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政第三十一_孔子家语的意思
《孔子家语》全文及翻译
《孔子家语》全文及翻译【孔子家语】全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相鲁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始诛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王言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大婚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儒行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问礼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五仪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致思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三恕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好生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观周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弟子行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贤君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辩政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六本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辩物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哀公问政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颜回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在厄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入官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困誓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五帝德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五帝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执辔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本命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论礼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观乡射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郊问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五刑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刑政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礼运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冠颂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庙制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辩乐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问玉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屈节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原文及译文《孔子家语》本姓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终记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正论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原文及译文《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原文及译文《孔子家语》曲礼公西赤问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卷三》含注解译文
《孔子家语·卷三》含注解译文《孔子家语.卷三》孔子家语.卷三观周第十一【原文】孔子谓南宫敬叔[1]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
"对曰:"谨受命。
"遂言于鲁君曰:"臣受先臣之命云:‘孔子圣人之后也。
灭于宋。
其祖弗父何[2],始有国而授厉公。
及正考父[3]佐戴、武、宣,三命兹益恭。
故其鼎铭[4]曰:"一命而偻,再命而伛[5],三命而俯。
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6]。
值于是,粥于是,以糊其口。
"其恭俭也若此。
’臧孙纥[7]有言:‘圣人之后,若不当世,则必有明君而达者焉。
孔子少而好礼,其将在矣。
’属臣曰:‘汝必师之。
’今孔子将适周,观先王之遗制,考礼乐之所极[8],斯大业也!君盍以乘资之?臣请与往。
"公曰:"诺。
"与孔子车一乘,马二匹,竖子侍御[9]。
敬叔与俱。
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10]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
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
吾虽不能富贵,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乎: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
博辩闳达而危其身,好发人之恶者也。
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
"孔子曰:"敬奉教。
"自周反鲁,道弥尊矣。
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注释】[1]南宫敬叔:鲁国大夫,即孟僖子之子,原姓仲孙,名阋。
[2]弗父何:宋湣公共长子,孔父嘉之高祖,厉公兄。
旧注:"弗父何,缗公世子,厉公兄也。
让国以受厉公。
《春秋传》曰:‘以有宋而授厉公宜。
’"[3]正考父:弗父何的曾孙,曾辅佐戴公、武公、宣公。
生孔父嘉,即孔子的祖先。
[4]鼎铭:旧注:"臣有功德,君命铭之于其宗庙之鼎也。
《孔子家语入官》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孔子家语入官》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孔子家语入官》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孔子家语入官》作者:佚名子張問入官於孔子.孔子曰:「安身取譽為難.」子張曰:「為之如何?」孔子曰:「己有善勿專,教不能勿怠,已過勿發,失言勿掎,不善勿遂,行事勿留,君子入官,有此六者,則身安譽至而政從矣.且夫忿數者,官獄所由生也;距諫者,慮之所以塞也;慢易者,禮之所以失也;怠惰者,時之所以後也;奢侈者,財之所以不足也;專獨者,事之所以不成也.君子入官,除此六者,則身安譽至而政從矣.故君子南面臨官,大域之中而公治之,精智而略行之,合是忠信,考是大倫,存是美惡,進是利而除是害,無求其報焉,而民之情可得也.夫臨之無抗民之惡,勝之無犯民之言,量之無佼民之辭,養之無擾於其時,愛之無寬於刑法,若此,則身安譽至而民得也.君子以臨官所見則邇,故明不可蔽也,所求於邇,故不勞而得也,所以治者約,故不用眾而譽立,凡法象在內,故法不遠而源泉不竭.是以天下積而本不寡,短長得其量,人志治而不亂,政德貫乎心,藏乎志,形乎色,發乎聲,若此而身安譽至民咸自治矣.是故臨官不治則亂,亂生則爭之者至,爭之至又於亂,明君必寬裕以容其民,慈愛優柔之,而民自得矣.行者,政之始也,說者,情之導也,善政行易而民不怨,言調說和則民不變,法在身則民象,明在己則民顯之.若乃供己而不節,則財利之生者微矣,貪以不得,則善政必簡矣,苟以亂之,則善言必不聽也.詳以納之,則規諫日至,言之善者,在所日聞,行之善者,在所能為.故君上者,民之儀也,有司執政者,民之表也,邇臣便僻者,群僕之倫也.故儀不正則民失,表不端則百姓亂,邇臣便僻,則群臣汙矣.是以人主不可不敬乎三倫,君子修身反道,察里言而服之,則身安譽至,終始在焉.故夫女子必自擇絲麻,良工必自擇貌材,賢君必自擇左右,勞於取人,佚於治事,君子欲譽,則必謹其左右.為上者譬如緣木焉,務高而畏下滋甚,六馬之乖離,必於四達之交衢,萬民之叛道,必於君上之失政.上者尊嚴而危,民者卑賤而神,愛之則存,惡之則亡,長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臨官,貴而不驕,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圖末,修事而能建業,久居而不滯,情近而暢乎遠,察一物而貫乎多,治一物而萬物不能亂者,以身本者也.君子蒞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達諸民之情,既知其性,又習其情,然後民乃從命矣.故世舉則民親之,政均則民無怨,故君子蒞民,不臨以高,不導以遠,不責民之所不為,不強民之所不能.以明王之功,不因其情,則民嚴而不迎,篤之以累年之業,不因其力,則民引而不從,若責民所不為,強民所不能,則民疾,疾則僻矣.古者聖主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紘紞充耳,所以掩聰也,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枉而直之,使自得之,優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民有小罪,必求其善,以赦其過,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輔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則善也.是以上下親而不離,道化流而不蘊,故德者政之始也,政不和則民不從其教矣,不從教,則民不習,不習則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見信也,莫善乎先虛其內,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雖服必強,自非忠信,則無可以取親於百姓者矣,內外不相應,則無已取信於庶民者矣.此治民之至道矣,入官之大統矣.」子張既聞孔子斯言,遂退而記之.翻译子张向孔子询问做官的事。
《孔子家语刑政第三十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孔子家语刑政第三十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孔子家语刑政第三十一》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刑政》是《孔子家语》中的一篇文言文。
