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教育误区埋没聪明孩子

合集下载

幼儿早期教育四大误区

幼儿早期教育四大误区

幼儿早期教育四大误区
误区一:学的越多越好
家长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同龄孩子更加聪明,于是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们开始学习很多东西,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方法,幼儿早期教育应该是要适度的,不要给他们造成太大的压力,不然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更会影响宝宝自身兴趣爱好的选择。

误区二:不应该“瞎玩”
幼儿都喜欢玩玩沙子和泥巴之类的东西,但是这些举动在家长眼中却被认为是“瞎玩”,毫无意义的,有些父母甚至会阻止孩子玩这些,其实家长们不该阻碍宝宝们的这种行为,因为宝宝的智力发展就是在这些小游戏中开发出来的,如果被限制了,那么他将不能通过触摸和摆弄等行为来认知世界。

误区三:知识越多成绩就越好
知识都是靠累积起来的,家长们最看重的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读书写字就可以增长知识,而忽视了孩子的语言表达等早期教育问题,于是造成宝宝日后人际关系以及接触自然等能力很弱,家长们应该正确认知到,教育是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成绩的取得,身心健康发育才是最重要的。

误区四:依赖早教学校
有些父母因为没有时间,或者是不知道如何科学的教育孩子,于是就将宝宝丢给早教学校,让宝宝在学校里得到学习
和提升,其实早教学校的作用也是有限的,而且太早的灌输大量知识给孩子也不是一件好事,幼儿早期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先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这是需要与父母同步完成的,而早教学校是无法替代的。

家庭教育的十个误区

家庭教育的十个误区

家庭教育的十个误区家庭教育的十个误区误区一:知识传授多,智力开发少很多父母把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等同起来,错误地认为多教孩子几个字、背几首诗就等于发展了孩子的智力,因此,不顾孩子的接受能力,硬性灌输各种知识。

误区二:娇惯宠爱多,严格要求少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言听计从,甚至姑息、迁就孩的错误,缺乏必要的约束。

误区三:物质满足多,精神给予少父母过多地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要,而不注意满足孩子精神成长的需要,如限制孩子交朋友等。

误区四:期望要求多,因材施教少不少父母对孩子期望过多过高,而符合其智力水平、个性特点的具体措施却很少,造成教育缺乏针对性或与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相背离,事与愿违,两败俱伤。

误区五:身体关心多,心理指导少有些父母过分关注孩子身体方面的发展,为孩子拼命增加营养,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导致孩子大量心理、行为问题的出现。

误区六:关心智力因素多,培养非智力因素少很多父母关心孩子的焦点是智力因素的发展,而对情感、意志、兴趣、爱好、个性等非智力因素发展缺乏应有的重视,致使在孩子智力发展的背后。

隐藏着情感淡漠、意志薄弱、品德不良、性格孤僻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危机。

误区七:硬性灌输多,启发诱导少有些父母教育孩子不讲究方式方法,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事,孩子稍有反抗,轻则怒斥一番,重则棍棒相向、拳脚相加,严重地挫伤了孩子地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变得懦弱、自卑,或在逆反心理的驱使下变得难以驾驭。

误区八:脑力劳动多,体力劳动少有些父母尽一切可能为孩子提供优越的学习条件,不让孩子分担任何家务,不注重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把脑力劳动凌驾于体力劳动之上,使孩子变得高分低能,眼高手低。

误区九:父母分歧多,统一要求少家庭成员之间为孩子的教育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对孩子缺乏统一要求,使得教育的作用相互抵消。

误区十:为个人着想多,为社会着想少很多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根据自己的心理和需要任意摆布,使孩子从小就束缚在家庭这个小圈子里,向孩子灌输利己主义的思想,而很少把孩子当成是社会财富的一部分,教他们在社会的大熔炉里公而忘私、舍己为人、锻炼成长。

关于父母埋没聪明孩子的四大误区

关于父母埋没聪明孩子的四大误区

关于父母埋没聪明孩子的四大误区如果妈妈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仅仅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一般都会认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在浪费时间。

对此,邹小兵认为,孩子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即使可能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也是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

邹小兵介绍说,学习分为“外显性学习”和“内隐性学习”,前者表现为学习英语课程,学习某项技能等,后者则是一种无意识学习。

他还说,其实,在我们觉得什么都没想的时候,大脑也是在储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仅仅不是用意识去努力地实行而已。

所以,家长应该理解孩子,了解孩子个性、气质特色,顺其自然,让他们的天性得以发展,创造适合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

圆圆快3岁了,在说话、运动、背儿歌、数数等很多方面与同龄宝宝比起来,似乎差一些。

妈妈很着急,买了好几本智力测试和智力开发的书来锻炼宝宝,后来带着圆圆去检查,看看是否有智力问题。

结果在测验时,宝宝的某些水平没有表现出来,不愿意开口发声、没能好好爬楼梯;面对着很低的测试分数,妈妈就懊恼不已,不知道是否还要再测试一次。

“智力测验只能了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水平,如果根据这个分数而贴上"笨孩子的标签",那么就会所以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水平,对这些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伤害。

”邹小兵指出,当前很多智力测验已经落后于心理学的发展实际,只能测出孩子的一部分水平,家长一旦知道孩子智力测验的分数低,就容易产生放弃心理,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笨,从而没有给予他们充足的指导和协助,很可能所以而抹杀了他们在其他水平方面的发展。

