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语文课堂也需要诗意的栖居

合集下载

语文课堂,诗意的栖居

语文课堂,诗意的栖居

语文课堂,诗意的栖居作者:欧阳英来源:《湖南教育·D版》2017年第04期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一堂语文课应是一首美丽的诗。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语文教育是诗意的栖居地,作为一种诗情的载体、一种人文的关怀、一种浪漫的情怀,如今,诗意的语文课堂已成为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

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诗意起来呢?有热情震撼灵魂只有善于以情染景的教师,善于借助语言的内在情感去触动学生心灵的教师,才有可能创造出高质量的语情感悟的教学情境,才能时时奏响学生心中诗的琴弦。

我曾听过一些名师的公开课,他们有的上课有声有色,属于高山流水型;有的侃侃而谈,属于和风细雨型……但无论他们是怎样的风格,都能把课讲得高潮迭起,发人深思,回味无穷,充满诗的灵动。

这是因为他们有了一种特别的热情,会欣赏自己的教学,对自己的教学感到兴奋,自主地用其嗓音去强调关键词或概念,用其眼神赢得学生,用诗海底蕴吸引学生,震憾学生的灵魂。

有妙语激发共鸣教师要营造诗意,无论学习哪一篇课文,无论进行哪一种训练,都应要求自己的语言简洁、流畅、文雅、精致,力求总是给学生美的熏陶与感染。

上课的时候,我总是斟酌自己说的每一句话,不说方言土话,不讲街巷俚语。

我的课堂拒绝语言暴力,拒绝废话脏话;我总是和颜悦色地和学生交流、商量、探讨。

在我们的教室里,没有教师强权的痕迹,没有亵渎语言魅力的陈词滥调,有的只是平和、互动与亲和力。

例如我在开始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用了这样的语言导入:“有人说,‘开谈不讲《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巅峰之作,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

哪些同学读过?请你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红楼梦》,一点即可。

”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

果然,一开始课堂气氛就营造出来了。

在宝黛见面前,我又用这种情境导入问题:“作家张爱玲曾这样描述男女有心跳感觉的见面:‘于千万人之中遇到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让语文课堂成为诗意的栖居地

让语文课堂成为诗意的栖居地

龙源期刊网 让语文课堂成为诗意的栖居地作者:张铭洁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8年第10期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8-0068-01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然而一个“养”字,告诉我们,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一种终结状态,必须让学生借助语文课程将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内化成生命个体的一部分,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

我们在实践中,努力寻找语文素养形成的源点,用诗一般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生命的热情。

为了努力地打造一个诗意的天空,我作了以下一些探索:1.让生活充满诗情画意语文是一门最具有人文性的学科,其学科的性质决定它应该与其他学科有所区别。

现代教育,更强调学习主体自身对生活的客观感受。

因此,引导学生善于从寻常生活中感知美、发现美,这是语文人文性和审美性的具体体现。

我们的教材有许多文笔优美的经典佳作,然而学生对文本的体会更多的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怎样让生活也充满诗意?我认为教师自己本身的文学底蕴也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乡愁”是什么?让学生自己说,一下子讲不出个所以然。

因为“乡愁”本是一个虚无飘渺难以形容的一种感觉。

然而特级教师王崧舟《长相思》一文教学中,有关“乡愁”的论述精彩非凡:“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

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经过王老师精巧地点拨,学生们仿佛看见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时王安石那一脸的焦急与无奈;又仿佛看见了那个听着“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孤枕难眠的张继。

不同的时候不同的愁,在充满智慧的点拨中,学生们化抽象为具体的想象,既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又拓展了对生活的认识。

我自己在教学中也有过这种体会。

《江雪》一诗中学生知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渔翁的孤独,由于时代的差异学生却总是难以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

语文教学论文:诗意,栖居在语文教学之上

语文教学论文:诗意,栖居在语文教学之上

诗意,栖居在语文教学之上泽国二中郑慧内容摘要:语文,既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是培养情感的学科。

语文教育要培养人的素质和情感,这和诗歌的陶冶精神是一致的。

语文,应该诗意栖息或永驻在艺术的殿堂。

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的审美创造,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

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伊甸园,让学生自然、真诚、鲜活的天性通过语文充分展现出来,是我们的责任。

关键词:诗意价值引领传承心灵诉求唤醒智慧之光引言荷尔德林说: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仰天而问:难道我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是的,只要良善和纯真尚与人心为伴,人就会欣喜地用神性来度测自己。

神莫测而不可知?神湛若青天?我宁愿信奉后者。

神本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从“不学诗,无以言”的孔子时代,到唐朝设科举取士,官员经由科考出身,必须通晓诗律。

自庙堂至市井,都以读诗懂诗为荣,……诗,灌溉了我们伟大的民族和辉煌的历史。

语文,应该既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是培养情感的学科。

语文教育要培养人的素质和情感,这和诗歌的陶冶精神是一致的。

语文,应该诗意栖息或永驻的艺术殿堂。

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的创造,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

