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论要》简介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
易错提醒 (1)罢黜百家≠禁绝百家。 “罢黜百家”只为独尊儒术服务,并不仅仅意味着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 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 家等各家思想,进一步适应了“大一统”社会发展的需要。 (2)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 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地位 官方化,是封建正统思想
只是诸子百家之一
2.从汉朝祭孔的礼仪看儒家地位的变化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 汉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为帝师,封关内侯,号 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 奉祀孔子的开始。 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 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 活动。——《祭孔的由来》 发现问题 汉朝祭孔的礼仪越来越隆重,说明了孔子及儒学地位的逐渐提高。 命题角度 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建立;汉代全面肯定儒家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2.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规定 儒家经典 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③兴办 太学 ,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 的地位。 ④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 正统思想 ,逐渐成为两千多年 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A.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B.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 C.消灭异端学说 D.繁荣学术文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答案
4.(2017·咸阳三模,24)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 是“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 义务。这种变化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新裁》节录(五)隆礼贵和编(6)国无礼不正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新裁》节录(五)隆礼贵和编(6)国⽆礼不正(6)国⽆礼不)国⽆礼不正正先秦儒家在把礼纳⼊其道德伦理体系后,并没有忽视其所具有的维持社会秩序和治国理政的社会政治功能。
所谓“国⽆礼则不正”,“国家⽆礼不宁”,就是他们以德治国的⼀贯主张。
孔⼦说“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孟⼦说“⽆礼义,则上下乱”。
荀⼦说“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固之本也”;“国⽆礼则不正。
礼之所以正国也”。
都强调了礼在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维护社会秩序与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
在“治国以礼”的问题上,孔孟的“治国⽽⽆礼,譬犹瞽之⽆相与”,就会“⼿⾜⽆所错,⽿⽬⽆所加,进败揖让⽆所制”等观点,还多属于劝导统治者实⾏德治和民众以礼修⾝的范畴。
荀⼦所讲的“礼治”,则已融⼊了法治的观念。
从荀⼦对礼产⽣根源的阐述,到他认为“礼者,政之挽也”;“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及“治之经,礼与刑”,“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等⼀系列主张来看,他的礼治思想已经包含了更多法治的意蕴,具有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思想意识。
[原⽂]⼦⽈: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仁》)[今译]孔⼦说:能够⽤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何难呢?如果不能⽤礼让来治理国家,那礼还有什么⽤呢?[原⽂]⼦⽈: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者,敬⽽已矣。
(《孝经》)[今译]孔⼦说:安定君主和治理百姓,最好的办法是⽤礼做规矩。
所谓礼,不过就是以尊敬和诚信对待百姓⽽已。
[原⽂]⼦⽈:⼦⽈: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论语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论语.宪问》)[今译]孔⼦说:在上位的⼈能遵循礼,那百姓就容易驾驭了。
[原⽂]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患不均,不患贫⽽患不安。
盖均⽆贫,和⽆寡,安⽆倾。
夫如是,故远⼈不服,则修⽂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今译]我(孔丘)听说,⼀个国家或⼀个家族,不怕财富少⽽怕分配不公平,不怕贫困⽽怕不安定。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研究
