 支 撑 . 世 界 城 市 化 的普 遍 规 律 是 城 市 化 超 前 或 同 步 于 工业 化 。 当 前 ,西 部 地 区 的 城 市 化 水 平 严 重 滞 后 于 工 业 化 水 平 。 2 0 年 ,西 部地 区的工 业化 率 、城镇化 率 分别 为4 . 4 、 09 7 6 % 3 . 4 , 工 业 化 率 实 现 程 度 分 别 是 全 国 、 东 部 、 中 部 的 9 5%
西部城市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西部城市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任何一个城镇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和相关区域的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先有若干个中心城市的发展加以带动,这是国际国内经验证明了的。
西部大开发中如何加快城市建设,如何合理发展大中小型城市,建立协调的城镇规模体系,从西部地区的现状来看,这么多年,直辖市重庆市,省会城市成都、西安、昆明、兰州、贵阳、乌鲁木齐、西宁、银川、拉萨以及新兴城市攀枝花、绵阳、德阳等都发展很快,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基础设施、产业、科技人才和体制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基础。
重庆、成都、西安都已进入特大城市之列,昆明、乌鲁木齐作为边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程度有很大提高。
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经济区,以成都和重庆为中心的成渝经济区,是我国内陆最发达的经济区域,这些区域的经济增长,都是依靠和发挥了这些中但是,西部地区整体的城市化水平很低、城市总数少,发展不平衡,尽管各地致力于区域经济增长,受制于交通闭塞、通讯落后,除成渝地区外,其它地区都没有形成城市群,未能形成具有西部地区城市的等级序列、规模等级不完整,比例不协调。
西部地区按城镇等级序列统计(1998年)只有38个地级市,82个县级市,4730个建制镇,分别占全国总数16.7%、18.7%和24.8%。
其中,西北地区按城镇等级序列统计(1998年):有地级市18个,县级市36个,建制镇3471个,分别占全国总数7.9%、8.2%和18.2%。
西南地区(1998年):有地级市20个,县级市46个,建制镇1259个,分别占全国总数8.8%、10.5%和6.6%。
按城市规模等级序列统计(1998年),200万以上人口3个,占全国总数的23.1%;100-200万人口4个,占全国总数的16.7%;50-100万人口2个,占全国总数4.2%;20-50万人口35个占全国总数17.1%;20万以下77个,占全国总数20.4%统计资料显示,在西北地区,省府首位城市发展迅速,已经形成省、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中心作用强度大;次级城市发展不够,缺少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等城市发展缓慢。
对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问题的思考
带动能力不足 ,中小城市 的聚集效应 不大 ,城市经济 的总体效率 不高 ,既无力容纳大批 的农村人 口和劳动力进入城市 ,又不能有 和城市化 的持续推进 ,西部地 区不仅要参与国内竞争 ,而且还要
发展 战略 ,“ 系统协 调 战略等。其中比较 有代表 , 提高农 民收入的空间越 来越小 。
展 “ 长 极 “ 理 论 。这 一 理 论 认 为 ,区域 的发 展 要 以城 市 或 发 达 农产 品的价格在国内大体上趋于一致 ,少数产 品甚至高于国际市 增
区的城市化水平大体为 2 .% , 6 1 全国的平均水平为 3 .% ;西部 年龄人 E 中,平均受教育程度 3 ~4 .文盲 半文盲 占一半 , 32 l 年 年
城 镇 非 农 业 人 E 占全 国 总 人 E的 比率 落后 于 全 国的 平 均 水 平 6个 学龄 儿童失学率竞超过 3 % 。第四、西部地 区产业结构单一且 不 l l O 百 分 点 。第 二 、西 部 地 区城 市 化 发 展 速 度慢 ,这 一 点 集 中表 现 为 合 理 , 响 了 西 部城 市化 所 需 资 金 的积 累 。 部 地 区 是 我 国能 源 、 影 西
平和东部地区 ,而且 西部地 区城市空 间分布过于集中 ,大多分布 在攀枝花一 西宁一线 以东地 区的交通干线两侧。
2 西 部 地 区城 市 化 的 紧迫 性
、
引言一
对欠发达地 区城 市化发展 的认识
1 城市 的产 生 和城 市 经 济 的形 成是 经 济 发 展 的必 然要 求
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道路研究
1 0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 学报20 3( 08 总
.
