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 诗五首课文全解 语文版
【最新审核】语文版语文七上第25课《诗五首》ppt课件3
句式运用:问句结尾,可见诗人对亲人 的强烈思念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1、《夜雨寄北》一诗中,哪是现实, 哪企盼、希望?
2、“未有期”反应了诗怎样的情绪 ? 对不得归的无奈和愁苦
3、“巴山夜雨涨秋池”既写回归的艰难 ( ) 愁绪之多
又渲染了(
) 此句中的“涨”
改为“不好满。”“好涨不”好字?富为有什动态么,?既写出了巴山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 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 的秋池。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 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 绵绵深重。
品读欣赏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却话巴山夜雨时。
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 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 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 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 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 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 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 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 “送”的主题。
凉,别离中寄寓乐观豁达的感情。 一洗古送 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 远,独树碑石。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品读、停顿、会意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 归期/ 未有期,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
品读欣赏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 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 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品读欣赏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 重逢的时候。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第25课《诗五首》课件 语文版
一片冰心在玉壶。 以称这一带为吴。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 带为楚 山。
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 正直。
• 杨花/落尽/子规啼, • 在柳絮落光杜鹃啼叫的季节 •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县,要经过雄
溪辰溪等五溪
• 我寄/愁心/与明月, • 我把我的思念托付给明月 • 随风/直到/夜郎西。 • 随风一直到夜郎以西那遥远的西
南边地
寄心,让李白与明月融为一体, 明月已成了李白的化身,形影相 随送朋友,通过想象,使明月人 格化,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
• 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和同情 之情,对当时官僚制度的厌恶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
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 的花草。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的风声传来了,海上掀起巨 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 宇宙吞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 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高大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亦为之 激荡;睁大眼睛远望,归巢的飞鸟都尽 收眼底。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 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 诗中以饱满的 热情形象地描绘 了这座名山雄伟 壮观的气势,抒 发了作者青年时 期不怕困难、敢 于攀登,俯视一 切从实际出发切 的豪情和气慨
• 为了突出江南春色,诗人选取了哪些 具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
莺、绿树、红花、水村、山郭、 洒旗、春风、寺院、楼台、烟雨
• 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 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 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 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 矣。”
教师参考用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诗五首课文分析pdf新版语文版【含答案】
诗五首杂 诗这原是一组组诗,共三首,教材选的是第二首。
全诗以白描手法写来,于平淡无奇中简洁而形象地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人们常把“他乡遇故知”当作人生一大喜事。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在他乡异地忽然遇到来自故土的旧友,自然唤起强烈的思乡之情。
一般说来,短诗尽量避免重言。
本诗开篇却连用两个“故乡”:“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看似重复,实则形神毕现地表达了离家游子的欣喜之情。
“应知”一词近乎口语,又略带主观臆测,却生动地表现出“我”急于了解故乡风物人情的殷切乡思。
短短十个字,把“我”在特定情境下的感情、心理、神态等刻画得栩栩如生。
所谓“故乡事”,包括宗族家眷、邻里乡情、风物民俗等等,应该很多很多,可诗中只问“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为什么“我”唯独眷恋着“绮窗前”的寒梅呢?人的思乡之情,往往是和那些跟自己关系密切的事物相联系的。
可以这样设想,绮窗前的寒梅与“我”在家乡时的生活息息相关。
它使“我”想起家人朝夕相处的亲情,想起友人围炉夜话时的温馨……这里的寒梅已不再是纯粹的客观事物了,它已被诗化、典型化了,成为一个意象。
诗人正是通过“寒梅”这个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了。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平淡,却又韵味无穷,真正是“大巧若拙”。
这恰恰体现了诗人的功底。
