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 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案(详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土地的誓言
教案(详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土地的誓言执教对象:初中七年级学生执教者:[李老师]教材版本: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主题:第一单元课文名称:《土地的誓言》一、教材分析《土地的誓言》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它选自作家端木蕻良的作品。
文章通过作者对东北黑土地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以及对故土的深切怀念。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感情真挚热烈,充分展现了作者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和热爱。
该文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承载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此外,《土地的誓言》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具有积极作用。
二、学情分析针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早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但同时注意力容易分散。
在学习方面,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较为简单的文学作品,但对于深层次的文化背景知识可能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适当补充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此外,考虑到当前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少年与自然界的接触相对较少,可能对于“土地”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
因此,在讲解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不同类型的土壤及农作物生长过程,增强直观感受,从而加深学生对于土地重要性的认知。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掌握本文中的生字词及其用法。
o能够流利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o学习并模仿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章结构特点。
o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与其他描写家乡的文章进行对比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o感受作者对故乡土地深厚的感情,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o增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1.章节内容:第七课《土地的誓言》
2.课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和誓言的内涵。
-生字词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新生字词,如:誓言、眷恋、沐浴等。
-课文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土地的誓言》中作者对土地的情感表达,学习了修辞手法的重要性,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土地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珍惜和表达对家乡土地的热爱。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引导学生探讨课文所表现的民族精神,如忠诚、勇敢、担当等,从而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2.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作者对土地的眷恋和誓言背后的深层情感。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难以识别并恰当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文化背景的解读:学生可能对课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缺乏了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土地的誓言》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经感受过对家乡土地的深深眷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土地对人们情感的意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作者对土地情感的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土地的誓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地的誓⾔》是当代作家端⽊蕻良创作的⼀篇散⽂。
这是⼀篇抒情散⽂,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章中作者抒发了对国⼟沦丧的压抑之情、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7课《⼟地的誓⾔》课⽂原⽂ 对于⼴⼤的关东原野,我⼼⾥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时⽆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时⽆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我有时把⼿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还是跳动的,我的⼼还在喷涌着热⾎,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种热情。
当我躺在⼟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握着⼀把泥⼟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桦林,标直漂亮的⽩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鞭滚落在⼭涧⾥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粱,⾦黄的⾖粒,⿊⾊的⼟地,红⽟的脸庞,⿊⽟的眼睛,斑斓的⼭雕,奔驰的⿅群,带着松⾹⽓味的煤块,带着⾚⾊的⾜⾦;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马⼉戴着串铃在溜直的⼤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种声⾳在召唤着我。
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我总是被这种声⾳所缠绕,不管我⾛到哪⾥,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
这种声⾳是不可阻⽌的,是不能选择的。
这种声⾳已经和我的⼼取得了永远的沟通。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地的深层,在翻滚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便是从那⾥来的。
在那亘古的地层⾥,有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喷涌着⾎液⼀样。
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放在⼤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的跳跃是⼀样的。
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天它们要汇合在⼀起。
⼟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肤,都有着⼟粒;我的⼿掌⼀接近⼟地,⼼就变得平静。
七年级语文下册《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
7.土地的誓言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如火的意象和关键语句的含义。
【重点】2.朗读课文,充分领会贯串全文的意境和情感。
【重点】3.理解作者对沦陷故园的眷恋以及誓死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