1 5期 ) 1
思 想 理 论 双 月 刊
西 部地 区城市化 发展道路研究
● 时 致 衡
( 中共 贵 州省 委 党校 贵 州 贵 阳 5 0 2 5 0 8)
摘 要 : 西部 大开 发 中, 少人 认 为 。 在 不 西部 的城 市 化应 该 走 小城镇 道路 , 由于 西部地 区相 对 缺乏 经 济 但 增 长极 , 济 资源有 限 , 经 以及 生 态承 载 能力脆 弱等原 因 , 因而 西部 更应 选择 集 中型 的城 市化 发展 道路 。 关键 词 : 西部 大开发 集 中型 城 市化道路 中图 分类 号 : 2 文献 标识 码 : 文章 编号 :0 9 5 8 (0 8 0 — 0 1 —0 F9 A 1 0 - 3 12 0 )3 0 0 3
走 中 国特 色 城 镇 化 道 路 , 照 统 筹 城 乡 、 局 合 理 、 按 布 节约 土 地 、 能完 善 、 功 以大 带 小 的原 则 , 促进 大 中小 城 市 和小 城镇 协 调 发展 。 以增 强综 合 承 载能 力 为重 点, 以特 大 城 市 为依 托 , 成 辐 射作 用 大 的 城 市 群 , 形 培育新 的经济 增 长极 。” 总书 记的报 告 为我 国的城 胡 市 化 发展 ,尤其 是 西部 地 区城 市化 发 展道 路 指 明 了
在 区域 经济 发展 理 论 中 ,佩 鲁 的增 长极 理 论认 为 ,区域 要 实现 工 业化 和 经济 发 展 ,必 须 建立 增 长 极 ,通过 增 长极 的 自身 发 展及 对 其他 地 区 和部 门 的
影 响 , 动整 个 地 区的 经济 发展 。刘 易斯 也认 为 , 拉 在 工 业 化初 期 阶段 ,最好 集 中力 量 建设 少 数一 体化 程
我国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参照城市群的一般标准和特征,我国广大西部地区条件欠佳,那么,西部城市群会发展壮大吗?它们与沿海地区城市群有什么不同?又如何扬长避短,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发展之路?一、发展条件的优劣势分析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条件难以与沿海相比,大部分处于劣势地位,即使优势往往与其他资源和环境的组合效益也不高。
当然,西部不是均质的,少量盆地、河谷地带具有相对优势。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一些基础条件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改变。
川渝城市群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①(一)交通区位条件西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但深居内陆,加之自然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与外界联系不便,基本处于全球化经济格局边缘。
而近年来基础设施状况大为改观。
1、战略地位重要西部地区具有国防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等重要战略地位,关乎着国家大局。
西部独特的地形地貌、跨境的民族聚居、复杂的国际政局使其巩固国防、军事安全的地位极为突出。
它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有利于推进我国与周边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升沿边开放水平。
西部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物资储备基地,能矿资源开发对现阶段和未来发展都有宝贵的价值。
西部是我国多数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和森林、草原、湿地和湖泊的集中分布区,成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西部地区在保持国家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上还具有基础性地位,三亿多人口的潜在市场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内部需求。
2、交通区位相对闭塞3、基础设施条件改观(二)自然环境与资源禀赋1、自然资源丰富西部是我国的资源宝库,开发潜力可观。
一是能矿产资源。
许多省区都分布有镍、铁、铝、铬等金属富矿,稀土和锡等非金属资源远景储量居全国之首;塔里木、准噶尔、吐鲁番盆地、河西走廊、陇东高原、四川盆地均探明出整装油田和气田。
二是水力资源。
特别是西南地区水力资源占全国一半左右。
三是生物资源。
比如川渝城市群位于平原丘陵生态系统向高山高原生态系统急剧转化地带,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富集区域和世界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我国乃至世界珍贵的生物基因库之一,动植物种类最多、最齐全。
