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球的形状》为例谈浙教版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
《第1节__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理解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观点。
2. 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3. 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式,如图片、视频、实物展示等,让学生直观了解地球的形状。
2.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模拟,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如地壳、地幔、地核等。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视频和实物,如地球仪、地层模型等。
2. 准备实验所需的器具和材料。
3. 设计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按照以下是实验所需的一些器具和材料:器具:1. 实验台2. 试管、烧杯、量筒等实验室器具3. 电源插座和导线4. 显微镜5. 天平6. 计时器7. 温度计材料:1. 各种化学试剂和溶液2. 各种形状和大小的生物样本3. 各种类型的实验设备4. 各种形状和大小的塑料或木质模型5. 各种类型的纸张和笔,用于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6. 各种类型的图片和视频素材,用于演示实验过程和结果为了设计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实验主题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科学家、工程师或医生等,通过模拟实验过程,了解实验方法和原理。
3. 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并与他人分享。
4. 问题解决: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寻找解决方案。
5. 展示和分享: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效果,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他们从实验中学到了什么。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实验所需的器具和材料可能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特点,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1)地球的形状:通过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和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并诠释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天体。
【新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创新教案】2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一教材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第一节,本课在本书中占有重要地位,地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初步学习地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同学们对地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解人们在历史过程中对地球的认识,了解地球是一个椭圆形的球体,内部构造。
本节课是本章学习的基础,和后面的学习息息相关。
帮助学生初步构建地理学知识。
1.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探究了解地球是球体的实例,培养科学不断发展的认识。
(2)科学知识与技能: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知道一些证实地球是圆形的现象和方法。
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能描述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举出证据说明地球是球形天体。
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事例。
(3)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
使学生明白好奇心、想象力、持之以恒、严谨科学等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一个人日常学习、生活乃至终身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让学生了解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它的重要性,树立科学对待环境的观念,保护地球母亲。
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如何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更科学更生动的来了解地球的形状。
二学生对现代学生来说“地球是个球体”这一知识已经是一种常识了,所以他们对于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会有点不可思议,或者难以接受。
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点拨学生,比如古代中国的“盖天说”虽不科学,但是在当时来讲已经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又因为学生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不足,所以对于要找出一些自然现象来证明地球是球体,就比较难了。
相对于这些,现代学生对于高科技的内容的熟悉和兴趣程度要高于其他内容,可以在观看航天的视频的同时介绍宇宙中观察的地球是怎么样的。
三教法学法说教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多媒体辅助法说学法: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归纳分析法四教具准备多媒体,一个鸡蛋,一把小刀,每组一个篮球,一块木板五教学过程(一)回顾历史,探索问题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球上的生物,也了解了一些组成我们生物世界的微观世界。
基于实证意识培养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以浙教版初中科学《地球的形状》为例
而 提 出、 证伪 、 证 实和 修 正 观 点 等 过 程 中。 二、 实 证 意识 培 养 的过 程 实证 意 识 的 培养 过 程 是 学 生 利 用 事 实证 据 进 行 思 考 分析 和 推 理 的过 程 , 在 此 过 程 中教 师应 作 为 引 导 者 , 通过课堂设 问、 肢体 行为 、 设置活动 等方式实现这一过程 , 让 学 生 积 极 主 动 的参 与 学 习。 关于 地 球 的形 状 , 最 初 的观 点 是 天 圆地 方说 。
中小 学教 学研 宄2 0 1 8 . 3
基 于实证意识培 养 的初 中科 学 课 堂教 学
— —
以浙教版初 中科学《 地球 的形状》 为例
梁 荣 君
温岭 市 第八 中学 ,浙 江 台州 3 1 7 5 0 0
摘 要
理性 思维是科 学教 学中学生发展 的核心素养。理性思维关注科学 中的实证 , 通过对地球 形状证据 的考察和 内在关 系的逻辑分析 , 围绕观点的提 出、 证伪 、 证实和修 正四个梁荣君( 1 9 8 0 - ) , 男, 浙江温岭人 、 浙江省温 岭市第八 中学 一级教 师, 大学本 科。研 究方 向: 初 中科 学
学科教育教学研 究。
50
学科教 学
( 一) 最初 观 点的提 出和 证 伪
1 . 最初 观 点 的提 出
文本摘取 : 古 时 候 的人 们 , 由于 活 动 范 围 很 小 , 认识 能力有限 , 对 地 球 形 状 产 生 了很 大
桅 杆 都 不 会消 失 , 与 观察 的事 实不 符 , 于 是 原 观 点被 证 伪 。 从 科 学 进 程 而 言 要 选 择 新 的海 面 模 型 的观 点 来 解 释 帆 船 在 海 边 离 我 们 而 去 时 , 船 身 先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学设计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那大家有没有好奇过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结构呢?
