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互联网+”时代编辑的工匠精神
互联网与工匠精神辩论
互联网与工匠精神辩论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一些人开始质疑互联网是否会对工匠精神产生负面影响。
他们认为,互联网的便捷和快速让人们变得浮躁和急功近利,丧失了对细节和品质的追求,从而削弱了工匠精神。
然而,我认为互联网与工匠精神并不一定是对立的。
事实上,互联网可以成为工匠精神的有力助手。
首先,互联网为工匠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学习资源。
工匠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到更多的技术和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工艺水平。
其次,互联网也为工匠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机会。
工匠可以通过互联网将自己的作品推广到全世界,获得更多的认可和回报。
另一方面,互联网也可以激发工匠精神的新活力。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技术创新,需要工匠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工匠们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全球各地的同行交流,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进步。
因此,互联网并不是消解工匠精神,而是为工匠精神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当然,互联网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一些人可能会被互联网的便捷性所迷惑,忽视了对品质和细节的追求。
但这并不是互联网本身的问题,而是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方式和态度的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看待互联网和工匠精神的关系,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同时保持对工匠精神的追求和坚守。
综上所述,互联网与工匠精神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关系。
互联网为工匠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市场机会,激发了工匠精神的新活力。
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看待互联网和工匠精神的关系,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同时保持对工匠精神的追求和坚守。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同时保持和传承工匠精神的价值。
互联网 时代中存在的匠人精神
“互联网+ ”时代中存在的“匠人”精神1 匠人精神的基本含义所谓的匠人精神在任何的时代背景下都有着不同含义的解读,但核心是不会改变的,即生产者对于自己的产品始终坚持敬畏的心态,不断的钻研打磨自己的产品的一种精神追求。
也有人总结说,所谓的匠人精神就是始终如一、踏实肯干、精益求精、摒弃浮华等品质。
从这些良好的品质我们能够看出,匠人精神所代表的是一份责任,也是一种坚守,更是对于自身从事的职业的一种情怀与执着,只有具备坚定不移、从一而终的坚定毅力,才能够领悟到匠人精神的深刻内涵与本质。
通过匠人精神的诠释,我们只有将精神内化到自身,时刻保持着对于行业的敬畏之心,通过展现出良好的品行,并且能够在自身的领域有着突出的贡献,从而使得行业的整体品质与精神得到不断的提升。
2 匠人精神对于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重要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其对于人们的影响也在不断的提升,国家对于互联网+的重视也在不断增强,甚至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笔者认为,就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将要到来之时,重提匠人精神意义重大,只有彻底将其上升为企业的战略思想,才能让中国进一步建立起强大的工业体系,借助转变的大趋势,把中国制造真正推进到互联网+的新时代。
匠人精神所体现出的精益求精、千锤百炼、执着专注的特点是一种精神的体现,而这些精神的本质在于信念与情怀。
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种新兴技术和科技产品层出不穷,各个产业竞争不断激烈。
在这种时代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呼唤匠人精神,通过匠人精神来引导人们坚持把自己的工作当成一种毕生的事业来奋斗,只有怀着敬畏之心、情怀之心来工作,才能够坚定自身信念,做到匠人精神所要求的精益求精、千锤百炼、从一而终。
例如:在日本,有一家小吃店成立了很多年,唯一特殊的在于这家小吃店只卖一种食物用竹签串起来的年糕。
尽管年糕这种小吃非常的普通,但是这家店铺的继承人却依然非常的重视,老板娘对于年龄幼小的女儿非常的严格,尤其是对于女儿调控炭火的动作要求非常的标准。
“互联网+”下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策略的探究
“互联网+”下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策略的探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成为了教育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学校需要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一、什么是“工匠精神”让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工匠精神”。
通俗来说,“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专注细节、勇于创新、爱岗敬业、团队合作、责任担当等精神特质的综合体现。
在现代社会中,“工匠精神”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行业的技术人员,而是期望每一个从业者都能具备这样的素质。
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传统的课堂教育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们更加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已经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互联网+时代更加强调实践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更为重要的是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联网+时代更加强调创新能力。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使行业变革迅速,只有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也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具备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精神。
可以看出,在互联网+时代,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需求,更是一种必然。
只有具备了“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互联网+时代下,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以下是一些在教育实践中可以采取的策略:1. 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
编辑工作中的工匠精神
编辑工作中的工匠精神作者:赵丽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16期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对于编辑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可以将工匠精神融入編辑工作中,以此来提高编辑工作的质量,不断在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目标,尽最大的努力将编辑工作做好。
本文将对编辑工作中的工匠精神进行解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编辑工作;工匠精神;建议一、工匠精神的含义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工匠指的是制作器物的工人,但是这仅仅是狭义的解释。
如今的工匠精神应当指的是要能够在工作中不断追求完美,朝着精益求精的方向努力。
在此过程中就包含着对工作的认真态度,要做到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在工作中创新。
在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上,都应当要保持足够的专注,不能好高骛远,要重视细节,认真对待每一个工作步骤。
在工作时不能三心二意,也不能本着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而是应当加强自身的专业态度,把工作做到最好。
从制造业来看,目前比较精良的产品主要出自于欧洲和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这与他们在生产时保持着足够的专注密不可分。
其实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局限于简单的工件加工中,也不是保持亘古不变的工作方式,而是在工作中不断创新,不断战胜自己,以此来提高产品的质量,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要能够敢于否定自己,这样才能够更快地进步。
二、编辑工作中发挥工匠精神的重要性编辑工作涉及的流程繁多,比如信息采集以及相应的处理、选题、审稿、出版等多方面的工作,每个流程都和其他流程深深地结合在一起,相互之间构成影响。
因此就必须要在编辑工作中保持足够的专注,比如说在编辑加工整理阶段,必须要保持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要尽量把差错率降低到合格范围内,否则影响就会很大。
其实社会在不断发展,读者的阅读喜好也在发生变化。
在编辑工作中的选题策划阶段,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充分发挥自我否定精神,根据市场的需求去改进选题策划等环节,以此来赢得读者的赞赏。
编辑工作是和精神文化传播息息相关的,承担着对人类社会一些价值观的传递工作,因此就必须保持对工作的足够严谨,要能够在编辑工作中对每一个细节做到严谨细致,为读者负责。
工匠精神是互联网时代的剑锋
99
.
