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短文两篇- 地球是圆的吗-教学教案-高一语文教案
【二三短文两篇-,地球是圆的吗-教学教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二三短文两篇:,地球是圆的吗-教学教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二三短文两篇: 地球是圆的吗教学目的:一、学习体会并摹仿说明文平实的语言;二、认识地球是圆的,并了解人们不断探索世界、解释世界的负责精神。
教学重点:目的一、二。
教学难点:目的一。
教学关键:目的一。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边读单元提示边读课文边读注释和查检工具书,直到自己写提纲和撰写作文,从而领会说明文平实的语言。
教学时数:二节。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说明文体。
二、课内预习。
1释题。
2本文可分为几部分?各说明了什么内容?3自己读课文,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的疑难。
三、理解分析。
1地球是圆的吗?这个题目怎么领会?这个题目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
2本文可分为几部分?各说明了什么内容?学生自读,互议。
本文一共10个自然段,各节的主要内容或主要句子是:1)地球形状是有趣也很重要的问题。
2)人们凭直觉就产生了有关天圆地方的说法。
3)人类进一步认识大地不可能是平坦的。
4)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等首先提出宇宙的外形应该是球形的,5)我国张衡提出浑天说。
6)麦哲伦等环绕地球航行一周,为地球是球形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7)牛顿根据惯性离心力理论断定地球是扁圆体。
8)人造地球卫星测得地球要比桔子圆得多。
9)人们进一步把地球说成梨状体。
10)实际上,地球是有它自己独特形状的球体。
分段与说明程序讨论以后,明确:本文可分为两段:1第一段提出问题;2第二段(210)回答问题。
说明方法是序、据二字。
序是历史的序古希腊到今天;地点的序从外国到中国;认识的序总体估计到理论推断到实地巡行到具体测量到综合探索。
据是时间的据、地点的据、探索者的据和数字的据,要言之确凿,毫不含糊。
四、作业1理解本文说明方法,细读课文一遍。
2写出8、9、10自然段的数据来。
第二节教学目的:目的一。
教学重点:同上节。
教学难点:同上节。
教学关键:同上节。
教学方法:同上节。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检查作业。
二、理解分析。
教案 地球是个美丽的圆

教案地球是个美丽的圆地球是个美丽的圆地球是我们居住的家园,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星球。
在这个广袤而神奇的地球上,自然界的美景如画,生物的多样性令人惊叹。
本文旨在探索地球的美丽之处,并强调教案的重要性。
一、大自然的奇观地球上的自然奇观多不胜数。
从壮丽的大峡谷到瑰丽的珊瑚礁,从壮丽的高山到宏伟的瀑布,地球的每个角落都蕴藏着无与伦比的美景。
例如,世界七大自然奇迹之一的大峡谷,其绵延约446公里、宽度达29公里,深度可达1829米。
站在大峡谷边缘,俯瞰着连绵起伏的峰峦和壮观的峡谷,让人心生敬畏。
此外,地球上还有壮丽的高山,如珠穆朗玛峰,其海拔达到8848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登上珠峰的顶峰,是许多登山者梦寐以求的事情。
站在山顶,鸟瞰群山连绵、云雾缭绕的景象,会让人感到无尽的宁静和壮丽。
二、生物多样性的奇观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也是令人惊叹的。
不同地域的动植物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例如,亚马逊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包含了世界上大约一半的植物物种。
在这片广袤的雨林中,有各种各样绚丽多彩的鸟类和昆虫,如彩鹦鹉、蝴蝶等。
探索亚马逊雨林,就像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
此外,地球上还有许多珍稀濒危物种,需要我们保护。
例如,中国的大熊猫是全球公认的国宝,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动物之一。
大熊猫濒临灭绝,其保护工作已经成为全球重要议题之一。
保护大熊猫不仅仅是保护一种动物,更是保护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方面。
三、教案的重要性教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工具,对教学的改革和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理编写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供有效、有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深入思考。
首先,教案可以帮助教师系统有序地安排课堂教学内容。
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需求,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
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其次,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选择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验证地球是球体的实验教案