《孔子家语》王言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王言解原文及译文王言解孔子閒居,曾參侍.孔子曰:「參乎,今之君子,唯士與大夫之言可聞也.至於君子之言者,希也.於乎,吾以王言之,其不出戶牖而化天下.」曾子起,下席而對曰:「敢問何謂王之言?」孔子不應,曾子曰:「侍夫子之閒也,難對,是以敢問.」孔子又不應.曾子肅然而懼,摳衣而退,負席而立.有頃,孔子歎息,顧謂曾子曰:「參,汝可語明王之道與?」曾子曰:「非敢以為足也,請因所聞而學焉.」子曰:「居,吾語汝.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雖有國之良馬,不以其道服乘之,不可以道里.雖有博地眾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是故昔者明王內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然後可以守,三至行然後可以征.明王之道,其守也則必折衝千里之外,其征則必還師衽席之上.故曰內修七教,而上不勞;外行三至,而財不費.此之謂明王之道也.」曾子曰:「不勞不費之謂明王,可得聞乎?」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勞乎.政之不平,君之患也,令之不行,臣之罪也.若乃十一而稅,用民之力,歲不過三日,入山澤以其時,而無征,關譏市鄽,皆不收賦,此則生財之路,而明王節之,何財之費乎?」曾子曰:「敢問何謂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此之謂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則本正也.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於己,然後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璞,男愨而女貞,六者,教之致也.布諸天下四方而不怨,納諸尋常之室而不塞,等之以禮,立之以義,行之以順,則民之棄惡,如湯之灌雪焉.」曾子曰:「道則至矣,弟子不足以明之.」孔子曰:「參以為姑止乎?又有焉.昔者明王之治民也,法必裂地以封之,分屬以理之,然後賢民無所隱,暴民無所伏.使有司日省而時考之,進用賢良,退貶不肖,然則賢者悅而不肖者懼.哀鰥寡、養孤獨、恤貧窮、誘孝悌、選才能.此七者修,則四海之內,無刑民矣.上之親下也,如手足之於腹心.下之親上也,如幼子之於慈母矣.上下相親如此,故令則從,施則行,民懷其德,近者悅服,遠者來附,政之致也.夫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斯不遠之則也.周制,三百步為里,千步為井,三井而埒,埒三而矩,五十里而都封,百里而有國,乃為福積資求焉,恤行者有亡.是以蠻夷諸夏,雖衣冠不同,言語不合,莫不來賓.故曰無市而民不乏,無刑而民不亂.田獵罩弋,非以盈宮室也.徵斂百姓,非以盈府庫也.慘怛以補不足,禮節以損有餘,多信而寡貌.其禮可守,其言可覆,其跡可履.如飢而食,如渴而飲.民之信之,如寒暑之必驗.故視遠若邇,非道邇也,見明德也.是故兵革不動而威,用利不施而親,萬民懷其惠,此之謂明王之守,折衝千里之外者也.」曾子曰:「敢問何謂三至?」孔子曰:「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士悅,至樂無聲而天下民和.明王篤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天下之士,可得而臣,天下之民,可得而用.」曾子曰:「敢問此義何謂?」孔子曰:「古者明王,必盡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實,又知其數,及其所在焉.然後因天下之爵以尊之,此之謂至禮不讓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祿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謂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悅.如此,則天下之民,名譽興焉,此之謂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故曰:『所謂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親也.所謂天下之至明者,能舉天下之至賢者也.』此三者咸通,然後可以征.是故仁者莫大乎愛人,智者莫大乎知賢,賢政者莫大乎官能.有土之君,修此三者,則四海之內,供命而已矣.夫明王之所征,必道之所廢者也,是故誅其君而改其政,弔其民而不奪其財.故明王之政,猶時雨之降,降至則民悅矣.是故行施彌博,得親彌眾此之謂還師衽席之上.」译文孔子在家闲居,弟子曾参在身边陪侍。
《孔子家语卷四》
《孔子家语卷四》五帝第二十四【原文】季康子问于孔子曰:"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谓五帝?"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
’古之王者,易代而改号[1],取法五行。
五行更王[2],终始相生,亦象其义。
故其为明王者,而死配五行。
是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皞配金,颛顼配水。
"【注释】[1]易代而改号:改换朝代就改换年号。
[2]五行更王:按照五行循环的顺序更换帝王年号。
旧注:"法五行更王,终始相生,始以木德王天下,其次以生之行转相承。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以前听说过‘五帝’的名称,但不知道它的实际含义,请问什么是五帝?"孔子说:"从前我听老聃说:‘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
这五行按不同的季节化生和孕育,形成了万物,那万物之神就叫做五帝。
’古代的帝王,因改朝换代而改换国号、帝号,就取法五行。
按五行更换帝号,周而复始,终始相生,也遵循五行的顺序。
因此那些贤明的君王,死后也以五行相配。
所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皞配金,颛顼配水。
"【原文】康子曰:"太皞氏其始之木何如?"孔子曰:"五行用事[1],先起于木。
木,东方万物之初皆出焉,是故王者则[2]之,而首以木德王天下。
其次则以所生之行转相承也。
"【注释】[1]用事:运行。
[2]则:效法。
【译文】季康子问:"太皞氏从木开始是什么缘故呢?"孔子回答说:"五行的运行,先是从木开始的。
木属东方,万物开始都是从这里产生的,因此帝王以此为准则,首先以木德称王于天下。
然后依据自己所生的‘行’,依次转换承接。
"【评析】这一篇讲五帝和五行的关系。
虽然将五帝和五行糅合在一起有些牵强,但也体现了孔子朴素的唯物哲学思想。
【孔子家语·卷七】观乡射·郊问·五刑解·刑政·礼运
【孔子家语·卷七】观乡射·郊问·五刑解·刑政·礼运孔子家语.卷七观乡射第二十八【原文】孔子观于乡射[1],喟然叹曰:"射之以礼乐也,何以射?何以听?修身而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将安能以求饮?《诗》[2]云:'发彼有的,以祈尔爵。
’[3]祈,求也。
求所中以辞爵。
酒者,所以养老、所以养病也。
求中以辞爵,辞其养也。
是故士使之射而弗能,则辞以病,悬弧之义[4]。
"于是退而与门人习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焉。
射至于司马[5],使子路执弓矢,出列延,谓射之者曰:"奔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6]者,不得入,其余皆入。
"盖去者半。
又使公罔之裘、序点扬觯而语曰:"幼壮孝悌,耆老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俟死者,在此位。
"盖去者半。
序点又扬觯而语曰:"好学不倦,好礼不变,耄期[7]称道而不乱者,在此位。
"也盖仅有存焉。
射既阕,子路进曰:"由与二三子者之为司马,何如?"孔子曰:"能用命矣。
"【注释】[1]乡射:指州长于春秋两季以礼会民,习射于州之学校。
[2]《诗》:指《诗经·小雅·宾之初筵》。
[3]以祈尔爵:祈求你免被罚酒。
旧注:"祈,求也,言发中的以求饮尔爵也。
胜者饮不胜者。
"[4]悬弧之义:古代风俗,家中生了男孩,便在门左首悬挂一张木弓以示庆贺。
此处暗示射箭是男子从事的事。
旧注:"弧,弓也。
男子生则悬弧于其门,明必有射事也。
而今不能射,唯病可以为辞也。
"[5]司马:官名。
掌管军政和军赋。
子路此时官为司马,此即指子路。
旧注:"子路为司马,故射至,使子路出延射。
"[6]人后:指过继给别人作后嗣。
旧注:"人已有后而又为人后,故曰与为人后也。
孔子家语原文与解析
孔子家语原文与解析孔子家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同探索孔子家语的原文和解析,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思想。
一、《孔子家语》原文《孔子家语》是孔子的学生及后继者们整理而成的一部书,记录了孔子言行和他对人生、道德、政治等重要议题的思考。
下面是《孔子家语》中的一段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是孔子家语中的经典之一,意思是说,无论三个人一起行走,必定有人可以成为我的老师。
从中我可以选择他们身上的优点来学习,而他们身上的缺点和错误则可以引起我对自己的反思,通过改正自己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二、《孔子家语》解析1. 孔子家语的创作背景:《孔子家语》是由孔子的学生及后继者整理而成的,反映了孔子的学说和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家语》正是记录了他的言行和思考,被后人奉为经典之作。
2. 孔子家语的思想核心:《孔子家语》的思想核心是亲仁治国,强调了仁爱、道德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例如上面提到的那句话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通过选择师承来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方式。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不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可以成为我们心灵成长的养分。
3. 孔子家语的时代意义:《孔子家语》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经典之作,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时代意义的文化瑰宝。
孔子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诸侯割据、社会不稳定,人们思考生活的意义和意义寻求道德准则的需求日益迫切。
孔子的思想给予了中国古代社会以强大的凝聚力和道德向导,为后世不断追求进步和改善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4. 孔子家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孔子家语中的智慧和思想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也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中,都要保持虚心学习的态度,从他人身上汲取智慧和经验。
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诫我们要善于选择我们的榜样,从优秀的人身上学习并致力于不断改正自身的错误。
《孔子家语》全集、原文注释译文!
《孔子家语》全集、原文注释译文!展开全文《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儒家类著作。
原书二十七卷,今本为十卷,共四十四篇。
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