西部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水平及趋势研究——以陕西为例
优 质 协 调 水 平 。 运 用 G IN) 型 , 陕 西 省 工 业 化 与 城 市 化 协 调 发 展 系统 内 因 分 析 , 出 陕 西 省 要 以 增 加 研 发 经 费 和 提 M( , 模 对 提 高科 研 人 员数 量 和 质 量 为 突破 口 , 实现 工 业 化 与 城 市化 协 调 互 动 发 展 , 而 带 动 区域 经 济 全 面协 调 可持 续 发展 。 从
【 章 编 号 】 0 6— 8 2 2 1 ) 4— 0 0— 7 文 10 3 6 (0 1 0 0 4 0
西 部 地 区工 业 化 与城 市化 协 调 发 展 水 平及 趋 势研 究
— —
以陕西 为 例
郭庆 军 赛云秀 ( 安工 学 经 理学院, 西西 7 02 西 业大 济管 陕 安,1 3) 0
国家在 追 赶 强 者 的 道 路 上 是 不 可 避 免 的。 改 革 开 放 以来 , 特别 是 2 0世 纪 9 0年代 中后 期 以来 , 国在 我
1 工 业 化 与城 市 化 协 调 发 展 系统 的 结构
协调 发 展 系 统 的结 构 是 指 协 调 发 展 系 统 诸 要
素在 该 系 统 内 的秩 序 。 它 包 括 协 调 发 展 系 统 组 成
及 取消 农业 税 等措 施 , 可 以看 作 是 在 工业 化发 展 都
到 一定 阶段 后 , 业 反 哺 农 业 , 进 城 市 化 发 展 的 工 促 有力 措 施 … 。协 调发 展 是 一 种 强 调经 济 力 整 体 性 、
统 和城 市 化 子 系 统 组 成 。在 工 业 化 子 系 统 下 又 可 划分 为 经 济 发 展 、 业 经 济 效 益 和 技 术 经 济 分 系 工
西北地区城市化战略研究
自20 0 0年 , 市 化 率 突 破 3 % 以 来 , 国 进 入 高 速 城 市 城 0 我 化 时 期 。0 3年 全 国城 市 化 率 突 破 4 % 。0 6年城 市 化 率 已 20 0 20
经达 到 4 %。通 过 与发 达 国 家 的城 市 化过 程 比较 得 出 , 国 39 我
数据 , 预计到 2 2 0 0年我国人 I将突破 1 : 1 4亿。也就是说在未来
的十 几 年 中 ,我 国 将有 3亿 到 4亿 的 人 口需 要 从农 村移 居到
城 市 。1 如 此 巨大 的 人 口转 移 , 我 国社 会 经济 发展 的 各个 方 对 面 都 将是 一 个 巨大 的 考验 。 时 由于 我 国所 特 有 的城 乡二 元 结 同 构 , 农 民长 期 禁 锢 在 农 村 , 将 当国 家 实 行 社 会 主 义市 场 经 济 的 经 济 发展 政 策 之后 ( 时国 家对 户 籍 管理 有 所 放松 )大 量 农村 此 , 剩余 劳动 力转移 到 城 市 中谋 生 。 同时 东 部沿 海 地 区利 用其 区位 优 势优 先 发 展 起 来 ,成 为农 村剩 余 劳 动 力
西北地 区城 市化 战 略研 究
U r a iai n S r t g t d ft o t w et r e b n z to ta e y S u y o N rh se n Ar a he
孙 宁 S nNig u n
摘 要 : 文从 国 家 的城 市化 战 略 层 面开 始 探 讨 , 西 北 地 本 对 区的城 市化 模 式 选择 提 出建议 结 合 西 北地 区的 自然条 件 、 经 济发 展 现 状提 出西 北 地 区的城 市化 战 略 应 该 以城 市 为发 展 主
我国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探索
通 过产 业集 聚推 动 人 口的 聚 集 , 促 进 农 村 人 口向 城 镇 的转移 , 进 而实 现城 市 周 边地 区 的快 速 崛起 。 工 业化 的发 展 不 仅 使 更 多 乡 村 分 享 城 市 化 成 果 , 而且也 “ 正 反馈 ” 式地 促进 了小 城镇 在 珠 江三 角洲 地 区 的大量 兴 起 , 形 成 了工 业 城 镇 与非 工 业 城 镇 交 错分 布 的城镇 网络体 系 。 _ 2 2 . 苏州模 式 在 苏州 的许 多 地 方 现 在都 呈 现 着 “ 乡村 里 的
制 创新 和 比较 优 势 的基 础 上 , 通 过 产 业 的积 聚 和
扩散 , 创 造 了 一 种 自我 反 馈 推 进 的 城 市 化 模 式 。
以乡镇 企业 和 民 营 企业 聚 集 的 中心 镇 为 发 展 点 ,
任的发展状态, 导致了美 国过度郊 区化 、 城市无秩
序 向外 蔓延 , 大量 土地 被 浪 费 , 生 态 环境 遭 到 破 坏
当前 , 新 型 城 镇 化 的建 设 是我 国 现 代化 进 程
中的重 中之重 , 由于我 国地域 辽 阔 , 不 同地 区分 别
由于世 界各 国 的经济 发 展 水 平 和政 治 状 况 等 的不 同 , 导 致 了各 国的城 镇 化 发 展模 式 互 不 相 同 ,
形成 了不 同的 城 镇 化 发 展 模 式 , 其 中有很 多 成 功 的案 例 。但是 我 国西 部 地 区 , 由 于其 独 特 的 地 理 位置 和 自然环 境 , 本身 经 济 发展 就 不 发 达 , 再 加 上
