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实践能力指向与创新能力形成机理
新工科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技能竞赛
组织技能竞赛,提高学 生实践技能水平。
创新创业竞赛
支持学生参加创新创业 竞赛,培养创业意识和 能力。
04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的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与支持保障
建立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领导小组,由校领导、教务处、学生 处、科技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的规划和政策,协调各方面的资源,确保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的顺利进行。
新工科背景介绍
新工科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和 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工程教育逐渐受 到重视,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世纪初,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 ,新工科建设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2017年,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计 划”,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 合型工程科技人才。
企业合作
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 学和实习,让学生接触实 际工程项目。
实施创新实践项目计划
1 2
科研项目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 能力。
创业项目
支持学生开展创业项目,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资 源支持。
3
校级项目
组织校级创新实践项目,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 实践能力。
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竞赛
学术竞赛
实践平台有限
部分高校提供的实践平台数量和质量有限,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实践 需求,限制了其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教育体制不完善
现行教育体制在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缺陷,过于注重理 论知识的考核,而忽视实践能力的考察。
教师队伍能力不足
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无法有效地指导大学生进行 创新实践。
以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
以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工程领域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而研究生是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对象,他们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
以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成为当前工程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重点分析以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一、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核心地位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核心内容,也是研究生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程实践能力是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开展工程实践的关键能力。
研究生需要通过深入的实践活动,学习和掌握工程设计、实验研究、项目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在工程领域中探索未知和解决问题的重要能力。
只有具备了创新能力,研究生才能在工程实践中不断地提出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为工程领域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工程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
二、构建深度融合的工程实践平台为了以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高校和科研机构需要构建深度融合的工程实践平台,为研究生提供多样化、深入化的实践机会。
高校和科研机构应该建设完善的实验室、工程中心和科研基地,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科研实践条件。
在这些实践平台上,研究生可以参与到各类工程实践项目中,开展工程设计、实验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
高校和科研机构还应该加强校企合作,积极联合国内外企业,共同建设工程实践基地和创新实验室,为研究生提供与实际工程项目结合的实践机会。
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研究生可以参与到真实的工程项目中,接触最前沿的科技成果,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构建全方位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四、鼓励研究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五、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和激励体系为了以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高校和科研机构还需要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和激励体系,推动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以工程素养及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以工程素养及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汇报人:2023-12-20•引言•工程素养及能力培养概述•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分析目录•以工程素养及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策略•具体实施方案与措施•预期成果与影响•结论与展望目录01引言背景与意义工程素养及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程素养及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
对于工科学生而言,具备较高的工程素养及能力,有助于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种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工程教育的需求,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
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学者对于工程素养及能力培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践环节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以工程素养及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通过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及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推动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研究成果可以为其他学科的实践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02工程素养及能力培养概述工程素养定义及内涵工程素养定义工程素养是指个体在工程实践中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包括对工程原理、工程设计、工程实践等方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工程素养内涵工程素养内涵包括多个方面,如工程知识、工程能力、工程伦理、工程意识等。
