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鸿雁传书的历史典故

合集下载

鸿雁传书源自哪个历史故事

鸿雁传书源自哪个历史故事

鸿雁传书源自哪个历史故事鸿雁传书,是中国古代一种非常特殊的通讯方式。

它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一个美丽而感人的故事——《孟子·梁惠王上》中的“鸿雁传书”故事。

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梁国有一位名叫梁惠王的君主。

他非常喜欢鸿雁,每年都会派人到南方去捕捉鸿雁,然后放养在宫中。

梁惠王非常喜欢观赏这些鸿雁,他认为鸿雁是一种非常聪明的鸟类,而且它们能够飞得非常高,飞得非常远,所以他就给这些鸿雁起了一个名字,叫做“传书鸿雁”。

一年的春天,梁惠王派遣使者去到齐国,要向齐国的国君送去一封亲笔信。

但是当时正值战国时期,齐国与梁国关系紧张,使者根本无法进入齐国。

这时,一个聪明的使者提出了一个奇特的主意——利用梁国养在宫中的鸿雁来传递书信。

梁惠王听说了这个主意,非常赞同。

于是,他就选出了一只擅长飞行的鸿雁,并在鸿雁的脚上系上了一封密信,然后放飞了这只鸿雁。

鸿雁在飞行过程中,顺利地穿越了重重阻碍,最终到达了齐国。

齐国的国君看到这只携带着密信的鸿雁后,非常震惊,他立刻打开密信,仔细阅读了梁惠王的亲笔信。

在这封信中,梁惠王表达了自己的诚意和善意,希望能够与齐国修好,共同发展。

齐国的国君看到了梁惠王的诚意后,也非常感动。

他立刻回信给梁惠王,表示愿意与梁国修好。

从此以后,齐国和梁国之间的关系就变得非常融洽,两国之间频繁的交流也得以实现。

这个美丽而感人的故事,就是鸿雁传书的由来。

它告诉我们,鸿雁传书并不是一种神话,而是确有其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们在通讯方面的智慧和创造力。

他们利用了鸿雁这种特殊的鸟类,成功地实现了跨国家、跨地域的书信传递,为古代的交流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鸿雁传书的故事,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启示。

首先,它告诉我们,古代人们在通讯方面的智慧和创造力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其次,它告诉我们,即使在古代,人们也有着非常强烈的交流和合作的愿望,他们愿意为了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和发展作出种种努力。

最后,它告诉我们,鸿雁传书这种古老的传书方式,虽然在今天已经被现代科技所取代,但它所传达的友好和和平的精神却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小学语文-小学生必读历史典故——鸿雁传书

小学语文-小学生必读历史典故——鸿雁传书

小学语文-小学生必读历史典故——鸿雁传书【出处】《汉书苏武传》。

【释义】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指通信。

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历史典故】汉武帝天汉元年,匈奴向汉朝求和,于是,汉武帝就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

苏武接受任务以后,带着使团及丰厚的礼物出发到匈奴。

不料,反复无常的匈奴单于不但不感谢,反而受坏人挑唆,把苏武等人扣押起来,要苏武投降。

金钱、高官厚禄、冻饿折磨,这些都没能使苏武屈服,他坚决不投降。

没办法,单于只好下令将苏武送到北海边上(现在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

并且对苏武说:等公羊何时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呢?用意十分明白,单于是坚决不放苏武回汉朝了。

北海一带,荒无人烟,终年白雪覆盖。

苏武只能以野鼠洞里的草子充饥。

每天,苏武一边牧羊,一边抚弄着出使时汉武帝亲手交给他的旌节,心中深深地怀念着自己的祖国。

夜晚睡觉时,他将旌节紧紧抱在胸前。

就这样,日复一日,艰苦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后来,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匈奴又与汉朝议和,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朝,还谎称苏武已经死了。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千方百计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朝使者,还为使者想出了一个要回苏武的妙计。

第二天,汉朝使者去见单于,按照常惠的计策对单于说:你们匈奴既然要诚心跟汉朝结好,就不该再欺骗我们。

苏武明明没有死。

有一天,我们皇上在上林苑里射猎,射下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系着一条绸子,那是苏武写给皇上的一封信。

