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登高_的教学设想_陈煌
《登高》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登高》教学设计《登高》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高》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登高》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对其诗歌的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重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难点 1、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法及教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先看一副对联,是哪个历史人物?上联:世上疮痍,诗中哲圣下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副对联,这16个字是对杜诗很好的概括。
学习一首诗歌要了解其为人。
那么老师很想听一听大家的心目当中,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可以结合所学诗歌阐析,学生畅所欲言。
)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自主学习】一、诵读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1、结合课下注释,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朗读,注意字音、停顿。
2、请学生读。
师生点评。
3、教师指导朗读:字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缓急。
4、请学生听读录音后再读。
师生点评。
【合作学习】一、研读鉴赏1、同学们都朗读了这一首诗,也对这首诗有了初步感知,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完后的整体感受。
明确:悲伤、忧愁、孤独……2、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或者说诗人悲从何来?明确:诗人的悲首先体现在所见秋景的悲,主要体现在首联和颔联上: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登高》阅读教案设计
教学是一件非常有趣、有意义、也很有挑战性的事情。
针对不同的教材及内容,设计一份适宜的教学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而本文将围绕一篇名为《登高》的课文来设计相关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主旨,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思想的深度。
2.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3.能够引导学生了解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背景,加深对该篇诗歌理解。
二、教学内容:1.课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分析。
2.课文中的意象和字句分析。
3.课文的诗意及诗歌韵律分析。
4.课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1.导入:可以通过一些尚未曝光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壮美的自然风光,为登高的主题做一些铺垫。
2.朗读:对于小说而言,我们可能可以显得有些随意,但是对于这样的经典名作来说,读者的内涵需要展现出来,所以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轮流朗读,让大家都能深入理解作者的用意。
3.讨论:通过对字句、意象等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意义和美感,思考如何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同时也让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形成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4.写作:了解诗歌的形式和韵律规则,让学生自行尝试写出自己的诗歌,来表达对大自然和生活的感悟。
四、教学策略:1.知识导入:让学生通过图片、音频等多个方面去了解大自然的美丽壮观。
并可以通过影视作品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2.关注学生的思考:在课堂上不仅让学生听懂知识,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更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思考的重要性,以及条理清晰的写作风格和固体有力的论据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实践:通过团体写作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并通过创作实践,来深入认识诗歌的韵律和用意。
五、教学评估:1.文字表达能力评估:通过学生的写作作品,以及在课堂上的言论表达,检验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思考深度。
2.阅读理解能力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听课笔记等多个方面,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学生互评:对于学生的作品,进行同伴互评,以学生为中心,发现同学的优点,并有意识地改进。
《登高》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
《登高》教学设计《登高》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高》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登高》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习这一单元着重要求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鉴赏时,要注意知人论世,同时也要注意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和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意境苍凉,最能代表其“沉郁顿挫”的诗风。
被誉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和极高的鉴赏价值。
诗歌通过写登高所见所感,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再现了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在这种沉重的感叹中,我们能感受到蕴涵其中的对生命衰弱的抗争和对生命的留恋以及对国家、人民的关注。