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
过去因为疑古派的非难历代前人多认为是伪书,随着近代简帛文献的出土证明,确信为先秦旧籍,《孔子家语》的真实性与文献价值越来越为学界所重视。
宋儒重视心性之学,重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但与这'四书'相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内容上,《孔子家语》都要高出很多。
由《家语》的成书特征所决定,该书对于全面研究和准确把握早期儒学更有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该书完全可以当得上'儒学第一书'的地位。
孔子家语.卷一始诛第二【原文】孔子为鲁司寇[1],摄行相事,有喜色。
仲由问曰:'由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今夫子得位而喜,何也?'孔子曰:'然,有是言也。
不日'乐以贵下人’乎?'于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2],戮之于两观之下,尸于朝三日[3]。
子贡进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
今夫子为政而始诛之,或者为失乎?'孔子曰:'居[4],吾语汝以其故。
天下有大恶者五,而窃盗不与焉。
一曰心逆而险,二曰行僻而坚[5],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6],五曰顺非而泽。
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君子之诛,而少正卯皆兼有之。
其居处足以撮徒成党[7],其谈说足以饰褒莹众,其强御足以反是独立[8],此乃人之奸雄者也,不可以不除。
夫殷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正[9],周公诛管蔡,太公诛华士[10],管仲诛付乙,子产诛史何[11],是此七子皆异世而同诛者,以七子异世而同恶,故不可赦也。
《诗》云:'忧心悄悄[12],愠于群小。
’小人成群,斯足忧矣。
'【注释】[1]司寇:主管刑狱的官。
《孔子家语》卷第七
《孔子家语》卷第七觀鄉射第二十八孔子觀於鄉射,喟然歎曰:「射之以禮樂也,何以射,何以聽,修身而發,而不失正鵠者,其唯賢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則將安能以求飲?詩云:『發彼有的,以祈爾爵.』祈,求也,求所中以辭爵.酒者,所以養老,所以養病也.求中以辭爵,辭其養也,是故士使之射而弗能,則辭以病,懸弧之義.」於是退而與門人習射於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牆焉.射至於司馬,使子路執弓矢出列延,謂射之者曰:「奔軍之將,亡國之大夫,與為人後者不得入,其餘皆入,蓋去者半.」又使公罔之裘序點,揚觶而語曰:「幼壯孝悌,耆老好禮,不從流俗,修身以俟死者在此位,蓋去者半.」序點揚觶而語曰:「好學不倦,好禮不變,耄期稱道而不亂者,在此位,蓋僅有存焉.」射既闋,子路進曰:「由與二三子者之為司馬,何如?」孔子曰:「能用命矣.」孔子曰:「吾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主人親速賓及介,而眾賓從之,至於正門之外,主人拜賓及介,而眾自入,貴賤之義別矣,三揖至於階,三讓以賓升,拜至獻酬辭讓之節繁,及介升則省矣,至于眾賓升而受爵,坐祭立飲,不酢而降,殺之義辯矣.工入升歌三終,主人獻賓,笙入三終,主人又獻之,間歌三終,合樂三闋,工告樂備而遂出,一人揚觶,乃立司正焉.知其能和,樂而不流,賓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眾賓,賓少長以齒,終於沃洗者焉,知其能弟長而無遺矣.降脫屨,升坐修爵無算,飲酒之節,旰不廢朝,暮不廢夕,賓出主人迎送,節文終遂焉.知其能安燕而不亂也.貴賤既明,降殺既辯,和樂而不流,弟長而無遺,安燕而不亂,此五者足以正身安國矣,彼國安而天下安矣.故曰:『吾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子貢觀於蜡.孔子曰:「賜也,樂乎?」對曰:「一國之人皆若狂,賜未知其為樂也.」孔子曰:「百日之勞,一日之樂,一日之澤,非爾所知也.張而不弛,文武弗能,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郊問第二十九定公問於孔子曰:「古之帝王必郊祀其祖以配天,何也?」孔子對曰:「萬物本於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天垂象,聖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公曰:「寡人郊而莫同,何也?」孔子曰:「郊之祭也,迎長日之至也,大報天而主日配以月,故周之始郊,其月以日至,其日用上辛,至於啟蟄之月,則又祈穀于上帝,此二者天子之禮也.魯無冬至,大郊之事降殺於天子,是以不同也.」公曰:「其言郊,何也?」孔子曰:「兆丘於南,所以就陽位也,於郊,故謂之郊焉.」曰:「其牲器何如?」孔子曰:「上帝之牛角璽栗,必在滌三月,后稷之牛唯具,所以別事天神與人鬼也,牲用騂,尚赤也,用犢,貴誠也,掃地而祭於其質也,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萬物無可稱之者,故因其自然之體也.」公曰:「天子之郊,其禮儀可得聞乎?」孔子對曰:「臣聞天子卜郊,則受命于祖廟,而作龜于禰宮,尊祖親考之義也.卜之日,王親立于澤宮,以聽誓命,受教諫之義也,既卜,獻命庫門之內,所以誡百官也.將郊,則天子皮弁以聽報,示民嚴上也.郊之日,喪者不敢哭,凶服者不敢入國門,汜掃清路,行者必止,弗命而民聽,敬之至也.天子大裘以黼之,被袞象天,乘素車,貴其質也,旂十有二旒,龍章而設以日月,所以法天也,既至泰壇,王脫裘矣,服袞以臨,燔柴戴冕,璪十有二旒,則天數也.臣聞之誦詩三百,不足以一獻,一獻之禮,不足以大饗,大饗之禮,不足以大旅,大旅具矣,不足以饗帝,是以君子無敢輕議於禮者也.」五刑解第三十冉有問於孔子曰:「古者三皇五帝不用五刑,信乎?」孔子曰:「聖人之設防,貴其不犯也,制五刑而不用,所以為至治也.凡夫之為姦邪竊盜,靡法妄行者,生於不足,不足生於無度,無度則小者偷盜,大者侈靡,各不知節.是以上有制度,則民知所止,民知所止,則不犯.故雖有姦邪賊盜,靡法妄行之獄,而無陷刑之民.不孝者生於不仁,不仁者生於喪祭之禮明,喪祭之禮所以教仁愛也,能教仁愛,則喪思慕祭祀,不解人子饋養之道,喪祭之禮明,則民孝矣.故雖有不孝之獄,而無陷刑之民.殺上者生於不義,義所以別貴賤,明尊卑也,貴賤有別,尊卑有序,則民莫不尊上而敬長.朝聘之禮者,所以明義也,義必明則民不犯,故雖有殺上之獄,而無陷刑之民.鬥變者生於相陵,相陵者生於長幼無序,而遺敬讓,鄉飲酒之禮者,所以明長幼之序,而崇敬讓也,長幼必序,民懷敬讓,故雖有鬥變之獄,而無陷刑之民.淫亂者生於男女無別,男女無別,則夫婦失義,禮聘享者所以別男女,明夫婦之義也,男女既別,夫婦既明,故雖有淫亂之獄,而無陷刑之民.此五者,刑罰之所以生,各有源焉.不豫塞其源,而輒繩之以刑,是謂為民設阱而陷之.刑罰之源,生於嗜慾不節,失禮度者,所以禦民之嗜慾,而明好惡順天之道,禮度既陳,五教畢修,而民猶或未化,尚必明其法典以申固之.其犯姦邪靡法妄行之獄者,則飭制量之度;有犯不孝之獄者,則飭喪祭之禮;有犯殺上之獄者,則飭朝覲之禮;有犯鬥變之獄者,則飭鄉飲酒之禮;有犯淫亂之獄者,則飭婚聘之禮.三皇五帝之所化民者如此,雖有五刑之用,不亦可乎!」孔子曰:「大罪有五,而殺人為下,逆天地者罪及五世,誣文武者罪及四世,逆人倫者罪及三世,謀鬼神者罪及二世,手殺人者罪及其身,故曰大罪有五,而殺人為下矣.」冉有問於孔子曰:「先王制法,使刑不上於大夫,禮不下於庶人,然則大夫犯罪,不可以加刑,庶人之行事,不可以治於禮乎?」孔子曰:「不然,凡治君子以禮御其心,所以屬之以廉恥之節也,故古之大夫,其有坐不廉汙穢而退放之者,不謂之不廉汙穢而退放,則曰簠簋不飭;有坐淫亂男女無別者,不謂之淫亂男女無別,則曰帷幕不修也;有坐罔上不忠者,不謂之罔上不忠,則曰臣節未著;有坐罷軟不勝任者,不謂之罷軟不勝任,則曰下官不職;有坐干國之紀者,不謂之干國之紀,則曰行事不請.此五者,大夫既自定有罪名矣,而猶不忍斥,然正以呼之也,既而為之諱,所以愧恥之,是故大夫之罪,其在五刑之域者,聞而譴發,則白冠釐纓,盤水加劍,造乎闕而自請罪,君不使有司執縳牽掣而加之也.其有大罪者,聞命則北面再拜,跪而自裁,君不使人捽引而刑殺.曰:『子大夫自取之耳,吾遇子有禮矣,以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亦不失其罪者,教使然也.』所謂禮不下庶人者,以庶人遽其事而不能充禮,故不責之以備禮也.」冉有跪然免席曰:「言則美矣,求未之聞,退而記之.」刑政第三十一仲弓問於孔子曰:「雍聞至刑無所用政,至政無所用刑.至刑無所用政,桀紂之世是也;至政無所用刑,成康之世是也.信乎?」孔子曰:「聖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參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禮齊之.其次以政焉導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變,導之弗從,傷義以敗俗,於是乎用刑矣.顓五刑必即天倫.行刑罰則輕無赦,刑侀也,侀成也,壹成而不可更,故君子盡心焉.」仲弓曰:「古之聽訟尤罰麗於事,不以其心,可得聞乎?」孔子曰:「凡聽五刑之訟,必原父子之情,立君臣之義以權之,意論輕重之序,慎測淺深之量以別之,悉其聰明,正其忠愛以盡之.大司寇正刑明辟以察獄,獄必三訊焉,有指無簡,則不聽也,附從輕,赦從重,疑獄則泛與眾共之,疑則赦之,皆以小大之比成也.是故爵人必於朝,與眾共之也,刑人必於市,與眾棄之也.古者公家不畜刑人,大夫弗養也,士遇之塗,以弗與之言,屏諸四方,唯其所之,不及與政,弗欲生之也.」仲弓曰:「聽獄,獄之成成何官?」孔子曰:「成獄成於吏,吏以獄成告於正,正既聽之,乃告大司寇聽之,乃奉於王,王命三公卿士參聽棘木之下,然後乃以獄之成疑于王,王三宥之以聽命,而制刑焉,所以重之也.」仲弓曰:「其禁何禁?」孔子曰:「巧言破律,遁名改作,執左道與亂政者殺;作淫聲,造異服,設伎奇器,以蕩上心者殺;行偽而堅,言詐而辯,學非而博,順非而澤,以惑眾者殺;假於鬼神,時日卜筮,以疑眾者殺.此四誅者不以聽.」仲弓曰:「其禁盡於此而已?」孔子曰:「此其急者,其餘禁者十有四焉.命服命車,不粥於市;珪璋璧琮,不粥於市;宗廟之器,不粥於市;兵車旍旗,不粥於市;犧牲秬鬯,不粥於市;戎器兵甲,不粥於市;用器不中度,不粥於市;布帛精麤,不中數,廣狹不中量,不粥於市;姦色亂正色,不粥於市;文錦珠玉之器,雕飾靡麗,不粥於市;衣服飲食,不粥於市;實不時,不粥於市;五木不中伐,不粥於市;鳥獸魚鱉不中殺,不粥於市.凡執此禁以齊眾者,不赦過也.」禮運第三十二孔子為魯司寇,與於蜡,既賓事畢,乃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言偃侍曰:「夫子何嘆也?」孔子曰:「昔大道之行,與三代之英,吾未之逮也,而有記焉.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養.貨惡其棄於地,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不必為人.是以姦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不作.故外戶而不閉,謂之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則為己,力則為人.大人世及以為常,城郭溝池以為固.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而選,未有不謹於禮,禮之所興,與天地並,如有不由禮而在位者,則以為殃.」言偃復問曰:「如此乎,禮之急也.」孔子曰:「夫禮,先王所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列其鬼神,達於喪祭鄉射冠婚朝聘.故聖人以禮示之,則天下國家可得以禮正矣.」言偃曰:「今之在位,莫知由禮,何也?」孔子曰:「嗚呼哀哉!我觀周道,幽厲傷也,吾捨魯何適?夫魯之郊及禘皆非禮,周公其已衰矣.杞之郊也禹,宋之郊也契,是天子之事守也,天子以杞宋二王之後,周公攝政致太平,而與天子同是禮也.諸侯祭社稷宗廟,上下皆奉其典,而祝嘏莫敢易其常法,是謂大嘉.