附《杂诗》另两首:其一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其三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夜雨寄北这首诗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其夫人。
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前句“君问归期”,是妻子在问,“君”即妻子;“未有期”,是游子在答,“游子”即丈夫。
这样一问一答,足见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
但这问答,是彼此相隔一方,并非一处;不仅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
继之“巴山夜雨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亦且惨淡,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原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原文内加翻译25〈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
这里,就有两位这样的儿童。
读懂这两则故事,谈谈你的感想。
目录⏹咏雪————————————————原文⏹咏雪————————————————翻译⏹陈太丘与友期————————————原文⏹陈太丘与友期————————————翻译⏹研讨与练习一、⏹研讨与练习二、⏹研讨与练习三、咏雪①谢太傅②寒雪日内集③,与儿女讲论文义④。
俄而⑤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⑥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⑦。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⑧,左将军王凝之⑨妻也。
⏹①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②〔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死后追赠为太傅。
⏹③〔内集〕家庭聚会。
⏹④〔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⑤〔俄而〕不久,一会儿。
⏹⑥〔胡儿〕即谢朗。
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
做过东阳太守。
⏹⑦〔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⑧〔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
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⑨〔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咏雪[翻译]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语文版七上语文第25课《诗五首》之淮上与友人别课件
郑谷(公元848—909年),字守愚,袁州宜春 (今江西宜春)人。其父郑史,其兄郑启,均为唐代诗人 。受父兄熏陶,郑谷七岁便能诗,“自骑竹之年则有赋咏 ”。当时著名诗人、诗论家司空图“见而奇之,拊其背曰 :当为一代风骚主”。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 郑谷考中进士,官至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他写的一首 《鹧鸪》诗声名远播,因而又有“郑鹧鸪”之称。他与许 棠、张乔、任涛等九位同辈人经常唱和往还,诗名颇盛, 被誉为“芳林十哲”。唐乾宁年间,郑谷“独守义命之戒 ,而不牵于名利之域”,毅然归隐故乡的仰山,过着“好 句未停无暇日,旧山归老有东林”的隐居生活。郑谷一生 作诗不下千首;因曾“寓居云台道舍”,故称诗集为《云 台编》,一名《宜阳集》,又叫《郑守愚文集》,共分上 、中、下三卷。另著有《宜阳外编》、《国风正误》等书 籍,有的著作已失传。《全唐诗》收入郑谷的诗歌共有三 百多首。
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我 却要往长安而去。 互道一声珍重,各奔前程
数声风笛离亭晚,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鸣。
春天里的 离别
“扬子江”,长江的别称,这里点明了“与友人 别”的地点,而“杨柳春”三字则点明了季节。
杨花愁杀渡江人。 柳絮乱飞,愁坏了渡江的游人。
杨花:飘飞的柳絮。“愁杀”二字,将友人 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了极至。
依依惜别的 几声风笛,带着凄清怨慕,飘入离亭宴上正要 分别的友人耳中,更是显出千钧愁情。 深情 君向潇湘我向秦。
鹧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芳林十哲”
郑谷、许棠、任涛、张口、李栖远、 张乔、喻坦之、周谷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五首》课文全解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五首?课文全解内容预览:25.诗五首【根底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鬓毛衰:耳边的头发疏落。
城阙:城墙和宫殿 ,这里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五津:指岷江上的五个大渡口 ,这里指杜少府即将赴任的地方。
津 ,渡口。
宦游人:远离家乡 ,出外做官的人。
天涯:天边 ,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近邻。
酬:酬答 ,这里指因别人赠诗而作诗应答。
弃置:这里指被贬谪。
翻似:倒好似。
侧畔:旁边。
万木春:意思是万木逢春 ,生机勃勃。
寄北:寄给北方的友人。
何当:何时 ,什么时候。
杨花:指柳絮。
离亭:驿亭。
古人往往在驿亭送别 ,所以称“离亭〞。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⑴贺知章〔约659~约744〕唐代诗人。
字季真。
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武后证圣初(695)进士及第。
授国子四门博士。
开元中,累迁至太子宾客、秘书监。
天宝初 ,上疏请度为道士 ,求还乡里 ,玄宗制诗赠行 ,诏赐镜湖剡川一曲。
不久去世。
贺知章少时即以文词知名,性旷达,善谈说。
晚年尤放诞,不拘礼度,尝邀嬉里巷 ,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经常醉后属词 ,文不加点 ,动成卷轴。
又擅长草隶 ,人共传宝。
在长安时 ,与李白一见而为忘形之交 ,称白为“谪仙人〞。
七言绝句清新婉曲 ,颇饶韵致。
如?咏柳?、?回乡偶书? ,均为人所传诵。
?全唐诗?编存其诗1卷。
事迹见?旧唐书·文苑传?、?新唐书·隐逸传?。
⑵李商隐〔813~858〕 ,字义山 ,号玉谿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唐代后期 ,统制集团内部党派斗争剧烈 ,而李商隐与当时刘党、李党都有关系 ,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 ,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 ,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
牛党掌权后 ,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 ,郁郁不得志 ,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
46岁时死在荥阳。