验证地球是球体的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1).理解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2)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2.科学探究目标:(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证据,推理、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2)用图示符号整理记录实验结果。
(3)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3.科学态度目标(1)感受古人在认识自然规律时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
(2)积极参加模拟实验,乐于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
(3)倾听不同的观点,收集证据,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不断让人们更好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
(2)感受自然规律的发展需要经历人们的不断探究。
教学重点模拟实验探究月食的成因,理解“地球投射在月球的影子上总是圆形”。
教学难点模拟实验探究月食的成因,理解“地球投射在月球的影子上总是圆形”。
教学过程实验操作,得出结论一、验证地球的形状模拟实验。
1、材料:地球仪、纸做的小船、火柴梗等。
2、步骤:(1)用纸做的一只小船,插一根火柴梗作为桅杆。
(2)让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航行。
(3)观察船进港,有什么发现?3、交流发现:先瞧见进港的船只的桅杆,再逐渐瞧见船身;出港的船只,则总就是船身先消失没,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
4、结论:地球就是球形。
二、揭示课题1.我们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而地球是太阳系当中的一颗行星。
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
)2.我们知道这个事实,得益于我们的高科技(天文望远镜、卫星技术等),更得益于古人对地球形状不断探究过程。
3,地球的形状对于我们来讲,是一种知识。
但是对古人来讲,它仅仅是一种猜想?三、研讨1.学生反馈交流:你能用模拟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来说服“天圆地方”说的古人,哪些信息证明地球是球形的?2.提问: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是球形的?课后反思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初中地理教案:学习地球的形状和自转

初中地理教案:学习地球的形状和自转学习地球的形状和自转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形状和自转对于理解地理现象、气候变化以及其他自然科学领域至关重要。
在初中阶段,学生应该逐渐掌握这些基本概念。
本教案将帮助他们了解地球的形状以及自转,并为他们提供一些实践机会来巩固所学知识。
一、地球的形状1. 地球是什么样的形状?- 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形状?传统上人们通常将地球描述为圆球体,但实际上它更接近于一个椭圆体。
而且,由于大气作用和重力等因素,地球略微扁平。
- 介绍数据:通过测量和观察得出结论,它在赤道周围更宽一点,在两极附近更窄一点。
2. 为什么地球呈椭圆体?- 解释原因:显然,这种不规则的形状是由于大量因素叠加引起的。
首先,地球不是完全刚性的物体,并受到太阳潮汐力、地壳运动等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其次,地球自身的快速自转也导致了这种略微压扁的形状。
3. 细节讲解- 赤道周围更宽:经过测量,赤道周长约为40,075公里,而从南极到北极的直径只有12,742公里。
由于地球在赤道上稍微扩张,所以赤道周围更大一些。
- 在两极附近更窄:南、北极之间距离较短,在南极点或北极点测得的直径比从一个赤道点到相对的另一边缘赤道点测得的直径要小。
二、地球的自转1. 什么是地球的自转?- 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地球自转是指什么吗?通过提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开展讨论。
告诉学生,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它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圈所需的时间。
2. 地球自转带来了哪些效应?- 讲解影响:地球自转给我们带来了白昼和黑夜以及日出与日落等现象。
3. 如何理解白天和黑夜的变化?- 解释原因:地球的自转导致了地表不同位置对于太阳光的接收程度不同。
当一个地区面向太阳时,我们就能感受到白天;当它背向太阳时,我们就会处于黑夜中。
4. 地球自转周期是多久?- 提供数据:地球自转一周(360度)所需时间为约24小时。
5. 如何证明地球的自转?- 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有什么实验证据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通过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几种可行的实验证据。
中班科学教案地球是圆的

中班科学教案地球是圆的【中班科学教案】地球是圆的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是圆的事实,认识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2. 能力目标:观察并描述地球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增强对地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准备投影仪、展示图片、地球模型、世界地图等。
2. 学生准备:保持好奇心,积极参与讨论和观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引入地球形状的话题,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地球的形状吗?它是什么样的?2. 激发探索兴趣(10分钟)教师出示地球模型和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和摸索。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会有这个形状?3. 学习地球的形状(1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给学生介绍地球的形状。
解释地球是一个类似于篮球的球体,叫做“球形”。
同时,也告诉学生地球是一个稍微扁平的球体,这是因为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引起的。
4. 观察地球的变化(15分钟)教师出示不同的图片和视频,展示地球的不同景象和变化,例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地球仪上的云系等。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地球上发生的现象和变化。
5. 实践活动(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每个小组分发一张大纸片和彩色笔,让学生画出地球的形状,并在地球上标出陆地和海洋。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地球的形状和特征。
6. 总结归纳(10分钟)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画的地球,并邀请他们描述地球的形状和特点。
通过学生的分享,教师引导总结: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天体,它由陆地和海洋构成,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使得地球稍微扁平。
7. 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如果我们从太空看地球,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形状?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探究地球的形状和结构与地理环境、地球引力等因素的关系。
8.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今天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地球是圆的事实,并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深入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地球是个美丽的圆》教案公开课