今使祝嘏辭說,徒藏於宗祝巫史,非禮也,是謂幽國;醆斝及尸君,非禮也,是謂僭君;冕弁兵車,藏於私家,非禮也,是謂脅君;大夫具官,祭器不假,聲樂皆具,非禮也,是為亂國.故仕於公曰臣,仕於家曰僕.三年之喪,與新有婚者,期不使也.以衰嘗入朝,與家僕雜居齊齒,非禮也,是謂臣與君共國;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是謂制度;天子適諸侯,必舍其宗廟,而不禮籍入,是謂天子壞法亂紀;諸侯非問疾弔喪,而入諸臣之家,是謂君臣為謔.夫禮者,君之柄,所以別嫌明微,儐鬼神,考制度,列仁義,立政教,安君臣上下也.故政不正則君位危,君位危則大臣倍,小臣竊,刑肅而俗弊則法無常,法無常則禮無別,禮無別則士不仕,民不歸,是謂疵國.是故夫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必本之天效以降命,命降於社,之謂教地,降於祖廟,之謂仁義,降於山川,之謂興作,降于五祀,之謂制度,此聖人所以藏身之固也.聖人參於天地,並於鬼神以治政也.處其所存,禮之序也,翫其所樂,民之治也.天生時,地生財,人其父生而師教之,四者君以政用之,所以立於無過之地.君者,人所明,非明人者也;人所養,非養人者也;人所事,非事人者也.夫君者,明人則有過,故養人則不足,事人則失位,故百姓明君以自治,養君以自安,事君以自顯,是以禮達而分定.人皆愛其死,而患其生,是故用人之智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貪.國有患,君死社稷為之義,大夫死宗廟為之變.凡聖人能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非意之,必知其情,從於其義,明於其利,達於其患,然後為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講信修睦,謂之人利,爭奪相殺,謂之人患;聖人之所以治人七情,脩十義,講信脩睦,尚辭讓,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欲惡者,人之大端,人藏其心,不可測度,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故人者,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天秉陽,垂日星,地秉陰,載於山川,播五行於四時,和四氣而後月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缺,五行之動,共相竭也.五行四氣十二月,還相為本;五聲五律十二管,還相為宮;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為質;五色六章十二衣,還相為主.故人者,天地之心,而五行之端,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聖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以日星為紀,月以為量,鬼神以為徒,五行以為質,禮義以為器,人情以為田,四靈以為畜.以天地為本,故物可舉;以陰陽為端,故情可睹;以四時為柄,故事可勸;以日星為紀,故業可別;月以為量,故功有藝;鬼神以為徒,故事有守;五行以為質,故事可復也;禮義以為器,故事行有考;人情以為田,四靈以為畜.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故龍以為畜,而魚鮪不諗;鳳以為畜,而鳥不<羽氐>;麟以為畜,而獸不<犭越>;龜以為畜,而人情不失.先王秉蓍龜,列祭祀,瘞,繒,宣,祝嘏,設制度,祝嘏辭說.故國有禮,官有御,職有序,先王患禮之不達於下,故饗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於國,所以列地利也;禘祖廟,所以本仁也;旅山川,所以儐鬼神也;祭五祀,所以本事也.故宗祝在廟,三公在朝,三老在學,王前巫而後史,卜蓍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無為也,以守至正.是以禮行于郊,而百神受職,禮行於社,而百貨可極,禮行於祖廟,而孝慈服焉,禮行於五祀,而正法則焉.故郊社宗廟山川五祀,義之脩而禮之藏.夫禮必本於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於天也,協於分藝,其居於人也,曰養.所以講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膚之會,筋骸之束者;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所以達天道,順人情之大竇.唯聖人為知禮之不可以已也,故破國喪家亡人,必先去其禮,禮之於人,猶酒之有糱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聖人脩義之柄,禮之序,以治人情.人情者,聖王之田也,修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樂以安之.故禮者,義之實也,協諸義而協則禮,雖先王未有可以義起焉;義者藝之分,仁之節,協於藝,講於仁,得之者強,失之者喪;仁者義之本,順之體,得之者尊.故治國不以禮,猶無耜而耕;為禮而不本於義,猶耕之而弗種;為而不講於學,猶種而弗耨;講之以學,而不合以仁,猶耨而不穫;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樂,猶穫而弗食;安之以樂,而不達於順,猶食而不肥.四體既正,膚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職相序,君臣相正,國之肥也;天子以德為車,以樂為御,諸侯以禮相與,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謂大順.順者,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積焉而不苑,並行而不謬,細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間,連而不相及,動而不相害,此順之至也.明於順,然後乃能守危.夫禮之不同不豐殺,所以持情而合危也,山者不使居川,渚者不使居原,用水火金木,飲食必時,冬合男女,春頒爵位,必當年德,皆所順也.用民必順,故無水旱昆蟲之災,民無凶饑妖孽之疾.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人不愛其情,是以天降甘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車,河出馬圖,鳳凰麒麟,皆在郊掫,龜龍在宮沼,其餘鳥獸及卵胎,皆可俯而窺也.則是無故,先王能循禮以達義,體信以達順,此順之實也.」。
孔子家语原文及翻译
《孔子家语》原文和翻译【原文】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先时季氏葬昭公于墓道之南,孔子沟而合诸墓焉.谓季桓子曰:「贬君以彰己罪,非礼也,今合之,所以揜夫子之不臣.」由司空为鲁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定公与齐侯会于夹谷,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并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从之.至会所,为坛位土阶三等,以遇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酢既毕,齐使莱人以兵鼓謲劫定公.孔子历阶而进,以公退曰:「士以兵之,吾两君为好,裔夷之俘,敢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偪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心怍,麾而避之.有顷,齐奏宫中之乐,俳优侏儒戏于前.孔子趋进历阶而上,不尽一等,曰:「匹夫荧侮诸侯者,罪应诛,请右司马速刑焉.」于是斩侏儒,手足异处.齐侯惧,有惭色.将盟,齐人加载书曰:「齐师出境,而不以兵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孔子使兹无还对曰:「而不返我汶阳之田,吾以供命者,亦如之.」齐侯将设享礼,孔子谓梁丘据曰:「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享而既具是弃礼,若其不具,是用秕粺,用秕粺君辱,弃礼名恶,子盍图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乃不果享.齐侯归,责其群臣曰:「鲁以君子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道教寡人,使得罪.」于是乃归所侵鲁之四邑,及汶阳之田.孔子言于定公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古之制也.今三家过制,请皆损之.」乃使季氏宰仲由隳三都.叔孙不得意于季氏,因费宰公山弗扰率费人以袭鲁.孔子以公与季孙叔孙孟孙,入于费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及台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勒士众下伐之,费人北,遂隳三都之城.强公室,弱私家,尊君卑臣,政化大行.初,鲁之贩羊有沈犹氏者,常朝饮其羊以诈.市人有公慎氏者,妻婬不制.有慎溃氏,奢侈踰法.鲁之鬻六畜者,饰之以储价.及孔子之为政也,则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溃氏越境而徙.三月,则鬻牛马者不储价,卖羊豚者不加饰.男女行者,别其涂,道不拾遗.男尚忠信,女尚贞顺.四方客至于邑,不求有司,皆如归焉.【译文】孔子刚做官时,担任中都邑的邑宰。
《孔子家语》原文、注释、译文
《孔子家语》原文、注释、译文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汉族儒家类著作。
原书二十七卷,久佚。
今本为三国魏王肃伪作,十卷,共四十四篇。
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
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
《后序》实际上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内容以孔安国语气所写,一般称之为《孔安国序》,后半部分内容为安国以后人所写,故称之为《后孔安国序》,其中收有孔安国的孙子孔衍关于《家语》的《奏言》。
卷一相鲁第一
卷一始诛第二
卷一王言解第三
卷一大婚解第四
卷一儒行解第五
卷一问礼第六
卷一五仪解第七
卷二致思第八
卷二三恕第九
卷二好生第十
卷三观周第十一
卷三弟子行第十二卷三贤君第十三
卷三辩政第十四
卷四六本第十五
卷四辩物第十六
卷四哀公问政第十七卷五颜回第十八
卷五子路初见第十九卷五在厄第二十
卷五入官第二十一卷五困誓第二十二卷五五帝德第二十三卷六五帝第二十四卷六执辔第二十五卷六本命解第二十六
卷六论礼第二十七
卷七观乡射第二十八
卷七郊问第二十九
卷七五刑解第三十
卷七刑政第三十一
卷七礼运第三十二
卷八冠颂第三十三
卷八庙制第三十四
卷八辩乐解第三十五
卷八问玉第三十六
卷八屈节解第三十七
卷九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卷九本姓解第三十九。
《孔子家语》含注解译文
《孔子家语》含注解译文孔子家语.卷一相鲁第一【原文】孔子初仕,为中都宰[1]。
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
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2],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
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
定公[3]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4],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
先时,季氏葬昭公于墓道之南,孔子沟而合诸墓焉[5]。
谓季桓子曰:"贬君以彰己罪,非礼也。
