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古诗词的价值、分析其现实意义并探讨如何传承和发扬。
(2)古诗词的词句理解:古诗词中的某些字词和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困难。
举例:《登高》一诗中的“落木”,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教师要解释其意为“落叶”,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3)古诗词的情感表达:古代诗人在诗词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表达情感,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才能领会。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艺术特点。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登高》为例,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了解古诗词在实际阅读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
针对今天的课堂教学,我认为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1.对古诗词的难点内容进行更加详细的解析,通过举例、对比等方法,帮助学生克服理解障碍。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在小组讨论环节,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加强古诗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育,让学生明白学习古诗词的实用价值。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相当高的。通过引导他们朗读、分析和讨论,我发现他们对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尤其是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积极参与诗词朗读,课堂氛围非常活跃。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诗词五首课堂教案与课后反思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诗词五首课堂教案与课后反思【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形式和韵律上的不同特点。
2.了解五首诗词的创作背景,结合作者的生平,理解诗词中寄寓的情感。
3.熟读成诵,并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4.学习品析诗词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五首诗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五首诗词。
2.教学难点:结合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中寄寓的情感。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五首诗词的作者及其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形式和韵律上的不同特点。
2.了解全三首诗的创作背景,结合诗人生平,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熟读成诵,并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古人曾言:“诗言志,歌永言。
”优秀的诗歌作品都是真心话语,字字关情。
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都是传统名篇,表现了古代文人对时代和生活的认识,抒发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至今读来,仍能给人很多启发。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吧!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26 诗词五首(出示课件2)二、预习检查,夯实基础读一读生字词。
(出示课件4)三、学习诗词饮酒(其五)(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学生查阅本诗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首诗的作者,了解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6)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散文《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等都很有名。
有《陶渊明集》。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这首诗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7)本诗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间,是陶渊明的代表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一着惊海天》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文章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情感表达或修辞手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创意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学习的修辞手法,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一着惊海天》这一课时,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首先,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我发现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他们积极分享了自己在生活中的类似经历,这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们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我发现,对于这些抽象的概念,仅凭理论讲解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在分析课文重点句子时,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让学生们感受到这些修辞手法的美妙之处。
实践活动环节,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并尝试创作,以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从成果展示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所学修辞手法,但仍有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显得有些吃力。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些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单元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语音和语义,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单元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单元教学难点:背诵课文,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教材简析:本单元的几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回答了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和志趣,阅读这些作品,要用心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同时要注重积累与背诵,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学生现状: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文言基础知识薄弱,阅读古诗文的能力低。
教学措施(1).简化头绪,突出重点, 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注重知识及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 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3).重视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4).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教学过程21.《孟子二章》第一课时《富贵不能淫》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教学重点: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理解本文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教学过程:导语: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我们已经学过孟子的哪些文章?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孟子。
(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1、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翻译课文。
先对照课文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内展示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共52张PPT)
通假字
• 指:同“直”,直接。 • 始一反焉:同“返”,往返。 • 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 亡以应:同“无”,没有。 • 厝:同“措”,放置安放。
古今异义
• 方:指面积,方圆 • 惩:苦于 阳:山南水北 • 毛:草木 长息:叹息
词类活用
• 险:形容词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 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 面山而居:名词作动词,面向着。
——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五个方面
• 一、单元教学理解 • 二、教材分析 • 三、课程标准及语文素养 • 四、单元教学目标 • 五、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理解
