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知识拓展2
最全面初中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最全面初中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是中学地理的一部分,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
面的知识。
下面是初中地理必考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1.自然地理:
(1)地球和地理坐标系: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自转和公转运动,
了解经纬度和地理坐标系的概念和作用。
(2)地球的内部结构:掌握地球的三个主要层次(地壳、地幔、地核)及其特点。
(3)陆地与海洋:理解陆地的分布、构造和地貌特征,了解海洋的分布、构造和地貌特征。
(4)气候与气象:了解气候和气象的概念,掌握气候的要素、分布和
变化规律。
(5)水资源和水循环:了解水资源的分类,掌握水的循环过程和作用。
(6)自然灾害:了解地震、火山、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预测和防治方法。
(7)环境保护: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法,掌握环
境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人文地理:
(1)人口与城市:了解人口数量、分布和变化的规律,掌握城市的定义、特点和发展过程。
(2)农业与农村:了解农业的发展历史、农业区域分布和现代农业的特点,掌握农村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3)工业与城镇:了解工业的发展历史、工业区域分布和现代工业的特点,掌握城镇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4)交通与通信:了解交通运输的发展历史、交通网络的构成和交通工具的分类,了解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作用。
(5)商业与贸易:了解商业的发展历史、商业区域分布和商业活动的特点,了解贸易的基本概念和贸易方式。
(6)文化与旅游:了解文化的内涵和分类,掌握旅游的概念、特点和发展情况。
(7)地理信息系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功能和应用。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人文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方法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方法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一、指导思想高三地理复习应根据本校的实际,立足基础,构建知识网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要面向低、中档题抓训练,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要突出抓思维教学,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研究高考题,分析相应的应对策略,要更新复习理念,优化复习过程,提高复习效益。
简单说就是:依纲务本、全面复习、狠抓基础、培养能力;面向全体、突出重点、分类推出、抓弱补缺;启发诱导、精讲多练、知识建构、勤考勤练;严谨、和谐、规范、高效。
二、时间及内容的安排:1、按教研室下发的计划为准,结合本校实际,一轮在2月底3月初完成。
2、材料以一本资料为依托,同时编制符合学情的教案。
3、每专题进行一次专题过关测验。
4、每周可以进行一次小考卷训练。
5、内容安排:由于复习时间很紧,因此对复习的三轮策略调整为两轮,其中一轮不变,时间适当顺延,一轮中体现二轮的专题思想,二三轮合并更侧重考前模拟训练,同时复习内容不再以课本单元为序安排,而是在充分分析考纲、考试说明的基础上,按照学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按学科知识体系重新整合复习内容。
三、复习目标重视基础,稳扎稳打,不放过知识点的细枝末节,系统复习一遍;全面、系统、准确、熟练地掌握所有知识点。
一轮复习保证懂、会、准。
1、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建议更多的采用理科的复习方法。
1运用图形知识的结构,提炼能力要求和具体方法2精讲精练,通过典型题和变式图,结合区域实际,加强应用原理和方法的训练。
2、人文地理知识理解不难,但内容散,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内容多。
此部分复习方法与策略要抓住下面几点:1以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统领人文地理知识2结合区域特征,善于进行对比分析3拓展知识面,适应现实中人文地理内容的迅速发展4加强逻辑推理,学会科学表达。
3、区域地理要求学生在脑海中具有地球模型,有经纬网构成的易于定位和描述相互位置关系的模型。
区域地理的复习使得学生不仅要关注地表的自然要素,还要关注这些自然要素影响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个地区的气候、地形、河流、土壤、生物、矿产、工业、农业、城市、交通、人口等问题从此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关联成为学生地理思维的主线之一。
期中地理复习资料七下
期中地理复习资料七下在我们学习生涯中,期中考试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对于地理这门学科来说,掌握基础知识非常重要。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以下是一些七年级下册地理的复习资料,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自然地理东西半球:黄道面所划分的地球的东、西两半球也是自然分界线。
赤道线:重要的纬线,坐标为0度,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北极圈、南极圈:是指一年中一天的最长时间,当地白天24小时,黑夜也24小时。
水循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落、渗透等过程。
是星球命运生存的基本过程之一。
二、人文地理人口密度:是指人口数量与面积或体积之比。
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往往意味着生产力水平高,较为发达,比如东南沿海地区。
农业区位:是指适宜农业发展的地理位置,包括生态、气候、地形等方面的条件要求。
如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城市群:是指一组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大城市及周围城市,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城市群区域。
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洪涝、旱灾等,是地球不断演化和变化过程中产生的。
预防灾害,掌握科学知识,加强灾害应对能力非常重要。
三、地理技能壁画法:用不同颜色、不同粗细、不同长度的线条,简单地表现各种地貌、地图上的信息,有助于快速掌握地理知识。
口诀法:通过简单明了的口诀,帮助我们记忆地理知识点,如“豆腐渣”的点位法,“冰啤酒”的气候分布法等。
模型法:使用样品或模型,辅助地理理论的讲解和演示。
如细胞模型法、三峡模型法等。
四、举一反三掌握地理必须要了解的一个原理是"一体两面"。
例如,我们知道地球是由大陆和海洋组成的一个整体,在地球上每一个事物都有两个方面,如人口流动,既包含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又包括人口输入和输出,这些就是在地理学上的体现。
因此掌握地理知识不仅仅是记忆一些概念和术语,更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理论和原则,让知识具有共性和指导性。
以上就是一些七年级下册地理的复习资料,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学习,希望大家都能够在期中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初中地理课外拓展活动
初中地理课外拓展活动第一篇范文:初中地理课外拓展活动为了更好地培养初中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本文将探讨几种适合初中学生的地理课外拓展活动。
一、走近自然,认识地理1.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活动,如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河流湖泊、城市规划区等,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开展校园植物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校园内的植物种类、分布特点及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