信里说他在寒冷的北海地方牧羊,你们怎么说他死了呢?大雁能带信,这是天意,你们怎么可以欺骗天呢?单于听了,不觉大吃一惊,只好承认自己说了谎话,而后又说:苏武的忠心都感动了飞鸟,难道我们还不如大雁吗?说完,他立即向汉朝使者道歉,并答应赶快派人把苏武从北海地方找回来。

苏武回到了阔别二十年的京城长安,汉昭帝接见了他们,还叫他到先帝庙里去拜见汉武帝的灵位,并把那根光秃秃的旌节交还到汉武帝灵前。

鸿雁传书历史典故

鸿雁传书历史典故

鸿雁传书历史典故鸿雁传书历史典故鸿雁传书:用不屈与铮铮傲骨铸就一颗忠心【出处】《汉书·苏武传》。

【释义】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指通信。

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历史典故】汉武帝天汉元年,匈奴向汉朝求和,于是,汉武帝就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

苏武接受任务以后,带着使团及丰厚的礼物出发到匈奴。

不料,反复无常的匈奴单于不但不感谢,反而受坏人挑唆,把苏武等人扣押起来,要苏武投降。

金钱、高官厚禄、冻饿折磨,这些都没能使苏武屈服,他坚决不投降。

没办法,单于只好下令将苏武送到北海边上(现在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

并且对苏武说:“等公羊何时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呢?用意十分明白,单于是坚决不放苏武回汉朝了。

北海一带,荒无人烟,终年白雪覆盖。

苏武只能以野鼠洞里的草子充饥。

每天,苏武一边牧羊,一边抚弄着出使时汉武帝亲手交给他的旌节,心中深深地怀念着自己的祖国。

夜晚睡觉时,他将旌节紧紧抱在胸前。

就这样,日复一日,艰苦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后来,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匈奴又与汉朝议和,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朝,还谎称苏武已经死了。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千方百计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朝使者,还为使者想出了一个要回苏武的妙计。

第二天,汉朝使者去见单于,按照常惠的计策对单于说:“你们匈奴既然要诚心跟汉朝结好,就不该再欺骗我们。

苏武明明没有死。

有一天,我们皇上在上林苑里射猎,射下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系着一条绸子,那是苏武写给皇上的一封信。

信里说他在寒冷的北海地方牧羊,你们怎么说他死了呢?大雁能带信,这是天意,你们怎么可以欺骗天呢?”单于听了,不觉大吃一惊,只好承认自己说了谎话,而后又说:“苏武的忠心都感动了飞鸟,难道我们还不如大雁吗?”说完,他立即向汉朝使者道歉,并答应赶快派人把苏武从北海地方找回来。

苏武回到了阔别二十年的京城长安,汉昭帝接见了他们,还叫他到先帝庙里去拜见汉武帝的灵位,并把那根光秃秃的旌节交还到汉武帝灵前。

成语鸿雁传书的出处

成语鸿雁传书的出处

成语鸿雁传书的出处
“鸿雁传书”出自《苏武牧羊》这一典故。

汉武帝时,匈奴扣押使臣苏武多年。

汉朝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

有人献计,让汉朝使者对匈奴说:汉皇射下一只大雁,雁足上有苏武的书信可证明其未死,只是受困。

这样,匈奴只好释放苏武返回汉朝。

相关典故:1、2500年前,我们祖先就开始驯养信鸽。

在西夏与北宋的战争中,西夏军队利用信鸽做军事通讯。

南宋初,大将曲端的军队中也使用信鸽传达消息召集军队。

古代称信鸽为“飞奴”。

传说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所围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

2、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王宝钏苦守寒窑十数年矢志不移。

一日,王宝钏正挑野菜,忽闻空中鸿雁连声呼唤,遂请求代为传书于平贵夫郎,然一时难寻笔墨,情急之下,撕下罗裙,咬破指尖,写下血泪书信,倾诉对爱情忠贞和盼望夫妻团圆的心情。

鸿雁传书的成语典故

鸿雁传书的成语典故

鸿雁传书的成语典故鸿雁传书的典故:鸿雁传书又称飞鸽传书,鸿雁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指通信。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1.相关诗句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

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2.成语典故一2500年前,我们祖先就开始驯养信鸽。

在西夏与北宋的战争中,西夏军队利用信鸽做军事通讯。

南宋初,大将曲端的军队中也使用信鸽传达消息召集军队。

古代称信鸽为“飞奴”。

传说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所围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