[ 作者简介 ] 何 雄浪( 1 9 7 2 一) , 男, 四川 南充人 , 西南 民族 大 学经 济学 院教 授 , 经 济学博 士 , 研 究方 向为 区域 经济 ; 毕佳 丽 ( 1 9 8 9 一) , 女, 河北保定人 , 西南民族 大学硕士研究生 , 研 究方 向为 区域 经济。
西部省际边界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与思考——以云南省曲靖市为例
诏灭爨 , 曲靖为 拓 东 节 度使 所 辖 , 南 的政 治 中 心 云 西移 大理 , 结束 了 曲靖 50余 年 的云 南 中心地 位 。 0 此后 , 大理 国时 期 在 曲靖 设 石 城郡 , 辖 磨 宋 统
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 , 三年恢 复” 一五” “ 和“ 时期 , 曲靖 建 立起来 了第一 批社 会 主义性 质 的工 业 企业 , 非农业人 口迅速增加 , 投资的重点为工业基 本建设投资; 15 从 98年开始 的“ 大跃进 ” 和人民公 社运动及“ 文化大革命” 等运动 , 使得 曲靖 的工农 业生产大起大落, 大批 城市人 口回乡, 非农业人 I : 1 迅速 减少 ; 经济 结构 单 一 , 政税 收来 源少 , 财 用于城
人类足迹可寻 。30 40 00~ 00年 前 , 曲靖先 民就 在 这块古老 的土地上 种植水稻 , 创造 文明。公元 前 20年, 8 楚将庄蹯率 兵人滇 , 曲靖 为古滇 国腹心地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 比, 整体上还 比较落后 。对我国 西 部地 区的 中小城 市 的发展 , 理论 和 实践 上都还 在 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尤其是处于省际交界地 区
看, 由于受 多种 因素 的 影 响 , 少 是 2 至 O世纪 7 O年
曲靖的城市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个历程 :
一
是建 国以前的历史 时期 ; 二是建国以来至改革开
放 以前 ; 三是改革开放以来到撤地设市 以前 ; 四是 撤 地设 市 以来 。
( ) 史 时 期 的 曲 靖— — 历 史 悠 久 。 发 一 历 开
— —
以 云南 省 曲靖 市为 例
张秀凤 , 朱海 燕
【 摘
要 】我国西部省际边界地区的城市化问题研 究对加快西部地 区城市化进程、 统筹 区域发展有
中国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战略初探
富 , 由于交通 、 讯 等基础设施不 足 , 但 通 科
乏 , 些 资 源 未 能 得 到 充 分 和合 理 的 开 发 , 这 没 有 从 自然 资 源 优 势 转 化 为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优势 , 展速度缓慢 。 发
能 力 很 低 ,没 有 从 土 地 总 量 优 势 转 化 为 有 技 、 育 水 平 低 下 , 上 资 金 短 缺 , 才 匮 教 加 人 2 .农 业基 础 薄 弱 ,农 村 贫 困化 现 象 严
维普资讯
展 占 略 初 掾
杨 建 保
、
灾 害 频 繁 , 业 发 展 基 础 薄 弱 , 天 吃 农 靠 粮 食 难 以 自给 。我 国 大 部 分 的 贫 困 县 、
、
困 乡都 集 中 在 西 部 地 区 ,贫 困化 现 象 自 国 以 来 未 能 得 到 有 效 改 观 、个 别 的 还 有 城 市 化 的 战 略 摆 布 略抒 管 见 。
平 之 间 的 差距 较 大 , 2 . 个 百 分 点 , 东 达 21 而
部 地 区 的 差距 则 只 有 1 6个 百最 大 问题 ,是 它 若 无 外 力 的 介 入 很 难 靠 自力 突 破 。 西 部 地 区 在今 后 的 发 展 中 ,必 须 在 城 乡之 间 建 立 起 密 切 的联 系
地 区 城 市 化 与 工 业 化 滞 后 脱 节 的 现 象 更 为
严重 。 2 .城 市 密度 小 , 射 力 弱 。1 9 辐 9 8年 我 国
( 人 员 、 金 、 术 、 息 等 ) 中 承上 启 下 如 资 技 信 其
的 那 一 级 就 是 发 展 广 大 的 小 城 镇 和 乡 镇 企 业 , 二 元 结 构 为三 元 结 构 , 城 乡对 立 为 城 变 变
西部大开发中的城市化道路——成都城市化模式案例研究——成都模式的提出
都, 东西长 1 9 2公 里 , 南北 宽 1 6 6公 里 , 总 面 积
1 2 1 2 1平 方 公 里 , 全市 辖 1 0区 、 6县 、 4市 , 总 人 口 1 1 2 5万 , 已 经 成 为我 国 西 南 地 区 的 科 技 、 商 贸、 金融 中心 和交通通 信枢纽 。
, ,
、
、
西 煤东 运 西 电 东 送 南水 北调
、
、
。
从 2000
~
200 5
年 国 家每年 以 财 政 专 项 银 行 政 策 性 信 贷 国 偾 等 形 式 向 西 部地 区 的
, 、 、
投 资达 到 2 0 0 0 多亿 元
⑦
10
,
。
年来 西 部地 区 国 内年 生 产 总值 从
.
1 7
.