3.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时间,走进大自然,观察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植被等,并记录下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二、地理知识竞赛与讲座1.举办地理知识讲座,邀请地理学科专家或优秀地理教师为学生们讲解地理知识,拓宽视野。
2.组织地理知识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学习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
3.开展地理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
三、创新实践,体验地理1.开展地理模型制作活动,如制作地形模型、气候模型等,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地理知识运用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课题研究,如调查家乡的水土流失、空气质量等环境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地理公益活动,如环保宣传、地图绘制等,让学生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网络资源,丰富地理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地理知识,如观看地理教学视频、浏览地理学科网站等。
2.开展地理博客、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的建设,让学生在平台上分享地理知识,互相学习。
3.组织学生参加线上地理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五、跨学科合作,拓展视野1.举办地理与其他学科的联合活动,如地理与历史的知识竞赛、地理与生物的户外考察等,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
2.开展地理社团活动,让学生在社团中与其他兴趣相投的同学一起学习、交流,拓展视野。
3.促进校际地理交流,与其他学校的地理学科开展合作,共同举办地理知识竞赛、讲座等活动。
初中地理知识点拓展
初中地理知识点拓展第一篇范文:初中地理知识点拓展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初中地理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而是要通过多种途径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初中地理知识点进行拓展。
一、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认识: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
2.地图的识别:地图的种类、地图的符号、地图的阅读。
3.地理位置:经纬度、半球、时区、五带。
二、自然地理1.地形地貌:平原、山地、丘陵、盆地、高原。
2.气候:气候类型、气候特点、气候影响因素。
3.水文: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
4.生物:生物圈、生物多样性、生物适应性。
三、人文地理1.人口:人口分布、人口增长、人口问题。
2.城市:城市化、城市规划、城市问题。
3.农业:农业类型、农业分布、农业问题。
4.工业:工业类型、工业分布、工业问题。
5.交通:交通方式、交通网络、交通问题。
6.商业:商业活动、商业中心、商业问题。
四、国家地理1.地理位置:地理位置、边界、邻国。
2.地形地貌:地形特点、主要山脉、河流湖泊。
3.气候:气候类型、气候特点、气候影响因素。
4.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
5.经济:经济结构、产业发展、经济问题。
6.人口与民族:人口分布、民族构成、民族问题。
7.城市化与交通:城市化水平、城市规划、交通网络。
8.社会问题:教育、医疗、就业、环境保护。
五、世界地理1.大洲:大洲分布、大洲特点、大洲问题。
2.国家:国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经济、人口与民族、城市化与交通、社会问题。
3.地区:地区特点、地区问题、地区合作。
4.全球化:全球化特点、全球化影响、全球化问题。
六、地理实践1.观测天气:天气现象、气象仪器、天气预报。
2.考察地形:地形特点、地形分布、地形利用。
3.调查人口: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人口问题。
4.探究城市:城市特点、城市问题、城市规划。
5.研究农业:农业类型、农业分布、农业问题。
6.分析工业:工业类型、工业分布、工业问题。
人文地理主要知识点总结
人文地理主要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人类地球是人类活动的舞台。
地球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球的形状、大小、自转、公转、赤道和子午线等地理要素对人类定居、移民、生产和文化活动产生了影响。
地球上的人类活动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比如,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农作物种植方式、居住方式、服装食物等均有所不同;而低纬度地区气候炎热,农作物生长丰富,居住方式和文化的特征也有所不同。
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不同的地形地势条件决定了人类活动的类型和方式。
比如,山地地区交通不便,土地利用受限;平原地区地势开阔,适合农业生产等。
二、人口与城市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人口的数量、结构、分布和迁移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集聚的地方。
城市的发展与人口增长、工业化、商业化、资本积累、信息交流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城市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也成为了人文地理的研究内容。
在人文地理的研究中,我们需要了解城市的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规律,城市的社会文化、经济结构与空间结构、城市的功能与地位等。
三、聚落与农业聚落是人类生活与生产的基本单位。
聚落的分布与形态是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之一。
不同的聚落类型和分布特点反映了不同的地区环境、资源利用和人类活动的规律。
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经济活动。
农业种植方式、农田布局、水利建设、农作物种植与养殖、农业技术等都是人文地理的研究内容。
四、交通与通讯交通是连接世界各地的纽带。
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人文地理的研究也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交通运输方式、交通网络的组织与发展等。
通讯技术的发展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类社会结构。
在人文地理的研究中,我们需要了解通讯技术的发展对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五、文化与意识形态人类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地区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文地理的研究中,我们也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特征、传统风俗、语言、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高三地理第二轮专题
高三地理第二轮专题
第一节:地理概述
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地球的自然与人文现象,涵盖了广
泛的内容。
在高三地理学科的学习中,第二轮专题是进一步深入了解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关系,以及相关的案例和实践。
第二节:自然地理
在自然地理方面,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地球的物理特征和自然环境。
这包括地球的结构、板块构造和地质运动等地球内部现象,以及大气、水文和地貌等地球表面现象。
通过了解这些自然地理的基本知识,我
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形成过程以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三节:人文地理
而在人文地理方面,我们将关注地球上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和人地
关系。