( 苟子 ・ 《 大略 》。这是苟 子对仁 、义 、* Z者关系的概 ) L 括 。“ 仁”( 基本原则 ) —— “ 义”( 为规范 ) 行 —— “ 礼”
与 “ 义” 的统一 。在 《 论语 》中又提 出 “ 夫仁者 ,己欲
立 而 立 人 ,己欲 达 而 达 人 ,己所 不 欲 ,勿 施 于 人 。 ”孟 子
先秦儒 家伦理思想研 究
刘 星 营
( 云南 民族大 学 ,云南 昆明 603 ) 50 1
摘
要 :在 中国伦 理思想史 中,儒 家伦理 思想 占有极其 重要 的地位 ,尤其是 先秦时期的儒 家伦理 思想。孔子创
立的儒 学是 以仁 、义、礼 三者统一、人性 论、义利观 、道德修养 论、以德 治国等方面为一体的 完整 的体 系。先秦儒
( 最高 准则 )的三者统一 ,这就是先秦儒家所建立的宗
法道德规范 体系 的基本结构 。
二 、 人 性论
和荀子继承和发展 了孔 子的 “ 义礼智 ”等伦理思想 。 仁 苟子 明确指 出 :遇 君则 修臣下之义 , “ 遇乡则修长幼之义 , 遇长则修子弟之 义 ,遇友 则修礼节辞让之义 ,遇贱而少 者则修告 导宽之 义” 《 。( 荀子 ・ ‘二子 》 它体现为如 非 卜 )
的关系。 当然 , 仁和义都要 以礼为最高准则。 苟子把 “ ” 礼
称为 “ 仁之 里 ” ,义 之 “ ” 门 ,他 说 :“ 有 里 ,义有 门 , 仁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义 ”是 儒 家 伦 理 道 德 的重 要 范 畴 ,“ ”是 它 的 礼 仁
核心 ,“ 礼”是它的具体体现。因而孔子反复强调 “ ” 仁 , 认为 “ 仁”是克 己复礼 的的重要道德准则 。“ 仁者 , 爱人” 是仁 的基本 内容 ,它是调节 “ 伦”即君 臣、父子 、夫 人
先秦诸子散文思想内容综述
先秦诸子主要思想内容小结一、《论语》主要思想内容:关键词:仁义礼孝悌忠恕中庸之道《论语》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再传弟子言行的典籍,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辑的、反映儒家思想的一部散文集.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与“礼”。
所谓“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即克制自己的欲望,一切以礼为先,天下就可以归仁了。
所谓的“礼”,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尊卑贵贱有着严格等级制度的规定。
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仁”,指两个人,由二人延伸至各种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这种关系中首要的是五伦之首的父子关系。
所以“孝”是孔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儒家认为父子关系纯以天合,与生俱来,本于自然,所以孝乃是儒家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学而》篇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学问之道在做人,建立自己的人生,完善内心的修养,“本立而道生”。
孝是爱的根本,也是爱的最初形式,所以孔子强调“孝”当然对其它关系孔子也非常重视。
如孔子讲为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卫灵公》)所以,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当然,无论是“礼”“仁”,要实现最终的要求都是以提高自我为始点的,要做到自省、自重、自立、有诚信。
如曾子的“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主要参考书目:⑴、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⑵、南宋朱熹·《論語集注》⑶、清刘宝楠《论语正义》⑷、钱穆《论语新解》,⑸、杨伯峻《论语译注》二、《孟子》主要思想内容:关键词:仁政王道人性善养气穷独达兼舍生取义1、仁政思想孟子“仁政思想”来源于孔子的“仁”。
但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3-第三章 先秦的政治思想
先秦是指秦以前的朝代。
秦以前主要有夏朝、商朝和周朝三个朝代。
时间的夸度大约是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221年秦成立时至。
这个时候在中国已经确立了王位继承制度。
启是我国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王位传子制度的创始人,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文献不足,夏代政治思想的一般状况我们已经很难了解。
从现有的文献材料看,夏代还没有产生严格意义的政治思想,作为早期国家的发展阶段,商代仍然是政治思想的萌发时期。
商朝设立有完整的官制辅佐商王理政。
畿内官员主要有相、尹、多尹、师、大师、少师、史、小臣、多射、多马、多亚、多工、百姓、里居等。
其中相是商王朝中央级别最高的官员,他们是商王左右最重要的辅助大臣。
商代的王位继承制有两个原则,一是兄终弟及,一是父死子继,其中以兄终弟及为主,父死子继为辅。
其中父死子断为幼子继承制,而不是长子继承制。
整个国家被分为畿内和畿外两部分,畿内由商王直接统治,畿外是商王通过诸候统治。
(2)由祖先崇拜发展起来的王权至上的观念在商朝前期,商朝统治者是用先王代替今王。
在商代后期,已经产生了君主的权力来自于天,君主是民众的主宰,民众必须服从商王统治的观念。
二、周朝的政治思想周朝分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
西周存在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共276年的历史。
这时确立了畿服制度、爵谥制度、土地制度、刑法制度及嫡长子继承制度等。
东周的情况是:公元前770年为春秋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为战国时期。
