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古诗赏析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意:不知道从谁家传来了凄清婉转的笛声,这悠扬的笛声随着和煦的春风飞遍了整个洛阳城,在这样一个春天的夜晚,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折杨柳》,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这首诗写“乡思”。
此诗明示了诗因问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了作者是客居,“春夜”点出了季节与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断续续的笛声,此诗立即触了诗人的羁旅情怀。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呢?为什么?解析:要正确的回答此题,你就要了解“折柳”这个典故。
“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
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灞(b a`)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和送别之词。
本事从“闻折柳”的“闻”字来看“折柳”是一首曲子,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子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
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夜时,作者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笛声。
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漂泊在外,不禁更想起了思乡之情。
答案:“折柳”这支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在欣赏古典诗歌的时候,了解古典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弄清作者的思想感情按典故的来历分,用典一般可分为引用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前人语句、自然习俗等。
1)引用古典神话来表达感情常用的有“七夕”、“鹊桥”、“星桥”、“牵牛织女”等表达男女爱情的忠贞;“天娘”表示有战事;“女娲补天”比喻有奇才异能之士;“化鹤”、“归鹤”表示人生变化和人事变迁;“烂柯”表示离家日久,时光易逝,世事变迁,人物非昔的情景;“桂魄”、“蟾桂”代称月亮;“折桂”指登科第等等。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李白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唐代: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标签初中古诗、思乡、音乐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注释洛城:今河南洛阳。
玉笛:笛子的美称。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声:声音。
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
赏析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
古诗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
古诗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春夜洛城闻笛》是唐朝文学家李白所著。
其全文古诗如下: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言】《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注释】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
玉:指玉石。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柳曲》也。
”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
柳:暗指“留”。
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翻译】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赏析】《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朝⽂学家李⽩所著。
其全⽂古诗如下: 谁家⽟笛暗飞声,散⼊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不起故园情。
【前⾔】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李⽩创作的⼀⾸七⾔绝句。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思乡。
全诗扣紧⼀个“闻”字,抒写⾃⼰闻笛的感受,合理运⽤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有余蕴,令⼈回味⽆穷。
【注释】 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笛:⽟制或锻⽟的笛⼦。
⽟:指⽟⽯。
暗飞声:声⾳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传遍。
⑷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横吹曲”调名。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笛暗飞声,散⼊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门关。
’皆⾔《折柳曲》也。
”⼀⽅⾯内容多写离情别绪,⼀⽅⾯⼜暗含⼀种习俗:⼈们临别时折柳相赠。
柳:暗指“留”。
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翻译】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笛声?融⼊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能不⽣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这⾸诗是唐⽞宗开元⼆⼗三年(735年)李⽩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客居洛城,⼤概正在客栈⾥,因偶然听到笛声⽽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诗⼈因闻笛声⽽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是深夜,诗⼈难于成寐,忽⽽传来⼏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刻触动诗⼈的羁旅情怀。
诗⼈不说闻笛,⽽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注词释义】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玉笛:精美的笛。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故园:指故乡,家乡。
【参考译文】灯火渐熄的夜晚,谁家传出嘹亮的玉笛声,笛声随着春风,飘满整个洛阳城。
这种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调,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摘要题解】这首诗当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的曲调。
此时此地听到这首曲子,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或亲人呢?从而引起思乡之情。
【文本赏析】此诗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为什么闻笛声诗人会触动乡思呢?第三句点出《折柳》曲。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所以,诗人听到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
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佳句集锦】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蜀道难》4、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把酒问月》5、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6、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原文、译文及赏析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原文、译文及赏析原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谁家的玉笛随着春风悄悄地飘荡,传入洛阳城里。
今夜里曲调时而奏起《折杨柳》,撩动了我对故乡的思念情怀。
赏析:此诗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春夜洛城闻笛原文及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原文及赏析《春夜洛城闻笛》原文及赏析春夜洛城闻笛,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该诗以洛阳城一宵春夜闻笛的场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动荡的关切和对过去荣光的回忆。
下面是《春夜洛城闻笛》的原文及赏析。
原文: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月明中。
五十弦翻塞外红,九曲黄河万里凝。
金闺谁为报相知?留滞归人无数亲。
茂陵秋雨石城晴,题处青楼夕照深。
独有宦情同此物?东门外望还无人。
赏析:《春夜洛城闻笛》一共有10句,整首诗以洛阳城一夜春光和月明为背景,描绘了洛阳城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思绪万千。
诗人首先描述洛阳城的春光明媚,才子们在月光下缓缓弹奏着五十弦琴,这既展示了洛阳的优美景色,又表达了才子们的才情。
诗句“五十弦翻塞外红”的形容词“红”通过对琴声的赞美,使人联想到了春天里大地万物的鲜艳。
接下来,诗人以黄河的形象来描绘洛阳城,诗句“九曲黄河万里凝”形象地描绘出黄河蜿蜒曲折的景象,使人们能够感受到其壮美和气势磅礴。
这些景象不仅展示出洛阳城的繁华,也表达了诗人对过去荣光的回忆。
接下来,诗人转而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离散的感伤。