陶行知先生说:“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

”语文,要时时奏响学生心中的诗的琴弦,寻找,欣赏其中万花筒般的诗意的美,使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和鲜明的想像创造能力得到最大发展。

在语文面前,每一个学生就其天性来说都应该是诗人。

一、诗意的价值引领诗意栖居下的语文,其核心与灵魂必是“价值”。

没有高尚价值引领的语文,最多是“聊胜于无”罢了。

庄子巧论三剑一言兴天下,他说的“三剑”,正是一个价值问题。

诗意语文,价值引领怎能缺席?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价值上出了问题,湮没了教学所内涵的“人文价值”,或是偏离了语文所固有的“本体价值”,那么,我们就会陷入“南辕北辙”的悲哀:上《行道树》,在整体感知的时候老师启发学生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让诗意栖居在语文课堂

让诗意栖居在语文课堂

让诗意栖居在语文课堂语文课堂作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场所,应该是充满诗意和想象力的地方。

诗意是文学的灵魂,是思想的温床,以诗意栖居在语文课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更能激发学生对语言的热爱和对文学的追求。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唯有诗意,始终如一。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如何让诗意栖居在语文课堂中。

让诗意栖居在语文课堂,需要教师有一颗热爱文学的心。

教师是语文课堂的主人,也是学生的引路人。

教师如果没有热爱文学的心,就无法引领学生去感受诗意。

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多读诗歌、散文和小说,让文学之花在心中开放。

只有教师自己沉浸在诗意的海洋中,才能带领学生一起享受诗意的美妙。

让诗意栖居在语文课堂还需要营造浓厚的文学氛围。

文学氛围是指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方式营造和强化与文学相关的氛围,使学生在此种氛围中能够体验到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

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经典的诗歌朗诵,或者导入一些优美的古诗词,让学生在诗意中徜徉。

在课堂布置上可以增加一些文学元素,如贴上一些优美的古诗词或者名人名言,使整个教室都弥漫着诗意的气息。

让诗意栖居在语文课堂还需要多种形式的诗意引导。

可以通过音乐、绘画、手工等形式来引导学生感受诗意。

音乐可以让学生通过听觉来感受诗意,绘画可以让学生通过视觉来感受诗意,手工可以让学生通过触觉来感受诗意。

通过多种形式的诗意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对诗意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学情感。

运用新媒体技术也是让诗意栖居在语文课堂的一种方式。

新媒体技术具有互动性、趣味性强的特点,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发起一些优美的古诗词朗诵比赛,或者是举办一些文学作品创作大赛,让学生在新媒体的平台上展现自己的文学才华,从而增强学生对诗意的感知和理解。

让诗意栖居在语文课堂,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对诗歌的讲解和解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诗歌的解读和讲解,让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意义。

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

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
为 了提 高学 生 的积 极性 ,教 师可经 常 开展 一 些 活动 ,如
“ 诗 会 ” “ 诗 知识 积 累 大赛 ” “ 赛 , 古 , 古诗 名句 接 龙 ” ,
“ 绎 诗 歌 ,再 现 经 典 ” 等 ,不 断 保 持 学 生 积 累 古 诗 的 热 演
语言 使语 文 课堂 充满 了浓厚 的文 学 气息 。试 想 ,学 生 长
的语 言 ,丰厚 的 人文 ,绵 绵 的情 思 ,深 邃 的哲 理 ,对 学
加任 务 .应 该 注意 熏 陶感染 ,潜 移 默化 。把 这 些 内容 贯
学生 学 以致 用 。融会 贯 通 ,可 引导 学生 在 写作 中恰 当地
引用 或化 用 古诗 词 ,既 复 习 了古 诗 词 ,也 可使 文 章增 色
不少 。
2拓展 背 诵 法 。根 据 课 文 内容 进行 拓展 延 伸 ,如学 . 了 《 山奇 松》 后背 诵 描写 黄 山的 诗句 ,描写 其 它 山 的 黄 诗句 ;学 了 《 果树 瀑布》 黄 ,背 诵描 写瀑布 的诗 句 ;学 了


熟 背 古 诗 — — 丰 富 积 累
生而 言 ,能启 迪 心智 、增 长见 识 、陶冶性 情 ,诱 发 不尽
的遐 想 ,更重 要 的是 ,独 具魅 力 、富 有诗 意 的语 言 在使
学 生 获 得 美 感 的 同 时 ,也 让 学 生 在 潜 移 默 化 中 丰 富 了 自 己 的语 言 积 累 。 营 造 了浓 浓 的 文 学 氛 围 。
“ 厚积 薄发 ” ,积 累是创 作 的基 础 。 “ 熟读 唐 诗 三百 首 ,不会 作诗 也能吟 。 ”不背诵 则谈 不上 积累 ,背诵 的方
法有 很 多 :
1分 类 背诵 法 。教 会 学 生进 行 古 诗 词分 类 整 理 的方 . 法 。例如 按季 节分类 ,整 理 出写春 、夏 、秋 、冬 的诗 句 ; 按 情感 分 类 ,整 理 出写表 达 思 乡 、爱 国 、欢 喜 、悲 伤 等 的诗 句 ;按 自然 景物 分类 ,整理 出写 花 鸟鱼 虫 等等 的诗 句等 。接 着 ,可 结合 语 文综 合性 学 习与 综合 性 活 动来 帮