《地球是个美丽的圆》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认识到地球是一个近似椭圆形的球体。
2. 培养学生对地球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3. 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介绍地球的基本形状,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 地球的自然景观:展示地球上的各种自然景观,如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
3. 地球的环境问题:讨论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污染、资源枯竭等。
4. 保护地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地球,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
2. 图片展示法:展示地球上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欣赏。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地球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制作地球仪,培养动手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地球仪:准备一个地球仪供学生观察。
2. 图片:收集各种自然景观的图片。
3. 材料:准备制作地球仪所需的材料。
4. 教室环境:布置一个适合讨论和展示的环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
2. 学习地球的自然景观:展示各种自然景观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和描述。
3. 讨论地球的环境问题:分组讨论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
4. 制作地球仪:让学生动手制作地球仪,培养动手能力。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6. 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仪,互相评价,总结经验。
7.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了解他们对地球形状和自然景观的认识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思考深度和对环境问题的理解。
3. 检查学生制作的地球仪,评估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 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地球是美丽的圆教案

地球是美丽的圆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地球之美——地球是美丽的圆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是一个球体,并理解其形状和结构;2. 了解地球上的各种自然景观和地理特征;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球之美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 地球上的自然景观和地理特征。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地表达地球之美。
教学准备:1. 地球模型或图片;2. 地球上的自然景观和地理特征的图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提问学生:“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它有什么特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引导他们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结论。
Step 2:学习地球的形状和结构(10分钟)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包括地球的外部和内部结构,以及地球的各个部分(大洲、海洋等)。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让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和结构有更直观的了解。
Step 3:探索地球上的自然景观(1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地球上的各种自然景观,如高山、大河、湖泊、森林等。
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景观的美丽之处,并引导他们思考这些景观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Step 4:了解地球上的地理特征(15分钟)向学生介绍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如赤道、南北极、热带、温带和寒带等。
通过地图或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不同地理特征的位置和特点,并引导他们思考这些特征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Step 5:总结与展望(5分钟)与学生一起总结地球的形状、结构、自然景观和地理特征,并强调地球之美的重要性和保护的必要性。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共同保护地球。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地球之美的绘画或手工制作,展示他们对地球的理解和欣赏;2. 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身边的自然景观和地理特征;3. 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如清理校园或社区的垃圾,种植绿化植物等。
地球是圆的教学教案

地球是圆的——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是圆的;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地球仪、图片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圆形;2. 利用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的旋转。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2. 培养学生珍惜地球资源,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是圆的。
难点: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三、教学准备:地球仪、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的形状,让学生知道地球是圆的。
3. 地球仪演示:利用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圆形。
4. 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自触摸地球仪,体验地球的旋转。
5. 知识拓展: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是圆的这一事实。
7.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地球形状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地球仪、图片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球的形状,知道了地球是圆的。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以及珍惜地球资源、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地球形状的理解程度,以及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表现,如对科学的热爱、好奇心以及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地球仪制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2. 开展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天体现象,如日出、日落等,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3. 邀请科学家或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八、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化地球形状的概念,使学生易于理解;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给予个别化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3. 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2.3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下)