,
追 求 完 美 和极
:
,
大机会和 潜力
,
互联 网 潮 流 无 法 逆 转
不 容回避
一
,
努 力 把品质从
。
99
:
99
利 虽 微仍
,
她 对 工 匠 精 神 的 理 解 还 欠 缺 拥 抱 时 代 变 革这
条
,
不 惜 工料
他们 穷尽
一
生 潜修 技 艺
,
,
视技 术为 艺 术
,
,
早 在战
“
国 时
期 中 国 人就 将 能
”
斯 无 疑是 工 匠
精神 的 典 型 代 表
同
具
巧 匠 视作 记造
“
济 世圣 人
,
。
《
》 考工记
有
30 0
多
年历 史 的
,
仁 堂也 是 他
H
知 者 创 物 巧 者述 之 守 之
。
,
的 学 习 榜样
他经 常 在公 开 场
“
—
世谓 之 工
百
工
之事
小 树 互 相争 夺养 分必
,
经 过 营 销 炒作
,
免 费 体验
,
红 包 补 贴 等 方 式轮
,
须 政掉部 分 果 树
,
挂 果 后 如 何控 制 外 观 大 小
,
如
番轰 炸后
商 业本质
最终
一
地鸡 毛
收 获 短期 利 益
却远 离
。
何 剪 梢 能 保 证任 何 角 度 阳 光 都 能 透 进 来 发 明 独 特 的 肥料 配 方
在互联网时代寻回工匠精神
黄 健 :我 今 年 去德 困 参 加 冈
际 学术 研 讨 会, 并参 观 _ , 德 固 的 一 些 公共 设 施 、 l : 艺 设训‘ 与制 造部 门。
黄 健 : 应 该 说 ,真 正 的 “工
人无 法 与 “ 工 匠精神 ”联 系起 来 。 因此 ,综 合 起来 说 , “ 工 匠 精 神 ”给 人 一 种 “ 缺 失 ”的 感觉 的确
存 ,但 并 不 意 味它 的 “ 消失”。 在j 二 业 4 . 0时 代 ,应 该 说 比 任何 时
对 于 企 业来 说 , “ 工 匠精 神 ”
的核 心 就 是 :要求 每 一 个 员 工 不仅
国 在 由传 统 的农 耕 社 会 向现 代 的工
业 社 会转 型 过程 中 ,许 多原 先 是 农
候都需要 “ 工 匠 精神 ” ,所 以,在
今 天 , 大 力倡 导 “ 工 匠精 神 ”是 非 常 有必 要 的 。
产 ,对 产 品的 质 量提 出 了统 一 的严
日本 这 些 国家 , 其 实在 我 国古 代 就
有 鲁 班 、庖 丁 这 样 把工 艺 做到 极 致
的代表 。
基 于 文化 的属 性 和 发 展 的 形 态 不 同 , 东 西方 的 “ 工匠精神” 具 体 的 表 现 样 式上 ,也 存 在 着 一 定等 异 。相 比较 而 言 ,东 方 文 化 ( 主要 以中 国 文 化 为代 表 )偏 于 在 刚 柔并
贯穿 落 实 到 工作 的每 一 个细 , 体 现 一 种 责 任 心和 担 当精 神 。在 这 个
论“互联网 ”时代编辑活动中的工匠精神
论“互联网+”时代编辑活动中的工匠精神作者:李静来源:《出版科学》2017年第02期[摘要] 工匠精神是从业者对职业的专注态度和对产品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是产品质量的有力保障。
编辑活动是生产精神产品的智力劳动,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
编辑活动中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和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在“互联网+”时代,出版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出版产品的数量和体量急剧增长,而质量隐忧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编辑活动中发扬工匠精神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 互联网+ 编辑活动工匠精神出版转型[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7) 02-0052-04 On the Craftsman Spirit of Editorial Activities in the “Internet+” AgeLi Jing(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Abstract] Craftsman spirit is a kind of professional attitude, the pursuit of the quality of product excellence and a powerful guarantee of product quality. Editing activity is the intellectual work of the production of spiritual products and the central link of the publishing work.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raftsman spirit in editing activities mainly includes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of cultural heritage, the innovation spirit of the pursuit of excellence, the quality pursuit of striving for excellence and meticulous rigorous attitude. In the Internet+ age, publishing transformation is the general trend. While the quantity and volume of products increased sharply, 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ts can not be optimistic. It‟s necessary to c arry forward the craftsman spirit in the editing activities.[Key words] Internet+ Editing activity Craftsman spirit Publishing transformation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企业发展提出“工匠精神”一词,大力倡导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辩论赛互联网与工匠精神
辩论赛互联网与工匠精神互联网与工匠精神,创新与传统的辩论。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同时也引发了对传统工匠精神的思考和辩论。
在这场辩论中,有人认为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工匠精神,而另一些人则坚信工匠精神在互联网时代依然不可或缺。
那么,互联网与工匠精神究竟是竞争关系还是互补关系呢?支持互联网取代工匠精神的人认为,互联网的出现让传统的手工艺失去了市场。
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便捷、快速的互联网产品,而不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追求手工制作的产品。
