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知

合集下载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解读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第一部分前言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

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

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历史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人教版新课程标准,是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历
史课程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改革。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旨在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使其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首先,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历史教育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在教学内容上,不再局
限于传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而是将历史教育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国际交往等方面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历史的多个方面,拓展视野,增强历史认识的宽度和深度。

其次,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

在教学方法上,不再
以灌输式的传统教学为主,而是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和历史责任感,使其具备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和对未来的责任感。

再次,新课程标准注重历史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内容上,不再只停
留在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解释,而是将历史教育与当代社会现实相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使历史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和生活价值。

最后,新课程标准注重历史教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
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选择历史学习的方向和内容,使历史教育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规律。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对历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
挑战,但也为历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动力。

只有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使其具备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篇一: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知识点归纳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西周分封制内容:(分封对象)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以及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分封到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影响: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但后来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2、西周的宗法制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作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制度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这种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臵,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

县隶属于郡。

郡县长官都由中央(皇帝)任免。

2、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免,不得世袭。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结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中央的最高官职,诸卿分掌政府的具体职能部门。

4、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5、秦创皇帝制:皇权至上三、专制主义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24、监察体制秦:御史大夫两汉设刺史(地方)5、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不断加强6、清朝设军机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

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的权力空前加强。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1课程教学内容说明人民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1课程教学内容说明人民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1课程教学内容说明人民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历史Ⅰ》,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模块共设有9个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8)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在上述专题中,前五个专题基本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不同发展阶段政治发展的基本线索和特征,后四个专题基本反映了世界历史中不同发展阶段政治发展的基本线索和特征。

九个学习专题共同构成高中历史必修课程《历史Ⅰ》的主要学习内容。

人类社会政治领域中的问题是极其复杂的。

由于学时的限制,我们要事无巨细的学习是不可能的,也是没必要的。

我们选取的九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则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内容。

力图通过这九个专题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从而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宗法制(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皇帝制度的创立郡县制(3)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监察制度选官制度(4)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明内阁制清军机处本专题讲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上起先秦,下讫明清,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1》(人教版)课程纲要

《高中历史必修1》(人教版)课程纲要

《高中历史必修1》(人教版)课程纲要学校名称:兴农中学课程类型:人教版必修1设计教师:高一备课组编写日期: 2013年8月2日适用年级:高一年级上学期授课时间:36课时【本模块总体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

2.通过对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归纳、联系,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

3.通过探讨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4.在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分享、尊重和共赢带来的快乐。

【内容标准与课程安排】【课时1】开学教育:与学生分享课程纲要、学案的结构以及使用方法。

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内容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安排:【课时2】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课时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时4】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5】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时6】单元习题讲评第二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内容标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标解读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标解读

课标解读
——“地图”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2、了解地图的种类;
3、认识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缓坡、陡坡);
4、会分层设色地形图及识别五种地形。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等;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4、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5、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活、生产中的用途。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阅读、运用地图的方法及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地图在日常的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地图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要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一是我国高中阶段学校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文化、培养历史思维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认识历史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和近代史三个部分。

其中,中国古代史包括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等历史时期的学习;世界古代史包括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古代世界各大洲的历史文明、古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学习;近代史包括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等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授、讨论、实践、研究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应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勇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历史思维和历史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历史的重大事件,认识历史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历史认识,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总之,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文化、培养历史思维的基础课程,它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历史思维和历史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努力,认真贯彻执行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推动历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必修1第一单元课标要求

必修1第一单元课标要求

必修1第一单元课标要求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宗法制内容: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是分封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同时,宗法制也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分封制目的: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

内容: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周王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天子),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同时,这些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受封的诸侯在其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结果: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

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使周朝逐渐发展强大。

影响到后代的地方建制。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也就是说是族权与政权合而为一,宗法制构成了夏商周三代各种政治制度的基础。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从中央代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得到加强与完善。

它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有积极作用;同时导致皇权不受限制,君主专制独裁。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皇帝制度;汉朝中朝与外朝形成;三省六部制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权;元朝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的课标和重难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的课标和重难点

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重点: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宗法制本课教材主要讲述了中国早期夏、商、西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的情况、特点及影响。