栖居在诗意课堂

栖居在诗意课堂

驻足诗意课堂——参加广州语文观摩活动感想夏娟我喜欢这句话:人,充满劳绩,但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诗意的课堂,为孩子搭建心灵放飞的教学舞台,让孩子自由地与文本对话,积淀语文情感,提升语文素养。

上周五,有幸参加“广州第17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观摩研讨会”。

近距离接触名师,走进大师的课堂,感受大师带来的诗意的、温婉的、优雅的语文课堂。

我真切地感受着大师在课堂上的全情投入,他们在课堂上彻底敞开心扉,全然进入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和学生情情相溶,心心相印;他们彻底亮出自己生命的底色,让每一个细胞、每一寸肌肤去感受、去触摸、去体认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他们在不经意间邂逅生命的高峰体验,在课堂上率性而为,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

于是,课就是我,我就是课,师生一起全然进入了一种人课合一的境界。

亦诗亦禅,天有大美而不言——评王崧舟老师《孔子游春》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倡导者”,读他的书,感觉他有诗一般的神秘,音乐一般的气质。

听他的课,从遥望到走进,我更加笃信,他的课堂,有一种充实、雍容的课程大美;是一种挥洒自如、无迹可求的教学大美,是一种曼妙般的享受。

一、文本诗意——集中而典型的开掘《孔子游春》是苏教版六年级的一篇课文,无论是叙事方式还是话语表现,都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和浓郁的诗意,是一篇典型的诗意文本。

王老师选择这一课,本身,课的原料和母体上为诗意语文的有效实现已经提供了一个颇为理想的条件,但王老师在本文感悟上独具慧眼,又对文本进行卓有成效的开发和处理。

纵观课堂,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对《孔子游春》这一文本的取舍是相当大胆而又相对小心的。

说大胆,是因为全文共有17段,课堂上师生一起潜心研读的只有两段文字,第一段是描绘“水边春景”的文字——即孔子给学生们上课的“课堂”,第二段是描写“观水感悟”的文字——即孔子给学生上课的“课文”。

除此之外,几无涉足。

说小心,是因为教师对这两段文字的处理煞费苦心。

让诗意栖居在语文课堂

让诗意栖居在语文课堂

让诗意栖居在语文课堂
诗意是人类灵性的一种体现,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诗意可以存在于任何
地方,也可以表现在任何形式中,包括语文这门学科中。

在语文课堂中,让诗意栖居,可
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语文的魅力,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感与思维能力。

首先,让诗意栖居在语文课堂中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感。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通过朗读、鉴赏和创作诗歌,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妙与表达能力的提升。

通过
对经典诗歌的欣赏和模仿,让学生学习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进一步提高他
们的语文素养。

同时,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可以让学生更有音乐感,更加爱好和欣赏文学。

其次,让诗意栖居在语文课堂中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和思维能力。

诗歌是一种借
助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可以让学生在创作和鉴赏中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感世
界和思维方式。

学生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提高自信心和自我
认知能力。

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感受,帮助他们审视现实生活、感悟人生哲理。

在语文课堂中,让诗意栖居,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更可以促进
学生的情感发展和思维能力。

在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诗意永远栖居在语文课堂中。

让语文课堂成为儿童的诗意栖居

让语文课堂成为儿童的诗意栖居

2016.12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课堂,作为学生和教师栖居的主要场所,也应充满浓郁的诗意———流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勃发着诗的激情,回荡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

语文就更应是一首诗,师生应该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

一、在体验中感受诗意情境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展现教材的美妙意境。

教师应善于运用文学、音乐、图画等美的手段,营造诗意的学习情境,从而把学生带入心旷神怡的境地。

这样,学生的情感必然会发生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在潜移默化中与作者产生共鸣,例如,《月光启蒙》这篇课文是著名诗人孙友田写给母亲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回忆了儿时母亲在月光下唱歌谣,讲故事,猜谜语,唱童谣的情景。

课文语言极其朴实,却情景交融,饱含深情。

教学伊始,我出示月夜图,为学生营造一个与课文相吻合的意境,把学生带入宁静的月夜。

在这种清幽的意境中引领学生走进月光,走近母亲。

学生找到了文中的歌谣,初步品读后,我问:你想不想做一做童年夏夜里的那个孩子,听一听母亲的吟唱呢?闭上眼睛———(多媒体播放歌谣清唱)师:你听了有什么感觉?生1:母亲的歌声轻轻的,柔柔的。