传统的工匠精神在这种情况下显得有些过时,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机会,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成为创新者和创造者,这也是传统工匠精神所无法比拟的。
然而,反对互联网取代工匠精神的人则认为,互联网虽然带来了便利和创新,但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代表着对工艺的执着和专注,是一种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于手工制作产品的需求并没有减少,相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手工艺品的品质和独特性。
传统的工匠精神所体现的匠人精神和匠心独运,是互联网所无法替代的。
事实上,互联网与工匠精神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
互联网的发展为传统工匠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创新机会,同时也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和欣赏传统工匠的精湛技艺。
而传统的工匠精神也可以为互联网时代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创造力,让互联网产品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因此,互联网与工匠精神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
我们应该珍视传统工匠精神,同时也要积极拥抱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创新和机遇。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中找到平衡,实现更好的发展和创新。
“互联网+”下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策略的探究
“互联网+”下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策略的探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也给学生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成为了当务之急。
"工匠精神"是指注重细节、专注追求卓越、追求卓越和追求完美的一种态度。
在"互联网+"时代,学生们需要具备的是更加实用的能力和更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而这正是"工匠精神"所强调的核心价值观。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互联网+"时代注重实践与创新,学生必须具备实际操作、动手能力。
学校可以借助实验室、工作坊等场所,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开设一些与互联网相关的课程,提供学生们进行实践的机会。
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和企业家,给学生们提供一些实践经验和实践指导,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现如今,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极快,技术的更新迭代速度也是非常快的。
学校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增设与互联网相关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和实践能力。
可以开设一些与互联网技术相关的课程,如互联网编程课程、互联网营销课程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校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的"工匠精神"不仅表现在技术层面上,更需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过程中,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这些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求,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技术,追求卓越。
互联网思维和工匠精神
互联网思维和工匠精神互联网思维和工匠精神是当前人们常听到的两个词汇,虽然看似毫不相干,但实际上它们却具有很高的相似性。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高效、开放、创新的思考方式,而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
它们分别在不同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它们彼此之间却可以取长补短。
互联网思维是指运用互联网技术的方式进行思维,它核心的价值观是渴望创新和自由,强调分享、协作和开放,这些价值观已经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开放和分享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壁垒和障碍,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文化、不同行业与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流,形成了更加紧密的互动模式。
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表达方式,这种新的表达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更便捷的交流和学习方式,也带来了更加高效的知识共享。
而工匠精神则是一种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的工作态度。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对工作品质的苛求、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被人们所忽视。
随着世界经济的共享发展,人们开始慢慢意识到,实际上,在市场竞争中,只有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长期存在和获得成功。
而这种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的背后,必须要有一个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这就是工匠精神。