其中,工程知识是指对工程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工程能力是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伦理是指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工程意识是指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工程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为后续的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掌握工程基础知识通过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专业课程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路径研究——以《光电检测技术》课程为例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0引言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参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2017年11月修订)[1]所给出的12条毕业要求中,多处出现对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要求,足见其重要性。
目前,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实践能力比较薄弱、创新意识不强。
限制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升的主要原因:绝大部课程仍然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教师单向的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获取,不重视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实践课程教学环节中,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型、研究型和创新型实验内容严重不足,并且与企业的工程需求相脱节;在课程考核和评价中,重理论知识考核,轻实践能力考核,导致学生的对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够重视。
专业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如何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目标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方式等教学设计中去,是当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2019年,南京邮电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受理参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顺利通过了认证。
我们结合专业定位和特色,对该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光电检测技术”进行了改革和探索,拓宽了专业课程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路径。
1专业课程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路径1.1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构建传统与创新相融合的教学模式随着工程教育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高等教育发展形势,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利用不同的教学辅助工具,构建传统与创新相融合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目标,学生以接受知识为主要任务,课程的考核也是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导向的工程实践教育探索
创新人才培养导向的工程实践教育探索工程实践教育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传统的教育模式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并很难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而工程实践教育则是以实践活动为主导,通过让学生参与项目开发、工程实施等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工程实践教育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
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关键要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
工程实践教育将学生置于实践环境中,让他们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践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实践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问题,需要不断思考和创新,以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通过这样的实践体验,学生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创新能力。
工程实践教育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
在现实工作中,很少有一个人可以独自完成一个项目,团队合作能力对于工程实践尤为重要。
工程实践教育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在团队中分工合作、互相支持,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
通过这样的团队合作,学生可以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
这些能力对于他们以后的工作和实践中都具有重要价值。
工程实践教育需要改变传统教育评价方式,建立起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
传统教育评价主要以考试为主,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测评。
而工程实践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评价方式需要与之相适应。
可以引入项目考核、实践报告、实验成果展示等形式,更加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样的评价体系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推动他们的实践能力的提升。
创新人才培养导向的工程实践教育探索
创新人才培养导向的工程实践教育探索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创新已经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而作为创新的源泉,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成为了各个领域的关注焦点。
特别是在工程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更加关键和紧迫。
工程实践教育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导向和模式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
本文将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探讨工程实践教育的导向和实践探索。
一、理论背景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工程实践教育的导向已经逐渐向着创新人才培养方向转变。
传统的工程教育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但是在社会发展的需求下,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工程教育需要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和行业的发展。
1.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
在工程实践教育中,学校和企业可以合作开展各种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实的工程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这种模式下,学生除了学习理论知识之外,还能够在实践中对知识进行应用和延伸,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工程实践教育中,学校可以引入团队合作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会沟通、合作和协调。
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与团队成员的协作学习,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团队合作精神,为未来的工程实践奠定基础。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工程实践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设置创新项目和创新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勇于探索、实践和创新。
在工程实践教育中,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中进行交叉学习和交叉实践。
