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
元代戏曲作家王实甫生平简介
元代戏曲作家王实甫生平简介王实甫(约1260-1316年),名德信。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元代戏曲作家王实甫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王实甫简介王实甫,名信德,生于1260年,卒于1336年,元代大都人,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人。
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齐名,其最著名的剧作是《西厢记》,流传到今天的杂剧一共有十三种,王实甫很好的继承了唐诗宋词的精美语言艺术,同时也吸收了元代的口头语言,创造了璀璨的元曲词汇,堪称是我国戏曲史上最杰出的“文采派”代表人物。
王实甫简介:王实甫是一位著名的剧作家,其代表作是《西厢记》,在《西厢记》中王实甫生动的刻画了崔莺莺、张生和红娘,特别是红娘堪称是女中豪杰。
这部戏是从唐代元稹所著的传奇小说《莺莺传》、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两部作品改编而来的,特别是故事情节与《西厢记诸宫调》情节变化不多,只是在戏剧冲突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更加的成功。
成为后世交口称赞的一部佳作。
王实甫不仅仅在杂剧上具有非常高的成就,而且还有为数不少的散曲流传下来,无论是杂剧还是散曲王实甫都具有非常高的成就,作品不仅仅语言生动活泼,具有非常高的美感,而且思想也非常的积极向上,具有反封建礼教的先进性,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是具有非常浓烈的进步的思想价值的。
王实甫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堪称是当时的楷模。
通过王实甫简介可以看到一位思想先进,具有非常高的才华的剧作家的形象,王实甫的作品能够流传下来正是其作品非凡的艺术价值的体现。
王实甫代表作王实甫是元代著名的剧作家,是与元曲四大家之首的关汉卿齐名的剧作家,王实甫流传至今的剧作不是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西厢记》,王实甫的这部《西厢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高的,王实甫更是因为这一剧作而蜚声海内外,不仅仅中国人民喜欢《西厢记》,《西厢记》被翻译成为多国文字也得到了外国人的喜爱。
文学考研 “花间美人”——王实甫
“花间美人”——王实甫王实甫(1234-1294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
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
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作品散曲《山坡羊·春睡》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香闺一觉伤春睡。
柳花飞,小琼姬,一片声雪下呈祥瑞。
把团圆梦儿生唤起。
谁,不做美?呸,却是你!《正宫·端正好·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正宫·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迟迟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越调·斗鹌鹑》玉宇无尘,银河泻影。
月色横空,花阴满庭。
罗袂生寒,芳心自警。
侧着耳朵儿听,蹑着脚步儿行。
悄悄冥冥,潜潜等等。
闲对着绿树青山,消遣我烦心倦目。
潜入那水国渔乡,早跳出龙潭虎窟。
披着领箬笠蓑衣,堤防他斜风细雨。
长则是琴一张酒一壶。
自饮自斟,自歌自舞。
《越调·小桃红》水声山色两模糊,闲看云来去。
则我怨结愁肠对谁诉?自踌躇,想这场烦恼都也由咱取。
感今怀古,旧荣新辱,都装入酒葫芦。
《越调·紫花儿序》也不学刘伶荷锸,也不学屈子投江,且做个范蠡归湖。
绕一滩红蓼,过两岸青蒲。
中国知识大全之 元代四大戏剧
【元代四大戏剧】
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关汉卿《窦娥冤》: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
作品在艺术上,体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
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超现实的情节,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王实甫《西厢记》:
这个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
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
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
从此,我们有了一个熟悉的人物,红娘。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汤显祖《牡丹亭》: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
《牡丹亭还魂记》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作者热情奔放地赋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
杜丽娘经历了现实、梦幻与幽冥三个境界,这显然是作者幻想的产物。
洪升《长生殿》: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
虽然该剧讲述的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但《长生殿》中又加插了很多历史事件和反映百姓疾苦的内容,比如唐明皇为了让杨贵妃吃到新鲜荔枝,让人快马兼程,将刚刚采摘下来的荔枝从海南运到数千里外的长安。
沿途大片农田被马蹄踩坏,百姓的心血付诸东流,还有的百姓因躲闪不及,惨死在马蹄下。
这些在与唐明皇和杨贵妃穷奢极欲的生活对比下,极具现实意义和讽刺意义。
中国历史故事-元曲四大家为什么没有王实甫?王实甫的代表作有哪些?