学情分析在《登高》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杜甫的一些诗,对杜甫的个人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学生懂得了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目前阅读诗歌时可抓住意象,会结合诗人经历把握诗歌的主旨,这些都有助于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但学生鉴赏方法掌握的较少,主旨还不能全面概括,因此,还需要加强学生对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及诗歌创作的影响;2、学会词句注释并翻译古诗;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2、分析文中的意象,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登高》的教学设计(通用3篇)
《登高》的教学设计(通用3篇)《登高》的教学设计(通用3篇)作为一位出色的教职工,总不可防止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方案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到达教学目标进展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精心的《登高》的教学设计(通用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掌握诗歌吟诵的根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4、学以致用,进展诗歌创作练习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吧?(音乐起)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长江边上的夔州,江流奔涌,秋风萧瑟,万木凋零,凄冷的风中,一只孤鸟在高空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衣衫褴褛,步履蹒跚的老人朝山上走去。
这位老人,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曾经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他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
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
重阳节,本是登高祈寿家人团聚的节日,而年过半百,满身疾病,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的他却面对处在战乱之中的国家,面对万里之遥的故土,面对漫天飘洒的落叶,面对滚滚翻腾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声高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_登高_教学设计_陈清华
备课网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忧黎元、悲天下的情操,理解杜甫诗中圣哲的形象。
【教学设想】1.突出诵读训练,教学目标的完成与诵读相结合。
2.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诗人形象。
3.拟用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绘诗景背景提示:这首诗写于767年的秋天。
此时,55岁的诗人已老病孤愁、穷困潦倒,但他依然热爱生命,与命运进行抗争。
这一年的重阳节,旅居夔州的诗人独自登高,面对万里江天,耳闻哀猿长啸,阵阵悲凉袭上心头,不禁吟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吟诵全诗)1.诵读感知。
诵读是欣赏诗歌的出发点。
读诗有三个层次:读懂内容,读出感情,读出形象。
在同学们先轻声朗读后,请两位同学朗读全诗。
2.描绘晚秋之景。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首颔两联,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人眼中的晚秋之景。
要注意诗中景物的特点以及给人的感受。
可参考句式:诗人独自登高,看到,听到,想到。
诗中景物给我的感觉。
3.学生自由发言,在交流评价的过程中,突出以下内容:(1)首联着重刻画眼前的具体景物,好比工笔画。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风大闻名,人登高更感风大,所以说“急”;深秋九月,长天高远,所以说“高”;“渚清”中的“清”是写气氛,可以理解为“清冷”“凄清”;风霜高洁,水落沙出,所以说沙滩“白”。
(2)夔州多猿,这里写“猿啸哀”,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使这首诗一开始就有了悲凉的气氛。
大家熟悉的诗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也是写猿啸之哀。
清秋九月,在急风中飞舞盘旋的鸟儿,简直就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这里的飞鸟是群鸟也好,是只鸟也罢,但绝不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黄鹂和白鹭,而是悲苦之鸟。
(3)首联出现的六个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之所以能给人悲凉(凄凉、萧条、清冷)的感觉,是因为这些意象融入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主观感情,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切景语皆情语。
《登高》教学方案:赏翠林青霭,观峰色岚光
《登高》教学方案:赏翠林青霭,观峰色岚光。
一、感悟诗意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及作者杜甫的经历,让学生对于诗歌能够有初步的认识。
然后由老师带领学生赏读诗歌,了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再以选词填空的方式帮助学生熟悉诗歌的内容,进而让学生通过分析句子及语言技巧得出感悟。
同时也可以请学生文艺化地描述他们所想象的翠林青霭和峰色岚光,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二、赏翠林青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翠林青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图片和视频等方式感受翠林中蕴含的意境与气息。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明白诗人是如何用词来描绘这一景象的。
同时,可以请学生在小组内练习朗诵诗歌,并呈现出自己对于这一景象所想象出来的表现形式。
结合语文知识,让学生分析所学过的修辞语言,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自己所写的作品中。
三、观峰色岚光同样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峰色岚光,我们也可以使用图片和视频等媒介帮助学生感受这一景象。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并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意象。
同时也可以请学生通过表演和朗诵等形式,把自己对于这一景象的想象呈现给其他同学。
结合所学语文知识,让学生分析诗歌的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
四、探究诗歌的意义在诗歌的赏析过程中,不仅需要让学生领略到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内在意义。
可以请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提交一个集体作品。