人类的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都会对地理环境产生相应
的影响,并形成不同的地理格局。
通过了解人文地理的内容,我们可
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案例分析和实践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案例的分析和实践是
密不可分的。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际
问题中,以便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科的实际应用意义。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如地质考察、景观观测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结语
高三地理学科的第二轮专题,是地理学习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球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综合理解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地理学科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版)下册复习资料
第六章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类的休闲活动与旅游活动一、休闲活动休闲: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满足饮食、睡眠等生理活动必要时间,家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即是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个人意愿去利用和消磨的时间。
★★★二、旅游活动旅游: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以满足人们休息、消遣和文化需要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旅游业:指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综合性产业,是由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旅游景点、旅游购物和旅游娱乐组成的产业群体。
旅游业属服务行业。
★★旅游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移动规律①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旅游活动首先是人的活动。
游客的迁移,伴随着物质流、信息流、文化流和经济流,促使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发生空间相互作用,冲击着旅游目的地的人地关系;使旅游者本身得到身心满足的同时,反作用于客源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空间相互作用的大小,取决于相互间的互补性、替代性和可达性,遵循空间组织的距离衰减规律。
互补性是指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在旅游资源、旅游服务设施及服务水平、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能建立起旅游供需关系。
地域差异越强,相互之间旅游需求越强烈,客源地与旅游地的空间相互作用力也就越大。
在客源地与目的地的社会文化经济地域差异中,由旅游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性所产生的互补性,成为人们旅游的最强大动力,构成客源地和目的地空间相互作用的基础,导致了游客的移动。
但随着离客源地距离的增加,旅游空间竞争和其他干涉日益加强,旅游流强度和流向发生转移,出现空间相互作用的替代性。
替代性可以节省交通费用和时间,减轻旅途疲劳,而旅游地的置换,也减少了长距离的相互作用。
目前,由于运输设施进步,交通费用下降,人们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支付交通费用的能力和通过旅游寻求新环境的欲望不断增强,感知距离大大缩小,从而拓展了旅游的可达性,增加了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相互作用的空间。
高考地理知识点拓展
高考地理知识点拓展高考作为一次对学生综合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地理作为其中一门重要科目,涉及到地球的构造、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多个层面。
在备考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拓展性。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地理知识点进行拓展。
一、地质奇观的考察地质奇观是地球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一些自然景观或地质现象,如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火山口、喀斯特地貌等。
而中国也有许多地质奇观,如张家界的石林、黄龙的喀斯特地貌等。
这些地质奇观不仅是山水之美的集中体现,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
在高考中,考生可以结合实地考察或阅读相关文献,了解这些地理奇观的形成原因、地质特点以及对当地人文地理和旅游发展的影响。
二、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城市作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标志,不仅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心,也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和文化。
在高考地理中常涉及到城市化进程以及城市规划的相关知识。
然而,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了高考要求的基础知识外,考生可以进一步研究不同城市的发展模式、城市规划的成功案例以及城市问题的应对方法。
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可以增加对城市化进程的理解和把握,也有利于拓宽思路和提升解题能力。
三、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高考地理中会涉及到一些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问题,如水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等。
在拓展的过程中,考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不同地区的资源状况、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以及环境影响,以及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这样的拓展不仅能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还能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更深入的认识。
四、城乡差距与区域发展中国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在高考地理中,也会提及到经济地理和人口地理的相关内容。
考生可以通过拓展阅读,了解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的现状以及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城乡差距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此外,还可以研究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探讨如何推动城乡一体化和促进区域发展的可行性。
地理拓展课方案
地理拓展课方案1. 简介地理拓展课是为了提高学生地理知识和素质而设计的一门课程。
本方案旨在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问题解决能力。
2.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的形成和地貌特征;•培养学生对地形、气候、植被、人口等地理要素的感知和理解;•培养学生地理观察和世界观念,并培养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地理调查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 教学内容和方法3.1 教学内容1.地球和地球的运动:介绍地球的形成、地球的结构、地球自转和公转等,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和太阳系的关系。
