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生活中的透镜》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八年级上册物理《生活中的透镜》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八年级上册物理《生活中的透镜》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生活中的透镜》练习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6小题,共52.0分)

1.“影”是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下列情景中应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的是()

①阳光下地面形成的“影子”②留下美好记忆的“摄影”③湖岸景色在水中

形成的“倒影”④剧场表演的“皮影”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下列现象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 用放大镜观察指纹

B. 阳光穿过树林

C. 检查木板是否平直

D. 对着镜子练习舞蹈

3.小明在听讲座时,想把投影在银幕上的彩色图像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由于会场比较

暗,他使用了闪光灯,这样拍摄出来的照片()

A. 反而看不清投影到银幕上的图像,倒是把银幕上的一些污渍拍出来了

B. 色彩鲜艳,比不用闪光灯清楚多了

C. 色彩被闪掉了,拍到的仅有黑色的字和线条

D. 与不用闪光灯时效果一样,因为拍摄的是银幕上的像,而不是实际的景物

4.下列情景中形成的像,属于实像的是

A. 荷花在湖面的倒影

B. 用放大镜看物体

C. “海市蜃楼”

D. 墙壁上的投影

5.如图所示的现象中没有利用到放大镜的原理的是()

A. 甲:通过圆形金鱼缸观察金鱼

B. 乙:通过潜望镜观看海面上的船

C. 丙:通过体温计上的玻璃三菱柱观察示数

D. 丁:通过露珠观察叶脉

6.下列透镜,不能用作放大镜的是()

A. B. C. D.

7.今年的元宵节,北京故宫94年来第一次亮灯,紫禁城上元之夜被点亮,美不胜收,

关于如下图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图中笔直的光柱说明光线是真实存在的

B. 乙图中的月亮是光源

C. 丙图中以艺术灯光形式投影于古建屋顶上的《千里江山图卷》是倒立放大的实

D. 不同角度的游客都能看的丙图中古建屋顶上的《千里江山图卷》是发生了镜面

反射

8.日晷仪是我国古代人们用来计时的一种工具,通过观察直杆在太阳下的影子所在的

位置可知道时间,下列所述的光现象中与日晷仪的光学成因相同的是()

A. 拱桥倒影

B. 幻灯机投影

C. 小孔成像

D. 毕业合影

9.2017年2月26日,今年全球唯一一次日环食在南半球震撼上演。日环食的形成与

下列光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原理不同的是()

A. 甲图,利用激光准直确定水平线

B. 乙图,日晷计时器利用晷针的影子计时

C. 丙图,屏幕放大器利用凸透镜成像

D. 丁图,夏天利用遮阳伞遮荫

10.图中关于光现象的描述,其原理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

A. 叉鱼时向更深处投掷鱼叉

B. 商场内监控探头的应用

C. 缸中金鱼“变大”

D. 日食现象

11.如图所示,在下列光现象中,说法正确的是

A. B.

C. D.

12.如图所示,现有一个盛有适量水的透明玻璃杯和一支吸管.小明同学将一支吸管斜

插入盛有适量水的透明玻璃杯中,透过玻璃杯的侧面俯视水杯(如图所示),可能看到的是以下哪种情况()

A. B.

C. D.

13.下列观察到的像属于实像的是

A. 平静水面映出岸边景物的倒影

B. 站在岸边看到水中游动的鱼

C. 通过放大镜看到正立放大的蚂蚁

D. 放映电影时看到银幕上的画面

14.如图是同学们在家庭实验室中的一些小制作,它们成的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

的是()

A. 针孔照相机——在半透明纸上承接到景物的像

B. 潜望镜——在水面下观察到水面上物体的像

C. 昆虫观察箱——可同时观察到昆虫的背面和下面的像

D. 自制照相机——在半透明纸上承接到远处树木的像

15.关于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树木在阳光下的“影子”是由光的反射产生的

B. 树木在平静水面的“倒影”是由光的折射产生的

C. 透过露珠看到被放大的树叶叶脉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D. 海面上的“海市蜃楼”是光在海面发生反射后成的虚像

16.在如图所示的光学仪器中,使用时主要利用反射成像的是()

A. 照相机

B. 平面镜

C. 放大镜

D. 幻灯机

17.某物体经过透镜后在光屏中成放大的像,则下列光学元件与之相对应的是()

A. 放大镜

B. 门镜

C. 投影仪

D. 数码相机

18.我们经常提到的像: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电影屏幕上的像⑤

照相机底片上的像,其中()

A. 属于实像的是①④⑤

B. 属于虚像的是①②③

C. 由于反射而成的像是②③⑤

D. 由于折射而成的像是②③④

19.如图所示,夏天的早晨,植物叶上常会有露珠,透过露珠看叶

子,叶脉会变大、变清晰。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A. 露珠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 露珠是熔化形成的

C. 形成露珠时需要放热

D. 叶脉通过露珠成的是虚像

20.为了规范交通行为,城市公安部门在很多路口安装了监控摄像头,如图所示,它可

以拍下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的现场照片。拍照时,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A. 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

B. 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

C. 凹透镜,成放大的虚像

D. 凹透镜,成缩小的虚像

21.图中成放大的虚像的是()

A. a

B. b、d

C. c

D. a、b、c、d

22.用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如图)可快速登录网页,访问网络数据,当手机扫描二维

码时

A. 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

B. 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以内

C. 二维码是光源

D. 二维码中黑色部分反射光,白色部分吸收光

23.下列原理图与光学仪器相符的是()

A. 电影机

B. 照相机

C. 放大镜

D. 望远镜

2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超检查身体是利用声传递能量

B. 电视遥控器是利用超声波来控制电视机的

C. 医生常用小镜子检查牙齿是利用平面镜成像

D. 手机拍照是利用凸透镜能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25.如图所示,下列生活中的“影”与物理知识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手影?平面镜成像

B. 摄影?光的反射

C. 投影?凸透镜成像

D. 倒影?光的折射

26.如图所示,关于下面所列的五个成像实例,正确的是

A. 属于实像的是①⑤

B. 属于直线传播成像的是①②

C. 属于折射成像的是①④⑤

D. 属于反射成像的是②③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0分)

27.二维码在现代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能看见二维码是由于光在二维码图案上发生了

________(选填“反”或“折”)射;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时,手机的镜头相当于

________镜,二维码图案通过手机镜头成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28.如图所示是模型照相机的组件,在较暗的室内,把________对着明亮的室外,拉动

纸筒,改变________和________间的距离,就可以在________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如果把________换成感光胶片,就可以得到照相底片了。

29.如图所示,放大镜是________镜。在使用放大镜时,把放大镜放在被观察物体的上

方,人通过放大镜能看到__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_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像。