孩子的水平系统是多方面的,不应简单地以一次的测试成绩判断他的智力,也不要因为一两个方面水平的薄弱,而否认了孩子的整体水平;相反,应该全面了解孩子的综合水平并根据孩子的个性,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毕业于哈佛医学院的美国学能专家梅尔·列文化博士,经过30年的临床研究与观察,提出了八大学习模式,即由注意力、记忆、语言、空间排序、时间排序、运动、社交和高级思维八大系统组成。

日常教育最易陷入的四大误区

日常教育最易陷入的四大误区

日常教育最易陷入的四大误区“你把你的脏衣服放到提篮里了?嘿,你干的太好了!”为了培育孩子的自尊,父母们有时会把孩子变成受表扬成瘾的人。

靠表扬鼓劲的孩子不会为了自己满足而追求实现各种目标。

他会因很平常的杂事而期盼别人的溢美之辞,否则,他就可能会不想去完成自己份内的义务。

过份批判也是非常有害的。

假如你只指出孩子是如何失败的,失败就会成为他的心理阴影。

赞扬和批判的比重应当是三比一。

假如批判的比例太高了,你的夸奖就可能是不真诚的或过度夸张的;假如夸奖的比例太低了,那么,你可能是太苛刻了。

要检查一下表扬的真实性。

通常一句简洁的“感谢”就已足够了。

还要考虑考虑孩子的年龄。

一个6岁的孩子学着擦窗子,即使擦得还有污点,也应当受到表扬。

而对于一个干活邋遢的10岁的孩子,则不应当这样,由于他可以干得更好。

误区之2:把孩子当小大人一样看待你的两个上学校的孩子从录像带商店带回《终结者II》,“太布满暴力了”,你反对说。

“别的小孩都看过了”,他们争辨说,“我们举手表决,好,二对一,我们赢了”。

小孩子缺少像你那样的推断力和阅历。

孩子处于儿童时期你的家庭越民主,孩子就会变得越霸道和越骄惯。

不要觉得每一条法规都需要商量。

刚刚学步的小孩子更注意行动而不是说教,“由于我说要这么做”就是足够的解释了。

当孩子渐渐长大,开头对法规产生疑问时,这时就可以向他们解释。

但是要让他们清晰最终还是你说了算。

误区之3:发脾气大孩子在打架,小孩子在吵闹,突然你比谁声音都大地喝一声,你的孩子们立刻被吓住了,但你已经失去了掌握。

可以稍停一下。

到别的屋里,让你的爱人来解决问题,或者请一个伴侣来。

一旦你已冷静下来后,放下架子,看着你的孩子的眼睛,然后严峻地对他们说话。

要把喝斥留待紧急状况下再用,如警告一个小孩子不要靠近火炉。

通常你可以避开火气大发。

假如孩子们在黄昏变得烦躁担心,可以事先支配一些清静的活动,预备一些有益健康的零食。

误区之4:对什么都保持全都你的孩子因受到罚站的惩处而变得老狡猾实,你不敢变换你的策略,由于专家们说过要保持全都。

日常教育中的四个误区

日常教育中的四个误区

日常教育中的四个误区日常教育*容易陷入的四个误区误区一:赞美过多或过少。

“你把你的脏衣服放进篮子里了?嘿,你做得很好!”为了培养孩子的自尊心,父母有时会把孩子变成表扬成瘾者。

被表扬鼓励的孩子不会为了自己的满足而追求各种目标。

对于普通的琐事,他会期待别人的赞美,否则,他可能不想履行自己的职责。

过度的批评也是非常有害的。

如果只指出一个孩子是如何失败的,失败就会成为他的心理阴影。

表扬和批评的比例应该是三比一。

如果批评的比例过高,你的赞美可能是不真诚的或夸大的;如果表扬率太低,那么你可能太苛刻了。

检查赞美的真实性。

通常一句简单的“谢谢”就足够了。

还要考虑孩子的年龄。

一个6岁的孩子学会擦窗户,即使被弄脏了也应该受到表扬。

对于一个工作马虎的10岁孩子来说,不应该是这样的,因为他可以做得更好。

误区二:把孩子当小大人。

你家两个小学生从音像店带回来《终结者II》,“太暴力了”,你反对。

“所有其他孩子都看到了,”他们争辩道。

“让我们举手表决。

好吧,二比一,我们赢了。

”孩子缺乏你的判断力和经验。

当孩子在童年的时候,你的家庭越民主,你的孩子就会变得越霸道,越傲慢。

不要觉得每条规则都需要讨论。

蹒跚学步的孩子更注重行动,而不是说教,“因为我说过我会做”就足够了。

当孩子长大开始质疑规则的时候,这个时候可以给他们解释一下。

但要让他们知道,你在*之后有最终决定权。

误区三:发脾气大孩子在打架,小孩子在闹,突然你喊得比谁都响。

你的孩子立刻被吓坏了,但你已经失去了控制。

你可以停一会儿。

换个房间,让爱人解决问题,或者邀请朋友。

一旦你冷静下来之后,放下架子,看着孩子的眼睛,然后严厉地和他们说话。

紧急情况下不要训斥,比如警告孩子不要靠近火。

你通常可以避免生气。

如果孩子晚上变得焦躁不安,可以提前安排一些安静的活动,准备一些健康的零食。

误区四:凡事要一致。

你的孩子因为被罚站处罚而变得老实,你不敢改变策略,因为* *的孩子已经说了要始终如一。

不要混淆一致性和不变性。

教育孩子的四大误区

教育孩子的四大误区

教育孩子的四大误区教育孩子的四大误区误区一:别总跟别人孩子比情景再现:妈妈刚开完家长会,见了小霞就有点来气地说:“你们班小梅今天又受到老师表扬了,看看你,怎么不学着点儿。