[PPT展示图片:地球的内部结构]
[师]:地球由外向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大家看看,地球的内部结构和什么很像呀?
[生]:像一颗煮熟的鸡蛋。地壳相当于鸡蛋壳,地幔相当于鸡蛋清,地核相当于蛋黄。
PPT,多媒体展台
教学对象及特点
七年级学生知识面相对较广,通过电视、网络、图书等途径,学生对我们生活的地球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内容较简单,对于学生来说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厚的科学知识,对学习科学的兴趣比较浓厚,对探究科学的方式方法已经基本掌握。只是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地球大小等相关知识缺乏了解,需要进一步认识,这也是我们在这节课需要突破的地方。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整理了有关地球概况的相关资料,并设计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模拟实验,力求顺利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进行观察]
[生]:贴近地球,透过小孔只能看到地球的一小部分,不能知道是一个球形,离远一点才可以看到是一个球形。
[师]:这就是因为我们的观察范围受到了限制,就像古时候的人,由于活动范围小,认知能力非常有限,所以古人眼中的地球可和我们现在认识到的地球不一样。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是如何进行探索的。
PPT
展示图片
新授:历史上的地球观,对地球形状的探索,地球的大小和内部结构
1、古人的地球观
[PPT展示图片:古代人的地球观]
(1)古代中国人的地球观:天圆地方
(2)古代印度人的地球观:大地是一个圆盾,由四只站在乌龟背上的大象驮着空心山。
2、近代人对于地球形状的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内部结构,加深对地球面貌的认识。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理解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观点。
2. 理解地球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层次结构。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了解地球的形状,并尝试用手工制作或模拟实验等方式,理解地球的球体结构。
2.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理解地球内部的层次结构,尤其是地壳、地幔和地核等观点。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2. 准备手工制作材料,以便学生制作地球模型。
3. 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械,如模拟地球内部结构的道具。
4. 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起首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形状——一个近似于球形的行星。
可以引用古代的传说和摩登的科技探测结果来证明这一观点。
接着引出地球的内部结构,并向学生诠释,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讲授新课:起首介绍地球的表面结构,包括大陆、海洋、山脉、河流等。
接着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可以借助图片和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
同时,可以介绍一些科学家的钻研结果,如地震波的钻研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3. 互动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的形成过程,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猜想和诠释。
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和表达。
4. 实验演示: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演示。
例如,可以通过制作地球的模型(如橡皮泥模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感受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的不同硬度。
5. 总结归纳:在课程结束前,教师需要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表面结构和内部结构,以及我们如何了解地球的形成过程。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判和反馈。
地球的形状初中教案
教案:地球的形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的形状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
2. 地球的相关地理知识。
教学难点:1. 地球的真正形状。
2. 地球的相关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球形状的图片。
3. 地球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国家边界等。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地球的形状,如: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 讲解地球的测量数据,如: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等。
3. 介绍地球的相关地理知识,如:地球的板块构造、地球的运动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析地球的形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航海、航空、地图绘制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如何被证实,如:地球仪、卫星照片、航海家的航行等。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地球形状的图片,分析并描述地球的形状。
2. 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如:地球的形状、地球的相关地理知识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收获。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绘制一幅地球的形状图。
2. 查找地球的相关资料,了解地球的更多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图片等教学资源,使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及其相关地理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户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的形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小学科学“深度研讨”教学策略初探——以《地球的形状》一课为例
小学科学“深度研讨”教学策略初探——以《地球的形状》一课为例发布时间:2023-02-23T17:33:46.326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3年2月1期作者:朱俊燕[导读] 目前的科学课堂研讨大多仍停留在浅显的交流阶段,研讨深度不足。
究其原因,是学生在研讨习惯、研讨内容、论证意识等方面存在不足。
本文中,教师从“培养研讨习惯”、“丰实研讨素材”、 “增加论证深度”等维度对课堂研讨环节进行优化。
让学生从浅层交流走向深度研讨,助于他们落实科学概念目标、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朱俊燕浙江省临海市大洋小学 317000摘要:目前的科学课堂研讨大多仍停留在浅显的交流阶段,研讨深度不足。
究其原因,是学生在研讨习惯、研讨内容、论证意识等方面存在不足。
本文中,教师从“培养研讨习惯”、“丰实研讨素材”、 “增加论证深度”等维度对课堂研讨环节进行优化。
