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赏析指导1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解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分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天上的街市》,回答以下问题。
(1)“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中的“浅浅”一词应如何理解?原由是什么?(2)诗人开始用“仿佛”,以后用“定然”,如何理解这类词语运用的变化?(3)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诗人为何要对这一故事进行勇敢改编?(4)你以为“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这句诗写得好吗?为何?【答案】( 1)是河床很浅的意思。
诗歌中有“骑着牛儿来往”的句子,可见天河不深。
(2 )“仿佛”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也表示这是一种联想;“定然”是用必定的口吻,表示诗人对美好世界必定会到临的信心。
(3)诗人厌恶当时人间黑暗的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由、光明、幸福,所以借丰富、奇特的联想和想象描述出美好的天街情形,来表达诗人期望摆脱封建约束、追求理想、神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4)写得好。
它能给人以很多美好的联想: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黑暗,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分析】【剖析】( 1)浅浅一词的本义是河床很浅的意思。
从“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诗句中即可知道天河不深;(2)本题考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剖析。
细读诗歌可知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比喻成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把空中的流星比作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借丰富、奇特的联想和想象描述出美好的天街情形。
最后作者用“定然”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世界必定会到临的信心;(3)本题考察本文要旨的理解剖析。
联合本文要旨写作背景明确现实和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的不同,领会作者写作目的是表现了对理想的追求,对丑陋现实的不满;(4)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流星比喻为天上的人走动时拿在手里的灯笼;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流星很美,十分绚烂,像花同样的一朵,表现了它能给人以很多美好的联想: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黑暗,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1)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1)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列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分别解释“临”与“澹澹”。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的手法和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临:到达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2)日月星辰似乎都在沧海的胸怀之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融情入景,以大海吞吐日月的虚景,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解析】【分析】(1)“东临碣石”东行登上碣石山。
临:到达、登上。
“水何澹澹”海水多么宽阔浩荡。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故答案为:⑴临:到达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⑵日月星辰似乎都在沧海的胸怀之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融情入景,以大海吞吐日月的虚景,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点评】⑴本题考查实词的解释,解答时根据句意回顾所学认真作答即可。
⑵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2.诗歌赏析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情怀。
(2)请简要分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
【答案】(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星星臧克家我爱听人家把星叫作星星。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星星是它的子民,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
它们是那么渺小,渺小得没有名字,它们用自己的光圈,告诉自己的存在。
仰起脸来,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一,二,三,你数!呵,它们是那么多,那么多……1946年8月4日午于沪(1)“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传达出诗人希望现实生活中________。
(2)诗人用“星星”象征________,二者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如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节诗中“自己的光圈”指什么?(4)这首诗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答案】(1)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友爱、团结合作(2)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都非常渺小,默默无闻;数量都很多(3)星星对夜空的贡献,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4)诗人通过对星星的描绘,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赞美了默默奉献的平凡的民众,号召人们应平等、团结,各尽其能,为社会做贡献。
【解析】【分析】(1)结合这首诗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
“排挤”,利用势力或手段使不利于自己的人失去地位或利益想把他的合伙人从挤出去。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相排挤,而诗人创设的这个理想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没有排挤,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团结互助。
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
把现实和理想联系起来即可知道诗人用“星星”象征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二者的共同之处比较多,如数量都非常多;都非常渺小,都很平凡,默默无闻等。
(3)星星虽然很渺小,但也有自己的光圈,也能给浩渺的夜空做出自己的贡献,联系其象征意义可知,“自己的光圈”也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素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策马东来,到达碣石山,前来饱览壮观的大海。