”令小霞烦恼的是,平时邻居、亲戚的孩子都是父母拿来作对比的“榜样”,自己在父母眼里简直一无是处!同学发言:父母的用心可以理解,但也要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如果过分相互对比,刺激孩子,时间长了孩子就会陷入自卑的深渊。

误区二:不要处处显家长权威情景再现:小强放学回家后觉得很累,他想睡一会儿,然后再起来做作业。

“晚上十点半之前不准睡觉,必须学习”,没想到他刚躺下,爸爸不容分说就叫他起床。

他只得强打精神看书学习,但效果可想而知。

正因为爸爸从来都是“说一不二”,小强平时在爸爸面前很少言语,有时甚至有些害怕。

爸爸的口头禅就是:“你是我的孩子,看我还管不了你。

”同学发言:严格要求孩子是对的,但应严中有爱,有时不妨在管束之前看看孩子是否真的累了或有心事,适当宽松、宽容一点,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效果会更好,强制太多,忽略了孩子的自尊,该做好的事都会变成应付。

误区三:一次没考好不要太多埋怨情景再现:小荷这次月考成绩有所滑坡,但她觉得自己确实努力了,心里不免很难受。

回到家,父母知道了成绩,又是一通埋怨:“你是怎么考的?成绩老是忽上忽下的……”父母的话让小荷的心情更加沮丧。

同学发言:没考好,父母可以帮着分析一下原因,这时一句宽容、谅解的话真是“贵如金”啊,能给孩子更大的动力,而埋怨只能让孩子对学习失去信心。

误区四:家长不要任何事都包办情景再现:小洁的妈妈对女儿做什么事都不放心,上学临出门说:“别忘了带家门钥匙”,晚上吃完饭说:“赶紧学习,别再磨蹭了”,这些话父母每天都要说,小洁听着真成了耳旁风。

同学发言:适当的提醒是必要的',但过于唠叨就忽略了孩子的主动性,是对我们能力的低估,时间长了,也使孩子对自己的生活、学习能力不自信,感到自己永远都长不大。

四个育儿误区您千万要当心

四个育儿误区您千万要当心

误区一:含着宝宝手指、胳膊逗宝宝笑从孩子出生到一周岁期间,是宝宝的口腔敏感期,宝宝特别愿意用咬、啃、咀嚼的方式去探知世界。

如果家长经常因为爱孩子而含着宝宝的手指、小胳膊,宝宝们会模仿大人的做法,变得愿意咬人。

宝贝儿养成爱咬人的习惯,再去禁止就难了。

所以,家长们一定改掉这个不恰当的爱孩子的方法。

误区二:禁止宝宝乱扔东西宝宝1岁左右的时候,会非常喜欢往地上扔东西。

很多家长会阻止宝宝的“破坏行为”,这是不可取的。

杨淼教给大家一个好办法:不要阻止宝宝扔不该扔的,而是给宝宝能扔的。

因为宝宝扔东西的举动,是探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另外,通过手臂的投掷活动,锻炼了宝宝肢体协调能力、平衡能力,并通过运动锻炼了思维。

家长们可以让宝宝们扔纸团、毛线球、小皮球。

误区三:给宝宝穿开裆裤很多家长为了让宝宝舒适、透气,给宝宝穿开裆裤,杨淼老师建议能不穿就不穿。

因为宝宝经常会坐在地上、超市手推车里、大人的牛仔裤上,这些地方充满细菌,如果穿开裆裤,很容易造成泌尿系统感染。

此外,隐私部位袒露在外面,也是不文明的表现。

专家呼吁,请爱孩子的家长们给宝宝穿好纸尿裤或满裆裤。

误区四:怕宝宝冻着多穿衣服很多家长怕宝宝们冻着,会给孩子穿很多,有的在夏天还会给孩子穿上小袜子。

要知道宝宝有自己温度调节机能,穿得过多反倒容易生病。

一般来说,在20摄氏度以上的室内,宝宝光着脚在铺木地板、地毯的房间里是没有问题的。

平时增添衣物的标准是,在室外比大人多穿一件;在做大运动的过程中,比常人少穿一件。

《新文化报》您是否走进育儿误区?误区一:重视智力开发轻视情商培养【家长提问】孩子回家后,家长应该问点啥?每天放学回家我都会向孩子仔细询问白天的各种情况,有时问多了孩子就表现得很不耐烦,不愿意和家长交流幼儿园的事。

现在孩子上幼儿园已经两年了,回到家经常问什么都问不出来。

作为家长,我感到非常苦恼。

家长应该如何和孩子进行沟通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记者调查】多数家长关注学习忽略情感和社交每到幼儿园放学时间,看到孩子开开心心地走出校园是家长们最期盼的事。