万 亿 元 增 加 到 4 8 万 亿 元 平 均 增 长 了 1 1 6 % 超 过 全 国 同期 增 长
发 展一体 化新 格局 的形成 ; 经 济 结 构 调 整 和 经 济 增 长 方 式 转 变 的 有 效 推 进 促 进 了 成 都 作 为 中 国
西部 “ 三 中心 、 两枢纽” 地 位 的 进 一 步 巩 固 。 西
部 大开 发十年 " d z 是成 都 大合作 的 十年 , 精心 打造 的 西 博 会 等 合 作 平 台 日益 完 善 , 国 际 国 内合 作 不
断加深 , 西部 经 济 区 域合 作 稳 步 推 进 , 成 都 经 济
区、 成 渝 经 济 区 在 西 部 经 济 发 展 中 的 作 用 日益 突
出。西部 大开 发十年 更是 成都 大开 放 的十 年 , 现
代 投 资 促 进 体 系 日益 完 善 , 招商 引 资取 得丰 硕成 果 , 依 托 于 区 域 性 中心 城 市 市 场 腹 地 优 势 形 成 的 开放 格局 不断拓 展深 化 ; 国 际 化 通 道 和 连 接 国 内 外 的交通 设施 建设取 得长 足进步 , 国际交 往 逐步
试论西部资源型地区城市化问题与发展路径
试论西部资源型地区城市化问题与发展路径摘要:六盘水市是一个“因煤而生、因煤而兴”的煤炭资源型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人口流动控制的逐步放开,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逐步流向了城市,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但是,长期以来六盘水城市化发展缓慢、滞后给六盘水市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
本文分析了六盘水市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推进六盘水市城市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西部资源型地区;城市化;问题;路径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建立资源型城市118座,其中煤炭资源型城市63座[1],六盘水市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之一,城市化与全国一样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和快速发展。
城市化成为六盘水市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强劲动力。
但是,作为资源型地区,六盘水市的城市化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和其它同类地区水平。
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六盘水市实现经济转型和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六盘水城市化发展现状六盘水市是伴随“三线”建设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城市。
1964年,被国家确定为“三线”建设的战略重点区域;1965年,煤炭工业部在六盘水地区设立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1966年,经国务院批准境内的矿区更名为特区;1970年,六盘水地区所辖的六枝、盘县、水城3个由矿区演变的特区,即六枝特区、盘县特区、水城特区,被作为国家推进工业化发展和布局的重要地区;1978年12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六盘水撤地建市,成为当时贵州省除贵阳市外的第二个省辖市。
六盘水市成立30多年来,城市化总体上经历了3个时期:一是城市化恢复发展期(1981-1991)。
这一时期,三线建设推进了六盘水市的工业化进程,使六盘水市由一个纯农业地区向工业基础城市迈进,城市化也进入萌芽时期,但当时的城市化水平极低,1980年前全市城市化水平在10%以下。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中西部地区是指中国内陆地区的省份,包括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等。
这些地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直处于经济相对滞后的状态,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家战略的调整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西部地区的现状中西部地区目前的经济总量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仍然较为落后。
以2019年为例,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东部地区占比超过60%,而中西部地区的占比不足40%。
此外,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也较低,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
虽然近些年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明显高于东部地区,但是要实现全面的经济转型和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二、战略思路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国家发展战略,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
以下几个方面是比较重要的:(一)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环境中西部地区在税收、金融、土地资源等方面尚存在一定的制度性障碍。
应当通过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创新和发展环境。
此外,还需要打造一批引领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带动区域发展。
(二)加强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中西部地区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
应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降低创新成本,改善创业环境,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加速落地。
(三)发挥资源优势中西部地区的资源、环境、人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优势。
例如,西部地区有丰富的煤炭、油气等能源资源,中部地区有发达的交通、物流等优势。
应该发挥这些优势,加强资源整合,实现区域产业链的优化和整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动力。
(四)推动城乡一体化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和乡村振兴是互相联系的。
应该在加强城市建设的同时,注重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提升。
例如,在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促进乡村旅游等方面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
三、中西部地区发展新机遇随着一系列国家战略的推进,中西部地区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我国东西部城市化进程水平探讨
我国东西部城市化进程水平探讨一、产业结构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城市化的实质是由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
而它表现在生产方式上,就是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即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各非农产业部门的转移。
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体现为城市化的变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靠第二、三产业比重的上升,二者几乎同步进行,即工业、服务业就业比重每上升1%,城市化水平也提高1%。
如果第一产业比重低,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则比较高,则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反之亦反。
长期以来,西部由于受到观念、制度、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十分缓慢。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直接导致了不合理的就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使西部地区大量劳动力滞留于农村,影响了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是西部城市化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
二、经济增长从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来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步伐。
由于经济发展使经济收入增加,人们的需求也随之提高,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更高层次的需求会随之产生,但不同层次的需求收入弹性是不同的。