海面浩渺,山岛耸立,岛上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繁密。
大海在萧瑟的秋风中,波涛汹涌澎湃。
日月的运转仿佛就在大海中运行;星光璀璨的银河仿佛就生于大海的胸间。
今日观赏大海真是幸运极了,且让我写下这首诗,倾吐宏伟的心愿。
赏析:落笔点题,豪情勃发,交代了诗人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写登上所见,语言质朴,直陈其事,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总写海和山,着力渲染大海苍茫动荡的气势;草木欣欣向荣,把大海点染的生机勃勃;再写大海风起浪涌的景象,声势浩大,惊心动魄,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接着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创造出一个宏伟开阔的意境;虚实结合,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以及想要建功立业的愿望。
情感: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翻译:柳絮已经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流。
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路走到夜郎的西边。
赏析:开篇是写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
"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
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
次句由写景转为叙事,正扣题面。
“五溪”是偏远之地,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闻道”为听说,可见诗人得知挚友被贬时的惊愕痛惜之情。
接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由写景转为抒情寄慨,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对友人因被贬而远行的安慰、同情和关切之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赏析知识点及练习(含答案)
《古诗四首》赏析知识点及练习检测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标题:“观”是全诗的线索,统领全篇。
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沧海”是观察的对象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的方位:“东”【“东”解释为“向东”】观察地点:碣石观查对象:沧海“东临碣石”的目的:观沧海。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1)写作手法:实写、动静结合【“水何澹澹”是动景,“山岛耸峙”是静景】(2)描述画面:茫茫的海水碧波万顷,一望无际,多么宽广浩荡;碣石山高高地耸立在海边。
(3)写出大海的苍茫动荡、辽阔、威严的气势,写出山岛的巍峨、挺立;体现作者面对大海时的惊奇、喜悦之情,表现作者博大的胸襟、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
(4)“何”意为“多么”,体现作者面对大海时的惊奇、喜悦之情。
4.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写作手法:实写,动静结合。
(2)画面:葱茏的树木,丛丛生长着,生机勃勃;各种各样的花草,生长得很茂盛。
萧瑟的秋风阵阵地吹来,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看见巨浪从海面涌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以山岛、草木烘托大海苍茫的气势,且把大海写得美丽多姿。
表达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之情,表现作者博大的胸襟、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虚写、想象、夸张、(互文)(2)描述画面:雄伟的太阳,皎洁的月亮,它们的运行,好像都在这浩瀚无垠的大海中;灿烂的银河,也好像是从大海里升起来的。
或:经天的日月,似乎是从海中升起,又降落于海中;横贯长空的银河(星汉),似乎是头尾都垂在海上,连整个宇宙,似乎是都在这大海的吞吐包容之中了。
(3)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一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伟大抱负。
有浪漫主义色彩。
(4)“若”意为“好像”,暗示此景象是作者想象之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63页课后古诗词鉴赏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63页课后古诗词阅读题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1.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诗中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3.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4.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不只是写景。
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3.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4.“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何作用?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5、后两句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时世之凋敝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这首诗写了__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诗中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及答案
11 / 14
A.岑参的这首五绝 ,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 ,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 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 “登高 ”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 “九日 ”。劈头一个 “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 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受降
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 地山峰。一作 “回乐烽 ”:
指回 xx 附近的烽火台。
⑶ 城下: 一作 “城上 ”,一作 “城外 ”。
⑷ 芦管: 笛子。一作 “xx。”
⑸ 征人:
戍边的将士。尽:
全。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
【译文】
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 xx。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9 / 14