30.某手机拍照镜头可看作凸透镜,其拍照的原理是:当被拍摄的物体离凸透镜距离

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f时,成倒立的______的实像。当手机离被拍摄的物体很近时,物体所成实像的像距将变______,从手机中看到的像变模糊,为了仍能拍摄出清晰的像,我们可以自制手机微距镜头,即在手机镜头前加一____(选填“凸”或“凹”)透镜,使近距被拍摄的物体清晰成像。

31.一次,小明在家写作业时,在书桌的玻璃台板上面滴了一滴水,透过水滴看下去,

他发现压在台板下面的动画图片上的文字变大了。这是由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______,图片上的文字经过水滴折射后形成一个放大的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32.如图所示是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图。看一看:照相机的核心构造中有________、

________。想一想:来自物体的光经过镜头会聚在胶片上形成一个________(选填“倒立”或“正立”)、_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________(选填“虚”

或“实”)像。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关键是知道常见的光现象并理解其形成原因。

(1)阳光下地面形成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2)照相机留下美好记忆的“摄影”是利用了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

(3)湖岸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造成的;

(4)剧场表演的“皮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解答】

①阳光下地面形成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②留下美好记忆的“摄影”是利用了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③湖岸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属于

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造成的;④剧场表演的“皮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

成的,即①④是应用了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故B符合题意,ACD不合题意。

故选B。

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光的反射现象、光的折射现象及光的直线传播。

解题关键是掌握一些生活中的光现象及其原理。

【解答】

A.用放大镜观察指纹是通过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属于光的折射,故A错误;

B.阳光穿过树林属于光的直线传播,故B错误;

C.检查木板是否平直运用的是光的直线传播,故C错误;

D.对着镜子练习舞蹈是通过观察镜中的像纠正姿势,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3.【答案】A

【解析】

【分析】

此题不仅仅是考查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而主要考查光的反射和漫反射,有一定的拔高难度,属于难题。

闪光灯的光比投影仪的光强,白光盖过了投影仪的光,就像白天看星星一样,看不到的。银幕反射彩色的光本来就是漫反射,光很弱。如果用闪光灯,银幕反射白光强度大,只拍出白色银幕或者上面的污点,彩色图片被冲淡,拍不出了。

【解答】

闪光灯的光照射到物体上,可以使物体表面的亮度增大,但闪光灯照射到银幕上以后,只能增加银幕的亮度,而不能增加图象的亮度,相反,图象的亮度和清晰度明显减弱,所以反而看不清银幕上的图象,而银幕上的污渍更加清晰了,银幕上的黑色的字和纸条实际上就是投影片上不透明物体的影子,即黑暗区域,因此不用闪光灯拍摄的效果好;综上所述,只有选项A正确。

故选A。

4.【答案】D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实像和虚像定义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是考查对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及其形成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该知识点是物理中考的一个热点知识,一定要根据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根据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的去分析此题。【解析】

A.荷花在湖面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成的是虚像,故A不符合题意;

B.从放大镜中看到镜后正立、放大的字母,是因为光的折射现象,看到的是虚像,故B 不符合题意;

C.海市蜃楼,因为光的折射现象,看到的是景物的虚像,故C不符合题意;

D.墙壁上的投影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放大镜的应用,难度较小。

物体通过放大镜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

A.甲:通过圆形金鱼缸观察金鱼,圆形的鱼缸和水相当于放大镜,故A不合题意;

B.乙:通过潜望镜观看海面上的船,潜望镜应用的是平面镜,故B符合题意;

C.丙:通过体温计上的玻璃三菱柱观察示数,看到正立、放大的水银柱,属于放大镜,故C不合题意;

D.丁:通过露珠观察叶脉,叶脉被放大,露珠相当于放大镜,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6.【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透镜的类型,属于基础题;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生活中的放大镜是凸透镜。

【解答】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由图可知,ABD为凸透镜,C为凹透镜,放大镜是凸透镜,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光沿直线传播、光源、投影仪的成像原理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自身能发光的物体是光源;

(3)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4)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射向平滑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平行射出,故只有一个方向能看

见光;漫反射:平行光线射向粗糙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多个方向能看见。

A.甲图中笔直的光柱说明光线沿直线传播,不能说明光线是真实存在的,故A错误;

B.乙图中的月亮不能自行发光,不是光源,故B错误;

C.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正确;

D.不同角度的游客都能看的丙图中古建屋顶上的《千里江山图卷》是发生了漫反射,故D错误。

故选C。

8.【答案】C

【解析】【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首先要明确古代测日影定时刻的仪器,明确其根据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原理,再分析各选项的物理原理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日冕仪利用太阳光的投影来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我们应该向古代劳动人民学习,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解答】

日晷仪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工作的;

A.拱桥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故A错误;

B.幻灯机投影是凸透镜成像,属于光的折射,故B错误;

C.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正确;

D.毕业合影是凸透镜成像,属于光的折射,故D错误。

故选C。

9.【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现象,影子、日月食、小孔成像都是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的。

太阳发出的光在沿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月亮,挡住了阳光,地球上的人看不见太阳光,此时形成日食。

【解答】

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太阳射出的光线被月球挡住了,太阳光射不到地球上,所以地球上的人们看不到太阳,这样就形成了日食,

A.甲图,利用激光准直确定水平线,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B.乙图,日晷计时器利用晷针的影子计时,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C.丙图,屏幕放大器利用凸透镜成像,应用了光的折射原理;

D.丁图,夏天利用遮阳伞遮荫,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综上所述ABD都利用光的直线传播,C利用了光的折射原理。

故选C。

10.【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列举了四个常见的光现象,综合了光学知识,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多对相关的光现象进行思考。

光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光现象:

(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

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

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凸透镜成像等。

【解答】

A.叉鱼时向更深处投掷鱼叉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逆着折射来的光线看去,看到的是鱼变浅了的虚像,所以叉鱼时应向更深处投掷鱼叉,故A属光的折射现象;

B.商场内监控探头的应用其主要部件是凸透镜,利用了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其实质是光的折射;

C.缸中金鱼“变大”是此时鱼缸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金鱼起到了放大的作用,其实质是光的折射;

D.日食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综合以上分析,与其它三个的光学原理不同的是D选项。

故选D。

1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几种光现象,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考查,平时要多观察多思考。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日食、月食、影子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

(2)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镜面反射是平行入射的光线经反射面以后还能平行反射,镜面反射的反射面是平而光滑的;漫反射是平行入射的光线经反射面以后不能平行反射,而是射向四面八方,漫反射的反射面是凹凸不平的;

(3)彩虹是太阳光射到小水滴上,被折射分解为美丽的七色光形成的;

(4)物体离照相机的镜头比较远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

A.日食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正确;

B.黑板右端反光是由于光的镜面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

C.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属于光的折射,故C错误;

D.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照相机底片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