同时老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在阅读诗歌时最深刻的感悟,让学生通过他人的分享来丰富自己的思考。
五、诗词歌曲演唱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表现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可以组织一个诗词歌曲演唱活动。
可以让学生自己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结合所学语文知识,把诗歌演唱出来。
同时,也可以加入合唱和舞蹈等元素,以丰富演唱的形式。
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文艺活动的乐趣,并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
《登高》这首诗歌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次教学来让学生领略到其中所蕴含的美好和意象。
2024年《登高》教案设计
《登高》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登高》。
(2)理解诗歌的背景、内容和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并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意境。
(3)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1)诗人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有“诗圣”之称。
(2)时代背景: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民不聊生。
(3)创作背景:《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诗人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
2.诗歌内容(1)第一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第二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第三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4)第四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诗歌意境(1)萧瑟的秋景:风急、天高、猿啸、落木、长江。
(2)悲凉的氛围:万里悲秋、百年多病、艰难苦恨。
(3)诗人的感慨:作客他乡、孤独登高、忧国忧民。
4.诗歌修辞手法(1)比喻: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比喻岁月的流逝。
(2)拟人:如“渚清沙白鸟飞回”中的“鸟飞回”拟人化鸟儿的行为。
(3)对仗: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中的对仗结构。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出示杜甫画像,简介诗人。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杜甫诗作,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3)揭示课题《登高》。
2.朗读诗歌(1)学生自读诗歌,注意字音、停顿。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
(3)学生齐读,感受诗歌韵律。
登高的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古诗《登高》的意境,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能背诵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关注民生的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登高》的意境,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能背诵古诗。
2.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关注民生的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播放《登高》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古诗,圈点勾画生字词、不懂的地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如何理解“登高”的意境?(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如: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回等,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朗读指导(1)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学生跟读、齐读,逐步提高朗读水平。
(3)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停顿等,使朗读更加生动。
5. 背诵指导(1)教师讲解背诵方法,如:分段背诵、连句背诵等。
(2)学生分组背诵,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齐背古诗,巩固学习成果。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7. 课后作业(1)背诵《登高》。
(2)结合注释,翻译古诗。
(3)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朗读水平:评估学生的朗读技巧,如:语气、节奏、停顿等。
3. 背诵效果:检查学生背诵古诗的情况。
4. 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8.2《登高》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通江县实验中学:廖虹目标1、背诵《登高》,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诗中塑造的诗人形象,感受诗人深深的苦痛与忧思。
3、了解《登高》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心情,赏析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理解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鉴赏诗歌的方法,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抒发的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联想释疑、品读鉴赏。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背景介绍(师生朗诵)(学生齐读)1、背景介绍2、朗读悟情。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大意,不懂的地方可以讨论交流,或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学生自读诗歌)明朝学者胡应麟曾这样评价《登高》:“金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那么这首诗歌究竟好在何处?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范读,初步体会一下作者情感,并注意字音和断句。