第八课短文两篇任务时”时,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日与月这两个古典意象已经融入了古诗文,融入了历史,甚至融入今天每个人的心里。
巴老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对着永恒的星球也发出了自己的感慨。
《日》与《月》两篇文章寄托他怎样的心情,让我们共同走进文本,去一探究竟。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齐读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
合作探究1.简介作者及背景。
巴金,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日》和《月》选自他的散文随笔集《龙·虎·狗》。
.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读一遍。
.指名学生感情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在阅读的过程中画出文中的关键性词语并思考其含义②文章涉及到哪些神话故事,能简单讲述一下吗?.问题研讨:第一篇《日》①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②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③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④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请联系背景,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第二篇《月》①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1.指导学生独立查阅材料,班内交流。
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
当时的中国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比较艰苦的阶段。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期盼胜利的到来。
.充分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胸有诗境。
.指名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学生思考问题。
①提示:如“日”“飞蛾”“夸父”“月”“姮娥”。
地球是圆的吗?_高一语文教案_模板

地球是圆的吗?_高一语文教案_模板地球是圆的吗?教学目的: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认识地球的重要作用。
2.学习本文总分的结构特点和按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3.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教学方法:依据课文各段内容,布置学生按时间先后顺序列题纲。
在自读的基础上,重点理解难点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步骤:正音解词:穹窿(qióng)(lóng)桅帆(méi)缩小(suō)椭圆(toǒ)隐没(mò)文章怎样开头?(以设问的形式开头)提出问题便于文章的展开,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为什么说是一个“既有趣也很重要”的问题呢?这句话不仅引出下文,而且高度概括了下面课文的内容,是一个总起。
从古至今,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见书后练习一)按教参讲解课文地球是圆的吗?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一、课文悟读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赵国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
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
赵太后只得“求救于齐”,但齐国按照当时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赵太后刚刚失去了丈夫,现在又要让儿子做人质,作为一位母亲,内心是何等痛苦!何等矛盾!难怪大臣强谏都没有结果。
国家的兴衰安危,牵动着每个爱国者的心。
国难当头,触龙挺身而出——说赵太后。
触龙针对赵太后的心理状态采用了一整套“迂回战术”,动之以情,喻之以理,最终说服了赵太后。
很多人赞叹触龙高超的劝说艺术,若止于此,仅得皮毛耳!透过那高超的劝说艺术,我们还应看到触龙那种以满腔的热情和主人翁的态度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国排忧解难的精神。
凭着这种精神,他让太后懂得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这才是最终打动太后的原因,也才是我们学习此文的最大收获。
因“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才有了屈原的路漫漫而上下求索;才有了苏武牧羊的动人故事;才有了班超的投笔从戎,岳飞的精忠报国;才有了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月干胆两昆仑”……懂得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我们才能教育我们的子女、学生,当个人利益和祖国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摆正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要舍私利而全大局,听从祖国的召唤。
地理初中教案:地球的形状

地理初中教案:地球的形状引言: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的形状是地理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地球的形状不是完全球形,而是略呈扁球状。
本教案将围绕地球的形状展开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形状的原因以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一、地球形状的基本认识:1. 地球的基本形状:地球的形状被认为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扁球体。
在地理学中,我们将其形象地描述为一个略呈扁圆形的球体,类似于足球的形状。
之所以地球呈现出这种形状,是由于地球整体上存在的自转、引力和物质的分布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2. 地球的椭球偏率:地球不是一个完全的球体,而是一个椭球。
椭球偏率是衡量地球形状扁平程度的指标,它表示地球赤道半径和极半径之间的差异。
据统计,地球的椭球偏率约为1/297,也就是说地球赤道周长比两极周长大约多出了42公里左右。
二、地球形状的原因:1.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造成了地球的赤道部分相对于极地部分速度更快,使地球在中心发生向外的离心力。
该离心力使得地球呈现出扁球体的形状。
2. 引力和物质分布:地球内部的引力和物质分布也是地球形状的原因之一。
大地的引力约束了地球物质的分布,使其集中于中心。
这种重力分布的结果是,地球的赤道部分与极地部分的重力略微不同,导致了地球的形状呈现出略微扁平的状态。
三、地球形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1. 地理和气候格局的形成:地球形状的不均一性为地理和气候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由于地球赤道部分与极地部分的差异,导致了热能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和地理区域。
2. 海洋和大气运动的形成:地球形状的扁平性也影响了海洋和大气运动的形成。
赤道周围的气候和海洋环流影响了全球的气候和环境。
正是由于地球形状的扁平性,太阳的能量更集中于地球的赤道,从而引发了热带气候和热带雨林的形成。
3. 地球观念的形成:了解地球的形状有助于培养正确的地球观念。
我们生活在一个广袤而多样的地球上,地球形状的了解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地球上各种不同地理环境的存在并加深我们对地球的感知。
初中语文教例品评100篇《地球是圆的吗》教例评析