诗句“金闺谁为报相知?留滞归人无数亲。
”表达了诗人对于离散的思念和对逝去亲友的寄托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动荡社会中的种种困苦和不幸。
最后两句诗,诗人以茂陵秋雨和石城晴天、青楼夕照的形象来衬托洛阳城的静谧和凄美。
同时,诗人也通过对宦情、东门外的形容,给人以思考,表达了对社会动乱和风雨之中的寄托和希望。
总之,《春夜洛城闻笛》以其细腻的描写、深刻的含义、独特的表达方式而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洛阳城的描绘,诗人以景写情,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社会动荡的关切,同时也通过对过去的回忆和离散的思念,表达了对稳定和和平的向往。
这首诗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性成为了古代文人墨客们争相吟诵的诗篇。
《春夜洛城闻笛》注释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洛阳客居时,夜晚听到笛声后产生的强烈乡愁。
诗的全文如下: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1. 洛城:指洛阳(现在的河南洛阳),表明诗人是在他乡客居。
2. 玉笛:精美的笛子,这里用来形容笛声的美妙。
3.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形容笛声悠扬,随风飘荡。
4. 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指春天的风,暗示了季节和时间背景。
5.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旧题,是一种古代的乐曲名,常被用来表达离别之情。
6. 故园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听到《折杨柳》这首曲子,引发了对家乡的深切怀念。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笛声随着春风传遍整个洛阳城的景象,而后两句则是诗人因听到笛声而想起了远方的故乡,从而抒发了深深的乡愁。
李白的这首诗以其真挚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之作。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唐诗原文白话译文及赏析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唐诗原文白话译文及赏析春夜洛城闻笛作者: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词句注释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
玉:指玉石。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柳曲》也。
”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
柳:暗指“留”。
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白话译文: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意:不知道从谁家传来了凄清婉转的笛声,这悠扬的笛声随着和煦的春风飞遍了整个洛阳城,在这样一个春天的夜晚,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折杨柳》,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这首诗写“乡思”。
此诗明示了诗因问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了作者是客居,“春夜”点出了季节与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断续续的笛声,此诗立即触了诗人的羁旅情怀。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呢?为什么?解析:要正确的回答此题,你就要了解“折柳”这个典故。
“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
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灞(ba`)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和送别之词。
本事从“闻折柳”的“闻”字来看“折柳”是一首曲子,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子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
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夜时,作者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笛声。
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漂泊在外,不禁更想起了思乡之情。
答案:“折柳”这支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在欣赏古典诗歌的时候,了解古典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弄清作者的思想感情按典故的来历分,用典一般可分为引用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前人语句、自然习俗等。
1)引用古典神话来表达感情常用的有“七夕”、“鹊桥”、“星桥”、“牵牛织女”等表达男女爱情的忠贞;“天娘”表示有战事;“女娲补天”比喻有奇才异能之士;“化鹤”、“归鹤”表示人生变化和人事变迁;“烂柯”表示离家日久,时光易逝,世事变迁,人物非昔的情景;“桂魄”、“蟾桂”代称月亮;“折桂”指登科第等等。
2)引用历史典故表达思想感情这种引用多见于咏史,怀古诗词中经常入典的历史故事有:“燕然”、“燕然勒石”表示对大将的推崇;“廉颇”表示老骥伏枥,尚思立功报国;“封侯”表示报效国家立功边疆的豪情壮志;“不封侯”比喻有杰出贡献而生不逢时的人的遭遇或抒写抱负或感叹命运;“新丰客”、“新丰”抒发怀才不遇的感喟(kui、)希冀能被明主任用;“楚狂”、“接舆”喻不满现实佯狂艾士的隐士,用来抒发牢骚,表示甘于隐匿的思想;“青冢”即昭君冢,用来描写塞外景色,抒发征人悲壮凄凉的情怀;“五湖客”、“五湖扁舟”、“五湖归云”、“五湖烟水”表示功成名就后,便急流勇退,遨游江湖,过自由的生活;“南冠”、“楚囚”指被羁禁的正义之士或诗人身陷囹圄(ling yu);“王谢堂前燕”以王谢家族盛衰为喻寄托吊古伤今的情怀;“高山流水”、“伯牙琴”指知己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在才华技艺方面的相互了解和合作。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唐诗赏析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唐诗赏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唐诗赏析《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东都(洛阳)。
《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当即这次客东都有感而作。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唐人七绝诗浅释》)可为一种理解。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确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所谓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为什么闻笛声诗人会触动乡思呢?第三句点出《折柳》曲。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云其地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晋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词。
北朝《折杨柳歌》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春夜洛城闻笛翻译注释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翻译注释赏析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春夜洛城闻笛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或公元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思乡之情,所以写下此诗。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鉴赏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东都(洛阳)。
《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当即这次客东都有感而作。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古诗春夜洛城闻笛讲解
古诗春夜洛城闻笛讲解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朝李白的诗作。
全文如下: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
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 1 —。
【春夜洛城闻笛】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及注释】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赏析】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其清新流畅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佳作。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这是从谁家飘出的悠扬笛声呢?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在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2、注释洛城:今河南洛阳。
玉笛:笛子的美称。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声:声音。
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