【难点】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流程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国有那么一片美丽的土地,那里出产著名的 三宝 :人参、鹿茸和貂皮;那里有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里还有碧绿参天的白桦林,肥硕的小鹿,剽悍的马群 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 可是当时间的指针指向1931年9月18日的时候,日本侵略者发动了震惊中外的 九一八 事变,践踏了这片美丽的土地,许多东北人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1941年的9月18日,九一八 事变十周年,正是日寇全面侵华最疯狂的时候,也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
就在这个时候,著名的进步作家端木蕻良为了纪念 九一八 事变十周年,也为了激发全国人民奋起抗日、保卫家乡的热情,写下了散文《土地的誓言》。
为了更好的理解《土地的誓言》,请欣赏歌曲《松花江上》。
二、疏通字词,扫清障碍1.读准下列字音。
挚.痛()嗥.鸣()斑斓.()怪诞.()亘.古()谰.语()默契.()田垄.()蚱蜢..()污秽.()丰饶.()辘.辘()白桦.林()镐.头()泛滥.()〔答案〕ζη⎧η〈ολ〈νδ◊νγ⎝νλ〈νθ⎧λ®νγζη◊μ⎧νγηυ⎧ρ〈ολ⎤ηυ◊γ∈ολ◊ν【采用生查字典正音,齐读、指名读、顺读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准确的字音。
】 2.解释下列词语。
(1)挚痛: 诚恳而深切。
(2)嗥鸣: (野兽)大声嚎叫。
(3)斑斓:灿烂多彩。
(4)谰语: 没有根据的话。
(5)亘古: )远古。
(6)污秽: 肮脏的东西。
(7)怪诞: )荒诞离奇,古怪。
(8)默契: 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9)泛滥: 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3.了解作者。
端木蕻良,原名曹京平,满族。
辽宁昌图人。
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土地誓言的基本概念。土地誓言是对土地的尊重和保护的承诺。(详细解释概念)。它是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表现,体现了我们对资源的珍惜。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土地誓言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环境问题。
(2)学会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的价值观。
4.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短语,分析课文结构。
5.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誓言》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词、短语,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结构,了解土地誓言的含义。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土地、珍惜资源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土地的誓言》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土地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引导他们思考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他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到土地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我觉得这种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也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我尝试用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实验操作来解释土地誓言的概念,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土地保护的重要性。我发现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他们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也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3.文化传承与理解: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土地的誓言》这篇文章。我发现,孩子们对于家乡的情感是非常深厚的,他们在讨论和写作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也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更多地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融入到教学中。
在讲授生字词和修辞手法时,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解释,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我发现,当他们能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这些知识时,学习效果非常好。这也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中表达的对土地的情感。土地是生命的源泉,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作者通过誓言表达了对家乡土地的热爱和保护的决心。
-介绍生字词和修辞手法。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述。分析作者如何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让读者感受到土地的重要性和家乡的美好。
-深入体会作者对家乡的复杂情感,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将对土地的热爱和环保意识结合起来,形成对土地资源的珍惜和保护的认识。
举例:
-对于修辞手法的难点,可以通过具体例句的分析,让学生观察、讨论并尝试创作,如“土地是生命的摇篮,是希望的源泉”。
-通过分享个人对家乡的记忆和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情感,并尝试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土地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认识到土地资源的珍贵,并启发他们思考如何保护土地。
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2)培养学生珍惜土地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课文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学习: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口头作文。
(2)学生选取课文中的一个片段,进行角色扮演。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给予相应评价。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3. 单元测试:对学生在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测试,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情感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主题和内容。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一、教材分析1.1 教材简介《土地的誓言》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阅读文章。
它是一个小故事,通过讲述乡村青年刘二孙对土地的热爱和誓言来弘扬保护环境的意义,引导学生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
1.2 知识点本篇文章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有:•词义理解•抒情描写•情感表达二、教学目标2.1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土地的誓言》,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和感受到对大自然的热爱;2.了解保护环境与部分地区的地域文化的关系;3.逐渐形成“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意识。