这样的教育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和行业的发展需求。
以学生为中心思想下“4C”理念和Aero
以学生为中心思想下“4C”理念和Aero⁃Racing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作者:刘永欣宋祥波张健来源:《大学教育》2023年第12期[摘要]为了促进学生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文章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思想,在总结经典教育理论与现代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国际教育领域中基于能力教育和国际民航组织基于能力培训的概念,提出了工程教育类专业的“4C”理念——能力至上(Competency)、深耕细做(Cultivation)、学以致用(Conduction)、知识建构(Constructivism)。
在此理念指导下,课题组构建了Aero⁃Racing[尝试(Attempt)—探索(Explore)—研究(Research)—操作(Operate)—复盘(Rethink)—评估(Assessment)—质疑(Challenge)—创新(Innovate)—生成(Generate)]的学习模式。
课题组以民航交通运输专业为依托,开发了课程智慧学习平台,对“4C”理念和Aero-Racing模式进行实践与应用。
对管制规则与程序课程学习数据的分析表明,采用“4C”理念与Aero-Racing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与学生能力,为民航交通运输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基于能力教育;建构主义;交通运输专业;智慧学习平台[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2-0053-07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8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制定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促进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急需紧缺人才。
因此,21世纪的高等教育要以能力教育为基本,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实践创新的能力,助力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工程师的创新能力
工程师的创新能力工程师是现代社会中至关重要的职业之一。
他们负责设计、构建和维护各种复杂的系统和结构,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作为一个优秀的工程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来解决各种问题和应对挑战。
本文将探讨工程师的创新能力及其重要性。
一、创新能力在工程实践中的意义创新能力在工程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工程师通过创新能力可以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运用创新思维,工程师能够发现设计和施工中的弊端,并提出更加高效的解决方案,从而节约时间和资源。
其次,创新能力可以促进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工程师通过不断推陈出新的创新思维,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社会带来更加先进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最后,创新能力还可以帮助工程师应对变化和风险。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工程师才能够灵活应对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挑战。
二、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1. 善于观察和思考:工程师应该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问题和挑战。
通过对现有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可以寻找创新解决方案。
2. 多学科合作:工程师应该与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进行多学科合作,融合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理念,从而产生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3. 激发想象力:工程师可以通过激发想象力来培养创新能力。
可以参与一些创意活动,如头脑风暴或创意竞赛,来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4. 鼓励试错:在工程实践中,鼓励工程师尝试新的方法和理念,即使可能会失败。
通过不断试错和总结经验,可以发现更加创新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5. 持续学习:工程师应该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学习新的理论和技术,可以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能力对工程师的要求要想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师,有一些基本要求必须要达到。
首先,工程师需要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只有掌握了牢靠的基础知识,才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发挥创新思维。
其次,工程师需要有勇于尝试和突破的勇气。
工学人才培养打造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工程师
工学人才培养打造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工程师工程师是指进行工程设计、制造、管理和维修等工作的人员,工程师的培养是各个行业都非常重视的一个领域。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未来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来支撑各种行业的发展,工科人才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群。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程师人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工程实践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加大了学生的就业难度。
因此,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工程师的关键。
在学校的教学中,应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更应加强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大量的、实际工程实践的案例分析和设计任务的分析与实施能让工科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设置工程实训基地工程师要求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这种经验只能通过和实际工程项目紧密相连的实际操作中获得。
在学校内建立工程实训基地,让学生对各种工程项目进行实际操作,可以让学生在模拟真实工作环境中获得更多的实践能力收获。
此外,学校还应为学生提供机会去企业、工厂等实际工作环境中实习,让学生感受到实际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从而对自己的专业理解和认识更深入和系统。
三、加强现代科技与管理素养的培养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未来的工程师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应用,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和研究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除了学科知识外,还需要加强现代科技与管理素养的培养。
举例来说,对于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等传统类工程学科,学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并充足的实践经验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计算机基础编程、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等相关现代管理素养方面的基本技能,能够更好地运用计算机辅助工程方案解决实际问题。
四、强化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当今社会处于不断发展和改变中,要想培养优秀的工程师,就需要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应当具有敏锐的问题发现能力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同时在团队合作中,学生应该融洽地相处合作,抓住彼此个人特点,达到一个思想共同、互相信赖、优势互补的团队精神,来完成一个工程项目。
