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

合集下载

00533元代17个作家简介整理

00533元代17个作家简介整理

00533 元代 17 个作家简介整理<br>1.元好(hào)问(1190 年 8 月 10 日—1257 年 10 月 12 日),字裕 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 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 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 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 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 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 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br>邓牧(1246—1306),元代思想家。字牧心,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年 十余岁,读《庄》、《列》,悟文法,下笔多仿古作。《洞霄图志》、 《伯牙琴》。<br>王实甫(1260 年-1336 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 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 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 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 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br><br>

表。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 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 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br>关汉卿(约 1220 年──1300 年),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 创作的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之首。号已斋(一作一斋)、已斋 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 为“元曲四大家”。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一生写了 60 多种,今存 18 种,最著名的有《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 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 40 多首、套数 10 多首。关汉卿塑造的“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 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家 圣人”。<br>马致远(1250 年-1321 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 “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他的年辈晚于关汉 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 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 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 “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东篱乐府》。<br>张养浩(1269—1329 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br><br>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的创作来源 王实甫的词曲代表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的创作来源 王实甫的词曲代表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的创作来源王实甫的词曲代表

王实甫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为世代官宦世家出生,从祖父到其父亲都在朝为官,特别是他父亲王逖勋跟随成吉思汗西征,立下累累军功,曾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太原郡侯等职。当然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就已经发迹了,然后迁居到大都,所以王实甫是在大都出生的。

作为元朝著名的戏曲家,王实甫和另一位戏曲名家作者关汉卿齐名,留下了《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贩茶船》、《芙蓉亭》等杂剧约十四种。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西厢记》讲述的是普通书生张生与崔相国之女崔莺莺在寺庙中相遇相知进而相爱,随后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得以圆满结合的故事。这部杂剧故事恢弘,人物形象丰满,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王实甫所作的《西厢记》,突破了老套的才子佳人和夫贵妻荣的婚姻模式,恋爱模式,彻底否定封建传统的联姻方式,强调的是爱情自由和婚姻自由。在他的戏剧中,爱情被放置在功名利禄之上,青年男女的恋爱和婚姻也不强调门当户对,而是完全从爱情角度出发,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他明确的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有极高的思想觉悟。

《西厢记》并不是王实甫原创,其在最早的故事来源,是唐朝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后来又有了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以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为基础改编而成的,其故事情节与董解元的《西厢记》香相差无几,但是在人物性格和戏剧冲突,故事发展等各个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特别是在思想层面上,他明确表达对封建婚姻制度和等级制度的反对,强调青年男女的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绝对是一个大大的进步。所以元末明初贾仲明说王实甫:作词章,风韵羡,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元曲四大家为什么没有王实甫_王实甫不入元曲四大家的原因

元曲四大家为什么没有王实甫_王实甫不入元曲四大家的原因

元曲四大家为什么没有王实甫_王实甫不入元曲四大家的原因

元曲四大家为什么没有王实甫_王实甫不入元曲四大家的原因

元曲,是元代的一种文艺的形式,其中也包括杂剧与散曲。元代著名的元曲四大家分别是关汉卿和白朴以及郑光祖、马致远等四位非常知名的元代杂剧作家。

元曲四大家为什么没有王实甫

王实甫不是元曲四大家是因为:王实甫的代表作品是《西厢记》,算是元杂剧,但不是散曲,而且其他作品影响力并不大,所以不能与“元曲四大家”并名的。

王实甫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元曲四大家

一、关汉卿

关汉卿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代表作品很多在杂剧上的成就很高。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60多种杂剧,至今保存的有18种。其中比较知名的有《窦娥冤》和《望江亭》以及《单刀会》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总套数为10多首。

作品:《感天动地窦娥冤》《单刀会》《邓夫人苦痛器存孝》

人物评价:关汉卿生活在一个医生家庭,从小就受戏剧熏染参加一些戏曲班社的活动,慢慢的成为一个成熟的戏剧作家,作品很多曾经获得皇帝和官员的赞誉从此名气很高。

二、白朴

白朴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杂剧家。出身在一个官僚士大夫家庭,小时候就很聪明喜欢读书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元曲四大家中他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关汉卿、马致远以及郑光祖等四人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写过15种剧本作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庄王夜宴绝缨会》等。