中国历史故事-元曲四大家为什么没有王实甫?王实甫的代表作有哪些?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代及造旨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
关汉卿一空倚傍,字筹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元曲四大家,指的的是元朝四位著名的戏曲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这四位代表了元曲不同时期和不同流派的创作成就。
关汉卿,生于公元1219年,去世于公元1301年,号已斋、已斋叟。
为“元曲四大家”之首,号称元代杂剧奠基人,留有《窦娥冤》、《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著作存世,其中最为著名的为《窦娥冤》。
关汉卿有散曲小令四十多首,套数十多首,被誉为“曲圣”。
关汉卿自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马致远,生于公元1250年,去世于公元1324年,字千里,号东篱,有“马神仙”的美誉。
其杂剧留有十五种,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西华山陈抟高卧》存世。
马致远有“曲状元”的美称,留小令104首,套数17套。
郑光祖,生于公元1264年,字德辉,平阳襄陵人,为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
其人在当时十分出名,号称“名闻天下,声振闺阁”。
所留杂剧十八种,有《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存世,其中最著名的为《倩女离魂》。
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白朴,生存年代大约在1226年到1306年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又《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著作存世。
王实甫同样是元朝著名的戏曲家,且其《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十分的出名。
而除了《西厢记》之外,另有《丽春堂》、《破窑记》、《贩茶船》、《芙蓉亭》等杂剧约十四种存世。
元朝人名补录
元朝人名补录
元朝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以下是部分著名人物:
1. 忽必烈: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帝国的可汗,监国托雷的第四子。
2. 耶律楚材:元朝时期的政治家,辽朝东丹王耶律倍的八世孙,金朝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
3. 关汉卿:元杂剧的奠基人,被誉为“曲圣”,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4. 马致远: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和“曲状元”,与关汉卿齐名。
5. 王实甫: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被誉为“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如需获取更具体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历史资料或咨询历史专家。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合称为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
简介:《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今河北保定定兴县人。
他一生写作了14部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是他的代表作。
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拜月亭:写王瑞兰和蒋世隆于患难中相遇,由相识而定婚。
瑞兰父强行拆散了这对新婚三月的夫妻。
瑞兰回家后,私下怨父思夫,但却有口难言,只有在夜晚独自对月祷告,一愿父改意,二愿夫平安。
作品歌颂了青年人忠贞的爱情,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进行了批判。
《拜月亭》元·关汉卿作。
共四折一楔子。
剧情是:战乱逃亡之中,王瑞兰与母亲失散,书生蒋世隆也与妹瑞莲失散。
世隆与瑞兰相遇,共同逃难中产生感情,私下结为夫妇的故事,《拜月亭》全名《闺怨佳人拜月亭》,有《元刻古今杂剧三十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墙头马上:写总管李世隆之女李千金与尚书裴行俭之子裴少俊相爱的故事。
二人私自结合、生子,在后花园匿居七年。
后被裴父裴尚书发觉,被迫离散。
后裴少俊赴考得官,裴父向李赔礼。
裴、李终于团圆。
此剧通过强烈的戏剧冲突,塑造了一个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极有个性的妇女形象,表达了要求婚姻自主的民主思想的倾向。
元朝白朴所著的《墙头马上》,是一部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爱情戏。
属于杂曲之中的言情。
此剧的素材,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
白诗记述一个婚姻悲剧故事:一个女子爱上了一位男子,同居了五六年,但被家长认为"聘则为妻奔则妾",逐出家门。
在"始乱终弃"的社会风气中,白居易对这不幸的女子给予同情,并对世人提出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的告诫。
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但历史上还有部分人认为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和白朴。
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