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鸽子来与皇家传送信息。

清乾隆年间,我国广东佛山地区每年5、6月份举行放鸽会,每年都有几千只参加,赛距约400华里。

当时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类似的赛鸽会。

国外利用信鸽传递消息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530年,当时利用信鸽传送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绩。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

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

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

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

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3.成语典故二另一种更为人所知所喜欢的是民间流传的故事。

鸿雁传书来自哪个故事

鸿雁传书来自哪个故事

鸿雁传书来自哪个故事
《鸿雁传书》出自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诗歌以“鸿雁”为书信的代称,借大雁飞翔之事,抒发了征夫离妇相思怀远的情意。

诗中借用大雁传书比喻游子远行,虽然自己很想念对方,却又不能相见的矛盾心理。

整首诗表达了丈夫远赴边疆时妻子深切的怀念和盼望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关于鸿雁传书的故事内容是:王昭君在远嫁塞外时,就经常给家里写信,一到秋天,西北的大雁南飞,也会捎带上她的家书,所以古人有“雁足系书”的说法。

后来汉元帝为了联络大将军王恢,就让他老婆从西域取回大雁,让宫女们学习射术,让这些宫女把学会的本领教授给那些没有学过射箭的人,结果成效显著,这种训练也叫作“胡射”。

后来皇帝知道后觉得此举太过浪费,而且引起一连串的麻烦,遂下令废除。

还有就是鸿雁可以托人带信物、食物等等都因为这个典故流传至今。

而“锦书”即书信、信件之义,由于邮递员在送信途中看到雁阵,从雁阵中解下锦书交与收信者的缘故。

现在,鸿雁仍然被视为吉祥如意的象征,春节贴剪纸“肥猪拱福”图,即源于此。

- 1 -。

鸿雁传书历史典故

鸿雁传书历史典故

鸿雁传书历史典故鸿雁传书前史典故鸿雁传书:用不平与铮铮傲骨铸就一颗忠心《汉书·苏武传》。

鸿雁是大型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指通讯。

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方信件和传递信件的人。

【前史典故】汉武帝天汉元年,匈奴向汉朝求和,所以,汉武帝就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

苏武接受任务今后,带着使团及丰盛的礼物出发到匈奴。

不料,翻云覆雨的匈奴单于不光不感谢,反而受坏人挑唆,把苏武等人扣押起来,要苏武屈从。

金钱、高官厚禄、冻饿摧残,这些都没能使苏武屈从,他坚决不平从。

没办法,单于只好命令将苏武送到北海边上(现在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

而且对苏武说:“等公羊何时生了羊羔,就送你回汉朝去!”公羊怎样能生羊羔呢?意图非常理解,单所以坚决不放苏武回汉朝了。

北海一带,荒无人烟,终年白雪掩盖。

苏武只能以野鼠洞里的草子果腹。

每天,苏武一边牧羊,一边抚弄着出使时汉武帝亲手交给他的旌节,心中深深地怀念着自己的祖国。

夜晚睡觉时,他将旌节紧紧抱在胸前。

就这样,日复一日,艰苦地度过了绵长的年月。

后来,汉武帝身后,汉昭帝即位,匈奴又与汉朝议和,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朝,还谎报苏武现已死了。

与苏武一同出使匈奴的常惠,想方设法把苏武的状况告知了汉朝使者,还为使者想出了一个要回苏武的妙计。

第二天,汉朝使者去见单于,按照旧惠的计谋对单于说:“你们匈奴已然要诚意跟汉朝结好,就不该再诈骗咱们。

苏武分明没有死。

有一天,咱们皇上在上林苑里射猎,射下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系着一条绸子,那是苏武写给皇上的一封信。

信里说他在冰冷的北海当地牧羊,你们怎样说他死了呢?大雁能带信,这是天意,你们怎样能够诈骗天呢?”单于听了,不觉大吃一惊,只好供认自己说了大话,然后又说:“苏武的忠心都感动了飞鸟,莫非咱们还不如大雁吗?”说完,他当即向汉朝使者抱歉,并容许从速派人把苏武从北海当地找回来。

苏武回到了离别二十年的京城长安,汉昭帝接见了他们,还叫他到先帝庙里去参见汉武帝的.灵位,并把那根光溜溜的旌节交还到汉武帝灵前。

鸿雁传书出自哪个典故

鸿雁传书出自哪个典故

鸿雁传书”的历史故事,出自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的故事。

汉武帝的时候,汉朝的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但他却被匈奴单于扣押,人民都以为苏武早已死在匈奴,若干年后,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射到一只大雁,雁足绑着一封信,上面说苏武没有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