2.地貌与地形:介绍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如山脉、平原、高原、丘陵、河流、湖泊等,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气候和气象:讲解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介绍不同气候类型对地球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4.人口与城市:介绍世界人口的分布情况、人口增长趋势,以及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3.2 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多媒体课件、故事讲解等形式,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
2.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地理景点,如河流、山脉、湖泊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理地貌和气候条件。
3.小组讨论:设置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解决一个地理问题,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
4.课堂互动:引导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5.实地调查:由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地理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展示和总结。
4. 教学评价方式1.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测试、作业和小组展示等方式,对学生掌握的地理知识进行测评。
2.能力培养:通过学生的实地考察报告、小组讨论记录和调查总结等,评估学生地理调查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态度和思维: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和参与度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地理思维能力。
5. 课程实施计划•第一周:地球和地球的运动(讲授 + 实地考察)•第二周:地貌与地形(讲授 + 小组讨论)•第三周:气候和气象(讲授 + 实地考察)•第四周:人口与城市(讲授 + 小组讨论)•第五周:实地调查准备与展示•第六周:总结与评价6. 教材和参考资料•《地理学》(第三版)- 乔治·丹尼斯·巴科克•《人文地理学导论》(第二版)- 塞缪尔·谢巴斯蒂安•互联网相关地理学教育资源7. 总结通过地理拓展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地球的形成和地貌特征,理解气候和气候变化的原因,掌握地理调查和问题解决的方法,并培养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地理观察能力。
高考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1500字)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活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人文地理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下面将对人文地理的一些核心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人口地理1.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状况。
人口分布受到自然条件、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常见的人口分布特点有: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即人口多集中在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即人口向城市聚集;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是人口密集区。
2. 人口增长与人口控制:人口增长是指人口数量的变化,在高考中一般通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来衡量。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0;人口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移民率)/10。
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水平、教育水平、文化传统等。
人口控制是指通过计划生育、改善生活条件等手段限制人口增长,以达到调整人口结构、降低负担的目的。
3. 人口迁移与流动: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永久性移动。
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一段时间内由于各种原因而暂时性地改变所在地的现象。
常见的人口迁移类型有农村向城市的农民工流动、跨国移民、人口集聚地和人口离散地之间的人口迁移等。
人口迁移和流动对原地和目的地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
4. 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增加。
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主要有生育率下降、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科技进步、社会福利提高等。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健康、养老制度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城市地理1. 城市与城市化:城市是指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社会功能复杂的居住地。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聚的过程,体现了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
城市化的原因包括农村人口的就业机会减少、农村人口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落后、城市对外发展的需求等。
人文地理教案
人文地理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人文地理之旅教学目标:1. 了解世界各地的主要民族、文化和宗教特征。
2. 探索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对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理解。
4. 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包括对地理图像和数据的解读与交流。
5. 提升学生的合作和社交技能,培养他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第一课:世界文化地图- 通过地图展示世界各地不同主要民族的分布情况。
- 学生针对地图进行分析,提出不同民族、文化聚集的原因。
- 学生完成一份调查报告,了解学校周边或当地的不同民族和文化群体。
2. 第二课:地理环境与文化发展- 学生通过案例研究,了解不同环境对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 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选择一个地理环境相对特殊的地区进行深入了解,并与其他组分享结果。
3. 第三课:宗教与地理关系- 学生学习世界主要宗教的地理分布情况。
- 学生分析不同宗教信仰对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宗教与地理之间的联系,并总结研究结果。
4. 第四课:文化交流与碰撞- 学生学习世界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和碰撞事件。
-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理解不同文化交流的结果与影响。
- 学生进行小组辩论,讨论文化交流的利弊,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激发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兴趣与思考。
2. 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合作和社交技能。
3. 视听材料与互动技术的运用,增强学生对地理图像和数据的理解和交流能力。
4. 项目研究与实地调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观察能力。