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元代钟嗣成的《录魂簿》把关汉卿列为杂剧作家之首,贾仲明称关汉卿是:“驱梨圆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
”但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却首推马致远,以为“宜列群英之上”,而以关汉卿为“可上可下之才”。
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
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
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
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明代前期以后,又有盛赞郑光祖而贬低其余三家的,如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说:“马之辞老健而乏滋媚,关之辞激励而少蕴籍,白颇简淡,所欠者俊语,当以郑为第一。
”清人王激烈《曲谈》中则认为“关、白、马、郑诸家”。
据文学戏剧界的学者考证,郑光祖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慑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马致远生于公元1250年,约卒于公元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
大都(今北京)人。
马致远以字行于世,名不详。
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
有描述王昭君传说的《汉宫秋》以及《任风子》等。
《汉宫秋》被后人称做元曲的最佳杰作。
作品收入《东篱乐府》。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著录,白朴写过15种剧本,这15种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唐明皇游月宫》、《韩翠颦御水流红叶》、《薛琼夕月夜银筝怨》、《汉高祖斩白蛇》、《苏小小月夜钱塘梦》、《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庄王夜宴绝缨会》、《崔护谒浆》、《高祖归庄》、《鸳鸯间墙头马上》、《秋江风月凤凰船》、《萧翼智赚兰亭记》、《阎师道赶江江》。
王实甫的《西厢记》
当然,莺莺之所以这样做,从根本上说,仍然是为了实现追求爱情的目 标。正因为对爱情十分看重,她才如此小心谨慎,如此费尽心机。而当她大 胆地迈出以“情”反“礼”的关键一步,与张生私下结合之后,她爱得是那 样执著,那样深沉,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夫人却逼张生进京赶考,莺莺感情 上遭受的痛苦便是可想而知的了。请看第四本第三折(俗称《哭宴》)中莺 莺的唱词:
在佛殿上,莺莺偶然遇到了风流 俊雅的张生,她分明觉察到一个陌生 的男子注视着自己,却仍然“亸着香 肩,只 将 花 笑 拈”,并 对 红 娘 念 出 “寂 寂 僧 房 人 不 到,满 阶 苔 衬 落 花 红”的诗句,使张生觉得她“恰便似 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 为之心醉神迷。当红娘提醒“那壁有 人,咱家去来”时,莺莺的动作是: “回顾——觑末(张生)——下。” 这“临去秋波那一转”,使得张生如 醉如痴,连说“休道是小生,便是铁 石人也意惹情牵”。可以说,这爱情 的种子,正是莺莺自己播下的。
1
王实甫的《西厢记》
(二)《西厢记》故事的来源与演变
《西 厢 记》故 事,来 源 于 唐 元 稹 传 奇《莺 莺 传》。在 这 部 作 品 中,张 生 曾 经 热 恋 莺 莺,而 作 者 的 文 笔 也 委 婉 动 人,颇 有 情 致。但 故 事 的 结 局 是 张 生 为 追 求 功 名,终 于 抛 弃 恋 人,并 且 称 之 为“不 妖 其 身,必 妖 于 人”的“尤 物”,而 自 己 却 博 得 了 一 个“善 补 过 者”的 名 声。这 一 结 局,为 有 识 者 所 不 满, 正 如 鲁 迅 所 批 评 :“篇 末 文 过 饰 非,遂 堕 恶 趣。”(《中 国 小 说 史 略》)。
戏曲家王实甫是谁
戏曲家王实甫是谁王实甫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是著名戏剧西厢记的作者。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戏曲家王实甫,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实甫,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实甫为其字,定兴(今定兴县)人。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
《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
另有《芙蓉亭》、《贩茶船》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王实甫的生平简介王实甫生于1260年,卒于1336年,名为信德,生活在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祖籍河北定兴县究室村,是元代著名的剧作家,其代表作有《西厢记》等,在元代是与大戏剧家关汉卿齐名的杂剧作家,王实甫生平资料非常的少,因为剧作家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并不高贵的职业。
王实甫的父亲曾经在朝廷为官,并且曾经跟随着成吉思汗在西域作战,官至通议大夫、礼部尚书、太原郡侯。
据说王实甫的母亲是一位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噜浑氏,也就是今天的回族人,所以说王实甫是一个混血儿。
实际上是出身官宦之家。
据说王实甫自己也曾经做过官,以县官入仕,后提升为陕西行台监察御史。
但总因“与台臣议不合,40岁即弃官不复仕。
”从这一记载可以看到王实甫40岁就当了省级领导干部,本来应该是前途无量的,但是后来却弃官不仕。
从此之后一头扎进勾栏之中。
王实甫的儿子也是一位政府高官,史书记载“以宿卫入仕,官至中书左丞、中书参知政事,地位显赫。
”儿子对自己的父亲弃官不做,流连于勾栏场所也非常的不满,但是却无可奈何。
王实甫一头扎进了元杂剧的创作之中,可以说是乐此不疲。