让学生从浅层交流走向深度研讨,助于他们落实科学概念目标、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深度研讨;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3)2-112-0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是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生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由于学习者的经验基础不同,调动经验的方式不同,最后对所接受到的信息的解释也不同。
通过“深度研讨”,学生将探索活动收集到的数据、现象事实等证据,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交流、质疑、补充和梳理,将探索过程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最终形成科学概念,提高科学素养。
本文所指的“深度研讨”通常发生在“交流研讨”环节,是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中的第三板块,是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目前大家都习惯将两个词放在一起使用,但从认识层面看,交流和研讨是两个不同的层次。
交流层次浅,研讨层次深。
交流以事实描述为主,研讨以思维判断为主。
交流提供客观依据,研讨更显探究本质。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浙教版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创新设计《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是浙教版的科学教材七上年级第三章第一节,本章教材属于地球和空间科学领域,主要讲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并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证明地球是圆,以及会举事例说明地球是球体。
引导学生学习探究过程,通过科学史和现象来判断地球的形状以及理解不同阶段下人类的认识,体现理论是不断修正,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本质。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人的地球观。
2.初步掌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
3.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4.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
过程与方法:1.能用一些现象来证明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建立模型的思想。
3.培养学生能通过仔细观察,用“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取证——得出结论”的探究方式进行研究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地球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和宇宙奥妙的兴趣。
2.感受中国的科技水平的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3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兴趣广泛、乐于动手,但生活经验和阅历还不够丰富,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还不够完善。
基于本课是初中科学教学首次接触到地球和空间的科学领域,所以教师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4重点难点从而认识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和证明地球是“圆”的方法和现象,明确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总是遵循这样的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让学生体会人类的认识受地域和不同的科技水平的制约,不同阶段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可取性。
5教学过程5.1.1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谜语引入先请大家猜个谜语。
大家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齐声回答地球出示谜语,开门见山的引入。
对,有同学说是,有同学说是。
这一点对于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是一个常识。
但在古代人眼中,地球又是怎样的?学生兴趣很高,地球圆的,不规则的椭球体……古代中国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请大家对照阅读材料,观察图片,这是哪个国家的人对地球的认识?如何描述?中国天就象是一个半球状的圆盖,大地好像一个四方的棋盘。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学设计(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在不断的探索,知道一些能够证实地球是球体的方法。
2、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能正确描述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3、了解科学技术对于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特点教学难点:利用实例或者现象解释地球的形状二、教学流程(一)、引入著名诗人苏轼曾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讲的是自己身处庐山中,反而不知道它的真相和全貌了。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自认为自己很熟悉的事物或者地方,其实却并不了解的这种现象还有很多,你相信吗?我们来试一个。
【展示文成的图片】师:这是哪里?生:文成师:你能够描述文成所在位置是什么形状的吗?生:长方形、长条形.........师:老师这里也有一张文成的形状的图片,和我们所说的还有有所偏差。
文成我们很熟悉,却有种不识真面目的感觉。
师:我们所居住的星球叫什么?生:地球师:你对它的形状和大小是否了解?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二)、新课1、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师:在你的世界中,你认为地球是一个怎样的形状?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生:通过电视或者卫星的拍摄可以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师: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可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观察到地球的形状,但在古时候没有现在这样的科学技术,那在古时候人的世界中,地球又是一个怎样的形状?①、古代印度认为的地球(展示图片)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被四头大象驮着,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龟身上②、古代中国认为的地球(展示图片)a、“天圆地方”说: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b、“浑天”说:张衡认为: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
天表有水,水包地,犹如卵壳裹黄。
③、古希腊认为的地球师:同学们知道月食是怎样发生的吗?请你用图画的方式画出来生:学生上黑板画出来师:当射向月球的太阳光被地球阻挡后,在月球上就会留下谁的影子?生:地球师:根据月球上的阴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经分析认为地球是球体④、麦哲伦环球航行(放映视频)小结:地球是一个球体【思考】为什么远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展示卫星拍摄的地球图片】师:地球上的蓝色、白色和绿色分别代表着什么?生:海洋、白云、陆地或者森林2、地球的大小师: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分别对赤道的半径、两极到赤道的距离和赤道的周长进行了测量,结果有惊人的发现。