中国古代文学(六)元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六)元代文学
康进之的《李逵负荆》,是元代前期杂剧中的名作。写的是梁山附近杏花庄开酒店的老王林,被冒称宋江、鲁智深的恶棍抢去了女儿满堂娇。正逢李逵来店饮酒,王林向他哭诉。李逵听了大怒,回山斥责宋江。宋江为辩明事实,同他下山质对。李逵在认识了错误之后,回山向宋江负荆请罪。恰好两个恶棍又送满堂娇回门,王林上山报信,宋江即指派李逵下山捉拿,"将功折罪"。最后,全剧在庆功声中结束。
三.
白朴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也有资料显示可能是山西曲沃县,在河曲县为他修有白朴塔。生于汴梁(今河南开封),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天净沙·秋》等
后期——
张可久.
张可久:字小山(《录鬼簿》);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州区)人,元朝著名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现存小令800余首,为元曲作家最多者,数量之冠。
他仕途失意,诗酒消磨,徜徉山水,作品大多记游怀古、赠答唱和。擅长写景状物,刻意于炼字断句。讲求对仗协律,使他的作品形成了一种清丽典雅的风格。可以说,元曲到张可久,已经完成了文人化的历程。著有《吴盐》、《苏堤渔唱》、《小山北曲乐府》等散曲集

文学考研 “花间美人”——王实甫

文学考研 “花间美人”——王实甫

“花间美人”——王实甫

王实甫

(1234-1294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作品

散曲

《山坡羊·春睡》

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香闺一觉伤春睡。柳花飞,小琼姬,一片声雪下呈祥瑞。把团圆梦儿生唤起。谁,不做美?呸,却是你!

《正宫·端正好·长亭送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正宫·滚绣球》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迟迟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越调·斗鹌鹑》

玉宇无尘,银河泻影。月色横空,花阴满庭。罗袂生寒,芳心自警。侧着耳朵儿听,蹑着脚步儿行。悄悄冥冥,潜潜等等。

闲对着绿树青山,消遣我烦心倦目。潜入那水国渔乡,早跳出龙潭虎窟。披着领箬笠蓑衣,堤防他斜风细雨。长则是琴一张酒一壶。自饮自斟,自歌自舞。

一代文豪——王实甫

一代文豪——王实甫
一代文豪——王实甫
简介
• 王实甫(1234-1294),字德信,大都 (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 (今定兴县),元朝杂剧作家。可能由金 入元,诸本《录鬼簿》都列入“前辈已死 名公才人”!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颩排剑戟,
翠红乡雄赳赳施智谋,作词章风韵美,士林
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
词曲风格
• 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誉王实甫如“花 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 趣”“极有佳句”。
• “风月营”“莺花寨”“翠红乡”(都代 指元代官妓来自百度文库居的教坊、行院或上演杂剧 的勾栏)这些他都不是陌生的,常出入游 艺场所,与倡优有密切交往,因此王实甫 极擅长写“儿女风情”一类的戏。
代表作--《西厢记》
• •
高 度 。
作的 品全 的身 高心 度投 就入 是是 情必 感不 、可 文少 采的 的。
许这 多位 我文 们豪 学的 习身 的上 东我 西们 ,可 对以 作找 品到
但 是 我 们 就 停 留 于 此 吗 ? 在
辈 子 也 得 不 到 的 。
他 的 成 就 也 许 仍 然 是 有 些 人 一
但他 是的 从人 这生 些经 仅历 有记 的载 资并 料不 来完 看整 ,,
天下夺魁。”
—明·贾仲明
文学著作
• 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

西厢记原文翻译

西厢记原文翻译

西厢记全本原文翻译如下:

原文:

(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

(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

翻译:

(夫人、长老上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在这十里长亭,准备了送别酒宴;我和长老先行动身来到了长亭,只是还没见张生和小姐到来。

(莺莺、张生、红娘一同上场)(莺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本就是使离别的人伤感,何况又碰上这深秋季节,多么烦恼人呀!“悲欢离合都在这一杯酒,从此就要各分东西相隔万里。”

【正宫】【端正好】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太迟,怨离别得太快。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马,恨不能使疏林一直挂住那斜阳。

张生的马慢慢地走我和车紧紧地跟随,刚刚结束了相思之苦,却又早开始了别离之愁。听他说“要走了”,人顿时消瘦下来;远远地望见十里长亭,人更消瘦了:这离愁别恨有谁能理解?