家庭教育的几个误区

家庭教育的几个误区

家庭教育的几个误区家庭教育的几个误区包括:1. 过度强调知识教育,忽略孩子兴趣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有些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强迫其接受教育,学习各种知识,但这可能违背了孩子自然成长的规律。

他们可能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兴趣、特长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学情绪。

2. 盲目进行素质教育。

一些家长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让孩子学习各种技能,于是送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

然而,在选择培训班时,他们往往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发展潜力和趋向,甚至不注意孩子的身心承受能力。

这可能导致孩子学习负担过重,失去学习兴趣。

3. 对孩子过于溺爱。

溺爱孩子的家长往往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不让孩子经受任何挫折。

这种做法可能导致孩子变得自私、任性、懒惰,缺乏独立能力和责任感。

4. 忽视自我学习。

许多家长承担了教育子女的职责,但却不注意学习教育知识和方法。

他们可能完全依赖自己的经验和随心所欲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可能导致教育方法不当,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5. 拔苗助长,违背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

一些家长不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采用“拔苗助长”的方法,期望孩子能够快速成长。

然而,这种做法可能违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各种困惑和问题。

6. 不允许孩子犯错。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于完美,不允许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犯错。

这可能导致孩子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缺乏应对能力,影响其自信心和积极性。

7. 缺乏与孩子的有效沟通。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缺乏耐心和理解,不愿意倾听孩子的想法和需求。

这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

为了避免这些误区,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兴趣、特长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并注重自我学习和提升。

家庭教育的四个误区影响孩子的情商发展

家庭教育的四个误区影响孩子的情商发展

家庭教育的四个误区影响孩子的情商发展家长在教育小孩的过程中,在注重小孩智商进展的同时,也要注重情商的教育。

而家长可能会显现许多误区,这些误区会阻碍到小孩的情商进展。

一、溺爱与专制的家庭教育父母应培养小孩坚强自主的性格品质,但是,目前溺爱小孩、包办式的家庭教育仍旧专门普遍。

一方面,父母对小孩照管得无微不至。

另一方面,父母缺乏民主意识。

他们专门细致敏锐、胆战心惊、生怕出事,这几种态度差不多上溺爱小孩的表现。

如小孩摔了一跤,膝盖碰了一下,这本是平常小事,但是母亲赶忙上去,又吹又拍又按摩,而且泪水盈眶。

这种态度恰恰给了小孩弱情商的教育,给了他们脆弱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对小孩专制的表现就更多了,如告诉小孩应该如此、应该那样、那个不许、那个不要……同时,还有专门多具体的规定。

如此,小孩的思想、活动都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家庭里的“小皇帝”实质上是受父母禁锢的“小奴隶”,小孩的性格也就因而被扭曲。

二、鼓舞少,打骂多鼓舞少,打骂多,是父母对小孩进行情商教育的要紧误区之一,这对小孩情商的进展十分不利,必须加以克服。

要想提高小孩的情商,父母应对小孩多鼓舞,少打骂,找机会放大小孩的“闪光点”,多确信小孩的优点和成绩。

三、重视智商教育,轻视情商教育父母都专门重视对小孩的智商教育,甚至过分地重视,让小孩躲都躲不掉。

然而对小孩的情商教育,却没有多少人明白。

父母一样只是想着小孩如何样才能聪慧,如何样考高分,考上理想的学校,而不注重对小孩心智的培养。

假如父母只重视对小孩进行文化灌输,而忽视小孩同意自己、被别人同意以及友爱、正确的人一辈子观、价值观的培养,那么,小孩可不能感到欢乐和幸福,相反,会慢慢变得冷漠、自私、焦虑、任性……因此,父母应在重视小孩的生活是否优越、是不是专门聪慧、学业好不行的同时,对他们的责任感、合作意识、选择能力、承担能力、竞争、社交等因素和能力也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只有对小孩的智商和情商同样重视,才能使之齐头并进,全面进展。

现代家庭教育的九个误区

现代家庭教育的九个误区

现代家庭教育的九个误区家庭教育的第一个误区是,家长对孩子偏重智力方面的开发,轻视情商教育。

智商主要衡量一个人思维是否敏捷,对问题的分辨、思维能力好不好。

而情商主要衡量一个人对情绪的控制能力、掌握能力和对外界事物的承受能力。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发现,孩子最终能不能成长为一个比较出色的、有成就的人,常常不完全决定于智商,还决定于情商。

父母从小可能舍得对孩子的绘画、音乐、书法、数学等方面花大力气进行教育投资,可是,对于孩子情商教育却不太注意。

要把单纯的智力开发的培养模式,转变成一个完整智商与情商共同开发的模式,这需要家长在根本上转变认识。

家庭教育的第二个误区是,许多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常常只注意生理健康,忽略了心理健康。

致使一些孩子考入大学离开父母后,会产生精神上的休克状态,觉得没有安全感,产生各种精神障碍。

一些报道说,有些中学生离开父母甚至不敢独自睡觉。

这都与家庭从小不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关系。

一对夫妻最近告诉我一件大喜事,孩子因为发明创造方面的特长,已被一所著名大学破格录取。

面对同样喜气洋洋的孩子,我的第一个告诫是,上大学后一定要住在学校,要尽可能脱离父母的照顾,像成年人那样面对生活和应对社会,以便让自己的人格也和优异的智商一样,得到飞速的成长和发展。