新形势下培养提高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认识与实践 - 豆
新形势下培养提高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认识与实践 - 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工程实践能力对于工科学生来说越来越重要。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培养和提高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从课堂教学开始。
教师应该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起来,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工程设计和实施能力。
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工程实践课程的设置,注重课程的质量和实际效果。
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课程,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
此外,学校可以开展各种竞赛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技能和才华,同时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工业界和学校的联系,提高工程实践的实际应用价值。
学校应该积极与企业和工程师进行合作,开展实际项目合作,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实践,加深他们对于工程实践的认识和理解,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现实工作环境。
总之,培养和提高工科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学校、教师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这些努力,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工科人才,促进我国工程领域的发展。
工学专业的工程实践模式
工学专业的工程实践模式工学专业的工程实践模式是指工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一种教育模式。
工程实践是指通过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进行实践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工程实践模式在工学专业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背景介绍工学专业的工程实践模式的出现,源于对传统工科教育的不足。
传统工科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忽视了对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为了使工科专业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需求,培养具备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实践模式应运而生。
二、工程实践模式的特点1. 实践导向:工程实践模式强调实践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2. 项目驱动:工程实践模式通过实际工程项目来推动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团队合作:工程实践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作能力。
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4. 创新元素:工程实践模式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挥创新思维,探索新的解决方案和技术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
工程实践模式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施:1. 实习实训:将学生派往相关企业或机构进行实习实训,学习实际工程项目的实施和管理。
2. 项目课程:设置项目课程,由学生组成团队,选择实际工程项目进行研究和实施。
3. 外出调研:组织学生外出调研,深入实际工程项目现场,了解实际问题和需求。
4. 创新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工程实践模式的价值工程实践模式对工学专业的学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1. 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工程实践模式培养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2. 培养综合素质:工程实践模式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推动学科发展:工程实践模式引入实际工程项目,促进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
实践能力与工程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实践能力与工程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才培养方案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变化。
其中,工程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不仅是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了高校、企业等各界共同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1. 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具备的能力,包括动手能力、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个方面。
这些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实践能力是培养工程实践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应对未来职业发展挑战的必备能力。
2. 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1)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针对专业学科的不同需求,构建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的指导和引导。
(2)开展综合实践课程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既可以增加实践经验,又可以促进不同专业、不同级别的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3)组织工程实践竞赛开展工程实践竞赛可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潜能。
同时,工程实践竞赛也是企业选拔和招聘人才的重要途径。
3. 实践能力与工程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要点(1)强化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的指导和引导,加强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注重实践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学科需要,注重实践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和选择,让学生在不同场景下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3)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和工程实践竞赛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和工程实践竞赛,让学生在团队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深对实践知识和素材的理解和掌握。
综上所述,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是培养工程实践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形成机理、构建逻辑与实现机制
2023年第6期 现代大学教育 管理经略基金项目: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演化博弈的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动力机制与协同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3YJA880009。
收稿日期:2022-05-08作者简介:耿乐乐(1989—),男,甘肃镇原人,管理学博士,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工程教育研究;兰州,730000。
Email:geng159@126 com。
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形成机理、构建逻辑与实现机制耿乐乐摘 要:现代产业学院是现代和未来产业发展要求以及新工科建设催生的产教融合新型组织形态。