王实甫的历史评价王实甫是元代的著名剧作家,称得上是与当时的剧作家关汉卿齐名,王实甫的剧作流传下来的不是很多,但是艺术成就却是非常高的,一部王实甫代表作《西厢记》足以奠定王实甫在剧作方面的地位,对王实甫的评价是如何的呢?首先王实甫是一位成功的剧作家,再者王实甫是一位反封建礼教的斗士,同时王实甫还是一位至情至性的人。
王实甫是一位成功的剧作家,我想这一评价恐怕是任何人都不会反对的,王实甫流传至今的剧作有十三种,这十三种剧作都堪称是精品,特别是一部《西厢记》更是广为传唱,甚至是被翻译成为了多国文字在世界上传唱,至今在国内《西厢记》被多个剧种所演绎,可见其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历史故事-《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的创作来源 王实甫的词曲代表
中国历史故事-《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的创作来源王实甫的词曲代表王实甫生活年代大约在1260年到1336年,是元朝著名的戏曲作家。
王实甫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为世代官宦世家出生,从祖父到其父亲都在朝为官,特别是他父亲王逖勋跟随成吉思汗西征,立下累累军功,曾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太原郡侯等职。
当然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就已经发迹了,然后迁居到大都,所以王实甫是在大都出生的。
作为元朝著名的戏曲家,王实甫和另一位戏曲名家作者关汉卿齐名,留下了《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贩茶船》、《芙蓉亭》等杂剧约十四种。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西厢记》讲述的是普通书生张生与崔相国之女崔莺莺在寺庙中相遇相知进而相爱,随后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得以圆满结合的故事。
这部杂剧故事恢弘,人物形象丰满,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王实甫所作的《西厢记》,突破了老套的“才子佳人”和“夫贵妻荣”的婚姻模式,恋爱模式,彻底否定封建传统的联姻方式,强调的是爱情自由和婚姻自由。
在他的戏剧中,爱情被放置在功名利禄之上,青年男女的恋爱和婚姻也不强调门当户对,而是完全从爱情角度出发,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他明确的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有极高的思想觉悟。
《西厢记》并不是王实甫原创,其在最早的故事来源,是唐朝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后来又有了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以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为基础改编而成的,其故事情节与董解元的《西厢记》香相差无几,但是在人物性格和戏剧冲突,故事发展等各个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特别是在思想层面上,他明确表达对封建婚姻制度和等级制度的反对,强调青年男女的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绝对是一个大大的进步。
所以元末明初贾仲明说王实甫:“作词章,风韵羡,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关汉卿和王实甫是我国古代戏剧峰顶上肩并肩的巨人
关汉卿和王实甫是我国古代戏剧峰顶上肩并肩的巨人关汉卿和王实甫两人好比诗坛李杜、文苑韩柳,他们是我国古代戏剧峰顶上肩并肩的巨人。
关汉卿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姓名香四大神州,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
王实甫和关汉卿一样,“士林中等辈伏低”(贾仲明挽词),也是一位剧坛的领袖人物;《录鬼簿》说他“名德信,大都人”作剧十四种,今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三种和《韩采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二种残曲以及一二小令。
其中以《西厢记》最为杰出可以说,共处一个相同的时代,都是元代前期杂剧作家,又都是剧坛的领袖人物,这是关、王的相似之处。
《西厢记》人物剧照关、王来自社会下层,对百姓的疾苦有真切的体会,这也是他们的共同点。
关汉卿是一个“躬践排场,面敷粉墨,……偶倡优而不辞”(减晋叔《元曲选序》)的书会才人;由于史料的极端缺乏,除《录鬼簿》的零星记载外,我们对王实甫的生平知之甚少,只能就其作品进行一些推测。
《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末尾【鸳鸯煞】曲云:柳丝长咫尺情牵惹,水声幽仿佛人鸣咽。
斜月残灯,半明半灭。
唱道是旧恨连绵,新愁郁结;别恨离愁,满肺腑难淘泻。
除纸笔代喉舌,千种相思对谁说?《西厢记》人物剧照《西厢记》每一本戏末尾一曲,由场上说唱者司唱,作为与下一本之间的连接(因为古代戏曲演出没有下幕)这虽是沿袭金院本的旧例(见《西河词话》),但这支【鸳鸯煞】的曲子,“除纸笔代喉舌”云云,显然是作者口吻,可以想见王实甫胸中郁结、别有块垒的坎坷人生;结合他在《破窑记》剧中所流露出来的“世间人休把儒相弃,守寒窗终有峥嵘日”的感叹,和他通过红娘之口理直气壮地为“寒门”“穷民”争气看来,王实甫可能就是一个沉郁下僚的儒士“穷民”,这和关汉卿通过窦娥发出的“人命关天关地”的呼吁是一样的。
他们两人的身份境遇,谅必是比较接近下层人民的。
王实甫和关汉卿有许多不同点,首先表现在剧作题材的选择上,关汉卿一生写了约六十种杂剧,他一不写神仙道化,二不写隐居乐道,除此之外,剧作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形式多种多样,如公案戏、历史戏、风情戏以及悲剧、喜剧、正剧等均有杰作,尤其是描写下层妇女的戏曲,成就更为突出。
王实甫与《西厢记》2
《王西厢》对《董西厢》的继承与发
展
1.删减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至解围的情节.将此改成两折戏, 既减了累赘,而且将孙飞虎虚写,更多着墨于老夫人,莺莺的策 划.