在众多商品中,农作物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低,人们对该类产品的实际需求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相对减少;相反,制造业产品和服务业的需求收入弹性较高,收入增长导致对它们的需求更快的增长。
因此经济增长会带来需求结构的变动也必然带动投入结构(资本与劳动的投入)和产出结构相应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大规模转移,导致资本与人口在空间的高度集聚,并因此加快城市化步伐。
三、资金状况城市化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的结构转换与升级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问题是区域的工业化过程,这个过程导致对资金的强烈需求。
一方面,工业化特别是农村工业化需要足够的资金积累用于发展制造业及相关的资金密集、周转时间长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另一方面城市化要为农村人口的转移提供足够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要成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中心就需要建设现代化设施,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些都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
西部地区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分析,不少于1000字
西部地区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分析,不少于1000字近年来,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的提高,对于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城市化综合发展的四个方面,即城市化水平、区域发展格局、城市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对西部地区的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分析。
一、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总体上与东部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根据《2018年中国城镇化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西部地区城镇化率为60.8%,较全国水平(59.6%)略高,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但是,西部地区也在逐步加快城市化进程。
以重庆市为例,该市自从2010年成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以来,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2018年城镇化率达到了80.5%。
此外,西安、成都、贵阳、昆明等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也大幅提高。
二、区域发展格局西部地区的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与其区域发展格局密不可分。
西部地区的区域发展格局主要是城市群发展,这有利于提高城市化水平。
截至目前,西部地区已建立起“成渝城市群”、“贵州中西部黔南州市群”等多个城市群,也有很多新的城市群在筹划和建设中。
在城市群发展之外,西部地区也在不断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例如,西部地区加快了交通基础设施和旅游开发的建设,为西部较为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三、城市环境质量城市环境质量是衡量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西部地区的城市环境质量总体上仍有待提高。
例如,重庆市PM2.5浓度高居全国前列,严重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但是,西部地区的城市环境质量也在逐步改善,相关政策也在不断出台。
例如,西安市于2018年提出了打造“天然氧吧”的目标,市政府开展了五大行动,推进了城市绿化、减少污染等环保工作。
四、居民生活水平居民生活水平是城市化综合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反映,它包括了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多个方面。
我国西部区城市化的障碍及对策分析
我国西部区城市化的障碍及对策分析
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化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土地资源不足: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可用土地资源相
对紧缺,难以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
2. 资金投入不足:由于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吸引资
金的能力较弱,城市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
3. 人才流失:由于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较低,缺乏优秀人才,
人才流失也是西部城市化的一大障碍。
4. 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西部地区城市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基础设
施投入,例如道路、桥梁、水泥等,而这些基础设施在西部地区相
对落后。
针对以上障碍,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加强土地政策调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城市建设。
2. 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入外资和民间投资,提高资金投入。
3.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吸引人才留在西部地区。
4. 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发展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络,提高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水平。
综上所述,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西部地区城市化的机遇和对策
、
西 部 地 区 城 市 化 面 临 着 新 的 机
遇
的革命 。一要 破除城 市大 发展 会拉 大城
进 入 新 世 纪 ,随 着 西 部 大 开 发 的 深
乡 差 距 的 旧观 念 。任 何 城 市 都 不 是 孤 立
的 点 , 是 一 定 区 域 的 核 心 、 长 极 。城 而 增 市 的 优 先 发 展 ,其 意 义 不 仅 在 于 城 市 本 身 ,而 且 是 带 动 整 个 地 区 经 济 发 展 的 基
维普资讯
大 力 实 施 城 市 化 战 略 ,提 高 城 市 化
水平 , 我 国 “ 五 ” 划确 定 的 今 后一 是 十 计
强 的吸 引 力 ,增 强 外 商 到 西 部 投 资 的 信 心 , 些 具 有 资源 优 势 、 位 优势 、 境 一 区 环 优 势 的 城 市 蕴 藏 着 新 的 发 展 机 遇 ,必 将
础 。城 市 的 形 成 和 发展 离 不 开 农 业 发 展 和 农 村 的 支 持 ,农 村 的 发 展 也 离 不 开 城
市 。 乡之 间 有 着 天 然 的 互 动 关 系 , 村 城 农 的 不 发 展 很 大 程 度 上 在 于 城 市 的 不 发
在 着 较 大 程 度 的 隔 离 ,城 市 作 为 市 场 经
济聚集地 的功能 很难 发挥 。实施西 部大 开 发 战 略 和 中 国 加 入 世 贸 组 织 ,促 使 西
展 。 有城 市的 大发 展 , 能 为农村 劳动 只 才 力 提 供 大 量 的 就 业 机 会 ,才 能 使 农 民 绝
对 数 量 大 量 减 少 ,从 根 本 上 缓 解 农 村 人 多地少 的矛盾 ,为实现农 业的 规模 化经 营 创 造 前 提 条 件 。 一 方 面 , 村 的 发 展 另 农 离 不 开 城 市 为 农 产 品 提 供 市 场 ,提 供 生 产生 活 资料 、 术 、 金 等 方 面的 支 持 , 技 资 而 这 也 有 赖 于 城 市 的 发 展 。二 要 破 除 固
西部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
西部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
李亚伯;袁凌
【期刊名称】《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16)001
【摘要】西部地区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滞后.西部地区严重的城乡分割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和工业基地与落后的脆弱的非国有经济和原始农业并存的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制约西部城市化的发展.根据西部特点选择合适的城市发展战略,通过促进西部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市场化来促进西部城市化发展.