三、整体感知思考: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凄楚、悲伤、痛苦、孤独、沉郁1、这首诗歌的题目是《登高》,诗人是在什么时候登高的?2、诗歌主要写出登高所见和登高所感。
哪些诗句是登高所见,哪些诗句是登高所感?前两联是登高所见,后两联是登高所感。
3、诗人登高都看到了什么?4、在后两联中有一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基调,是哪一个字呢?悲。
四、合作探究、赏析诗歌(一)分析首联、颔联写景(俯仰结合)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对于这种情感,在前两联的景物描写中是如何体现的呢?“猿啸哀”中的“哀”字“猿啸”“鸟飞回”“鸟飞回”就是鸟在疾风中飞舞盘旋,“回”是回旋的意思。
2、在杜甫的诗中也常有对鸟的描写。
与诗中的这些鸟相比,登高之鸟在形态上、生存状态上有什么不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些鸟给人安详自在轻松的感觉,而登高中的鸟则给人急促急迫的感觉。
3、这是一群在疾风中挣扎回旋的鸟儿,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眼前的这种景象描述一下?4、能不能从其他的景物中读出了诗人的感伤?“落木”“”风急天高”“无边”“无尽”,5、同学们把颔联的“无边”“无尽”去掉,和原诗比较一下,是不是也给人一种阔大的感觉?置身于这样一种阔大的境界中,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6、从“渚清沙白”中读出了一种凄凉。
《登高》的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登高》的教学设计[精选五篇]第一篇:《登高》的教学设计《登高》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高》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高》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诗歌创作背景。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鉴赏的三种方法。
教学难点: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音像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飞花令”形式导入规则:先指定一位同学说一句关于秋天的诗,再由其指定其他同学接力。
二、整体感知:首先,听录音朗读,注意节奏和读音。
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思考:本文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找一生示范朗读,另找一生评价。
明确:(景物)描写、抒情。
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用诗中的一个字来回答。
生:悲分析“哀”、“苦”、“恨”与“悲”哪个更适合作诗眼。
明确:“悲”是作者直接抒发情感的表现,“苦”、“恨”和“哀”都是作者间接抒发情感的表现,因此用“悲”字更恰当准确。
师:这是诗的感情基调,即诗眼。
三、写作背景师:请学生回忆作者的生平事迹。
明确:杜甫诗歌创作风格:沉郁顿挫。
在初中学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了诗人具有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情怀。
本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
“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和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高写下了这首诗。
三年后,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一:知人论世法(并板书)。
四、分析意象师:作者“登高”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同桌之间讨论。
《登高》教案设计
《登高》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登高》这首诗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进一步认识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魅力;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能力,以及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能力;3.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诗歌,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登高》这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2. 学会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来描绘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三、教学准备1. 诗歌《登高》的复印件;2. 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中国山水画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山水画的优美和富有情感的特点;2.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登高运动在古代中国的文化背景。
步骤二:课堂导读(10分钟)1. 将诗歌《登高》呈现在多媒体设备上,让学生看一遍全文;2. 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歌,然后介绍一下诗歌的作者和出处。
步骤三:诗歌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登高的意义,作者对自然的感悟;2. 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3. 引导学生辨析诗歌中的词语和句子,了解其深层含义。
步骤四:情感表达(20分钟)1. 让学生思考登高对他们来说有哪些意义,以及登高后的感受和情感;2. 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可以是诗歌、短文、图片、演讲等形式。
步骤五:展示与分享(1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感受;2. 学生间进行互动交流,提出问题或给予赞赏与鼓励。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 请学生回答:你对本课学到了哪些知识?你对登高这种活动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理解?2. 简要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收获,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在欣赏《登高》这首诗歌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对唐代文学的认识。
通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学生们也进一步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情感理解能力。
登高课堂教案设计
登高课堂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登高》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诗歌的基本阅读方法。