单于知道后,非常惊奇,实在没有办法就只好放苏武回去了。

后来鸿雁传书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因此,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鸿雁传书“在先秦两汉时期的萌生。

自《诗经》始,”雁由人们日常生活的“伙伴”,进而成为诗歌的托情意象,但没有“鸿雁传书”的影子。

《楚辞》有4篇写到雁,屈原的《思美人》中有一句:“因归鸟而致辞兮,羌宿高而难当”。

洪兴祖注曰:“思附鸿雁,达中情也”。

虽然,屈原自己并没有点明这只“传情”的“归鸟”就是鸿雁,虽然这只归鸟传达的也只是“情”,但是这已经足以启发后来者的思绪,距“鸿雁传书”不远了。

但是,“鸿雁传书”在汉代诗歌中也只是惊鸿一瞥,唯蔡琰《胡笳十八拍》中有“雁南归征兮欲寄边声”、“雁北归兮归得汉音”。

鸿雁传书源于哪个故事

鸿雁传书源于哪个故事

鸿雁传书源于哪个故事?
成语鸿雁传书来源于汉武帝时苏武出使西域同匈奴单于修好,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了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了牵连,被扣留下来,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由于苏武严辞拒绝了,单于见他软硬不吃,不想放他回国,也不忍心杀苏武,于是把苏武流放到北海一带牧羊,并对汉汗朝使者称苏武已死,一直到了汉昭帝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真相,并给他出主意,想出“大雁脚绑帛书”的计策把他救出,后世称这个为“鸿雁传书”。

而鸿雁就成了信差的美称。

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哪个历史故事

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哪个历史故事

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哪个历史故事鸿雁传书,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故事。

据说,古代人们观察到鸿雁在迁徙时排成人字形飞行队形,一只鸟疲倦了就会被后面的鸟顶替,这种现象让人们联想到了鸿雁可以传递信息的可能性,于是就有了“鸿雁传书”这个美丽的传说。

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史记》中的故事。

相传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景公被秦国围困,齐国的大臣们为了传递军情,想出了利用鸿雁传书的办法。

于是,他们在鸿雁的脚上系上了竹简,写上求援的文字,然后放飞鸿雁,希望鸿雁能够传递信息,得到援军的支持。

这个故事被后人传颂,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段佳话。

这个故事中的鸿雁传书,虽然在现代看来有些不切实际,但它却传达了古人对于传递信息的渴望和努力。

在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传递是非常困难的,人们就想尽一切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鸿雁传书的故事,正是古人们智慧和勇气的象征,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

鸿雁传书的故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于和平的向往和对于团结的追求。

鸿雁在迁徙时总是排成一字形队列,这种队形不仅可以减少空气阻力,还能够让鸿雁们互相照应,保证整个队伍的安全。

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古代中国人民,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如今,虽然鸿雁传书的故事已经成为了传说,但鸿雁作为一种动物,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每年春秋两季,鸿雁都会进行长途迁徙,这个过程中,它们不仅能够顺利地完成迁徙,还能够保持队形,这种精神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鸿雁传书的故事源自于古代中国的历史,它不仅是一段美丽的传说,更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和勇气的象征。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于和平、团结的向往,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不需要鸿雁传书这样的方式来传递信息,但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个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美好和希望。

鸿雁传书典故源自哪个历史故事

鸿雁传书典故源自哪个历史故事

鸿雁传书典故源自哪个历史故事鸿雁传书典故源自哪个历史故事这则成语的最早出处是汉代刘向的《列女传》,原文是这样说的:“女曰:‘父为人所制,当奈何?’长跪告曰:‘妾得托于子,生死毕矣。

请为父报仇!’女闻之,泣涕如雨。

”从此以后,人们便把通过鸿雁传递书信称作“鸿雁传书”,鸿雁也因此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

鸿雁在汉语中读作hong yan,相关词语还有“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指的是鸿雁在高空中飞行,鱼龙在水中嬉戏,都看不见它们,也听不到它们的叫声。