家庭教育的第三个误区是,家长未能指导孩子在获得成功的同时,保持人生的自在状态。

许多孩子长大了,身体健康,学习也不错,但是承受着很高的心理压力与负荷。

如何让孩子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人生不被毒化,处在一种健康阳光的自在状态中,也是家长们应当重视的。

家庭教育的第四个误区是,如何处理好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中国正经历一个社会转型期,孩子们面对的社会是比较复杂的。

一方面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要崇高、正直、善良,具有关心他人的品质。

另一方面,家长又面临着一个问题: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孩子首先要有适应能力,才谈得到有所作为。

早期教育存在四大误区

早期教育存在四大误区

早期教育存在四大误区由于大部分家长都认为早期教育就是为了能让孩子出类拔萃,因此使早期教育消逝了很多问题。

近日,全国妇联“中华育婴工程”专家委员会部分专家的调查显示,由于早教中存在误区,致使原来促进孩子进展的早期教育“损害”了孩子。

参与了此次调查的天津市幼儿早期教育专家郭建国介绍了其中四个主要的误区:误区之一:把婴儿当成病人。

调查发觉,有80%以上的家庭认为婴儿是脆弱的小生命,要像对待病人一样照看得无微不至。

婴儿不是病人,他们从还是胎儿的时候就有了各种力气,一诞生则有72种潜能,有惊人的适应力气。

婴儿对环境的要求,除了照看以外,还需要运动、沟通,甚至是“冒险”,以挖掘自己身体里的潜能。

假如把他们当成病人一样地照看,他们的潜能就会一个个消逝。

误区之二:把教育当成备考。

专家们的调查显示:有90%以上的家庭把教育与学习相提并论,认为学习的成果就是教育的效果。

于是,孩子们在一岁以内开头认字,三岁以内开头学外语,3到6岁的孩子85%以上参加各种培训班。

专家指出,教育是力气的培育,不是成果的取得。

教育包括的内容很多,健康的心理、快乐的心情、合作的精神、思维的方式、动手的力气、语言的表达等等,都不是能用成果来衡量的。

它是要让儿童养成良好习惯,而不是逼迫孩子把握一项特地技能。

误区之三:目标定得太高。

在家长们的心中,都给孩子设计了奇妙的将来,许多家长们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孩子要是晚认了几天字,少学了几个单词是天大的失误。

更有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现在并不精彩,以后也不会有“大出息”。

其实人生的起跑线不止一条,人生随时都有不同的起跑点。

误区之四:盼孩子是“神童”。

调查发觉,希望孩子“正常进展”的只有三成,大多数家长希望孩子是“超常”的,最好是位神童。

其实,超常和低智力的儿童所占的比例都特殊少,90%以上的儿童都是正常孩子。

假如家长非要给正常的孩子定一个超常的标准,那结果只能等于拔苗助长。

读懂孩子,走出家庭教育四大误区

读懂孩子,走出家庭教育四大误区

读懂孩子,走出家庭教育四大误区误区一:重智商轻情商。

建议:摆脱分数的束缚,关注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等情商的发展。

商场里、公园里,不乏为了达到目的撒泼打滚的孩子,更不难看到为了要面子怕麻烦而委屈妥协的家长。

对于孩子的需求,我们都要马上满足吗?延迟满足能力是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体现,是情商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果把智力看作是一种个人潜在能力的话,那么情商则是开启这些潜能的钥匙。

而且情商的培养不但对孩子未来生活有重要影响,还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智力发展。

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时,既要关注孩子的智力和才艺培养,更要关注孩子与人相处、合作共事等情商的培养。

误区二:重超前学习,轻适时教育。

建议:摆脱起跑线的束缚,把握孩子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类似"早识字"的"超前学习"、"拔苗助长"误区很多,导致孩子走向厌学。

起跑线应该指不同能力和品质培养的最佳期(关键期)。

比如:幼儿阶段要鼓励孩子参与各项活动,小学阶段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初中阶段要帮助孩子调整情绪顺利度过青春期,高中阶段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并在选择中实现自我教育。

家长需要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知道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把握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合适的事情,减少家庭教育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误区三:只重说教,不创设孩子的成长环境。

建议:摆脱空洞说教的方式,探索开放体验的教育环境。

不少家庭教育停留在浅层的教育,以呵护包办为主、以家长说教为主。

例如,在孩子出门时,很多家长喜欢说"注意安全",却不告诉孩子到底怎么注意安全。

仅通过说教式的教育,孩子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很难真正吸收。

家长需要建立开放立体的教育途径,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包括树立家长自身言行的榜样作用、营造开放的空间、提供孩子体验和尝试的机会。

教育就是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并养成文明习惯。

四大教育误区埋没聪明孩子

四大教育误区埋没聪明孩子

四大教育误区埋没聪明孩子误区一:小孩发呆确实是有问题假如妈妈看到小孩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一样都会认为小孩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在白费时刻。

对此,邹小兵认为,小孩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可能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也是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

事实上,学习分为“外显性学习”和“内隐性学习”,前者表现为学习英语课程,学习某项技能等,后者则是一种无意识学习。

他还说,事实上,在我们觉得什么都没想的时候,大脑也是在储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只是不是用意识去努力地实行而已。

因此,家长应该明白得小孩,了解小孩个性、气质特色,顺其自然,让他们的天性得以进展,制造适合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

