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原因探析_周文学

合集下载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doc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doc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其有害,也就由所谓的网络“平等”造就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另外,网络与现实的分离也给一部分人提供了发挥才能的机会。

在网络的安全性挑战中,有的黑客入侵别人的网站并非为了钱财和蓄意破坏,而是为了寻找刺激,显示才能与技巧,以满足一个人的成就感,在网络这种个性化的环境中,黑客对难度越大,越有刺激性和挑战性的目标特别想发起攻击。

一旦他们成功的侵入别人的电脑,他们这种自我成就感的体验就会得到加强。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有自我表现的需要。

当一部分人在现实中得不到表现的机会和别人的认同时,他们会寻求另外的途径来满足这种需要。

网络这个精彩的世界在消除现实身份差别的同时,为了寻求表达提供了丰富的空间。

相应地,当这种需要与道德相矛盾时,人们自身的“道德感”才是行为的决定因素。

在缺少一种评价机制的条件下,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

我们也可以发现,由于素质教育暂时还处于一种失衡状态,现实的道德并没有真正的深入人心,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并没有达到科尔伯格所提出的后习俗水平,这使得人们的网络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3.去个性化去个性化是指个人的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

一旦人们处于去个性化状态,个体就会表现出行为责任意识降低、行为与内在标准不一致、自制力降低等问题,结果便导致人们做出通常不会做的行为。

最初心理学家对去个性化的研究是采用匿名的方法(这与网络的环境很相似),使个体意识不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别,这时个体的行为很少受个性的支配,而倾向于跟整个群体的行为保持一致。

另外,个体在极端自我卷入状态是,暂时的心理活动因高度集中于外界事物而导致人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极度降低。

津巴多(P.Zimbardo)认为,去个性化状态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评价意识;降低了对社会评价的关注,因而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都被削弱,从而使压抑行为外露的阈值降低,使人表现出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促使了不道德行为的增加。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网络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网络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广泛应用,也出现了一些导致青少年道德失范的问题。

因此,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并提出前期和后期的对策,以减少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发生率。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教育问题。

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塑造青少年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但是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家长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教育,因此孩子在网络上泛滥而不知所措。

二、社会环境问题。

现代社会的消费主义导致人们的物质欲望无限膨胀,青少年也因此误入了追求虚荣的怪圈,到了网络上就更加随心所欲。

当父母工作累惯了回到家里时,为了孩子早点睡觉就会给他们带来电脑、手机等多媒体设备,整夜沉迷于其中。

三、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和便利性。

网络上的资源非常丰富,从简单的文字、图片、音视频到更加复杂的应用程序和网络游戏,随处可见。

因此,青少年不难接触到涉及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

虽然有网络过滤工具,但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因此,对于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我们需要在前期和后期分别制定不同的对策。

前期,应该增加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投入。

父母应该尽可能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引导孩子走向阳光、积极的道路。

此外,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亲子活动、培训家庭教育技能等途径加强家庭教育的力度。

另外,学校也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与家长的交流,对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强化网络道德观念培养。

在社会环境方面,我们应该从源头上进行限制,不断提高法律法规、审查机制的完善度,从而减少网络上不良信息的传播。

后期,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惩罚机制。

对于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应该坚持“以案释法”,对其进行法律和纪律惩戒。

此外,我们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理疏导机制,在遏制其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同时,加强青少年的心理辅导和关怀。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一、互联网道德失范分析当网络仅用于军事、教育领域时,它离我们的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当人们通过电子邮件相互问候,通过Oicq聊天,在网上购物、获取新闻信息的时候,它就和我们密不可分。

我们的某些社会行为被搬到了网上,大家在网上交往、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社会”一虚拟社区。

在这个新社会中,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正在逐渐形成。

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网络道德的失范。

如恶意域名抢注、网络盗版、垃圾邮件、网络垄断、网络腐败等不道德的丑行。

虽然,道德在本质上不是经济资本,也不可能作为直接的经济资本来使用。

然而它却从来不乏价值资源的意义,甚至也能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发挥巨大效用。

人们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网民低龄化也成为一大趋势,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社会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

就总体而言,青少年好奇心、好胜心强,精力旺盛,渴望丰富的知识,需要平等的交流。

而网络正以其独特、新奇和神秘的世界吸引着广大的青少年。

据一项调查显示,上网人群的年龄段在25-30岁以下的占了74.59%,而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上者占了70.11%。

[1]如果我们的社会对网络的道德失范问题处理不当有可能影响青少年德性的形成,甚至导致青少年犯罪。

所以网络的道德失范问题给我们的素质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越来越受到德育工作者的关注。

目前,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色情污染和暴力问题的出现色情污染是指通过互联网上传播黄色淫秽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侵蚀网民的思想,甚至引起网民道德价值观念的变化。

