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1)

合集下载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1平均数22-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1平均数22-人教版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课题平均数二、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第一节《平均数》。

三、教材分析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平均数是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以及除法运算的意义基础上教学的。

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对平均数的处理,更加突出其统计意义。

通过“两队人数不同不能用总数比较”这一思维的矛盾,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进而发现运用平均数作比较的必要性。

四、学情分析由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2.过程与方法:体验探究平均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的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引入。

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出示情境图片。

老师有一个三层的小书架,每层分别放着6个黄球,7个红球,2个绿球。

看上去不整齐,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球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并上白板课件展示成果。

(2)教师提问:现在每层都有5个球了,“5”与原来每层的球数相比较,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数?(3)教师:5就是6,7,8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根据这个课题,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

(1)理解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2)探究怎样计算平均数;(3)了解平均数的代表意义。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一课时 平均数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一课时 平均数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 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平均数。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

2.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概念。

2.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出示一组数据,如:5、7、9、12、15,让学生观察这组数据,并提问:这组数据有什么特点?2. 学生可能会说,这组数据有5个数,有的大,有的小。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这组数据有大有小,但是我们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这个数就是平均数。

二、新课1. 老师讲解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 老师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平均数。

3. 老师出示例题,如:小明5天共卖出45个苹果,平均每天卖出多少个苹果?老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45÷5=9,所以小明平均每天卖出9个苹果。

三、练习1. 老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老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四、总结1.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说出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老师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明白学习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同时,我也注重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平均数。

在练习环节,我出示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讲解。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例1)课件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例1)课件

这条河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 小明身高140厘米,他下水游泳, 会不会有危险? 冬冬
在我们生活中,平均数无处不在,
请你读一读下面的话:
1.春节期间丽江旅游人数平均每天为3万人。 2.丽江旅游收入平均每天为500万元。 3.丽江今年三月份平均每天气温是15摄氏度。 4.我校四年级学生平均年龄是10岁。 5.我校四(1)班平均身高是125厘米。 6.王老师家2015年平均每月用电85千瓦时。
本数
8
6
9
8
14
平均每人捐了几本?
(8+6+9+8+14)÷5 =45÷5 =9(本) 答:平均每人捐了9本。
三、知识运用
2. 下表是某小组6名同学的身高和体重情况。
姓 名 刘子涵 139 34 李 强 高 风 陈 莉 宋东晓 139 36 张思思 137 33
身高∕cm 体重∕kg
140 38
135 35
14 12
11
15
总数量
份数
(14 + 12 + 11 + 15)÷4 =52÷4 (总数量÷总份数 =平均数)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想一想
1、13这个平均数是每个同学实际收集的数量吗?
平均数表示的是几个人的平均水平。
小 比最小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______ 大 。 2、平均数比最大的数_____,
138 34
请你算出这些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各是多少。
(139+140+135+138+139+137)÷6 (34+38+35+34+36+33)÷6 =828÷6 =210÷6 =138(cm) =35(kg)
测量本班同学的身高和体 我算的是平均身高。 我算的是平均体重。 重,并计算出全班同学的 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参赛选手,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解读。

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来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从而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等。

平均数是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以及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

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对平均数的处理,更加突出其统计意义。

通过“两队人数不同不能用总数比较”这一思维的矛盾,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进而发现运用平均数作比较的必要性。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实际,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经历求平均数的过程,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内容有着明确的要求: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因此教学重点确立为: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但不表示每一个数据本身就是完全相同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这样一个虚拟的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于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理解起来还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学难点确立为: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有恰当的学法、教法,需要一定的教学手段。

2015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材分析】

2015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平均数》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个内容被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之内,作为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

它是在学生四年级上册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以及学会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它与以后学到的中位数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但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平均数的知识,不仅仅让学生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还要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

平均数教案人教版

平均数教案人教版

平均数教案人教版【篇一: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平均数》教案】123【篇二: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篇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学情分析:教材把“平均数”编排在统计中进行教学,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空难。

因为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引入新课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有美术小组等。