《三国志》中也有一段记载:“肃初拜荆州牧,于南阳刘表坐共语,有人夜亡奔肃。

肃问:‘谁也?’曰:‘荆州刺史郭贡也。

’肃便疑之,谓贡客曰:‘此人非常人也。

’既至,客告肃曰:‘郭贡来卖盐,闻人说公名,故来致意。

’肃乃心喜,酌酒饮之。

既饮而还,客问:‘去人远近?’答曰:‘百步之外耳。

’明日视之,东方云雾,客谓曰:‘去人近也。

’又明日,复如言。

贡遂知肃可任用,乃夜怀金十斤,往见肃。

”后来的史学家们,都对此故事进行了考证,据清代康熙年间的《襄阳府志》记载:“按贡赴许,至宛,为表客所拒。

使归,具白其事。

表自后与贡相遇,但笑而不言。

贡自失,归语其客曰:‘吾知不为人所容,乃如此。

’”关于郭贡在得知刘备派诸葛亮来辅佐他之前,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密切的这个故事,诸多的版本里,也流传着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郭贡和刘备交谈完毕准备回去时,路上偶然碰见了刘备,刘备热情地和他打招呼,郭贡见状赶紧掉头跑开,并且立刻返回向刘备汇报了自己所听到的消息,刘备大惊,表示自己只是在闲谈罢了。

另一种说法是刘备宴请郭贡的那天晚上,正值严冬,天气寒冷,大雪纷飞,刘备等人要安排好下人们做好保暖工作之后才开始吃饭,刘备将一碗热气腾腾的面端给郭贡时,他却说:“我们离荆州这么近,就算天下大乱,我也愿意和先生共存亡,今天你先吃吧。

”于是刘备和郭贡就在寒风中共进了这碗面。

郭贡在得知了刘备的真实身份后便迅速决定投靠他,并表示自己日后定当报效刘备。

鸿雁传书的历史典故「」

鸿雁传书的历史典故「」

鸿雁传书的历史典故「」鸿雁传书的历史典故「精选」导语:鸿雁传书,又名飞鸽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历史典故,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鸿雁传书”是中国古老的传说,因为鸿雁属定期迁徙的候鸟。

古人便通过候鸟沟通信息,传递书信。

《汉书苏武传》记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节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匈奴君主)扣留,他不辱使命,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天的贝加尔湖)牧羊。

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奴修好,结为姻亲。

汉朝使节来匈,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他已经死去。

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出使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节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被流放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在一个大泽中”。

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问单于。

单于听后大为惊讶,再也无法抵赖,只好将苏武放回。

苏武因此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气节的外交官,而“鸿雁传书”亦被传为美谈。

这只虚拟的大雁从此成了中国邮政翩翩展翅象征的雏形。

有关“鸿雁传说”,民间还流传着另一个凄美的故事: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妻子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矢志不移。

有一天,王宝钏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听到空中有鸿雁的叫声,勾起他对丈夫的思念。

她请求鸿雁代为传书给远征在外的薛平贵,好心的大雁欣然同意,可是荒郊野外哪里去寻笔墨?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罗裙,咬破指尖,用鲜血写下一封盼望夫妻早日团聚的家书,让鸿雁捎去。

因此,“鸿雁传书”便成了千古佳话。

【二】汉武帝时汉廷与匈奴之间常有战事。

有一次,匈奴派使者前来求和,并把扣留的汉朝使者放了回来。

汉武帝为了回应匈奴的善举,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一干人等出使匈奴,没想到却出了意外。

单(chán)于想逼迫苏武投降,苏武说:“要我投降,除非海枯石烂,日从西升。

鸿雁传书源自于什么历史故事

鸿雁传书源自于什么历史故事

鸿雁传书又名飞鸽传书,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hóng yàn chu án shū。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指通信。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成语出处
传说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所围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

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鸽子来与皇家传送信息。

清乾隆年间,我国广东佛山地区每年5、6月份举行放鸽会,每年都有几千只参加,赛距约400华里。

当时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类似的赛鸽会。

国外利用信鸽传递消息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530年,当时利用信鸽传送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绩。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

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

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

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

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这就是"鸿雁传书"的传说了。

典故:
《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传‧苏建‧(子)苏武〉~2466~
数月,昭帝即位。