(红娘说)姐姐今天怎么不打扮?

(莺莺说)你哪里知道我的心里呵!(莺莺唱)

中国历史故事-《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的创作来源 王实甫的词曲代表

中国历史故事-《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的创作来源 王实甫的词曲代表

中国历史故事-《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的创作来源王实甫的词

曲代表

王实甫生活年代大约在1260年到1336年,是元朝著名的戏曲作家。

王实甫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为世代官宦世家出生,从祖父到其父亲都在朝为官,特别是他父亲王逖勋跟随成吉思汗西征,立下累累军功,曾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太原郡侯等职。当然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就已经发迹了,然后迁居到大都,所以王实甫是在大都出生的。

作为元朝著名的戏曲家,王实甫和另一位戏曲名家作者关汉卿齐名,留下了《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贩茶船》、《芙蓉亭》等杂剧约十四种。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西厢记》讲述的是普通书生张生与崔相国之女崔莺莺在寺庙中相遇相知进而相爱,随后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得以圆满结合的故事。这部杂剧故事恢弘,人物形象丰满,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王实甫所作的《西厢记》,突破了老套的“才子佳人”和“夫贵妻荣”的婚姻模式,恋爱模式,彻底否定封建传统的联姻方式,强调的是爱情自由和婚姻自由。在他的戏剧中,爱情被放置在功名利禄之上,青年男女的恋爱和婚姻也不强调门当户对,而是完全从爱情角度出发,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他明确的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有极高的思想觉悟。

《西厢记》并不是王实甫原创,其在最早的故事来源,是唐朝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后来又有了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以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为基础改编而成的,其故事情节与董解元的《西厢记》香相差无几,但是在人物性格和戏剧冲突,故事发展等各个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特别是在思想层面上,他明确表达对封建婚姻制度和等级制度的反对,强调青年男女的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绝对是一个大大的进步。所以元末明初贾仲明说王实甫:“作词章,风韵羡,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元代戏曲家王实甫生平简介

元代戏曲家王实甫生平简介

元代戏曲家王实甫生平简介

王实甫简介

王实甫,名信德,生于1260年,卒于1336年,元代大都人,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人。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齐名,其最著名的剧作是《西厢记》,流传到今天的杂剧一共有十三种,王实甫很好的继承了唐诗宋词的精美语言艺术,同时也吸收了元代的口头语言,创造了璀璨的元曲词汇,堪称是我国戏曲史上最杰出的“文采派〞代表人物。

王实甫是一位著名的剧作家,其代表作是《西厢记》,在《西厢记》中王实甫生动的刻画了崔莺莺、张生和红娘,特别是红娘堪称是女中豪杰。这部戏是从唐代元稹所著的传奇小说《莺莺传》、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两部作品改编而来的,特别是故事情节与《西厢记诸宫调》情节变化不多,只是在戏剧冲突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更加的成功。成为后世交口称赞的一部佳作。

王实甫不仅仅在杂剧上具有非常高的成就,而且还有为数不少的散曲流传下来,无论是杂剧还是散曲王实甫都具有非常高的成就,作品不仅仅语言生动活泼,具有非常高的美感,而且思想也非常的积极向上,具有反封建礼教的先进性,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是具有非常浓烈的进步的思想价值的。王实甫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堪称是当时的楷模。

王实甫生平艺术成就

王实甫是元代的戏剧作家,堪称是一代大家,写出了诸如《西厢记》这样脍炙人口的作品,王实甫生命艺术成就也就可想一斑了。王实甫在流传到今天的作品不是很多,但是从王实甫流传到今天的作品来看,王实甫堪称一代文豪,王实甫生命艺术成就是相当高的,下面我们就从《西厢记》来分析一下王实甫生平艺术成就。