互联网不乏色情和暴力的内容。

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

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图片进入互联网。

[2]而另一项统计表明,60%的青少年是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网络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的行为或动机。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了青少年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与此青少年在网络上的道德失范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这些道德失范行为包括网络欺凌、侵犯他人隐私、传播不良信息等,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稳定。

为此,我们有必要对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青少年健康、阳光的网络成长。

一、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1.网络欺凌:青少年通过网络平台对他人进行侮辱、恐吓、威胁等行为,导致受害者心理受伤和自尊受辱。

2.侵犯他人隐私:在网络上散播他人的隐私信息,包括个人照片、个人资料等,影响他人的生活和工作。

3.不良信息传播:青少年在网络上传播淫秽、暴力、恐怖等不良信息,对其他用户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

4.网络依赖: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

以上这些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对青少年本人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需要引起重视。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家庭教育不足:部分家庭对孩子的网络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教育,导致孩子不懂得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2.社会道德风气不良: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良的网络行为,这些行为对青少年产生了“示范效应”,使他们模仿并传播这些不良行为。

3.网络监管不力:一些网络平台对用户的行为监管不够严格,使得一些不良行为者得以肆意妄为。

4.青少年心理问题:一部分青少年本身存在心理问题,通过网络行为来获得应有的关注和满足感。

以上这些原因导致了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严重化,需要找到相应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针对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对策来加以解决:2.弘扬社会正能量:社会要加强正能量的传播,引导青少年积极向上,远离网络不良信息和行为。

3.加强网络监管:网络公司和平台要加强对用户行为的管理和监管,建立健全的诚信体系,惩罚不良行为者,保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4.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青少年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轻易透露个人隐私信息,不随意传播不良信息,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及对策探究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及对策探究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及对策探究
互联网的信息化、网络化等特征为当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带来新的活力和发展动力,其巨大的冲击力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习惯。

网络将整个世界连接成一个地球村,无论是商务、教育还是旅游、购物,皆能通过网络这一平台轻松、迅速地完成。

但是,当互联网成为千万用户的生活、学习或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就可能引发一系列的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个别青少年道德失范问题的突显,既给个人及其家庭造成致命的打击,也给学校、社会造成相应的危害,同时,还将对党和国家、各级政府关于加大社会管理力度、加强诚信教育、创建和谐社会提出了新的挑战。

网络道德失范,受害最深的是青少年,但其始作俑者也有部分青少年。

基于青少年网民是一个特殊的受众群体,既具有社会前沿的高新知识技术和激进、新潮的思想,同时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表现为青少年的心理不成熟特征,即青少年还未完全正确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而且青少年还存在对外部世界的强烈好奇心、遇事易偏激、处在青春叛逆期、易受心理暗示、易受唆使引诱的从众性等特征,可能造成青少年在浑然不觉的情况下出现道德失范。

本着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归纳和创新兼备的原则,笔者认真研究了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现状及个案分析,从青少年自身因素、网络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五个方面深入探讨了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

最后,分别就“家庭、学校、政府务必高度关注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正确看待网络失范当事人,积极开展教育引导和救助工作,为网络道德失范青少年提供改正错误的机会并营造适合其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等具体内容,提出了
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满足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需求,以期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

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表现、成因及解决对策

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表现、成因及解决对策

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表现、成因及解决对策摘要:本文主要就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进行多角度的探究,重点集中于失范的具体表现、导致该行为出现的主要原因,并且就有效改进这一现象的解决措施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日后思想教育提供有效的借鉴。

现通过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为参考对象,进一步将网聊的危害进行渗透,引导学生参与安全化的网聊活动。

信息资源的开发带来的不仅是便捷,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不良诱惑。

因此教师应积极承担其教育职责,为学生的是非观念增长实施科学化的措施。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但是就未成年人而言,他们还不具备完备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面对网络诱惑的时候往往表现为较小的抵抗力,并且极易出现道德行为失范的问题。

网聊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具有极强的诱惑力,故而会对学生的成长带来一定的危险,学生必须积极提升自己的防范意识,提升防范能力方可。

一、概述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的具体特征(一)关于谣言所谓的谣言就是指不符合事实的事件内容,通过语言或者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

通常情况下,突发事件以及热门话题均会被不良个体以谣言的方式展示在大众面前。

借助网络信息可将谣言及时、快速地传送出去,甚至逐渐扩大其消极影响。

部分危害个人名誉以及社会治安的谣言,还可能受到对方的起诉以及国家有关部门的惩罚。

由此可见,网络谣言不仅对网络环境造成了消极影响,甚至对社会的稳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关于剽窃网络剽窃是指侵犯他人的著作权等不良现象,继而会对网络道德的积极发展带来不消极影响。

如此以来,便会对青少年造成不良诚信的心理,甚至会抑制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

部分个体会将他人的思想观点以及作品出处等进行抄袭,或者未明确标注作品或者文字的具体来源等。

(三)关于网络暴力所谓的网络暴力就是指采用侮辱性、暴力性的网络形式将自己的思想随心所欲的展示,如此一来便会影响到学生对正确规范化的网络语言的认知,甚至会使其逐渐养成暴力性的语言方式。

