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全册知识点教科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一种子发芽实验(一)(二)1.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2.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3. 种子发芽实验采用的是(对比)实验的方法,要能够控制实验的条件,例如:要看水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光、温度、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加适量的水,另一组种子保持干燥);要看光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温度、水、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受到光照,另一组种子不受到光照,放在黑暗的地方);要看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光、水、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放在常温下,另一组种子放在低温下)。
4. 种子发芽阶段需要的养料由(子叶)提供,不需要施肥。
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1. 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2. 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香蕉树、松树、仙人掌三种植物生活在什么地方?它们的叶同它们生存的环境有什么关系?香蕉树生活在热带,长着宽叶,可以更多的蒸发水来适应炎热。
松树生活在高山上少水,叶子是针状叶,这样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适应缺水,仙人掌生活在沙漠等干旱的地方,叶子是刺状叶,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
三蚯蚓的选择1.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要。
3.动植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生存环境)进行选择。
4.请你说出企鹅、青蛙这两种动物各是怎样适应环境的?企鹅生活在寒冷的南极,它们混身长满了厚厚的毛,身上有厚厚的脂肪,这样可以适应寒冷的气候。
青蛙,生活在水里和陆地上,到了秋天,它就会钻到泥土里冬眠,这样它就可以安全的过冬了,来年春天它就会回到地面上来。
四食物链和食物网1.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重点总结版)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重点总结版)1、光源是指那些能够自身发光并正在发光的物体,比如太阳、电灯、萤火虫等,而月亮不是光源。
2、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否则会对眼睛造成伤害。
3、夜视仪可以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在黑暗的环境中看到物体。
4、影子的形成需要光源、不透明的物体和显示影子的屏幕。
5、在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度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当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
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古代人们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6、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不透明的障碍物,并且会在不透明的物体表面发生反光或反射现象。
7、光能够穿过透明的物体,如玻璃、玻璃纸,也能够部分穿过较薄或半透明的物体,如纸巾、纱布等。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
不透明的物体会产生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的。
8、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并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反光。
我们能够看到物体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从镜子中能看到自己,是因为光发生了反射现象。
9、利用光的反射的工具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湖光倒影就是光的反射原理形成的。
10、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日食形成时,日、月、地三者成一线或近似一线,地球上位于月影部分的人们就看不到太阳,形成日食。
11、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是一种因为光遇到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时,传播路线发生改变而形成的自然现象,栩栩如生,宛如仙境。
12、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变化,叫作光的折射现象。
当白光进入三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光由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物体,比如玻璃,也能发生折射现象。
2021年秋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超全版)
2021年秋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超全版)2021年秋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光1.1.有关光的思考2.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否则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3.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4.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光源的标志就看这个物体自身是否能发光。
5.是光源的物体有太阳光、星光、电灯光、萤火虫、烛光、发光鱼、荧光灯、激光、手电筒发出的光、火光等等。
6.不是光源的物体有:人眼看到的物体、汽车后视镜、月光等等。
7.实验一:红苹果实验实验材料:红苹果、黑暗的房间等。
实验要求:在桌子上放一个红苹果,把门、窗户都关上,并把所有的灯都关掉,房间里完全黑暗了。
房间没有窗,门也没有缝隙,没有光能够进入这个房间。
想一想在黑暗中你能看到这个红苹果吗?注:本实验的难点在于营造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光线无法进入,从而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预测实验结果:预测1:我们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待多长时间。
预测:当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呆一段时间,眼睛适应了黑暗,就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预测:当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呆上一段时间,眼睛习惯了黑暗,就能看到这个红苹果的模糊影子。
实验现象: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呆多久,我们都看不到这个红苹果。
实验结论:这个实验表明,没有光,人就看不见东西。
人的眼睛通过接收物体反射的光来判断物体。
在红苹果实验中,房间是完全黑暗的,没有光线进入房间,所以我们看不到这个房间里的红苹果。
8.人眼是通过接收物体反射回来的光线来感知周围世界的。
9.虽然在完全黑暗的世界中,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物体,但在夜视镜的帮助下,我们可以实现在黑暗中看到物体的愿望。
10.夜视仪的工作原理: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号,从而让我们看到物体。
1.2.光是如何传播的?1.声音可以通过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而且是沿着直线传播。
2.像声音一样,光也有自己的传播方式,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全册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科学《知识点归纳》五年级上册精简版第一单元光第一课《有关光的思考》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3.(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4.(月亮)不是光源,它的光来自反射太阳的光。
第二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引起视觉效果。
2.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三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
2.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并且会观察到光在不透明的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光或反射)。
3.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4.日食形成时,日、月、地三者成一线或者近似一线,地球上位于(月影)部分的人们就看不到太阳,形成日食。
第四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
2.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3.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4.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
