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2023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课教案

2023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课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作者生平及相关常识,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名言警句。

2.培养学生借助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

3.反复诵读,训练学生诵读基本技能,品味诗文意境,培养其感悟能力,把握文章脉络和写法,抓住文章主题内容,揣摩需要,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4.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健康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情操,感悟中华文化博大,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核心素养】

把握文章脉络和写法,抓住文章主题内容,揣摩需要,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重难点】

1.学会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2.诵读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评价任务】

积累作者生平及相关常识,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名言警句。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复习本单元学习内容

1.生字、词语。

学生认读,抽查学生听写。

2.课文复习

《孟子〉三章》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借讨论战争强调行仁政、得人心的重要性,体现了孟子“得其民,斯得天下”的思想;《富贵不能淫》记述了孟子与景春关于“何谓大丈夫”问题的探讨,孟子借由对景春的反驳,说出了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通过举例、归纳、对比等手法,论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这几章都是《孟子》中的名篇,激励过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一则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终于感动了天帝,“移山”成功的故事。我们从中能够感受到愚公的聪明智慧,坚忍执着。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23《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23《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富贵不能淫》是人教版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孟子>三章》中的第二章。本单元的学习应该从古代典籍中汲取古人做人的智慧。《富贵不能淫》这个选段主要是通过孟子驳斥景春的观点来阐述自己对于“大丈夫”的看法。作者先“破”再“立”,先运用比喻论证说明公孙衍、张仪之流不过是行“妾妇之道”的人,再正面论证真正的“大丈夫”应该符合三个标准:第一,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第二,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第三,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孟子论辩的特点在选段中体现的非常明显。

二、学情分析

学习《孟子》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如果单从翻译入手会让学生觉得作品枯燥乏味。诵读是学习《孟子》选段的最佳方法,选段是孟子和景春的对话,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二人对待公孙衍和张仪之流的不同态度。再引导学生诵读,分析孟子是如何建立自己的观点的,由此感受《孟子》使用排比、对举进行论辩的语言特点,为学生以后学习孟子打好基础,本课不宜过分强调议论文知识,随文渗透即可。

三、教学策略:

诵读法;谈话法;讲授法;问答法。

四、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重点)

2.诵读文章,理清文章论证思路;(重点)

3.学习孟子修身的智慧。(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大丈夫来褒扬男子,同学们觉得什么样的男子可以称之为“大丈夫”?我们再次走进《孟子》,看看孟子眼中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二)重点研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诗词五首课堂教案与课后反思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诗词五首课堂教案与课后反思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诗词五首课堂教案与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了解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形式和韵律上的不同特点。

2.了解五首诗词的创作背景,结合作者的生平,理解诗词中寄寓的情感。

3.熟读成诵,并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4.学习品析诗词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五首诗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五首诗词。

2.教学难点:结合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中寄寓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五首诗词的作者及其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诵读课文,了解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形式和韵律上的不同特点。

2.了解全三首诗的创作背景,结合诗人生平,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熟读成诵,并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出示课件1)

古人曾言:“诗言志,歌永言。”优秀的诗歌作品都是真心话语,字字关情。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都是传统名篇,表现了古代文人对时代和生活的认识,抒发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至今读来,仍能给人很多启发。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吧!

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

26 诗词五首(出示课件2)

二、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4)

三、学习诗词

饮酒(其五)

(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学生查阅本诗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首诗的作者,了解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6)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阅读策略分享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阅读策略分享

本文将阐述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阅读策略分享。阅读是我们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技能。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知识、丰富阅历、提高文化素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然而,阅读在我们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诸多难点和问题。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策,让阅读更高效更愉悦,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阶段一: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打开一本书,无论是否对它感兴趣,都应该给它一个机会。要知道,很多书籍在我们读过之后,会让我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思维更富有深度。同时,爱好阅读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在本单元中,老师可以安排一些活动,例如书法大赛、阅读比赛等,以激发学生树起读好书的兴趣,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主动寻找更多能够满足自己阅读需求的书籍。

阶段二: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技能是阅读的核心,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其中,理解与运用阅读策略对于提高阅读技能至关重要。在本单元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策略,例如:了解全文状况,寻找关键词,提高阅读速度,加深阅读理解等。

阶段三:教学策略分享

在本单元中,老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策略分享阅读策略,例如:以故事为线索,阐述各种策略;以图片为辅助,通过视觉体验强化记忆。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阅读策略。