B.诗的最后一句中 ,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 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 ,后两句直抒胸臆 ,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 ,又流露出风景依旧 ,人事全非的感慨。 《行军九日思 xx 故园》 1.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 ,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 是: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2.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பைடு நூலகம் ,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 ,无酒可饮 ,更无菊可赏 , 暗寓着题中 “行军 ”的特定环境的句子 :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3、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 ?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 重阳节 ; “登高 ”送“酒”菊“”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 4、“遥怜 ”二字别有韵味 ,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 简析。 作者运用想象 ,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 ,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以 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其他意思合理也可 ) 5.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 “菊”这个意象 ,它们有什么不同 ? (3 分) 附《过故人庄》 :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 麻。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3 分)示例 : 岑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 ,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 的情怀 ,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 ;孟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 .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词梳理及重点赏析
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
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
主题思想:本诗是诗人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含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重点赏析:本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
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翻译: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人教七年级上册(部编)语文第一单元古代诗歌翻译及赏析
七上语文古代诗歌翻译及赏析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注释: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
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何:多么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sǒng zhì):耸立。
竦,通耸,高。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日月:太阳和月亮若:如同.好像是.星汉:银河,天河。
幸:庆幸。
甚:极点。
至:非常。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赏析: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
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
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
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附参考答案7上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XXX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本诗朗读的感情基调是。
苍凉慷慨指导:1、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即作品的总的感情态度,总的感情色彩。
或者说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础,或者说是这篇文章所透露出来的感情,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或思念,或痛恨……2、主要有:①轻松、活泼、欢快、喜悦、愉悦、欢欣、乐观、激动、赞美、仰慕②沉痛、愤怒、激愤、痛恨、伤感、哀伤③慷慨激昂、豪迈、悲壮④孤独、忧愁、寂寞⑤恬淡、闲适⑥惜别、依依不舍、留恋、思念、怀念……)2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最能总领全文的是哪一个字?(观)指导: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或概括主要内容)+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3写了大海中的哪些意象(景物)?指导:1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即人、物、景、事。
2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
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比如1、人物类(1)XXX、XXX—怀才不遇之人;(2)XXX、XXX—富商巨贾;2、植物类(1)柳——离情依依;XXX、折柳—惜别怀远、思乡思亲,表示送别,离愁别绪。
(2)落叶—思乡思亲(3)杨花—离散、漂泊(4)菊花—高洁、脱俗、隐逸(5)牡丹—富贵、美好(6)莲花—高洁;莲—爱的象征(7)松柏—坚贞、坚强、孤傲、傲雪斗霜、有凌云志、不屈不挠;(8)竹—气节、劲健、积极向上;(9)梅—XXX、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10)兰、荷—高洁;(11)桃花—美人之喻(12)梧桐—凄凉、悲伤(13)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14)芳草——离恨(15)芭蕉——孤独与忧愁3、动物类(1)鸿雁—书信、思念、也表思乡之情(2)杜鹃(子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XXX的哀鸣——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3)鸿鹄、骏马、XXX—志向远大之人;(4)鸾鸟、凤凰—忠臣、贤士;(5)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6)鹧鸪、寒蝉—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7)蝉——高洁(8)乌鸦——衰败荒凉之兆4、事物类(1)月光、家书、秋、天涯、游子—思念、思乡思亲、怀远(3)秋雨—忧愁(4)笛声—思乡怀远;羌笛——凄切之声(5)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生命短暂,时光飞逝;(6)大漠—苍凉(7)红豆—相思(8)飞星—传恨(9)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10)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11)琴瑟—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项训练七:古诗词鉴赏(一)训练