数年,匈奴与汉和亲。

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鸿雁传书历史典故

鸿雁传书历史典故

鸿雁传书历史典故鸿雁传书前史典故鸿雁传书:用不平与铮铮傲骨铸就一颗忠心【出处】《汉书·苏武传》。

【释义】鸿雁是大型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指通讯。

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方信件和传递信件的人。

【前史典故】汉武帝天汉元年,匈奴向汉朝求和,所以,汉武帝就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

苏武接受任务今后,带着使团及丰盛的礼物出发到匈奴。

不料,翻云覆雨的匈奴单于不光不感谢,反而受坏人挑唆,把苏武等人扣押起来,要苏武屈从。

金钱、高官厚禄、冻饿摧残,这些都没能使苏武屈从,他坚决不平从。

没办法,单于只好命令将苏武送到北海边上(现在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

而且对苏武说:“等公羊何时生了羊羔,就送你回汉朝去!”公羊怎样能生羊羔呢?意图非常理解,单所以坚决不放苏武回汉朝了。

北海一带,荒无人烟,终年白雪掩盖。

苏武只能以野鼠洞里的草子果腹。

每天,苏武一边牧羊,一边抚弄着出使时汉武帝亲手交给他的旌节,心中深深地怀念着自己的祖国。

夜晚睡觉时,他将旌节紧紧抱在胸前。

就这样,日复一日,艰苦地度过了绵长的年月。

后来,汉武帝身后,汉昭帝即位,匈奴又与汉朝议和,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朝,还谎报苏武现已死了。

与苏武一同出使匈奴的常惠,想方设法把苏武的状况告知了汉朝使者,还为使者想出了一个要回苏武的妙计。

第二天,汉朝使者去见单于,按照旧惠的计谋对单于说:“你们匈奴已然要诚意跟汉朝结好,就不该再诈骗咱们。

苏武分明没有死。

有一天,咱们皇上在上林苑里射猎,射下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系着一条绸子,那是苏武写给皇上的一封信。

信里说他在冰冷的北海当地牧羊,你们怎样说他死了呢?大雁能带信,这是天意,你们怎样能够诈骗天呢?”单于听了,不觉大吃一惊,只好供认自己说了大话,然后又说:“苏武的忠心都感动了飞鸟,莫非咱们还不如大雁吗?”说完,他当即向汉朝使者抱歉,并容许从速派人把苏武从北海当地找回来。

苏武回到了离别二十年的京城长安,汉昭帝接见了他们,还叫他到先帝庙里去参见汉武帝的.灵位,并把那根光溜溜的旌节交还到汉武帝灵前。

鸿雁传书】典故释义

鸿雁传书】典故释义

典故:鲤鱼传书
我国古代神话中说,早在商朝末年,姜太公在 渭水边垂钓的时候,他就曾捕获一条鲤鱼,鱼肚里 有一封信,预告他以后被封在某地。后来他辅助周 武王打天下成功,果真被封在那里。 有一首汉乐府诗是这样写的:“客从远方来, 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 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意 思是说,有远方来客,送给诗人一对鲤鱼,叫儿子 剖开鲤鱼烹食,却发现鱼腹中有一尺长的帛书。书 信上讲的是劝他多加餐饭,同时表达了长久思念之 情。这就是“鲤鱼传书”的典故。
【鸿雁传书】典故释义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 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 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 指通信。后来,人们就用鸿雁 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典故:鸿雁传书(男人版)
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 将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匈奴君主)扣留,他不肯就范,单于 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 帝继位,汉匈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匈,要求放苏武回 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 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 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 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 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 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 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 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苏武因此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气节的外交官,而“鸿雁 传书”一时亦被传为美谈,这只虚拟的大雁就从此成为了中国 邮政翩翩展翅的象征的雏形。
典故:鸿雁传书(女人版)
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妻子王宝钏苦守 寒窑数十年矢志不移。有一天,王宝钏正在 野外挖野菜,忽然听到空中有鸿雁的叫声, 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动情之中,她请求鸿 雁代为传书给远征在外的薛平贵,好心的大 雁欣然同意,可是荒郊野地哪里去寻笔墨? 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罗裙,咬破指尖,用鲜 血写下了一封盼望夫妻早日团圆的家书,让 鸿雁捎去。

有趣的成语故事-鸿雁传书

有趣的成语故事-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汉武帝时,汉朝与匈奴之间常有战事,双方多次派使者互相侦察,并蓄意扣留双方的使者。