1、周公的政治思想内容:明德慎罚、敬天保民周公“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天命不常(2)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3)敬天保民天命不常,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
周公天命不常的思想,是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做的解释,它反映了商周之际人们认识水平的进步。
先秦各派思想内容总结
先秦各派思想内容总结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涌现出了多个不同的思想派别。
这些派别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等,每个派别都有着独特的思想内容和理论体系。
以下是对先秦各派思想内容的总结。
儒家思想是先秦各派中最为重要的一派,其代表人物为孔子。
儒家强调传统礼教的重要性,倡导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并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伦理的培养,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义”思想,并强调君子的品德养成与修身自好。
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提出了“道”作为宇宙的本原和最高境界的概念。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身心的自由。
道家强调个体的内心体验,主张自我放逐,超脱尘世,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墨家则强调兼爱和公平的思想,主张实行有法可依的法治社会。
墨家认为,爱是全人类公共道德准则,倡导“以贫者富,以老者少”的思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和谐。
墨家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和最大幸福的实现,主张务实和实用。
法家思想的代表性人物为商鞅。
法家强调法制的重要性,主张法治社会,以法律规范人民行为,在社会中树立权威。
法家思想注重行政和社会管理,倡导严肃的法律体系和严厉的刑罚,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阴阳家是关注自然界和宇宙规律的一派,代表人物为淮南子。
阴阳家相信宇宙是由阴阳两大对立而统一的要素构成的,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顺应天道,循环宇宙的变化和运行,以达到整体平衡和和谐。
除了这些主要的思想派别,还有其他一些次要的思想流派如名家、纵横家等。
名家注重辩论技巧和口才的发展,追求智慧和权谋。
纵横家强调政治权力和策略的运用,提出了实用主义的思想观点。
综上所述,先秦各派思想的内容丰富多样,各有特点。
儒家强调道德伦理和品德培养,道家强调自然无为与心灵追求,墨家强调公平和兼爱,法家强调法制和社会管理,阴阳家关注自然宇宙规律,名家注重智慧和辩论技巧,纵横家注重政治权谋。
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二、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学先后有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明儒学(包括宋明理学、宋明实学)、清代实学。
儒学是中国古代宗法等级制社会的正统意识形态,是当时的实际社会生活形态及其社会基本原则在哲学思想上的折射。
严格地讲儒学起源很早,可追溯至尧、舜,而周公是孔子十分尊崇的儒家圣人。
儒学重视人生问题、伦理道德问题,是关于中国古代宗法等级社会中人际关系和谐的学问,故儒学精于认识人生而疏于认识自然。
孔子的学说以伦理为重心,主张仁爱。
其爱人有差等,并从亲亲做起。
孔子日:“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因此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亲亲”、“尊尊”两大原则之上的。
孔子提倡“修己以安百姓”之学,既要搞好自己的修身,又要搞好济世之事功,即“内圣外王"之道。
因此孔子不仅重视心性道德修养,而且重视经世致用。
明道为根本,而济世是最终目的。
孔子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人们的德行,要求其门人修己以治世,故儒家有经世的传统,关心现实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并积极参与国家政治。
孔子务实,不空谈天道性命,主张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强调明理笃行的重要性。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是内在的道德意识,而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为了遵循仁,有必要把仁外化为一系列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定和仪式,即所谓礼。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③即克制自己的情欲,自觉地遵循礼就是仁。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即处处注意适度原则,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无过和不及,正好适中符合常道。
孔子推崇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品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④因为中庸不仅是知,而且是行,是道德实践。
孔子中庸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区别义与利,提出了义利关系问题。
孔子认为义高于利,义与利应统一;当义与利产生矛盾不能兼顾时,应舍利存义,即舍一己之私利,而存公利。
孔子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