这一时期年代较为久远,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上的理解也显得深奥困难些。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补充适当的资料如文字、实例、实物、图表等,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使学生的理解失之于空洞,滞之于表面。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虽然时间短暂、二世而亡,但它在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并极具开创性。

本课以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及其影响为中心讲述秦朝政治制度史。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的编写依据,是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学习要点。

相关学习要点的表述为:“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汉至元,时间跨度大,内容繁多,平铺直述,线索难以清晰,特点不易突出。

基于这种考虑,课文子目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虑,紧密联系上一课学习要点的内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承上启下地设置了“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两个子目。

讲清楚这两个子目,学生既复习了始皇帝来历的旧知识,又了解了更多的关于皇帝制度在汉元期间的沿革变化以及君主专制一步一步演进的大致脉络;既能重温有关郡县制建立初期的史实,又能熟悉从汉至元郡县制度曲折发展的历程,进而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在汉元间的发展状况,分析中央集权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利与弊。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知识点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

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1、公元前2070年建立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公共权力——国家机器,一般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二、商代1、公元前16XX年建立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权特点):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文化上甲骨文相联系)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三、西周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缘)、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1)分封制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③层层分封作用: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

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作用: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 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必修Ⅰ课程目标《历史Ⅰ》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的政治活动,而政治活动又总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人类政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重要历史人物。

因此了解这些重大的制度、事件和人物,探讨它们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是我们了解人类政治活动的重要教学目标。

在知识目标上,通过学习,要能够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方法与能力目标上,要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此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要懂得从中国国情出发,学习和借鉴中外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提升民主法治意识,增强个人的公民素养。

实际上,上述三方面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要基于政治制度的理解、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的了解,来掌握技能和方法,培养和熏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样的三维目标是通过九个学习专题来承载的。

每个专题都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某个国家、区域或某一类社会形态中政治发展的实质性特征,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了解一种政治制度的缘起、发展、变迁及其历史影响,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在历史的联系中、在贴近时代的对话中获得启示,从而更好地认识国情、认识世界。

以下我们用表格具体分解《历史Ⅰ》课程目标里的九个专题的内容标准与教学要求,并将不同版本的一些有个性色彩的历史结论呈现出来。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史论共享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1.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总体介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1.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总体介绍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总体介绍一、编写原则1.严格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原则,努力实现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和《标准》要求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目标。

在内容和结构体系上,严格遵循《标准》中“内容标准”的规定,按照专题史的体例进行编写,充分体现这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主旨。

2.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正确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对历史的叙述符合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并作出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力求做到教育性、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3.以推进素质教育为出发点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通过历史教学,努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加深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加强学生正确国际意识的培养,加深学生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理解。

培养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

4.努力体现时代精神首先,体现新的教育理念。

充分表达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善于从不同的视角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其次,积极而审慎地吸取已为史学界普遍认同的历史研究和考古研究新成果;将历史叙述的下限,延伸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充分体现当代中国和世界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方面发展的新成就、新特点和新趋势。

高中历史必修1历史课标

高中历史必修1历史课标

注意:本资料已省略基础知识点,只作为参考,复习时必须结合课本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商周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国有土地(屯田制、均田制等)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种植业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种植结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不平衡。

2、手工业的发展: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历史悠久,素称发达。

②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③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

④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⑤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3、商业的发展: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①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②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③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④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如“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意义:①新航路开辟后,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西欧开始崛起;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②美洲的传统社会覆灭,但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③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④白银大量地流入亚洲,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⑤自哥伦布时代起,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美洲的经济和贸易联系,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解读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解读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必修课程《历史Ⅰ》内容标准解读一、关于《历史Ⅰ》学习模块的说明(一)《历史Ⅰ》中学习专题确定的原则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历史Ⅰ》,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模块共设有9个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8)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前五个学习专题所包含的内容,基本上与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相一致,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三种不同社会形态发展阶段的基本线索和特征,这五个学习主专题不同的历史侧面,共同构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貌。

后四个专题主要反映的是世界历史的内容,时间断限从古代希腊罗马直至20世纪末。

九个学习专题共同构成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中外政治生活发展史的学习内容。

在解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历史Ⅰ》之前,首先需要回答的是它作为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一个单独模块的必要性问题。