三、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或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因作此诗。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七绝,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全诗紧扣“闻”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其中“谁家”的意思是“不知是谁家”,“玉笛”指的是玉制或锻玉的笛子,“暗飞声”则是指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这一句描写了笛声不知从何处传来,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次句“散入春风满洛城”,其中“散入”是指笛声随着春风飘散,“满洛城”则是说笛声传遍了洛阳城。
这一句进一步描写了笛声的广泛传播,表现出了笛声的美妙和感染力。
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其中“此夜”点明了时间,即春夜,“曲中”指出了所听到的音乐,“闻折柳”则是指听到了《折杨柳》这首曲子。
《折杨柳》是一首离别之曲,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听到这首曲子,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思乡之情。
最后一句“何人不起故园情”,其中“何人”指的是任何人,“不起故园情”则是说任何人都会被勾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一句是诗人的感慨,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的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诗人通过对笛声的描写,巧妙地将听觉转化为视觉,让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笛声的美妙和感染力。
同时,诗人又通过“折柳”这一意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使整首诗的主题更加深刻。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也有其独特之处。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将无形的笛声转化为有形的物体,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笛声的存在。
诗人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散入春风满洛城”一句,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了笛声的广泛传播和强烈的感染力。
诗人在结尾处用“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使情感得到了升华。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是一首充满诗意和情感的佳作,它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春夜洛城的笛声和思乡之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原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李谪仙”,唐代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合称为“李杜”。
常以浪漫主义色彩诗歌反映现实,常在酒后写作。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背景】这首诗是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或公元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思乡之情,所以写下此诗。
【主题思想】本诗叙述了诗人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勾起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绪。
【赏析】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演讲稿、心得体会、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范本、主题班会、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experience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templates, theme class meetings, teaching reflections, teaching design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提升 扩写《春夜洛城闻笛》,感 受诗意中的美好!
谢谢欣赏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或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大概正在客栈 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因作此诗。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 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 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主题小结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 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 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 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 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默写易错字 1.烟笼寒水月笼沙 茏 纱 2。夜泊秦淮近酒家 进 3.隔江犹唱后庭花 延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 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 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 “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 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 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 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 自己吗?
测试 祝同学们考出好成绩!
习题测试
• 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2分) • 2. 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 。(2分) • 3.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诗中“暗”和
“满”的表达效果。(4分) • 4. “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
赏析诗歌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
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 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 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 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 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 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 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 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 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体会诗意: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灯火渐熄的夜晚,谁家传出嘹亮的玉笛声,笛声随着春风,飘满整 个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种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调,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古诗赏析及测试
赏析古诗词方法 1.读懂诗意,疏通文意。 2.注意用典,暗示倾向。 3.关注手法,借鉴提高。 4.抓住末句,明确情感。
走近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 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大李杜”。
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 句。(2分)
• 答案:
• 1.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 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3.“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 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 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写全一 个字各得2分)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 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 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 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 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 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 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 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