青少年网德失范的主要原因

青少年网德失范的主要原因

青少年网德失范的主要原因造成青少年网德失范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相关教育的滞后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3.1 认识上的滞后上面提到的相关教育不仅指网德教育,而是指包含网德教育的媒体教育。

媒体教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媒体教育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提出的,它包括广播、电视、录像等多种媒体表现形式的教育,1983年在该国实行,目前在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瑞士等国,都已将媒体教育正式纳入教育课程。

而我国除了专业学校外,在中小学一直没有进行这样的教育。

我国早期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广播、电视等,其传播途径固定,传播内容经过严格审核,未对青少年产生什么十分明显的有害的影响。

然而,当网络到来的时候,也带来了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在社会各界还未作准备的时候,一起又一起网络引发的青少年伤害案已经和正在发生了,社会各界才开始采取相应的管理办法。

然而,缺少减少问题发生的“预防”办法。

现在,世界各国都已经认识到了“预防”的重要性,也进行着相关的研究,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一些西方国家高等学校的教育课程,如美国杜克大学就对学生开设了“伦理学和国际因特网络”的课程。

我国也开始提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把网络道德融入当代社会教育的系统内容之中。

然而教育的真正实行恐怕还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

3.2 方法上的滞后在世界范围内,网络道德的研究时间虽然不长,但这方面的研究机构较早就已经存在,如美国的计算机伦理协会等。

这些机构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范准则,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戒。

这些规范和准则为计算机用户和网民明确指出在进入网络和使用网络服务器时,如何去做。

我国过去一直采用以“堵”为主的管理办法。

这一方面已逐渐适应不了新媒体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也不符合青少年喜爱尝试新鲜事物等方面的身心发展规律。

因此,当前最有效的办法是以“疏导为主、以堵为辅”的管理办法。

3.3 教育内容上的之滞后在我国的计算机和网络课程中,学生学的是技术理论,很少探讨道德问题。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青少年使用网络的机会逐渐增多。

但与此同时,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也日益严重。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不仅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更有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形式和原因,并制定相应对策,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一、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形式1.网络谩骂通过网络平台谩骂别人是一种常见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青少年在网络上不会感受到身体的束缚,觉得可以大声喊出自己的情感,但这种行为往往会引发矛盾和冲突。

2.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平台上通过言语或行为对别人进行攻击、恐吓或威胁的行为。

青少年在网络上进行网络暴力的原因可能是出自于个人情感、攀比心理等。

3.抄袭剽窃抄袭剽窃是指在网络上拿别人的作品或思想当做自己的,然后进行发布或引用。

青少年抄袭剽窃的原因主要是为了获取好成绩或者获取更多点赞、关注等。

4.色情和暴力信息的查看和传播青少年在网络上查看和传播色情和暴力信息是一种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这种行为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甚至威胁到别人的人身安全。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环境的质量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品质。

如果家长没有对青少年进行足够的道德教育,那么青少年在网络上的行为也难以得到有效的规范。

2.社会影响不良社会影响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现在网上的内容非常丰富,有些内容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影响,如色情、暴力等。

1.加强教育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尤其是对网络道德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分析。

从小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提高青少年的网络文化素养。

2.加强监督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监督和管理。

对青少年的网络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控制风险发生。

3.建立严格的制度通过建立严格的制度,对青少年的网络活动进行规范化管理,规范青少年的网络行为。

浅谈当代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其对策

浅谈当代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其对策

浅谈当代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其对策新疆克拉玛依市高级中学陈婷20世纪以来,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文化交流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现代计算机信息与网络技术智能化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作为网络主体中学生,其网络行为直接影响着网络发展状况和自身的全面发展。

研究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对规范中学生网络道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当代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状入手对其进行初步探讨。

一、当代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状。

在日益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里,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来说,网络道德问题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大量存在并不容忽视。

归结起来可有:1.忽视甚至抛弃传统道德的约束。

传统道德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对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但在网络社会中,由于网络的特殊性和中学生自身的一些原因,出现了中学生在网络上忽视甚至抛弃传统道德、沉溺在无序的网络世界中的现象。

具体表现为:对自己采取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不自重自爱;任意发泄自己的情绪,轻易地接受黄色等不健康的文化,对自己的成长不负责任。

2.法律意识淡薄,逃避和忽视法律责任。

法律是一个国家用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全及秩序的手段,通过宪法和规章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越轨行为具有重大功效。