首先从剧情来看,王实甫《西厢记》是一部对抗封建礼教,崇尚真挚的爱情的戏剧,在这部戏中最为推崇的是真挚的爱情,其余都在其次,就连求取功名也放在了真挚的感情之后,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爱情至上的张生形象,也可以看到背叛封建家教积极追求真感情的崔莺莺的形象,更是可以看到一位不受任何礼教束缚,自由自在,任性而为的小红娘的形象,特别是对小红娘的

王实甫的代表作

王实甫的代表作

一、王实甫的代表作是——《西厢记》。

二、作品简介: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北西厢”,元代中国戏曲剧本,王实甫撰。

《西厢记》中无不体现出素朴之美、追求自由的思想,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在经典古代名著《红楼梦》中,也提到过此书。

三、故事起源:

沁园景区的东北角,原是沁水公主的烟粉作坊,前边有一片斑竹林,当地人叫做竹马林。

据说唐朝晚期,大诗人元稹,出生在河内县清化镇的赵后村,赵后村的邻村是崔庄村,崔庄里有一女崔小迎,两人从小一起玩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元稹八岁时父亲逝世,小迎一家更把他当亲人看待。小迎十岁那年,父亲去烟粉作坊做工,举家搬迁。于是便跟随小迎的父亲一起前往。两人经常在斑竹林里逗耍,过家家,拜天地,称公道婆,并在沁园内结识了很多文人过客,如著名的文学家令狐楚,韩愈,白居易,李绛等。受其熏陶,学习诗文,15岁就已明两经擢第。小迎也长得如出水芙蓉,美丽超群,两人私定终生。元贞十七年春,元稹赴考从政,后深受当时太子少保韦夏卿赏识,权势之下与韦夏卿之女韦丛婚配。从此一生再也未见小迎一面,其妻早逝后,曾多次回家寻找,却杳无音讯。

元稹曾作《莺莺传》,其中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而作者却以借张生之口,

反诬莺莺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甚至以“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美化张生无耻的行径,故有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其文比其人,元稹诸如此类言语,甚为后人诟病。

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

作品风格
他的作品具有豪放中显其飘逸、沉郁中见通脱之风 格。 马致远杂剧的语言清丽,善于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 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曲文充满强烈的抒情 性和主观性。 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声 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 词采清朗俊雅,而不浓艳,《太和正音谱》评为「马 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 福两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皆瘖之意。又若神凤飞 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

作品风格
他的剧目主要两个主题,一个是青年男女的
爱情故事,另一个是历史题材故事。这说明, 在选择主题方面,他不像关汉卿敢于面对现 实,揭露现实,他的剧目主题离现实较远。 他写剧本,大多是艺术的需要,而不是政治 的需要。
2015-7-22
17

以描写青年男女爱情故事为主题的剧本中, 《迷青琐倩女离魂》是他的代表作(附图即为 此作)。剧本以唐朝陈玄祐的《离魂记》小说 为素材,其大致情节是:秀才王文举与倩女指 腹为 婚,王文举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有 悔约的打算,借口只有王文举得了进士之后才 能成婚,想赖掉这门婚事。不料倩女却十分忠 实于爱情,就在王文举赴京应试,与倩女柳亭 相别之后,由于思念王文举,倩女的魂魄便离 了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奔赴京城。而王文举 却不知是倩女的魂魄与他在一起,还以为倩女 本人同他一起赴京。因此,当他状元及第三年 后,准备从京城启程赴官,顺便打道去探望岳 母,便先修书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王文举偕 同倩女魂魄来到了倩女身边,魂魄与身体又合 一,一对恩爱夫妻得到团圆。