错误。

故选A。

1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有两种光学现象:一是玻璃杯从侧面看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放大镜,对吸管起到放大作用;二是吸管反射的光由水斜射进入空气中,光线要发生折射。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由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

本题从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水杯起到放大作用,看到水中的吸管的像比实际吸管变粗;

二是由于光的折射会出现错位现象,刚进入水中的吸管错位,A点的像应在B点,如图:

水杯底部的吸管,C点的像在D点,如图:

所以从侧面看到斜插入玻璃杯水中吸管的像如图:

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3.【答案】D

【解析】

【分析】

(1)光线从水中斜射向水面,在界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感觉光线是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发出;

(2)平面镜成正立的、等大的虚像;

(3)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实像能用光屏呈接,而虚像不能;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

(4)物体离放映机的镜头比较近时,屏幕上成放大的实像。

【解答】

A.平静水面映出岸边景物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正立的,等大的虚像,故A错误;

B.鱼射出的光线,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在岸上看水中的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感觉光线是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发出。看到的像是虚像,故B错误;

C.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形体时,所以通过放大镜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故C错误;

D.由于胶片离电影放映机的镜头比较近,放映电影时在银幕上成放大的实像,故D正确。故选D。

14.【答案】A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光的直线传播的具体生活实例,需要利用生活和物理之间的联系进行判断,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反射来解答;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利用这一特点,人们可以看到许多自然现象,例如日食、月食、影子等等。

A.针孔照相机--在半透明纸上承接到景物的像,是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正确;

B.潜望镜--在水面下观察到水面上物体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

C.昆虫观察箱--可同时观察到昆虫的背面和下面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而成的像,故C 错误;

D.自制照相机--在半透明纸上承接到远处树木的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错误。故选A。

15.【答案】C

【解析】

【分析】

(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

A.树木在阳光下的“影子”光是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错误;

B.树木在平静水面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

C.露珠相当于放大镜,透过露珠看到被放大的树叶叶脉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故C正确;

D.海面上的“海市蜃楼”是光在海面发生折射后成的虚像,故D错误。

故选C。

16.【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光的反射及透镜成像的应用,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对光学器件加以区分,掌握不同光学元件的原理。

根据平面镜、凸透镜各个光学器件的成像原理是不同的解答此题。

【解答】

A.照相机是根据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利用的是光的折射,故A不符合题意;

B.平面镜是成等大、正立的虚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故B符合题意;

C.放大镜利用的是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利用的是光的折射,故C不符合题意;

D.幻灯机是根据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利用的是光的折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7.【答案】C

【解析】解:A、放大镜成的是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门镜是凹透镜,透过门镜,室内的人可以清楚地看到室外的“缩小”的人,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C、投影仪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D、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1)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或幻灯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本题的意思是现在在光屏中成放大的实像;熟悉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应用;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质和凹透镜成像的应用,基础知识点要掌握好;

18.【答案】A

【解析】解:

①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

②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③放大镜成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④电影银幕上的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⑤照相机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属于光的折射;

其中,属于实像的是①④⑤;属于虚像的是②③;由于反射而成的像是②;由于折射而成的像是③④⑤,故A正确。

故选:A。

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19.【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了放大镜的制作原理,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此题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的学习理念,将自然界中的现象与对应的物理知识两者联系在一起,是解决这种类型题目的关键。

要解决此题,知道露珠相当于凸透镜,叶脉通过露珠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解答】

AD.此时的露珠相当于凸透镜,成放大镜的作用,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D正确;BC.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B错误,C正确。

故选B。

20.【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活中的透镜。

摄像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由此入手解决此题。

【解答】

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当物体位于其二倍焦距以外时,物体在凸透镜中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因此其成像情况与照相机相似,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属于基础题。

图a放大镜观察物体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图b用照相机拍摄景物时,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图c用投影仪投影,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图d为平面镜成像,

成与物体大小相等的虚像。

【解答】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图a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图b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图c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图d为平面镜成像,成与物体大小相等的虚像。

成放大的虚像的只有图a,所以选项A是正确的。

故选A。

22.【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光源的概念。

【解答】

A.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故A正确;

B.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无法扫码,故B错误;

C.二维码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故C错误;

D.黑色条纹吸收所有光线,故黑色条纹不反射色光,而白色条纹能够反射所有色光.故D错误。

故选A。

2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和平面镜的应用,解答这类题时,需要掌握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近视镜、远视镜、潜望镜的工作原理。

(1)凸透镜的成像情况: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有照相机和摄像机;

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有幻灯机、投影仪和电影机等;

当u

(2)潜望镜是利用物体经两块平面镜反射成像工作的。

【解答】

A.电影机和幻灯机的成像原理相同,是根据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工作的,而图中反映了放大镜的成像原理,故A中的光学仪器与原理图不相符;

B.照相机是根据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工作的,图中正好反映了这一成像原理,故B中的光学仪器与原理图相符;

C.放大镜是根据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工作的,而图中反映了电影机的成像原理,故C中的光学仪器与原理图不相符;

D.望远镜是由物镜和目镜组成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而潜望镜的上下端都是平面镜,是利用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工作的,故D中的光学仪器与原理图不相符。

2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声的利用、红外线的利用、平面镜的利用以及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属于基础

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解答】

(1)声音既能够传递信息,又能够传递能量;

(2)在红光以外的部分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红外线,我们可以使用红外线制成红外夜

视仪和电视机的遥控器;

(3)平面镜既可以成像,还可以改变光线的方向;

(4)凸透镜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

A.B超检查身体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故A不正确;

B.电视机的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对电视机进行遥控的,故B不正确;

C.牙医为了看清牙齿的背部使用的平面镜就是利用了平面镜成像,又改变了光线的方向,故C正确;

D.手机拍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故D不正确。

故选C。

2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的应用,是一道基础题,生活中“影”的例子很多,要要明确各种影形成的原因,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影”的形成包括光沿直线传播现象、光的反射现象以及光的折射现象;

(2)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称之为影子;光的反射现象有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为透

镜所成的像。根据不同原理所成的像分析各选项。

【解答】

A.手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错误;

B.摄影是利用了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原理,属于光的折射,故B错误;

C.投影是利用了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原理,属于光的折射,故C正确;

D.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26.【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小孔成像原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运用、光的折射现象、放大镜、凸面镜的掌握;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平面镜可以用作反光镜,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增大视野;放大镜是凸透镜,使用时把物体放在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或同种物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通常会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发生折射时,人们看到的像都是逆着折射光线看的,是虚像;海市蜃楼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奇异现象。

【解答】

①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所成的像是光线会聚而成的,是实像;②是平面镜成像特

点的应用,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路线,是光的反射成像;③是凸面镜,它能发散光线,增大视野,是利用光的反射定律成像的;④中放大镜是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

虚像;⑤中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由于空气不均匀,光传播时发生折射,人逆

着折射光线看到了像,是虚像;因此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7.【答案】反;凸透;实