当前,在网络社会中中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不高。

虽然我国正在大力提倡素质,但注重升学率的传统教育模式仍然在现实的教育中占支配地位,导致中学生整体法律知识水平不高。

加之,在网络社会中,由于没有现实社会里那样有形可感的边界和障碍,于是凭着好奇心自由驰骋,有时出现越轨行为也不知道。

这就是没有边界意识和法律知识水平不高的表现。

另一方面,中学生在网络行为中表现出法制观念淡薄。

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原因探析

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原因探析

青 少 年 网络 道 德 行 为 失 范原 因探 析 米
周 文学 刘 占英 王有 亮2 麻志 刚
( 内蒙古 工业大学 ,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05 ) 10 1
( 内蒙古 师范大学 ,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01 ) 108
摘要: 文章关Biblioteka 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失范问题 , 探索引发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内、 外部原
积极性 , 产生 消极 情绪 , 疑 自己理想 实现 的可 能 怀
性 , 而产 生 自卑 感 和 自暴 自弃 心理 , 从 导致 人生 理想
和 目 的暂时缺失 。而在理想和 目标重新调整到位 标 之前 , 一些青少年就会通过上 网聊天 , 打游戏 , 甚至
收稿 日期 :0 8— 9—2 20 0 5
中l 2 8— 4岁 的青少 年所 占 比例 最 高 , 到 3 . % 。 达 52
容易办到的, 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或不允许做 的, 在

《 十五” 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 “ 期 十一五” 期间中 国青 年发 展 趋 势 研 究 报 告 》 示 : 我 国 的 青 少 年 显 在 网民中 , 1.% 的人 上 网成 瘾 , 有 1% 的人 存 有 32 另 3 在网瘾倾 向, 中 1 一 7 其 3 l 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 比 例最高 , 达到 了 1.0 7 1%。青 少年网络生活 中存在 着沉迷网络 , 放纵 自我 , 追逐低级庸俗 的网上活动 , 网络违法和犯罪 , 网络价值观念模糊 , 道德信念迷失 等影响其健康发展的诸 多现象 。因此 , 加强 网络道 德行 为失 范原 因 的探 析 , 到 影 响青 少 年 正 确 网络 找
内蒙古工业大 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而网络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使用,青少年面临着网络道德失范的问题。

青少年在网络上的言行举止不当、传播虚假信息、侵犯他人隐私等现象时有发生,给个人和社会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

面对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日益突出,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对策。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根源既包括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个体自身发展的因素。

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网络信息的爆炸式增长,给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带来冲击和挑战,导致他们在网络空间中行为失范。

青少年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心理成熟度不足,也容易受到网络诱惑的影响,做出不当举止。

我们需要深入探究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成因,以便有效制定相应对策,引导青少年健康、合理地使用网络,倡导网络道德观念。

1.2 研究意义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是当下社会亟待解决的一个严重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盛行,青少年在网络空间中接触到的信息日益庞杂,网络道德观念也逐渐淡化。

由于缺乏正确的道德引导和监督,一些青少年在网络上出现了道德失范的行为,如网络欺凌、侵犯隐私、传播虚假信息等现象屡见不鲜。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道德行为不仅关乎个人成长,也影响社会风气。

研究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通过深入了解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现状和原因,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对策和措施,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规范自身行为。

教育部门和家庭在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其在其中的职责和作用,有助于明确责任分工,提高教育效果。

多方合作解决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不仅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也需要持续关注和支持,以期建立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2. 正文2.1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现状分析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是当前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青少年在网络上的活动日益增多,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良行为。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也是引起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时间越来越长,网络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青少年在网络空间中往往缺乏正确的网络行为规范,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造成道德失范的现象愈加普遍。

1.2 问题意义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是当代青少年教育和管理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其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对社会的未来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

在当今信息时代,青少年面临着来自网络的各种诱惑和挑战,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开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发生,不仅仅是个人行为问题,更是社会教育与监管体系的挑战。

对于中国社会而言,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如何正确对待网络信息,如何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现状、原因和对策,可为社会教育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有助于制定更加有效的教育措施和监管政策,以引导青少年建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提高他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道德素养,从而有效减少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发生。

2. 正文2.1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现状当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普及,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已经成为主要的使用群体。

青少年在网络上的道德失范问题也日益突出。

一方面,一些青少年缺乏对网络道德的认识和教育,容易在网络上产生道德滑坡行为,比如网络暴力、网络欺凌等。

一些青少年受到网络信息的误导和引导,容易受到网络诈骗、色情信息等不良影响,导致道德价值观的扭曲。

青少年在网络上的道德失范现象多种多样,比如在社交平台上恶意辱骂他人、传播不当信息;在网络游戏中进行作弊或攻击其他玩家;在网上发布侵犯他人隐私的内容等。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及对策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及对策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网络对广大青少年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受到社会关注。

网络道德失范主要表现为:一是多发性言论,青少年一旦进入虚拟网络,往往不恪守常识、自我节制,不顾有序秩序,大方发表意见;另一方面,缺乏新颖性,缺乏创新性,重复同样的语言,不挑剔和审查自己的言论。