阶段四:学习小结和归纳

学完本单元后,需要让学生进行学习小结和归纳。学习归纳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在许多时候归纳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和难点,从而提升阅读效率。教师可以设计练习,例如阅读小文章,让学生找出并运用各种阅读策略,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阅读中的不足,反思自己的阅读习惯,同时给出改进方法和建议。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23 《孟子》三章

◎文化自信:深入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感受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魅力。

◎语言运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积累常见文言词语与句式,以及文中的名言警句。

◎思维能力: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重点)

◎审美创造:体会孟子文章说理论证的特点,品味对举、排比等句式的表达效果。(难点)

第1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亚圣”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提出的观点,我们本学期学的第一课《消息二则》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西路军胜利的原因之一就是“得人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入探究克敌制胜的条件。

二、教学开展

1.目标任务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主张以“仁政”治理天下,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是儒家经典之一,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

其显著特点:①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②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化抽象为具体,生动易懂。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语音和语义,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单元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单元教学难点:背诵课文,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教材简析:本单元的几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回答了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和志趣,阅读这些作品,要用心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同时要注重积累与背诵,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学生现状: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文言基础知识薄弱,阅读古诗文的能力低。

教学措施

(1).简化头绪,突出重点, 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注重知识及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 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3).重视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4).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教学过程

21.《孟子二章》

第一课时《富贵不能淫》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教学重点: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理解本文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教学过程:

导语: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我们已经学过孟子的哪些文章?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孟子。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四、教学实施
(一)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课时) 1.知人论世,走近孟子 了解孟子生活的社会环境,穿越时空,认识 孟子,寻找孟子思想产生的根源。 2.诵读,矫正字音节奏。通过个别读、齐读、去标点读等多种形式, 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熟悉内容,为学习特色说理铺垫。
3.译读,理解字词与文义。积累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还有特殊的像通 假字、古今异义字、一字多义、词类活用字等。
3、取与舍的思考
(1)、第三段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本段内 容。(一位读愚公的话,一位读智叟的话,一位读旁白。)
(2)、下面请两组同学扮演愚公,两组同学扮演智叟,老师读旁白, 抓住人物的语气、动作、表情等再进行一次朗读。
(3)、在刚才同学们的演读中,智叟看到了愚公的什么弱点?愚公则 考虑到哪些可以倚仗的条件?
的大丈夫标准。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借讨 论战争强调行仁政,得人心 的重要性,体现了孟子“得 其民,斯得天下”的思想。
文本特点 《孟子三章》
内 容 简 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则通过举例归纳和对比等手法, 论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
问题。
《周亚夫军细柳》是《史记》的 选段,讲述汉文帝在三处军营劳 军的故事,勾勒了一个治军严明,
单元达成评价标准
1、反复诵读,能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文言 语感; 2、背诵和默写古诗文 3、准确把握文章主要观点,感知课文内容,并在阅读活 动中展示学习成果。 4、结合古人品格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5、熟练掌握邀请函和感谢信等实用文体,表达得体; 6、实地考察身边的文化遗产,搜集资料,撰写申请报告, 培养答辩能力;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写作——表达要得体》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写作——表达要得体》精品教案

写作——表达要得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表达得体,明白怎样做到表达得体。

2、通过例文引路使学生明白如何做到表达得体。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例文引路使学生明白如何做到表达得体。

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第六单元写作《表达要得体》

五、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1课时,作文讲评1课时,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教学)

六、教学内容、学情分析:

《表达要得体》是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写作教学,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表达得体不仅在学生平时口语交际中显得重要,而且在写作中也尤为重要。本次教学为写作第一课时,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表达得体,怎样做到表达得体,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如何做到表达得体。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激发兴趣

现实生活中,我们免不了与人接触。有些人呢,我们喜欢和他说话,愿意与之深交,一部分原因可能是觉得他说话好听,我们听着舒服。所以说说话委婉得体就显得非常重要。其实写作也一样,表达得体,不仅可以显出我们写作能力强,而且还可以显出我们综合素养高。那么怎样做到语言表达得体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首先我们看下面两个案例。

师生共同探讨不得体之处并修改。

1

XX先生:

谢谢您昨天来到我校做关于学习方法的讲座。您讲的内容很有趣,态度也很和蔼。特

别是您对学习方法的独到见解和海阔天空的议论,显示您确实有较高的水平,令人钦佩。许多同学听完讲座,都觉得挺不错的,还想请您在我校开设系列讲座。在此我们向您表示热烈祝贺!并期待您有机会再来我校做讲座。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全部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全部优秀教案

第六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语音和语义,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单元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单元教学难点:背诵课文,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教材简析:本单元的几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回答了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和志趣,阅读这些作品,要用心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同时要注重积累与背诵,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学生现状: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文言基础知识薄弱,阅读古诗文的能力低。