误区二:“迷信”智力测试“智力测验只能了解到小孩某些方面的能力,假如依照那个分数而贴上”笨小孩的标签“,那么就会因此而忽略小孩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对这些小孩的成长进展造成损害。

”专家指出,目前专门多智力测验差不多落后于心理学的进展实际,只能测出小孩的一部分能力,家长一旦明白小孩智力测验的分数低,就容易产生舍弃心理,认为自己的小孩确实是笨,从而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指导和关心,专门可能因此而抹杀了他们在其他能力方面的进展。

小孩的能力系统是多方面的,不应简单地以一次的测试成绩判定他的智力,也不要因为一两个方面能力的薄弱,而否认了小孩的整体能力;相反,应该全面了解小孩的综合能力并依照小孩的个性,采纳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毕业于哈佛医学院的美国权威学能专家梅尔???列文化博士,通过30年的临床研究与观看,提出了八大学习模式,即由注意力、经历、语言、空间排序、时刻排序、运动、社交和高级思维八大系统组成。

专门少有小孩面面俱到,关键是发觉小孩的优势与劣势,不要将小孩劣势扩大成“问题小孩”,而是更有针对性地关心小孩去发挥与克服。

误区三:“慢小孩”确实是“笨小孩”学一件情况比别的小孩速度慢,到了一个新环境专门长时刻不适应等,这些行为都容易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笨小孩”的表现。

幼儿家庭教育的三大误区有哪些

幼儿家庭教育的三大误区有哪些

幼儿家庭教育的三大误区有哪些
如何把自己的子女教育好是许多父母都在思考的问题,但大多数的父母往往缺乏科学教育的方法,走进了很多家庭教育的误区,下面我们一来看看。

第一点就是对孩子过于宠爱的误区。

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几乎就是有求必应,这是家庭中普遍的一种现象,在爷爷奶奶那辈就更为严重,把孩子当做心肝宝贝,骂不得打不得,不让孩子受一点点委屈。

这种“爱”对孩子来说是可怕的礼物,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孩子的爱应该是适当、合理的。

第二点就是智力第一的误区。

有些人会认为,教育孩子就是为了开发他的智力,孩子只有读了大学才算是有出息,那么,在教育上就会有偏失,看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孩子成长的其他因素,阻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第三点就是氛围不良的家庭教育误区。

在现在的家庭中有这样的现象,父母希望孩子成才,又不给孩子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不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创伤。

教育孩子四大误区

教育孩子四大误区

教育孩子四大误区随着家庭环境的变化和社会风气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陷入了一些误区。

这些误区可能会造成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受到抑制,甚至产生不良后果。

以下是教育孩子时常见的四大误区:一、过于保护孩子家长希望孩子永远在一个安全、无风险的环境中生活,因此会过于保护孩子,不让孩子接触一些可能对孩子有挑战性的事情。

然而,这样的做法会导致孩子对外界缺乏了解和认识,而无法适应社会生活。

即使孩子在家庭中得到了充足的爱和关怀,但在面对未知的挑战时,孩子还是会感到无助和沮丧。

二、过度奖励家长为了让孩子感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得到肯定,在孩子做出好的行为时,会过度奖励。

然而,这样做的后果是孩子会习惯性地去追求奖励,而忽略了真正的内在动机。

如果孩子只是出于得到奖励的目的去做一些事情,这样的行为是没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的。

三、过于关注成绩家长常常把孩子的成绩作为衡量孩子学习成就的唯一标准,过于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这样的做法会造成孩子的学习过程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如果孩子总是在学习成绩上受到家长的压力,这样的情况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四、忽略和孩子的沟通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些家长忽略了这一点。

家长可能会因为工作忙碌或者其他原因,忽略了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

这样的做法会导致孩子的需求和想法得不到及时的回应,产生情感上的隔阂。

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挑战时,他们可能会选择不与家长交流,而独自承受压力和挫折。

这样的情况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避免上述四大误区,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支持,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育孩子时的四大误区

教育孩子时的四大误区

教育孩子时的四大误区教育孩子是每个父母的重要责任和挑战,但在实践中,经常会陷入一些误区。

这些误区可能会给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将介绍教育孩子时常见的四大误区,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过度保护与溺爱误区现代父母对孩子的保护意识普遍加强,但在过度保护与溺爱孩子方面,却往往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

过度保护会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无法应对挫折和困难。

溺爱会使孩子失去责任感和自律能力,无法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解决方法:父母需要适度放手,让孩子在适当的环境中自由探索和实践。

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而不是为他们解决一切问题。

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挑战和奋斗的意义,培养他们的自强精神和抗挫能力。

二、功利主义教育误区部分家长过分重视孩子的学术成绩和功利价值,将教育目标局限于追求高分和升学。

这种功利主义教育误区会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缺乏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尊重和培养,导致孩子在学业上的压力过大,对其他领域的发展缺乏兴趣和动力。

解决方法: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个性和潜力,培养他们的多元智能和兴趣爱好。

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活动,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创造力。

重视孩子的个人发展和内在动力,努力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三、单一化教育误区在教育孩子时,一些父母过于强调“标准化”和“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将孩子塑造成自己预设的样子,忽略了孩子个性的差异和特长的培养。