• 它是以一个单元为一个整体,引导学生从 整体入手,整体把握紧扣单元训练项目, 把相关知识联为一条教学线索,使单元整 体运转,要通盘规划教学目标,内容,教 学过程,坚持整体性,活动性,开放性, 探究性,主体性,综合性,精心设计主题, 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 学的主体功效。
一词多义
•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天子且至 • 惧其不已 其妻献疑曰 其如土石何 • 岂不诚大丈夫哉 帝感其诚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止露尻尾 • 何苦而不平 苦其心志
特殊句式
•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 被动句:帝感其诚 • 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中考链接
• 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曾不若孀妻弱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 •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 C其妻献疑曰 其如土石何 • D河曲智叟亡以应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曩:先前 • 固:必,一定。
通假字
被:同“披”,穿着。 式:同“轼”,扶轼。
词类活用
• 诏将军:名词作动词,下诏令。 • 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军。 • 介胄之士:名词作动词,披甲戴盔。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同步教案
1.声情并茂诵读诗歌。
(重点)2.结合背景及诗人的有关知识,把握诗歌的情感, 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难点)3.传承国学经典,提升文化素养。
(难点)1 课时一、导入新课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两座并肩而立的高峰,一座交汇着现实和浪漫,一座辉映着婉约与豪放。
第十三课我们学习了五首唐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宋词,一起来感受飞扬着轻灵、蹁跹着缠绵、氤氲着温柔的宋词之美。
二、走进课堂环节一:初读,把握节奏特点。
1.请同学们自读四首宋词, 朗读下面的字词。
大屏幕出示:短棹(zhào) 逶迤(wēiyí) 涟漪(liányī) 簪缨(zānyīng) 试倩(qìng) 鸥鹭(lù)2.再读诗歌,读出节奏。
大屏幕出示: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环节二:探究发现,完成梳理。
师:这四首宋词,抒发了四位词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下面请各小组自主学习探究,完成下面的表格。
大屏幕出示:见PPT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小组合作,解决不能完成的内容,最后反馈,并明确答案。
大屏幕出示:环节三:各小组做好笔记,背诵诗歌。
小组长检查组内学生完成情况并汇报。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进行设计。
具体内容包括:1. 教材章节:第一单元至第六单元。
2. 详细内容:课文学习、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训练、语文园地等。
二、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掌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感受语文之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言文阅读、作文训练、语文园地中的难点知识。
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理解、文学鉴赏、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学习:详细解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情感。
3. 例题讲解:针对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题型,进行解题技巧讲解。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作文训练: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6. 语文园地: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拓展学生知识面。
六、板书设计1. 课文、作者、背景。
2. 课文结构、重点词语、修辞手法。
3. 解题技巧、作文构思。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①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②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文言文阅读练习。
(3)作文题目:我的梦想。
答案:(1)问题①、②的答案见课文内容。
(2)文言文阅读答案见课后练习。
(3)作文答案见学生完成情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的针对性6. 作文训练的指导7. 语文园地的活动设计8. 板书设计的逻辑结构9. 作业设计的题目和答案10.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重点关注课文的深度解读,包括作者背景、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全部优秀教案
第六单元单元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语音和语义,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单元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单元教学难点:背诵课文,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教材简析:本单元的几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回答了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和志趣,阅读这些作品,要用心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同时要注重积累与背诵,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学生现状: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文言基础知识薄弱,阅读古诗文的能力低。
教学措施(1).简化头绪,突出重点, 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注重知识及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 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3).重视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4).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教学过程21.《孟子二章》第一课时《富贵不能淫》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教学重点: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理解本文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教学过程:导语: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我们已经学过孟子的哪些文章?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孟子。
(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1、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翻译课文。
先对照课文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内展示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写作综合性学习等)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22《孟子》三章 (2)23 愚公移山 (11)24 周亚夫军细柳 (17)25 诗词五首 (23)写作表达要得体 (39)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 (47)课外古诗词诵读 (52)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抱负有关。
它们或以睿智雄辩论述人生理想与担当,或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的追求,或以生动事迹彰显人物品格,或以诗意语言抒写人生感悟与思考。
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潜移默化,形成自己的品格。
其中,《〈孟子〉三章》展现了孟子的品格和志趣,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
《愚公移山》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终于感动了天帝,“移山”成功的故事。
我们从中能够感受到愚公的聪明智慧,坚忍执着。
《周亚夫军细柳》叙述汉文帝在霸上、棘门、细柳三处军营劳军的故事,刻画出了一个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
《诗词五首》分别表现了陶渊明、杜甫、李贺、杜牧和李清照不同的志趣、情怀,展现了他们对人生命运的感悟和思考。
教学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品格。
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预习,落实预习中提出的要求,包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查找相关资料等;重视诵读,把诵读作为整个教学的核心环节;重视古今的沟通,让学生明确诗文传达出的思想与精神。
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重视课外古诗词的积累与运用。
教学写作部分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在不同的场合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写作中能够做到语言表达得体。
教学综合性学习部分时,要带领学生了解文化遗产的有关内容,并关注身边的文化遗产,以此展开活动。