事实上,《历史Ⅰ》中的序言即是对于这个问题的一个简明扼要的解答。

它既指出了设立这一模块的立意,也强调了了解人类政治活动对于高中学生历史学习的意义。

从设立这一模块的立意方面而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既包括了人类自身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活动,也包含着社会生活、思想文化与科技发展等,而人类历史上的政治活动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是密切相关的,它既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相互矛盾作用下不断发展的反映,是人类社会为适应经济社会活动而在政治领域内自我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结果,是人类在政治活动领域精心培育出的制度文明之花。

80高中历史必修1》(人教版)课程纲要

80高中历史必修1》(人教版)课程纲要

《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必修内容》(人教版)课程纲要李玲◆课程类型:必修课程◆课程名称:高中历史必修1、2、3◆授课时间:58课时◆授课对象:高三年级学生(上学期)◆课程目标:1.一轮复习要关注基础知识梳理和整合,以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线索,以考试说明中的知识点为重点,夯实双基,构建知识体系。

2.复习过程把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科综合能力。

复习中强化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将所学知识与近几年高考真题相联系,让学生体会高考题的知识覆盖、特点、解题方法及技巧等,使复习更有针对性,提高复习效率。

◆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课时1】与学生分享《课程纲要》必修一: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2】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时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时4】单元测评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课时5-8】鸦片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辛太平天国运动和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课时9】单元测评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时10】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课时11】祖国统一大业【课时12】单元测评4.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13】新中国的外交和开创外交新局面【课时14】单元测评5.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课时15】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课时16】单元测评6.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课时17】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课时18】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课时19】单元测评7.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课时20】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课时21】单元测评8.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课时22】两极世界的形成【课时2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课时24】单元测评【课时25】模块复习检测必修二: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26】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时27】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课时28】单元测评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课时29】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课时30】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课时31】单元测评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3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课时3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34】单元测评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时35】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时36】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时37】单元测评5.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38】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课时39】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40】单元测评6.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课时41】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课时42】单元测评【课时43】模块复习检测必修三: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44】“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45】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时46】单元测评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时47】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书画与戏曲艺术【课时48】单元测评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和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课时49】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课时50】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课时51】单元测评4.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课时52】从“师夷长技”到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课时53】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课时54】单元测评5.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课时55】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时5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课时57】单元测评【课时58】复习模块检测◆课程实施思想1.课程资源(1)教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形成高三一轮校本习材,并根据生情适当增减和调速。

新课标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新课标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教案:新课标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内容,包括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等重要历史阶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解释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释当今社会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内容,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解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和历史地位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和思想文化变革3. 秦朝的政治制度和对后世的影响4. 汉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就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引入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解,重点讲解夏商周时期的重要特点和历史地位,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思想文化变革,以及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3. 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 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和解读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

3. 角色扮演法:设计历史人物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和背景。

4. 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进行分析和解释,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六、教学工具1.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入历史背景。

2. 教材: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和学习。

3. 活动道具:如角色扮演道具、讨论稿纸等,用于活动的开展。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民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民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民版)《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董洪涛课标要求:概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学情调查: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时已知道新中国成立以及建国初期巩固政权的基本史实,知道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是“过渡时期”,对于三大制度也略知一二,但是从政治建设的角度切入,是全新的课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的成立及政治意义;知道三大政治制度的名称,阐述其建立的过程,通过揭示三大制度的内涵来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从“建国”、“治国”到“特色",分三步进行;运用课本所提供的各种材料,比较两个政权(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部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而认识新中国人民政权的本质;比较三大政治制度的不同之处,初步把握我国民主政治的框架,从而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制度创新,初步认识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树立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奋斗的理想。

教学重点:三大政治制度以及所体现出的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教学难点:如何恰当地运用比较的方法来理解历史概念;如何准确地捕捉历史现象,进而揭示历史特征(如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从两个方面来叙述新中国初期(即过渡时期)的政权建设,一是新中国的成立(建国),二是三大制度的创建(治国),前者是后者的背景和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必然发展。

新中国为什么没有采用西方的议会民主制和照搬苏联的政治制度,这是由我国政权性质和国情决定的。

实践证明,三大制度适合中国当时的国情,是新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制度保证.建国初期的制度创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理论勇气和实践魄力,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先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知识点归纳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西周分封制内容:(分封对象)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以及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分封到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影响: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但后来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2、西周的宗法制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作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制度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这种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臵,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