【总页数】3页(P41-43)
【作者】李亚伯;袁凌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2;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1.1
【相关文献】
1.资源富集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新视角——评胡健等著《油气资源开发与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J], 赵选民;张凡勇
2.西部城市化发展的理论高参简评《西部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 [J], 王子义
3.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 [J], 张存刚;李昭梅
4.东西部城市化差异与西部战略--中国城市化水平估计在50%以上 [J], 刘世庆
5.我国中西部地区乡村城市化问题与对策探讨——以中西部地区第一个乡村城市化试点县市巩义为例 [J], 刘荣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胡总书记的报告为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尤其是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执行的城市化政策是:控制发展大城市,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
小城镇在我国的城镇体系中,成为国家最支持和最重视的一个层次。
在西部大开发中,不少人认为,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缺乏发展大中城市的条件,因此西部的城市化更应该走小城镇道路。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因为先前的分散型城市化道路带来了较多问题,且有些问题日益突出,而先行一步的发达和较发达地区已经抛弃了分散型的城市化道路,小城镇在城市化体系中也已退居次要地位,改而重点发展大中型城市和城市群。
因此,西部地区应当认真吸取东中部地区的经验教训,集中有限资源,选择集中型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其理由如下:一、西部缺乏“发动机”,更应注重遵循大城市优先发展规律,牵动城市化在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中,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认为,区域要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自身发展及对其他地区和部门的影响,拉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刘易斯也认为,在工业化初期阶段,最好集中力量建设少数一体化程度很高的工业中心。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大中型城市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美国在其长达100多年的西部开发进程中,在阿巴拉契亚山以西地区兴起了一批大中型城市。
这些作为经济增长极的城市,既有像芝加哥那样的全国性中心城市,也有像堪萨斯,旧金山这样的区域性城市。
人口迁移、商品流通、技术扩散、信息传播,都是通过这些城市组织的。
鉴于此,美国学者韦德认为:“城镇是美国边疆开发的先锋。
”由于中心城市的出现,刺激了美国西部经济的发展,并给西部开发以新的方向和力量。
增长极和周围地区相互作用、彼此促进,给美国西部开发以深刻的影响。
我国西部地区工业化滞后,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大城市。
到2006年底,我国西部12省区市共有特大城市8个(重庆、西安、成都、昆明、兰州、乌鲁木齐、贵阳和包头),大城市5个(南宁、呼和浩特、柳州、西宁、攀枝花)。
宁夏、西藏至今尚无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其首府银川和拉萨分别为中、小城市。
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更应注重培育增长极。
除充分发挥直辖市重庆市的增长极作用外,要抓好省会城市和其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以起到“发动机”的作用。
首先,要建设好省会城市。
我国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除呼和浩特外都是所在省区的首位城市。
这种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三位一体的城市结构,符合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应把省会城市建成全省乃至更大范围内的“增长极”。
如成都市将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重点建设一个基地(现代民用工业和国防工业基地)、二个枢纽(交通运输枢纽、邮政通讯枢纽)、三个中心(科教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昆明市将建成绿色生态型经济中心城市,我国联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和摘要:在西部大开发中,不少人认为,西部的城市化应该走小城镇道路,但由于西部地区相对缺乏经济增长极,经济资源有限,以及生态承载能力脆弱等原因,因而西部更应选择集中型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集中型城市化道路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81(2008)03—0010—03作者简介:时致衡,男,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讲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读博士生。
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道路研究●时致衡(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贵州贵阳550028)东南亚经济圈中的国际性重要商贸、旅游城市;西安市将建成西北地区商贸,金融,信息,科教中心和国际旅游城市,以及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国防科技工业、装备工业基地。
其次,要加快其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部地区省会城市首位度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非省会城市如大连,青岛、深圳、厦门、宁波、唐山,温州、烟台、洛阳、宜昌、九江等在所属省份的经济地位迅速提升。
相比之下,西部地区的城市发展结构变化较缓慢,这是在西部开发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西部多数省区除省会城市外,其他二位、三位城市很弱小,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因此,西部地区在加强省会城市建设和充分发挥其中心城市功能的同时,亟需加强区位条件适宜的可以持续发展的若干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使其中一些城市在该省(区)经济发展中发挥具有较强带动功能的次中心城市的作用。
如四川的攀枝花、青海的格尔木、内蒙古的包头和广西的柳州,均可以建设成为本省(区)的副中心城市。