让同学们既有思想认识的提升,又有语文素养的多方面训练。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22.《孟子》三章 3 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的大课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23.愚公移山 222《孟子》三章【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综合性学习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说课稿.doc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目标】1.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及我们身边有哪些文化遗产2.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积极参加有关文化遗产的推荐、评选、撰写申请报告等各项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文化遗产吗?了解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吗?我们襄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颇负盛名的文化之乡。
特别是这里留下了关于三国历史的宝贵文化遗产,遗址遗迹现存有50余处,如“古隆中” “春秋寨”“马跃檀溪处” “水镜庄” “庞公祠”等等,而三国故事更是不胜枚举,“三顾茅庐” “马跃檀溪” “水淹七军"“刮骨疗伤"“大意失荆州'‘等等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 “身边的文化遗产”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之中吧!自我研学生成新知・一、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明确活动内容。
1・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2.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3.国务院规定自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4.活动内容:①文化遗产推荐与评选;②实地考察,收集资料,撰写申请报告;③班级召开模拟答辩会。
二、文化遗产推荐与评选。
1.全班同学分成小组。
(班长分或自由组合)2.小组长协调组员,做好分工,避免重复。
3.组内自由推荐。
(根据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入选标准)制作资料卡。
4.小组讨论。
(收集资料卡,选出推荐人数最多,认同度最高的项目作为“申遗”项目).三、实地考察、收集资料、撰写申请报告1.实地考察申报项目。
比考察前,了解背景;准备笔记本、资料夹、相机、录音笔等工具;了解路线。
b.考察中,详细记录观察所得,访问权威人士,深入了解其独特价值,注意保护环境。
c•考察后,整理资料,分类,汇总资料;讨论分析与评定标准的符合情况。
天津市霍庄中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6藤野先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个小段落。
(2)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提高写作技巧。
举例:课文中对藤野先生的语言描写:“他说话很慢,但是很清楚。”通过分析这种描写方法,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3)掌握课文记叙顺序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举例: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展开,通过鲁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分别等过程,展现了藤野先生的形象。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这种记叙方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思想。文章通过鲁迅对藤野先生的回忆,展现了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和对我国现代医学教育的贡献,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敬业精神。
举例:分析课文中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描写,如:“他穿着一件褪了色的和服,戴着一副深度的近视眼镜,脸上总是挂着慈祥的微笑。”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理解藤野先生的品质。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藤野先生》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描写方法和记叙顺序。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藤野先生精神品质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写作和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的小组讨论氛围不够热烈,学生们似乎对“藤野先生的精神品质对我们成长的启示”这一主题有些束手无策。这让我意识到,在设置讨论主题时,我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从自己的经历出发,深入思考藤野先生的精神品质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6诗词五首》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6诗词五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词五首》是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五位诗人的代表作,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些诗词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不同朝代、不同风格诗人的创作魅力,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定的诗词学习,对诗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鉴赏诗词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诗词的意境、情感和写作手法的理解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对古代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也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词,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诗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对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词,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诗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特点。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学会鉴赏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对比分析法、情境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诗词卡片、小组合作等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幅山水画为线索,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的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诗人介绍:简要介绍五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3.诗词学习:分别对五首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特点。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思维发展与文化认同感。通过学习《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使学生能够:
1.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把握古诗词的基本格律,理解诗词意境,品味诗词中的优美词句,学会分析诗词表达技巧。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诗词内容、背景及作者情感的分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举例:讲解李清照的身世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她在这首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2)诗词意境的描绘与体会:如何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意境具体化,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是教学的难点。
举例: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将诗词中的景象描绘出来,如“溪亭日暮”的景象,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诗词意境。
(3)诗词表达技巧的分析: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一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因为沉醉于某件事情而忘记了时间?”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及诗词的魅力。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词创作。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词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梦令》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一课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韵味和作者的情感。课后,我对整个教学பைடு நூலகம்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8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教案
8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教案《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一、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材中涉及的李清照词作品共两首,分别为课内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和课外诵读部分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于早年少女时期,为婉约派小令,格调清丽,浅显易懂。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中国古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一定的欣赏诗歌的能力。