评估方法:1. 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表现评估。
2. 个人或小组论文的撰写,对学生的研究与分析能力进行评估。
3. 辩论与讨论结果的评估,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评估。
4. 项目报告和调查报告的评估,对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观察能力进行评估。
拓展活动:1. 邀请当地社区的代表来学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文化和传统。
初二地理课外知识点归纳
初二地理课外知识点归纳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从地球的形成到各种自然现象的发展。
通过学习地理,我们能更好地了解我们生活的这颗蓝色星球。
而初二地理课外知识点的归纳,将帮助我们系统地掌握和应用地理知识。
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来讨论初二地理的相关知识。
一、地球与地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由内部的地壳、地幔和外部的地球表面构成。
我们借助地图来了解地球的表面特征和分布情况。
常见的地图投影方式有等角、等面积和等距离投影。
同时,地图上的比例尺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地图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比如1:1000。
二、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涉及地球的表面特征、水资源和气候等自然现象。
例如,我们可以了解大洲的分布以及各洲的特点,如亚洲是最大的洲,非洲拥有丰富的河流资源等。
此外,我们还可以学习关于全球的气候变化、气候带和气候类型的知识,了解各个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自然灾害如何影响人类。
三、人文地理人文地理研究人类的活动、人口和文化。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人口分布和迁移来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情况,理解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对不同地区的影响,比如农业在农业区的发展和工业在工业区的发展。
四、城市化与环境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
我们需要了解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垃圾处理等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此外,我们还要了解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比如交通规划、住宅规划和公共设施建设。
五、地理工具与技术地理学使用各种工具和技术来研究地球。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卫星图像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来收集和分析地理数据,从而更好地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和变化。
此外,地质仪器、气象仪器和地理仪器等也是我们研究地理的重要工具。
总结:初二地理课外知识点的归纳涉及了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城市化与环境问题以及地理工具与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并且为保护环境和解决城市化问题做出贡献。
高中地理必备拓展知识
高中地理必备拓展知识地理学是研究地球、地球表面与周边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如地球的结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等。
但是如果想要深入了解地理学,拓展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高中地理必备的拓展知识。
一、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中的某些方面,尤其是气候的长期变化。
近年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已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
在地理学中,气候变化是必不可少的拓展知识。
它学科间交叉和综合的特性,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气候、环境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原因引起的突发性灾害,如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山体滑坡、洪水等。
自然灾害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物质财富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了解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三、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指在自然环境容量内,维护和促进生态平衡与人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多,因此环境保护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拓展知识。
了解环境保护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可从根源上降低破坏环境的风险,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四、世界人口世界人口是指世界上居住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人的总数。
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世界人口的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了解世界人口的概况,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人口的变化趋势和其与其他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
以上就是高中地理必备的拓展知识内容。
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地理学的相关概念和知识,还可以增强我们的环境意识和危机意识,以及对地球的认知和探索。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与了解,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
高中人文地理大题答题模板,小题知识点总结,高三毕业生精华笔记总结,适合学考选考高一高二高三学生
人文地理篇海洋空间资源海域上空;海面及水体;海底;海岸带海洋空间资源对国家安全影响1.拓展延伸陆地空间:①缓解陆地土地资源紧张,维护国土安全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岛屿与陆地通达能力,获取国际市场③维护军事安全2.开发海洋中各种自然资源:①缓解陆地资源紧张局面,保障国家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经济安全3.储存陆地上难储存或对陆地环境存在威胁的资源,转移对陆地环境的潜在危险①储藏易燃、有毒、有放射性资源②水温低且变化小,压力稳定易储存石油、矿石、化工原料、核废料等③节省土地资源,维护国土安全④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4.宣示海洋主权,行使海洋权益①提高管控能力②保障领土主权完整③扩展战略纵深④维护海洋权益,领土安全5.开发有争议海域资源,可能出现冲突以海洋为依托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方向1.推动炼化一体化和下游新材料项目建设,建好国家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2.加快临港产业带建设,积极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电子信息等产业3.促进海洋渔业转型提升,与大学、研究院合作,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专业4.积极开发海洋资源,维护海洋权益5.加快港口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提高海铁、公铁、江海等多式联运发展水平保障矿产资源:开源、节流、储备1.开源:①国内加强勘探开发,增强探明储量②国外有足够多的矿产进口来源渠道,保障进口线路通畅2.节流:①开采过程中节流,通过立法,依靠技术,加强管理,高效开采,有序开采,保护性开采,达到高效利用矿产资源,延缓产业枯竭3.