教学措施

(1).简化头绪,突出重点, 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注重知识及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 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3).重视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4).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教学过程

21.《孟子二章》

第一课时《富贵不能淫》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教学重点: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理解本文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教学过程:

导语: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我们已经学过孟子的哪些文章?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孟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赤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赤壁》教案

《赤壁》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的一首古诗。《赤壁》是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赤壁”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兴亡的感慨以及个人怀才不遇的悲愤。

【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

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让学生在诵读中充分领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古诗,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品词析句的方法理解诗歌虚实结合、以古讽今的表达手法;

3.感悟诗情,体会作者忧虑国运又壮志难酬的复杂心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词析句的方法理解诗歌虚实结合、以古讽今的表达手法。【教学方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及手段实施教学。

1.朗读欣赏法

2.讨论探究法

3.情境设置法

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曹操挥百万大军南下,却在赤壁大战中,被孙、刘联军所败,当时,年仅34岁的周瑜,堪称这次战役中的风云人物,唐代诗人杜牧经过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

雄成败而写下了《赤壁》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牧的《赤壁》。二、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杜牧: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作品有《樊川文集》,擅长长篇五言古诗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堂教案与课后反思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堂教案与课后反思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堂教案与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把握词作大意,感悟词人表达的哲理和情感,学习鉴赏词的技巧。

2.诵读品位,感受宋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感悟词人表达的哲理和情感,学习鉴赏词的技巧。

2.教学难点:感受宋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四首词的作者及其赏析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两座并肩而立的高峰,一座交汇着现实和浪漫,一座辉映着婉约与豪放。第13课我们学习了五首唐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宋词,一起来感受飞扬着轻灵,氤氲着温柔的宋词之美。

板书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出示课件1)

二、学习宋词

浣溪沙

(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教师:布置预习这首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这首词的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3)

晏殊(991—1055),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同叔,谥号元献。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今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二)新词学习,整体感知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听读这首词,注意停顿、语调,然后疏通本词,

注意画线词的意思。

预设:(出示课件4)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词语解释:【落】凋落。

【香径】弥漫着花香的园中小路。

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把这首词大声朗诵一下,然后疏这首词的意思。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教案
教学方法: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课文: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
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我们已经学过孟子的哪些文章?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孟子。
人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犯错误,犯过失,名词作动词
5.一词多义
国国恒亡(国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
去国怀乡(国都)
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死于安乐(在)
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发于声(显现,显露)
小结评价
板书设计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课第1—2课时课型:总序号:
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巩固常识、背诵课文;
⒉掌握词语的含义及用法,疏通文意。
⒊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⒋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理清论证结构。
8.翻译重点句子。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021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周亚夫军细柳》同步精品教案

2021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周亚夫军细柳》同步精品教案

语文八年级(上)24.《周亚夫军细柳》

24周亚夫军细柳

一、教材解析

《周亚夫军细柳》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为古诗文单元,每一篇作品都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家名篇,都是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对自己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材料。

正所谓:千古江山,人杰辈出。他们或睿智善辩,述人生理想或忠于职守,勇担护国重任;或淡泊名利,追求诗意人生。阅读这样的作品,对于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加文化积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司马迁及其作品《史记》的文学常识。

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识记涉及古代礼仪的字词。

3.学习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学习周亚夫表现出的忠于职守的精神。

三、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2.帮助学生认识周亚夫恪尽职守的精神的显示意义。

四、教学策略

1.教学时间:2课时

2.教学学法:运用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辅导课堂讨论。诵读法、辩论法、品读法、理读法、延伸拓展法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导学任务

1.搜集关于作者及《史记》的小故事。

2.自读课文1——3遍,理清文章结构,在旁边做好批注。

3.自学课文生字,理解新词意思,要求读准字音,熟记字形,并通过工具书或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第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案

24 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

导入一(情景导入):我国古代的进步知识分子,他们有着高尚的品格,往往与社会的浊流产生矛盾,与官场上的黑暗相对立,于是他们大多数会选择一条路——辞官归隐。东晋著名的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他弃官归田后,作了许多悠然自得的诗,来表明他的心志,我们就以“走近陶渊明”为题,学习《饮酒》诗,通过诗中描绘的画面,来欣赏一下这首诗的意境,体会他的内心世界,也认识一下作者的风格。

导入二(问题导入):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的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导入三(问题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