但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往往存在程式化的理解,缺少结合文意的正确、个性解读。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积累古诗词,教给学生从原生态中领略生动的经典神韵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如梦令》这首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蕴含的生活气息和欢快的旋律。
2.过程与方法:搜集李清照的一些词,让学生在欣赏中多角度、多方位的了解其诗词风格以及性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经典不只是用来仰望,而应该是被感知。
从原生态中领略生动的经典神韵。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如梦令》这首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蕴含的生活气息和欢快的旋律。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经典不只是用来仰望,而应该是被感知。
从原生态中领略生动的经典神韵。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有这么一个人:被称为第一女词人,婉约之宗,猜猜她是谁?预设答案:李清照宋代是词最繁盛的时期,形成了两大词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引导学生了解婉约派和豪放派。
(引导学生了解两大词派的特征)豪放派:视野开阔,气势恢宏雄奇,浪漫、豁达、积极向上。
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
婉约派:婉转含蓄,心思缜密,柔婉温和。
代表词人有李清照、柳永,欧阳修等。
2.诗歌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教案)
-通过对比故宫和京剧,帮助学生理解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
-以具体案例为例,如某古建筑因城市开发被拆除,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平衡城市发展与文化保护;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实践,如参观博物馆、采访民间艺人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然而,我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开放性问题的引导和回答还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提问技巧,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1.针对难点知识,寻找更多生动、易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理解障碍;
2.加强对学生讨论的引导,确保课堂讨论高效且深入;
3.提高提问技巧,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身边的文化遗产》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身边的文化遗产?”(如古建筑、传统节日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身边文化遗产的奥秘。
4.鼓励学生参与更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
1.教材章节: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
2.内容概述:
-了解文化遗产的定义与重要性;
-探究身边的文化遗产,如古建筑、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
-分析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苏州园林》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苏州园林》这篇文章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互动,对园林的审美特点和文章结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让我深感欣慰,也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反思。
首先,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学生们更容易理解抽象的园林艺术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继续注重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感受生活之美的同时,学会欣赏和创造美。
-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可能难以将修辞手法与实际语言表达有效结合,需要通过具体例句和仿写练习来突破。
-文化背景知识的拓展:学生可能对苏州园林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不足,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举例:
-在解析园林艺术深层次审美价值时,可以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园林设计中的体现。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园林的图片,分析园林中的人工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这种设计背后的哲学理念。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绘图操作。学生将尝试设计一个小型园林,演示园林造景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绘图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苏州园林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苏州园林的基本概念、审美特点、文章结构分析及其文化背景。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苏州园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六单元 情操与志趣5 周亚夫军细柳
25*周亚夫军细柳设计说明《周亚夫军细柳》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此文是《史记》中的选段,讲述了汉文帝在霸上、棘门、细柳三处军营劳军的故事,通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勾勒出一个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
设计此课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大意;通过多读熟读,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了解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其作用。
学习目标1.了解《史记》相关知识,积累文言词语。
2.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精神。
3.把握此文写人叙事的技巧。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精神。
2.引导学生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史记》。
2.影视作品:《周亚夫军细柳》朗读资料。
(二)工具1.多媒体。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跟你们分享这样一首诗,让我们来一起朗读一下。
咏史诗·细柳营[唐]胡曾文帝銮舆劳北征,条侯此地整严兵。
辕门不峻将军令,今日争知细柳营。
你们知道这首诗说的是谁吗?这首诗讲的是什么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细柳营,去认识一位令天子佩服的“真将军”。
二、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
诏.(zhào)棘.(jí)门按辔.(pèi)介胄.(zhòu)曩.(nǎng)者彀.(gòu)弓弩.(nǔ)祝兹.(zī)侯2.文学常识。
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历史学家。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抱负有关。
它们或以睿智雄辩论述人生理想与担当,或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的追求,或以生动事迹彰显人物品格,或以诗意语言抒写人生感悟与思考。
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潜移默化,形成自己的品格。
其中,《〈孟子〉三章》展现了孟子的品格和志趣,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
《愚公移山》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终于感动了天帝,“移山”成功的故事。
我们从中能够感受到愚公的聪明智慧,坚忍执着。
《周亚夫军细柳》叙述汉文帝在霸上、棘门、细柳三处军营劳军的故事,刻画出了一个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
《诗词五首》分别表现了陶渊明、杜甫、李贺、杜牧和李清照不同的志趣、情怀,展现了他们对人生命运的感悟和思考。
教学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品格。
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预习,落实预习中提出的要求,包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查找相关资料等;重视诵读,把诵读作为整个教学的核心环节;重视古今的沟通,让学生明确诗文传达出的思想与精神。
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重视课外古诗词的积累与运用。
教学写作部分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在不同的场合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写作中能够做到语言表达得体。
教学综合性学习部分时,要带领学生了解文化遗产的有关内容,并关注身边的文化遗产,以此展开活动。
让同学们既有思想认识的提升,又有语文素养的多方面训练。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课文22.《孟子》三章 3 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2.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阅读古诗文的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3.愚公移山 224.周亚夫军细柳 225.诗词五首 322《孟子》三章【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论证的特点,品味对举、排比等句式的表达效果。