李商隐的诗歌 ,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 ,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 ,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 ,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 ,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
语文版七上语文【课件二】第25课诗词五首
1、《夜雨寄北》一诗中,哪是现实, 哪企盼、希望? 2、“未有期”反应了诗怎样的情绪? 对不得归的无奈和愁苦 艰难 3、“巴山夜雨涨秋池”既写回归的() 愁绪之多 “涨”改为“满”好不 又渲染了()此句中的 好?为什么? 不好。“涨”字富有动态,既写出了巴山 山水注入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了诗 人的愁思之绵绵。
• 九月,革新失败,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 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 湖南常德)司马。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 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 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一字衍)年,自朗 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 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后来又担任过夔 州刺史、和州刺史。所到之处,访问疾苦 ,关心民瘼,写了不少诗篇。宝历二年冬 ,从和州奉召回洛阳。二十二年的贬谪生 涯至此结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选自《王子安集
》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年十四举幽素科,授朝散郎,时诸王好斗鸡, 他为沛王写了向英王鸡挑战的檄文,触怒唐高宗 。后任虢州参军,犯死罪,遇赦革职。往海南探 父,因溺水受惊而死。有《王子安集》二十卷。 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抒发政治感慨、隐 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一起倡导文学革新,其中王勃成就最大。
大意: 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途的人, 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 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内: 四海之内,即全中国。 在这诗人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 即将远行的友人:“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 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 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诗人用广阔博大 的胸襟去劝慰友人,表达了诗人相信真挚友情 不因时空改变而改变。
七级语文上册 25.诗五首 课件 语文(通用)
鹧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芳林十哲”
郑谷、许棠、任涛、张口、李栖远、 张乔、喻坦之、周繇、温宪、李昌符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
郑谷
“扬子江”,长江的别称,这里点明了“与友 别”的地点,而“杨柳春”三字则点明了季节
•
12、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2021/5/112021/5/112021/5/11Tuesday, May 1疑梦,相悲各问年。。2021/5/112021/5/112021/5/112021/5/115/11/2021
•
14、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2021年5月11日星期二2021/5/112021/5/112021/5/11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2021/5/112021/5/112021/5/112021/5/11
专家告诉
•
12、世间成事,不求其绝对圆满,留一份不足,可得无限完美。。2021/5/112021/5/112021/5/11Tuesday, May 11, 2021
•
13、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2021/5/112021/5/112021/5/112021/5/115/11/2021
•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2021年5月11日星期二2021/5/112021/5/112021/5/11
指能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
郑谷(公元848—909年),字守愚,袁州宜春 (今江西宜春)人。其父郑史,其兄郑启,均为唐代诗人。 受父兄熏陶,郑谷七岁便能诗,“自骑竹之年则有赋咏”。 当时著名诗人、诗论家司空图“见而奇之,拊其背曰:当 为一代风骚主”。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郑谷 考中进士,官至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他写的一首《鹧 鸪》诗声名远播,因而又有“郑鹧鸪”之称。他与许棠、 张乔、任涛等九位同辈人经常唱和往还,诗名颇盛,被誉 为“芳林十哲”。唐乾宁年间,郑谷“独守义命之戒,而 不牵于名利之域”,毅然归隐故乡的仰山,过着“好句未 停无暇日,旧山归老有东林”的隐居生活。郑谷一生作诗 不下千首;因曾“寓居云台道舍”,故称诗集为《云台 编》,一名《宜阳集》,又叫《郑守愚文集》,共分上、 中、下三卷。另著有《宜阳外编》、《国风正误》等书籍, 有的著作已失传。《全唐诗》收入郑谷的诗歌共有三百多 首。
初中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课文解析
《桃花源记》课文解析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郡人靠捕鱼为生。
【注释】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
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一带。
业:从事某种职业。
【段析】第一句话交代了故事的主人公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译文】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
【注释】缘:沿着。
行:走,这里指划船而行。
之:的,结。
构助词。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文】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长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
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
【注释】逢:碰到,遇到。
夹岸:指溪两岸。
杂:混杂,不纯。
芳草:香草。
鲜美:鲜嫩美丽。
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段析】“忽逢……缤纷”,这几句写桃花源外桃林的景色。
清澈的溪水蜿蜒流动,两岸茂密的桃花林,似红云,似晚霞;地面上青草葱绿,香气袭人。
红花绿草,潺潺流水,宁静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把人带入一个纯美空灵的境界,引起了读者对桃花源深深的向往。