同学3:“那时候.由于人们还不懂得有地心引力.要回答这个问题是很难的”这个句子中.“由于”可以删去。
同学4:“他把宇宙比作鸡蛋.地就像鸡蛋中的蛋黄”这个句子中.“地”应当写作“地球”。
它启示我们.语文教学中应该也有必要给学生增加质疑、挑剔、否定、反驳、辨误、修正能力的训练。从语文学习来讲.从面向未来来讲.这种具有力度具有刚性的语文素质.其存在意义并不亚于领悟、品味、赏析等比较从容比较柔美的语文素质。审视的眼光.辩证的思考.科学的考察.认真的修正.在生活上、学习上、事业上更具有强者的意味。从这一点看.语文教学确实还应增加一点“野性”。
有的。
它警示我们.作为编者.千万要注意教材的典范性;作为教者.一定要有敏锐的眼光.不仅要能看到课文的佳美之处.还要能鉴别出课文中的瑕疵乃至错讹。记得曾有《飞向太平洋》一文.在很多年中进入过多种教材.直到义务教材产生前夕才被人指出“语病甚多”。这对我们当时认认真真的品味.对我们的津津有味的讲析.实在是严肃的批评。
同学8:刚才所说句子中的“由于”也可以删去。
同学9:“这个争论延续了有半世纪之久”这个句子中.“有”应当删去。
……
[评 析]
这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特例。
把语病众多的课文安排在“准确的语言”这个单元中.使人感到特别意外。
教师见机而作.就汤下面.对课文的处理方式也很特别。
既然如此特别.那么这个教例有没有什么普遍意义?
3.细读课文.给课文提点意见。(约30分钟)
教师:这篇课文.与《看云识天气》编在同一课.是为了进行比较.让同学们了解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了解“准确的语言”对说明事物的重要性。但是老师认为.这篇课文恰恰在语言上有些毛病.所以想请大家细心研读课文.给课文提点意见。
地球是圆教案

地球是圆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学科:地理年级:初中课时: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知道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天体,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2.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并能解释它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3. 能够使用地图和模型来展示地球的形状与结构。
教学重点:1. 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天体。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运用地图和模型展示地球的形状与结构。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
2. 地图或投影仪。
3. 学生练习册或工作纸。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展示给学生,并问他们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是否是平的,是否是圆的,并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步骤二:知识讲解与探究(15分钟)1. 通过投影仪或地图,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并解释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天体。
2. 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它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3.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或地球模型,思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如何影响地球的形状。
步骤三:实践操作(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个地球仪或地球模型。
2. 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 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得出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结论,并记录在练习册或工作纸上。
步骤四:展示与总结(5分钟)1. 邀请几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并让其他学生提问或补充。
2. 总结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并强调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天体,自转和公转对其形状的影响。
巩固练习:1. 在课后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地球形状与结构的理解。
2. 鼓励学生使用地图或模型进行实践操作,进一步加深对地球形状与结构的理解。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地理书籍或互联网资源,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形状与结构。
2. 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或地质博物馆,亲身体验和观察地球的形状与结构。
地球是圆的教学教案

地球是圆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到地球是圆的这一事实。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2. 地球是圆的证据3. 地球仪的使用4.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5. 地球的相关知识拓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圆的,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
2. 教学难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地球仪的使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
2. 采用实验验证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地球是圆的。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形状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五、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地球形状的图片3. 实验材料(如绳子、气球等)4. PPT课件【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球形状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觉得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新课导入】一、地球的形状1. 教师简要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略微扁平的椭圆体。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构造。
二、地球是圆的证据1. 教师演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地球是圆的,如用绳子绑在气球上,观察绳子的拉力是否均匀。
三、地球仪的使用1. 教师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如如何查阅地理位置、了解世界各国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使用地球仪查找各自感兴趣的地理位置。
四、地球的自转和公转1. 教师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的特点。
2. 学生通过地球仪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五、地球的相关知识拓展1. 教师介绍地球的一些有趣现象,如地磁极、极昼极夜等。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地球知识,进行互动交流。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是圆的这一事实,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地球相关的现象。
【作业布置】1. 学生绘制一幅地球仪的简图,标注出重要的地理位置。
初中语文教例品评100篇47《地球是圆的吗》教例评析