3.理解文章的内涵,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
3.体会孟子说理论证的特点,品味对举、排比等句式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文本导入师: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得人心者得天下。
”这是“亚圣”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提出的观点,我们本学期学的第一课《消息二则》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西路军胜利的原因之一就是“得人心”。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入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板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设计意图】由孟子的观点引入对本学期第一课的回顾,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预学展示1.作者简介课件出示: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论事论理雄辩有力。
2.作品简介课件出示:《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其特点包括:①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②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
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设计意图】文学常识用屏显的形式出现,意在巩固学生的自学效果。
三、合作探究1.熟读课文(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方法指导:注意排比句的节奏。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译读课文(1)译读课文“天时不如地利……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部分内容,把握文意。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课件出示: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物质条件的优势)。
人和:指作战时人心一致,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围。
(2)译读课文“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部分内容,把握文意。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课件出示: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委:放弃。
去:离开。
域:限制。
固:巩固。
威:名词用作动词,震慑。
3.品读文章师: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预设中心论点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补充:孟子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概念,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和”这个条件,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
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设问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预设作者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首先选取攻战的例子,从进攻的一方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接着同样选攻战的例子,从防守的一方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
因而使论证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设问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预设逐层论证,层层深入。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接着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
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设问4:文章第5、6、7句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预设(1)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如“人和”。
(2)运用对举句式,将“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互相衬映,点明文章主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疏通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四、当堂检测师: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生交流讨论)预设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注定是要失败的。
【设计意图】体会孟子思想在当代的指导意义,增强学生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板书设计】第2课时富贵不能淫【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理解“妾妇之道”和“大丈夫”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大丈夫”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板书:富贵不能淫)二、预习检测1.检测字词(1)注音。
公孙衍.(yǎn)丈夫之冠.(ɡuàn)富贵不能淫.(yín)(2)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通假字:往之女.家(“女”同“汝”,你)词类活用:丈夫之冠.也(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富贵不能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贫贱不能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摇)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设计意图】以检测的形式,督促学生的课下学习。
要求落实到纸面上,正确率要求百分之百。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方法指导: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学生自由读课文并翻译课文。
先对照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在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三、合作探究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浅析文章设问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预设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设问2: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预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2.理清思路设问1: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预设为后文孟子的反驳树立了批驳的靶子,引出下文。
设问2:第2段可分几层,其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预设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为“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至“妾妇之道也”,内容为反驳景春的观点,公孙衍、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主上,是“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
(驳论)第二层为“居天下之广居”至“此之谓大丈夫”,内容为正面提出何谓“大丈夫”。
(立论)设问3:说说全文的论证思路。
预设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再反驳景春的观点,接着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分析文章,理解深层含义,加强背诵。
3.深层探究设问1: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预设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贯彻儒家倡导的“仁”“礼”“义”)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设问2: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预设“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主上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礼”“义”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设问3: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是什么?预设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是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四、当堂检测师: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预设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设计意图】体会孟子思想在当代的指导意义,正确理解并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之道”的内涵,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板书设计】第3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时目标】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排比的修辞手法,理解文章内容。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