基于科学史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阿——以浙教版初中科学“地球的形状”为例
基于科学史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阿——以浙教版初中科学“地球的形状”为例发布时间:2022-04-24T03:18:05.536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1期作者:陈苍鹏[导读] 科学思维与方法看似抽象复杂,实则有迹可循,地理学中有概念、实验、规律、应用等内容,都有一定的思维过程与方法。
陈苍鹏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浙江杭州 310012【摘要】科学思维与方法看似抽象复杂,实则有迹可循,地理学中有概念、实验、规律、应用等内容,都有一定的思维过程与方法。
今天的课堂,对于“地球是什么形状的”这样一个问题,通过历史上不同阶段对地球的认识,就必然用到不同的思维方法,学生循着科学家思考的路径去探究本质、发现真理。
【关键词】思维方法;科学史;地球形状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从古人基于自己生活环境的观察、抽象、神化等手段提出“天圆地方”说等,到埃拉托色尼采用天文、数学、地学等科学方法测量地球周长,到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实证法,以及现代多种探测技术的运用,人们最终发现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等等。
自古至今,无不充分利用科学思维方法来建立自己心目中的地球的概念。
一、基于生活环境想象地球形状这个阶段主要是古人类的认识,由于古时候,限于科技、交通、科学水平等因素,古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主要体现“身边生活环境的特点”来认识地球,比如,古中国的“天圆地方”和古印度的地球观,都深深地烙上“环境”的印。
实际上,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现在仍然可以借鉴。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认识到古人类认识地球的方法和思维特点。
【教学片段1】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古中国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请各位同学阅读以下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其意思是什么?生1:意思就是“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师:这就是我国古人的地球观。
《第三章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上册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是“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该主题涉及了地球的外观特征和内部构造,是地理学和地质学的重要基础知识。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地球的基本形状、大小以及其内部结构的基本知识,为后续学习地球科学打下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大小,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其特点。
2. 技能:学会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掌握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特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评价任务1. 评价学生对地球基本形状和大小的掌握情况,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进行评价。
2. 评价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及其特点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3. 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态度进行评价。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观看地球形状的动画或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的地球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地球的形状:介绍地球的基本形状,如球体、扁球形等,并解释地球大小的概念。
3. 探究地球的内部结构:通过图示、模型等方式,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等。
4. 分析地球内部结构的特征: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内部结构的特征,如地壳的厚度变化、地幔的物质组成等。
5.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7.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内容。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通过课堂测试或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如绘制地球内部结构图、写一篇关于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短文等,以巩固所学知识。
六、学后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和方法: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否合适,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地球的大致形状。
学生能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验模拟,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认知。
难点:理解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地球仪实验材料:果冻或软糖、巧克力、饼干碎、食用色素、小刀、透明杯子等,用于模拟地球内部结构的实验。
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像和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一堂富有启发性的科学课上,老师希望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探索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这一课题。
她首先提问:“你们知道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接着,她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内部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老师展示了地球仪。
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它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观察和描述地球的形状。
地球仪呈椭圆形,赤道部位略微膨胀,两极部位则相对较小。
在观察地球仪的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描述地球的形状。
在探讨地球内部结构时,老师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们展示了地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地球内部可以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壳层,厚度不一;地幔位于地壳下方,由粘性较大的岩石组成;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分为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铁、镍等金属组成。