《地球是圆的吗?》教例评析47.给课文提点意见——《地球是圆的吗?》教例评析[教例简述]课时:一节。
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板块:1.速读课文,理解说明的顺序。
(5分钟)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理解课文语言平实的特点。
(10分钟)3.细读课文,给课文提点意见。
(约30分钟)教师:这篇课文,与《看云识天气》编在同一课,是为了进行比较,让同学们了解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了解“准确的语言”对说明事物的重要性。
但是老师认为,这篇课文恰恰在语言上有些毛病,所以想请大家细心研读课文,给课文提点意见。
学生分组活动,研读课文,讨论,发言。
同学1:“既有趣也很重要”中,“既……也”显得〖HT5,7K〗口〖KG-*3〗罗嗦,应改为“有趣而重要”。
同学2:“所以我们使用的地球仪都还是正圆形的”这个句子中用错了概念,“正圆”与“椭圆”相对,是平面图形,“正圆形”可以改成“球形”或“圆形”。
同学3:“那时候,由于人们还不懂得有地心引力,要回答这个问题是很难的”这个句子中,“由于”可以删去。
同学4:“他把宇宙比作鸡蛋,地就像鸡蛋中的蛋黄”这个句子中,“地”应当写作“地球”。
同学5:“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测得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140米……”这个句子中,“随着”与“现在测得”配搭不当,应修改。
同学6:“在陆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走去,一些星星就会在南方的地平线上消失”这个句子中,应在“一些星星”前加上“就会发现”,然后删去句中的“就会”。
同学7:“古时候的人,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只看到自己生活地区的一小块地方,因此单凭直觉,就产生了种种有关‘天圆地方’的说法”这个句子中,“人”与“产生”配搭不当,应修改。
同学8:刚才所说句子中的“由于”也可以删去。
同学9:“这个争论延续了有半世纪之久”这个句子中,“有”应当删去。
……[评析]这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特例。
把语病众多的课文安排在“准确的语言”这个单元中,使人感到特别意外。
地球是个美丽的圆 教案

地球是个美丽的圆教案教案标题:地球是个美丽的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特征,并理解地球是一个圆体。
2. 培养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和行动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和特征2. 地球的保护和环境问题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呈现一张地球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球形状的思考。
-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地图是平的?- 引导学生思考,激起学生对地球形状的好奇心。
2. 探究(15分钟)-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观察地球的照片和模型,并讨论地球的形状和特征。
-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察结果。
- 教师引导讨论,澄清学生的误解,确保学生正确理解地球是一个圆体。
3. 解释(10分钟)- 教师讲解地球的形状和特征,包括地球的几何形状、自转和公转等基本知识。
- 使用投影仪或白板绘制地球的示意图,重点标注地球的赤道、南北极等重要地理位置。
4. 拓展(15分钟)- 分发相关阅读材料或图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地球的保护和环境问题。
- 小组讨论:请学生就地球保护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保护地球的具体建议。
-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班级共同拟定保护地球的行动计划。
5. 总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球是一个圆体的重要特征,并再次强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 提醒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做起,采取可行的行动保护地球。
6. 作业布置(5分钟)- 提醒学生完成相关阅读材料的阅读任务,思考如何以个人的力量保护地球。
- 布置作业:学生撰写一篇短文,结合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对地球形状和特征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保护地球问题的认识和提出的具体建议。
4. 学生的书面作业表达能力和保护意识。
拓展活动:1. 安排学生参观地理博物馆或地球科学展览,加深对地球形状和特征的了解。
2. 班级组织志愿者活动,如植树、垃圾清理等,实际行动保护地球。
地球是圆的吗教案