【分析】

本题考查光的反射现象,及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漫反射是平行入射的光线经反射面以后不能平行反射,而是射向四面八方,漫反射的反射面是凹凸不平的,二维码会反射光线,凸透镜成像时,物距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

【解答】

看见二维码是因为光在二维码图案上发生了反射,反射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手机的镜头为凸透镜,二维码反射的光经过摄像头后,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反;凸透;实。

28.【答案】凸透镜;透镜;薄膜;薄膜;薄膜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并且明白照相机中每一种应用中的元件和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是对应的情况。

照相机利用了物距在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像的规律。

【解答】

将自制的照相机模型带到较暗的室内,把凸透镜对着明亮的室外,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薄膜间的距离,就可以在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如果把薄膜换成感光胶片,就可以得到照相底片了。

故答案为:凸透镜;透镜;薄膜;薄膜;薄膜。

29.【答案】凸透;正立;放大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知道放大镜的成像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当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内时,透过凸透镜可以观察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这就是放大镜。

【解答】

放大镜是凸透镜,使用放大镜时,物体应该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内,人透过凸透镜能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答案为:凸透;正立;放大。

30.【答案】大于;缩小;大;凸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原理,以及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是一道基础题。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是照相机原理;物距变小像距变大,为了仍能拍摄出清晰的像,我们可以自制手机微距镜头,即在手机镜头前加一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解答】

照相机成像,成倒立缩小实像,物距大于二倍焦距;物距变小像距变大,为能拍摄出清晰的像,应减小像距,物距变大,应装一个凸透镜,凸透镜可以使光线会聚,提前会聚。故答案为:大于;缩小;大;凸。

31.【答案】凸透镜(或放大镜);虚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放大镜的应用,较为简单。

放大镜成像的原理是:物体在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

放大镜成像的原理是:物体在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小明在家写作业时,在书桌的玻璃台板上面滴了一滴水,透过水滴看下去,他发现压在台板下面的动画图片上的文字变大了。这是由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或放大镜),图片上的文字经过水滴折射后形成一个放大的虚像。

故答案为:

凸透镜(或放大镜);虚。

32.【答案】镜头;胶片;倒立;缩小;实

【解析】

【分析】

掌握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构件。

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中间厚,边缘薄的凸透镜,像成长胶片上,故核心构造有凸透镜和胶片;凸透镜做照相机使用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

如图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中间厚,边缘薄的凸透镜,核心构造是镜头和胶片;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工作的。

故答案为:镜头;胶片;倒立;缩小;实。

八年级下册物理浮力实验题

八年级下册物理浮力实验题

八年级下册物理浮力实验题 一.实验探究题(共7小题) 1.由某种合金制成的两个大小不同的工艺品,其中一个实心,一个空心.小明为判定哪个是空心的,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将下列实验步骤中空白处补充完=1.0g/cm3,取g=10N吨) 整.(已知ρ 水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工艺品的重力G=2N. (2)将挂在测力计下的小工艺品浸没水中,此时测力计的示数F=1.6N,则浮力= N. F 浮 =3N. (3)用测力计测出大L艺品的重力G 2 (4)如图所示,将挂在测力计下方的大工艺品浸没水中,测力计的示数F = 2 N. (5)根据实验步骤可算出合金的密度ρ=g/cm3,则(选填“大”或“小“)工艺品是空心的. 2.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烧杯、水、吸盘、滑轮、细线来测量木块(不吸水)的密度. (1)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 (2)如图(甲)所示,木块所受的重力为N. (3)如图乙所示,将滑轮的轴固定在吸盘的挂钩上,挤出吸盘内部的空气,吸盘在的作用下被紧紧压在烧杯底部.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将木块放入水中后,用弹簧测力计将木块全部拉入水中,如图(丙)所示,此时弹簧测

力计示数为0.4N,不计摩擦和绳重,木块受到的浮力为N,木块的密度为kg/m3. (4)将丙图烧杯中的水换成另一种液体,重复上述实验,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0.2N,该液体的密度为kg/m3. 3.小冉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用到如下器材:分度值为0.1N的弹簧测力计,底面积为5cm2、高度为6cm的实心圆柱体铜块,相同的大烧杯若干,水,密度未知的某种液体,细线等.(g=10N/kg) 实验步骤B C D E F 弹簧测力计示数/N 2.6 2.5 2.4 2.4 2.3 (1)小冉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A步骤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N.用弹簧测力计挂着铜块缓慢地浸入液体中不同深度,步骤如图B、C、D、E、F所示(液体均未溢出),并将其示数记录在上表中: (2)请在图乙中画出步骤B中铜块受到所有力的示意图(以●点代替物块).(3)分析实验步骤A、B、C、D、E,可以说明浮力大小跟有关. (4)小冉用表格中的数据算出了某种液体的密度是 kg/m3(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当物块的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是0.25N,那么此时物块露出水面的高度为cm.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题汇总

1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选择较小坡度的斜面,是为了便于测量 。让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测出小车到达B 点的时间为1.6s .则AB 段的路程s AB = cm (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小车在AB 段的平均速度为 cm/s .如果在某次测量中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 计时,测得AB 段的平均速度v AB 会偏 。你还掌握多少测小车速度的知识? 2.在“探究晶体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中,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图象。 (1)图中,海波的熔化过程是 段(用图中字母表示),此过程中海波热(选填“吸” 或“放”)。 (2)图中,海波在D 点是态,在G 点是态(均选填“固”或“液”)。(3)为了探究不同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上80g 的冰和萘,用的酒精灯加热(选填“相同”或“不同”),测出它们熔化过程所用的时间如表。由此可知,质量相同的不同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是的(选填“相同”或“不同”) 。 你还掌握多少熔化的知识? 3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沸腾 (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选填“A”或“B”): (2)安装好实验器材后,为缩短实验时间,小明在烧杯中倒入热水,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3)在水温升高到90℃后,小明每隔1min 观察1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在表中,直至水沸腾,如此持续3min 后停止读数;物质熔化时间/min 冰 9萘4

时间 /min 012345678 温度/℃ 9092949698999999①在第7min 小明忘记记录数据,此时的水温应为 ℃;②小明观察到: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丙中图(选填“C”或“D”); ③请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丁所示的坐标系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你还掌握多少关于沸腾的知识? 4.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 和B ,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 ,观察玻璃板后的像,如图所示: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 (2)点燃蜡烛A ,小心地移动蜡烛B ,直到与蜡烛A 的像。 (3)移去蜡烛B ,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 (选填“ 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 的烛焰的像; (4)做完实验后某同学总结了一些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知识,其中不准确的是 A .将蜡烛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不变 B .将蜡烛和像所在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连线跟玻璃板垂直 C .当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为10cm 时,像和物相距20cm D .将玻璃板换成平面镜,成像更清晰,更有利于进行成像特点的探究。 (5)如果实验中采用厚玻璃板,观测到蜡烛A 通过玻璃板在不同位置成了两个清晰的像,且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8cm ,则玻璃板的厚度为cm 。