无论在哪个领域,只要你对工作投入足够的热情和耐心,只要你肯持之以恒、不断改进,你就会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中,成为最优秀的人才。
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互联网思维和工匠精神这两种精神形态已经成为人们思考和工作的重要方向。
面对着日益复杂、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更加需要我们将互联网思维和工匠精神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形成更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工作方式。
比如,在制造业领域,互联网思维和工匠精神的结合可以推动企业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
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创新、不断追求工艺美感和产品品质,通过跟踪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来打造出更高品质的产品,并不断优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和售后服务体系,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在教育领域,互联网思维和工匠精神可以通过在线教育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来达成更加切合实际的教育需求。
互联网工匠精神辩论赛
互联网工匠精神辩论赛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工匠的精神也变得越发重要。
互联网工匠精神是什么?它包括了对技术的追求和热爱、对产品的极致追求、对用户体验的关注、对团队合作的重视等等。
这种精神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互联网工匠精神辩论赛就是为了探讨和弘扬这种精神而举办的。
在辩论赛中,参赛者们将围绕互联网工匠精神展开激烈的辩论,探讨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他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通过辩论和交流,展现出这种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一方面,互联网工匠精神辩论赛可以促进参赛者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在辩论的过程中,参赛者们将不断思考和探讨互联网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实践,从而加深对这种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和其他参赛者的交流,了解到不同的观点和思路,从而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辩论能力和思考能力。
另一方面,互联网工匠精神辩论赛也可以促进社会对互联网工匠精神的认识和重视。
通过辩论赛的举办,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互联网工匠精神,从而推动社会对这种精神的认可和重视。
这对于推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和提升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的来说,互联网工匠精神辩论赛是一种有益的活动,它不仅可以促进参赛者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还可以促进社会对互联网工匠精神的认识和重视。
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更好地弘扬互联网工匠精神,推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互联网时代编辑更要有工匠精神
互联网时代编辑更要有工匠精神【核心阅读】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编辑除了需要广博的学识与知识外,更需要培养精细精准的工匠精神。
裁缝制衣,可谓一针一线,精心细致,若缺针、漏针、错针,制出的衣服便成废品,无法上身。
编辑审稿、编稿、校稿同样如此,若缺字、漏字、错字,生产出来的也是废品。
只有精心细作,才可能编辑出精美优秀的精神食粮。
编辑的工匠精神,在任何时代都不能丢。
□黄倩如今传统出版进入互联网时代,每天都有难以计数的信息、文章、著作跟广大读者见面,已经达到惊人的程度,可质量并不太高。
出版物是内容产品,它既是文化商品,又是精神产品。
假若不讲求质量,错误百出,低级庸俗,轻则以讹传讹,误导误用;重则误人子弟,甚至毒害灵魂。
我一直认为编辑工作是一门手艺。
一本书从无到有,历经编辑的选题策划、编辑加工、三审三校、整体装帧设计,最终把书稿打造成精美的图书,投放市场,以图书的质量换取价值和利润。
这个过程费心费力,需要编辑倾注心血,精心编校方能彰显编辑的能力和价值。
编辑经由自己的手推出一本好书,那是亲手打造了一种得到社会高度认可的精神产品,是一件神圣又非常有意义的事。
编辑为他人做嫁衣,推出了一个又一个名家,这种为他人服务的精神同样会得到社会的颂赞。
能不能把一部书稿打造成精美的图书商品,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工匠精神。
优秀图书编辑应具备的工匠精神包括4个方面:组稿策划能力和敏锐的编辑眼光没有组稿和策划选题的能力,只满足于文字加工,这样就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缺了一种基本功能,很难站稳脚跟。
策划能力是编辑的一项极其重要的能力。
此外,如何从众多的书稿中遴选出能打造成精品力作的优质书稿,则需要有敏锐的编辑眼光。
通俗点说,就是看编辑识不识货。
否则再好的书稿摆到你面前,照样会看走眼,把优质书稿当废稿处理。
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曾连续遭几家出版社的编辑退稿,理由差不多都是“不好卖”。
书稿推荐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后,责任编辑力推此书,才被认定是一部好小说,首印5万册销售一空,当年就加印。
“互联网+”下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策略的探究
“互联网+”下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策略的探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已经深度融入到各行各业中,对于教育领域同样如此。