古代文学常识 6、元

古代文学常识    6、元
古代文学常识
6、元代
元代是北方少数名族建立的政权,元代文学受此影响, 杂剧和散曲成为元代文学的代表,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 作,对中国戏剧和诗歌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1271-1368
大都
北京
铁木真 于公元 1206年 建国; 公元 1271年 忽必烈 定国号 为元, 1279年 灭南宋
作 者
关汉卿 (1219-1301年),元代杂剧奠基人,元代戏剧作 家,“元曲四大家”之首。晚号已斋(一说名一 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 其籍贯还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 省安国市)人等说,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 为“元曲四大家”。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 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为他所作,无定论。 最著名的是《窦娥冤》。
虞集 (127Baidu Nhomakorabea年3月21日-1348年6月20日),字伯生,号道园, 世称邵庵先生。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少受家学,尝 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历 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 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领修《经世大典》, 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虞集素负文名, 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 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
白朴 (1226-约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 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也有资料显示 可能是山西曲沃县,在河曲县为他修有白朴塔。后徙 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 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 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另有一说为关汉卿、 马致远、王实甫、白朴 )。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 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 墙记》等。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当代著名作家有哪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元曲四大家,一般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不是关汉卿写的)和《杀狗记》。

我国戏曲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到宋金时期渐趋成熟,元代杂剧兴盛,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八十余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杂剧创作成就,因此后人称他们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关汉卿(生卒年不详),元代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晚号已斋(一说名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其籍贯还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人等说,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种,现存16种,另有五种是否为他所作,无定论。

最著名的是《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他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家圣人”,西方称之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长亭送别》王实甫书写离别之情的古诗赏析

《长亭送别》王实甫书写离别之情的古诗赏析

《长亭送别》王实甫书写离别之情的古诗赏析

王实甫(1260年-1336年)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与关汉卿齐名,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所以接下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王实甫写的诗词。

【长亭送别】

元代:王实甫

(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科)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一般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元曲四大悲

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

氏孤儿》。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

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不是关汉卿写的和《杀狗记》。

我国戏曲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到宋金时期渐趋成熟,元代杂剧兴盛,成

为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八十余人,关汉卿、白朴、

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杂剧创作成就,因

此后人称他们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生卒年不详,元代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晚号已斋一说名一斋、

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其籍贯还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国

县人等说,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种,现存16种,另有五种是否为他所作,无定论。

最著名的是《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单刀会》、《单鞭夺槊》、

《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他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

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家圣人”,西方称之为“东

方的莎士比亚”。

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

语文版元曲五首完整版

语文版元曲五首完整版

(2)外乐番曲的传入
金、元时期,战乱频仍,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粗犷豪放的游牧民族歌曲和新乐器也随之传入。 由于旧词不能合奏新曲,再以乐器不同,音调 节拍各异,旧调又不能合演,于是乃有制作新 声新词的必要。散曲的产生,正是迎合民间歌 咏的需要,才应运而生。如元人周德清《中原 音韵》所记“者剌古”“唐古歹”正是北方少 数民族乐曲。
下阕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 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文句点化自李清照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和江淹“黯然 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此处不避重复,化熟为生, 化俗为雅。“怕”意为担心天黑,暗含相思之苦, “又”表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在相思中度过了一 个又一个黄昏。“新啼痕”“旧啼痕”,表明整日 以泪洗面,着一“压”字,更是写绝了凄苦。“断 肠人忆断肠人”指明双方的相思之苦,可谓“一种 相思,两处闲愁”;与柳永“想佳人、妆楼颙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 愁”有异曲同工之妙。反复的使用,强化了主人公 的愁绪。
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 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 语言,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文采璀璨 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 代表。
1.本曲由“十二月”“尧民歌”两支曲子构成,请 说明两支曲子在内容上如何实现既各有侧重又和谐 统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实甫和西厢记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谁不为这华彩的词章而拍案叫绝?写出这样走心的词句的就是出生于咱们定州的元代作曲家王实甫。王实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最为擅长的就是杂剧和散曲:王实甫所作杂剧中名目可考的有14种。今存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大王歌舞丽春堂》《韩采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还有少量散曲流传:有小令1首,套曲3种(其中有一残套),散见于《中原音韵》、《雍熙乐府》、《北宫词纪》和《九宫大成》等书中。