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但孔子并不一概否定利,谋利若符合道义即是正当的,故日:“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⑨孔子的义实指公利,而所谓利实指私利,义利之辨的实质是公与私的关系问题,是群与己、人与我的关系问题。
先秦思想主要流派
先秦思想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思想特征先秦时期,中国大地出现了一场大变动。
而体现在思想界,则是重要的“士”阶层的发展。
他们著书立说,就各自的理论争辩,出现了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下面我就简要总结一下这些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思想。
一、商周宗教思想商周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思想信仰随之也发生了改变。
以上帝为上神的一元神宗教代替了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虽然仍保存了浓重的自然的成分,但是却担负了社会与国家政治的许多功能。
“帝”不是以“创世者”的身份获得支配世界的最高权力的而是殷商人将自己的祖先神上升为最高神的。
还有商人的周人的祈天意识与敬德观念以“天”称至上神,显然凸现了至上神被赋予“上”、“大”意义后所获得的超越意义。
天的自然生殖的特点、人格神的身份被淡化了,天被赋予了一种价值理性的品格。
帝向天的转化,隐含着这种品格的转变。
二、春秋时代思想春秋时期,是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阶级变动,变法成为潮流的时代。
天作为有灵性、有人格的神的意识进一步消退了,人们的思想进入了理性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人们还是持守着传统中的“德”,持守着对良好秩序(礼)和良好教养的一种理想。
这仍然是超越的,仍然具有宗教性。
其中还出现了孙武为代表的军事思想(《孙武兵法》)。
其中渗透关于战争及其与政治经济方面的各种辩证法思想。
三、儒家儒家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义。
注重伦理道德修身。
社会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以伦理规范作为基础。
还要从个人修身开始——慎独。
提倡“德治”、“仁”,还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等级制度。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孔子1、天命观信奉“天命”,但不信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天命思想,孔子给天明赋予的主要是个人命运的含义。
他相信天道是公正的,具终极支配意义的。
天道就被赋予了道德的、价值的品格;作为公正的天道,其终极的支配地位不可逆转,这就是“天命”。
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人性预设试论
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人性预设试论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人性预设,势必要寻找一个合理而有力的人性依据。
人皆向善的人性预设,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人性根基。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激烈动荡的历史发展阶段。
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物欲横流,善恶毕现。
诸子百家纷纷从治世安民的社会需要出发,反思和探求人性,以期为社会治理寻找道德根据。
对于积极人世、关注人生价值而又重视社会等级秩序的先秦儒家来说,提倡“仁”,强调“礼”,追求德治和等级秩序和谐,势必要有一个合理而有力的人性依据。
人皆向善的人性预设,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先秦儒家政治伦理的人性根基。
一自从人猿揖别以来,人类就开始思索人的本性是什么,如何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怎样维护社会的有序和谐等问题。
先秦儒家的人性论,就是对这些问题的思索与探求。
在人性假设上,善作为人性的价值或者说人的道德本质,人皆向善作为人的本性或者说行为趋向,理当成为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建构的着眼点。
从根本上说,先秦儒家的人皆向善,强调的是人的人性自觉和意志抉择,这既是礼制秩序建立的人性依据,又是政治运行的理想目标。
孔子作为儒学的奠基者,他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的命题,开启了先秦儒家人性论的研究。
虽然,我们一般都认为孔子对人性问题的关注程度较低,他的人性思想也不被人注意,甚至他的学生子贡也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
但是,孔子的人性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正如唐凯麟指出的:“孔子是儒学的开创者,也是首先关注人性问题的思想家”。
他不仅在人性论上为后学奠定了基本的框架和思路,而且还蕴涵了其后儒学一切人性学说的矛盾发展的内在要素。
第一,“性相近”是指人类具有共同的本性。
虽对这个共同的本性是善是恶,孔子并未言明,但他的人性趋善的思想倾向是可以肯定的。
他说:“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颜渊》),“为政以德”(《论语·为政》),“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等等都说明了孔子的性善倾向。
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思想
乱 。如《 大学》 开篇就说 : “ 大学之道 , 在明明德 ,