2.2 知识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和思考,学生应该能够:1.掌握本篇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2.理解本篇文章的意思,并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理解;3.学会欣赏抒情文学。
2.3 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用自己的话描述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情节和主题;2.了解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并能够用自己的话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步骤3.1 前置任务学生在课前准备期间阅读本篇文章,了解词语含义并写出自己的感想。
3.2 导入教师可带领学生谈论自己周围的环境变迁,并问学生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
通过导入话题,使学生对环保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3.3 分组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一人打开课本,将课文分段朗读,并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听取其他组的意见后,通过讨论即时修正理解上的偏差。
3.4 个人展示每个小组的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与其他人分享交流。
这一步是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听取他人的意见。
3.5 小组讨论根据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各自的土地与生态保护现状、土地和环境的关系、保护环境的意义等相关话题,并将讨论结果展示给其他小组。
3.6 总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顾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开展的讨论,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意义,进一步树立绿色环保的意识。
四、教学评估4.1 定性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发言、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形式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思维表达能力进行评估。
七年级语文下《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能够熟
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品味、揣摩、想象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土的热爱、怀念和保卫之情,激发学生对祖
国、家乡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揣摩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语言和情感,理解作者对故土的热爱、怀念和保卫之情。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作者端木蕻良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
的背景和主题。
2.朗读课文:通过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
感。
3.品味课文:通过学生自读、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课文中的关键
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的情感。
4.揣摩情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叙述,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情感,感受作
者对故土的热爱、怀念和保卫之情。
5.想象拓展:通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拓展课文内容,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和感受。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四、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等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教案针对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土地的誓言》一课,主要内容包括(1) 理解“誓言”的含义。
(2) 理解保护环境,保护土地的重要性。
(3) 学习如何保护环境,保护土地。
二、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誓言”的含义和作用。
(2)思考和明确环保的意义及其对于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3)涵养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生态素质。
(4)激发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热情,落实行动,共同保护我们的环境。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和掌握“誓言”的含义和作用。
(2)难点:涵养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生态素质。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1)情境导入法:通过一个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环保问题。
(2)问题导入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慢慢深入理解和思考。
(3)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放松、自由地交流,互相鼓励,让他们在交流中发现问题,想到解决的办法。
(4)板书设计:在板上展现相关图片和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重点词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五、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1.教师引用《圆方树》里的名言:“森林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它属于子孙后代。
”,让学生成为“森林保护家”,提升生态环保意识。
2.利用图片、视频等情境展示环保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阐释环保重要性、如何保护环境、如何避免环境污染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曾经遇到过的环保问题和难题,通过与同桌分享,自己的环保经验和方法;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生态文明建设流程及意义,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环保。
(2)主体部分1.收集环保知识,直面环保问题,重视环保。
2.承认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强调人类应当对保护自然环境更为认真负责。
3.嘉奖具体的环境保护行为,并号召、动员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让学生了解环保成就和现实难题,深入探讨如何形成共识,展示留守儿童的独特视角和不同的思考方法。
(3)结束环节1.学生们在小组内汇报。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精品教案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注重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朗读领会文意,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2、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评价方式
积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2、一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标画生字新词(要求:10分钟,前三名小组各加2分)
①注音:4号展讲,小组指正。
怪诞()亘古()默契()污秽()
炽痛()嗥鸣()谰语()
②解释:3号展讲,小组指正
挚痛: 标直:
嗥鸣: 谰语:
亘古: 污秽:
泛滥: 怪诞:
③作者对家乡的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号展讲
5、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解放!你必须站立”?