现在的学生需要具备更多的技能和创新精神,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成为了教育界的新课题。
本文将探讨在互联网+时代下如何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并提出相关策略。
一、理解“工匠精神”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工匠精神”。
在传统的理解中,工匠是指具有高超技艺和严谨态度,对工作充满热情和责任感的人。
而“工匠精神”则是指具备这种优秀品质和态度的一种精神状态。
在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已经发生了一定变化,不仅仅局限于具备高超的技术能力,更多地包含了创新、团队合作、责任意识等方面的素质。
二、互联网+时代下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互联网+时代,技术和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知识学习已经无法满足未来社会的需求。
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成为了教育的新任务。
只有具备了“工匠精神”,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1. 强化实践能力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变化和更新速度都非常快,纸上谈兵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技能和知识。
学校可以设置相关的实验课程、创客活动等,让学生们亲身参与,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
2. 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在互联网+时代,很少有工作是单打独斗的,更多的是需要团队协作完成的。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学会在团队中分工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
可以通过一些团队项目、组织活动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注重创新意识培养在互联网+时代,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素质。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可以通过开展创新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比赛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4. 培养责任感在互联网+时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具有责任感的人才。
浅析专刊编辑的“工匠精神”
71传媒实务·传媒业态浅析专刊编辑的“工匠精神”摘 要:如今,各行各业都在呼唤、挖掘“工匠精神”。
报纸编辑也需要有严谨、精致、专注的“工匠精神”,不断加强自身意识,在精雕细琢的工作中、在精益求精的追求中打造新闻精品,积极应对时代变化,才能在新媒体环境下生存和发展。
关键词:工匠精神;专刊编辑;坚守;创新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134(2019)08-071-03DOI:10.19483/ki.11-4653/n.2019.08.022文/宋颖“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理念。
在中国文化中体现为: “尚巧”的创新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
“工匠精神”并非只可用于工业、制造业、建筑业等涉及“工”的领域。
作为报纸专刊的编辑,雕琢文章正像一个传统手工制作的匠人,每一个选题、每一篇来稿、每一个版面都要字斟句酌、反复打磨,以精工出优活,这样才能做出更多更好的新闻精品。
1.“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对文化产业重视程度的日益加深,“工匠精神”焕发了新的生机和内涵,主要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四个方面的内容。
敬业是指从业人员基于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热爱和敬畏而产生的一种认真负责的全身心投入的职业精神状态。
精益,顾名思义是指“精益求精”,它是从业人员对每道工序、每个产品都精益求精、凝神聚力、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
专注,指的是全神贯注,集中全部精力去做一件事,内心笃定而执着坚持,这是“大国工匠”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特质。
最后,“工匠精神”还包含敢于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意蕴,以崭新的视角经营独特的风格。
作为报纸专刊的编辑,要坚守“工匠精神”理念,并不断对其进行创新,提升版面品质。
2.“工匠精神”是专刊编辑的必备素质以“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勇于创新”为特征的“工匠精神”,同样是专刊编辑的必备素质。
工匠精神与互联网精神的关系探讨
工匠精神与互联网精神的关系探讨□完美世界(北京)软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岳梓月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互联网精神即:开放、平等、协作、快 速、分享。
工匠精神与互联网精神诞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不同的社会语境赋予了不同的内涵,而两种精神相结合更具有其实际意义。
一、工匠精神与互联网精神的差异性在当代的历史情境下,在差异性的表象之下,工匠精神和互联网精神呈现出某种被调和的趋向,其所指或清晰或隐秘地相互连接,既矛盾又统一。
1. 制造与创造工匠精神往往与人工制造相连,而互联网精 神成为创造性思维与创新精神的代表。
实际上,工匠精神在其生成与发展的历程中,始终重视“尚巧”这一创造性品质,所谓“能工巧匠”绝不 是缺乏创造性的代表,制造积累的量变是创造这一质变发生的必须条件。
“Maker”从其最初的内涵 “工匠”,在互联网时代流变为“创客”、D IY者,也在某种程度上强调了互联网创意者的制造能力。
制造不是机械刻板的,要求制成品的质量符合预期,而创造无法脱离制造的积累和保障。
2. 人本主义与经济理性如今,工匠精神常被视作一种人本主义的断代 延续,而互联网精神则是现代经济理性在自由市场 中的天然选择。
其实,“非利唯艺”不仅是工匠精神 的选择,互联网精神的诞生与发展同样离不开人本 主义。
互联网精神的“产品思维”,就是处处以用户 的视角考虑问题,以满足人的需求为互联网生产的 最大驱动力。