今合之,所以掩夫子之不臣。
"由司空为鲁大司寇[6],设法而不用,无奸民。
【注释】[1]中都:鲁邑,在今山东省汶上县西。
宰:一邑长官。
[2]椁:棺木有二重,里面称棺,外面称椁。
[3]定公:鲁国国君,名姬宋,定公是谥号。
[4]五土之性:旧注:"一曰山林,二曰川泽,三曰丘陵,四曰坟衍,五曰原隰。
"坟衍指肥沃平旷的土地。
原隰指广平低湿之地。
[5]沟:挖沟。
合诸墓:表示同一墓域。
[6]大司寇:主管刑狱的官,为六卿之一。
【译文】孔子刚做官时,担任中都邑的邑宰。
他制定了使老百姓生有保障、死得安葬的制度,提倡按照年纪的长幼吃不同的食物,根据能力的大小承担不同的任务,男女走路各走一边,在道路上遗失的东西没人拾取据为己有,器物不求浮华雕饰。
死人装殓,棺木厚四寸、椁木厚五寸,依傍丘陵修墓,不建高大的坟,不在墓地周围种植松柏。
这样的制度施行一年之后,西方各诸侯国都纷纷效法。
鲁定公对孔子说:"学习您的施政方法来治理鲁国,您看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就是天下也足以治理好,岂只是治理好鲁国呢!"这样实施了两年,鲁定公任命孔子做了司空。
孔子根据土地的性质,把它们分为山林、川泽、丘陵、高地、沼泽五类,各种作物都种植在适宜的环境里,都得到了很好的生长。
孔子家语篇目解析
孔子家语篇目解析孔子家语(孔子语录)、《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以及他们对于人生、道德、政治等问题的思考和教导。
本文将对《论语》中的几个重要篇目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思想。
一、为政篇本篇主要记载了孔子的政治见解和治国之道。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章节包括:“君子不器”、“君子喻于义”、“君子和而不同”等。
这些论述中,孔子强调了君子为政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仁政”,即以仁爱和道德来统治国家。
他认为,一个君子应当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以便为国家做出最大的贡献。
这些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对于现代社会的治理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人学篇《论语》中的人学篇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修养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的“人伦关系”,如:君子与小人、父子关系、兄弟关系等,以及对这些关系的道德要求和准则。
这些教导主要强调了孔子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的追求,为后世传承了一个有关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行为规范的重要范例。
三、学而篇学而篇是《论语》中的首篇,也是整部书最为重要的一篇。
这一篇目中记录了关于学习的一系列对话,包括孔子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教育观点。
孔子在学而篇中强调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提倡学以致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这些教导对于培养人才、提高个人素质以及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四、子罕篇子罕篇是《论语》中的一篇重要篇目,记载了一些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主要讨论了一些道德、人际关系以及学问方面的问题。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论述,意思是要从本质出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一观点凸显了个人修养和道德的重要性,并且强调了崇高的道德标准对于治理社会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几个重要篇目围绕着孔子的思想和教导展开,涵盖了政治、人际关系、教育、学习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篇目不仅具有历史的特殊性,更是对于今天仍然具有普遍的价值和启示。
孔子家语文言文翻译
《孔⼦家语》⼜名《孔⽒家语》,或简称《家语》,是⼀部记录孔⼦及孔门弟⼦思想⾔⾏的著作。
下⾯请看店铺带来的孔⼦家语⽂⾔⽂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家。
【原⽂】 孔⼦为鲁⼤司寇,有⽗⼦讼者,夫⼦同狴执之,(狴,狱牢也)三⽉不别,其⽗请⽌。
夫⼦赦之焉。
季孙闻之,不悦⽈:“司寇欺余,曩告余⽈,国家必先以孝,余今戮⼀不孝以教民孝,不亦可乎?⽽⼜赦,何哉?”冉有以告孔⼦,⼦喟然叹⽈:“呜呼!上失其道,⽽杀其下,⾮理也。
不教以孝,⽽听其狱,是杀不辜。
三军⼤败,不可斩也。
狱犴不治,不可刑也。
何者?上教之不⾏,罪不在民故也。
夫慢令谨诛,贼也。
征敛⽆时,暴也。
不试责成,虐也。
政⽆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
书云:“义刑义杀勿庸,以即汝⼼,惟⽈未有慎事,⾔必教⽽后刑也。
”(庸⽤也,即就也。
刑教,皆当以义,勿⽤以就汝⼼之所安,当谨之。
⾃谓未有顺事,且陈道德以服之,以⽆刑杀,⽽后为顺。
是先教⽽后刑也)既陈道德以先服之,⽽犹不可,尚贤以劝之,⼜不可,即废之,⼜不可,⽽后以威惮之,若是三年,⽽百姓正矣。
其有邪民不从化者,然后待之以刑,则民咸知罪矣。
诗云:“天⼦是毗,俾民不迷。
”(毗辅也。
俾使也。
⾔师尹当毗辅天⼦,使民不迷)是以威厉⽽不试,刑错⽽不⽤。
今世则不然,乱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陷焉,⼜从⽽制之,故刑弥繁,⽽盗不胜也。
夫三尺之限,空车不能登者,何哉?峻故也。
百仞之⼭,重载陟焉,何哉?陵迟故也。
(陵迟犹陂池也)今世俗之陵迟久矣,虽有刑法,民能勿踰乎?” 【⼤意】 孔夫⼦当鲁国⼤司冠时,有⽗⼦争讼于公堂,夫⼦就把他们关在⼀个监狱中,三个⽉不审讯,他的⽗亲请求终⽌诉讼。
夫⼦赦免他们了。
季孙听说这事后,不⾼兴了,说:“孔司寇欺骗了我,过去他告诉我说,国家必须以孝为先,我现在杀戮⼀个不孝的来教化使民孝顺,不是很好吗?⽽⼜赦免了他,为什么呢?”冉有把这话告诉了孔⼦,⼦长长的叹了⼀⼝⽓说:“唉!上层领导失去正道,⽽杀他的下层⼈民,是没道理的。
《孔子家语》简介
《孔子家语》简介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一部重要的儒家史料。
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共计二十七卷,是孔子门人所撰。
但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明确指出这部书的后半部分是孔安国(孔子十世孙)整理的,因此,这部书在学术界被普遍认为是孔门弟子和后学者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追述,是关于孔门的重要的较早的典籍。
该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同时记录了孔门家谱等内容,包含了大量关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内容。
该书以篇章为单位,每个篇章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如“问礼”、“论乐”、“谈仁”等。
每个篇章内部的条目之间没有固定的逻辑关系,而是以内容的相关性进行排列。
《孔子家语》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大量的关于孔子和儒家学说的第一手资料,对于我们理解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教育方法、孔子的政治理念等都有极大的帮助。
同时,它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然而,《孔子家语》在历史上也曾受到一些质疑。
有人认为这部书是伪书,其内
容多有出入,甚至有人认为它是后人根据《论语》等其他儒家经典和史书整理而成的。
但无论其真伪如何,这部书作为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仍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孔子家语》是一部重要的儒家典籍,对于我们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方法,以及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环境都有极大的帮助。
孔子家语通解_孔子家语通解目录
孔子家语通解_孔子家语通解目录《孔子家语》最早见著于《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之《论语》类,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事迹、言行及思想的重要文献。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家语通解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家语通解简介《孔子家语》最早见著于《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之《论语》类,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事迹、言行及思想的重要文献,是研究孔子及早期儒家学派的珍贵资料。
《孔子家语通解》2009年4月由齐鲁书社出版,本书由"前言"、"序说"、"原文"、"注释"、"通解"等部分组成,在坚持学术性第一的原则下对《孔子家语》进行了分段、注释、翻译以及解读,资料全面,序说及注释科学严谨,亦注意了行文的晓畅易懂,具有较高的普及价值及学术价值。
本书以"通解"为名,首先有通盘解说全书的意思;本书的《代前言》是对《家语》成书、流传及真伪等问题的梳理;每篇正文之前以"序说"通说全篇,帮助读者理解全文,而后按段落分为"原文"、"注释"、"通解"三部分;本书立足学术前沿、展示研究成果,在深入研究《家语》全书及各篇的基础上,本书的序说认真、细致、准确、条理,注释与通解则网罗、综合各家,充分吸收现有注解成果,既做到择善而从,不标新立异,又爬梳剔抉,陶冶浑成。
孔子家语通解目录卷第一相鲁第一始诛第二王言解第三大婚解第四儒行解第五问礼第六五仪解第七卷第二致思第八三恕第九好生第十卷第三观周第十弟子行第十二贤君第十三辩政第十四卷第四六本第十五辩物第十六哀公问政第十七卷第五颜回第十八子路初见第十九在厄第二十人官第二十一困誓第二十二五帝德第二十三卷第六五帝第二十四执辔第二十五本命解第二十六论礼第二十七卷第七观乡射第二十八郊问第二十九五刑解第三十刑政第三十一礼运第三十二卷第八冠颂第三十三庙制第三十四辩乐解第三十五问玉第三十六屈节解第三十七卷第九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本姓解第三十九终记解第四十正论解第四十一卷第十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曲礼公西赤问第四十四。
孔子家语的原文和译文
孔子家语的原文和译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孔子家语》是《论语》中的一部分,记录了孔子的言行。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孔子家语》的原文和译文,并分析其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孔子家语》原文如下:孔子曰:“君子受人之言言,与人为善善,柔以得之,强以时之,知之要之。