通过观察地球仪和讨论地球内部结构,学生们对地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明白了地球并非完全的球形,而是椭圆形状;同时,也了解了地球内部的构造,对地球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理念,老师通过提问、展示和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将更加关注地球科学领域,逐步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案(教学设计)
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变化,以及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方法。
2.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内部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利用常见的物品来模拟情景,以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体会科学是在不断进步发展的。
(2)通过对地球的学习,体会珍爱地球的重要性。
重点: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内部的结构。
难点: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PPT、地球仪等。
古人对地球的认识:我们知道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那么同学们对地球也不会陌生。
教师提问:同学们对地球的认识有哪些?学生回答。
继而引出古人对地球的认识。
PPT放映古诗、古文、图片,介绍古人对地球的三种认识:盖天说、天圆地方、圆盾。
根据开头学生对地球形状的回答,提问学生:生活中有什么例子能证明你所说的(也就是如何证明地球是球体)。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一)地球的形状:引入海面上远去的船只比桅杆先消失的例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例子可以证明地球是圆的。
展开书本活动。
补充介绍地球是球体的例子:亚里士多德、麦哲伦的例子。
让学生体会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是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发展的。
继续让学生思考:既然地球是圆的,那为什么住在上面的人没有感觉?从而引出地球很大。
(二)地球的大小教师介绍地球的大小,给出一组半径、周长的数据,得出结论: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学生思考练习:假如一个中学生的两臂平展时长1.5米,让他们手牵手合抱地球,需要多少个中学生?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地球之大,以及对地球周长有更好的认识。
(三)地球内部的结构既然地球的外部结构我们可以用卫星等观察到,那内部结构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内部的结构,那我们利用什么来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教师先播放一张图片,介绍可以利用地震波来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
h b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一、选材依据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本节课1课时。
二、教材分析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家园,对于地球的探索自古就有。
地球从最原始的“天圆地方”到现代的地球是圆形的概念,现代科学家又进一步地深入地壳,从内部分析其组成。
这些都为我们正确认识地球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对于自出生以来认识的概念“地球是圆的”根深蒂固,无法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人们对这一概念形成的历程。
而且这一概念需要进一步地加深,教师应当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从现实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出发,从根本上巩固这一概念。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说出地球在人们认识中的形状的不断变化过程,并能用生活经验出发证明“地球是圆的”2.能说出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其内部结构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球是圆的同时,学会运用生活知识证实,将概念内化。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学习并举例证实“地球是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习科学打下基础。
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的特点。
2.教学难点:从生活经验出发生动地证实“地球是圆的”。
六、教法学法1.教法:讲授法、实验总结法2.学法:小组讨论法、实验证明法七、教学工具1.多媒体课件;2.实验用工具:篮球、直尺、铅笔。
八、教学设计八、板书设计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一、地球是个球体1、证据远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麦哲伦环球航行月食时的轮廓“篮球实验”站的高,看的远2.地球的大小赤道半径=6378Km两极小21 Km二、地球的内部结构从外到内分三层:地壳、地幔、地核岩石圈软流层。
3.1地球的形状与内部结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地球的形状与内部结构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地球的形状与内部结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的教材,以便跟随课程进度进行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这包括但不限于地球形状的历史认知图片、地球内部结构图解、板块构造动画演示等。
3.实验器材:本节课可能需要进行的实验有模拟地球形状的模型制作、地球内部结构探测实验等。需提前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板、地理模型、温度计、地震波模拟装置等,并确保其完整性和安全性。
4.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地球的形状与内部结构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帮助他们巩固学习成果。
5.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了解他们对地球的形状与内部结构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
6.教师评价与反馈:教师可通过以上评价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他们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
4.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地球科学知识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5.设计一个实验,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例题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答案: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
例题2: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哪三个主要圈层?