这是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在上周的表现怎么样?(课件出示照片和视频)二、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师: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借助刚才的视频和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题)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课件)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课件)
• 方法一:运用公式法:平均数=总数÷总份数
• (137+150+143+145+155)÷5
• =730÷5
• =146
• 方法二:移多补少
• 150-137=13(厘米)
• 143-137=6(厘米)
• 145-137=8(厘米)
• 155-137=18(厘米)
• (13+6+8+18)÷5=9(厘米)
例题5 求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 解析: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因为要求的是“往返” 的平均速度,所以总路程是2个36千米。总时间包括去 的时候的时间和返回的时间共4+2=6 (小时)。
(36x2)÷(4+2)
=72÷6
=12(千米/小时)
答: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12千米。
练习5
1、甲乙两地相距240千米,一辆汽车
(3×46+4×53)÷7 =350÷7 =50(吨) 答:这个炼钢厂平均每天炼钢50吨。
例题 2 晶 晶 的 语 文 前 四 次 测 试 的 平 均 成 绩 是 8 6 分 , 她 想 通 过 第 5 次 测 试 将 五 次 的 平
均成绩提高到88分,那么在第5次测试中,她语文至少要考多少分?
练习 2
A:64个
B:72个 C:96个 D:97个
答案:C
练习 2
有六个数排成一列,他们的平均数为 27,前四个数的平均数为23,后三个 数的平均数为34,第四个数是多少?
(23×4+34×3)-(27×6) =(92+102)-162 =194-162
=32 答:第四个数是32.
例题3
五一班同学数学考试平均成绩91.5分,事后复查发现计 算成绩时将一位同学的98分误作89分计算了。经重新计 算,全班的平均成绩时91.7分,五一班有多少名学生?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平均数说课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平均数说课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平均数说课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说课稿《平均数》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第一课时的内容。

现在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和目标确定教材在“简单的数据整理”之后编排了“平均数”这一课,可以看出平均数与统计知识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可以说,平均数是统计知识中的一个信息数,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测、探究等活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对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估算能力、统计概率的思想和方法已成为未来公民必备的常识。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索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参与、体验、应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构建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3、渗透“移多补少”“估算”等数学思想动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数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应用。

二、教法、学法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拫据这一基本理念和本课知识学生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我采用尝试教学法为主。

激励、演示、迁移为辅的教学方法。

学生采用观察分析、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流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下: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应用拓展→回顾小结下面我从这四个环节谈谈我的教学设计第一环节:情境导入1、出示课件: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2、师小结:像这样,几个不相等的量,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会得到一个相等的数,我们把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揭示课题:平均数)第二环节:探求新知1.设置知识冲突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平均数,那是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用这个方法呢?我来到学生中间,叫起一名同学和他比身高,问到如果求我们两人的平均身高用这个方法行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课件_第八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_第1节 平均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课件_第八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_第1节 平均数
这样比较不公平,因为 两队的人数不一样啊! 男生:19+15+16+20+15=85(个) 女生:18+20+19+19=76(个) 85>76
用每队的平均成绩 比较可以吗?
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 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好。
男生队的平均成绩 (19+15+16+20+15)÷5 =85÷5 =17(个) 女生队的平均成绩 (18+20+19+19)÷4 =76÷4 =19(个)
2.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第5题。 5.快乐蛋糕店的草莓蛋糕最近5天的销售情 况如下图。
(8+12+11+9+10)÷5 =50÷5 =10(个) 答:明天做10个草莓蛋糕合适。
返回目录
课堂小结 1.把多的塑料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 的塑料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 2.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时,
3.(重点题)福娃宝宝学英语。
单词数/个
3.(重点题)福娃宝宝学英语。
算一算,平均每个福娃宝宝学了多少个单词?
(11+19+16+18+16)÷5 =80÷5 =16(个) 答:平均每个福娃宝宝学了16个单词。
返回作业2
4.(探究题)刘叔叔卖水果,第一天卖了 75千克,第二天和第三天平均每天卖72千 克。这三天平均每天卖多少千克?
返回作业2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随 堂 练 习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1.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 姓名 杨欣宇 王 波 刘真尧 马 丽 唐小东 8 6 9 8 14
本数
平均每人捐了几本? (8+6+9+8+14)÷5 =45÷5 =9(本)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新人教版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测试卷(有答案解析)(1)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新人教版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测试卷(有答案解析)(1)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新人教版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测试卷(有答案解析)(1)一、选择题1.小东看一本故事书,前4天共看68页,后3天共看72页,小东平均每天看多少页?正确的算式是()。