这种单一化教育误区会限制了孩子的发展空间,使他们失去了独特性和创造力。

解决方法: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关注他们的兴趣和天赋。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成长机会,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特长。

同时,父母也需要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四、过度比较与批评误区现代社会,家长普遍存在将孩子之间进行过度比较和批评的倾向。

这种误区会给孩子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和自卑感,影响他们的自信和积极性。

而且,过度比较和批评会破坏家庭和谐氛围,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最毁孩子的几种教育误区

最毁孩子的几种教育误区

最毁孩子的几种教育误区
1.以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教育误区:过分追求成绩,忽视孩子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综合能力,会让孩子产生学习焦虑,丧失学习兴趣和动力。

2. 过度保护的教育误区: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安全和舒适,不愿意让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这样会让孩子失去自信心和独立意识,难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3. 模仿式教育的教育误区:在教育孩子时,简单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没有关注孩子的思维习惯和创造力,这样会让孩子失去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4. 欺骗式教育的教育误区:家长或老师为了让孩子听话或者“服从”,采取欺骗手段,造成孩子失去信任感和自尊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5. 比较式教育的教育误区:将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过分强调“输赢”,这样会让孩子感到自卑和失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长。

- 1 -。

用“成人标准”教育会埋没孩子聪明

用“成人标准”教育会埋没孩子聪明

用“成人标准”教育会埋没孩子聪明钢琴、绘画、跳舞……越来越多家长不惜重金让宝宝早早参加各种培训班。

相反,碰到孩子发呆、多动、内向……家长们却认为只是小问题……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

家长要做的应是:了解孩子的特点,理解他,创造适合他成长的环境。

但是很多家长缺乏对孩子的正确理解和认识,用社会上统一的“成才标准”去要求孩子,结果不但不利于孩子成长,还可能埋没原本很聪明的孩子。

钢琴、绘画、跳舞……越来越多家长不惜重金让宝宝早早参加各种培训班。

相反,碰到孩子发呆、多动、内向……家长们却认为只是小问题。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教授指出,由于家长缺乏对宝宝学习能力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往往用社会上统一的“成才标准”去强制孩子学习,结果衍生出很多不利于宝宝成长发展的错误做法。

开发宝宝的学习能力最好能有专业人士的参与。

一、孩子发呆就是有问题如果妈妈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一般都会认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在浪费时间。

对此,邹小兵认为,孩子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可能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也是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

邹小兵介绍说,学习分为“外显性学习”和“内隐性学习”,前者表现为学习英语课程,学习某项技能等,后者则是一种无意识学习。

他还说,其实,在我们觉得什么都没想的时候,大脑也是在储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只是不是用意识去努力地实行而已。

因此,家长应该理解孩子,了解孩子个性、气质特色,顺其自然,让他们的天性得以发展,创造适合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

二、“迷信”智力测试圆圆快3岁了,在说话、运动、背儿歌、数数等许多方面与同龄宝宝比起来,似乎差一些。

妈妈很着急,买了好几本智力测试和智力开发的书来锻炼宝宝,后来带着圆圆去检查,看看是否有智力问题。

结果在测验时,宝宝的某些能力没有表现出来,不愿意开口发声、没能好好爬楼梯;面对着很低的测试分数,妈妈就懊恼不已,不知道是否还要再测试一次。

家长要注意的四大家教误区

家长要注意的四大家教误区

家长要注意的四大家教误区家长要注意的四大家教误区家长要注意的四大家教误区第一、过分溺爱,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晶,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爱孩子却是人类独创的一种另类之爱。

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

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

除了溺爱,严格的中国父母们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视也相当可怕。

情商教育专家说,很多父母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严重扼杀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从三四岁甚至更早,父母们便开始命令孩子们学汉字、念唐诗、背宋词、练算术,而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味地学死知识,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

可孩子毕竟是孩子,纵然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有无数个理由,又岂找出一个借口,去挑战和反对瞪着大眼、攥着拳头、携带着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的家长的种种威严?第二、心灵施暴,扼杀独立人格的树立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说的就是中国家庭教育和国外的区别:一个中国儿童拿着自己画的图画让父母鉴赏,他会说,你看,我画得象不象?同样,国外的孩子会向父母说,你看,我画得好不好?这一“象”一“好”,仅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

相同的环境下,异样的提问方式,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是肯定的。

道理自不必多解释什么,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跃然纸上。

自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如果我们的老师从小就遭受着一种心灵施暴的教育方式,而陈旧的理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等到教育的重大责任再次落到他们身上时,我们所享受的待遇将是多么可怕呀! 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的孩子,在第一任老师的培养下,完全没有树立起独立的人格。

这不是父母的错误,而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哀。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大教育误区埋没聪明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

家长要做的应是:了解孩子的特点,理解他,创造适合他成长的环境。

但是很多家长缺乏对孩子的正确理解和认识,用社会上统一的“成才标准”去要求孩子,结果不但不利于孩子成长,还可能埋没原本很聪明的孩子.
钢琴、绘画、跳舞。

越来越多家长不惜重金让宝宝早早参加各种培训班。

相反,碰到孩子发呆、多动、内向……家长们却认为只是小问题。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教授指出,由于家长缺乏对宝宝学习能力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往往用社会上统一的“成才标准”去强制孩子学习,结果衍生出很多不利于宝宝成长发展的错误做法。