文章基于首批50所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概况和协同治理现状,分析了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的形成机理、构建逻辑以及实现机制。
产教融合一体化、参与主体多元化与异质性、职能多维化是现代产业学院最主要的组织特征,构成了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的逻辑起点。
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未来逻辑表明,构建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共同体和实现协同治理是现代产业学院实现“善治”的必然选择。
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共同体的形成,需要通过构建多层次结构性机制、多阶段过程性机制和多元化协调性机制来实现。
关键词:新工科;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协同治理;工程教育;治理机制中图分类号:G649 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23)06-0099-10 一、引 言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大批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卓越工程人才,亟须加强对现代和未来产业通用技术的研发。
解决产教脱节问题、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是满足此次工业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和技术需求的关键。
联合高校、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等共同建设一批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产业学院是实现产教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此,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在2018年9月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 0的意见》中指出,为了加快发展新工科,要建设一批面向现代产业的多主体共建的产业学院。
以项目为载体,基于问题研究学研一体,培养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论文]
以项目为载体,基于问题的研究学研一体,培养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摘要】本文对一种研究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项目研究(设计)为载体,学研一体,通过独立与合作学习,探索研究,完成知识的学习和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项目;问题;学习;研究;合作;时间;创新;能力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00056-02一、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社会对优秀工程技术人员素质的要求,是现代企业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与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需要。
因此,也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培养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核心目标和重要研究课题。
二、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是在工程实践中获得的要培养具有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卓越工程师,首先要弄清楚他们的工作环境、条件、任务、特点及成长规律。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卓越工程师是在工程实践中培养出来的,是在工程项目的研究与设计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他们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术,通过精细的专业分工和广泛密切的跨学科合作,组成一个研发、设计、生产系统,以设计和创造具有技术优势和高价值工程项目、技术、产品为研究对象,在合作研究中学习,创新新的知识、技术和产品,来改变现有的世界。
过去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术,但与企业工程师相比,他们在综合素质、实践与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经验告诉我们:知识≠能力,两者之间有一个传动的链条叫做实践——应用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实践。
实践是发现、发展、创新知识的源泉,是检验真知的标准,也是深刻认识、理解、学习知识和技术的最好课堂与老师。
人们根据经验总结出来一句格言:听到的会忘掉,看到的能记住,只有亲自做过的才会真正明白,并深刻地刻在记忆中。
只有亲力亲为,才能深刻理解、掌握、运用事物的本质、原理、规律,并有新的发现和发展。
工程实训报告创新报告范文
一、报告题目基于创新思维的工程实训实践与探索二、报告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程领域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组织了一次以创新为主题的工程实训。
本文通过介绍实训的背景、目的、过程和成果,分析了实训中的创新点,并提出了未来实训工作的改进建议。
三、实训背景近年来,我国工程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技术创新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为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开展了此次工程实训,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四、实训目的1.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2.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4. 探索创新型的工程实训模式,为今后实训工作提供借鉴。
五、实训过程1. 实训选题:结合实际工程,选取具有创新性的实训项目,如新型建筑材料研发、绿色建筑技术探索等。
2. 组建团队:将学生按照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分组,每组配备一名指导老师。
3. 实践探索:学生根据实训项目要求,开展实地调研、实验验证、数据分析和方案设计等工作。
4. 汇报交流:各团队向全体师生汇报实训成果,分享创新思路和实践经验。
5. 总结评价:对实训过程和成果进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六、创新点1. 实训选题具有创新性,贴近实际工程需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实训过程注重实践,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
3. 实训模式创新,采用团队协作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实训成果丰富,各团队均取得了较好的创新成果。
七、实训成果1. 研发了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具有良好的环保性能和经济效益。
2. 探索了一种绿色建筑技术,有助于提高建筑节能效果。
3. 提出了一种创新性的工程方案,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4. 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八、改进建议1. 进一步优化实训项目,提高实训项目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方案范文
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方案范文一、概述工程实践能力是指一个工程师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运用知识、技能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既包括了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也包括了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工程行业中,拥有优秀的工程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通过一些有效的提升方案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对于工程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围绕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方案展开讨论,包括实践能力的定义、提升方案的设计、实施方法和评估方法等方面。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为广大工程师提供参考,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工程实践能力的定义工程实践能力是指工程师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应用所学知识、技能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 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即工程师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解决实际问题。