(三)作(10分钟)
1、小组合作以上问题,前三个小组各加4分
2、举例说明文章的语言特色
(四)展(10分钟)
全班抢展
(五)点(5分钟)
(六)、测(5分钟,每题3分)
综训9—12题
(七)作业:收获(知识树或者思维导图)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精品教案
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精品教案
主备:集体备课: 备课日期使用日期: 使用人:
教学内容
土地的誓言
课时
2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注重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朗读领会文意,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地的誓言》作者:茅盾,明确作品背景、主旨,2.理解文学基本概念:描写手法、节奏感、表达方式等。
3.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阅读能力;4.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5.增强同学们对乡土文学的感受与理解;二、教学重点:1.茅盾及其文学作品的介绍;2.《土地的誓言》的内容、形式、描写手法的理解3.描写手法对表达方式、文学节奏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文学创作的思路、表达方式的培养;2.描写手法的理解与运用;四、教学流程:1.导入通过提出问题带着学生进入《土地的誓言》。
如:你最敬佩的人是谁?他(她)的品质是什么是值得你学习的?2.展示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影片,帮助学生了解茅盾及其文学作品,形象化呈现《土地的誓言》。
3.学习通过教师主导,带领学生理解《土地的誓言》的内容、形式、描写手法等。
教师可以结合阅读材料、PPT以及多媒体资源进行演示讲解。
4.活动(1)小组合作:针对《土地的誓言》中“我爱你,土地”一段进行分析,归纳出所有的描写手法,并总结手法的作用。
(2)辩论:针对作品中儒商两族的恩怨展开辩论,表达观点,提高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5.复习通过口头回答问题、文字作答、意见交流等形式,复习已学知识点。
五、教学效果学生情感认识方面:通过《土地的誓言》中家国情怀的表达,同学们对祖国的疼爱、乡土情怀有了新的感悟。
学生认知方面:通过分析和研判作品的语言、手法和表现手段,同学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进一步提高,对乡土文学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学生能力培养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和辩论训练,同学们的集体合作精神、批判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本帖将《土地的誓言》作为教材,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通过展示和讲解,使学生掌握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描写手法。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下册《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案一、深情导入,营造气氛(课前播放《松花江上》,大屏幕上展示东北原野富有地域特色的景物,以东北富有个性的景物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对祖国锦绣山河的热爱。
音乐结束后,师导入。
)师:著名诗人艾青曾这样深情地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可以说,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人们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之一。
当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的东北大地,无数东北同胞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回的时候,作家端木蕻良满怀悲愤和思念之情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这就是《土地的誓言》。
二、听读课文,述说感受师:听老师朗读课文,听读时请请勾画出生字词,注意老师朗读师的语气、语速和重音,然后用一句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教师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学生认真听读,不时圈点勾画。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①文章很有震撼力,听后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②文章语言很有气势,不可阻挡。
③感觉作者的心在不停地跳动,好像是一口气写完的,或者说一气呵成的。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一)师: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并思考: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呢?建议用“这是一方____________的土地,表现在______________”的句式,把握作者故乡的特征。
(生齐读描写故乡的部分。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①这是一方美丽的土地,表现在“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描绘出作者多姿多彩的故乡,令人喜爱。
②这是一方富饶的土地,表现在“黑色的土地”“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金块”“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可见作者的故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③这是一方广袤的土地,表现在“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可见作者故乡广阔无垠,一望千里。
④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表现在“孤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故乡充满了神秘色彩。
⑤这是一方和谐的土地,表现在山雕、鹿群、马儿在奔跑,而“秋天,银线丝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和谐社会。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范文(4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根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帮大家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范文,欢送阅读与收藏。
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了解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富饶美丽的景象。
3、学习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同时介绍背景,最好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哀,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
二、扫清字词障碍怪诞(dàn )亘古(gèn )默契(qì )污秽(huì )炽痛(chì )嗥鸣(háo)谰语(lán )三。
教师表情朗读,让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