二是负面性信息过多,重口味、低俗色情信息大量存在,会通过一定方式流入年轻人的视野之中,这会引发他们对社会不健全的价值观。

三是擅自获取家长帐号,有些青少年擅自使用家长帐号,而家长帐号里可能包含重要的用户信息,对银行账户或者额外的财务账户敏感信息,如果在恶意安装木马等一系列手段的影响下,信息被非法收集,很可能会受到相关经济损失。

面对这一情况,应做好以下工作,以促进青少年网络道德形成,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首先,要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意识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能自觉遵守各种文明礼仪和社会秩序,构建一个良好的虚拟世界;其次,家长要及时跟踪孩子的网络行为,制定适当的网络规则,遏制孩子不良的网络行为;再者,国家应加快网络安全的立法建设和技术开发,强化网络管理,净化互联网环境;最后,应加大对网络违法犯罪的惩戒力度,比如进行侵权行为等,以此增强执法和防护意识,促进网络文明建设。

综上所述,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不容忽视,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

只有在家长、学校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将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落到实处,才能建立起清晰的网络道德规范,有效维护青少年网络安全与文明环境,实现全民网络道德和社会共识。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摘要】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在当今社会日益凸显,其主要表现为缺乏网络道德意识、网络暴力行为增多等现象。

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缺乏监管制度、缺乏道德教育和网络匿名性带来的问题。

缺乏监管制度使得网络空间成为一片法治真空,缺乏道德教育导致网络用户对道德规范缺乏认知,而网络匿名性则加剧了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网络监管与执法力度,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建立网络道德规范与榜样示范。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应对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维护网络空间的纯净和健康。

【关键词】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现状、原因分析、缺乏监管制度、缺乏道德教育、网络匿名性、加强网络监管与执法、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建立网络道德规范、榜样示范。

1. 引言1.1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

人们在网络上的言行举止不当,造成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甚至危害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对于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分析和对策成为当务之急。

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现状。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涉及到网络欺诈、网络暴力、网络诽谤等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困扰。

我们要探究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根本原因。

主要包括缺乏监管制度、缺乏道德教育、网络匿名性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需要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加强网络监管与执法、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建立网络道德规范与榜样示范等方面的措施。

通过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可以有效解决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 正文2.1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现状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现状在当今社会变得愈发严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网络世界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却时常出现。

网络欺诈、网络诽谤、网络暴力、网络侵犯隐私等现象频繁发生,给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网络社会中,很多人缺乏网络道德意识,对他人利益漠不关心,只关注自己的利益。

中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中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中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原因及应对措施一、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分类网络道德是现实道德延伸,对规范网络行为起着规则性作用。

而网络道德失范作为越轨行为,是网络应用者沉溺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控,出现违背道德规范,甚至利用网络特殊技术违法乱纪行为。

从失范行为后果来划分,中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网络言论失当。

网络论坛、聊天室、及时通讯工具等极大拓展了中学生交往空间。

然而,由于网络空间匿名性与身体缺场特性,中学生在网络交往等活动中,当涉及偏好争论时,容易发生言论失当行为,表现为言语攻击甚至谩骂。

国外有研究表明,网络空间反社会行为较易转为线下行为偏差,人们需要对青少年网络言论失当行为加强教育。

(二)网络沉迷。

网络自身信息海量与链接不确定性,为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学生打开潘多拉宝盒。

然而,这种海量信息业时常使涉世未深孩子忘记上网目标,容易诱导上网者出现“神迷”(fl。

W)现象。

随着互联网日益普及,一些自制力较弱中学生迷恋上网络,沉迷于网吧不能自拔,网络游戏、上网聊天或浏览不良信息,严重扰乱了学习生活。

(三)网络知识侵权。

网络日益成为中学生获取知识第二课堂,在丰富学生知识体系中发挥正能量。

然而,学生们在完成作业时,也容易采用从网上复制粘贴等手段拼凑作业,或者通过网络百科互联等渠道有偿获得答案,从而对诚信品质以及学习质量构挑战。

相对高学历网络知识侵权,中学生网络知识侵权问题容易被淡化,但是这会损害青少年学习热情、方法与成效。

(四)网络黑客。

网络黑客在国外网络文化中,最早代表着团队共享、开源合作、网络正义。

然而,随着网络优先于计算机得到迅猛发展,黑客文化褒义定义逐渐蜕变。

如今,电脑黑客行为更多被界定为一种利用计算机网络知识,攻击与破坏电脑网站,侵犯他人隐私一种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中学生由于涉世未深,对网络黑客认识容易存在偏差,一些学生对其表示出崇拜心理,甚至将能传播木马病毒或盗取他人账号作为荣耀。

二、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原因分类中学生这一特殊未成年群体,由于自身社会化不完全,面对同样不成熟网络社会,较易迷失于网络空间,出现较多网络道德行为失范行为。