2.董为了迎合小市民的庸俗口味,有很多色情描写.王虽然也 受其影响,但成分大为减略.
3.王在刻画人物时更注重身份.如<<董西厢>>
“传简”一段,写莺莺见信后搬梳妆台砸红娘,这个细节不符合 一个知书达理,大家闺秀的身份.而在<<王西厢>>中,莺莺见信 发怒,说道:”要告过老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半截来.”这里明 显有威吓,试探的成分,所以事到后来她说”我逗你耍来.”这就 符合莺莺小心谨慎,生怕泄露春光的深闺少女的情状.还比如 在”赖简”后,张生在花园受到莺莺的一顿抢白后居然要与红 娘做暂时夫妻,对于这一有损形象的败笔,<<王西厢>>将此删 除.
红娘形象光彩夺目之处,主要体现在“拷红” 一折,她与老夫人之间的正面冲突之中,被 塑造成为反封建礼教的果敢斗士。
圣药王]他每不识忧,不识愁,一双心意两下投。夫人得好休, 便好休,这其间何必苦追求?常言道“女大不中留”。
[夫人云]这端事都是你个贱人。[红云]非是张生小姐红娘之罪, 乃夫人之过也。[夫人云]这贱人倒指下我来,怎么是我之过? [红云]信者人之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囗, 小车无(车兀),其何以行之哉?”当日军围普救,夫人所
《长亭送别》剧情分析
〔端正好〕前四句每一句描写的秋天的一个景物。 这些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所造成的气氛。正好 衬托出莺莺为离愁别恨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接下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两句, 是莺莺的自问和自答:是什么在一夜之间把这一片 树林染红了呢?都是离别之人的伤心泪水!秋天的 树叶变红本来是大自然的客观现象,与人的主观感 情毫无关系,眼泪也不能把树叶染红,但是在为离 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这一片树 林似乎为她的离情感动得似乎完全变成了血红颜色 了。这一段曲子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具有浓郁的 诗情画意。
名词解释2
名词解释2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合称为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写相府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遇书生张生,二人一见倾心。
适遇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崔母声言能解兵围者即以莺莺许之。
张生仗义相救,计退贼军。
事后崔母嫌张生出身寒苦,弃约赖婚。
在侍女红娘的热情帮助下,张生和莺莺私下结合。
在既成事实面前,崔母虽无可奈何,却又强迫张生上京应试。
其后,崔莺莺原所许配的郑尚书之子郑恒又从中破坏,崔母又乘机反悔。
经过张生和莺莺的共同努力,战胜了一切阻挠,有情人终成眷属。
剧本歌颂了青年男女对旧礼教的叛逆精神,塑造了张生、莺莺、红娘等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
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
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拜月亭》写王瑞兰和蒋世隆于患难中相遇,由相识而定婚。
瑞兰父强行拆散了这对新婚三月的夫妻。
瑞兰回家后,私下怨父思夫,但却有口难言,只有在夜晚独自对月祷告,一愿父改意,二愿夫平安。
作品歌颂了青年人忠贞的爱情,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进行了批判。
《拜月亭》元·关汉卿作。
共四折一楔子。
剧情是:战乱逃亡之中,王瑞兰与母亲失散,书生蒋世隆也与妹瑞莲失散。
世隆与瑞兰相遇,共同逃难中产生感情,私下结为夫妇的故事,《拜月亭》全名《闺怨佳人拜月亭》,有《元刻古今杂剧三十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墙头马上》写总管李世隆之女李千金与尚书裴行俭之子裴少俊相爱的故事。
二人私自结合、生子,在后花园匿居七年。
后被裴父裴尚书发觉,被迫离散。
后裴少俊赴考得官,裴父向李赔礼。
裴、李终于团圆。
此剧通过强烈的戏剧冲突,塑造了一个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极有个性的妇女形象,表达了要求婚姻自主的民主思想的倾向。
元朝白朴所著的《墙头马上》,是一部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爱情戏。
王实甫 《西厢记》
第二节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1、一主一辅两条线索 主:一老夫人为一方和以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性格矛盾亦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 的矛盾。 辅:莺莺、张生、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一主一赋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着情节 的发展。 戏剧冲突是在一个奇妙的环境展开的 地点是佛寺,时间是崔氏一家扶灵归葬的几个月。人物是落魄的封建大家族崔氏老妇 人及她的女儿莺莺和莺莺身边的丫鬟红娘还有张生。在崔莺莺的父亲棺材还在佛寺里 搁着的时候,莺莺却遇见了风流才子张生,并对张生有了情意。作者把春意盎然的事 件放置在灰暗肃穆的场景中,这本身就构成了强烈的矛盾,它既是对封建礼教的无情 嘲弄,也使整个戏充满了浓厚的戏剧色彩。 莺莺和张生在佛殿中相遇,两人一下子便坠入了爱河,而莺莺和张生之间感情感情的 迅速发展,必然要和封建礼教发生冲突,必然要为“治家严肃”的老夫人所不容许。 因此红娘阻拦莺莺与张生接触。可见《西厢记》在矛盾开端,尽管内有安排老夫人和 崔、张的正面冲突,但却让我们看到,在三个年轻人一举一动的后面,处处笼罩着老 夫人的阴影,看到青年一代和封建势力的矛盾在潜行、在酝酿。