生2:我感觉到暖暖的。

生3:像母亲的手抚摸过我的肌肤。

师:母亲的甜美的嗓音就像春风一样温柔,如溪水一样悦耳,可怎么会是“芳香”呢?生1:母亲的声音悦耳得仿佛让我闻到了香味。

生2:这样写出了母亲声音的美妙。

生3:我的身心完全沉浸在这美妙的声音中了,不光听到了,感觉到了,还闻到香味了一般。

师:是呀,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感受,就让我们伴着月光,伴着音乐,一起读读歌谣唱唱歌谣。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吟诵儿时妈妈交过的那些熟悉的歌谣。

就这样,学生在这种入情入境的体验活动中感悟母亲的歌谣带给我的启蒙,轻松地体味到了母亲那甜甜的嗓音,真实地到那洒满月光的篱笆小院中走了一回,在那飘满芳香的小院中陶醉了,在甜甜的歌谣中陶醉了。

让语文引领我们诗意地栖居在世界上

让语文引领我们诗意地栖居在世界上

让语文引领我们诗意地栖居在世界上作者:焦杨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12年第09期德国哲人、诗人海尔德林在《人,诗意的栖居》中写道:只要良善和纯真尚与人心相伴,他就会欣喜地拿神性来度测自己……人就会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大地之上……诗人的“栖居”是追求“精神”上的“存在”。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也在不断追求精神的存在价值,希望通过语文组课程文化建设,引领我们实现精神追求。

我们在认真学习、理解学校核心文化的基础上,确定了语文教研组的核心文化。

1.使命——让生命因语文充满智慧,让生活因语文拥有高雅的情趣。

2. 价值观——尊重:尊重知识和情感,尊重每颗思考着的心灵;责任:传承文化,传播文明,提高人文素养;创新:贯彻大语文思想,践行新教育理念。

3. 愿景——课堂由高效到理想,课程由零散到系统。

特级教师余映潮曾提出课堂教学设计艺术30字“教学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

”它将是我们对理想课堂的追求。

“课程由零散到系统”是指我们将零散在教材中的能力点进行组织和整合,形成以语文知识为架构,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序列,兼顾思想培养的语文课程。

4.战略——整体设计、理想课堂、卓越课程。

整体设计指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核心,以阅读为主线,以语文知识为架构,以提升语文素养为目标,整合初中三年的教材与课外阅读资源。

我们拟定三年的阅读层次和阶梯是:初一朗读,培养诵读的习惯,形成敢读、爱读、乐读的氛围;初二阅读经典,培养思考的习惯,形成敢于表达的氛围;初三精细阅读,培养准确表达的习惯,形成严谨的学习、准确的表达能力。

理想课堂是指要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理想课堂,这种课堂的推荐模式是:教师质疑环节(教影响学,教师的首席对话作用)——学生质疑(学影响教,学影响学)——师生互助解答(形成对话交流,共学共解)——教师精讲(总结方法,探根溯源)——课后总结(学生真正所得)。

虽有推荐模式,我们又推崇教无定法、学无定式的变化美。

让语文课堂成为诗意栖居地论文

让语文课堂成为诗意栖居地论文

让语文课堂成为诗意的栖居地【摘要】让语文课堂成为诗意的栖居地,不仅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学生人性回归的必由之路。

它能一扫应试教育带来的陈腐气,冲开精神层面的桎梏,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为研究对象,试论让语文课堂成为诗意的栖居地的必要性,构建诗意课堂的原则,以及让语文课堂成为诗意的栖居地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诗意一、问题的提出市场经济追求利益,社会风气物化严重,人们越发理性、越发冷漠,“路不拾遗”已成为古董,诗情画意也被现代的快节奏撕得粉碎。

一夜之间人与人之间温馨脉脉的面纱不见了。

这种大潮不可避免地冲击了校园这方净土。

学生的精神荒芜,学生渴求诗性的回归、人性的回归,就像涸辙的鱼盼望着雨水。

教学实践中,我也感到被应试教育压得喘不过气来,有个辍学的弟子给我来信说,他现在看到课本感到无比亲切,贪婪地读着,忘记了时间,上学时怎么没有感到语文课本是那么的好,里面的文章是那么的美!看到他的来信,我的心像被刀划了一下,紧接着是收缩地疼,我把自己钉在精神的十字架上,扪心自问,为什么我没能带给学生阅读的快乐,精神的盛宴,诗性的回归?在教学中,我大胆做了一些尝试,希望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诗意的栖居地,学生的精神在语文课上拔节,成长。

二、构建诗意课堂的“三美”原则(一)、音乐的美音乐的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指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

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

这说明了语言的音乐性可以荡涤学生沾灰的心灵。

要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需要注意辞藻的音乐性。

优美辞藻的吟诵能立刻吸引学生的耳朵,进而吸引学生的心灵。

诘屈聱牙的句子只会令人昏昏欲睡,甚至反感。

所以,音乐的美,作为诗意课堂构建的第一个原则。

(二)、绘画的美经由学生的想象创造栩栩如生的形象,营造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更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随着初读到品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越来越深,这时候,拥有绘画美的教学内容可以更快更好地加深学生理解,并且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让学生有身在画中游之感,意境上的绘画美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更有效地理解文本。