A. 72÷3B. 72÷3+68÷4C. (68+72)÷(4+3)2.我和3位同学共搬了360本书,平均每人搬了多少本书?正确的列式是()。

A. 360÷4B. 360÷33.气象站在一天的3点、7点、14点、20点测得的气温分别是8℃、15℃、24℃、17℃,求这天的平均气温。

正确的列式是()。

A. (8+15+24+17)÷4B. (8+15+24+17)÷(3+7+14+20)4.某超市甲乙两种产品,9-11月份的销售情况如图:●注:深颜色是乙品牌.现有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9-11月,每月的销量都是甲品牌大于乙品牌;②9-11月,甲品牌的利润大于乙品牌;③9-11月,甲乙两种产品的平均销量都在150件以上;④照这样估计,12月份的销量应该很乐观.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④D.①②③5.三年级有2个班,每个班有45名同学,一共捐款720元,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不正确的算式是()A. 720÷2÷45B. 720÷(2×45)C. 360÷2×456.笑笑语、数、外三科考试成绩的平均分是92分,已知数学得95分,外语得93分,那么她的语文成绩()平均分.A. 低于B. 等于C. 高于7.下面是小明的田径考试成绩,他跳高的成绩是()分项目跑步跳高跳远平均分分数 70 ? 85 83A. 79B. 80C. 93D. 948.四(3)班同学的平均体重35千克,五(3)班同学的平均体重42千克。

小利在四(3)班,小军在五(3)班,小利比小军()。

A. 重B. 轻C. 有可能重,有可能轻,也有可能一样重9.在下面的统计图中,横线所在位置能反映这4个数的平均数的图是().A. B. C.10.在今年的“慈善日”捐款活动中,淘气和笑笑平均每人捐款45元,奇思捐款36元,他们三人平均每人捐款()元。

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

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

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P90-92)【教学目标】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产生的价值,通过分析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发展统计观念,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和经验。

2.掌握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在具体问题解决中初步体会平均数的敏感性和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预设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揭示课题:平均数设疑:你在生活中听说过平均数吗?2.创设情境:四(5)班的男生和女生要组织一次一分钟踢键子比赛,女生队选拔选手时进行测试的成绩如下。

女生队选拔成绩单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引导建立平均数的意义,研究求平均数的方法:设疑:你觉得用哪个数据代表每个女生的成绩比较合适?引导解疑:杨羽一一17个曾诗涵——19个(移多补少)李玲一一18个(合并均分)2.引导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设疑:19个和18个能分别代表曾诗涵和李玲每次踢健子的水平吗?解疑:(1)独立思考,同桌讨论。

(2)组织交流,相机引导: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平均数的虚拟性。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请比较男生队和女生队的比赛成绩,哪个队的成绩更好?(1)看了这个比赛成绩单?你有什么想法?(人数不同,不公平)(2)设疑:该怎么办?(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交流)(3)小结:平均数的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价值。

2.参加踢健子比赛的5名男生年龄如下王小飞:10岁刘东:9岁李雷:10岁谢明明:11岁孙奇:10岁(1)他们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2)如果40岁的姚老师也加入踢健子游戏中,那么六人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3)计算完毕你有什么想法?(要点:平均数的敏感性及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3.判断说理:王小飞身高1. 4米,一定可以安全趟过一条平均水深1.2米的小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知识点梳理
平均数:
1.求平均数的方法:
(1)数据较少:移多补少法.
(2)常用方法:先合后分计算:总数÷份数=平均数
2.平均数能清楚地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条形统计图:
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以后就得到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