人教版-2018八年级物理上实验探究题专题(含答案)

台江一中2017-2018学年度半年及物理上学期期末复习 一、实验,探究题 1、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实验原理是; (2)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3)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些,这样做的目的是. (4)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的电子表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不同时刻,则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m/s,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m/s. (5)小车从斜面顶端到底端时,做(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2、小丽同学利用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两个音叉进行实验,并将系在细线上的轻质小球靠近音叉来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实验中通过观察小球是否被弹开来显示实验现象. (1)若在实验过程中小丽同学只敲击了乙音叉,听到乙音叉发声同时也看到小球被弹开,说明它也在振动发声,由此说明. (2)轻质小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答:. (3)这种思维方法叫做(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3、某同学在做研究某物质熔化时的规律的实验时得出如下数据: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加热时间 (min) 温度(℃)64 68 72 76 80 80 80 80 84 88 92 96 则由装置图(如图)和上表数据可知: (1)此物质一定属于.(填“非晶体”或“晶体”) (2)此物质的熔点是,在第10min时,物质处于.(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 存态”) (3)此物质的温度达到72℃时,物质处于.(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4)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插入固体粉末中,不要碰到试管底或. (5)把试管放在有水的烧杯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粉末受热;其中烧杯中的水面应(填“高 于”或“低于”)试管中物质的上表面. (6)此物质熔化过程的特点是. 4、如图甲是“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的装置示意图.

八年级物理下册练习题及答案

1、如图所示,从斜面底端被弹簧弹出的木块在沿光滑斜面上滑的过程中受到(不计空气阻 力)() A、重力、支持力 B、重力、支持力、推力 C、重力、摩擦力、冲力 D、重力、摩擦力、推力 2、如图所示,利用弹簧测力计将处于容器底部的物块缓慢上提。在物块从开始上提到离开 水面的过程中,下图能正确表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物块底部离容器底部的高h的关系的是() 3、用手握住酒瓶,使其瓶口朝上竖直静止在手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酒瓶能静止在手中,是由于手对酒瓶的握力等于酒瓶的重力 B.酒瓶能静止在手中,是由于手对酒瓶的握力大于酒瓶的重力 C.手握酒瓶的力增大,瓶子所受的摩擦力不变 D.手握酒瓶的力增大,瓶子所受的摩擦力也增大 4、小欣同学在厨房帮妈妈做饭时观察到了一些现象,并用所学物理知识进行了解释,其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A.茶壶的壶嘴和壶身构成连通器,静止时水面相平 B.锅铲柄有凹凸的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C.刀刃很锋利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压强 D.高压锅容易将食物煮熟是因为液体表面气压增大,液体沸点升高 5、如图所示的薄壁容器,底面积为100厘米2,装了重25牛的水后,水面距容器底部20厘米,则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压强分别为() A.25牛、2.5×103帕,B.25牛、2.5帕 C.2×105牛、2×103帕D.20牛、2×103帕 6、在靠近桌面边沿的地方放一枚硬币,在硬币前架一个约2 cm高的栏杆,在硬币上方沿着

与桌面平行的方向用力吹一口气,硬币就能跳过栏杆,这是因为( ) A.硬币下方的压强比上方的压强大 B.硬币后面的压强比前面的压强大 C.硬币后面的压力比前面的压力大 D.硬币下方的空气密度比上方的大 7、如图所示的容器中装有某种液体,试比较A 、B 、C 、D 四点液体的压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 A 、P P P P A B C D <<= B 、P P P P A B C D <=> C 、P P P P A B C D <<< D 、P P P P A B C D >>> 8、关于力的概念,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 ( ) A .没有物体就没有力 B .有受力物体时,一定有施力物体 C .有施力物体时,却不一定有受力物体 D .只有一个物体时,不会有力 9、用手握住酱油瓶,瓶子没有下滑,是因为 ( ) A.手对酱油瓶的摩擦力和酱油瓶的重力平衡 B.手对酱油瓶的压力和酱油瓶的重力平衡 C.手对酱油瓶的压力和手对酱油瓶的摩擦力平衡 D.以上三种说法均不对 10.首次测出大气压值的著名实验是 实验。在图中,A 、B 是一个连通器的两个上端开口,当用一个管子沿B 开口吹气时,A 开口一端的液面会 (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11、寒冷的冬天,在茶杯中倒上大半杯开水后拧紧杯盖,往往过一会儿后就发现杯盖很难打开,这是由于杯内大量水蒸气发生 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使内外气体压力差 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进而增大了盖与杯之间摩擦力原因. 12.当马拉着载有1000kg 货物的雪撬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向南行驶时,马对雪橇的水平拉力是500N ,雪撬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阻力是________N ,方向是________;若雪橇上的货物卸下了500kg ,马拉雪橇仍是匀速行驶,马对雪橇的水平拉力将会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 13、吊车以2m/s 的速度将重物1×105 匀速向上提起,这时钢索对重物的拉力是________N ; 若钢索改为以3m/s 的速度使重物匀速下降,此时钢索对重物的拉力大小是__________N ,方向__________。 14、打开自来水龙头,使自来水流过如图2所示的玻璃管,在A 、B 、C 三处,水的流速较大的是 处,压强较小的是 处(选填“ A”“B”或“C”)。 如图3所示,是喷雾器的原理示意图,当空气从小孔迅速流出,小孔附近空气的流速较大,压强 ____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容器里液面上方的空气压强,液体就沿细管上升,从管口中流出后,受气流的冲击,被喷成雾状。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探究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实验探究专题练 1.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 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 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______ ,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 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进一步 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_.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2.在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如图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约为__ _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从左向右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_________ ______上。 (3)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 __的实像。生活中使用的___ __ 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填一光学仪器)。 (4)在图中移动光屏成清晰像后,拿走光屏,再将蜡烛放在光屏位置处,则此时光屏应放在______ _ ____位置才能成清晰的像,此现象说明凸透镜成像的光路是_____ ___的。 表[来 源:学 一 时间 /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 -6 -4 -2 0 0 0 1 2 3 表 二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温度/℃90 92 94 ?98 98 98 根据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表二中第3分钟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是℃。 (2)由表一、表二数据可发现冰熔化和水沸腾的过程中温度都是(选填“升高”、“降低”或“保 持不变”)。 (3)小明发现水沸腾时,杯口不断地冒出大量“白气”,这是由于水蒸气遇冷后形成的小水珠(填 物态变化名称)。 (4)小明得出水沸腾条件: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但他发现撤掉酒精灯时,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你认 为可能的原因(写出一条即可)。 5.小明探究“水的沸腾”时所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 (1)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 (2)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了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如图丙)。根据图丙可知水的沸点是℃。 (3)小明看到,从水温达到90℃到水沸腾共用时10min。为了节约课堂时间,请你给小明提出一条合理化建 议:。 6..小明同学用如图15甲所示的装置对冰加热。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专题试题