(2)通过合作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诗人情感的共鸣。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诗人的情感变化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 诗人情感的复杂性及其内涵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登高》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登高”,提问:“登高”在诗中有什么寓意?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2)让学生结合注释,解释诗中不易理解的字词。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表达手法和诗人的情感变化。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
2. 利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景象,增强学生对诗意的感受。
3. 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分析不同诗人的登山诗作,以启发思维。
七、教学步骤:1. 杜甫生平介绍:简述杜甫的生平事迹,强调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诗意解读:让学生自读课文,尝试解读诗意,教师辅导学生理解难点。
3.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探讨其寓意。
《登高》的教学设想
《登高》的教学设想作者:陈煌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2年第10期《登高》是杜甫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九九重阳节带病“登高”时所写的,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对此诗的教学,笔者有几点设想:一.诗意起航由《登高》想到杜甫在23岁时所写的《望岳》一诗及诗中所吟出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感受他年轻时建功立业、立志攀登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想到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人生情怀;体会到李白那“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健笔力;想到了王安石在《金陵怀古》中“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地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所展现出的辽远的情韵。
古人“登高必赋”,登上高处的寂寥往往更能使诗人产生对人生、对自然的怀想,也就容易产生诗情。
此类诗或抒发诗人的雄心壮志、热爱自然的豪情;或抒发人生感悟、历史沧桑;或抒发个人的悲抑、哀怨。
我们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及柳宗元的“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中便能体会出这种感情。
登高往往表现的是一种昂扬、激烈、悲抑的人生状态,展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渴望和旷茫无边背景下的大豪情、大悲愁。
总之,绘壮景、写豪情、感沧桑是大多优秀“登高”诗的常态。
二.主脉悟意杜甫的《登高》情感是多层、多元的。
说其“悲凉”,因“风急天高”的空旷;说其“凄凉”,有“渚清沙白”的色调;说其“苍凉沉郁”,有“无边落木”的广漠,长江“滚滚”的汹涌;说其“羁旅孤愁”,有“悲秋长作客”的无奈。
其感情抒发得浓烈,已达到字字情丰的境界。
可以说整首诗无一废字、无一偏字,对这些“符号”所传达出的情感,都应让学生自己感悟。
阅读必须从文本出发,结论必须从文中得出。
我看这应成为阅读的一项重要的思维指向。
文本是思想感情之母,因此我们应让学生拎出诗中的一些词语:啸哀—悲秋—作客—多病—苦恨—潦倒。
这样,一个哀怨、凄凉、漂泊多病、穷愁潦倒、悲抑无奈的诗人形象便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
《登高》教案设计
登高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诗歌《登高》的主题和基本意思。
2.能够背诵《登高》。
3.能够理解和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4.能够分析诗歌的音韵、格律和诗歌的表达技巧。
二、教学准备1.课本《登高》的诗歌原文和翻译。
2.PPT 或黑板,便于展示诗歌的篇章结构和相关知识点。
3.课本或其他辅助材料,便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或小组讨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诗歌策略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学习诗歌《登高》(15分钟)1.首先,老师朗读诗歌《登高》的原文,并播放录音,让学生倾听诗歌的音韵和节奏。
2.然后,老师给出诗歌的字面翻译,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3.接下来,老师给出诗歌的深度解读,包括作者的主旨意图、表达情感的手法等,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诗歌的内涵。
4.最后,老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并对重点词句进行解读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3.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20分钟)1.老师提供相关的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例子,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2.老师将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标示出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手法对诗歌的表达效果的影响。
3.老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分析和总结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并结合具体词句解读其内在含义。
4. 对比分析诗歌的音韵、格律(20分钟)1.老师介绍诗歌的音韵和格律的基本知识,如押韵、对仗等。
2.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登高》中的音韵和格律,并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探讨不同音韵和格律对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受的影响。
5. 听诗赏析(15分钟)老师准备相关的优秀演绎诗歌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欣赏和感受不同演绎方式对诗歌的表达效果的差异,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6. 总结回顾(5分钟)老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诗歌《登高》的主题和基本意思,以及诗歌中的修辞手法、音韵和格律等知识点。