再让学生自由朗读,理解抒情散文所表现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和爱国情感四。
理解全文结构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土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第二段:故土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土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两段文字在结构上如双峰对峙,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
五、问题研讨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而后来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哪?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拟平稳,但随着情绪一步步冲动,就不满足于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与土地对话交流,这在修辞上称作“呼告”/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中有类似用法。
3、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试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是怎样表露的?选择有特征的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
第8课《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土地的誓言》是部编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八课。
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的家国情怀。
他们热爱自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
从体裁上看,有歌词、有记叙文、有抒情散文、还有乐府民歌。
体会作品的抒情方式、学习做批注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本文属于自读课文,与学生而言难度较大,所以教学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化难为易借助批注赏抒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和关键性词语,扫清阅读障碍,增加词汇积累。
2.学习文中呼告、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1. 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做简单批注,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2.通过背景补充,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之后的东北人民家破人亡的悲痛,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共鸣。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对沦丧的故乡的眷恋以及誓死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精读、品析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难点:品味作者的抒情方式,揣摩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教法与学法】精读赏析法、圈点批注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由土地的颜色导入新课。
同学们,土地都有哪些颜色,你知道吗?(明确:在喜马拉雅山上,土地是银色的;在西北广阔的沙漠里,土地是苍黄的;在南方的丛山丘陵中,土地是绿色的;在革命老区里,土地是红色的。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踏上一片东北的黑土地,去领略那里的雄伟神奇。
二、预习成果展示分享:1.交流你从课文中积累的有价值的字词,分享给同学。
2.谈谈你对作者(端木蕻良)的了解,分享给同学。
(教师补充:出示PPT)三、走进誓言,倾听感悟: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批注感悟“土地初印象”。
作者端木蕻良将故乡深深嵌入自己的名字,面对土地发出铮铮誓言,这究竟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呢?请同学们用批注法圈点勾画语句,结合句子来描绘这片黑土地的美。
(微课展示批注学习法)2. 说话练习:我从“____”看出这片土地“____”(师引导:富有生机、物产丰富、土地肥沃、历史悠久、充满神秘色彩、广阔无垠等等)(同步辅导:让学生互相讲解所选句子修辞手法运用的作用)3. 用文中词语说话练习:请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如果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生活,将会是什么样的场景?我从“____”读出作者在故乡的生活是“____”用文中的词语来表达。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实践活动的开展: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作,这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存在难度。教师应提供写作指导,如构思、选材、表达等方面,帮助学生克服写作难点,顺利完成作业。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中表达的土地情感的基本概念。《土地的誓言》通过描绘土地的美丽和历史的厚重,传达了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和眷恋。这种情感是爱国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人与土地的紧密联系。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述。通过分析课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如何将个人情感与土地的命运紧密相连。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作者对土地的深厚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对土地的热爱。
3.学习课文中生字词,如:誓言、炽热、眷恋等,并掌握其用法。
4.探讨作者在课文中所传递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述自然风光、历史变迁、民族命运等方面来展现土地的誓言。
6.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家乡土地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提升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对《土地的誓言》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土地的深情厚谊,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教案要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评估方法。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土地的誓言》的主要内容,了解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和誓言。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词汇。
3. 培养学生对土地的情感与责任感,激发其爱国情怀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学习并掌握生词和词汇。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土地的情感与责任感。