2、冲突第一次激化“赖婚” 在崔、张彼此有情却又无计可施,观众渴望知道如何进展的时候,孙飞虎事件出现了,
王实甫把它作为戏剧冲突的催化剂,使胶着的气氛陡然变化。但是,当张生计退贼兵, 本来答应婚事的老夫人突然赖婚,封建势力与青年一代的矛盾激化,剧本便出现了第一 个戏剧高潮。面对老夫人的蛮横不讲理,崔、张束手无策。但是,老夫人也自觉理亏, 她无法回答张生的责问,只好让他留在书院。这一来,双方的矛盾暂时舒缓,却又产生 新的戏剧悬念,因为,成为“兄妹”的崔、张有了接近的空间,原来负责“行监坐守” 的红娘态度的转变,使崔、张有了接近的可能。 3、矛盾的转移 莺莺、张生不甘心人有封建家长摆布,使他们合法的要求受挫,便以“非法”的行为追 求感情的满足。在这过程中,崔、张宇红娘三人之间,又出现了性格的冲突。莺莺既要 克服封建礼教长期对她的影响,更要躲开老夫人的耳目红娘。 对张生,她固然越爱越深,但要卖出“非法”接近的一步,又有许多顾忌,许多尴尬。 举动言语,常常要真真假假。在红娘,她已决心帮助小姐,却又不能明言。她既埋怨小 姐对她耍滑头,也害怕被小姐倒打一耙,因而不得小心翼翼。 在掌声,一方面执着地追求爱 王实甫的《西厢记》
元曲四大名家
元曲四大名家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但历史上还有部分人认为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和白朴。
一起了解一下吧!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救风尘》,白朴代表作是《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是《汉宫秋》,郑光祖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一、关汉卿人物简介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
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杂剧作家,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关于关汉卿的籍贯,有大都(今北京市)(《录鬼簿》)、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元史类编》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说法。
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
人物生平有关关汉卿生平的资料缺乏,只能从零星的记载中窥见其大略。
据元代后期戏曲家钟嗣成《录鬼簿》的记载,“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已斋叟”,“太医院尹”别本《录鬼簿》作“太医院户”。
关于关汉卿的籍贯,有大都(今北京市)(《录鬼簿》)、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元史类编》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说法。
查《金史》或《元史》均未见“太医院尹”的官名,而“医户”却是元代户籍之一,属太医院管辖。
因此,关汉卿很可能是属元代太医院的一个医生。
《拜月亭》中,他有一段临床诊病的描写,宛若医人声口,可以作为助证。
元末朱经《青楼集·序》载:“我皇元初并海宇,而金之遗民若杜散人、白兰谷、关已斋辈,皆不屑仕进,乃嘲弄风月,流连光景。
”杜散人即杜善夫,是由金入元的作家,白兰谷即白朴,金亡(1234)时才8岁,估计关汉卿的年代同他们接近,也是由金入元的作家,关汉卿今存〔大德歌〕10首,“大德”是元成宗的年号 (1297~1307),上距金亡已70年左右。
《长亭送别》王实甫书写离别之情的古诗赏析
《长亭送别》王实甫书写离别之情的古诗赏析王实甫(1260年-1336年)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与关汉卿齐名,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所以接下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王实甫写的诗词。
【长亭送别】元代:王实甫(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科)[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
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
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王实甫和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谁不为这华彩的词章而拍案叫绝?写出这样走心的词句的就是出生于咱们定州的元代作曲家王实甫。
王实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最为擅长的就是杂剧和散曲:王实甫所作杂剧中名目可考的有14种。
今存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大王歌舞丽春堂》《韩采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还有少量散曲流传:有小令1首,套曲3种(其中有一残套),散见于《中原音韵》、《雍熙乐府》、《北宫词纪》和《九宫大成》等书中。