县隶属于郡。

郡县长官都由中央(皇帝)任免。

2、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免,不得世袭。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结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中央的最高官职,诸卿分掌政府的具体职能部门。

4、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5、秦创皇帝制:皇权至上三、专制主义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24、监察体制秦:御史大夫两汉设刺史(地方)5、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不断加强6、清朝设军机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

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的权力空前加强。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列强侵入与民族危机1、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过程:a.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c.甲午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d.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2、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直接目的: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3、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什么影响?A、政治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大量割地赔款不平等的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B、经济上,他们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依赖列强丧失独立性。

C、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直接原因:受日本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的刺激。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需要抢夺更多的殖民地作为资本输出的场所5、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的开端。

(也反映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既相互勾结,又互相斗争)6、瓜分中国的表现: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影响: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中。

7、1899年9月,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背景:A、当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时候,美国正忙于美西战争B、美国当时的军事力量还不能与其他列强抗衡C、美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

内容: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也能从中“利益均沾”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小米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影响:列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2、1865年,中亚地区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侵占新疆,成立汗国,自立为汗。

1871年,俄国强占伊犁地区。

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收复新疆,粉碎了英、俄利用阿古柏侵略新疆的阴谋。

1880年,清政府再次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赴新疆统筹军务,左宗棠在哈密建立抗俄军事基地,在左宗棠的军事支持下,被遣往俄国交涉伊犁问题的曾纪泽在外交谈判中据理力争,签订《改订条约》等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是俄国割占了中国西部约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3、1884年,清朝政府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对新疆地区的控制。

4、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人物有: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志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的全体官兵,管带林永升,“靖远”号管带叶祖珪。

5、黄海海战战争后,中日双方双方都有一定的损失,清政府的北洋舰队主力尚存。

由于李鸿章的“避战保舰”政策,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日本获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6、台湾人民进行反割台斗争领导人:邱逢甲、徐骧、刘永福等。

历史意义:A、反映了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爱国主义精神B、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7、义和团运动反帝运动的原因:直接原因:反洋教斗争的发展根本原因: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懦弱无能。

8、义和团的口号经历了“反清灭洋”到“扫清灭洋”(反映中外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9、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从“围剿”“招抚”“联合列强绞杀”。

清政府态度的转变的目的是: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10、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11、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原因:A、日本既定的侵华政策(根本原因)B、日本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陷入极端困难的局面,为了摆脱危机(直接原因)C、中国国民政府正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趁之机。

12、日本的侵华史实: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上升);1935年日本制造了华北事变(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7年7月7日开始全面侵华;八一三事变,上海失守;12月,南京失陷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1938年5月,日军占领徐州、打通津浦路。

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13、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A、屠杀中国人民,进行细菌战、毒气战B、疯狂迫害占领区人民(推行“以华制华”的政策,扶植傀儡政权)C、进行经济掠夺(实行殖民统治,目的是把沦陷区经济沦为日本的附庸经济)D、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目的是消磨、摧残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斗志,实现其同化政策)14、日本长驱直入的原因:A、日本蓄谋已久,敌强我弱B、中国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5、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A、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缺点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B、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C、八一三事变后,国共双方军事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D、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7、国民党组织了多次正面战场的战役:八一三事变后组织了凇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期间,八路军参加会战,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徐州会战中,在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指挥下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结果:正面战场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未能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

原因:一方面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另一方面是由于国民党执行了片面抗战路线(没有发动人民群众)18、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

19、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战场,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20、敌后战场的抗战措施有: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等。

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首府延安。

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21、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正在华北进行了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22、同时少数民族的抗日武装队伍也逐渐壮大起来,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战场。

(如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23,在枣宜会战中,国民党底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壮烈殉国。

24、中共七大时间:1945年,地点:延安主要内容:A、制定当时党的任务: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B、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C、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作用:这次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的基础25、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美国、苏联等国家先后参战,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正面战场,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

26、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A、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

B、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

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C、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太平天国运动1、背景A阶级矛盾的激化(根本原因)B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C自然灾害严重D西方基督教的影响2、进程: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建立了与清朝对峙的革命政权----定都天京后,分兵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三次战役,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失败(标志:天京陷落)3、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2)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4、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2)狠狠打击了外国侵略者5、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教训: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农民阶级不可能带领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但他们是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