2. 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1. 导入 (5分钟):- 通过简单的问题或图片,引起学生对土地的思考和关注。
2. 预读 (10分钟):-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整体内容和结构。
- 引导学生根据标题和插图,预测课文内容和主题。
3. 理解与解读 (20分钟):-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 解读课文中的生词和词汇,并进行词义理解。
- 分组合作,回答课文中的问题,讨论课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4. 情感与态度培养 (10分钟):- 分组合作,讨论地球的重要性以及人类与土地的关系。
- 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对土地的热爱和责任感。
5. 拓展延伸 (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保护土地和环境。
- 分组进行小组设计环保宣传活动的讨论和展示。
6. 总结回顾 (5分钟):- 小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 引导学生思考所学内容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或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
2. 朗读训练:通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语感培养。
3. 问答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
教学资源:1. 完整的《土地的誓言》课文。
2. 教学投影仪或黑板、粉笔。
评估方法:1. 学生课后写读后感,表达对土地的情感和思考。
2. 小组设计的环保宣传活动的有效性和实施方案评估。
3. 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进行综合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土地的誓言》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为“九一八”事变十周年而写。
作者所眷念的关东原野,已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整整十年。
对于作者来说,那片土地是他内心失去的美好家园。
这篇几近散文诗的文章,成于一个特定的时代,烙印着时代深刻的过往,悲泣着无比沉重的国殇。
它一气呵成,字里行间充溢着众多鲜明的意象,激扬着饱满、热烈、深沉的爱国之情。
文章精彩之处在于,其中热烈的语言、美好的想象与回忆,表达出作者内心不可遏制的、如浪潮一样澎湃的激情。
学情分析国运多难,家园沦陷,痛彻心扉的思念和耻辱,对于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学生们来说,显得遥远而陌生。
如果再加上历史知识的匮乏,有些孩子可能连“九一八”事变都不知晓。
可是,学生们那份潜藏在心底的爱国情怀,是深沉而炽烈的。
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来一次情感饱满的诵读,读出作者的深情,通过文章再现历史,引起学生共鸣,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设计●(设计者:刘宏业本教学设计荣获江苏南京市初中语文青年教师女子课赛一等奖。
有改动)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东北土地的美丽,领会作者情感。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运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语言技巧的表达效果。
3.培养并提升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品味文章语言。
2.朗读过程的评价和指导。
●课时安排 1课时●课前准备1.搜集与东北国土沦陷及作者端木蕻良有关的资料。
2.制作带有重点问题、重点语句和课文插图等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一、深情导入,营造气氛(课前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大屏幕上展示东北原野富有地域特色的景物,以东北富有地域特色的景物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对祖国锦绣山河的热爱。
)著名诗人艾青曾这样深情地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可以说,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人们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之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富饶的关东平原遭到日寇的铁蹄践踏,无数东北同胞背井离乡,四处流亡;“九一八”事变十年之后,他们仍然不知哪年哪月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
为此,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满怀悲愤和思念之情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这就是《土地的誓言》。
(设计意图:以经典的爱国诗句导入,再辅以写作背景的介绍,目的是在上课伊始,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为走进文本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炽痛(chì)嗥鸣(háo)谰语(lán)怪诞(dàn)亘古(gèn)默契(qì)污秽(huì)斑斓(lán)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炽痛:热烈而深切。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斑斓:灿烂多彩。
亘古:远古。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让学生读准字音,读懂词义,为进一步感知文本内容做好准备。
)三、听读课文,述说感受【提出问题】听老师朗读课文,请注意老师朗读的语气、语速和重音,然后用一句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学生回答】很震撼,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语言很有气势,不可阻挡,似乎是作者一口气写完的……(设计意图:老师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初步感受作者充溢在字里行间难以遏制的激情,渲染气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
)四、朗读课文,感知情感【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作者描写故乡景物的句子,并思考: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呢?建议同学们用“这是一方________的土地,表现在________”的句式,把握作者笔下故乡的特征。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在文章中勾画出两处描写作者故乡土地的文字。
【提出问题】请男生读第1段中的“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女生读第2段中的“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思考刚才的问题,然后交流。
【学生回答】这是一方美丽的土地,表现在“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作者描绘出多姿多彩的故乡,令人喜爱。
【提出问题】通过这些词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故乡的土地五彩斑斓,跳跃的鲜艳的色彩昭显她的活力。