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探究

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探究
(二)理性与工具的冲突
网络的虚拟性特征使我们带着面具从事网络活动,一切和我们身份有关的信息都可以被虚拟,一个“假称身份”的人也可在网络中自由活动,这就为个人活动的非理性表达免除了后顾之忧;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使网民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彰显,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盛行,把“我”作为行动的目的和标准,理性主义无从谈起,人们网络行为的失序,权利表达的非理性与主体自身因素有很大关系,如果有外在规范的约束,将这种外在控制力量施加于主体,促使网络主体回归理性这也是行之有效的途径。问题就在于网络社会具有离散结构,没有一个中心,道德价值具有“多元性”,再加上网络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建立,“道德真空”问题就会出现,在现实社会中,主体的行为还会受到传统习惯、道德法律规范的制约,而到了网络社会中主要靠自身的道德觉悟,可想而知,失去规范的行为是多么的可怕。
其次是法律制度过于笼统化,缺乏可操作性。对于网络行为只是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只是用“不准”、“不得”、“禁止”等字眼提出规则性的要求,而对依法具体监督、惩处和实施的程序未作出明确规定,内容过于表面化,可操作性不强,这就导致各个管理机构和服务机构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制定网络规章、规定,具体实施起来就会出现多个标准的局面,那么道德失范行为的判定和惩处就会出现漏洞,就会给别有用心特别是网络犯罪分子提供了空间。
2、网络道德规范建构的滞后
现代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向“网上”转移,为了保证网络社会的有序运行,网络规范和规则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就目前来说,道德规范呈现出“不在场”或者“不完全在场”的状态,道德规范建构的滞后,就会导致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界定出现问题,没有规范怎么界定失范行为,所以,“新的道德规范建设”是当务之急,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网上社会人们行为活动的特点和需求,再行建构具有适应性和有效性的规则,以满足人们对于网络道德规范的迫切需要,道德规范建构的滞后,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也不能把规范滞后的必然性当做是失范行为的借口。

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的思考——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对策探析

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的思考——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对策探析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f Inner Mong olia Unive rsity of Technology第17卷 第1期(Soc i a l Sc iences)Vol .17 No .1 2008 3 收稿日期:2007-12-13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批准号NG YG 6) 作者简介周文学(6~),男,汉族,赤峰市人,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的思考3———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对策探析周文学1 刘占英1 范景武1 王有亮2(1.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2.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摘要:在网络时代,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现象大量存在,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势在必行。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现象,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和青少年自身等诸环节中找到解决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途径与对策,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以期使青少年的网络行为走到符合道德要求的轨道上。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道德;表现;对策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识码:A 据中国互联网中心2008年1月23日在北京发布的《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7年12月31日,中国的网民总人数为13700万人。

网民中18-24岁的青少年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12%。

互联网作为信息高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在促进世界经济、文化、科技迅速发展上做出的贡献是无可厚非的,但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会造成一些负面效应。

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青少年逐渐成为网络大军的主体,他们面临诸多网络道德问题,存在一些道德失范现象,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和网络社会的正常运转。

因此,观察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表现,研究相应对策,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对他们的健康发展以及网络社会的有序运行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其对策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其对策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其对策[内容摘要]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引起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有主观、客观和社会原因;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对策。

标签: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对策据中国互联网中心2009年12月30日在北京发布的《第二十五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9年12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普及率达到28.9%。

其中,10-19岁的青少年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1.8%。

这一数据表明,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青少年已经成为网络大军的主体。

网络的开放性、平等性和互动性为青少年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提供了一个便捷的交流平台。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青少年可以尽情展示自我个性,发挥自我想象,追求自我超越,体验自我成功。

但同时,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等特征也极大地助长了青少年的侥幸和放纵心理,表现出大量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因此,分析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研究相应对策,对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网络道德和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危害失范理论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提出的。

他认为,当社会被突然发生的严重危机或者有益的变化打乱时,社会规范、社会舆论、社会道德意识等就会产生混乱或者被削弱,社会的准则崩溃,社会整合被破坏,社会对个人的影响作用急剧下降或者消失,加之个人欲望的膨胀,这时个人的需要和行为就失去控制而产生失范状态。

所谓道德失范,是指社会生活中基本道德规范的缺失与不健全所导致的社会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以及失灵,并由此产生整个社会行为层面的混乱无序。

而网络道德失范则是指由于受网络的负面影响,人们在网络社会中进行行为判断或行为选择时所表现出的种种违背日常道德规范的行为表现。

(一)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1.沉迷网络,迷失自我,不能自拔。

大量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世界中,痴迷于网络游戏,忘记了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交流,上网成瘾,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在虚拟的世界中迷失了自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InnerM ongolia U niversity of Technology第17卷 第2期(Social Sciences )V ol .17 N o .2 2008 3 收稿日期:2008-09-25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批准号:N G DG 06040) 作者简介:周文学(1976-),男,赤峰市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原因探析3周文学1 刘占英1 王有亮2 麻志刚1(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8)摘要:文章关注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失范问题,探索引发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内、外部原因,以及网络本身的特点对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造成的影响,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支持。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原因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网络的逐渐普及,更多的青少年能够接触到网络并从中受益,但仍有很大数量的青少年沉迷网络,不能自拔,他们有的放纵自我,追逐低级庸俗的网上活动,有的不负责任地在网上散布有害信息,有的从事“黑客”等网络犯罪活动。