渔人甚异之。
【译文】渔人非常诧异。
【注释】甚:很。
异之:对此感到诧异。
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注释】复:又。
欲:打算,想。
穷:穷尽。
【段析】第一部分(1):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这是故事的开端。
(①为什么要交代故事发生的年代和渔人的职业? ②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了,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隐约好像有光似的。
【注释】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便:副词,就。
若:如同,像。
【段析】“林尽水源……若有光”,这一句叙述了渔人“穷其林”的结果。
语言平淡,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
水源尽头的小山上有一个小山洞,似乎还透着光。
“仿佛”二字运用得既灵活又贴切,因为山口很小,自然光线不很明亮,用“仿佛”二字正可描绘出光线暗弱;洞口若明若暗显得很隐蔽的情状,更符合桃花源五六百年来未被人发现的情理。
语文版七上语文【课件】第25课诗词五首
杂诗(其一)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杂诗(其三)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愁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作者:王绩 朝代:唐 体裁:五古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菜。
几声风笛,带着凄清怨慕,飘入离亭宴上正要 分别的友人耳中,更是显出千钧愁情。
君向潇湘我向秦。
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我
却要往长安而去。互道一声珍重,各奔前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选 自
《王子安集》
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 一种主题。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一旦 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容易, 所以在诗中,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 色彩。但古人写的别诗也有明朗乐观 之作,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
夜雨寄北 李商隐
诗人在巴蜀,亲友在长安,因此诗题为“寄 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 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 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巴山夜雨涨秋池。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 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 的秋池。
寒来应君杂
// // // //
梅 著 花
日 绮 窗
知
故 乡
自
故 乡
王 维
诗 ( 其
未 ?
前 ,
事 。
来 ,
二 )
七年级语文上册 25 诗五首课件 语文版
教学目标:
• 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 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指导学习 方法,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 教学重点、难点:诗歌意境的把握,作者 感情的体会,背诵。 • 课时安排:2课时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
思
考:
对故乡来人的询问,可以很多很多,为何诗 人独问梅花是否开花?
近人王文濡评论:“即此寻常通问,而游子思乡之念, 昭然若揭。”
夜雨寄北
• 作者: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 • 解题:夜雨---下雨的夜晚 • 寄北---本文解释为寄内,即寄给 自己的友人。
• 本文选自《李义山诗集》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思考:
• 1. 诗中哪句写景?此景有何特点? • 2. 找出诗中重复出现的字词,想想它们的意 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作者: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字梦得。
• 解题:乐天----白居易 • 选自:《刘梦得集》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暂今病沉到怀二巴 凭日树舟乡旧十山 杯听前侧翻空三楚 酒君头畔似吟年水 长歌万千烂闻弃凄 精一木帆柯笛置凉 神曲春过人赋身地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小
结
• 这是一首赠别诗,写诗人对好友的慰勉, 歌唱了真挚的友情,表现了诗人乐观豁 达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 质朴的语言中蕴涵警策,豪语之中饱含 关怀体贴。 • -------宽慰劝勉友人,乐观豁达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25--诗五首分解
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吟”
“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 言的简称七绝。 “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 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 长律)。
送别诗、边塞诗、
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 物诗、悼亡诗、 讽喻诗、行旅诗、酬谢﹙答﹚诗等。
古诗鉴赏指要: 1、论世知人,了解背景生平 2、把握意象,领会思想感情 3、品味语言,揣摩修辞特点 4、体味意境,领悟艺术境界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
王维简介
▪ 唐朝诗人,生于公元701年,字摩诘, 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外号“诗佛”。开 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今存 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 《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 书,这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 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受禅宗影响很大。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 四杰”,一起倡导文学革新,其中王勃成就最大。
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q阙uè/辅/三秦,唐风·烟王望/勃/五津。 与君离/ 别意,同是h宦/u游àn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 歧路,儿女共/ 沾巾!