第五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光由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物体,比如玻璃,也能发生(折射)现象。
3.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4.雨后出现彩虹,除了需要太阳光和空气,还需要有(水滴)聚集在一起。
5.中国人在公元10世纪,把经日光照射以后的天然透明晶体叫做“五光石”或“放光石”,认识到“就日照之,成五色如虹霓”。
“五光石”或“放光石”相当于(三棱镜)。
第六课《光的反射现象》1.我们通常说的镜子“反光”在科学上指的是光的(反射)。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复习资料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复习资料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知识总结一、种子发芽实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1.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2. 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和水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 在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时,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应该保持一致。
4. 在做水是否会影响绿豆种子发芽实验时,需要改变的条件是水分,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是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
5. 做种子发芽实验时,为了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一般在每个盒子里放三粒种子。
6. 水是否会影响种子发芽实验的具体实验步骤。
(1)准备两个不漏水的盒子(2)在盒内垫纸巾并按三个洞(3)在纸巾上各放三粒绿豆(4)往一个盒子里的纸巾上滴水,另一个不滴7.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8. 在绿豆种子发芽的实验中,发生的第一个变化是种子膨大。
9. 对比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实验中我们需要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
10. 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绿豆幼苗的生长需要阳光。
11. 在做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实验时,观察发现靠近水源、水分充足的生长得最快最好,离水源最远的生长的最缓慢。
12.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二、蚯蚓的选择1.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
2. 同学们设计的“蚯蚓适宜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实验中,一个长方形的盒子,把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盒子的盖子的一端剪掉一块,在盒子底部铺上吸水纸,将捉来的蚯蚓5条一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观察到大多数蚯蚓待在盒子的盖子没有剪下的部分。
3. 在做“把蚯蚓放在干土和湿土之间,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实验时,在盒子的两端分别铺上一层泥土,一端铺湿润的,一端铺干燥的,将捉来的蚯蚓10条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到大多数蚯蚓都爬向湿润的土壤一端。
4. 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整版)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好版〕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假如〔体积〕一样,〔重〕的物体容易沉;假如〔重量〕一样,〔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可以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一样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严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开展做出了宏大奉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单元热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以下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1. 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2. 天气的变化:四季的交替、温度的变化、降雨的变化。
3. 气象仪器和气象观测:温度计、气压计、风速计、降水量计。
4. 定向的方法和工具:指南针、罗盘。
5. 太阳的直射和斜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间的长短对太阳直射和斜射的影响。
6. 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
7. 人类感觉器官: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
8.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空气传播声音。
9. 声音的高低和大小:声音的音调和音量。
10. 声音的方位和传播速度:声音的方向和传播速度。
11. 声音的反射和回声:声波在不同物体表面上的反射。
12. 海洋中的声音:海洋中的动物发出的声音。
13. 光的传播和反射: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
14. 光的源、光的方向和成像:光源、物体发出的光、光的方向和光的成像。
15. 光和颜色:光的折射和颜色的形成。
16. 剪影和幻影:光线的传播和屏障对光的影响。
17. 反射和折射的应用:反射和折射的应用,如镜子、凸透镜、凹透镜、望远镜、显微镜。
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可以继续提问。
小学五年级科学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完整版第一单元一、基础知识。
1.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条件有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不需要阳光和土壤。
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种子发芽实验中,要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的大小,再把它们画下来,并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它们。
4.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5.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
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6.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7.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8.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的交换关系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0.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
11.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2.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13.猎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土壤中。
15.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二、解释概念。
1.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生产者: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3.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4.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生态系统: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品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品知识点第一单元《光》知识清单第1课时有关光的思考1.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2.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又如打开的手电筒、点燃的蜡烛、发光鱼、萤火虫等,3.月亮不是光源,人们能看到它是因为它反射太阳的光。
生活中还有一此物体本身不会发光,靠反射其他物体的光发亮的。
如行星、镜子等。
4.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5.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正在发光成正在反射其他光源的光到我们的眼晴里,才能使我们看到它。
6.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我们无论过多久,都不能看到红苹果,是因为红苹果上没有光发出。