“地球是圆的吗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验证地球是圆的。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及证明方法。
2.教学难点:地球形状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地球仪、图片、视频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的形状吗?”2.学生回答:“地球是圆的。
”3.教师追问:“你们是如何知道地球是圆的呢?”(二)新课讲解1.教师简要介绍地球的形状,指出地球实际上是一个不完美的椭圆体。
2.教师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发现地球上的经纬线,解释经纬线的作用。
(三)探究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地球仪上的经纬线与地球仪的形状有关。
3.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4.学生回答:“我们发现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弯曲的,这说明地球是圆的。
”(四)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地球在太空中的形状。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图片中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3.学生回答:“我们在图片中看到了地球是圆的,这说明地球在太空中的形状也是圆的。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其他证明地球是圆的方法吗?”3.学生回答:“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地球的影子,如月食现象,来证明地球是圆的。
”(六)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结合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地球形状的短文。
2.请同学们收集有关地球形状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及证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地球是个美丽的圆》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地球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地球仪演示和动画模拟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制作小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型。
2.教学难点
-地球形状的理解:学生对地球形状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难以想象地球的真实形态。教师需通过模型、实验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地球形状概念。
-地球运动的抽象概念: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运动方式和产生的现象。教师应使用动画、模拟实验等教学方法,将抽象概念具体化。
-地理特征的识别:学生可能在识别地球表面不同地理特征时遇到困难,如区分不同类型的山脉、河流等。教师需提供详细的地图和实例,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和识别。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基本形状、地球运动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三短文两篇: 地球是圆的吗-教学教案-高一语文教案
二三短文两篇: 地球是圆的吗
教学目的:
一、学习体会并摹仿说明文平实的语言;
二、认识地球是圆的,并了解人们不断探索世界、解释世界的负责精神。
教学重点:目的一、二。
教学难点:目的一。
教学关键:目的一。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边读单元提示边读课文边读注释和查检工具书,直到自己写提纲和撰写作文,从而领会说明文平实的语言。
教学时数:二节。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介绍说明文体。
二、课内预习。
1释题。
2本文可分为几部分?各说明了什么内容?
3自己读课文,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的疑难。
三、理解分析。
1“地球是圆的吗?”这个题目怎么领会?
——这个题目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
2本文可分为几部分?各说明了什么内容?
学生自读,互议。
本文一共10个自然段,各节的主要内容或主要句子是:
1)地球形状是有趣也很重要的问题。
2)人们凭直觉就产生了有关“天圆地方”的说法。
3)人类进一步认识大地不可能是平坦的。
4)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等首先提出“宇宙的外形应该是球形的,……”
5)我国张衡提出浑天说。
6)麦哲伦等环绕地球航行一周,为地球是球形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7)牛顿根据惯性离心力理论断定地球是扁圆体。
8)人造地球卫星测得地球要比桔子圆得多。
9)人们进一步把地球说成梨状体。
10)实际上,地球是有它自己独特形状的球体。
分段与说明程序讨论以后,明确:
本文可分为两段:1第一段提出问题;2第二段(2—10)回答问题。
说明方法是“序”、“据”二字。
“序”是历史的序——古希腊到今天;地点的序——从外国到中国;认识的序——总体估计到理论推断到实地巡行到具体测量到综合探索。
“据”是时间的据、
地点的据、探索者的据和数字的据,要言之确凿,毫不含糊。
四、作业
1理解本文说明方法,细读课文一遍。
2写出8、9、10自然段的数据来。
第二节
教学目的:目的一。
教学重点:同上节。
教学难点:同上节。
教学关键:同上节。
教学方法:同上节。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理解分析。
提问:文章层次的条贯统序指的是什么?
——文章层次的条贯统序离不开逻辑规律,但它又有自己特定的内容。
问:能否进一步举例说明?
——第(2)自然段:由该概念或判断到举例。
天方地圆——(1)我国古代(2)古埃及(3)古印度
——第(3)自然段:由结论到原因;第(4)自然段:由正面到反面。
问:什么叫平实的语言?
——除去前面所说内容以外,平实的语言主要指平稳实在的语言。
平稳是指不用或极少用夸张、含蓄等修辞手法,甚至也少用比喻、象征,因为这些修辞手法或者加重了分量,或者令人深思,或者只选取事物的某一属性,都不及平铺直叙能够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三、作业
1自己找一篇用平实的语言写说明的文章;
2写一篇说明校园建设的短文;
3预习下课,初步领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说明文。
二三短文两篇: 地球是圆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