2019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专题试题想要学好物理,就要培养学习兴趣,勤于动脑筋思考,下面是查字典物理网给大家准备的2019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专题试题,希望大家好好努力。 2019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专题试题 一.力和运动 在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活动中,同学们发现:在一定的范围内,橡皮筋受到的拉力越大,橡皮筋的长度越长。根据这一现象,小明和小丽提出如下猜想(见下图)。究竟谁的猜想正确呢?他们决定一起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要完成实验,除了需要一根橡皮筋、若干个相同的钩码、铁架台和细线外,还需要的器材是。? (2)小明和小丽的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 1 拉力(钩码总重)F/N 0 0.5 1.0 1.5 2.0 2.5 2 橡皮筋的总长度L/cm 4.5 5.1 5.7 6. 3 6.9 7.5 3 橡皮筋伸长的长度△L/cm 0 0.6 1.2 2. 4 3.0 ①没有挂钩码时,橡皮筋的长度L0= cm。? ②请将表格中第3行的数据补充完整。? ③要判断小丽的猜想是否正确,应对表格中的哪两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答:应对(选填序号)两行数据进行比较。? ④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实验能初步验证谁的猜想是正

确的?答:。 你是如何分析数据并做出此判断的?请简要写出你的判断依据: 2.某同学想将量程为0~10N的弹簧测力计改为密度秤。他的操作如下: ①先将塑料杯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再将指针调到零刻度线处; ②在塑料杯中装满水,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指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 ③将塑料杯中的水倒尽,再在塑料杯中装满待测液体,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指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 则杯中水的质量为kg,待测液体的密度为kg/m3,他设计的密度秤的量程为0~ kg/m3.(g取10N/kg) 下表是小华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实验中得到的实验数据。 测量对象质量m/kg 重力G/N 比值g/Nkg-1 物体1 0.1 0.98 9.8 物体2 0.2 1.96 9.8 物体3 0.3 2.94 9.8 (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和_______。 (2)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3)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将g值取为9.8N/kg。但经过精确测量,发现在某些不同的地理位置,g值存在着微小差异。下

(完整)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练习

八年物理上册实验专项练习 1、如图4所示,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 mm,物体的长度是 cm 。图5所示,符合长度测量要求的是 。(2)如图6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s 。 2、2016年女子冰壶世锦赛的举行时间为3月19日~27日。如图为用刻度尺测量冰壶的高度AB 如图乙所示,其高度为________cm 。冰壶投掷出去后继续往 前运动,此时的冰壶相对于看台上的观众是________的(选填 “运动”或“静止”)。 3、如图是某住宅小区内的场景。 图中B 是汽车限速标志,它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 按规定,汽车在小区内行驶100 m 至少需要______s 。行驶过程中,以汽车 为参照物,标志牌是________的。 4、行驶中的卡车速度计指针如图所示时,车速为__________km/h;按此速度 匀速行驶360 km,所需时间为________。 5、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实验原理是________。(2)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 (3)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些,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4)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电子表的读数分别表示小车 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的不同时刻,则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 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 6、如图10所示,用力敲响音叉,并用悬挂着的塑料球接触发声的叉股,我们看到的现象是 ,此现象说 , 塑料球的作用是 。 3 6 7 c 图4 4 5 图图

7、小华所在小组的同学为了研究水的沸腾,取了200 g 的水加热,下表是他们记录的有关 数据.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水温/℃ 90 92 94 96 97 98 99 99 99 99 (1)加热前水的温度如图所示,把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水需要吸收的热量 (假设加热过程 中水的质量不发生变化)(2)下图中,表示水沸腾的图是 (3)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水在沸腾时的特点 是 (4)小华发现,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这段时问过长.如果要适当 缩短实验时间,则可行的一种方法是 . (5)试分析水的沸点不是100℃的可能原因(写出一种即可) 。 8、学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 (1)在使用温度计前,应该观察它的 ,认清它的 。 (2)右图甲为某同学实验时测沸水温度的情形.他的错误之处是 。 (3)该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研究水的沸腾。从点燃酒精灯加热开始计时,当液体中 有气泡上升时,每隔1min 记录水的温度如下表所示: 该小组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况,如图 中A 、B 所示,则图中 是水沸腾前的情况,图中 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② 从记录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水沸点是 ,沸腾过程中温度 ③ 记录数据可得出水的沸点低于水100℃, 原因是 。 ④ 次实验中,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为 了缩短实验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9、如下图所示为锡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可知: 时间/min ···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温度/℃ ··· · 95 96 97 98 98 98 98 ……

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 实验教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教学目标】

1.对长度的各个单位形成具体的观念。 2.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的测量。 3.知道测量的准确度是由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决定的,知道如何正确记录测量的结果。【教学重点】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的测量。 【教学难点】知道测量的准确度是由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决定的,知道如何正确记录测量的结果。 【仪器和器材】 最小刻度为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刻度尺各一支,木折尺、钢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实验方法】 1.出示最小刻度分别为分米、厘米和毫米的三种刻度尺,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并对1 米、1 分米、1 厘米的长度形成具体观念。 2.用上述三种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观察重点:刻度尺的刻度情况;教师的测量方法;测量结果的正确记录。 3.出示木折尺、钢卷尺、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指出其最小 刻度或测量能达到的准确度。 结论:长度测量的准确度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应根据测量的准确度要求,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或其他测量工具。