7.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时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声音可以透过幕布进行传播;而光沿直线传播,穿透不了厚实的幕布。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3.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约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4.生活中光直线传播的例子:手影游戏、小孔成像、排队看齐日食月食等现象的产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第3课时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玻璃,能看清玻璃前方物体的细节,像玻璃这样的物体是透明物体。
2.光能穿过纸,但看不清纸前方物体的细节,像纸这样的物体是半透明物体。
3.光不能穿过书和厚纸板,不能看到这本书前方的物体,像书、厚纸板这样的物体是不透明物体。
4.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
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光的传播会受到阻碍。
5.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如果三者恰好处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就会部分或全部遮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的影子正好落到地球上,形成日食现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生命起源与进化1.什么是生命?生命是具有代谢、生长、繁殖、适应环境等基本特征的物质体现象。
2.生命起源的基本环境要素生命起源的基本环境要素包括有机物质、水、温度、辐射等。
3.生命起源的主要假说生命起源的主要假说包括生命由地球上的简单物质逐步演化而来、生命是由外星生命体传播到地球而形成等。
4.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也是生命现象的基本基础。
5.动物界与植物界的分类特征动物界与植物界的分类特征主要体现在结构特征上,如细胞、组织、器官的种类、结构和功能等。
生物多样性1.生物物种的定义生物物种是指在形态、生理、遗传等方面相似,可以自由繁殖后代,具有一定独立生存能力,且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与其他物种有效区分的一组个体。
2.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种类丰富程度及在空间分布,生物丰富度及其多样性与维持、养护人类社会的生态系统功能有着密切关系。
3.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限制捕捞和砍伐、培育保护型经济等。
物质的组成与分离1.物质的三态物质的三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质分离的方法物质分离的方法包括过滤、蒸馏、溶解、磁性分离、沉淀、扩散等。
3.物质的组成物质的组成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类,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4.原子和分子原子是物质由最细小、不可再分的颗粒,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互相结合而成的微小颗粒。
物质的变化1.物质状态的变化物质状态的变化主要包括物质的相变,如冰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气等。
2.物质的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变化是指分子和原子彼此结合或分离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如酸变成盐和水、金属在酸性溶液中溶解形成盐等。
3.物质变化的计量方法物质变化的计量方法包括化学分析法和实验室做法。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2.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例如:太阳、点燃的蜡烛、正在发光的灯泡、萤火虫、发光鱼等。
3.有些物体自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很亮,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
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鲜花等。
4. 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5.夜空中的星星很多,有些是恒星,恒星能自己发光,所以是光源;有些是行星,行星能反射太阳光但自己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6.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7. 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
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它们没有处在发光的状态,所以不是光源。
8.我们是如何看物体的:(1)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2)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待多久,都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9. 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1)生活中看到的手电筒、激光笔的光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 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3)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激光准直、纵队看齐、射击瞄准等。
3.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当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形成了光斑。
(2)当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后,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没有形成光斑。
(3)实验中要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4.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约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 分钟。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知识复习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1、草→兔→鹰2、草→兔→蛇→鹰3、草→蝗虫→鹰4、草→蝗虫→蛇→鹰5、草→鸟→蛇6、草→鸟—→蛇→鹰17、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18、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19、上游河床中一般布满了大石头,中游床堆积了很多的鹅卵石,而下游河床堆满细沙。
20、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美国最大、最著名和建立最早的国家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21、一只百灵鸟一年可以吃掉4万只蝗虫。
6万只猫每天要吃掉60万只鸟。
第二单元《光》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考点汇总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一)1.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要相同。
3.研究“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实验中,如果推测“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那么,实验中让种子有水的这组就叫实验组,另一组(得不到水的)就是对照组。
(说一说:研究“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实验计划。
课本第3页)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二)4.在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中,我研究的是“种子发芽与的关系。
”5.绿豆种子发芽必需条件有: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第三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说一说:研究“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实验计划。
)6.绿豆芽生长需要的条件有:水分、温度、空气、阳光、土壤。
7.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他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第四课:蚯蚓的选择8.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
9.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第五课:食物链和食物网10.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如:蔷薇蚜虫瓢虫小鸟11.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