在亲民, 在 止 于至善 。 ” 朱 熹认 为 “ 大学 者 , 大 人 之 学也。 ” _ 2 J ( 即是 说 , “ 大学” 就是 关 于 修 身 齐 家
Hale Waihona Puke 作者简介 : 孔祥安 , 男, 中国孔子研究院学术研究部部长 , 副研究 员, 主要从事儒家伦理研究 。
①关于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相关研究成果 : 陈来的《 论道 德的政治——儒家政治哲 学的特质》 , 《 天津社会科学) 2 o l o年第 1 期; 袁 立莉的《 论儒 家德治思 想的哲学基础 》 , 《 学术交流1 2 0 1 0 年第 9 期; 皮伟兵的《 论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 的人性 预设 》 , 《 云梦学刊1 2 0 0 7
价值 。
关键词 : 先秦儒家 ; 为政 以德 ; 仁政德治 ; 哲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 i B 2 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7 2 3 X( 2 0 1 3) 0 2— 0 0 0 1— 0 5
孔、 孟、 苟代表 的先秦儒 家“ 祖述尧舜 , 宪章 文武 ” ( 《 汉书 ・ 艺文 志》 ) , “ 略于天道 , 详 于人 道” ¨ J ( ’ , 注重人 的心性修 养 和社 会 群 体 的礼 乐
摘要 : 孔、 孟、 苟代表 的先秦儒家 , 力倡修身为政 、 民为邦本 、 选贤使能 、 富民强国 、 礼主刑辅等方 面为主要 内容 的政 治哲学思想 。 自 汉武帝 以后 , 这一儒家政治思想便成为 中国封 建社 会政体 的主体 意识和人们社会 生活的主导思 想, 深 刻影 响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 。其 所蕴含 的丰富合理 内涵和博 大精深 的理论体 系, 至今仍有超 越时空 的
先秦诸子思想简介
孔子道德思想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29]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
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30]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
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
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
先秦儒家“仁”学伦理思想探微(中哲)
先秦儒家“仁”学伦理思想探微摘要:中华民族思想实质是儒家主导的,然而儒家思想在先秦时期与后世封建社会,尤其是与近代实则有大不同。
基于此,本文将范围界定在先秦儒家。
首先分析“仁”的含义及延伸,其次就先秦儒家“仁”的分配问题与内圣外王做了有关讨论,最后就有关儒家仁的两个道德两难的困境做了浅要的分析。
以期在现阶段的社会实践中,能重新解读出新的社会价值,重建建人文信仰。
关键词:仁,分配问题,内圣外王,义利观,生死观,道德两难一、“仁”之三讲首先,“仁”思想的内涵与外延。
“仁”是儒家思想的理论核心,据统计“仁”在《论语》中出现有百余次之多,但是始终孔子没有对于“仁”从正面作出过具体的阐释。
从内涵方面讲,通读《论语》,孔子唯一一次触及“仁”之“本”的,便是现在最为流行——“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①1。
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孔子是以“爱人”来解释“仁”,将“爱人”视为“仁”的根本价值本源。
孔子的这个解释,说明他是把“人”作为自己全部学说的对象和中心,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②2。
但是,也应看到《论语》通篇始终没有为“仁”做一个具体的、客观的具有范畴意义的解释,如同道家之所谓“道”。
但是,我们也可做一个关于孔子“仁”界定。
即孔子所提出的“仁”,超出了西周宗法制下的“爱亲”范围和狭隘的制度体制的束缚,从而获得一种“博爱”的特征和进步的人文情怀,因此,仁也就由周公的“爱亲”推演至儒家的“泛爱众”。
但是正如正如张岱年先生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所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1《论语•颜渊》2钱逊.《论语》读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7.150---151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孔子的“爱亲”思想始终也必然不会实现真正的“博爱”。
而是以父母子女的亲情为圆心,以血缘关系为半径的圆,随着人与人的血缘关系的疏远,亲的程度也就依次递减,形成一个由爱父母向爱所有人的不同等级的排列。
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与思想
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与思想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中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儒家经典和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
儒家经典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这些经典记录了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在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通过对人性、政治、道德等问题的思考,构建了一种道德伦理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
儒家经典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仁”,这是一种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关怀和关注。