《西厢记》杂剧在元代出现,照亮了封建时代昏沉的夜空。
明贾仲明增补《录鬼簿》,有《凌波仙》词吊王实甫:“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颩颩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
”“风月营”、“莺花寨”、“翠红乡”,都代指元代官妓聚居的教坊、行院或上演杂剧的勾栏。
显然,王实甫是熟悉这些官妓生活的,因此擅长于写“儿女风情”一类的戏。
在王实甫笔下,张生、莺莺固然是才子佳人,但才与貌并非是他们结合的唯一纽带。
王实甫强调,这一对青年一见钟情,“情”一发难收,受到封建家长的阻梗,他们便做出冲破礼教樊篱的举动。
对真挚的爱情,王实甫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它纯洁无邪,不必涂上“合礼”、“报恩”之类保护色。
如在第五本第四折的〔清江引〕一曲中,他鲜明的提出:“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他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只要男女间彼此“有情”,就应让他们同偕白首;而一切阻挠有情成为眷属的行为、制度,则应受到鞭挞。
而他这种思想的产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从宋入元,社会思潮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越来越松弛无力;另一方面,在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的情况下,尊重个人意愿、感情乃至欲望,开始成为人们自觉的要求。
在文学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强调“情”的自主,是进步潮流对封建伦理、封建礼教猛烈冲击的表现。
试论《西厢记》的语言艺术(1)
试论《西厢记》的语言艺术(1)[ 内容提要]元代戏剧大师王实甫的《西厢记》为了宣扬“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个主题,使用各种艺术手段,使作品形成了所谓“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它那璀灿优美的语言艺术,真可谓“天地妙文”。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戏曲“文采派”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
《西厢记》是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它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
作品里描写的崔张爱情故事简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而作品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它那璀灿优美的语言艺术,更令历代各阶层人土,包括自视甚高的历代文人墨客都为之扼腕赞叹不已。
正是因为这部作品的出现,作者王实甫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
这位来自社会平民阶层的人士与当时另一位戏曲大师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文采璀灿的元曲词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所谓“文采派”的最杰出的代表。
明朝初年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西厢记》:“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极有佳句,若玉环之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本文拟就《西厢记》里所体现出来的这种语言艺术,试为论述二三,管窥之见,浅陋在所难免。
一、《西厢记》语言艺术的丰富性大凡读过《西厢记》的人都觉得这部剧作的语言文字很美,让人有一种感觉,就好像走进一座迷人的语言艺术宝库,觉得异彩纷呈,目不暇给,如珠似玉,叹为观止。
这部剧作包涵着多种不同风格的艺术语言,而又不留雕琢痕迹地融合为一体,浑然天成。
所以,研究《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我们首先理应注意到它语言艺术的丰富性。
剧作中有雄浑豪放的曲辞:“[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这河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
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溃九州,南北串百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实甫和西厢记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谁不为这华彩的词章而拍案叫绝?写出这样走心的词句的就是出生于咱们定州的元代作曲家王实甫。
王实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最为擅长的就是杂剧和散曲:王实甫所作杂剧中名目可考的有14种。
今存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大王歌舞丽春堂》《韩采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还有少量散曲流传:有小令1首,套曲3种(其中有一残套),散见于《中原音韵》、《雍熙乐府》、《北宫词纪》和《九宫大成》等书中。