据中国互联网中心2008年1月23日在北京发布的《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7年12月31日,中国的网民总人数为13700万人,网民中18-24岁的青少年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2%。

《“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在我国的青少年网民中,有13.2%的人上网成瘾,另有13%的人存在网瘾倾向,其中13-17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最高,达到了17.10%。

青少年网络生活中存在着沉迷网络,放纵自我,追逐低级庸俗的网上活动,网络违法和犯罪,网络价值观念模糊,道德信念迷失等影响其健康发展的诸多现象。

因此,加强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原因的探析,找到影响青少年正确网络道德意识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设计解决方案,实施心理和行为干预,对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和实现十七大“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的目标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引发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内部原因1.猎奇心理。

青少年对新生事物具有较强的猎奇心理。

这种心理使得一些青少年愿意在网络世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他们来说,网络世界的每一处都是新奇的,充满刺激性。

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容易办到的,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或不允许做的,在网络世界中能够轻松达到目的。

网络提供给青少年一个近乎于真空的环境,使他们的猎奇心理得到极大程度上的快慰和满足。

因此,他们为了得到这种新奇感和刺激性,不惜排除万难,义无反顾地抛弃包括学业、休息、亲情、友情等许多应该做的事情而痴迷网络。

2.人生理想和目标。

青少年的人生理想正处于形成确立阶段,一些青少年存在理想、目标迷茫的问题。

他们的成长过程是与挫折和失败紧密联系的,一旦心理承受能力差,调节不及时,就会挫伤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消极情绪,怀疑自己理想实现的可能性,从而产生自卑感和自暴自弃心理,导致人生理想和目标的暂时缺失。

而在理想和目标重新调整到位之前,一些青少年就会通过上网聊天,打游戏,甚至7于采用“黑客行动”帮他们找回成功感和满足感,为此容易使他们通过辍学、说谎、偷抢等不良行为以达到他们的目的。

3.自我压力。

青少年处于增长和积蓄知识的特殊时期,这个时期内他们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而当前,青少年课业负担过重,家长和社会的期望值又很高,应试教育的樊笼无法摆脱,再加上一些家庭内部矛盾僵化,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家庭经济困难或个人情感情绪等问题,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带来了无形的压力。

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青少年来说,他们为了摆脱压力,都会去寻找情绪的发泄点,而网络无拘无束的特点,使他们能够得到心理的安慰,释放蓄积已久的压力,这就使得他们经常花费大量的时间上网甚至于通宵达旦地沉迷于网络。

由此,在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一不上网就不舒服,就觉得无所事事的“上网成瘾综合征”。

为了上网他们会千方百计地突破家长的束缚,学校的管制,通过各种非正常方式实现留连网络的目的,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失范行为的发生。

4.从众心理。

青少年独立的自我意识尚未完全确立,他们喜欢模仿和学习他人的言行举止,对于事情的正误,社会影响的好坏并不关注,习惯于盲从,经常被简单的“从众效应”所左右。

例如一节很安静的自习课,有一两位学生开始讲话或走动,之后教室很快就会变成讨论室,自习课就成了娱乐课。

这种从众的心理涉及价值取向的问题,而青少年对此并无明确意识,他们中如果有一个人逃课上网聊天,之后就会有人陆续效仿,从而诱使一批人步入这一行列。

这种单纯幼稚的从众心理,使一部分尚不能明辩事非的青少年的行为不知不觉地偏离正常的道德范围。

5.思想成熟度与自律意识。

青少年思想尚不成熟,对事情的分析判断能力不强,抵制诱惑的意识不足,缺少一定的鉴别防范意识,因而在遇到网络诱惑往往容易违背行为准则,又无法及时矫正,导致了一些失范行为的产生与延续。

造成这种情况有多种原因,其一是上网的危险不具有普遍性,青少年就无法形成较好的防范意识,造成防范意识淡薄。

其二是网络上的行为是人与机器的对话,表面上不具危险性,但现实生活中却演绎着“上网聊天———电话联系———约会见面”的模式,容易导致一些社会经验不足的青少年上当受骗,进而也加入这一范式之中的事件发生。

其三是一些不健康不道德的信息充斥网络,而这些信息对喜欢新奇事物,善于寻找刺激的青少年来说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日久天长,这些信息对分辩能力不强的青少年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6.逆反心理。

青少年处于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叛逆期,在这段时间里,他们有一种挣脱约束的本能,自我意识在逐渐确立,独立意识进一步形成,对事情有自我决定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有强烈的摆脱原有生活范式的愿望。

而生活中,一些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生活方式以及规章制度约束他们不能够按自己的方式达到目的。