储备:①应急储备保障粮食安全措施及途径1.保障粮食数量:①确保耕地数量:I.严格控制人口增长II.坚守耕地红线(中国18亿亩耕地红线)III.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②提高耕地质量:I.用养结合,防治水土流失II.发展节水灌溉技术III.加强地产坡耕地改造IV.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改善耕层结构③提高土地利用率:I.调动和保护好主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主产区政府抓粮积极性II.发展多种形式和农业规模经营④提高粮食单产:I.扩大农田灌溉面积与防洪排涝,平整土地II.培育推广粮食高产品种,研发综合配套栽培技术III.大量施用农家有机肥和增施化肥IV.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V.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发展间作套种⑤其他:I.加大政府政策支持2.保障粮食质量:①提高耕地质量:I.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II.减少工业、生活污染土壤,加强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III.增施有机肥,加强生物防治病虫害②保障耕地生态安全:I.推广绿色安全标准化种植技术II.提高优质粮食品种种植面积III.发展智慧农业IV.加强综合治理,改善环境安全③其他:I.寻找替代食物3.流通环节:粮食跨区域调剂,解决我国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资源配置不均问题4.进出口环节:加强国际贸易,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5.储备环节:建立粮食储备库“一带一路”建设内容及合作方向1.政策沟通2.设施联通3.贸易联通4.资金融通5.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意义1.促进基础设施(公路、铁路、管道、港口等)的建设;(要先致富先修路)2.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3.优化沿线地区的资源配置(资源输出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资源输入地:缓解资源紧张;丰富资源供应用渠道,稳定供应;保障资金安全)4.加强沿线国家间的产业合作①第一产业农业:增加农产品进出口,农业技术交流②第二产业工业:促进沿线国家间的工业合作,产业转移(转型升级)以及为中国过剩的产能寻找市场③第三产业商业:促进沿线国家间的商贸合作、经贸往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5.扩大人文合作领域,促进文化交流合作6.(将西部内陆地区打造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带动经济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社会边疆稳定产业(工业)走出国门影响(“走出去”战略)对当地:1.增加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升居民生活水平2.完善基础设施3.推动当地工业化,城镇化进程4.增加外汇收入5.带动相关产业发展6.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对转移国:1.降低产品出口关税、规避贸易壁垒,提高市场竞争力2.使产品本土化,符合当地消费文化,满足市场需求3.靠近原料地,增强原料来源稳定性4.减轻国内环境压力5.拓展国际市场6.增加外汇收入7.塑造国际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8.加强区域国家合作城市群建设采取措施1.加强城市群整体统筹规划2.促进核心城市产业升级,提升核心功能3.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培育中、小城市,优化城市体系结构4.增强城市群内部各级城市产业分工协作,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市群内部的互通互联6.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环境7.加强区域间人员、技术、信息等要素疏通风能优势:1.清洁能源,环境效益好2.可再生资源,永不枯竭3.储量大劣势:1.占地面积大2.不稳定,受自然环境影响大3.成本高4.影响鸟类,当地生态环境应对弃风限电采取的可行措施:1.控制风力发电规模和发展速度2.加大跨区域电网建设,提高外送能力3.利用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高能耗产业4.提高蓄电、预测技术开发风能资源条件:1.风能资源丰富2.土地资源(面积,地价)3.市场需求(当地、外部),市场远近4.资金5.技术6.基础设施灾害使经济损失大1.灾害强度大(次数)2.防灾减灾能力弱3.发生时间4.经济密度,受灾面积综合效益1.经济效益①增加收入②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③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农业(产量、类型升级、产品外运);工业(同农业);第三产业(交通、商贸、旅游)2.社会效益①提供就业岗位,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③促进城市化,工业化④促进民族团结、国防安全、社会稳定⑤促进文化交流⑥西部大开发,振兴老工业基地,革命老区开发3.生态效益①美化环境②解决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短缺③对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生物的有利影响(eg: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碳制氧;净化空气;调节区域小气候;减少旱涝灾害;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交通建设影响1.打通产品对外运输通道,扩大销售市场2.缩短了产品运输时间,加速产品流通3.减少产品运输费用,增强产品竞争力4.市场扩大,促进产品专业化,规模化5.产业发展促进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政府角度1.制度政策体系,政策支持2.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解决资金问题3.发放农机具,修建滴灌、喷灌设备,加快设备开发4.鼓励从事农产品深加工项目5.加强宣传教育,高度重视农业育种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的研究和推广,人才技术投入如何选择运输方式1.货物特点2.比较不同运输方式优劣3.读图材料促进可持续发展措施1.环境保护2.加大科技投入3.加大宣传力度4.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5.发展旅游业6.改善交通,扩大市场7.与电商结合8.树立品牌效应大坝水库1.灌溉2.防洪3.养殖4.发电5.旅游6.航运大坝水库不利影响1.影响生态,影响洄游,破坏栖息地2.移民搬迁3.地质灾害(地震)4.下游含沙量减小5.流量季节变化小修建水库有利影响1.利于发展旅游业2.生产廉价水电3.提供稳定灌溉水源4.利于渔业发展5.减少下游洪灾缺水问题(开源节流)1.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2.时间分布不均——修建水库3.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节约用水4.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加——控制人口增长5.浪费——节约合理用水,加强管理6.污染——保护水源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措施1.延长产业链,提高利用率、附加值2.产业多元化,引进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3.大力发展科技,提高技术4.旅游业5.整治环境,治理污染6.发展交通,改善基础设施7.集中合理化改造原有产业人文地理角度1.市场2.交通3.政策4.技术5.劳动力6.工业基础7.历史8.分布小流域综合治理保塬:1.平整土地,增加水流下渗,削减地表径流2.营造护田林网,造林用材林和果林为主,形成林粮间作,果粮间作的生态农业体系3.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溉技术,节约和充分利用水资源护坡:1.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基地2.封坡育林,育草,固沟:1.在主要沟道打坝建库,拦泥蓄水2.在各沟分段营造防护林工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1.土地2.水源3.地形4.气候5.自然资源6.自然灾害社会经济因素1.原料2.能源3.市场4.交通5.政策6.技术7.劳动力8.其他:集聚、地价、国防安全、个人偏好、历史环境因素1.对环境有要求和有工业污染的工业布局产业转移影响产业转入地:有利:1.加快地区工业化、城市化,促进经济发展2.推动产业升级,调整产业结构3.