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的课堂

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的课堂
1 . 教 师动情在先
文“ 味” 浓起来 , 我们的语文课就要 富有情感 , 让丰富 的情感激 展 现 , 都 能够 激发 学生情感体 验 , 产生潜移 默化 的影响 。 诗 意
的语文课 堂是美 的 , 这份美体现在 以下两个方 面。
1 . 语言之 美, 吸 引学生心灵 语 言是教师进行课 堂教学的主要手段 ,教 师对学生个性
让学 譬诗意地抽 居在语文 的课 堂
● 王 萍
苏霍姆林斯基说 : “ 我一千次 的确 信 ,没有一条 富有 诗意 的情感和美 的清泉 , 就不 能有学生 的全 面智 力 的发 展 。 ” 王菘 舟老师也说过 : “ 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 的课 堂 。 ” 语文课 堂 应该是 充满 诗意的 , 语文课应是一首诗 、 一幅画 、 一段情 。 什 么是诗 意? 词典里这样 阐述 : 像诗里表达 的那样给人 以 美感 的意境 。 顾名思 义 , 诗意 的课 堂 , 就 应该让 学生在课 堂 中 体会 到美 。 让语文教 学多一些诗 意 , 就要深入 解读文本 , 参透 文本之 中 的情感 , 文本 之 中的意味 , 就 要让教 师的情 、 学 生的 情、 文本 的情 , 三情相融 ; 把 语言 的美 、 人性 的美 、 形式 的美 、 内
诗意的课堂应是和谐 自然 的 , 师生处与同一平 台。 课 堂上 ,
老师应努力营造 民主 、 轻松 的氛围 , 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这样
的课堂 , 处处 彰显人性 的美 。 如有位教师执教《 坐井观天》 时, 有
位学生读句子 : “ 朋友 , 别说大话 了! 天不过井 口那么大 , 还用飞 那么远吗? ” 结结 巴巴地 , 老师没有打 断他 的朗读 , 也 没有刻意 让他重读 , 只是让他说说这样读的理 由, 结果学生 回答 : 因为这 只青蛙呆在井底太久 了, 长时间没有说话 , 所 以才会结 巴。 全场 想起了掌声 。 这掌声是送给学生的 , 更是送给老师的。 因为老师 尊重每一位学生 , 课堂才会 出现这样的和谐美 。

让学生在美的语文课堂上“诗意地栖居”

让学生在美的语文课堂上“诗意地栖居”

让学生在美的语文课堂上“诗意地栖居”作者:王金金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1年第19期摘要:新时代让语文课堂都变得浮躁起来了,一味地急功近利,一味地追求高分,忽视了学生自身情感的需要,个性与灵魂日益缺失。

对此,大家呼吁:语文课堂应该是诗意与灵魂的课堂,语文课就应该是精神花园里的一缕清风、一阵花香,扑面而来,让人毛孔张开、通体舒畅,精神和灵魂得到洗礼。

试从若干角度力求让课堂诗意起来,让学生在美的语文课堂上“诗意地栖居”。

关键词:诗意;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我们生活在一个需要用数据、图片来证实自己的时代。

唯有数据,才能理直气壮地成为“成绩”,是实的;也唯有图片,才是真实可感的,才能算上一点美丽;而语言,似乎只是一种粉饰和点缀,是那么苍白无力,是虚的。

工业化的喧嚣,让人的思想沉溺于功利与浮躁之中。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语文课也似乎有些沉不住气了,人们或急功近利地追逐表面的繁华和热闹,或批量复制中考高考习题,一味追求考试的高分,而忽视了人们自身情感的需要,个性与灵魂日益缺失。

试问,现在的学生有几个还醉心痴迷于语文课堂?一堂语文课结束有几个学生不是疲惫不堪、倦容满面?不,不应该如此!语文课就应该是精神花园里的一缕清风、一阵花香,扑面而来,让人毛孔张开、通体舒畅,精神和灵魂得到洗礼。

一、诗意的语言,给予学生美的享受一堂课是否能够让学生有大的收获,不但取决于教师对教材深刻的理解还在于对语文教学活动巧妙的设计。

其中,表现语文学科美和艺术美的最主要的媒介则是语言。

一位语文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规范、简洁、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是其是否能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关键。

鲜活的、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它像一股清泉流入沙漠,于是沙漠就有了绿洲;它像一线晨光穿过云层,给林中飞鸟带来了黎明的信息;它像普罗米修斯的圣火,给人类带来文明之光。

”可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诗意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而且意义深远的,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调动教材内容,安排讲练环节,有起有伏,有鲜明的教学节奏,促进大脑皮层产生兴奋。