复式条形统计图要有图例。

复式条形统计图有横向和纵向两种。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用两个单位长度表示一个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
怎样画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准备尺子,铅笔,橡皮等画图工具。

2.注意写单位,画中坐标和横坐标还有日期名字还有横坐标上的“0”。

3.假如位置有限,例如说0到10,到20,假如你写到200,位置绝对有限,你可以在0的上面画波浪线,然后写100(当然其他数也可以,但最标准的还是画闪电线)。

4.例如上图两者要有不同的颜色,假如没有色笔,第一个可以画斜线,第二个可以涂得严严实实。

5.在每个图的下方都要写标题。

复式条形统计图:
【特点】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

【优点】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多少。

后把这些直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很容易看出两者数量的多少。

平均数(1)(课件)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平均数(1)(课件)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课堂练习
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学习用品的情况。
姓名 本数
小红 9
小王 6
小明 7
平均每人捐了几本? (9+6+7+8+15)÷5
=45÷5 =9(个) 答:平均每人捐了9个。
小丽 8
笑笑 15
注意:
笑笑4班的跳绳平均成绩是95个,小明3班的 跳绳平均成绩是88个,那么小明和笑笑谁跳 的更多?
我们求出平均每人收集13个瓶子,是表示他们四 人中某一个人实际收集了13个瓶子吗?
姓名
小红
14个
小兰
12个
小亮
11个
小明
15个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 1 2 3 4 5 6 7 8 9 1 1 1 1 1 1 数量 / 个 0 1 2345
平均数并不是每个人收集 的实际数量,每个人收集 的数量可能比平均数多, 或者少,或者相等。但平 均数一定在最小的数与最 大的数之间,随数据的变 化而变化。
平均数
学习目标
1、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预习反馈
同学们,思考一下,七个小矮人的平均身高是50厘米,后来白雪公主来了, 他们8个人的平均身高变为65厘米那么白雪公主的身高是——厘米
先来了解一下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1、平均数可以反应一组数据的情况。平均数 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而不是具体的 某一个数据。 2、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 3、还可以用“总数÷总份数”的方法求平均 数。
首先我们不能确定谁更多,因为平均数只能 反映两个班级学生跳绳的总体情况,是一个虚拟 的数,不能确定个别对象的跳绳数量,所以不能 确定谁更多。
数量关系式: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了解过后,我想同学们应该有解题思路了吧:

《平均数》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

《平均数》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

《平均数》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例1、例2的学习内容。

小学数学所认识的平均数指算术平均数,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份数所得的商,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具有代表性、虚拟性和敏感性等特性。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分类与整理、数据的收集整理,有对数据进行简单收集与整理的学习经验,具有初步的数据意识,掌握了平均分和除法运算的含义。

但是,平均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居家学习期间同学们缺乏体育锻炼。

于是,复学后,学校打算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趣味运动会。

其中一分钟掷球比赛吸引了四年级的同学。

四1班的张林和其他三名同学进行了一场团体训练赛。

从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预设:这队共有四个人,其中张林投中8个,赵琦投中5个,李一博投中11个,王佳硕投中9个。

师:观察分析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会提问题是学好数学的开始。

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

你能提出一个和平均数有关的数学问题吗?预设:第一小组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球?师:这个问题要求的就是“平均数”。

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设计意图:根据实际情况,创设召开趣味运动会的情境,自然巧妙地引入新课。

特别是让学生自主提问,开放了课堂,发散了思维,同时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主探索,建构意义 1.探索平均数的求法。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在练习纸上写出你的答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8-1 平均数》教案 (1)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8-1 平均数》教案 (1)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8-1 平均数》教案 (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平均数的概念,能够运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爱学习、爱思考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用算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教具:小黑板、彩色粉笔、练习册。

3.教辅资料:平均数的例题和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利用举例法引入平均数的概念,例如:班级的身高平均数是如何计算的。

第二步:讲解1.准确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第三步:练习1.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计算练习,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配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步:归纳总结1.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册上关于平均数的练习题。