开发宝宝的学习能力最好能有专业人士的参与。

误区一:孩子发呆就是有问题
如果妈妈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一般都会认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在浪费时间。

对此,邹小兵认为,孩子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可能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也是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

邹小兵介绍说,学习分为“外显性学习”和“内隐性学习”,前者表现为学习英语课程,学习某项技能等,后者则是一种无意识学习。

他还说,其实,在我们觉得什么都没想的时候,大脑也是在储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只是不是用意识去努力地实行而已。

因此,家长应该理解孩子,了解孩子个性、气质特色,顺其自然,让他们的天性得以发展,创造适合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

误区二:“迷信”智力测试
圆圆快3岁了,在说话、运动、背儿歌、数数等许多方面与同龄宝宝比起来,似乎差一些。

妈妈很着急,买了好几本智力测试和智力开发的书来锻炼宝宝,后来带着圆圆去检查,看看是否有智力问题。

结果在测验时,宝宝的某些能力没有表现出来,不愿意开口发声、没能好好爬楼梯;面对着很低的测试分数,妈妈就懊恼不已,不知道是否还要再测试一次。

“智力测验只能了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据这个分数而贴上"笨孩子的标签",那么就会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对这些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伤害。

”邹小兵指出,目前很多智力测验已经落后于心理学的发展实际,只能测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家长一旦知道孩子智力测验的分数低,就容易产生放弃心理,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笨,从而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指导和帮助,很可能因此而抹杀了他们在其他能力方面的发展。

孩子的能力系统是多方面的,不应简单地以一次的测试成绩判断他的智力,也不要因为一两个方面能力的薄弱,而否认了孩子的整体能力;相反,应该全面了解孩子的综合能力并根据孩子的个性,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毕业于哈佛医学院的美国权威学能专家梅尔·列文化博士,经过30年的临床研究与观察,提出了八大学习模式,即由注意力、记忆、语言、空间排序、时间排序、运动、社交和高级思维八大系统组成。

很少有孩子面面俱到,关键是发现孩子的优势与劣势,不要将孩子劣势扩大成“问题孩子”,而是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去发挥与克服。

误区三:“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学一件事情比别的孩子速度慢,到了一个新环境很长时间不适应等,这些行为都容易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笨孩子”的表现。

邹小兵教授介绍说,这些都是适应性低的表现,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孩子的能力不行,只是这类孩子的一种行为方式。

邹小兵还举例说,“慢孩子”可能学一首诗的速度比较慢,但他们一般相应地会记得比较牢、比较久,这是他们学习事物的一种习惯方式。

而且,这些“慢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具备其他“快孩子”没有的优势——在遇到不良刺激比如吸毒、偷窃等诱惑时,不像那些接受快的孩子一样容易改变,而是抱着审视的态度去接受。

国外学能专家还建议家长让孩子学会控制节奏,慢慢去想慢慢做一些事情,这个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怎么去控制他的行为和一些语言的节奏。

误区四:孩子“爱动”就是“多动症”
课堂上没有人说话,所有人都安静地听课——这是所有老师都很喜欢的课堂气氛,但这基
本是不可能的,总有一些孩子会说说话,做做小动作等,来扰乱课堂秩序,而这些孩子往往被老师认为是有多动症的。

根据列文博士八大系统理论,这类孩子其实属于运动机能占优势,故喜欢用肢体代表语言。

所以,并不是所有“爱动”的孩子都是真的患有多动症。

有的孩子比较聪明,听老师讲了一半课程,就已经掌握了基本要领,知道下面该讲什么了,感觉无聊便开始做做小动作。

对于这类孩子,老师和家长更应学会了解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育。

比如,老师可以在孩子感觉无聊时提个问题,夸奖一下,调动其兴趣继续听下去。

其实,注意力集中有问题的孩子往往创造力非常强,他们的脑子常常冒出一些新的想法。

同时,这些注意力有缺陷的孩子,也经常有冲动的表现,所以学校就会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受到老师的批评。

其实,大人们恰恰忽略了他们的创造性。

正确的方法是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着创造性,同时也让他们知道自己有注意力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正确识自己,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获得成功。

开发宝宝“学能”应向专业人员取经,邹小兵教授指出,造成以上诸多育儿误区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广大父母对宝宝未来发展的期望越来越高,但却缺乏对宝宝学习能力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以致强制学习、拔苗助长、人云亦云和盲目从众等现象比比皆是。

“对孩子的教育并没有定势,应该根据其天赋和特性来具体对待。

公平的教育就是对所有的人不公平,父母应重视孩子的个体教育,用科学的育儿理念来武装头脑,”邹小兵教授说,“开发宝宝潜能的基础应该是尊重孩子的个性,而不是一味用共性的规则去要求他们。


邹小兵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儿童保健专业人员在我国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的明显缺位。

日前,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婴幼儿保健学组在全国七个城市针对1200多位0~3岁婴幼儿父母的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父母意识到需要特别培养宝宝的学习能力,但是仅有一成父母意识到从事婴幼儿健康的专业人员指导的重要性。

而据了解,目前国际上关于婴幼儿早期学能发展其实已经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理论,并有专业医务人员给予父母指导。

但是在国内新晋爸爸妈妈们的“育儿经”,多是从长辈、同事、幼教人员等处咨询得来的,而很少有人会请教儿童保健专业人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