在语文课堂中诗意地栖居

在语文课堂中诗意地栖居

在语文课堂中诗意地栖居【摘要】语文课堂是教师带领学生走向文学天地的一个窗口,而语言是文学的生命,是文学生存的世界。

文学语言是一种独特,奇妙而充满魅力的语言。

它给人以美的感觉,饱含着人类的感情,同时也渗透着理性的光辉。

本文从对语言的品味、对情感的体会、对人生的思考三个方面对语文课堂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进行阐述。

【关键词】语言;情感;思考语文课堂是教师带领学生走向文学天地的一个窗口,是师生共品文学香茗的自由的精神乐园,她应该是温暖、纯净而充满诗意的。

我一直在思考:语文课堂上该教给学生什么?朱光潜在《朱光潜美学论文选集》中说,读书,包括小说,戏剧、散文都要读出其中的诗味,所谓小说、戏剧、散文中的“诗”,便是那美妙的文学语言,动人的情感,深邃的哲理。

而我觉得,语文课堂上,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们要带着学生去体悟的便是那语言、情感与作者对人生的深刻的思考。

一、对语言的品味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结构主义者巴尔特在《写作零度》中有一段话说:“文学的写作仍然是对文学至福境界的一种热切的想象,她紧张地朝向一种梦想的语言,这种语言的清新性借助于某种理想的预期作用,象征了一个新的亚当世界的完美,在这个世界里语言不再是疏离错乱的了。

写作的扩增将建立一种全新的文学,如果这种文学仅是为了如下的目标才创新其语言的话,这就是:文学应成为语言的乌托邦。

”这段话说文学是语言的乌托邦。

而在巴尔特那里,文学与语言是彼此互训或互为本文的,即语言的本质是文学,文学的本质是语言。

所以,上面那段话反过来说也对,语言把文学提到了“至福境界”,它赋予文学以生命,是文学栖息的一个完美的世界。

文学语言是一种独特,奇妙而充满魅力的语言。

她给原来平常的语言赋予了不平常的气氛,产生了一种奇异、陌生的效果,从而给读者展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引导我们更好地去感觉这原本美丽的生活。

文学语言就是这样独特,当我们读到一段文字时,可能我们还没能理解到它写的是什么,但却能因它而欣喜,而停驻,而沉思,而想象,能因它而体悟到美。

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汪富有诗意的、感悟的、有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發展。

”《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特级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舞姿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可见,古诗文是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古诗文诵读在少年儿童学习成长中是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的。

汉朝的《毛诗序》中提出:“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生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古诗文学习在对少年儿童的文化积淀、情感熏陶、人格形成、智力开发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学习古诗文可以提高文学素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古诗文经典作品,以其含蓄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深邃的思想、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为人们所喜爱、传颂,是我们学习语言的典范。

阅读、积累优秀的古诗文作品,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优秀的语言材料,提高语言素养;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塑造健康的人格,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文化底蕴。

在长期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诵读古诗文,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阅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整体感知,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

而吟诵是阅读古诗文流行广泛且公认有效的方法,即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

作为一种学习、鉴赏的方法,吟诵对学生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至今仍有积极的作用。

因此,我在诵读活动中把“诵读为本,不求甚解”作为开展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活动的一个指导思想。

“诵读为本,不求甚解”,就是让学生在接受经典教育的时候,在接触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通过反复诵读,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让一篇篇优秀的诗文在他们那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使之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健全人格的源头活水,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诗意栖居地”

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诗意栖居地”

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的“诗意栖居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人文性的语文呼唤诗意,人文性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成为学生的享受。

同时,语文自身的魅力无穷:内容上,它有精彩的故事,有趣的人生,多彩的生活,神秘的自然;形式上,它有看起来如小精灵一般跳动的文字,读起来如音乐一般缥缈的韵律,品起来如诗画一般的优美意境。

语文充满了情,真挚的友情,深厚的亲情,博大的爱情,这些无一不震动着读者的心灵,敲击着我们内心深处那根最敏感的心弦;语文充满了智,神秘的大自然,有趣的动物王国,气象万千的世界给予了我们多少丰富的知识;语文充满了趣,一个个精美的童话故事仿佛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天真无邪的童年时代。

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学生而言,能启迪心智,增长见识,陶冶情操,诱发不尽的遐想;对老师而言,读着语文,仿佛就是在和历史对话,和大师倾谈,那深入浅出的道理,那五光十色的美景给了我们多少美好的享受。

师生的心灵沉浮于语文的字里行间,浸染着墨韵书香,扬起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语文本身应是给予师生共同的一种生命享受。

有鉴于此,理想的心愿与现实的状况有所出入,理属正常。

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

”走过现实的此岸,为达到理想的彼岸,我们辛勤的语文老师不妨在以下几方面试作尝试。

一、教学设计时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们的任务是过河,过河首先要解决船和桥的问题,不解决船和桥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

”这里所说的船和桥的问题,也就是方法问题。

教学实践证明,确定了教学目的,有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以后,教学方法就成了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

没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一句空话。

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掌握教学的艺术。

如果在课堂中,还是以老师的教为主角,由老师扮演主角,学生只充当配角,有时甚至仅为教师的道具,必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语文课堂,诗意栖居