再者,经济理性的存在,甚至边沁等 人的功利主义思想,其本质还是追求的效用最大化 以满足人的福祉,是一种曲折迂回的人本主义。
而工匠精神在其人本主义的背后,也有着经济理性的驱动。
在我国古代,作为滋养工匠精神的土壤,工匠产品必须进人流通领域,无论这种流通是政治导向的征税纳贡,还是优胜劣汰的市场交易,都会成为经济理性对人本主义的一种天然的保护。
3. 自我驱动与用户主导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信仰型人格,是一种“持久的、基本的人性驱动”。
“互联网+”时代的大国工匠精神
开卷有议当代职业教育/2016年第1期最近,一部叫做《大国工匠》的纪录片火了。
这部影片讲述了胡双钱、高凤林、孟剑锋、顾秋亮等八位来自不同行业的能工巧匠的故事。
这八位师傅个个身怀绝技,他们中有的是火箭核心部件的焊接工,有的是大飞机制造厂的高级技师,有的是船舶制造业的焊接工,也有的是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等。
尽管他们从事的行业不同,个性迥异,技能也各有千秋,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能够几十年如一日聚精会神、甘于寂寞、心无旁骛地刻苦钻研技术,苦练技能,凭着对自己从事的这份职业的热爱和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将自己的职业技能发挥到了极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的伟大“神话”。
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所展现的核心禀赋就是工匠精神。
在社会日趋功利化,诱惑与日俱增的年代,这种工匠精神尤为可贵。
有人也许会说,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工业4.0席卷而来的年代,各种高新技术层出不穷,随着3D 打印、多轴联动加工中心等技术的推出,原来依靠能工巧匠精工细作的产品现在大多由机器自动轻松完成,我们还需要这些工匠和所谓的工匠精神吗?其实,这是对工匠精神的一种误解。
实际上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做事认真、有责任心、追求卓越、追求完美,无论何时都不会过时。
况且,无论机器如何先进、技术如何发达,它们最终需要人去操作和应用,否则依然是死的东西,创造不出富有人性的产品和作品。
德国首创的“工业4.0”,它以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追求卓越和极致品质的精神征服了全球,其核心精神就是工匠精神。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创造出人类文明新的发展生态,其核心精神就是以人为本。
工匠精神的本质与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因为聚精会神、精工细作、追求完美、追求卓越背后的目的是满足人的需求、维护人的安全、顺应人的审美、保障人的尊严,一切是为了人,而非其他目的。
中国是工匠精神的策源地。
我们拥有过令炎黄子孙自豪不已的伟大工匠鲁班、李春;拥有着人类文明史上堪称奇迹的赵州桥、都江堰和万里长城。
“互联网 ”之下的工匠精神
论文成绩:教师评语:教师签名:课程名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任课老师:论文题目:“互联网+”之下的工匠精神班级:姓名:学号:“互联网+”之下的工匠精神摘要:互联网大时代的到来,大大地加速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发展模式。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互联网相关的指导意见,要求对“互联网+”进行加快推进发展,由此掀起了全国上下各行各业轰轰烈烈的“互联网+”行动热潮。
工匠精神,其本质就是求精、求实、求专,它是一种理念、精神、态度和传承。
本文通过对“互联网+”及工匠精神的阐述,认为在“互联网+”之下的工匠精神具有新的时代内涵,它应该是一种重视创造创新、突显个性、执着专注和精益求精,以及如何传承和发扬“互联网+”之下的工匠精神。
关键词:“互联网+”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专注1. 引言近年来,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革命的重要载体,目前已经广泛地融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和日常生活中,“互联网+”正成为各领域发展不可回避的主流趋势。
“互联网+”,其实就是要在新的领域中探索并创造出一种新的、不同于以往的生态形式。
2015年3月,“互联网+”行动计划就被李克强总理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提出,标志着这种经济生态模式被提升到了国家级战略层面。
工匠精神则是指工匠们以求实求真、深刻而又专注的态度将自己的产品进行不断地、反复地、认真地进行打磨、精益求精地、精雕细琢地、不断地追求完美的一种精神理念。
在我国相关著作及文献中对于工匠精神都有过不同的描述。
在《荀子·荣辱》和《诗经·卫风·淇奥》中则表达了“巧”是工匠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描述了工匠的不断的、反复的打磨的态度与一丝不苟的精神。
《大学》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也反映了这种反反复复琢磨的精神。
因此,从我国文献的描述来看,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反复琢磨、一丝不苟的精神态度与理念。
在国外,克劳福德说过“‘工匠精神’就是要从内心认真地把事情做好,因为对于自己来说这不仅是一种荣誉。
工匠精神 互联网 辩论
工匠精神互联网辩论
工匠精神与互联网,传统与现代的辩论。
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态度,是对工作的热爱和对细节的关注。
而互联网则是现代科技的产物,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在工匠精神与互联网之间,存在着传统与现代的辩论。
传统的工匠精神强调手工艺和技术的传承,注重细节和质量。
工匠们用心制作
每一件产品,追求完美,注重工艺和品质。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许多传统手工艺逐渐被机器替代,工匠精神也面临着挑战。
互联网的出现让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的工匠精神在这个新时代显得有些过时。
然而,互联网并不意味着工匠精神的消失。
相反,互联网为工匠精神的传承和
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通过互联网,工匠们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作品,与全球的消费者进行交流和合作。