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导入四(诗歌导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现代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一句话,在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诗人艾青借助一只鸟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就在几千年前,同样是在战乱的环境中,同样有一位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今天,我们就穿过历史的烟云,回到唐朝,去走近这位诗人,去感知一种苦难,体验一种伤痛。那就是杜甫的《春望》这首诗。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语言目标
பைடு நூலகம்
单元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阅读古文的基本语感。 2.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解词译句,整理并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 用字、一词多义字、特殊文言句式、名言警句和古代文化常识。 3.课外阅读《孟子》《列子》《史记》,拓展阅读视野,培养文言语感。
思维目标
1.结合古代圣贤的经历和文章写作背景,知人论世。诵读《<孟子>三章》 等文章等,说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梳理本单元文章中的事与理,初步说 出对圣贤思想的理解。 2.理解课文大意,赏析古人论事说理的表达技巧,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学习任务
《<孟子>三章》体现了先秦诸子散文清晰的逻辑与思想的魅力, 极具说服力;《愚公移山》以奇特的想象讲述故事,寄寓不凡的追 求;《周亚夫军细柳》在冷静的叙述中暗含褒贬,彰显人格。先贤 雄辩的说理艺术虽风格各异,但也不乏相同之处,那就是采用了对 比的手法。
1.再读课文,深入探究对比手法在每篇课文中的运,领略先贤 的语言魅力。 2.寻找金句,感受先贤智慧之光
具体任务二:解词译句,疏通文意
默读《<孟子>三章》《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三篇课文,能根据提供的助学视频和课下
注释、工具书等积累本单元课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释义,解词译句,疏通文意 。
(1)积累通假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春望》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春望》教案

《春望》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的一首古诗。《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是诗人杜甫于安史之乱中所作的感怀忧国之作,当时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诗人也被叛军捉住,在长安城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民不聊生,诗人在第二年的春天独自走上长安街头,看见昔日繁华的长安城如今变成了一片废墟,杂草丛生,国破家散,诗人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让学生在诵读中充分领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古诗,领略诗人深沉的忧国思家情怀;

2、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3、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在教法上,主要是通过讲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猜他是谁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李唐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他是谁?

二、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工部。“诗圣”。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他的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抱负有关。它们或以睿智雄辩论述人生理想与担当,或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的追求,或以生动事迹彰显人物品格,或以诗意语言抒写人生感悟与思考。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潜移默化,形成自己的品格。

其中,《〈孟子〉三章》展现了孟子的品格和志趣,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愚公移山》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终于感动了天帝,“移山”成功的故事。我们从中能够感受到愚公的聪明智慧,坚忍执着。《周亚夫军细柳》叙述汉文帝在霸上、棘门、细柳三处军营劳军的故事,刻画出了一个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诗词五首》分别表现了陶渊明、杜甫、李贺、杜牧和李清照不同的志趣、情怀,展现了他们对人生命运的感悟和思考。

教学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品格。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预习,落实预习中提出的要求,包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查找相关资料等;重视诵读,把诵读作为整个教学的核心环节;重视古今的沟通,让学生明确诗文传达出的思想与精神。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重视课外古诗词的积累与运用。

教学写作部分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在不同的场合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写作中能够做到语言表达得体。

教学综合性学习部分时,要带领学生了解文化遗产的有关内容,并关注身边的文化遗产,以此展开活动。让同学们既有思想认识的提升,又有语文素养的多方面训练。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

课文22.《孟子》三章 3 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

的大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2.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阅读古诗文的方法,反

复诵读品味,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3.愚公移山 2

24.周亚夫军细柳 2

25.诗词五首 3

22《孟子》三章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论证的特点,品味对举、排比等句式的表达效果。

3.理解文章的内涵,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

3.体会孟子说理论证的特点,品味对举、排比等句式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

师: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亚圣”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提出的观点,我们本学期学的第一课《消息二则》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西路军胜利的原因之一就是“得人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入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板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设计意图】由孟子的观点引入对本学期第一课的回顾,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预学展示

1.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论事论理雄辩有力。

2.作品简介

课件出示: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其特点包括:①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②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设计意图】文学常识用屏显的形式出现,意在巩固学生的自学效果。

三、合作探究

1.熟读课文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方法指导:注意排比句的节奏。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译读课文

(1)译读课文“天时不如地利……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部分内容,把握文意。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课件出示: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物质条件的优势)。

人和:指作战时人心一致,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围。

(2)译读课文“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部分内容,把握文意。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课件出示: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委:放弃。

去:离开。

域:限制。

固:巩固。

威:名词用作动词,震慑。

3.品读文章

师: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预设中心论点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补充:孟子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概念,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和”这个条件,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设问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预设作者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首先选取攻战的例子,从进攻的一方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接着同样选攻战的例子,从防守的一方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