【注意事项】 1.要教给学生正确该数和记录的方法。当被测长度的一端和刻度尺零刻度线对齐,另一端位于两个最小刻度之间时,只能用眼睛估读,因而是不准确的,记录的数字要比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的示数多一位。 2.由于刻度尺的端面往往被磨损,它的零刻度线不适于作为测量时的起点线,这时可以在刻度尺上任选一刻度线作为测量的起点线。 【教学反思】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正确使用刻度尺,但也存在误差和错误的使用方法,教师应注意强调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题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新教材) 实验题总结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1.国际单位:米。符号:m 2.常用单位:千米(km ) 分米(dm ) 厘米(cm ) 毫米(mm ) 微米(μm ) 纳米(nm ) 3.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1km=1000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4.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使用前认清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分度值。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或正对刻度尺)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二、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停表、刻度尺 注意:调整斜面呈较小的坡度,使小车从静止释放,坡度越小越方便测量,测量结果误差越小。 1.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的距离。 2.小车从斜面顶端要从静止释放。 3.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三、温度、温度计 摄氏温度: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0℃,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100℃;0 ℃和100 ℃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 ℃ 。 液体温度计原理: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温度计的使用: 测量温度前: 1.要认清它的量程,即温度计所能测量温度的范围。 2.要认清它的零刻线,即零摄氏度的位置。 3.要认清它的分度值,即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值。 测量温度时要注意: 1.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微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四、晶体和非晶体的融化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 (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零刻度线单位 量程 分度值 t v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 1.创新实验小组进行科学探究:他们进入一个环境温度可以保持在0℃的实验室,尝试测量冰的密度。 【实验器材】天平(砝码)、弹簧测力计、量筒、烧杯、刻度尺、水、细木棒、形状不规则的小冰块。 【实验步骤】 (1)选择合适的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测出小冰块的质量m; (2)选择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和水,测出小冰块的体积V; (3)根据ρ=______,代入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并通过计算得到冰的密度为0.9×103kg/m3. 小华同学做完实验,意犹未尽,还想回家测量冰箱中正方体小冰块的密度是否与实验室中所测冰的密度一致,经王老师同意,他将实验桌上的所有器材带回了家.测出该冰块的密度.小华同学发现所测冰的密度比实验室中所测冰的密度更大,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测酸奶密度”的实验中: (1)小明的实验方案:用天平和量筒测密度。 ①他用已调节好的天平测得空烧杯的质量m0为37.4 g;接着把酸奶倒入烧杯 中,测得烧杯和酸奶的总质量m1,如图所示,m1=81.4g;然后把烧杯中的酸 奶倒入量筒中,如图所示,V奶=__________cm3;则酸奶的密度ρ=________g/cm3。 ②在交流讨论中,小雨同学认为小明测得的酸奶密度偏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雨的实验方案:巧妙地利用天平、小玻璃瓶(有盖)和水测酸奶密度。请你简要说明小雨的实验过程和酸奶密度的计算表达式(用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 示)________。 3.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 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 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它说明了声音是由________产生的。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_可以传声。在月球上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这个实验还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___。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__________。并由此推理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专题练习

实验专题训练 一、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 1、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的实验中,按照图甲所示,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和 ;(2)往 往测量物体所受重力时,将弹簧测力计竖直放置,当物体处于 状态时,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重力的大小。(选填“静止”或:“运动”) (3)图甲中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 ,分度值为 ,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 。重力和质量的比值是g= N/kg ,物理 意义: 。 (4)把表格中的空格填写完整;(5)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在图乙中画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象; (6)由此可知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 。 2、下表是小华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试验中得到的实验数据。 测量对象 m/kg G/N g/ g ?kg ?1 物体1 0.1 0.98 9.8 物体2 0.2 1.96 9.8 物体3 0.3 2.94 9.8 (3)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将g 值取为9.8N/kg 。但经过精确测量,发现在某些不同的地理位置,g 值存在着微小差异。下表列出了一些城市和地区的g 值大小。①g 值相同的城市是: 。②造成g 值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③我国与许多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在这些往来的货物运输中,发货单上所标示的“货物重量”,实质上应该是货物的 。 3、(12眉山)地球附近物体都要受到重力,小考同学认为物体的重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他用天平、钩码、弹簧测力计进行了探究。(1)你 (选填“同意”或“不同意”)物体的重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依据是 。(2)如图甲是他第2次测量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请将此时测力计的示数填人下表的空格处。(3)请你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在图乙中作出重力随质量变化的图象。 (4)由图象可知:物体的重力跟物体的质量成 。(5)若干年后,小考在太空站工作时,你认为他用同样的器材 (选填“能”或“不能”)完成该探究。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用 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每次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 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具有相同的 ,小车能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是由于 的原因。 (2)比较图中小车在不同平面滑行的最大距离,可以得出:在滑到底端时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 ,小车运动距离越 ,其中运动的小车在木板上最终停下来,是因为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受 。 (3)进而推理得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做 。 2、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同学们设计了如图1所示实验。(1)实验中应该把小车放在 (“光滑”或“粗糙”)的水平桌面上,需要通过调整 来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F1、F2的大小。(2)实验中,当小车处 于 状态时,表明小车处于平衡状态。(3)实验中,保持F1与F2大小相等,将小车扭转一个角度.松手后,小车 保持平衡(选填“能”或“不能”)。是为了验证两个力平衡时是否 。(4)部分同学还设计了如图2所示实验方案。图1和图2两种方案中, 方案更合理。原因是:该设计较好地排除了 对实验的影响。(5)由上述实验可得: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 ,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4、如图所示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以下因素有关: a 、接触面上所受到的压力; b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c 、接触面的面积. (1)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拉动长方体木块时,应使木块沿水平方向做 运动,根据 的条件可知,木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2)比较图 与图 可得:摩擦 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压力有关。比较图甲和图丙可得: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 质量m/g 100 200 300 500 重力G/N 1 2 3 4 5 比值(G/m )/N ?kg ?1 10 10 10 10 10 (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和 。 (2)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教案

第一节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2,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能力目标: 1,观察和实验能力: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2,应用能力:解决实验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思考实际现象中的问题. 情感目标: 1,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设备,培养爱护公共财务的品德. 2,良好的实验习惯. 3,记录数据要如实,培养实事求是 重点难点: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 二、进行新课 1、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 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 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 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有时间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地图上的一段铁路的长度等,介绍替带法等. 4、实验完毕,整理实验器材。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四、作业布置 完成实验报告 第二节测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1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 2.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题总结

初二物理下册实验汇总 一、牛顿第一定律 1. .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 (1)根据图中情景可以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假设,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 B.①②③④都是实验事实 C.①②是实验事实,③④是实验推论 D.①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 (2)让小车从斜面滑下后沿水平面运动,是为了使小车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力和力相平衡,其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小车只受水平方向上的摩擦力。 (3)实验时要让同一辆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为了使小车。 (4)由图示可知,小车在木板上运动的距离最___________,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____________,速度减小得越。运动的小车在木板上最终停下来,是因为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受(选填“平衡力”、“非平衡力”或“不受力”),这个力改变了小车的。 (5)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这种探究方法叫法。 二、二力平衡 1.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甲、乙两组同学分别选择器材后,设计组装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老师指出乙组同学选择的器材更加合理,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在探究力的大小对二力平衡的影响时,利用了定滑轮能够________的特点,并通过调整________来改变F1和F2的大小。 (3)保持F1与F2相等,用手将小车扭转到下图中的位置,松手后,小车将无法在此位置平衡。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满足哪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探究力对物体的 作用效果来实现探究目的的。如图所示是可供选择的两种探究方案。 (1)图 a的探究方案中研究对象是小卡片,目的是( 填“考虑”、“不考虑”)小卡片的重力。图b的探究方案中 研究对象是; (2)小明选择了图a所示的探究方案。他将系于小卡片两对角的 细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后,就在两线端挂上钩码。这是 用于探究两个力的和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3)探究活动中还要求要把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然后再松手。这样做的目的是用于探究不在上的两个力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4)两个探究方案相比较,你认为哪个方案的探究过程对实验结论的影响小一些? 为什么? (5)小明利用弹簧测力计代替图中的钩码进行了探究,发现两个力的大小还有较小的差距.你认为形成差距的原因是(答出一条即可). 三、探究摩擦力 1.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小明的三次实验情况分别如上图中的甲、乙、丙所示。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在水平木板(或毛巾)上做运动,根据知识可知,这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小明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时,利用图中甲、乙两组数据比较得出:“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的结论。你认为他这样对比这两组数据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对吗?。你的理由是:。 (3)请你根据小明这三次实验情况 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滑轮 滑轮 细 细