毋回,毋仇,毋怨而怒。
”孔子说:“君子接受他人的言语,对他人善良,柔软地去取得,强硬地去处理,认识并掌握要领。
不要执迷于过去,不要与人结仇,不要因怀恨而生气。
”从上述原文和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家语》强调了君子的品德和行为准则。
君子需要接受他人的言语,虚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这体现了谦卑、包容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君子应当与人为善,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这体现了孔子的仁爱和同情心。
君子要柔以得之,强以时之,即在处理事务时要柔软、有耐心,但也要有决断力和果断行动。
这既展现了君子的宽宏大量,又体现了他的果决和果断。
孔子还强调了君子要认识要领,不要迷失在细枝末节中,要把握事情的关键点,这体现了孔子的智慧和理性思维。
君子要避免回头、结仇、心存怨恨而生气,保持宽容、仁爱和善良的态度,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孔子家语》强调了君子的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为人们提供了做人做事的准则和方向。
通过学习《孔子家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智慧,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完善和提升。
希望大家能够深入研究《孔子家语》,领悟其中的深意,指导自己的人生行为,实现自我提升和完善。
【这篇文章中的原文和译文性质,可以帮助您更好地进行参考】。
第二篇示例:《孔子家语》是一本记载孔子言行的书籍,最早记载在《论语》中。
本文将介绍《孔子家语》的原文和译文,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诲。
原文:孔子曰:夫吾道一以贯之,何曾之为?吾言一以谆之,何曾之过?汝曹敢不威不怒而亦谏!汝曹敢不疾不徐而亦谏!译文:孔子说:我一直遵循着一条道路,从未偏离过。
我说话一直都很谨慎,从未失言过。
《孔子家语》刑罚思想初探
《孔子家语》刑罚思想初探作者:郭奕萌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31期【摘要】《孔子家语》详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事迹,对研究孔子以及先秦儒家文化有宝贵的价值。
《孔子家语》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可与《论语》互为补充。
从《孔子家语·刑政》篇可以看出,孔子虽然主张德治,但也不完全排斥依靠刑罚来治理国家。
孔子认为德政是刑政的前提,刑政是德政的必要补充,主张德治、刑政并用以治国。
【关键词】《孔子家语》;刑罚;礼孔子处在春秋末期,是中国古代剧烈变革的时代,当时的等级名分遭到破坏,曾经作为西周时期维护王室统治,维护宗法等级秩序,调整各方面社会关系的周礼一直被孔子推崇。
《孔子家语·刑政》篇,集中反映了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孔子试图通过刑罚手段重树周礼的权威来挽救王室的统治。
一、孔子刑罚思想的社会背景(一)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剧烈动荡。
经济上,铁质农具和新的生产技术开始应用于农业领域,促使了生产力迅速发展;政治上周王室的政治权势和经济实力逐渐下降,诸侯国日渐强大,大国之间征伐不断,威胁到天子的权利;各学派的思想家形成了各自的思想主张,学术界萌发了新的思潮。
(二)现实原因除了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大背景外,受周礼传统影响深刻的鲁国自身也社会矛盾尖锐。
政治上,鲁国公室与当权世卿之间、世卿与世卿之间矛盾重重。
经济上,鲁国的旱灾和蝗灾导致粮食收成不足,造成了财政危机。
对外上,鲁国时常受到强邻齐国的军事威胁。
二、孔子刑罚思想的学术渊源西周初期,以周公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吸取了夏商灭亡的经验教训,在提倡礼的教化作用的同时,并没有否定刑罚在治国中的作用,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思想主张。
“慎罚”就是谨慎地施行刑罚,反对滥杀无辜,重视对百姓的教化,主张德和刑相结合以治国。
孔子一生崇拜周公,并把恢复西周的礼制作为自己的职责,他继承了周公提倡“敬德保民”和“明德慎罚”的思想主张,并把它们加以完善,提出了“德主刑辅”的政治思想。
孔子家语王肃注卷07
卷第七观乡射第二十八孔子观于乡射,喟然叹曰:「射之以礼乐也,何以射,何以听,修身而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正鹄所射者也若夫不肖之人,则将安能以求饮?诗云:『发彼有的,以祈尔爵.的实也祈求也言发中的以求饮尔爵也胜者饮不胜者』祈,求也,求所中以辞爵.饮彼则已不饮故曰以辞爵也.中陟仲反酒者,所以养老,所以养病也.求中以辞爵,辞其养也,是故士使之射而弗能,则辞以病,悬弧之义.」弧弓也男子生则悬弧于其门明必有射事也而今不能射唯病可以为辞也于是退而与门人习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焉.射至于司马,使子路执弓矢出列延,谓射之者曰:「子路为司马故射至使子路出延射奔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得入,人已有后而又为人后故曰与为人后世也其余皆入,盖去者半.」又使公罔之裘序点,扬觯而语曰:「先行射乡饮酒故二人扬觯觯支义切幼壮孝悌,耆老好礼,好呼报切不从流俗,修身以俟死者在此位,盖去者半.」序点扬觯而语曰:「好学不倦,好礼不变,耄期称道而不乱者,在此位,八十九十日耄言虽老而能称解道而不乱也盖仅有存焉.」射既阕,子路进曰:「由与二三子者之为司马,何如?」孔子曰:「能用命矣.」孔子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易以豉反主人亲速宾及介,而众宾从之,速召至于正门之外,主人拜宾及介,而众自入,贵贱之义别矣,别彼列反三揖至于阶,三让以宾升,拜至献酬辞让之节繁,及介升则省矣,至于众宾升而受爵,坐祭立饮,不酢而降,杀之义辩矣.杀所戒反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宾,记曰主人献之于义不得为宾也下句笙入三终主又献之是也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终主人乃献之是也笙入三终,主人又献之,吹南陔白华华黍三篇终主人献也间歌三终,乃歌鱼丽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余者也合乐三阕,合笙声同其音歌周南召南三篇也工告乐备而遂出,乐正既告备而降言遂出自此至去不复升也一人扬觯,乃立司正焉.宾将欲去故复使一人扬觯乃立司正主威仪请安宾也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乐音洛宾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众宾,宾少长以齿,少诗照切终于沃洗者焉,知其能弟长而无遗矣.长丁丈反降脱屦,升坐修爵无算,饮酒之节,旰不废朝,暮不废夕,旰晨饮早哺废罢旰古旦反宾出主人迎送,节文终遂焉.知其能安燕而不乱也.贵贱既明,降杀既辩,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者足以正身安国矣,彼国安而天下安矣.故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易以豉反』」子贡观于蜡.蜡索也岁十有二月索群神而祀之今之腊也.蜡助驾反孔子曰:「赐也,乐乎?」乐音洛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言醉乱也赐未知其为乐也.」孔子曰:「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古民皆勤苦稼穑有百日之劳喻久也今一日使之饮酒焉乐之是君之恩泽也张而不弛,文武弗能,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弛施氏反郊问第二十九定公问于孔子曰:「古之帝王必郊祀其祖以配天,何也?」孔子对曰:「万物本于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天垂象,圣人则之,郊所以明天道也.」公曰:「寡人郊而莫同,何也?」孔子曰:「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周人始以日至之月冬日至而日长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故周之始郊,其月以日至,其日用上辛,至于启蛰之月,则又祈谷于上帝,祈求也为农祈谷于上帝月令孟春之月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兼无仲冬大郊之事至于祈农与天子同故春秋传曰夫郊祀后稷以祈农事也是故启蛰而郊郊而后耕而说学者不知推经礼之指归皮肤妄说至乃颠倒神祇变易时日迁改兆位良可痛心者也此二者天子之礼也.鲁无冬至,大郊之事降杀于天子,是以不同也.」公曰:「其言郊,何也?」孔子曰:「兆丘于南,所以就阳位也,于郊,故谓之郊焉.」兆丘于南谓之圆丘兆之于南郊也然则郊之名有三焉筑为圆丘以象天自然故谓之圆丘圆丘之人所造故谓之泰坛于南郊在南说学者谓南郊与圆丘异若是则诗易尚书谓不圜丘也又不通泰坛之名或乃谓周官圜丘虚妄之言皆不通典制也曰:「其牲器何如?」孔子曰:「上帝之牛角玺栗,必在涤三月,涤所以养生具后稷之牛唯具,别祀稷时牲亦刍之三月配天之时献故唯具之也所以别事天神与人鬼也,别彼列切牲用骍,尚赤也,用犊,贵诚也,犊质悫贵诚之美也扫地而祭于其质也,地圜丘之地扫焉而祭贵其质也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人之作物无可称之故取天地之性以自然也万物无可称之者,故因其自然之体也.」公曰:「天子之郊,其礼仪可得闻乎?」孔子对曰:「臣闻天子卜郊,则受命于祖庙,而作龟于祢宫,祢宫父庙也受祭天之命于祖而作龟于父庙尊祖亲考之义也.卜之日,王亲立于泽宫,以听誓命,受教谏之义也,泽宫宫也誓命祭天所行威仪也王亲受之故曰受教谏之义既卜,献命库门之内,所以诫百官也.将郊,则天子皮弁以听报,示民严上也.报白也王夙兴朝服以待白祭事后服衮郊之日,丧者不敢哭,凶服者不敢入国门,汜扫清路,行者必止,汜遍也清路以新土无复行之弗命而民听,敬之至也.以王恭敬事天故民化之不令而行之也天子大裘以黼之,被衮象天,大裘为黼文也言被之大裘其有象天之文故被之道路至大坛而脱之乘素车,贵其质也,旗十有二旒,龙章而设以日月,所以法天也,既至泰坛,王脱裘矣,服衮以临,燔柴戴冕,璪十有二旒,则天数也.臣闻之诵诗三百,不足以一献,祭群小祀一献之礼,不足以大飨,大飨祫祭天王大飨之礼,不足以大旅,大旅祭五帝也大旅具矣,不足以飨帝,飨帝祭天是以君子无敢轻议于礼者也.」冉有问于孔子曰:「古者三皇五帝不用五刑,信乎?」孔子曰:「圣人之设防,贵其不犯也,制五刑而不用,所以为至治也.凡夫之为奸邪窃盗,靡法妄行者,生于不足,不足生于无度,无度则小者偷盗,大者侈靡,各不知节.是以上有制度,则民知所止,民知所止,则不犯.故虽有奸邪贼盗,靡法妄行之狱,而无陷刑之民.不孝者生于不仁,不仁者生于丧祭之礼明,丧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能教仁爱,则丧思慕祭祀,不解人子馈养之道,言孝子奉祭祀不敢解生时馈养之道同之也丧祭之礼明,则民孝矣.故虽有不孝之狱,而无陷刑之民.杀上者生于不义,义所以别贵贱,明尊卑也,贵贱有别,尊卑有序,则民莫不尊上而敬长.朝聘之礼者,所以明义也,义必明则民不犯,故虽有杀上之狱,而无陷刑之民.斗变者生于相陵,相陵者生于长幼无序,而遗敬让,遗忘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而崇敬让也,长幼必序,民怀敬让,故虽有斗变之狱,而无陷刑之民.