2. 创新能力:即工程师能够在解决问题时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法,不局限于传统的解决方案。
3. 沟通能力:即工程师能够与团队成员、上级领导和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得工程项目顺利进行。
4. 团队协作能力:即工程师能够与团队成员紧密合作,共同完成工程项目。
5. 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工程师能够在遇到问题时,迅速找到解决方案,不拖延工程项目进度。
这些能力对工程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工程师是否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胜任各种岗位。
三、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方案的设计提升工程实践能力需要一个系统化的方案来进行。
在设计提升方案时,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 学习资源的获取:工程师可以通过学习资源来获取理论知识,包括书籍、网络课程、学术论文等。
2. 实践机会的获取:工程师需要有足够的实践机会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提高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
3. 指导和辅导:工程师需要有有经验的导师或领导来指导和辅导自己,帮助他们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4. 团队合作机会:团队合作可以锻炼工程师的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团队工作。
学科竞赛促进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机理分析
学科竞赛促进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机理分析一、学科竞赛强化知识应用学科竞赛通常涉及到学生所学习的各种学科知识,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进行解决。
而知识的应用是检验一个人学习成果的最好方式,只有通过实践和应用,才能够使知识得以巩固和提高。
学科竞赛能够通过题目的设计和题型的设置,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不仅强化了他们的知识储备,也激发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学科竞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学科竞赛中,很多比赛形式是以小组或团队参与为主,要求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合作和协调。
这样的比赛形式能够促使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相互配合,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形成一个和谐的团队氛围。
而这些团队合作的能力和精神,对于未来学生在社会中的发展和工作中的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科竞赛在促进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中,也能够培养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精神。
三、学科竞赛激发学生潜能学科竞赛往往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创新性的解决问题,并且要求他们在竞赛中展现出自己的特长和才能。
这些要求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比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学科竞赛也会让学生在比赛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
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将得到更全面和多方面的提升。
四、学科竞赛提供实践平台学科竞赛通过强化知识应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潜能、提供实践平台等方式,促进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
在学科竞赛中,学生将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实践机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科竞赛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也将在未来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出更多的人才和智慧。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其构成
[导读]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
摘要:实践创新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是能力与素质、创新与创造、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等多个概念在新时期高等教育理论上的重构,从而具有新的内涵。
其构成要素包含实践创新品质、实践创新技能和实践创新环境三个部分。
关键词:能力;素质;实践创新能力;内涵;构成要素中图分类号:G40-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11)12-0004-02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
无论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本科教育,还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教育,均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或实践创新能力,作为教学改革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强化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着力点。
研究者或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指出培养的价值和意义,或从实验实践教学的角度探讨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但对“实践创新能力”的整体概念缺少深入分析和明确界定。
分析研究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与结构,是探索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构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形成和凝炼人才培养特色的前提和理论依据。
一、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我们从能力与素质、创新与创造、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等词义分析入手,结合高等教育理论,对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加以剖析。
(一)能力与素质什么是能力?朱作仁主编的《教育辞典》把能力定义为“顺利完成某种任务或活动所必需的内在条件的综合,是影响活动效果的基本因素。
任何一种单一的能力都不足以使某种活动顺利地进行,都需要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
”[1]刘合群在《职业教育学》一书中认为“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心理特征,是个体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本领,它是在合理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形成的,是多种因素的综合。
”[2]对能力的界定,无论是广义性的描述,还是某种领域内的特指,其基本要义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能力的个体性。
提高工程项目的创新能力
提高工程项目的创新能力工程项目是指利用科学技术和管理运作手段,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要求,通过投资、设计、施工等一系列过程,完成特定的建设或设备制造任务。
在现代社会中,工程项目的创新能力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提高工程项目的创新能力。
一、加强人才培养人才是推动工程项目创新的重要因素。
在加强人才培养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专业技能培养:工程项目需要具备多学科综合能力的人才,因此需要加强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培养,提高工程师的专业技能水平。