【学生回答】这是一方富饶的土地,表现在“黑色的土地”“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可见作者的故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提出问题】哪一个字特别能体现这种富饶?【学生回答】……【明确答案】一个“厌”字,形象地表现了粮食的富足,鸟儿不仅是吃饱了,而且已经吃得厌烦了。
【教师点拨】预设一:这是一方广袤的土地,表现在“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可见作者故乡广阔无垠,一望千里。
预设二: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表现在“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故乡充满了神秘色彩。
预设三:这是一方和谐的土地,表现在山雕、鹿群、马儿在奔跑,而“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和谐社会。
预设四:这是一方幸福的土地,表现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他们快乐地劳动,快乐地收获。
“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
特别是“欢喜”“香气”“辘辘”等词都能体现出人在劳动时那种愉快的心情,连蛛、牛、麻雀都是那样的悠闲自在。
预设五:这是一方有着作者美好回忆的土地,表现在“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
故乡的土壤是香的。
”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曾在这片土地上嬉戏,劳动,收获。
……【教师小结】读着这两段文字,我们眼前自然会浮现出作者那美丽、丰饶、神秘而幸福的故乡。
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印着作者成长的足迹,有着关于欢乐、幸福生活的美好回忆。
【提出问题】每一种语言背后都有一颗诚挚的心灵,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才能为这颗诚挚的心道出心底的千言万语呢?请同学们选择课文语段,有感情地朗读并交流自己的体会。
【学生活动】学生朗读自己所选语段,同桌交流理解与体会。
【学生回答】……【提出问题】“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将“无时无刻不”改为“每时每刻都”效果如何?“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有想过离开她。
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
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
”加点的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答案】“无时无刻不”用了双重否定,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强烈。
“必须”“不可阻止”“不能选择”等词语表达的语气坚定,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以及要回故乡的决心。
【学生活动】学生继续朗读并交流感受。
【教师小结】咱们大家用自豪的语气读出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用激昂的语气读出作者作为一个东北人的骄傲;面对作者不可遏制的想念,朗读要一气呵成;面对无比深沉的悲伤,语调又要深沉舒缓。
【提出问题】大家在动情的朗读中感受着作者对家乡的情感。
这种情感深沉热烈,充溢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这种情感的特点如果用文中一个词来形容,是哪个词?【学生回答】泛滥。
【提出问题】“泛滥”是指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含有贬义的色彩,用在这里是否恰当呢?【学生回答】……【明确答案】这里是贬词褒用,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感情如同江河湖水决堤一样不可遏制,四下放纵奔流。
【提出问题】作者“泛滥”的情感主要包含哪些?【学生回答】对家乡的思念;对故乡的热爱、赞美;渴望尽快回归故乡的迫切心情;对故乡惨遭蹂躏的悲痛,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的憎恨;……(设计意图:以主问题“这是一方________的土地,表现在______”,引导学生迅速地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然后在对优美语段的朗读中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体会作者情感,为下一个环节中体会文中抒情意味做好铺垫。
)五、品析语言,体会写法【提出问题】作者的感情就这样如同松花江的江水一般汩汩流淌进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在我们的胸膛里翻江倒海。
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有着强烈抒情意味的语段在句式、修辞及表现手法上有着一些共同点?【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句式一:“当我……,当我……,当我……”句式二:“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句式三:“在故乡的土地上……;在那田垄里……;在那稻棵上……;在那沉重的镐头上……”大量的排比句式,让文章有了连贯、逐渐增强的气势。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是将土地比作了母亲。
后又将第三人称改为了第二人称,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情感更加强烈酣畅。
(设计意图:在对文章语言蕴含的情感有了感性的认识后,让学生在沸腾的情感中冷静下来,回看文章,品析语言文字,理性地思考承载如此强烈情感的语言是什么样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如此,引导学生从读文章产生的情感共鸣中走向对文章语言表达形式的分析,品味到情感与语言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
)【师生互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家身为东北人,写自己的家乡,炽烈的感情就必须通过排比、比喻、拟人、反复、呼告、人称变化、感叹句等表现形式传递出来,就如同广袤丰饶的东北大地一般多彩热烈。
(学生反复诵读这几段,体会感情与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
)六、再读誓言,深化主旨【提出问题】回家乡是件多么容易的事情。
作者既然如此热爱与思念着家乡,为何不回去呢?【学生回答】……【师生互动】因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作者难回家乡。
凡是经历过那段悲惨岁月的人,对那段屈辱的历史都会刻骨铭心。
那么,东北三省沦陷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在那片美丽丰饶的黑土地上到底做了些什么呢?【课件展示】“九一八”事变历史背景资料,并在哀婉的背景音乐中展示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绝人寰的战争图片。
【提出问题】美丽丰饶的故土,在作者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忘怀,更深深嵌在作者的心坎上。
然而从1931年9月18日那一天开始,这块土地就被烙上了灾难和屈辱的印记。
面对同胞被杀,家园被毁,多少人背井离乡,多少人流离失所,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满腔热血的中国人,作者义愤填膺,面对着家乡的土地他究竟发出了怎样的誓言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的誓言,朗读并说说誓言中表达了哪些决心。
【学生活动】学生找誓言,读誓言,悟誓言。
【学生回答】“没有人能够忘记她。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表达了作者要为故乡的解放而战斗到底的决心。
【学生回答】“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