儒家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要通过修养和教育培养出善行和道德操守。
《论语》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表达了儒家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的思考,即要以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社会的稳定,这也是儒家思想能够在中国历史上长期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个重要的儒家思想是“君子”,儒家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和社会的和谐才能得到实现。
《孟子》提出了君子的标准,君子要具备仁、义、礼、智等美德,通过这种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品德和境界,也可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儒家思想中的“君子”理念,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
除了仁和君子思想,儒家经典中还包含了很多有关教育、政治、修身等方面的内容。
《大学》和《中庸》分别论述了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和安天下的道路。
儒家强调个体和社会的相互关系,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个人可以达到至善的境地,同时也可以影响和改善社会。
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来的统治者们广泛采纳,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经典和思想不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世界其他地区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这些思想也被一些邻近地区的国家采纳并成为了其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基础。
儒家思想强调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也被世界其他文化认可为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先秦各派思想内容概括总结
先秦各派思想内容概括总结先秦各派思想内容概括总结如下: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仁爱”为核心,提倡以仁、礼、义为基本准则的道德伦理体系。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人应该恪守社会规范,尊重他人,并关注公共利益。
儒家追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并通过教育和仁爱之道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个体的成长。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个体与整体的统一,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人应该追求道的境界,放弃功利和欲望,通过跟随道的方式活得自由和自然。
道家不强调社会秩序和规范,而是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倡自我修养和自我的宁静。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非攻”,提倡公平和公正的社会秩序。
墨子认为人应该兼爱,关心他人的利益,并反对战争和暴力。
墨家主张消除差异,追求平等,通过非攻的原则来实现和平。
他们反对太过强调家庭和国家,主张超越界限,实现普世的兼爱。
4.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制和秩序的重要性,追求强权政治和权威主义。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法律和刑罚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法家主张集权的国家统治,以维持国家的稳定和秩序。
5. 名家思想:名家思想主张以言辞和辩论为中心的政治活动,追求个人的名誉和权力。
名家强调辩论的技巧,主张以辞令来实现个人的成功和权力的争夺。
他们重视言辞的艺术和人际交往的能力,追求在政治舞台上的声望和名望。
6. 兵家思想:兵家思想注重战争和军事的智慧,强调战略和统一的指导原则。
兵家主张通过战争来实现国家的利益和统一,认为战争是维持国家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手段。
以上是先秦时期的六大思想流派的内容概括。
这些思想体系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为后世的哲学和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略谈孔子“论政”——兼论先秦儒家政治、伦理相贯通的伦理政治思想
也没 有离 开伦 理 。政 治 、 理 相 贯 通 的思 想 在 他 的 伦 “ 政” 论 中得 到了 充 分 的 体 现 。下 面 我 们 主 要 以《 论
语》 一书 中 的有 关 材 料 说 明这 个 问题 。 在孔 子 弟 子
修炼 , 而是将其与齐家 、 治国、 平天下密切联系起来 。
即是说 , 谈 伦理 没 有 离 开政 治 。 同样 地 , 谈 政 治 他 他
了考察了解 , 于晚年在删《 、书》 订《 、乐》 诗》 《 , 礼》 《 , 赞《 周易》 作《 , 春秋》 的古籍整理和著述 中又注重总 结 为政治 国的历史经 验 , 这使 得 他 的“ 政 ” 思 想 深 论 ,
温 克 勤
( 天津社会科学院 , 天津 30 9 ) 0 1 1
[ 摘
要] 本文考察 了孔子“ 论政” 和孟子“ 仁政” 荀子“ 、 礼治” 以及儒 家经典《 学》 《 运》 《 义》 大 、礼 、祭
篇 与 《 经 》 所 体 现 的 政 治 与 伦 理 相 贯 通 的 伦 理 政 治 思 想 , 从 理 论 上 分 析 了政 治 与 伦 理 的 区别 和 联 系 , 孝 等 并