2.思考并整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何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实例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这一知识点。

下节课可以进一步深入,引导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并引入相关拓展知识。

以上即为本次课程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平均数的相关知识。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新人教版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检测卷(含答案解析)(1)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新人教版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检测卷(含答案解析)(1)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新人教版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检测卷(含答案解析)(1)一、选择题1.小军语、数、英三科的平均数是94分,其中语文92分,数学97分,英语()分.A. 94 B. 93 C. 922.气象站在一天的3点、7点、14点、20点测得的气温分别是8℃、15℃、24℃、17℃,求这天的平均气温。

正确的列式是()。

A. (8+15+24+17)÷4B. (8+15+24+17)÷(3+7+14+20)3.两个小组比赛做仰卧起坐,成绩如下:第一小组有4人,一共做了28个,第二小组4人,一共做了24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

A. 第一小组B. 第二小组C. 无法比较4.如图是某校初一年级各班的人数统计图,根据图回答该校初一总人数和初一(4)班占初一级总人数的百分数分别是()A. 204和百分之五B. 200和百分之二十C. 200和百分之四D. 204和百分之四5.某地去年最后四个月的降水量如图,这个地方在这四个月里每月平均降水量()毫米.A. 147B. 98C. 96D. 866.某小学六(1)班环保小组的5名同学记录了自己家中一周内丢弃塑料袋的数量,结果如下(单位:个):32,25,27,26,25.如果该班有45名同学,根据提供的数据估计本周全班同学各家共丢弃塑料袋大约()A. 900B. 1080C. 12157.在为四川雅安灾区捐款中,小明所在班级平均每人捐款10.5元,小红所在班级平均每人捐款12元,小明和小红相比,()A. 小明捐得多B. 小红捐得多C. 两人捐得一样多D. 无法确定8.小明的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1分,语文、数学的平均成绩是93分,他的英语成绩是()A. 87B. 85C. 909.在下面的统计图中,横线所在位置能反映这4个数的平均数的图是().A. B. C.10.小东所在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63cm,小刚所在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60cm。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8-1 平均数》教案 (4)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8-1 平均数》教案 (4)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8-1 平均数》教案 (4)一、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能够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日常问题。

2.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理解。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掌握。

3.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一种集中趋势的表现。

•让学生灵活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8-1 平均数》。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案、学生练习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让学生回顾上次课学习的内容:什么是平均数,我们为什么要求平均数。

2. 学习新知识•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中间值。

•演示如何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让学生跟随计算。

•给学生布置练习,让他们独立计算不同数据集的平均数。

3. 拓展练习•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平均数来解决,如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统计等。