语文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4分) 春光好·天初暖 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7.词人笔下的初春有什么特点?词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分)
答案:阳光(或天气)温暖,花儿芬芳,万物充满勃勃生机。表达了词人对春天自然万物的热爱 和欣喜之情。
8.“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中“迸”“偎”两字极妙,任选其一简要分析。(2分)
答案:(示例一)“迸”字突出了笋急于破土而出的冲劲和强劲的生命力,给人初春时节万物复 苏的勃勃生机之感。 (示例二)“偎”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的娇美,使诗歌更富有情趣。
语文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初见嵩山 张耒
语文
4.“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妙处?(2分)
答案: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白雪以人的情态,以花的形态。这两句是说白雪比人 更急切,“穿庭树作飞花”。这实际是诗人期盼春天,在自然界还没有春色时想象出的一片春 色,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语文
三、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回答问题。(4分) 凭阑人·金陵道中 【元】乔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5.这首小令描绘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分)
答案:沦落天涯、孤寂愁苦(或倦于漂泊、羁旅思乡或落魄困顿的倦客游子)的形象。
6.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两句。(2分)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化无情为有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愁苦悲凉。
语文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歌鉴赏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
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
长于七言歌行。
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
有《岑嘉州诗集》。
【内容】: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格律】:○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本作的韵脚是:十灰;可\'九佳(半)十灰(半)\'通押。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的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注释>:1.强:勉强.2.怜:可怜.3.应傍:大概傍在.【背景】: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
”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赏析】: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
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诗词鉴赏
金桥双语学校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诗词鉴赏材料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写的都是实景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
诗人将眼前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表达了他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诗中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内容描述出来。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沧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这首诗写景富有特色,诗人注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请你任选一个角度举例赏析。
动静结合。
“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是动景,描写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等是静景,衬托沧海的气势。
4.“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观”字有什么样的作用?“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5.“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动静结合,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村,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写到动态,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海的惊人的力量和宏伟气象。
6.“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哪个字用的好?“涌”字写出了沧海惊心动魄的声势,表现了诗人对沧海的惊叹和赞美。
7.“水何澹澹,山岛辣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这几句诗是如何展现沧海景象的?请作分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了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展现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大海的磅礴气势。
8.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怎样的理想和抱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想要统一、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1)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1)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古诗文阅读《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答案】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分析】《天净沙•秋》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后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
这是作者的心中之景。
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仿照《天净沙•秋思》的赏析,据此拟写即可。
故答案为: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点评】同样的景物,甚至同样的词语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有时甚至有天壤之别,这取决于诗人的情感,也取决于诗人的写作写作背景、人生取向。
2.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新部编七年级 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诗歌赏析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情怀。
(2)请简要分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