同时,互联网也为工匠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信息,让他们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工匠精神与互联网之间的辩论,实质上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传统的工匠精神
需要与时俱进,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
而互联网也需要传统的工匠精神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品质。
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传承工匠精神,让它与互联网相结合,创造更多优质的
产品和服务。
工匠精神不应被互联网所淹没,而是应该在互联网的平台上得到更好的展现和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传统与现代的辩论中找到平衡,让工匠精神在互联网时代继续发扬光大。
互联网时代下的工匠精神与制造新趋势
互联网时代下的工匠精神与制造新趋势当互联网改变了一切之时,一个精神仍旧在制造领域中默默发挥着作用——工匠精神。
随着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和制造方法,工匠精神也在不断演变和提升,助力制造行业迎来了新的飞跃。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时代下的工匠精神与制造新趋势。
一、工匠精神的定义与意义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态度,是崇尚技艺和创新的心境。
它源于古代工匠的热忱和执着,是匠人们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形成的传统精神。
这种精神在制造行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让每一个制造人员都能够关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并且在每一个细节上做到尽善尽美。
工匠精神意味着高度的专注、坚韧的耐心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它的贯彻和发扬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靠着这种精神,制造业得以在重视质量的同时,不断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工匠精神并不仅属于制造业,也适用于所有其他能够体现专业技能和精神追求的领域。
二、制造业的变革与工匠精神的演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的进程,制造业也正在发生着变革。
在互联网时代,制造业需要更加注重数字化和智能化。
这一趋势并没有取代工匠精神,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为其提供更为广泛的应用和发挥空间。
从传统的手工艺到流水线作业,再到现在的智能装备制造,工匠精神始终伴随着制造业的发展。
今天,制造业需要制造人员具备更多的多元化、创新性和实践性技能。
除了基本的机械和电气知识,制造人员也需要掌握计算机操作和编程技能。
他们需要了解电子、光学、声学等领域中的知识,并在实践中将其结合,实现更加智能化的制造。
三、互联网时代下的制造新趋势在互联网时代,制造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快速变革。
随着智能化制造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更具创新意义的制造模式已经出现并在日益推广。
下面我们将介绍其中的几种。
1.智能化制造:智能制造是利用前沿技术和现代制造技术,对传统制造工艺进行整合、优化和创新,以实现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和高端化的制造模式。
智能制造能够充分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成本,同时也更具创新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互联网+”时代编辑的工匠精神
作者:王丽敏
来源:《新闻传播》2018年第09期
【摘要】工匠精神是每一名从业者、劳动者应有的态度与行为意识,它是对精益求精品质的至高追求,是对所从事行业行为的专注态度,是产品质量的有力保障。
在“互联网+”时代,编辑应该全面传承、发扬工匠精神,做新时代出版行业的匠人。
更新观念,赋予自身传播优质文化的历史使命感;打破传统窠臼,锐意创新;坚守原则,追求极致品质。
【关键词】编辑;“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精神传承
“互联网+”是2012年提出的新理论,主张在新信息时
代发挥互联网的多重功能,将其与各个传统行业融合起来,形成“互联网+传统行业”的新业态,是对我国互联网事业快速发展的进一步创新与督促。
而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面向企业提出了“工匠精神”这一词汇,希望各个行业企业大力倡导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令其成为我国社会行业发展的职业精神典范。
特别是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我国出版行业正面临转型升级,更要通过“互联网+工匠精神”为编辑主体及其工作提出新理念,深化其意蕴内涵,满足当前社会对出版行业的高品质诉求。
笔者现从工匠精神内涵着眼,浅论当前“互联网+”时代编辑发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有效路径。
一、编辑的工匠精神
(一)基本内涵
工匠精神是每一名从业者、劳动者应有的态度与行为意识,它是对精益求精品质的至高追求,是对所从事行业行为的专注态度,是产品质量的有力保障。
同时,工匠精神又是对自身职业的敬畏态度,是将职业作为一种崇高信仰,在信仰中做到传承、创新,始终保持锲而不舍、坚忍不拔、一丝不苟、严肃谨慎的从业思想精神。
在中国古代,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人自称为“编书匠”,这不但体现了出版人对出版编辑工作的崇高追求,也显示出他们对出版工作的精雕细琢和精益求精,是对匠人精神的至高体现。
在当代,编辑还继续传承这种精神,体现自身对编辑工作的独具匠心,不但做到对编辑技艺的持续改良,也做到对编辑工作理想精神追求的不遗余力。
(二)当代编辑的工匠精神
编辑所从事的事业伟大高尚,将人类文明、社会意识与文化知识传承上升到一定高度,对已有资源信息进行搜集、选择、整理与加工,最终满足社会中不同人群的知识及精神需求。
当前正处于“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进步很快,所有编辑必须重新审视自身工作内涵,围绕资
料搜集、选择、整理、加工与传播进行改进,以迎合时代要求,在新时代继续展现工匠精神。
在笔者看来,当代编辑需具备的工匠精神应涵盖以下三点。