并鼓励学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多读诗歌,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创造能力。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这首古诗,并能够通过创造性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情感、背诵整首诗歌。
教学难点:诗歌韵律、发挥创造力。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古诗《登高》的课文、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课堂(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与山相关的背景音乐,然后与学生们进行简短的互动,引起学生们对登山的兴趣。
2. 教师展示一幅描绘山脉壮丽景色的图片,让学生们观察并描述图片中所看到的内容。
Step 2 导入新课(10分钟)1. 教师出示《登高》的课文,让学生们自己默读一遍,并思考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2. 教师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们交流彼此的理解,并在黑板上记录下学生们的主要观点。
Step 3 阅读理解(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们一起读诗,学生们跟读并体会诗的情感。
2. 教师鼓励学生们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a. 诗中的主人公登高的原因是什么?b. 作者想通过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情感和哲理?Step 4 背诵练习(15分钟)1. 教师分段教学,让学生们跟读每一段。
2.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由每个小组成员轮流背诵一段,其他小组成员给予鼓励和反馈。
Step 5 创意表达(15分钟)1. 教师讲解古诗中的韵律特点,并指导学生们进行韵律的创作。
2. 学生们根据自己对《登高》的理解和情感,以四言或七言韵律的形式创作自己的诗歌,并互相分享。
Step 6 总结(5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课堂内容和学习成果。
2. 教师鼓励学生们将更多的诗歌融入生活,学会欣赏和创作诗歌作品。
Step 7 课后作业(5分钟)1. 学生们将自己的创作诗歌整理成册,并写出背诵《登高》的感悟。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们不仅对古诗《登高》有了一定的理解,而且通过创意表达的活动,更加深入地感受了诗歌的情感和美感。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们不仅学会了理解和背诵一首古诗,还培养了他们对诗歌的热爱和创作能力。
《登高》教学教案设计
《登高》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背诵《登高》诗文。
1.1.2 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1.3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1.2.2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1.2.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3.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1.3.3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激发写作兴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文的背诵与理解。
2.1.2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1.3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2 教学难点2.2.1 诗中意象的深入剖析。
2.2.2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
2.2.3 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引导学生回顾杜甫的生平简介。
3.1.2 简介《登高》的创作背景。
3.1.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3.2 自主学习3.2.1 让学生自主阅读《登高》,理解诗文大意。
3.2.2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2.3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3.3 合作探讨3.3.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剖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3.2 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3.3.3 教师总结讨论成果,并进行点评。
3.4 诗歌欣赏3.4.1 引导学生欣赏《登高》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3.4.2 让学生谈谈对诗中意象、修辞手法的感受。
3.4.3 教师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5 课堂小结3.5.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5.2 强调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分析诗句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诗歌的对仗、押韵等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1)领悟诗歌中蕴含的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情景交融、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修辞手法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秋天登高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中的景象,从而引出课题《登高》。
(2)简单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歌情感奠定基础。
2、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点名让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
3、精读诗歌(1)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如“渚”“潦倒”“新停”等。
(2)分析诗歌的意象,如“风”“天”“猿”“渚”“沙”“鸟”等,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和表达的情感。
(3)解读诗歌的对仗句,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让学生感受对仗的工整和语言的韵律美。