曾几何时,人们谈到西部大开发,认为主要就是在农村退耕还林(草)、修建公路铁路以及水电开发,似乎城市不是西部开发的重点,其实是一个误解。
因为,这其中也有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平与效率的问题。
在西部大开发中,开发农村关乎公平问题;开发城市是关乎效益或效率的问题,城市化使人口相对集中,可以集约使用公共基础设施,减少人烟稀少地区交通运输成本,具有明显的投资规模效益。
因此,从区域经济增长的角度看,建设城市比开发农村更为重要。
笔者认为,西部大开发应该以城市为重点展开,只有通过城市经济带动区域经济,西部开发才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西部经济资源有限,应以建设城市群为突破口,拉动城市化西部地区由于经济资源有限,建设城市不能撒胡椒面,城市之间应加强协作。
通常,城市的发展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必须与外部发生经济联系。
城市群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也是各城市之间关系越来越密切的过程。
便利的交通条件能够加速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动,从而使城市群内各城市能够摆脱自身资源的限制,克服市场狭小的弊端并得到更好地发展。
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布局比较分散,尚未形成实力强大的城市连绵区,这与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很大的差异。
因此,西部地区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在有条件的地区,搞好城市群、城市带的建设。
目前,西部地区已有几个区域城市群初具雏形,应注重培育和大力开发。
其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是成渝城市群,它以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及特大城市成都为核心,以众多中小城市为纽带、以富饶的成都平原为腹地,很可能成为我国继长江三角州、珠江三角州和环渤海城市圈之后的又一大都市圈,从而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四增长极;而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城市群,包括铜川、宝鸡、咸阳和渭南,用不到陕西省1/4的面积创造了70%以上的GDP,人均GDP高出全省约30%,由于这里是目前西部地区智力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城市之间产业分工比较清晰,相互依存度高,因此这个城市群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另外,以乌鲁木齐为核心的天山北坡城市群,相对于地广人稀的新疆地区而言城市较集中,人口也比较密集,石油化工、轻纺、食品工业和边贸、流通、旅游业比较发达,是中国西部工业化、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区域。
因而,建设和发展好天山北坡城市群,不仅能增强其自身综合服务功能,也可增强整个新疆自治区的综合实力。
三、西部生态承载能力弱,更应注重以体制创新为动力,推动城市化近几年来,东中部发达和较发达地区在推进城市化方面,进行了若干体制创新,目的就在于促使生产要素集中。
一是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
世界银行专家尤素福认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表明,在人均年收入达3000美元前,人口会越来越向大城市集中。
也就是说,此前人口迁移以集中为主。
目前我国的人口集中程度还较低,西部地区则更为突出,人均年收入在3000元美元左右的大城市基本没有。
因此,目前西部地区应该是想方设法吸引人口向城市聚集而不是限制,不仅县城及以下小城镇户口应全面放开,而且在中小城市可以实行“零门槛”准入制,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实行“低门槛”制(购房或有稳定收入来源即可)。
二是通过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改善投资软环境,引导产业向城镇或工业园区集聚。
三是改革城乡土地管理制度,形成保护生态,集约用地的机制。
世界银行专家威尔・马丁认为,中国的耕地资源相对稀缺,城市化应当以大中城市为主,以节约宝贵的农用土地。
这很有参考价值。
由于我国西部地区可耕地少,生态承载能力弱,因此将人口从农村和一般小城镇迁移至城市和重点“大”城镇,不仅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如新疆南部地区生态环境极其恶劣,而且地广人稀,是新疆境内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地区,虽然各级政府每年都投入大量的物力、人力、财力进行定点扶贫,但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有些地区脱贫以后又返贫。
为此,对这部分地区的居民可以有计划地实施迁移,向新疆西部聚集,形成以喀什为核心的经济区域。
这样,一方面可加强迁入地的聚集经济效应,另一方面又为迁出地实施彻底的防护林工程、加速防治沙漠化创造条件。
此外,陕北地区、青海西北地区等生态脆弱地区与新疆南部地区一样,要真正脱贫,应当走迁移聚集型城市化道路。
采用这种模式可有效防止退耕还林后又靠山吃山,伐木毁林现象的出现,可打破行政割据使人口聚集,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同时,还能够更充分地利用现有基础设施。
四是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城市建设筹资渠道。
五是适时调整行政区划,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如撤县设市、撤市设区、撤并乡镇,以及将邻近城市的建制镇改为街道办事处,等等。
为了加快发展大城市,可将与地级市同城的县(市)和地域上已经连成一体的县级市撤销,改为地级市辖区,如乌鲁木齐与乌鲁木齐县、西安市与长安县、宝鸡县等,这些地方都应尽快解决市县同城,甚至同名的问题。
有人认为,西部地区农村大量民工到东中部地区谋生,不利于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其实不然,西部生态脆弱地区人口迁移至东中部地区(包括通过打工形式),对西部城市化也是一个推进,这是因为他们虽然没有增加西部地区城市人口,但由于减少了农业人口而提高了非农业人口的比重,反而有利于推动西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四、西部小城镇质量不高,更应实施“大城镇”战略,带动城市化我们平常比较注重产业规模经济,其实城市或城镇也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但人们却很少将其纳入规模经济的范畴,这也是我国城市化政策导向出现偏差的重要原因。
据研究,城市规模一般应达到25万人以上,才能形成分工分业的优势,才能产生“棘轮效应”(棘轮是机械传动中的一种齿轮,它只会向前转而不会向后转)。
小城镇要达到类似效应,起点至少要达到5万人。
也就是说,小城镇在达到5万人以后就会取得规模效益,不断向前发展,且一般不会消亡。
鉴于此,小城镇自身应该向大城镇发展,应当尽量把现有一部分具备条件和潜力的小城镇做“大”。
西部地区建制镇的数量并不少,约占全国的1/3,每个镇的非农业人口为全国平均的80%左右。
按镇辖总人口来算,全国镇辖总人口为6.72亿人,平均每个镇辖人口为3.39万人,东中部地区平均为3.6万人,而西部地区仅为2.79万人,比东中部地区要少近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