《西厢记》杂剧在元代出现,照亮了封建时代昏沉的夜空。
明贾仲明增补《录鬼簿》,有《凌波仙》词吊王实甫:“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颩颩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
”“风月营”、“莺花寨”、“翠红乡”,都代指元代官妓聚居的教坊、行院或上演杂剧的勾栏。
显然,王实甫是熟悉这些官妓生活的,因此擅长于写“儿女风情”一类的戏。
在王实甫笔下,张生、莺莺固然是才子佳人,但才与貌并非是他们结合的唯一纽带。
王实甫强调,这一对青年一见钟情,“情”一发难收,受到封建家长的阻梗,他们便做出冲破礼教樊篱的举动。
对真挚的爱情,王实甫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它纯洁无邪,不必涂上“合礼”、“报恩”之类保护色。
如在第五本第四折的〔清江引〕一曲中,他鲜明的提出:“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他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只要男女间彼此“有情”,就应让他们同偕白首;而一切阻挠有情成为眷属的行为、制度,则应受到鞭挞。
而他这种思想的产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从宋入元,社会思潮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越来越松弛无力;另
一方面,在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的情况下,尊重个人意愿、感情乃至欲望,开始成为人们自觉的要求。
在文学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强调“情”的自主,是进步潮流对封建伦理、封建礼教猛烈冲击的表现。
市井勾栏,民众聚集,书会才人和艺人在这里编演大量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
有些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就鲜明地把“有情”视为理想,像关汉卿在《拜月亭》中提出:“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白朴在《墙头马上》中提出:“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
”这一声声呐喊,反映了人们希望“情”得到满足和尊重的意愿,是进步思想潮流在剧坛中激起的朵朵浪花。
王实甫对“情”的关注,比关汉卿、白朴更进一步。
因为关、白的良好祝愿,还是针对已婚的夫妇而言,而王实甫所祝的“有情人”,则包括那些未经家长认可自行恋爱私订婚姻的青年。
他希望所有恋人能够如愿以偿,等于不把“父母之命,媒约之言”放在眼内,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大胆挑战。
在王实甫以前,谁也没有像他那样响亮、明确地提出“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
《西厢记》的出现,也对后世的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象《牡丹亭》《红楼梦》等作品均从中得到了有益的启示。
自它问世以来,就得到戏剧家、评论家的高度赞赏。
明人都穆说“北词以《西厢记》为首”(《南濠诗话》),王世贞称《西厢记》为北曲的压卷之作,王骥德认为杂剧南戏之中“法与词两善其极,唯实甫《西厢》可当之”,称为“千古绝技”(《曲律》)。
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在《焚书》中,对《西厢记》出神入化的艺术技巧发出由衷赞叹;清代戏曲家李渔更下了这样一个结论:“自由《西厢》而迄于今,四百余载,推《西厢》为填词第一者,不知几千万。
”(《闲情偶寄》)
对戏剧创作,《西厢记》也显示出超凡的影响。
他开创的青年男女密约幽期,反抗家长专制,最后走向喜剧大团圆结局的模式,形成后世的一个基本套路。
明清以来,以爱情为题材的戏剧受其影响,几乎是普遍的现象,即使爱情小说,如《红楼梦》也都不同程度地留有《西厢记》的某些印记,至于
其他遍及天下的言情小说,受其才子佳人恋爱格局的影响,更是不胜枚举。
有人甚至依样画葫芦地模仿其文辞,套袭其情节,像元代的《东墙记》、《 zhou四声梅香》,简直像《西厢记》的翻版;《倩女离魂》写折柳亭送别,也因袭《西厢记》长亭送别的场景。
有些作家则善于从《西厢记》中汲取营养,像汤显祖的《牡丹亭》,孟称舜的《娇红记》,曹雪芹的《红楼梦》,都在继承《西厢记》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基础上,发展创造,从而取得了新的成就。
作为剧本,《西厢记》杂剧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
在元代就被誉为:“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她诞生七百年来,被全国多个剧种演唱至今,久演不衰。
《西厢记》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
自19世纪末开始,《西厢记》就被翻译成拉丁文和英文,虽然是零折翻译,但毕竟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迄今为止,已经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在各国出现。
可见,《西厢记》已经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用一位日本汉学家的话说,它已“成为世界戏剧史上的伟大文学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