【答案】(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解析】【分析】(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这两句前一句问,后一句答,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这两句炼字炼句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故答案为:(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中的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解答时需要理解诗歌内容大意。
(2)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2.阅读诗歌《观沧海》,回答问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___ 菩萨蛮①___ 【宋】李清照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浙江绍兴、金华期间。
②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1)请对“睡起觉微寒"中“微寒”一词作简要赏析。
___(2)“香消酒未消"一句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___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塞上忆汶水【元】曹元用沙碛秋高苑马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注】①沙碛:沙漠。
②苑马:西域大宛所产的马。
(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___(2)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___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题目。
【甲】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乙】月夜【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月夜》用小儿女的“未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中的“独"字。
B.杜甫的《月夜》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联,是对妻子的外貌描写,写出了她忧心忡忡,夜不能寐。
C.刘方平的《月夜》第一、二句通过明暗的对比来衬托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
D.刘方平的《月夜》第四句从视觉角度表现春天的来临,富有创造性。
(2)虽然两首诗都写了“月夜",但两诗抒发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分析。
___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①烈士:有气节有壮志的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词梳理及重点赏析
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秘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屾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
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
主题思想:本诗是诗人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含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重点赏析:本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
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翻译: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
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开头写“杨花”与“子规”点明什么季节?有何用意?(2)结合诗的背景和内容,说说诗人因为何而“愁”。
【答案】(1)暮春。
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2)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解析】【分析】(1)“杨花”即柳絮,每年春末,杨絮开始漫天飞舞。
杨花本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别的花都在枝头,绿叶相扶,格外妖娆,而杨花却要离开枝头,漫天飞舞,这给春天增加了一种况味,杨花的漫天飞扬,也就预示着百花将凋、春天将逝,杨花这一意象,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惜春伤感的象征。
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这种鸟春末时从南方飞来,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
据此理解和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背景和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的意思是: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据此可知诗人“愁”的原因是: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故答案为:⑴暮春。
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⑵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点评】⑴本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赏析指导【课前延伸】1.学生广泛搜集关于秋和思乡的诗句。
2.课前认真阅读主题阅读材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第一册《四季如歌》“浓郁的秋”、“圣洁的冬”部分。
【学习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朗读体会感情。
2.找出词中所用的意象并能理解意象的含义。
3.学习古代诗词通过意象表达情感的方法。
【学习重点】学习古代诗词通过意象表达情感的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意象组合、乐景衬哀、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
【课堂实录】(一)字斟句酌,解读密码:(15 min)导入:师:春节期间央视最火的综艺节目当属《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冠军武亦姝在新增环节“飞花令”中的表现尤为出色,让我们一起欣赏精彩片段(第四场主题词“月”)。
今天我们也来一试身手,主题词是“秋”。
(板书:秋)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师:心上秋是愁,谁道秋下一心愁。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些让世人刻骨铭心的思乡思亲的离愁别绪之中……同学们能不能背诵一些思乡念亲的名句呢?(板书:心,思乡)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有一首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大家知道是哪首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散曲小令《天净沙·秋思》。
请哪位同学把这首小令朗读一下。
(板书:天净沙秋思)生:(一生朗读。
)师:朗读诗歌一定要投入感情。
我们用怎样的语速去朗读一首诗歌,是跟这首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有关系的。
作者在曲中描绘了哪些富有特点的景物?作者心情如何?生:我发现作者在这首小令中写了很多景物,比如“小桥流水”“昏鸦”“瘦马”,还有“夕阳”。
生:还有“枯藤老树”。
生:“人家”也是景物。
生:“古道”“西风”也是景物,只不过西风用眼睛可能看不到,要用触觉才行。