语文课堂,诗意栖居

语文课堂,诗意栖居作者:孙承明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年第14期摘要:诗意的语文课堂是教学中的大气度大智慧,它来源于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来源于对祖国、对教育、对学生真诚的爱,来源于教师诗意的解读与精湛的教学艺术,来源于对教学生活的发现和深刻的认识。

诗意语文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统一,是浪漫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统一。

关键词:底蕴诗意栖居荷尔德林这样写道:“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语文教学活动同样充满劳绩,那么,语文课堂中的师生是否也能诗意栖居呢?带着这样的思考,笔者进行了实践探索,得出结论:语文课堂,可以诗意栖居。

因为只要心中埋下诗意的种子,生活和课堂就不再平淡而枯燥,而会变得诗意盎然。

一、固本清源—诗意底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意课堂生成之本源便是教师深厚的诗意底蕴。

而教师的底蕴又是阅读堆积起来的。

薛法根老师说“语文课需要简单,需要深刻的简单,需要老师有深刻的底蕴,老师千万不要把简单的搞复杂,但同时老师也要付出自己的教学智慧。

没有广博的阅读,没有底蕴来吸引学生,是不行的。

老师的语言缺少思想,缺少个性,也吸引不了学生。

”(周成平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魅力经典解读》)当然,读书首先是为己。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夫子认为,古时君子读书是为了自己修身心、充实自己的精神能量,为提升、超越自我,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今者亦然。

其次,读书贵在坚持—天天讀书。

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则言语无味。

”今人又说:一日不读书,则尘俗生;二日不读书,则言乏味;三日不读书,则目可憎。

我们胸中装着的不是诗书就是尘俗,诗书多,则书卷气强;尘俗多,则市侩气盛。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举手投足、言谈举止间能多点书卷气、多点诗意,关键在于天天积累,日日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让诗意栖居在语文课堂

让诗意栖居在语文课堂

让诗意栖居在语文课堂诗意,如同一朵绽放的花朵,在语文课堂中自然地栖居。

它是文字的灵魂,是情感的抒发,更是思绪的延伸。

它能让学习者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妙和哲理,进而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学情趣。

诗意让语文课堂生动有趣。

正如孩子们喜欢听故事一样,他们也喜欢听、读有趣的诗歌。

教师可以通过选取形式生动、内容丰富的儿童诗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可以让学生们用五个字形容自己最喜欢的食物,然后将这些字排列成一首有趣的诗歌。

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让他们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游戏性。

诗意能够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课堂作为培养学生美感的重要场所,通过学习和欣赏诗歌可以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熟悉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的不同风格,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

学生们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欣赏各种形式的诗歌,如山水诗、咏物诗、抒情诗等,同时也可以模仿创作一些自己的小诗。

通过不断地感受和创作,学生的审美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诗意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学生在读诗中不仅可以感受文字的美妙,还能够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与历史。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诗词,通过注释、解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讨论活动,让学生们就诗歌的主题、情感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交流。

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诗意是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能够让学习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文字的美妙和哲理,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学情趣。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挖掘和利用诗意,让其在语文课堂中自然地栖居,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有趣的学习体验。

学生也要主动参与,积极感悟和创作,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

让诗意永远栖居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让我们的学习之路更加广阔和美好。

让语文课堂成为诗意的栖居

让语文课堂成为诗意的栖居
师必 须把握 问 题设 置的 “ ” 度 !
高 学 生 的语 文 素 养 和实 践 能 力 .更有 助 于

三、 多元体验 . “ ” “ 有 本 有 人”
语 文课 程具 有丰 富 的人文 内涵 . 生对 文本 的反 应 自然 学 是多 元 的 . 课 程标 准 主张 “ 重 学 生 的独 特体 验 ” 只要 学 新 尊 。