有效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4.扩大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不利:1.增加资源和能源消耗2.加剧环境污染3.占用农业用地产业转出地:有利:1.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腾出发展空间,聚创新力量2.减少资源消耗,减轻污染,改善民生质量3.加速高科技和新型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不利:1.短期内失业率增加共同影响:1.促进转出地与转入地的分工协作,利于区域发展,各侧重,扬长补短2.形成高效益产业链型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3.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工业分散目的1.利用全球最佳区位,提高产品品质2.降低生产成本港口区位因素自然条件:1.陆域:地形平坦开阔2.水域:港阔水深3.避风:位于港湾,背风坡,风浪小4.位于河口位置,河海联运便利社会经济条件:1.经济腹地广阔,且经济发达2.交通便捷,对外联系方便,有完善的交通运输网3.政府政策支持等保障我国未来能源安全措施1.充分发掘常规能源的资源潜力,提高能源利用率:①转变发展方向②调整产业结构③发展节能技术④提倡节约消费2.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3.开辟多元稳定的国际能源供应市场确保能源运输通道畅通4.加强国家战略能源储备,提高应对国际能源市场冲击能力防御能源安全问题措施1.增加能源的探明储量与产量2.积极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3.拓宽能源进口渠道4.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5.加快战略能源储备库的建立航天卫星发射基地区域条件1.气象条件:晴天多,风速小,湿度低2.纬度因素: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3.地形因素:地形平坦开阔4.海陆位置: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5.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6.交通条件:海陆交通便利7.安全因素:建地广人稀处航天器发射时间、方向选择1.发射时间:晴朗无云,夜晚2.我国发射时间,北半球冬季3.发射方向:与地球运动方向一致,向东发射回收基地选址条件1.地形平坦,视野开阔,便于搜救2.人烟稀少,利于疏散人群保障安全3.气候干旱,多晴朗天气,能见度高4.地质条件好,无大河,湖泊,少森林地区5.离发射中心距离近6.交通便利自然资源属性1.整体性2.有限性3.多用性4.地域性5.社会性工业分散优势1.利用各地优势区位提高产品品质2.降低成本覆膜有利影响1.提高土壤温度2.保持土壤水分3.维持土壤结构4.保持土壤疏松5.改善光照条件6.防止病虫害7.提高土壤肥力8.农作物早熟9.抑制杂草10.抑制土地盐碱化覆膜不利影响1.难降解,造成污染2.影响水分渗透及土壤透气性3.阻碍降水进入4.抑制土壤水蒸发5.阻碍水肥转运我国环境保护的措施1.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针对工业企业大气污染问题,加强综合治理,加快环境修复和绿化。
人文地理总结知识点
人文地理总结知识点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人文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人口数量、分布和变动的规律与特点。
人口分布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各有特点。
一般来说,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往往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而人口分布稀疏的地区则通常具有较差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
在人文地理研究中,我们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特点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的规律。
城市发展城市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城市发展是人文地理研究的热点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城市发展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和特点。
在人文地理研究中,我们需要了解不同城市的发展历史、城市规模、空间结构、功能布局等特点,分析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探讨城市发展的动力和趋势。
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指人类活动在地理空间中所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信仰、价值观等。
在人文地理研究中,我们需要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景观特点,包括建筑风格、宗教信仰、传统习俗、语言文字等方面,分析文化景观与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探讨文化景观的传承、演变和保护。
经济活动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生产、消费、分配等经济行为的总称,它受地理环境、资源条件、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人文地理研究中,我们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活动特点,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方面,分析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资源条件、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经济活动的发展动力和趋势。
总之,人文地理研究涉及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涵盖了人口分布、城市发展、文化景观、经济活动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人文地理知识的总结,我们能够深入理解人类社会在地理空间中的活动规律和特点,为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
人文地理学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课件
二、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 —文化扩散 三、文化生态学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四、文化整合 —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五、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
(一)文化区—文化的空间现象
1、文化区的定义 文化区是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地理
地关系,表现着人地关系,影响着人地关 系,受制于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是根源、 途径)。这种人地关系,在早期,主要内 容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后,人与社会的 关系比重持续上升,并混合,使人地关系 表现出复杂性、多样性、模糊性。
吴文化
吴文化即吴地、吴人的传承文化。吴 地,一般说来即是以太湖流域为核心, 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扬州、淮阴一线 以南地区,东合上海,南括浙西地区。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 太湖中的吴县三山岛发现了一万多年 前的旧石器晚期遗址,表明至少从那 时起吴先民已在本区域生息繁衍。
(三)文化生态学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学起源于生物学,主要研究生物 与环境的关系。
文化生态学研究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 互作用及其对文化的影响。
文化生态学中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也是 创造文化的人与环境的关系。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核心观点:文化的发展与生物一样离 不开其所在的环境。
内涵:文化产生于人地关系,蕴涵着人
内涵:文化主体的迁移、流动对文化的 引进与传播引致文化扩散。
特点: (1)文化保持原汁原味(客家文化、中
国饮食文化:色、香、味、火候); (2)空间上不连续,呈“点”状分布; (3)速度快。