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总结

1、在“探究固体的密度”实验中: (1) 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游码移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指针偏向分度标尺的左边,应将平衡螺母 向________调节直到横梁平衡(选填“左”或“右”); (2) 用天平称矿石的质量。把矿石放在天平的________,天平平衡时,放在右 盘中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6所示则矿石质为 。 用量筒量出矿石的体积如图7所示,在观察量筒的刻度时,视线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矿石体积为 ,由此可知,矿 石的密度 =__________kg /m 3。 (3)如果采用先测量小石头的体积后再测量小石头的质量,这种方法测出的小 矿石的密度会比实际值偏 ,原因是 。所采取的实验方 案除了对实验结果造成一定的偏差之外,还可能造成另一不良后果,即 。 请你对小明的实验方案提出一条改进的建议: 。 2、某同学通过下述实验步骤测量牛奶的密度: (1)他按甲、乙、丙、的顺序进行试验。根据图中数据可知:量筒中牛奶的质 量为_______,体积为______________,牛奶密度为______________kg/m 3。 (2)为了更加准确地测量牛奶的密度,你认为图中合理的实验顺序为 ______________,这样调整顺序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 。 3、.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 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 和B ,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 ,进行观察, 如图4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 (2)有两块玻璃板分别厚度为1mm 和2mm ,要选择_________,原因_________ (3)玻璃板应该_________放置,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图 6 图7

八年级物理实验题汇总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汇总 1.刻度尺是测量的工具,测量前要观察刻度尺的、 和。 (1)使用时,要正确放置刻度尺:零刻度线对准,有刻度线的一边要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2)读数:视线要刻度线;估读到。 (3)记录:数据包括和。 (4)如图:是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测量图是。 (5)小明同学用刻度尺测出一个物体的长度为172.5mm,下面物体中最接近这个数值的是()。 (6)小明利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 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为() A.2.36cm B.2.357cm C.2.35cm D.2.4cm 2.用停表测量,请观察如图甲机械停表的表盘,大表盘指针走一圈等于,使用停表测量时,用手握住停表,按一下按钮,表针立即走动,按第二下,表针走动,按下归零按钮时,秒针和分针都回到零点。 甲乙丙 (1)图乙停表的读数为。 (2)图丙秒表的读数为 s 3.利用公式可求出平均速度,因此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时需要测量的是和,需用到的测量工具是和。 (1)在图中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让小车由斜面的A点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2)图中AB段的路程SAB=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3)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 (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由B点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对吗? 。理由是。 4.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到橡皮筋在;边说话,边 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感觉喉头部分在;由此,我 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1)如图,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 空气,我们听到声音__________________,再空气逐渐进入玻璃 罩,注意到,声音又________________,这个实验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可以传播声音,而____________不能传播声音。 (2)用一张桌子做实验。一个同学轻敲桌子(不要使附近的 同学听到敲击声),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到桌面上,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听到敲击声。此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也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固体中和空气中哪个传播速度更快?__________________ (4)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___________敲打的声音,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图所示,在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时,将钢质 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 伸出桌面的一端,使它振动发声,显著改变钢质刻度 尺______________,比较改变前后钢尺振动的 ____________和声音的______________。 (1)物理学中把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 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频率与单调之间的关系时,某实验小组的同学选用了如下器材:甲乙两个不同的音叉,声波传感器,计算机等。当在声波传感器附近敲击甲、乙两个音叉时,观察到甲、乙两个音叉产生声波的波形分别发图a、b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由图可知甲、乙两个发声音叉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__相同(填声音的特性),你是通过观察图中声波的____________来判断的.

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实验题归类(附答案)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实验探究复习实验探究内容及考查点 一、重力、弹力与摩擦力 1.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2.探究重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3.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4.二力平衡条件 5.牛顿第一定律 二、压强、浮力 1.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压强) 2.探究液体压强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探究气体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 4、大气压强的测量 5.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6.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三、简单机械 1.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2.探究滑轮、滑轮组用力情况与各自特点 3.轮轴与斜面 四、功和机械能 1.滑轮组机械效率 2.斜面机械效率 3.探究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一、力的作用效果 1、小强在学习力的相关知识中,对“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提出了如下一些猜想: ①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②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③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④力的作用效果与物体间相互作用的面积有关。 上述猜想是否正确,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来进行探究。要求写出实验探究的步骤和分析与结论。 (1)你选择的猜想是 。(填写序号) (2)实验探究步骤: . (3)分析与结论: . 二、弹簧测力计 1.小华在课外探究弹簧的长度跟外力的变化关系,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记录了相应实验数据如下: 钩码质量(g)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400 指针位置(cm) 2 3 4 5 6 7 7.5 7.5 (1)这项研究在实际中的应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实验数据你可得到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华作出了如下三个图象,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1重庆,第16题第(4)题)下图是量筒的测量情形,图l4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_N 。 图14 3.(2011江苏无锡,第32题)为制作弹簧测力计,某物理实验小组对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作了探究.下表是他们利用甲、乙两根不同的弹簧做实验时所记录的数据. 表一 表二 (1)分析表一和表二数据可知:①在一定条件下,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它所受的拉力成 ; ②在拉力相同的情况下,甲弹簧伸长的长度比乙弹簧 (选壤“大"或“小”)。 (2)如图所示的A 、B 两弹簧测力汁分别使用了甲、乙两弹簧,它们的外壳相同,刻度线分布情况相同.则量程较大的是 (选填“A ”或“B”下同)测力计,精度较高的是 测力计. (3)经实验探究发现:在拉力相通的情况下,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弹簧的材料、粗细、原长(弹簧不受外力时的长度)等均有关系,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实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弹簧原长有关 。 甲弹簧受到的拉力/N O l 2 3 4 5 6 甲弹簧的长度/cm 6.O 9.O 12.0 15.O 18.O 21.O 24.O 乙弹簧受到的拉力/N O l 2 3 4 S 6 乙弹簧的长度/cm 6.0 7.5 9.O lO .5 12,0 13.5 15.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