答案:地壳、地幔、核心。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_《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优质教案
课题名称:七上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学情分析】:本节课是浙教版七年级科学,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和地球的内部结构。
其中如何证明地球的形状,是本节的难点,学生通过小学的学习都知道地球是球体,但他们对于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会有点不可思议,并且学生平时生活的环境中无法体现地球是个球体,所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还是比较困难。
所以本节课从古代人和现代人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差异引入,让学生体会和理解由于当时的科技条件限制,古代人当时认为地球是这样的形状是非常正常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能找出更多的证据来证明地球的形状,通过学生探究地球是圆形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科技的进步,使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尤其航天技术的发展,让我们不断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尤其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爱国、爱校的情感。
通过对地球面貌认识的加深,激发学生对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知道一些证实地球是圆形的现象和方法。
②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能描述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③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发现一些地球的污染,意识到珍爱地球的重要性。
2、方法与过程:①举出证据说明地球是球形天体。
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事例。
②通过学生探究地球是圆形的实验,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地球面貌认识的加深,激发学生对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
②从我国的载人航天成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
②教学难点:如何证明地球的形状(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篮球、铅笔、木板。
【教学过程】:导入:PPT播放我们美丽的家园。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导入新课。
一、地球的形状学生活动1:1、你知道我们的家园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如果你生活在古代,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2、现代人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讨论好后交流:①3000多年前,中国人提出“天圆地方”说(古代中国人:盖天说、浑天说(张衡)②古代印度人的地球观:③古代巴比伦人的地球观:④现代人的地球观:学生活动2:同样的地球,为什么古代人和现代人的看法差别如此之大?如果你是古代人,没有走出过地球,你会对“天圆地方”产生怀疑吗?你可以通过哪些现象去判断地球的形状呢?②登高望远③月食④麦哲伦的环球航行⑤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学生活动3:1、谈谈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畅所欲言: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讨论好后交流:二、地球的大小学生活动4:近距离认识地球(介绍我国现代航天技术)(看地球外貌,让学生自己分析了解地球。
浙教版初一科学上学期教案: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构造
【设计意图】:本章内容属于地球和空间科学领域,教材也是根据人类对地球和宇宙的
认识过程,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编排的。
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也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人
类认识自己家园的艰辛过程。
在教学中,围绕着科学探究,安排了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以及篮球的模拟实验来说明地球的形状,表达了新课程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联络人类
自身生活实际,突出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目的】:
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知道一些证实地球是圆形的现象和方法。
2、理解并能正确描绘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从我国的载人航天成功,进展爱国主义教育。
4、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发现一些地球的污染,意识到珍爱地球的重要性。
【方法与过程】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包括资料的查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课,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对于地球的形状学生都已经知道,关键是如何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更科学更生动的来理解地球的形状。
通过课件让学生更形象的承受。
利用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成功的例子生动的教育学生的爱国激情以及对将来地球和宇宙开展的展望。
【教学手段】老师引导,辅助多媒体课件,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汇报结果。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构造
一、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
二、地球的数据
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
地球的两极半径是6357千米
两者仅相差0.33%,因此看起来还是很圆的。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内部结构;2. 掌握地球的不同结构层次及其特点;3. 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与地壳运动的干系。
二、导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及尺寸;2. 地球的内部结构;3. 地球的构造与地壳运动。
三、导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及尺寸;2. 地球的内部结构。
四、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通过观看地球的形状及尺寸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整体形态,并提出问题:“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地球的尺寸有多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
第二步:进修地球的形状及尺寸1. 讲解地球的形状为近似于一个椭球体,因地球自转而略呈赤道偏胖;2. 介绍地球的尺寸,包括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及平均半径。
第三步:进修地球的内部结构1. 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2. 介绍地核由外核和内核组成,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3. 诠释地幔为地球的中间层,主要由硅和镁的氧化物组成;4. 分析地壳为地球最外层,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第四步:进修地球的构造与地壳运动1. 讲解地球的构造与地壳运动的干系,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和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2. 分析地壳运动的原因,如板块运动、地壳变形等。