3、文化传承
文化的时间现象除了文化的横向扩散, 即不同文化区(相对静态)间的文化要 素交流、传播、冲击、融合之外,在文 化区这一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区域内部, 也有文化要素的代际间纵向的传承、文 化绵延乃至发扬光大的问题。
【高中地理】人文地理记忆口诀
【高中地理】人文地理记忆口诀刘春林:对交流很重要。
自然地理说这么几句。
人文地理,这方面要精通。
在前面两个内容的基础上,掌握熟练的基础上,人文地理就要精通了。
精通以上两个。
人文地理掌握,咱们说掌握两点就是评价分析,会评价。
这个地方比如说首钢,咱们原来放在我国的北京西部,他的利弊要会分析,他搬迁出去又何利弊,搬迁出去有什么好处。
这个分析呢?我们主要在综合几点,高考的综合型。
这个用综合型的答法,这个以一般这样的答法,我们简单的概述一下。
把高考分析题的答法,结合人文地理说一下。
一般叫一筐二扩三展开。
首先你把分析的时候,北京首钢,发展工业,北京发展工业,有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条件。
就是区位的分析咱们筐呢?我们从哪些方面分析,有一个答题的点,从那些点上分析。
这个咱们企事业是,以顺口溜把点扩起来,然后再展开。
咱们举一个农业工业最常考的,某一个地区的农业工业,发展经济首先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点。
这两个方面经常考察,农民我们说某个地区的农业的区位因素,可以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下。
降水冲突光落地,生产资料劳动地,政策水源以市场,交通运输和科技。
这就是所有的地方,所有咱们分析某个地区,发展农业,他的优势,劣势的时候,咱们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降水冲突不冲突,光照冲突不冲突,热量、土地。
降水冲突光热点。
生产资料劳动力,生产资料冲突不冲突,劳动力的冲突不冲突。
咱们从这几个点上来分析,降水是不是冲突。
相对其它地方来说没有什么优势但是有一个季节分析不均的问题。
北京的光照比较冲突。
热量,北京属于暖温带。
热量比较冲突。
降水冲突光热地,土地肥沃,都是平原地。
生产资料是不是都丰富。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文化中心,也是科技中心。
所以生产资料相对来说也是相对比较丰富的。
生产资料劳动力也冲突。
政策水源与市场。
政策上有倾向,有优势。
水源不足。
这是一个弱势,政策水源与市场。
交通运输方便,包括高科技、农业科技。
从这些方面,如果让我们分析优势烈士,我们可以一串一串的,如果给八分,给我们答四个点就行了,挑四个点就行了,市场肯定有,劳动力,政策,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科技这几点,八分就有了,八分的题答上这四个题就可以了。
初中地理的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的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区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
人文地理知识点涉及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商业、文化等方面,下面对初中地理的人文地理知识点进行总结。
人口1.人口密度: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通常使用“平方千米人口数”或“每平方公里人口数”来表示。
2.人口分布:人口在不同地区的数量分布和集中程度。
常见的人口分布类型包括集约分布、稀疏分布和均匀分布。
3.人口增长:人口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人口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0。
4.人口负担:指不劳动年龄人口(老人和儿童)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的比例。
5.人口流动: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迁入和迁出现象。
常见的人口流动原因包括就业、婚姻、学习等。
城市1.城市的功能: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和较为密集的人口集聚地,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种功能。
2.城市发展的阶段:城市的发展经历初级城市、二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等不同阶段。
3.城市化: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城市化水平用城镇化率表示。
4.城市规模:依据城市人口数量可分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5.城市布局:城市内不同功能区的分布组合,包括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公共设施区等。
农业1.农业区位:农业生产的地理位置和空间分布。
通常受气候、土壤、人口、市场等因素影响。
2.农作物种植与分布:根据气候和土壤适宜条件,不同地区适合种植的农作物种类不同。
3.农业生产方式:包括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有机农业等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
4.农田利用率:指农田有效利用的程度,包括种植密度、种植结构、土地质量等因素。
5.农业发展模式: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业资源、经济条件和人口分布,发展相应的农业发展模式,如种粮养笔、农牧交错等。
工业1.工业布局:工业行业在城市或地区的空间分布规律。
通常受交通、资源、劳动力等因素影响。
2.工业发展阶段:工业的发展经历原始阶段、扩张阶段和成熟阶段等不同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简称“蓉”,别称“蓉城”,国家 区域中心城市(西南),是中国西部地区第一 个开通地铁的城市。成都横跨四川盆地、川西 高原两大自然景观,南部、中部海拔较低,西 部海拔较高。成都兼有山景、平原、丘陵之美, 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年均气温16℃,冬无严 寒,夏无酷暑。成都土地肥沃、水利先进,物 产十分富饶。成都东与德阳、资阳毗邻,南与 眉山相连,西与雅安、阿坝接壤。成都幅员面 积12390k㎡,东西最大横距192km,南北最大 纵距166km。
成都于2010年2月28日获批加入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并被授予 “美食之都” 称号,推动川菜走向世界、促进成都创意产业 发展、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
宜宾,别称:“僰道” 、“戎州”、 “叙州城”,位于中国四川省中南部。因 金沙江、岷江在此汇合,长江至此始称 “长江”,故宜宾也被称为“万里长江第 一城”,长江宜宾—宜昌段亦称川江。宜 宾是著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举世闻名 的名酒五粮液,即产于这里,发达的酿酒 工业使宜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酒都”。 宜宾市是长江上游开发最早、历史最悠久 的城市之一,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素有 “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誉。
兴文石海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 名胜区,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属 四川盆南山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公 园内石灰岩广泛分布,特殊的地理位置、 地质构造环境和气候环境条件形成了兴 文式喀斯特地貌,是国内发现和研究天 坑最早的地方,也是研究西南地区喀斯 特地貌的典型地区之一。
志愿者教师:王剑峰 学校:兴文区等) 二· 首都——北京(地位,景点,教育等) 三· 第一大城市——上海(地位,教育,交 通等)
四· 南大门——广州(地位,教育,交通等)
家乡,是我生长的地方
家乡,是有我欢笑的地方 家乡,是有我成长足迹的地方 家乡,是我爱的地方 家乡,是有我玩伴的地方 我会永远爱着她,眷恋着她···
四川简称“川”、“蜀”,1952年9 月1日正式成立。四川位于西南腹地, 地处长江上游,东西最大跨度 1075km,南北最大跨度921km。四 川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物产丰富, 享有“天府之国”美誉。四川东邻重 庆,南接云南、贵州,西衔西藏,北 连青海、甘肃、陕西;东部丘陵较多, 西部山地较多。四川河网密布,水系 发达,岷江、沱江、雅砻江、嘉陵江 纵贯四川。四川人口稠密,气候宜人, 经济发展较快,交通干线密集,现系 “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西部经济 发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