羔豚 者弗 饰 贾 ( “ ” , 女 行 者 别 于 途 , 不 拾 通 价 )男 途
遗, 四方之 客 至乎 邑者 不求 有 司 , 皆予 之 以归 。 特 别 ” 孔子 是我 国历史 上最 著名最 有影 响 的道德 家 、 思 想家 、 治家 。孔子谈 论 道德 不仅 仅 是讲个 人 的心性 政 是孔 子带领 众 弟子周 游卫 、 、 、 、 、 曹 宋 陈 蔡 楚等诸 侯 国 长达 十三 、 之 久 , 当 时各 国社 会 政 治文 化 进 行 四年 对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儒家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并不是铁板一块,在初期便有很多流派比如思梦学派与荀子学派等。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以下几位: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以好学著称,并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孔子一生的言行论著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三大类: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和美学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与“仁”。
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但是对于当时的社会秩序和制度来讲,体现其秩序的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荀子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思想虽然与孔子、孟子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筹,但有其独特见解,自成一说。
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
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荀子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孔子、孟子在修身与治国方面提出的实践规范和原则,虽然都是很具体的,但同时又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成分。
孔子竭力强调“克己”、“修身"”、“为仁由己”等。
而孟子则以“性善”为根据,认为只要不断扩充其“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求其放心”,即可恢复人的"良知”、“良能”,即可实现“仁政”理想。
董仲舒董仲舒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
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
政治制度伦理
政治制度伦理政治制度伦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的研究中,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强调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关于经济决定论的思想,认为他们不重视人和人类精神的作用,如波普尔就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机械的历史决定论,忽略和否定了马克思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倡导与肯定的闪光点;另一种是夸大马克思篇二:政治制度伦理政治伦理学_中国大学MOOC 扫码下载官方APP 搜索政治伦理学spContent=人类建立和发展“政治”的初衷是什么?制约政治权力的力量源及其边界在哪里?政治有善、恶之分吗?如果说政治是善的,理由是什么?政治是恶的,根据又在哪里?如果你想对政治有所了解,对你的权利进行正确的认知和权威的保护。
那么,政治伦理学就一定会助你通过理性的学习与探索,实现你的政治梦想。
课程概述政治伦理学是关于研究和探索政治的秩序性与道德性的学问,其实质就是回答政治与道德的关系问题,研究政治的规范性边缘,力求解决政治的善的指向性,帮助人们了解国家政体的道德指向性,以及规范政治行为人,即领袖、公务员的政治道德行为。
还政治以本真的面目,使人们把政治的思考还原为一种与个体切身权益紧密相连的常理性思考。
本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学理性、逻辑性较强的基础理论课程。
为此,本课程将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形式,以及穿透中外古今的思想溯源,以大量的理论知识和现实案例,展现政治善的学理依据,讨论现代国家治理、政府管理的伦理意义,规范政治行为人的道德实践。
力求最大限度地帮助学习者:1.加强对政治道德问题的认识,努力提高对现实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能力;正确把握政治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认识政治目的性的伦理意义;3.对政治伦理体系的建构,大体有一个系统而明确地了解;4.深刻理解政治建设的“善”性发展,对完善自身的实践意义。
本课程适用对象所有对现实社会政治问题愿意参与或讨论的公众,并具备相应的政治学、伦理学知识,或者对本问题有浓厚的参与性。
鉴于MOOC的学员来源广泛、知识起点各异,因此,在本课程涉及范围内所提供的学习资料都是可以使用的,对知识难度较大的中外古今思想家及其思想内容不作系统的具体考核要求。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特征及当代价值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特征及当代价值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