2.创新意识培养:通过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工程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勇于尝试新的工艺和技术。
3.团队合作培养:工程项目通常需要多个专业人员合作完成,因此需要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项目的整体创新能力。
二、建立创新机制除了人才培养外,建立创新机制也是提高工程项目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1.激励机制: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如奖励制度、职称晋升等,来鼓励工程师提出创新想法和方案,并实施创新实践。
2.项目管理创新:改进项目管理方法,引入适合当前项目的新技术和方法,提高工程项目的效率和质量。
3.资源支持:提供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为工程项目的创新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
三、加强行业合作工程项目的创新能力需要不同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加强行业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工程项目的创新能力提升。
1.产学研合作:加强工程项目与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的交流平台,促进科技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2.技术创新共享:建立技术创新共享平台,鼓励工程项目开发者共享创新成果和经验,促进技术创新的跨界合作。
3.行业交流平台:建立行业交流平台,举办行业技术交流会议和展览等活动,促进不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加强市场导向工程项目的创新能力需要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因此加强市场导向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1.市场调研:加强对市场需求的调研,了解市场变化和趋势,为工程项目的创新提供方向和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和创新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必须 高度重视卓越工程人才培养 , 纷纷制订并实施了未来工程师 培养出能够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 适应世界工程变革的 培养计划 均 。
2 0 1 4年第 1 期 总第 2 3 7期
黑龙江 高教研 究
H e i l o n g  ̄ i a n g R e s e a r c h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s o n H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No .1, 2 01 4 S e r i a l No . 23 7
卓越工程人才, 才能快速缩短与发达国家在工程领域的差
距, 引领世界工程变革的未来。 卓越工程人才素质的核心是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高等( 工程) 教育大国, 于2 0 0 7年启 动了“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 并于2 0 1 0年和 2 0 1 1 年先
后批准了1 9 4 所 工科院校参与实施“ 卓越计划” 。 该计划以
验教学平台, 促进创新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儿 , 在从 程实践能力培养 , 激发创造意识和创新潜能 。
文化学视角借鉴了日 本等国家大学高层次科学创新能力形 “ 卓越计划” 的核心是从根本上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工 成的基础上 J , 从知识、 能力 、 素质结构及其实现理论 出 程教育模式 , 培养和造就大批工程实践能力强 , 并且具有强
该计划以教育界与工业界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高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为抓手通过构建校企协同培养人才新机制唤醒企业自觉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突破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激发创造意识和创新潜能11卓越计划的核心是从根本上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工程教育模式培养和造就大批工程实践能力强并且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
摘要 : 在世界工程教育理性回 归的 大背景下 , 中国作 为世界 第一 高等工程教 育 大国, 于2 0 0 7年启动 了“ 卓越 工程师教 育
培养计划” , 以修 正工程教 育的过度 学科化倾 向, 强化学生的工程 实践能力和创 新能 力培 养。在 分析 了“ 卓越计 划” 的特点 与 措施的基础上 , 阐释 了工程 实践 能力的主要指 向, 对卓越 工程人 才的个人 素质、 专业知识 、 专业技 能、 管理 能力及 经验积 累的 内涵做 了解读 , 构建 了卓越 工程人 才创新 能力形成模 型, 给 出了创新能力形成 函数 , 厘 清 了创新 能力形成机理 。
发 ] , 构建了卓越工 程人才 创新能力形成模型l 7 儿 , 并对企 烈创新意识 、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 业创新能力的 形成机理进行了剖析 J 。本文在借鉴相关文
献成果的基础上 , 分析“ 卓越计划” 的特点与措施, 对工程实 践能力的主要指向加以阐释, 对卓越工程人才的个人素质、 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 管理能力及经验积累的内涵进行解读 , 数, 厘清创新能力形成机理。
一
二、 工程 实践 能力指 向
工程实践能力的概念范畴非常宽泛 , 从对工程实践的感 知到工程实践的介入, 从工程项 目的实施到工程瑕点的改进
构建卓越工程人才创新能力形成模型, 给出创新能力形成函 及整体优化, 从项目 成 果的鉴定、 验收、 归档到工程文档资料
的 再利用, 概 括起来主 要有以下 八个方面。
关键词 : 工程 实 践 能 力 ; 创新能力 ; 能 力指 向 ; 形 成 机 理
中图分类号 : G 6 4 6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3— 2 6 1 4 ( 2 0 1 4 ) 0 1 — 0 1 4 4— 0 3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 世界 新, 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主力军 , 卓越工程人才在 工程活动正在发生着 巨大变革。工程活动对于提升人们幸 未来世界工程变革与创新 , 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中将扮演越
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 教育界与工业界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 高校按通用标准和 育的热点研究问题。学者们就应用型工科高校应重视依托 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为抓手, 通过构建校企协同培养人才 理论教学、 校外实习基地和以行业为背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 新机制, 唤醒企业 自觉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 扩大工程教育的 能力问题做了深入研究…_ 2 J , 强调抓住机遇构建个性化实 对外开放 , 实现人才培养模式 的重大突破 , 以强化学生的工
1 . 工程设计能力 工程设计是工程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决定工程的成败。
、
“ 卓 越计 划” 的特 点与措 施
随着世界工程教育的理性回 归, 作为推动科技发展与创 卓越的工程技术人才必须能够主持或主要参与完成工程项
l 3一l1一O 8
宁省教 育科学“ 十二五” 规划课题“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 ‘ 冶金 学’ 教学改革研究” ( 编号 : J G 1 1 D B 1 4 1 ) ; 2 0 1 2年度辽宁省 高等教 本科教 学改革研 究项 目“ 基于冶金卓越工程师 培养的课 程体 系研究与 实践” ( 辽教 发[ 2 0 1 2 ] 1 3 0 号) ; 2 0 1 2 年度辽宁省校 企协同创 工程人才培养体 制机制研究与 实践试点 项 目“ 深 化工 程教育 改革 。 探 索校企 合作 办学模 式 的研 究与实 践” ( 辽 教发 [ 2 0 1 2 ] 1 2 8
) 。 艳青, 辽宁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教授 , 博士 , 主要从事冶金工程教育研究 ; 李继怀 , 辽宁科技大学高教研究室副 教授 , 主要从事 等教育管理研究 ; 王力军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动力 与能源工程学 院副教授 , 博士 , 主要从事航空发动机燃烧室设计 与分析 。
工 程 实 践 能 力 指 向 与创 新 能 力 形 成 机 理
卢艳 青h, 李 继 怀 , 王 力 军2
( 1 . 辽宁科技大学 a . 材料 与冶金学 院 ; b . 高教研究室 , 辽宁 鞍山 1 1 4 0 5 1 ;
2 . 沈 阳航 空 航 天 大 学 动 力 与 能 源 工 程 学 院 , 辽 宁 沈 阳 1 1 0 1 3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