4、探究情感(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2)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引导学生从诗人的身世遭遇、时代背景以及诗歌中的景象描写等方面来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登高》教学教案
《登高》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登高》的诗意、诗意和诗韵,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诗中的意境,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登高》,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登高》的诗意和诗意。
2. 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3. 领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中意象和情感的深入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文、注释、译文等内容。
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和诗的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登高》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想象诗中的景象,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标记出生僻字词和不理解的地方。
3.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共同讨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讲解与解析(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讲解诗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意象,深入解析诗的意境和情感。
5. 诵读与感悟(5分钟)学生齐读或个人诵读诗文,闭眼感悟诗的意境,分享自己的感悟。
6. 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登高》的感悟文章。
7.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点掌握情况等,以便于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课后作业:1. 熟读《登高》,理解诗意,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登高》的感悟文章。
3. 预习下节课将要学习的诗歌,提前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八、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诗歌鉴赏能力提升情况等方面,对学生在本次课程中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煌2.10
四.联读升华 学习诗歌,应加强联读练习。比 如此诗,可以这样:感受下列“登 高”诗,你喜欢哪一首,或喜欢哪一 首中的哪一句,并说明理由。如王之 焕的 《登鹳雀楼》、李白的 《金陵 凤 凰台》、柳宗元的 《登柳州城楼寄漳 汀封连四州》、杜甫的 《登岳阳楼》、 高启的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这 些诗都属于“登高”诗的范畴,进行 联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登高赋 诗”的文化现象,并通过阅读有所感 悟。教学中选用这几首诗,都应附上 详细的注释和说明,在上课的前一天 自习时便发给学生。在导语中提到这 些诗中的精警之句,目的是加深学生 对这些经典之句的印象。当然让学生 谈感受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因这 一环节的教学是让学生对一种文化现 象 的 感 知 , 为 杜 甫 《登 高》 诗 的 解 读展示一种更广阔的背景和参悟对 象 。综
现在我们的眼前。颔联则塑造了一个 秋意浓郁的境界,“萧萧”言树叶的 飘零之声,我们难道感受不到生命的 飘零和悲切的哀音吗?从“滚滚”激 荡的江水中,不也能感受到杜甫沉郁 苍凉激荡不已的内心吗?“萧萧”之 声不绝,“滚滚”之音不歇,人生的 壮志豪情不减,人生的凄凉无奈不 止。颈联用大数目的词,来写壮阔景 象,正是杜甫壮阔胸襟的写照,是其 心境激荡的显现,是其博大人文情怀 的自然展示。尾联进一步抒发穷愁潦 倒的感慨,一个“苦”字,就可以感 受到杜甫不能为国尽力的那种无法言 说的痛苦心境。
“无边落木”的广漠,长江“滚滚” 的汹涌;说其“羁旅孤愁”,有 “悲 秋长作客”的无奈。其感情抒发得浓 烈,已达到字字情丰的境界。可以说 整首诗无一废字、无一偏字,对这些 “符号”所传达出的情感,都应让学 生自己感悟。
阅读必须从文本出发,结论必须 从文中得出。我看这应成为阅读的一 项重要的思维指向。文本是思想感情 之母,因此我们应让学生拎出诗中的 一 些 词 语 : 啸 哀—悲 秋—作 客—多 病—苦恨—潦倒。这样,一个哀怨、 凄凉、漂泊多病、穷愁潦倒、悲抑无 奈的诗人形象便呈现在学生们的面 前。如果联系杜甫的一生,联系他当 时的情况,联系诗歌表现的特点,便 不难发现,整首诗的感情主脉是 “ 哀 ”。 这 是 杜 甫 生 命 的 最 后 的 “ 哀 ” 音— ——是对人生的一种大绝望,对自 身处境的一种大悲怜。哀大则心死, 哀轻则悲鸣。也就是说杜甫的这首诗 表达了多种复杂的情感,在这多层质 的 情 感 结 构 中 , 其 核 心 是 “ 哀 ”——— 生命中最痛苦而绝望的感情。
实用案例
陈煌
《登 高》 的 教 学 设 想
《登高》 是杜甫于大历二年 (公 元 767 年) 的 九 九 重 阳 节 带 病 “ 登 高”时所写的,倾诉了诗人长年漂 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对此诗的 教学,笔者有几点设想:
一.诗意起航 由 《登高》 想到杜甫在23岁时所 写 的 《望 岳》 一 诗 及 诗 中 所 吟 出 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 名句,感受他年轻时建功立业、立志 攀登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想到了陈 子 昂 《登 幽 州 台 歌》 中 “ 前 不 见 古 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 怆然而涕下”的人生情怀;体会到李 白那“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健笔 力;想到了王安石在 《金陵怀古》 中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地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所展现出 的 辽 远 的 情 韵 。 古 人 “ 登 高 必 赋 ”, 登上高处的寂寥往往更能使诗人产生 对人生、对自然的怀想,也就容易产 生诗情。此类诗或抒发诗人的雄心壮 志、热爱自然的豪情;或抒发人生感 悟、历史沧桑;或抒发个人的悲抑、 哀怨。我们从毛泽东的 《沁园春·长 沙》、王之涣的 《登鹳雀楼》 及柳宗 元的“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 茫茫”中便能体会出这种感情。登高 往往表现的是一种昂扬、激烈、悲 抑的人生状态,展现的是一种生命 的渴望和旷茫无边背景下的大豪情、 大悲愁。总之,绘壮景、写豪情、 感沧桑是大多优秀“登高”诗的常 态。 二.主脉悟意 杜甫的 《登高》 情感是多层、多 元的。说其“悲凉”,因“风急天高” 的空旷;说其“凄凉”,有“渚 清沙 白 ” 的 色 调 ; 说 其 “ 苍 凉 沉 郁 ”,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