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12.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3.生物之间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第六课:做一个生态瓶14.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把它们看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15.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第七课:改变生态瓶16.减少生态瓶里的水,会减小动植物的生存空间。
17.改变生态瓶中其中一种生物,会影响其他生物。
18.增加生态瓶中的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更多的氧气,但生态瓶里的植物不是越多越好。
第八课:维护生态平衡19.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了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20.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动植物遭到灭绝或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第一单元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1、草→兔→鹰2、草→兔→蛇→鹰3、草→蝗虫→鹰4、草→蝗虫→蛇→鹰5、草→鸟→蛇6、草→鸟—→蛇→鹰第二单元1.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
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
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
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
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用凹面镜、凸透镜。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第三单元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气温、重力、动植物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如喜马拉雅山,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如东非大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矿物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
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
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地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地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
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
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海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17、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第四单元1、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或压力。
2、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3、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4、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5、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6、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喷气式飞机、火箭、气垫船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7、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8、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
1牛约等于100克的力。
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
9、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
10、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1、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12、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1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运动方式。
14、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1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
16、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刹车橡皮、手柄(设计花纹或增加压力);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安装滚珠轴承或加润滑油)。
17、赛车的设计特点:(1)(动力要大)要设计力量很大的发动机;(2)(空气阻力要小)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3)(不会翻车)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
(4)(轮胎不打滑)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补充资料1、上游河床中一般布满了(大石头),中游床堆积了很多的(鹅卵石),而下游河床堆满(细沙)2、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3、一只百灵鸟一年可以吃掉(4万)只蝗虫。
6万只猫每天要吃掉(60多万)只鸟。
4、(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美国最大、最著名和建立最早的国家公园,是世界上第()个自然保护区。
5、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6、牛顿用三棱镜发现了阳光是七色的:红、橙、黄、绿、蓝、靛、紫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知识检查提纲第一单元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适宜的()。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但生长需要()。
3.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
4.蚯蚓喜欢生活在()、()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的()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互相()的。
7. ()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
10.食物链通常从()开始,到()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
如:(),(),(),()。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第二单元1. 像()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和()。
4.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有关。
5. 影子的大小与()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计时。
8.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时影子最()。
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
9. 光以()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从太阳了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分钟。
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被()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反光也是以()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
光弱时瞳孔(),光强时瞳孔()。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
光()温度就(),光( )温度就()。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用()、()。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
16.太阳表面温度达()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摄氏度。
地球得到太阳能量仅仅占太阳放射能量的()。
17.物体吸热能力与()、()和()有关。
吸热本领最强的是()物体。
()比()吸热快。
()比()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时升温快。
第三单元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2、地球上()面积比()面积大;我国西部多(),东部多()。
3、()和()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分为()、()、()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内,火山活动与()和()的运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