淫乱者生于男女无别,男女无别,则夫妇失义,礼聘享者所以别男女,明夫妇之义也,男女既别,夫妇既明,故虽有淫乱之狱,而无陷刑之民.此五者,刑罚之所以生,各有源焉.不豫塞其源,而辄绳之以刑,是谓为民设阱而陷之.刑罚之源,生于嗜欲不节,失礼度者,所以御民之嗜欲,而明好恶顺天之道,礼度既陈,五教毕修,而民犹或未化,尚必明其法典以申固之.尚犹也申令固其教也其犯奸邪靡法妄行之狱者,则饬制量之度;有犯不孝之狱者,则饬丧祭之礼;有犯杀上之狱者,则饬朝觐之礼;有犯斗变之狱者,则饬乡饮酒之礼;有犯淫乱之狱者,则饬婚聘之礼.三皇五帝之所化民者如此,虽有五刑之用,不亦可乎!」孔子曰:「大罪有五,而杀人为下,逆天地者罪及五世,诬文武者罪及四世,逆人伦者罪及三世,谋鬼神者罪及二世,手杀人者罪及其身,故曰大罪有五,而杀人为下矣.」冉有问于孔子曰:「先王制法,使刑不上于大夫,礼不下于庶人,然则大夫犯罪,不可以加刑,庶人之行事,不可以治于礼乎?」孔子曰:「不然,凡治君子以礼御其心,所以属之以廉耻之节也,故古之大夫,其有坐不廉污秽而退放之者,不谓之不廉污秽而退放,则曰簠簋不饬;饬整齐也有坐淫乱男女无别者,不谓之淫乱男女无别,则曰帷幕不修也;有坐罔上不忠者,不谓之罔上不忠,则曰臣节未着;有坐罢软不胜任者,不谓之罢软不胜任,则曰下官不职;言其下官不称移其职不斥其身也有坐干国之纪者,不谓之干国之纪,则曰行事不请.言不请而擅行此五者,大夫既自定有罪名矣,而犹不忍斥,然正以呼之也,既而为之讳,所以愧耻之,是故大夫之罪,其在五刑之域者,闻而谴发,谴谴让也发始发露则白冠厘缨,盘水加剑,造乎阙而自请罪,君不使有司执縳牵掣而加之也.其有大罪者,闻命则北面再拜,跪而自裁,君不使人捽引而刑杀.捽昨没反曰:『子大夫自取之耳,吾遇子有礼矣,以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亦不失其罪者,教使然也.』所谓礼不下庶人者,以庶人遽其事而不能充礼,故不责之以备礼也.」冉有跪然免席曰:「言则美矣,求未之闻,退而记之.」仲弓问于孔子曰:「雍闻至刑无所用政,至政无所用刑.至刑无所用政,桀纣之世是也;至政无所用刑,成康之世是也.信乎?」孔子曰:「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颛五刑必即天伦.即就也就天伦谓合天意行刑罚则轻无赦,行刑罚之官虽轻犹不得作威作福刑侀也,侀成也,壹成而不可更,故君子尽心焉.」更古行反仲弓曰:「古之听讼尤罚丽于事,不以其心,可得闻乎?」尤过也丽附也怪遇人罚之必以事相当而不与其心也孔子曰:「凡听五刑之讼,必原父子之情,立君臣之义以权之,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别彼列反悉其聪明,正其忠爱以尽之.大司寇正刑明辟以察狱,狱必三讯焉,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也有指无简,则不听也,简诚也有意无其诚者不论以为罪也附从轻,赦从重,附人之罪以轻为比赦人之罪以重为比疑狱则泛与众共之,疑则赦之,皆以小大之比成也.比毗志反是故爵人必于朝,与众共之也,刑人必于市,与众弃之也.古者公家不畜刑人,大夫弗养也,士遇之涂,以弗与之言,屏诸四方,唯其所之,不及与政,弗欲生之也.」仲弓曰:「听狱,狱之成成何官?」孔子曰:「成狱成于吏,吏以狱成告于正,吏狱官吏正狱官长正既听之,乃告大司寇听之,乃奉于王,王命三公卿士参听棘木之下,外朝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面三槐三公位然后乃以狱之成疑于王,王三宥之以听命,君王尚宽宥罪虽以定犹三宥之不可得轻然后刑之者也而制刑焉,所以重之也.」仲弓曰:「其禁何禁?」孔子曰:「巧言破律,巧卖法令者也遁名改作,变言与物名也执左道与乱政者杀;左道乱也作淫声,淫逆也惑乱人之声造异服,非所常见设伎奇器,以荡上心者杀;怪异之伎可以眩曜人心之器荡动行伪而坚,行诈伪而守之坚也.行下孟反言诈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顺其非而滑泽以惑众者杀;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者杀.此四诛者不以听.」不听棘木之下仲弓曰:「其禁尽于此而已?」孔子曰:「此其急者,其余禁者十有四焉.命服命车,不粥于市;粥卖.粥余六反珪璋璧琮,不粥于市;宗庙之器,不粥于市;兵车旍旗,不粥于市;牺牲秬鬯,不粥于市;戎器兵甲,不粥于市;用器不中度,中陟仲反不粥于市;布帛精麤,不中数,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奸色乱正色,不粥于市;文锦珠玉之器,雕饰靡丽,不粥于市;衣服饮食,不粥于市;卖成衣服非侈必伪故禁之禁卖熟食所以厉取也实不时,不粥于市;五木不中伐,不粥于市;鸟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凡执此禁以齐众者,不赦过也.」礼运第三十二孔子为鲁司寇,与于蜡,既宾事毕,毕宾客之事也乃出游于观之上,观宫门外阙周礼所谓象魏者也喟然而叹.言偃侍曰:「夫子何叹也?」孔子曰:「昔大道之行,此谓三皇五帝时大道行也与三代之英,英秀谓禹汤文武也吾未之逮也,而有记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讲习也修行也睦亲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所谓大道天下为公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人.言力恶其不出于身不以为德惠也是以奸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不作.故外户而不闭,谓之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则为己,力则为人.大人世及以为常,城郭沟池以为固.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而选,言用礼义为之选也未有不谨于礼,礼之所兴,与天地并,如有不由礼而在位者,则以为殃.」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也.」孔子曰:「夫礼,先王所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列其鬼神,达于丧祭乡射冠婚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则天下国家可得以礼正矣.」言偃曰:「今之在位,莫知由礼,何也?」孔子曰:「呜呼哀哉!我观周道,幽厉伤也,幽厉二王者皆伤周道也吾舍鲁何适?鲁有圣人之风犹胜诸国也夫鲁之郊及禘皆非礼,言失于礼而亡其义周公其已衰矣.子孙不能行其礼义杞之郊也禹,杞夏后本郊鲧周公以鲧非令德故令杞郊禹宋之郊也契,是天子之事守也,天子以杞宋二王之后,周公摄政致太平,而与天子同是礼也.诸侯祭社稷宗庙,上下皆奉其典,而祝嘏莫敢易其常法,是谓大嘉.今使祝嘏辞说,徒藏于宗祝巫史,非礼也,言君臣皆当知辞说之意议也是谓幽国;幽敝于礼醆斝及尸君,非礼也,夏曰醆殷曰斝非王者之后则尸与君不得用是谓僭君;僭侈之君冕弁兵车,藏于私家,非礼也,大夫称家冕弁大夫之服孔子曰天子诸侯大夫冕弁服归设奠后此谓不得赐而藏之也是谓胁君;迫于其君大夫具官,祭器不假,声乐皆具,非礼也,大夫无田者不为祭器今皆不假故非礼是为乱国.故仕于公曰臣,仕于家曰仆.三年之丧,与新有婚者,期不使也.以衰尝入朝,与家仆杂居齐齿,非礼也,是谓臣与君共国;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天子适诸侯,必舍其宗庙,而不礼籍入,所谓临诸侯将舍宗庙先告其鬼神以将入止也是谓天子坏法乱纪;诸侯非问疾吊丧,而入诸臣之家,是谓君臣为谑.谑戏夫礼者,君之柄,柄亦秉持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列仁义,立政教,安君臣上下也.故政不正则君位危,君位危则大臣倍,小臣窃,刑肃而俗弊则法无常,法无常则礼无别,礼无别则士不仕,民不归,是谓疵国.是故夫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言所藏于身不可以假人也必本之天效以降命,效天以下教令所谓则天之明命降于社,之谓教地,所谓因地之利降于祖庙,之谓仁义,奉祖庙弥近弥亲弥远弥尊仁义之道也降于山川,之谓兴作,下命所谓祭山川者谓其兴造云雨作生万物也降于五祀,之谓制度,下命使事五祀者以其能为人事之制度此圣人所以藏身之固也.藏身以此则固圣人参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处其所存,礼之序也,翫其所乐,民之治也.言圣人常所存处者礼之次序常所玩乐者民之治安也天生时,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政用之,所以立于无过之地.时及财天地之所以生而师以教之君以政用之而已故常立于无过之地也君者,人所明,非明人者也;人所养,非养人者也;人所事,非事人者也.夫君者,明人则有过,为君徒欲明人而已则过谬也故养人则不足,时君失政不能为民所养事人则失位,故百姓明君以自治,养君以自安,事君以自显,是以礼达而分定.人皆爱其死,而患其生,人皆爱惜其死而患其生之无礼也是故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国有患,君死社稷为之义,大夫死宗庙为之变.大夫有去就之义未必常死宗庙者其死宗庙者权变为也凡圣人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非意之,非以意贪之必有致之也必知其情,从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欲恶者,人之大端,人藏其心,不可测度,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载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四气而后月生,月生而后四时行焉布五行和四时四气而后月生焉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缺,月阴道不常满故十五日满十五日缺也五行之动,共相竭也.竭尽也水用事尽则木用事五行用事更相尽也五行四气十二月,还相为本;用事者为本也五声五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五声者宫商角征羽也管十二月也一月一管阳律阴吕其用事为宫也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五味酸苦咸辛甘六和者和之各有宜者春多酸秋多辛之属是也十二食者十二月之食质本也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主.五色者青赤白黑黄学记曰水无当于五色五色不得不彰五色待水而章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于天地间如五藏之有心矣人有生最灵心五藏最圣也而五行之端,端始也能用五行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圣人作则,作为则法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以天地为本,故物可举;天地为本则万物苞在于其中以阴阳为端,故情可睹;阴阳之为情始以四时为柄,故事可劝;四时各有事故事可得而劝也以日星为纪,故业可别;日以纪昼星以纪夜故事可得而分别也月以为量,故功有艺;有度量以成四时犹功业各有分理也艺犹理鬼神以为徒,故事有守;鬼神不相干各有守五行以为质,故事可复也;五行终则复始故事可修复也礼义以为器,故事行有考;考成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四灵鸟兽之长四灵为畜则饮食可用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故龙以为畜,而鱼鲔不谂;谂潜藏也凤以为畜,而鸟不<羽氐>;麟以为畜,而兽不<犭越>;<羽氐><犭越>飞走之貌也.<羽氐>况必反<犭越>况越反龟以为畜,而人情不失.易曰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善于蓍龟人情不失也先王秉蓍龟,列祭祀,瘗,缯,宣,祝嘏,瘗谓祭祀之瘗缯谓若增封太山宣谓播宣扬之.瘗于列反缯慈陵反嘏举下反设制度,祝嘏辞说.