杂诗
诗
夜雨寄北
五
淮上与友人别
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诗歌的定义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 现代统称为诗歌。它是一种按照一定的音 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 神世界的文学体裁 。
音 律
诗 歌
内 容
古体诗 不讲对仗 押韵较自由
语文版语文初一七年级上册第25课《诗五首》ppt课件(1)
意境:
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 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 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 物或画面。所谓意境,就是诗人 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 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 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杂诗
诗
夜雨寄北
五
淮上与友人别
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
(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空吟:徒然地吟诵。 归来后,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
地吟诵《思旧赋》表示悼念。 回到故乡后,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
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 。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运用典故(用典)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 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 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 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 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何当共剪西窗烛,
陡然一转,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却话巴山夜雨时。
向“君”述说今夜“我”思“君” 而不得归的情景。
而今“我”只身独处边远异乡,什么时 候回到长安,夜晚与妻剪烛夜谈“我” 在巴山夜晚听雨思乡的愁情。这两句是 虚写,想象回家后与妻子团聚时的情景。
小结: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 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 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 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 曲折的意思。
城阙: 指长安,送别之地。 五津: 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叙述了两人一留长安,一往蜀州, 将分两地,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诗五首》杂诗教案 语文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五首》杂诗教案语文版学习目标:1.会认两个字“君”、“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古诗。
3.了解课文内容,学会欣赏自己。
教学重点:读准诗句,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诵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简介王维世称王右丞。
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
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
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2.教师范读此诗。
说说你从诗中听懂些什么?二.自主学习,读顺古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
2.集体正音。
重点提示:“应、绮”的读音。
3.同座相互检查读诗情况。
4.小组比赛读诗。
声音响亮,不乱喊乱叫;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三.读懂诗句,诵读古诗。
1.课件出示注释。
来日:自故乡动身那天。
绮窗:镂花的窗。
著花未:开花没有。
君:朋友。
自:从。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教师点拨。
这首诗通过设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怀念表达出来,令人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诗开头的两句,在设问中两次出现“故乡”的字面,看似重复,读起来反而觉得更加亲切。
接着又问道:“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你动身那天,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啊?问得这样真挚,这样雅致,作者的思乡之情由此可见。
4.同座互相说诗句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6.指名背诵这首诗。
三、扩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
2、背诵王维的古诗。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25课《诗五首》课件
1
杂诗
王维
2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
4
王维简介
王维(约701-761), 唐代著名诗人,字摩诘, 河东人。外号“诗佛”。 他是山水田园派诗人, 和孟浩然合称为“王 孟”。苏东坡称赞他 “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 。
5
夜雨寄北
李商隐
6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尾联表达了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
32
名句赏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以自然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 展,个人的沉沦不算什么,社会 总要向前发展,未来肯定比现在 好,前景无限美好。