儒家道德思想发源于先秦时期,又经历代大儒阐释,千百年来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从启迪人们自觉立身做人、修身养心,到引导为人父母者积善兴家、教子成材;从劝说为政者“修己治人”、“化民成俗”,到对广大民众“导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对全社会进行积极的道德价值导向,到向人们提出一系列相应的具体行为规范,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民族的精神文明智慧,塑造着我们民族的道德取向,给传统中国人提供了稳定的价值支撑和理想认同,是我们的精神宝贵财富。
一、儒家道德思想的主要内容道德的根本宗旨是鼓励人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便并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社会,立身做人。
儒家道德思想就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在人与自我、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上都有一套独有的伦理规范,彰显岀儒家便宜和、尚德的人文理想。
1·关于人与自我的道德内容在处置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儒家倡导必须正确认识自我,通过修身养性达至理想的人格境界。
在生命、道德与人格的关系上,儒家德育思想似乎更注重人的道德价值。
儒家人性观中,不管是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还是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
都强调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达到至善的“圣人”境界。
因此个体存心养性的修身思想便是儒家德育思想的基础。
做为儒家经典的精髓《大学》谈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身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成其身;欲修成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荣其意者,先致其言,格物在格物。
物格而后Though,Though而后静心,静心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成,身修成而后家魏,家魏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就是最出色的表明。
在修身的方法上,儒家首先强调正心诚意。
指出一个人,存有了自我学识的底气与建议,才具有人生学识的基础。
其次,“好学”,“好学近乎言”,“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学”就是非常关键的,“不好仁不好学,其倚也仁义;不好言不好学,其倚也南宫;不好信不好学,其倚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倚也钩;不好勇不好学,其倚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倚也狂。
中国先秦哲学概述
中国先秦哲学先秦一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源头和第一次高潮,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所谓“九流十家”中,最有影响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此外还有兵、名、纵横、阴阳、农等。
他们的学说构成了中华文化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出身没落贵族。
除了五十岁后一度从政之外,一生主要从事教育和文化活动。
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由当时门人及二三传弟子所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中。
《论语》内容丰富,政治思想、哲学、教育、人生日常修养为主要内容。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整理《诗》《书》《春秋》等典籍。
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
在政治上,孔子的理想是复周礼,希望回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时代,但也主张对“礼”加以“损益”。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在政治思想上的创新是纳“仁”入“礼”。
他讲“礼”以“仁”为思想基础;讲仁以礼为政治原则。
“克己复礼为仁”。
“仁者爱人”。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仁”的观念是春秋时新的社全思潮的集中概括。
孔子把仁看成是伦理道德的最高范畴,有许多含义。
其基本含义为“仁者,爱人”,体现了对人的关怀与尊重。
而当时的奴隶主贵族是不把奴隶当人的。
当时流行人殉葬。
孔子作俑以代人,故孔子有“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感叹。
在哲学上,孔子居于唯心唯物之间。
他一方面宣扬。
“畏天命”,“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另一方面又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阳货》)。
一方面“敬鬼神而远之”,另一方面又“不语怪力乱神。
”他没有明确否认鬼神的存在,认为人应当致力于现实生活。
这不是无神论,是进步的。
孔子的认识论具有一致性。
一方面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另一方面,孔子不承认任何人是“生而知之”的,包括他自己在内:…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抽象地肯定有先验的知识,具体认为任何知识都是通过闻见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