故国有礼,官有御,治也职有序,先王患礼之不达于下,故飨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于国,所以列地利也;禘祖庙,所以本仁也;旅山川,所以傧鬼神也;祭五祀,所以本事也.故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王养三老在学王前巫而后史,卜蓍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无为也,以守至正.是以礼行于郊,而百神受职,礼行于社,而百货可极,礼行于祖庙,而孝慈服焉,孝慈之道为远近所服焉礼行于五祀,而正法则焉.故郊社宗庙山川五祀,义之修而礼之藏.言礼之宝藏夫礼必本于太一,太一者元气也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即上所为命降于天地祖庙也其官于天也,官为职分也言礼职分皆从天下来也协于分艺,艺理其居于人也,曰养.言礼之于人身所以养成人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者;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窦.唯圣人为知礼之不可以已也,故破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礼之于人,犹酒之有糱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圣人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耨除秽也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故礼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王未有可以义起焉;义者艺之分,仁之节,协于艺,讲于仁,得之者强,失之者丧;仁者义之本,顺之体,得之者尊.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为礼而不本于义,犹耕之而弗种;为而不讲于学,犹种而弗耨;讲之以学,而不合以仁,犹耨而不获;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安之以乐,而不达于顺,犹食而不肥.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顺者,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积焉而不苑,苑滞积也并行而不谬,细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间,言有理也连而不相及,言有叙也动而不相害,此顺之至也.明于顺,然后乃能守危.高而不危以长守危夫礼之不同不丰杀,所以持情而合危也,合礼安也山者不使居川,渚者不使居原,用水火金木,饮食必时,用水渔人以时入泽梁乃溉灌用火季春出火季秋纳火也用金以时采铜铁用木斧斤以时入山林饮食各随四时之宜者也冬合男女,春颁爵位,必当年德,皆所顺也.用民必顺,悦以使民故无水旱昆虫之灾,民无凶饥妖孽之疾.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是以天降甘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出银瓮丹灶之器及象车也河出马图,龙似马负图出凤凰麒麟,皆在郊掫,龟龙在宫沼,其余鸟兽及卵胎,皆可俯而窥也.则是无故,先王能循礼以达义,体信以达顺,此顺之实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刑政第三十一_孔子家语的意思
【原文】仲弓①问于孔子曰:“雍闻至刑②无所用政,至政③无所用刑。
至刑无所用政,桀纣之世是也;至政无所用刑,成康之世④是也。
信乎?”孔子曰:“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⑤焉。
太上⑥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
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
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
颛五刑必即天伦⑦,行刑罚则轻无赦。
侀,侧⑧也;侧,成也。
壹成而不可更,故君子尽心焉。
”
【注释】①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孔子弟子。
②至刑:最严酷的刑罚。
③至政:最完美的政治。
④成康之世:周成王、周康王的时代。
史家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
⑤相参:相互配合。
⑥太上:最好,最上等。
⑦颛:通“专”。
即天伦:合乎天意。
旧注:“即,就也。
就天伦,谓合天意。
”⑧侀(xín):成形之物。
侀:通“形”。
【翻译】仲弓问孔子说:“我听说有严酷的刑罚就不需要用政令了,有完善的政令就不需要用刑罚了。
有严酷的刑罚不用政令,夏桀、商汤的时代就是这样;有完善的政令不用刑罚,周朝成王、康王的时代就是这样。
这是真的吗?”孔子说:“圣人治理教化民众,必须是刑罚和政令相互配合使用。
最好的办法是用道德来教化民众,并用礼来统一思想,其次是用政令。
用刑罚来教导民众,用刑罚来禁止他们,目的是为了不用刑罚。
对经过教化还不改变,经过教导又不听从,损
害义理又败坏风俗的人,只好用刑罚来惩处。
专用五刑来治理民众也必须符合天道,执行刑罚对罪行轻的也不能赦免。
侀,就是侧;侧,就是已成事实不可改变。
一旦定刑就不可改变,所以官员要尽心地审理案件。
”
【原文】仲弓曰:“古之听讼①,尤罚丽于事,不以其心,可得闻乎?”孔子曰:“凡听五刑之讼②,必原父子之情,立君臣之义以权之。
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
悉其聪明,正其忠爱以尽之。
大司寇正刑明辟以察狱③,狱必三讯焉。
有指无简④,则不听也。
附从轻,赦从重。
疑狱则泛与众共之⑤,疑则赦之。
皆以小大之比成也。
是故爵人必于朝,与众共之也;刑人必于市,与众弃之也。
古者公家不畜刑人,大夫弗养⑥也。
士遇之涂,以弗与之言。
屏诸四方,唯其所之,不及与政,弗欲生之也。
”仲弓曰:“听狱,狱之成,成何官?”孔子曰:“成狱成于吏,吏以狱成告于正。
正既听之,乃告大司寇。
大司寇听之,乃奉于王。
王命三公卿士参听棘木之下⑦,然后乃以狱之成疑于王。
王三宥之以听命,而制刑焉。
所以重之也。
”仲弓曰:“其禁何禁⑧?”孔子曰:“巧言破律,遁名改作⑨,执左道与乱政者,杀。
作淫声⑩,造异服,设伎奇器以荡上心者,杀。
行伪而坚,言诈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惑众者,杀。
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者,杀。
此四诛者不以听。
”仲弓曰:“其禁尽于此而已?”孔子曰:“此其急者。
其余禁者十有四焉:命服命车不粥于市,圭璋璧琮不粥于市,宗庙之器不粥于市,兵车旍旗不粥于市,牺牲柜鬯不粥于市,戎器兵甲不粥于市,用器不中度不粥于市,布帛精麂不中数、
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奸色乱正色不粥于市,文锦珠玉之器雕饰靡丽不粥于市,衣服饮食不粥于市,果实不时不粥于市,五木不中伐不粥于市,鸟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
凡执此禁以齐众者,不赦过也。
”【注释】①听讼:审理案件。
②五刑之讼:五种罪行的案件。
③大司寇:官名,掌刑狱纠察等事。
正刑:正定刑法。
明辟:辨明法令。
察狱:审理案件。
④有指无简:有人指证但不能确定犯罪事实。
旧注:“简,诚也。
有意无其诚者,不论以为罪也。
”⑤疑狱:疑难案件。
泛与众共之:广泛征求意见,共同审理。
⑥大夫弗养:大夫不供养被判刑的人。
⑦三公:辅助国君的最高官员,周朝为太师、太傅、太保。
卿士:官名。
参听:参与审理。
棘木之下:古代判案的处所。
棘木:酸枣树。
旧注:“外朝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
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面三槐,三公位。
”⑧其禁何禁:禁:禁止的事。
后“禁”字指禁令的条款。
⑨遁名:假冒名义。
改作:改变法则。
旧注:“变言与物名也。
”⑩作淫声:制造yín靡(版权所有 e en yan c m 易文言网)之音。
旧注:“淫,逆也,惑乱人之声。
”行伪而坚:行为诈伪而顽固。
旧注:“行诈伪而守之坚也。
”衣服饮食不粥于市:旧注:“卖成衣服,非侈必伪,故禁之。
禁卖熟食,所以厉耻也。
”
【翻译】仲弓说:“古代审理案件,对过错的处罚根据事实,不依据内心动机,对这点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孔子说:“凡是审理五种罪行的案子,必须要推究其父子之情,按照君臣之义来衡量,目的是论证犯罪情节的轻重,谨慎地衡量罪过的深浅,以便分别对待。
尽量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极力发挥自己的忠爱之心来探明案情。
大司寇的
职责是正定刑法辨明法令来审理案件,审案时必须听取群臣、群吏和万民的意见。
有指证而核实不了犯罪事实的,就不治罪。
量刑可重可轻的就从轻,赦免时,原判重了的则先赦。
疑案则要广泛地向大众征求意见共同解决,如果还有疑问无法裁决,就赦免他。
一切案件一定要根据罪行大小比照法律条文来定案。
所以赐予爵位一定要在朝廷上,让众人共同见证;行刑一定要在闹市上,让众人共同唾弃他。
古时诸侯不收容犯罪的人,大夫也不供养犯罪的人。
读书人在路上遇到犯罪的人,不和他交谈。
把罪犯放逐到四境,任凭他到什么地方,也不让他参与政事。
表示不想让他活在世上。
”仲弓问:“审理案件时,定案的事,是由什么官来完成的?”孔子说:“案件首先由狱官来审定,
然后狱官把审理情况报告给狱官之长。
狱官之长审理之后,再报告大司寇。
大司寇审理之后,再报告君王。
君王又命三公和卿士在种有酸枣树的审理处会审,然后把审理结果和可疑之处回呈给君王。
君王根据三种可以宽宥的情况决定是否减免刑罚,最后根据审判结果来定刑。
审定的程序是很慎重的。
”仲弓又问:“在法律禁令的规定中都有哪些条款呢?”孔子说:“凡是用巧言曲解法律,变乱名义擅改法度,利
用邪道扰乱国政者,杀。
凡是制作淫声浪调,制作奇装异服,设计奇巧怪异器物来扰乱君心的,杀。
凡行为诡诈又顽固,言辞虚伪又能诡辩,学非正学又广博多知,顺从坏事又曲加粉饰,用以蛊惑民众者,杀。
凡利用鬼神、时日、卜筮,用以惑乱民众者,杀。
犯此四类该杀罪行的都不需详加审理。
”仲弓又问:“法令禁止的就到此为止了吗?”孔子说:“这是其中最紧要的。
其余应禁的还有十四项:天子赐予的
命服、命车不准在集市上出卖,圭璋璧琮等礼玉不准在集市上出卖,宗庙祭祀用的礼器不准在集市上出卖,兵车旍旗不准在集市上出卖,祭祀用的牲畜和酒不准在集市上出卖,作战用的兵器铠甲不准在集市上出卖,家用器具不合规矩不准在集市上出卖,麻布丝绸精粗不合乎规定、宽窄不合规定的不准在集市上出卖,染色不正的不准在集市上出卖,锦缎珠玉等器物雕刻巧饰特别华丽的不准在集市上出卖,衣服饮食不准在集市上出卖,果实还未成熟不准在集市上出卖,树木不成材不准在集市上出卖,幼小的鸟兽鱼鳖不准在集市上出卖。
凡执行这些禁令都是为了治理民众,犯禁者不赦。
”
【评析】这一篇主要是讲刑政的,但孔子道德还是强调德、礼的教化作用。
他说:“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
”在审理案件时,孔子认为必须注重犯罪事实,根据情节的轻重、罪行的深浅来量刑。
审理官还需用尽他的聪明才智,以忠爱之心来审理。
疑狱则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经过狱吏、狱官、大司寇三次讯问审理,然后上报到君王,君王还要让三公卿参与审理,最后有疑问还要由君王定夺。
但对四种大罪,如“巧言破律,遁名改作,执左道与乱政者;作淫声,造异服,设伎奇器以荡上心者;行伪而坚,言诈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惑众者;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者”则杀无赦,不必经过三次审讯。
另外还有十四条禁令,规定得很详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