《西厢记》杂剧在元代出现,照亮了封建时代昏沉的夜空。明贾仲明增补《录鬼簿》,有《凌波仙》词吊王实甫:“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颩颩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风月营”、“莺花寨”、“翠红乡”,都代指元代官妓聚居的教坊、行院或上演杂剧的勾栏。显然,王实甫是熟悉这些官妓生活的,因此擅长于写“儿女风情”一类的戏。

在王实甫笔下,张生、莺莺固然是才子佳人,但才与貌并非是他们结合的唯一纽带。王实甫强调,这一对青年一见钟情,“情”一发难收,受到封建家长的阻梗,他们便做出冲破礼教樊篱的举动。对真挚的爱情,王实甫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它纯洁无邪,不必涂上“合礼”、“报恩”之类保护色。如在第五本第四折的〔清江引〕一曲中,他鲜明的提出:“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他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只要男女间彼此“有情”,就应让他们同偕白首;而一切阻挠有情成为眷属的行为、制度,则应受到鞭挞。

而他这种思想的产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从宋入元,社会思潮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越来越松弛无力;另

一方面,在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的情况下,尊重个人意愿、感情乃至欲望,开始成为人们自觉的要求。在文学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强调“情”的自主,是进步潮流对封建伦理、封建礼教猛烈冲击的表现。市井勾栏,民众聚集,书会才人和艺人在这里编演大量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有些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就鲜明地把“有情”视为理想,像关汉卿在《拜月亭》中提出:“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白朴在《墙头马上》中提出:“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这一声声呐喊,反映了人们希望“情”得到满足和尊重的意愿,是进步思想潮流在剧坛中激起的朵朵浪花。

王实甫对“情”的关注,比关汉卿、白朴更进一步。因为关、白的良好祝愿,还是针对已婚的夫妇而言,而王实甫所祝的“有情人”,则包括那些未经家长认可自行恋爱私订婚姻的青年。他希望所有恋人能够如愿以偿,等于不把“父母之命,媒约之言”放在眼内,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大胆挑战。

在王实甫以前,谁也没有像他那样响亮、明确地提出“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西厢记》的出现,也对后世的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象《牡丹亭》《红楼梦》等作品均从中得到了有益的启示。自它问世以来,就得到戏剧家、评论家的高度赞赏。明人都穆说“北词以《西厢记》为首”(《南濠诗话》),王世贞称《西厢记》为北曲的压卷之作,王骥德认为杂剧南戏之中“法与词两善其极,唯实甫《西厢》可当之”,称为“千古绝技”(《曲律》)。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在《焚书》中,对《西厢记》出神入化的艺术技巧发出由衷赞叹;清代戏曲家李渔更下了这样一个结论:“自由《西厢》而迄于今,四百余载,推《西厢》为填词第一者,不知几千万。”(《闲情偶寄》)

对戏剧创作,《西厢记》也显示出超凡的影响。他开创的青年男女密约幽期,反抗家长专制,最后走向喜剧大团圆结局的模式,形成后世的一个基本套路。明清以来,以爱情为题材的戏剧受其影响,几乎是普遍的现象,即使爱情小说,如《红楼梦》也都不同程度地留有《西厢记》的某些印记,至于

其他遍及天下的言情小说,受其才子佳人恋爱格局的影响,更是不胜枚举。有人甚至依样画葫芦地模仿其文辞,套袭其情节,像元代的《东墙记》、《 zhou四声梅香》,简直像《西厢记》的翻版;《倩女离魂》写折柳亭送别,也因袭《西厢记》长亭送别的场景。有些作家则善于从《西厢记》中汲取营养,像汤显祖的《牡丹亭》,孟称舜的《娇红记》,曹雪芹的《红楼梦》,都在继承《西厢记》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基础上,发展创造,从而取得了新的成就。

作为剧本,《西厢记》杂剧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在元代就被誉为:“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她诞生七百年来,被全国多个剧种演唱至今,久演不衰。《西厢记》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自19世纪末开始,《西厢记》就被翻译成拉丁文和英文,虽然是零折翻译,但毕竟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迄今为止,已经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在各国出现。可见,《西厢记》已经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用一位日本汉学家的话说,它已“成为世界戏剧史上的伟大文学作品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