师:在这首小令的前三句,作者用了三组非常典型的秋景来渲染自己的忧伤之感,让我们这些读者也倍感凄凉。
生:老师,我发现第二句里的“小桥流水人家”感觉挺温馨的,刚才说“昏鸦”的时候不是说在“断肠人”看来黄昏时归巢的乌鸦使人触景伤情嘛,我感觉这里应该也是同样的道理,小桥流水人家的确是温馨的,但是这种温馨的景象会引起漂泊的旅人更大的伤感。
师:精彩!这位同学很会听课而且会活学活用。
的确,第二句是温馨之景,在古诗中,有时候会有“以乐景写哀情”的情况出现。
崔颢的《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异乡的景物虽然很美,但在背井离乡的诗人眼里,却只会引起“乡关何处”的伤感。
生:我发现这首小令中有一个词“断肠人”,课下注释的意思是“形容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这告诉我们这首小令写的是旅人漂泊天涯的忧伤之情。
师:这位同学很敏锐,一下子就抓住了这首小令的关键词。
全篇结尾,只有十个字,也是诗眼,凝聚着主人公复杂深沉的感情:离乡背井的酸楚、旅途奔波的凄苦、身世艰辛的叹息、前途无望的感伤、人生苦短的悲凉,读起来揪人心肺,读起来让人百感交集。
这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结合资料一,理解题意和作者背景。
元朝统一中原以后,推行的是与宋代绝然相反的重武轻文政策,读书人处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
科举中断了达八十年之久,断绝了读书人的仕途,这无疑把读书人推到生活的绝境。
为了生存,有些文人不得不远游谋生,过着漂泊的生活。
生:我记得有句诗叫“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西下总会引起人的伤感之情。
生:我再补充一下,我觉得这里作者想说一个旅人远离家乡,已经走了很长的路,眼看着夕阳渐渐沉下去,却不知道晚上能够在哪里停留,更不知道自己将要走向哪里,此情此景,让人实在太伤感啊!师:其中这些作者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景物就是意象。
这小令深得唐诗精华,描绘了一幅绝妙秋景,是一幅看起来令人赏心悦目的小品,意境无限深远辽阔。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撼动的特殊地位,作者不同凡响。
师:有一位霸气的理工男,他破译了诗词的密码,把经常出现的意象,作为高频词汇统计出来,三秒钟就可以写词赋诗。
《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组合尤为巧妙。
这些高频意象在唐诗宋词中俯拾皆是,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我国古典诗歌常常用日暮斜阳来显示相思之烈或别离之苦。
例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乐游原》)“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斜阳却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孟浩然《宿建德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灏《黄鹤楼》)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两三家。
(岑参《山房春事》)清代王国维盛赞它“寥寥数笔,深得唐人绝句之妙境”你认为这首曲子被称为“秋思之祖”的理由有哪些?为何能摘此桂冠?生:巧妙地借景抒情。
师:我觉得作为剧作家和散曲家的马致远,是一位“蒙太奇”大师,字字句句都是极为经典的镜头语言,具有极强的画面感。
朗读时,穿过浩淼的时空,八百年前的景观纷呈浮现。
意象组合的表现手法,深得唐诗精华,如一骑红尘妃子笑(《过华清宫绝句》杜牧),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柳永)。
他还是一位“意识流”高手,打破实词虚词的惯用手法,有机地组织各种意象,让纷繁的艺术意象依次闪烁。
这种乐景衬哀情的表现手法,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岑参《山房春事(其二)》马致远还是一位调遣文字方队的将军,排兵布阵,恰到好处。
谋篇布局,撼动人心。
极强的语言密度,艺术意象纷纷呈现。
艺术张力,赋予你千种想象,万般感受。
真正地做到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15 min)师:请同学们打开主题学习七年级上第一册《四季如歌》157页,结合这八首诗词的景和物去分析,作者笔下的意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
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
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
——元代剧作家关汉卿《大德歌冬景》生:大雪像白色的花海,像缤纷的梨花。
古人常用梨花喻雪花,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生:作者饱蘸着热爱之情,写出了雪花的形状和神态。
着一“舞”字,说明北风吹紧。
作者仰视天空,雪花纷飞,弥漫天际,为下文写具体的景物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生:将雪喻作“粉华”、“梨花”,而这是以乐景写哀情,饱含着作者的无限辛酸。
生:这首小令通过对傍晚郊野景物的描绘,勾画出了饱含着作者无限感慨之情的冬景,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向往安宁闲适稳定生活的感情。
小令前四句写大雪漫天飞舞的迷离景色,说明野外的扑朔迷离,依稀难辨,远景的衬托,同时透视出作者赞叹之情,境界开阔,层次分明。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唐代词人温庭筠《商山早行》生: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生:“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生: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
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唐代诗人王维《田园乐七首(六)》生:描写出春雨后春天的雨景。
宿雨:昨晚下的雨;朝烟,早晨春天的烟霞峦气。
红艳的桃花上含着昨晚下的雨点,翠绿柳枝轻拂着早晨的薄雾。
这两句写得静谧、灵动、优美,静中有动感。
生:王维晚年,厌于党争政治,对政事几乎不再关心,心境也极其宁静。
山居是宁静的,再加上心境的宁静,才能写出这么宁静优美的诗。
这首诗很象孟浩然的《春晓》,但比《春晓》写得细腻、具体,也比孟诗对仗工整,更有画意。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唐代诗人杜甫《登高》生: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急风、高天、沙渚、啸猿、飞鸟、落木、流水”都是包含着作家悲怆感情的意象,这些意象的总和构成了哀猿长啸、鸟群回旋、落木萧瑟、长江汹涌的雄浑而深沉的意境。
生:这里的遥远还或许可以理解为主人公与自己的人生理想之间的距离远。
他现在这种漂泊天涯的处境很可能不是他一开始想要的。
比如说,杜甫年轻的时候也曾经雄心勃勃,还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是老了之后却“老病有孤舟”,所以此情此景让作者倍感失落。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元代剧作家白朴《天净沙·春》生:院子里杨柳依依,秋千轻轻摇动,院外有飞舞的春燕,啼喈的黄莺,小桥之下流水潺潺,落花飞红。
生:庭院中喧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画面。
春天乐曲充满了生机、欢愉与活力,没有惆怅与沧桑之感。
生:最能够体现春天特征的两个形容词是暖和啼莺,而最能庭院中生机的景物是舞燕和飞红。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元代剧作家白朴《天净沙·夏》生:雨过天晴,绿阴森森,高楼上怀抱西瓜乘凉。
透过薄如蝉翼的窗纱,隐约看到一身着罗纱、手持香扇的女子躺在摇椅上。
扇子缓缓摇动,女子闭目假寐,享受夏日屋内的阴凉。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元代剧作家白朴《天净沙·秋》生:此曲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生: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
生: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