第五步:小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对地质变化和地壳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奥秘与复杂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练习册中的习题;2. 自主搜索相关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更多知识;3. 准备下节课的进修内容,积极参与讨论。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教学和互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内部结构,激发了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同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地质现象,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地球的构造与地壳运动的干系,提高了学生的进修效果和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奥秘与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地球的形状》为例谈浙教版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9-05-08T15:54:32.57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5月09期作者:周国安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指出,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尊重事实,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周国安(浙江省遂昌县第三中学浙江遂昌 3233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指出,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尊重事实,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理性思维是科学教学中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而理性思维重点关注科学的实证,用证据说话是理性思维的开始,也是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的第一步。
本文以地球形状证据的考察和内在关系的逻辑分析,提出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的过程。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实证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5-201-01
1.实证意识的内涵
在初中阶段,很多教师注重向学生传递知识内容本身,而对发展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管是在数学课堂上,还是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对于证据进行论证的重视不够,落实也不强,所以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往往喜欢随波逐流,由于对教师存在一定的敬畏心里,即使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学生通常也不会坚持自己的发现,但是当教师提出自己的意见时,学生则会全面附和,接受教师的意见,这看起来是传递知识的过程,但是本质上来说这是学生丢失批判质疑精神的表现。
在2016年发布的《中学生发展核心》报告中指出科学精神的具体要点是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索等。
理性思维的基本模式是:假说
—寻找证据—得出结论——解释世界或者转化技术,从这个基本模式中可以看出来用事实或者是证据说话是理性思维的开始,即是说这就是实证意识的培养。
以《地球的形状》为例,地球形状是一个平面,地球形状是一个球体均属于科学观点。
对于科学观点,首当其冲的是这个观点是如何提出的,其次要通过观察的证据与科学观点进行比较从而对这个观点进行检验,然后会得一个结果,证明这个科学观点是正确的或者是错误的,对应的过程称为证实和证伪。
因此我们可以说实证意识体现在利用事实证据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从而证或者是证伪的整个过程中。
2.实证意识培养过程
实证意识的培养过程指的是教师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事实证据进行思考分析和推理的整个过程。
2.1天圆地方说
(1)观点的提出
古时候以农耕经济为主,人们的生存都依赖于土地,所以人们的实际活动范围是比较小的。
由于人们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都用来研究农耕技术,所以对于科学知识的认知能力相当有限。
人们通过观察广阔的草原和其他地貌的土地,感受到大地很宽广,经过大脑的信息加工推断出大地是平坦的,而仰头能看到一片天,天是无边无际的,所以逐渐形成了天圆地方之说。
(2)观点的证伪
随着朝代的更替,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也逐渐的扩大,所以细心的人通过观察发现帆船在海边离我们而去的时候,通常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无论做过多少次实验,这一现象都是一种事实。
而根据这个事实与天圆地方之说,则可以发现如果按照天圆地方说,预测的结果应该是船身与桅杆都不会消失。
预测的结果与事实不符合,所以天圆地方之说不攻自破。
2.2地球形状是球体
(1)观点的提出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地球是球形的设想。
后来人们在航海的时候发现:当帆船在海边离我们而去的时候,通常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从人们的视觉角度出发,船在视野中是渐渐沉入海平面以下的。
但是实际上船不仅没有沉入海平面以下,反而是在一直不断的航行着。
所以地球实际上是一个球体的观点被更多的人接受。
(2)观点的证实
证据一:亚里士多德多次观察月食的时候,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而实际上如果地球不是球体的话,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应该是不规则的各种形状,而不是弧形的。
证据二:为了研究地球的形状,有很多艺高胆大的航海家开始去大海上探索地球的奥秘,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沿着一个方向出发,经过长达三年艰苦的海上航行之后,又回到了原点。
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
麦哲伦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实地球是球形的。
证据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阶段,通过人造地球卫星从太空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出,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的星球,上面有蓝色的大海和白色的云。
(3)地球是球体观点的修正
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的星球,为什么说是近似而不是说就是一个球体呢,为了让这一个观点更加的准确,科学家们使用了测量工具对地球进行测量。
测出来的结果是:地球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而两极方向的半径为6357千米,尽管半径的差距非常的小,严格意义上来说球的半径是相等的。
所以说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一个球体。
这个过程就是对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一个修正。
3.培养实证意识的意义
通过《地球的形状》这一节课,教师向学生展示的一个实证意识培养的过程,而不单纯揭示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球体这个观点。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在简单给学生展示对错,而是让学生用一个谨慎和批判质疑的态度去对待不同的观点,并且注重分析观点的形成过程中事实论据的获取和利用。
科学是认识自然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教师只有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才能让学生形成理性,批判的学科思维,才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祥,刘瑜.核心素养下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从笔记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说起[J].课程教育研究,2018(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