有一次,匈奴派使者前来求和,并把扣留的汉朝使者放了回来。

汉武帝为了回应匈奴的善举,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旌节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回国,并赠送单于(匈奴君主的称号)礼物,以答谢单于的好意,没想到却出了意外。

单于扣留了苏武等人,多次威胁利诱,想逼迫苏武投降。

苏武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被救了过来。

苏武后来被单于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

单于让他放公羊,说等公羊生小羊才可归汉。

同时把他的部下常惠等人安置到别的地方。

苏武一个人在冰天雪地里放羊,万般艰辛。

没有粮食,他就挖田鼠藏在洞里的食物充饥;口渴了,就抓把雪吞下解渴。

唯一和他做伴的就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他睡觉、放羊都拿着,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

匈奴老单于也死了,换了新单于,汉匈议和,汉人和匈奴人通婚。

汉昭帝遂派使者前往匈奴,要求放苏武回来。

单于谎称苏武已经死去,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当汉昭帝第二次派使者到匈奴时,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常惠设法秘密会见了汉朝使者,把苏武还活着,正在北海牧羊的消息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朝使者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苏武没死,而是在北海牧羊。

汉朝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问单于。

单于听后大为震惊,以为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传送消息了。

单于无法再抵赖,只能向汉朝使者道歉,把苏武放了回来。

随着故事的流传,“鸿雁传书”广为人知。

成语解释:鸿雁传书指鸿雁传递书信,比喻书信往来。

而鸿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称。

成语拓展:书信到近代才简称为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书写材料演变等原因,书信曾经有过许多别称,比如简、柬、札、帖、笺、素、翰、函、尺牍、雁足、雁帛、雁书、鸾笺、八行书,还有音信、音问、音邮、音翰、音书、手书、手札、短简、短书、小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鸿雁传书的历史典故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处】 《汉书·苏武传》。

【鸿雁传书的典故释义】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指通信。

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鸿雁传书的历史典故 】 汉武帝天汉元年, 匈奴向汉朝求和, 于是, 汉武帝就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

苏武接受任务以后,带着使团及丰厚的礼物出发到匈奴。

不料,反复无常的匈奴 单于不但不感谢,反而受坏人挑唆,把苏武等人扣押起来,要苏武投降。

金钱、 高官厚禄、冻饿折磨,这些都没能使苏武屈服,他坚决不投降。

没办法,单于只 好下令将苏武送到北海边上(现在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

并且对苏 武说:“等公羊何时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呢?用意 十分明白,单于是坚决不放苏武回汉朝了。

北海一带,荒无人烟,终年白雪覆盖。

苏武只能以野鼠洞里的草子充饥。

每 天,苏武一边牧羊,一边抚弄着出使时汉武帝亲手交给他的旌节,心中深深地怀 念着自己的祖国。

夜晚睡觉时,他将旌节紧紧抱在胸前。

就这样,日复一日,艰 苦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后来,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匈奴又与汉朝议和,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 汉朝,还谎称苏武已经死了。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千方百计把苏武的情 况告诉了汉朝使者,还为使者想出了一个要回苏武的妙计。

第二天,汉朝使者去见单于,按照常惠的计策对单于说:“你们匈奴既然要 诚心跟汉朝结好,就不该再欺骗我们。

苏武明明没有死。

有一天,我们皇上在上 林苑里射猎,射下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系着一条绸子,那是苏武写给皇上的一 封信。

信里说他在寒冷的北海地方牧羊,你们怎么说他死了呢?大雁能带信,这 是天意,你们怎么可以欺骗天呢?”单于听了,不觉大吃一惊,只好承认自己说 了谎话,而后又说:“苏武的忠心都感动了飞鸟,难道我们还不如大雁吗?”说 完,他立即向汉朝使者道歉,并答应赶快派人把苏武从北海地方找回来。

苏武回到了阔别二十年的京城长安, 汉昭帝接见了他们, 还叫他到先帝庙里 去拜见汉武帝的灵位,并把那根光秃秃的旌节交还到汉武帝灵前。

【成长心语】 历史学家吴晗曾写过一篇《谈骨气》的文章,其中提出做人不可有傲气,但
1/5


不可无骨气。

所谓骨气就是做人要坚持原则,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明是非、知荣 辱,不拿原则做交易。

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苏武用不屈的铮铮傲 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


2/5


3/5


4/5


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