第一,编辑要具备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
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是每一个编辑所必须具备的。
正是这种担当长期积累才成就了精神文化产品的深刻积淀,编辑工作遂成为联系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重要桥梁。
所以编辑在从事编辑工作过程中,要始终坚守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这种担当更要坚持下去,利用网络资源及传播渠道等丰富形式优化编辑工作,争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证所编辑文化内容的优质化,实现对美好正能量事物的有效继承与发扬。
第二,编辑要不断追求卓越、锐意创新。
对卓越事物的追求就是精益求精,就是工匠精神的最高体现。
在“互联网+”时代,编辑更有机会追求精益求精内涵,更有空间与资源锻造更完美精巧的产品,保持自身行业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不仅仅是编辑工作,人类所有活动都渴望创新,渴望发展,所以编辑主体应该意识到创新对于行业发展的重要性,时刻都保持一颗将工作做完美的责任之心,同时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与独到的思维见解、眼光来完善、传播出版物精神产品,突破传统旧模式,重新审视编辑工作,重新修改作品,构建编辑工作新思路。
同时,对编辑体例、技巧、思想、方法、模式、装帧设计等工作内容方面进行有效调整与革新,在持续革新突破过程中创造新编辑文化和新编辑思维,满足受众的多元化现实需求。
第三,编辑要始终保持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作为一项创造性活动,编辑工作的严谨性同样重要。
当前某些编辑工作浮夸,缺少职业精神,得过且过,没有严谨态度,与自身崇高的创造性工作并不匹配,也是对文化与受众的亵渎。
作为文化产品的发现者与生产加工者,编辑主体需要秉承物质与精神双属性,保证自身所编辑内容的科学性与美学价值,并对内容本身进行一丝不苟的筛选与检查,为受众负责,也为文化的正确传播负责。
从工作形式细节层面来看,对编辑工作中所涉及内容的质量检查是非常重要的,从扉页、版权页到序言,从目录、正文、图片、引文到眉题,编辑工作都要做到严谨、一丝不苟,尽可能提高文稿质量,做到尽善尽美,保证出精品。
二、“互联网+”时代编辑发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在2015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就指出一定要制定结合“互联网+”内容的现代制造产业规划,融入诸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保证新形势下我国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
对拥有千年发展历史的出版行业而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对出版资源的深度融合与锐意创新,这是行业发展的重要契机,需要认真把握。
这也为编辑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编辑要重新思考该如何选择、编辑、审核、生产和传播文化知识内容。
在这一行业转型结合“互联网+”时代到来的综合情势下,编辑也面临严峻考验。
在该阶段传承、发扬工匠精神对强化行业技术发展水平,优化行业产品品质是非常必要的,它保证了编辑工作的基本品质,帮助出版行业重新定位自身,找到继续发展下去的动力源泉。
三、“互联网+”时代编辑工匠精神传承、发扬的有效路径
在“互联网+”时代,编辑应该全面传承、发扬工匠精神,更新观念,赋予自身传播优质文化的历史使命感,思考如何突破思想窠臼,做到与时共进,自然融入当前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时代,始终坚持对出版品质的极致追求,不断打造精品。
(一)重新定位,赋予编辑传播优质文化的崇高历史使命感
如上所述,当前我国出版行业面临行业发展转型,此时出版企业必须把持住自己,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与技术革新而忘记自身服务社会的本质,置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与责任于不顾。
在未来,出版行业应该在自身的编辑技术方法、出版模式、经营方式以及产品形态方面做出革新,重新定位自我,首先了解自身传承优质文化的重要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秉承工匠精神,把好编辑工作品质关,在保证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更多社会效益,造福受众,在崇高的历史使命感下吐故纳新,为行业良性发展搭桥铺路。
(二)打破传统窠臼,锐意创新
出版行业编辑工作本质就在于不断创造、创新,不断与时俱进,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这一行业要求变得更加迫切。
出版企业应该意识到不仅仅是自身行业在转型升级,其他行业也在为适应“互联网+”时代而大跨步发展,所以编辑应该多考察社会发展形势,了解时代背景,在知己知彼的形势下打破自身传统窠臼,锐意创新,首先将自身传统的平面思维模式转化为迎合新时代发展的数字化立体思维模式。
例如将传统的编辑选题、审稿、排版方式改换更新,多利用新媒体、新互联网技术来实现编辑工作的创新个性化与多元化,创新编辑理念、方法与技巧,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现实发展要求,走数字化转型发展路线。
这里举个例子,编辑在创新活动中不仅仅是局限于本行业内的创新,更要寻求把握大胆跨界机遇,保证自身编辑内容的跨领域创新。
像由J.K.Rowling创作的《哈里·波特》自改编为系列电影后已经创造了78亿美元的总票房纪录,而效仿其思路,国内许多网络小说也改编为影视剧,收到不错的文化反响与经济效益。
这说明编辑主体本身不但要秉承工匠精神,还要敢于借鉴,敢于突破,不断增加自己的媒介敏感性,在突破思想禁锢后获得更开放的编辑工作心态与更新颖的视角,结合媒介传播热点来展开编辑选题,满足当前市场对出版行业的多元化需求。
(三)坚守原则,追求极致品质
“互联网+”时代中编辑必须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资源来实现线上线下共同调查,了解市场当前需求。
例如在装帧工作中就要多参考网络上的各种出版载体与形式,提高装帧工作的艺术性。
同时多收集读者受众的消费取向与消费习惯,结合读者需求来思考并创新编辑选题,保证编辑工作始终走精品化路线,迎合读者对精品需求的现实口味,也保证编辑形式与内容的持续推陈出新。
坚持精益求精,将工匠精神传承、发扬到底。
当前“互联网+”时代,编辑主体要做到时刻自省,结合时代快速发展需求,保持与时俱进的永远革新心态,同时也不忘初心,做好自身“编书匠”的本职工作,做新时代出版行业的匠人,坚守知识文化传承的正确方向坚定不移,一丝不苟地寻求未来良性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