4. 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强化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册上关于平均数的习题;2.收集家庭成员的身高数据,计算家庭成员的平均身高;3.思考身边哪些事情可以用到平均数来解决。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帮助他们掌握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的情景练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应用更复杂的数据集,让学生掌握更多关于平均数的知识和技能。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8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8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知识点梳理
二、复式条形统计图
1.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与单式条形统计图基本相同,只是在每组数中有两个数据,需要用两种不同的直条来表示,同时要注明图例。
2.看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可以运用横向、纵向、综合对比等不同的方法观察,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获取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与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只是形式上不同,其他都相同。当数据的种类不多,但每类数据又比较大时,用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比较方便。
3.求平均数的方法。
(1)移多补少法: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从多的数中拿出一部分分给少的数,使它们变成相同的数,这个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2)公式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注意:解决平均数问题,只要紧紧抓住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式,找出题中总数量和对应的总份数即可。 不是几个数相加就除以几。
4.解决平均数问题要灵活运用计算公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平均数×总份数=总数量,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用于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化都会引起这组数据平均数的变化。
画复式条形统计图时一定要标明图例。
注意绘制统计图时直条的宽度是相同的,直条间的间隔是相等的。
确定纵轴单位长度所代表的数量时,要根据已知数据中最大数和最小数综合考虑。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8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知识点梳理
一、平均数
1.平均数的意
2.平均数的应用: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进行比较的一个标准。尤其在两组数据个数不相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身边的数学,数学无 处不在。用学生熟悉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 活素材,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 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 要构建生活课堂,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题 活动中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发现, 感受数学的魅力。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数量 / 个
他们说的对 还有别的办 法吗? 吗?
再平均同样多,可以先 把该小队收集的矿泉水 瓶的总数量求出来。
总数量 ÷ 总份数 = 平均数 我们知道了什么 是平均数,怎样 求平均数呢? (14+12+11+15) ÷ 4 = 13 (14+12+11+15)÷4 13就是这4个数 =52÷4 的平均数。 也就是相当于,把我 =13(个) 们小队收集的矿泉水 瓶平均分成 4份。 答:环保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 13 个废旧饮料瓶。
姓 名 身高∕cm 体重∕kg
刘子涵 139 34
李 强 140 38
高 风 135 35
陈 莉 138 34
宋东晓 139 36
张思思 137 33
(139+140+135+138+139+137)÷6 =828÷6 =138(cm) (34+38+35+34+36+33)÷6 =210÷6 =35(kg)
600克
400克
还可以将两杯水倒入一 可以将多的水的杯子向 个容器里,在向两个杯 少的水的杯子倒水,直 子倒入一样多的水。 到两杯水一样多……
二、自主探究 1 你们小队平均每人 收集了多少个?
环保小队的同学们利用周末 收集了很多废旧的饮料瓶。
姓名 小红 小兰 小亮 小明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 怎样才能使4个人收集的矿 把收集的矿泉水的瓶 道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 泉水瓶子个数一样多呢? 子多的移给收集的矿 通过移多补少可以 泉水的瓶子个数少的 看出平均每人收集 人。 了13个。
2. 下表是某小组6名同学的身高和体重情况。
姓 名 身高∕cm 体重∕kg 刘子涵 139 34 李 强 140 38 高 风 135 35 陈 莉 138 34 宋东晓 139 36 张思思 137 33
请你算出这些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各 是多少。 还记得平均数
怎么求吗? 提示:总数量÷总份数 =平均数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平均数(1)
R·四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 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解答。 2.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能对数据分析结果 做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发展学生解决问题 的能力。
学习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一、引入新课 大家的方法都很好!今 怎样分才能使每个杯 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 你有什么好 子里的水一样多? 朋友——平均数。 的方法吗?
答:这些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8cm,平均体重是35kg。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 “移多补少”法:把收集的矿 1均数的求法,一共 泉水的瓶子多的移给收集的矿 有几种方法呢? 泉水的瓶子个数少的人。
2
公式法:就是先求出4个人一共 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子,再 除以总份数,求每一份是多少。
三、巩固深化 1. 育新小学四年级2个班参加植树活动, 第一天植树32棵,第二天植树28棵,第三 天植树36棵。平均每天植树多少棵?下列 计算正确的算式是( A ) A.(32+28+36)÷3 B.(32+28+36)÷4 C.(32+28+36)÷2
四、课堂小结
平均数(1) (1)移多补少法
(2)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14+12+11+15)÷4 =52÷4 =13(个)
五、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六、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求平 均数作为一种统计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很广。本节课,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 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用心去感受数学、 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我也受益匪浅,并认识到了以下几点:
1. 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
姓名 杨欣宇 王 波 刘真尧 马 丽 唐小东
本数
8
6
9
8
14
平均每人捐了几本?
这道题应该怎样解决呢?
再平均分成5份,求 可以先把总数量求出来。 1份是多少。 总数量:8+6+9+8+14=45(本) (8+6+9+8+14 ) ÷ 5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45÷5 =45÷5 =9(本) =9(本) 答:平均每人捐了9本。
2. 快乐蛋糕店的草莓蛋糕最近5天的销 售情况如下图。 (8+12+11+9+10)÷5 =10(个)
明天我要做多少个 草莓蛋糕合适呢?
3.一辆汽车,前4小时行驶了240千米,后5 小时行驶了327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 米?
(240+327)÷(4+5) =567÷9 =63(千米) 答:平均每小时行63千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