为了摆脱这种束缚,他们往往会另辟蹊径,寻找制度或行为规范的真空,特立独行,别出心裁,反其道而为之来实施自己的想法,而这些不成熟的行为和意识往往偏离正统,造成一些负面的或意想不到影响,很大程度上会导致这部分青少年道德行为的偏失。

二、引发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外部原因(一)家庭因素1.家庭关系。

调查表明,家庭关系是否和谐,是否融洽对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行为方式优劣都有较大的影响。

家庭矛盾多、生活压力大的家庭亲子关系紧张,父母对青少年的教育不及时或不到位。

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缺位,直接影响青少年价值观是否能够向着良性发展。

目前,一些家庭父母关系不和谐,尤其是农村家庭父母角色长期缺位,青少年由祖父母或亲戚朋友监护,而这些人大都文化素质不高,无法履行教育责任,不是一味地溺爱,就是管理失当,使得孩子家庭观念不强。

同时,处于青春期的他们,逆反心理较重,为了获得自认为相对独立、温暖和幸福生活,他们往往会到网吧去寻求网友的“帮助和支持”,而网络中的交际鱼龙混杂,容易使青少年迷失方向,养成不良行为。

2.家庭育人方式。

现实社会中,家长为满足孩子的需求,往往使得青少年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容易变成索取和给予的关系。

这就使得青少年注重物质是否充足,而忽视精神价值是否到位,这些过程中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也仅限于简单的说教层面,方式单一而乏力。

无形中,父母把亲子关系极大地物质化、金钱化,体会不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精神,最终把钱成了衡量感情和爱的标识。

简单的给予和不问来由的消费,使孩子们觉得钱来得容易,所以他们很难去吝惜父母的钱,这种状态日久天长,就使孩子产生了依赖感,缺少了创造性,从而以网络为玩伴,以虚度年华为乐事,一旦接触网络,就会与网络8产生不解之缘,从而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

3.父母角色。

现在,很多家庭都有电脑和网络,在这些家庭里,孩子更是从小就接触网络,对网络技术问题和功能甚至比父母更了解。

而有些家庭,家长把电脑当成了游戏机,经常在电脑上与游戏为伴或者无限制的聊天消磨时光,充当了游戏者的角色,无形中把电脑定义成了“玩具”而不是“工具”。

而父母的一举一动对于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就是榜样,就是行为的方向,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耳濡目染的是父母的电脑游戏和聊天界面,自然会积极效仿,随着时间的累加,就会诱导青少年迷恋游戏,想往聊天,荒废学业。

4.家庭管理方式。

一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加之社会舆论对网络的负面影响宣传过多,一旦发现孩子曾经在网吧上网或曾经在网上与人聊天或者曾经打过网络游戏,就不问青红皂白,把孩子痛打一顿,使得孩子的尊严受到莫视或侵害,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

这就容易促使处于心理逆反期的青少年反其意而为之,铤而走险,沉迷网络,寻求虚拟空间的尊严和自我,慢慢地就把网络当成了消谴的玩具,而非工具。

父母管理方式的粗暴或不当,无形中刺激青少年的自尊自立意识,导致逆反情绪的蓄积,不利于青少年建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和信息意识。

5.家长自身网络素质。

随着网络及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已经不是新鲜事物,因而作为青少年的家长,网络素质的高低影响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把握。

有些家长对网络知识谙熟的甚少,有的甚至是网盲,无法对孩子的上网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管,他们对网络信息的选择也是盲从的,致使他们对孩子的网上行为不置可否,无法予以指导和监管。

据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对1500户上网家庭所做的调查显示,只有14.86%的家长对孩子上网的情况比较了解,有36%的家长了解较少,有42.57%的家长只了解一点点,有6.57%的家长根本就不了解,而且有7.71%的家长不知道怎样上网,也从不上网。

家长计算机知识的贫乏使得他们对青少年网上活动很难做到有意识地引导,这就造成了青少年网络活动监管上的漏洞,容易放纵他们在网络活动中无拘无束,为所欲为,无法从苗头上限制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学校因素1.网络道德观念。

当前,国家制定了“网瘾标准”,对个人网络痴迷程度做了定性,确定为哪种程度的网络痴迷就造成了某种精神疾病,需要予以干预和治疗,这对于个别网瘾青年是一种福音,表现出了社会的关注和关怀。

然而,这仅限既成网瘾状态的个人,但无法阻遏这种现象的发生。

我们认为,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树立良好的网络行为规范,加强自律与慎独意识教育才是防范于未然的关键。

以“黑客”为例,在现实社会中有人认为,电脑爱好者为显示自己高超技能,进入别人的电脑系统,不是以盗窃信息或破坏他人电脑系统为目的,不损害别人的电脑系统,不损害他人的利益,这种恶作剧的黑客行为并非违背道德规范。

而实际上私人数据库如同私人住宅,未经许可不得入内,如果主人加了密,就仿佛加了一把锁,外人解密而入,就像“撬锁而入”一样是不道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