33
总结
题目
《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
《酬乐天扬 州初逢席上 见赠》 《淮上与友 人别》
作者 体裁
王勃 五律
内容
送别友人
情调
24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5
诗文赏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置:放置。
首联点明自己在巴山楚水这个荒凉的 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之久。
2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用典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 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 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 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 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 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 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五首课文全解语文版【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鬓毛衰:耳边的头发疏落。
城阙:城墙和宫殿,这里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五津:指岷江上的五个大渡口,这里指杜少府即将赴任的地方。
津,渡口。
宦游人:远离家乡,出外做官的人。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近邻。
酬:酬答,这里指因别人赠诗而作诗应答。
弃置:这里指被贬谪。
翻似:倒好像。
侧畔:旁边。
万木春:意思是万木逢春,生机勃勃。
寄北:寄给北方的友人。
何当:何时,什么时候。
杨花:指柳絮。
离亭:驿亭。
古人往往在驿亭送别,所以称“离亭”。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⑴贺知章(约659~约744)唐代诗人。
字季真。
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武后证圣初(695)进士及第。
授国子四门博士。
开元中,累迁至太子宾客、秘书监。
天宝初,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玄宗制诗赠行,诏赐镜湖剡川一曲。
不久去世。
贺知章少时即以文词知名,性旷达,善谈说。
晚年尤放诞,不拘礼度,尝邀嬉里巷,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经常醉后属词,文不加点,动成卷轴。
又擅长草隶,人共传宝。
在长安时,与李白一见而为忘形之交,称白为“谪仙人”。
七言绝句清新婉曲,颇饶韵致。
如《咏柳》、《回乡偶书》,均为人所传诵。
《全唐诗》编存其诗1卷。
事迹见《旧唐书·文苑传》、《新唐书·隐逸传》。
⑵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唐代后期,统制集团内部党派斗争激烈,而李商隐与当时刘党、李党都有关系,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
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
46岁时死在荥阳。
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
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
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
有《李义山诗集》。
⑶郑谷,唐代诗人。
字守愚。
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
生卒年不详。
少颖悟,7岁能诗,前辈诗人司空图称许其“当为一代风骚主”(《唐诗纪事》引述)。
光启三年(887)登进士第,授京兆□县尉。
迁右拾遗。
乾宁四年(897)任都官郎中,旋告归。
卒于家乡别墅。
世称郑都官。
郑谷在当时诗名颇盛。
他曾修改僧齐己《早梅》诗中“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的“数枝”为“一枝”,齐己拜为“一字师”。
又与许棠、任涛、张□、李栖远、张乔、喻坦之、周繇、温宪、李昌符唱答往还,号“芳林十哲”。
郑谷诗反映生活面不广,情感也欠深沉。
所以《郡斋读书志》批评他“格韵凡猥,语句浮俚不竞”。
但其诗笔调清新,思致宛转,律对中时有警句。
绝句如《淮上与友人别》、《席上贻歌者》、《越鸟》、《鹭鸶》,亦复风神摇曳,有悠然不尽之意。
尤工咏物,《鹧鸪》、《燕》、《竹》、《海棠》诸篇皆能状物而得其神,《鹧鸪》中“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一联传诵广远,致有“郑鹧鸪”之称。
《唐才子传》用“清婉明白,不俚而切”来概括其诗风,是比较恰当的。
著《云台编》3卷,因乾宁三年扈从昭宗于华州,寓居云台道观时编次而得名,有明嘉靖年间刊本。
另著《宜阳集》,为晚年退居宜春时编成,已佚。
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⑷王勃,字子安,绎州龙门人,文中子通之孙。
六岁善文辞,未冠,应举及第。
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
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
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斥之。
勃既废,客剑南。
久之,补虢州参军。
坐事,复除名。
勃父福峙,坐勃故,左迁交趾令。
勃往交践省父。
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八,勃好读书,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急起书之,不易一字,时人谓之腹稿。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
勃有集三十卷,今编诗二卷。
⑸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一作彭城人,自称是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裔,因此也算河北中山人。
贞元九年(793)进士。
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重要人物之一。
王叔文改革失败后,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
后入朝为主客郎中,最后,官至检校礼部尚书。
刘禹锡不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和哲学思想家,也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的出色诗人。
尽管他和韩愈、白居易都有深厚的交情,却能在诗歌的风格上保持独立自主,不附合、更不附属于韩、白的有势力的流派。
这突出地表现在对民间文学的学习上,他的爱好不仅局限于一般人所熟悉的古代乐府歌辞,而更感到兴趣的则是当时民间所流行的俚歌俗调。
他的《竹枝词》、《柳枝词》就是他的艺术实践。
他的诗歌语言干净明快,决无炫博矜奇的地方。
著有《刘梦得文集》。
【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⑴《回乡偶书》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抓住了诗人回乡后遇见故乡人回答的一个场景描写,清新自然。
⑵《夜雨寄北》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⑶《淮上与友人别》全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即景生情,情景结合,表现了离人的特殊的心境。
⑷《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本篇是对白居易赠诗的酬答。
从白居易赠诗的末句接过话由,以直陈的笔触回顾被贬二十三年的不幸遭遇,作为开端。
尾联以“长精神”自勉,从而点明酬答的题意,收束全篇。
中间两联,或用典抒情,或借景达意,尤为精警形象,全诗跌宕起伏,沉郁而不失昂扬精神。
⑸《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是一首酬答诗,全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表现了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是酬答诗中的优秀之作。
二、文章脉络⑴《回乡偶书》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
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
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
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
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
“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采,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
⑵《夜雨寄北》上联:一问一答,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下联: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的欢乐的憧憬。
⑶《淮上与友人别》上联:交代握别的时间和地点,寓情于景。
下联: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即景生情。
⑷《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点题,定调。
城阙——五津颔联:写离情别意。
离别意——宦游人颈联:写别后思绪。
天涯——比邻尾联:互勉,作结。
歧路——沾巾⑸《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应和白诗,表现了诗人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颔联:通过用典,抒发了无限怅惘的心怀。
颈联:运用比喻,表现了诗人豁达的态度。
尾联:点明题旨,表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意志。
三、名句赏析⑴《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
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
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
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
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⑵《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却话……”的寄想看似平易,实则奇崛。
它把“巴山夜雨”的场景一下子搬向想象中的未来时间。
那里出现的是北方某地窗前的亲友秉烛夜话,在灯花的跳动中,出现了那时已成为过去的、如今夜雨之中孤单身影愁苦思念的影象,如同电影的“切入”——在未来的画面中切入了如今的现实、即对于未来而言此日已为过去的物境人情。
佛家的三世相:过去、现在、未来在这里奇妙地实现了融合!不仅是现在而且还有将来,不仅仅是眼前已实现情景还有未来尚待验证的情景的契合;从今天想象明天,又从明天想象今天——各个不同的时空得到自由往返的交通。
已有的无定会聚的怅惘,与假定性的异日异地的回味今日今地,以至于把伤怀与苦况当作付之一笑的欢乐。
其间所体现出来的通脱的人生哲理,的确倚仗于诗人对于时空观念的创造性把握。
不能如期与未可预期的会聚,及其想象中的补偿,使时间得到了广延,空间得到了拓展,人的情感的存在也得到了扩大和充实。
因此,这首诗中充填的不仅仅是别离的伤怀以及相聚的未可预期,而是增添了期待、憧憬甚至是想象未来、回味此时苦况所产生的乐趣。
⑶《淮上与友人别》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离亭晚”中的“晚”字很重要。
它既充分表现了惜别之情,又为下一句补景设色。
两位朋友在“离亭”话别而不愿分别,直留达到天“晚”,终于不得不在暮霭沉沉、暮色苍茫中分手上路,各奔前程了。
“君向潇湘我向秦”,茫茫别意,都从两个“向”字传出,令人黯然销魂。
明人谢榛却认为此结“如爆竹而无余音”;因而移作起句,将全诗改为“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长笛离亭晚,落日空江不见春”(《四溟诗话》卷一),未免点金成铁。
明清诗评家多认为此诗有盛唐风韵。
沈德潜把它和被几个诗评家分别推为唐人七绝“压卷”的“秦时明月”、“渭城朝雨”、“黄河远上”、“朝辞白帝”等并列(《说诗晬语》卷上),是当之无愧的。
著名的《鹧鸪》诗第二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颇有神韵,但从全篇看,还不如此诗完美。
⑷《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只要四海之内还有一个知己朋友,虽然远隔天涯,也好似近在邻居。
这是对杜少府的安慰,同时也有点赞扬。
对杜少府来说,你远去蜀中,不要感到寂寞,还有知己朋友在这里,不因距离远而就此疏淡。
对自己来说,像杜少府这样的知己朋友,纵然现在远去蜀中,也好像仍在长安时时见面一样。
这两句是作者的名句,也是唐诗中数一数二的名句。
但这两句并非王勃的创造,他是从曹植的诗“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变化而成,他利用“万里犹比邻”这个概念,配上“海内存知己”,诗意就与曹植不同。
后来王建也有两句诗:“长安无旧识,百里是天涯。
”这是把王勃的诗意,反过来用。
不能不说是偷了王勃的句法。
⑸《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诗的颈联,紧承颔联而来。
“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