走入 文本 。 要“ 目标 准”
引 导学 生 走入 文 本 . 悟文 本 . 定 要 准确 定 位 每节 课 生的独特体验不是违背真善美的基本原则 . 感 一 都是应该得到理 也 的教学 目标 . 文 本在 当时情 境 下所 蕴涵 的价 值 取 向 如 锵 与尊 重 的 但课 堂 上这 种 多元 阅读有 必要 、 需要 我们 教 理解 知识要 达到 什 么程度 ?能力 训练 要达 到什 么 目标 ?所教 年级 师的引导 . 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文本的价值追求有“ 有 本” 段 的要 求 、本单 元 的特点 以及 本班 学 生 的实际 情况 是什 么 ? “ 。 有 ‘ ”是 指 目中要有 文本 、 教材 . 人” “ 本 ’ 有 充分 引导学 生挖 等等 。只有 方 向明确 , 能在 文本 解读 中紧扣 目标 . “ 才 才能 知 掘和 利用 文本 的价值 “ ‘ ”是指 心 中要 有 学生 . 有 人 ’ 以人为 用 人 论 世 ”, 自己放 人特 定 的时 空 中去 . 服 教学 的 随意 性 . 本 教 师应 从儿 童 的视角 引领 学 生解 读文 本 . 童 心 的视角 把 克 正确地 调控 课 堂 . 而保证 教学 目标 的实现 从
引领适度 , 在摸索中前行
一 江苏省溧 阳市 旧县小学 姚秀花
“ 本 ” 聚着 作者 的文思 和情 结 解读 文本 的 过程 . 文 凝 就 受 自身生 活 、 习积 累 的限 制 . 学 在解 读 文 本 的过 程 中难 免 会 是 读者通 过 文本与 作者 展开对 话 的过 程 文教 学 中的 文本 浅读文本或游离文本 , 语 甚至误解 、 曲解文本 , 这就需要教师为 解 读应 当有两 个 层 面 : 个 是教 师 本人 对 文本 的解 读 . 个 学 生有效 解 读文 本 把好 舵 一 一 是 如何 指导学 生解 读文 本 如 , 学 《 花雨 》 文 时值 得 品 味 的细 节很 多 , 教 师 教 桂 一 但 教 师在 深人解 读 文本 后准 备 了很 多有 用 的东西 . 如诸 要学会 取舍 与 “ 情 ” 犹 学 预设 . 了在 “ ” 除 篇 上做 整体 的层 次处 理 多“ 散乱 的珍 珠 ”如果 在 教学 中 “ . 眉毛 胡子 一把 抓 ”“ 种项 外 . 、各 而且在每一层 中应做细节的层次处理 如在品读摇花的 目一齐 上 ”那 么 面面俱 到 的结果 , 是面 面不 到 。 4 , 常常 在 0分 乐趣 中 . 紧扣学 情 凸显 “ ” 喊 这一 细节 . 中感 悟 是个 怎样 的 喊 钟 的课 堂 中 , 须突 出重 点 , 效 选择 .留 取精 华 的枝 条 ” 小 女孩 儿 : 中层 层引读 , 领学 生感受 作者 摇花 的乐趣 。 必 有 “ , 喊 引 另 优 化 阅读教 学过程 . 能实现 教与 学 的双赢 。 才 也就是 说 . 教师 外 在 感 受 桂花 雨 迷 人 的 香 时 . 抓住 “ ” 一 细 节 进 行 品 可 浸 这 解 读 的“ ” 度 不应 等 于学生 解读 的“ ” 那 么 . 师如 何将 这 读 , 花香 馥郁 . 度 教 感受 乡情弥 漫 。这样 , 学生 在教 师智 慧 灵性 让 些 “ 乱的珍 珠 ” 散 有梯 度 、 辑地 串起 来 ?如何 形 成课 堂教 的 引领 中 . 会 认真 读 书 , 有逻 学 学会 交 流对 话 . 会倾 听接 纳 , 学 学 学 清 晰的脉 络 和结构 , 成一 幅图景 ? 整合 如何 在学 生 的“ 最近 会建构 和提 升 自己的认 识 发 展 区” 内进 行 “ 度 ” 适 引领 呢? 实践摸 索 中 , 现应 重点 在 我发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诗意地栖息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诗意地栖息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诗意地栖息作者:袁福香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2013年第02期摘要: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人文性的语文教学呼唤诗意。

诗意的语文课堂,是以文本为基础,用艺术的手段营造一种诗的意境,让学生沉浸其中。

教师通过美感的语言熏陶学生的诗情,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体验文本的情感。

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努力让诗意萦绕语文课堂,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诗意地栖息。

关键词:语文;培养;诗意“诗意”词典里的解释指“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由此,不禁让人想起了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首名为《轻柔的湛蓝》的小诗,诗中有这样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人如此,人文性的语文教学亦呼唤诗意。

语文课堂应该像诗的意境那样给学生以美感的浸润与滋养。

笔者通过一次语文赛课,感受颇深,深思我们现在很多语文教师,都是从应试的角度出发,把原本鲜活丰富的语言文字形式化、理科化,导致语言生命力衰竭。

语文的诗意被解体了,文字的温度被冷却了。

因此,我们的语文应该回归诗意教学。

回归诗意教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反功利语文,经由诗意的美感熏陶,在学生的心灵中为语文留下一片清新的天地。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诗意地栖息呢?接下来结合笔者执教的《秋天的怀念》一课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渲染如画的意境,让学生在诗意中栖息文学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其中,教师责无旁贷。

为了让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优美意境,教师应精心创设情境,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氛围。

音乐有着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特殊魅力,在教学中将那些生动感人的文字配上感情真挚、悦耳动听的乐曲,能激发学生学习主体的自觉性,从而更自觉地投入学习。

笔者在执教《秋天的怀念》一文时,为使学生体会到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及儿子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笔者在朗读时先配上马思聪优美而又略带忧伤的小提琴曲《思乡曲》,虽然曲与文怀念的对象不同,但情感基调非常切合此文,用音乐渲染意境,促动学生捕捉课文传送的美的情感信息,开始配乐朗读的时候,学生从神态上看不出来为文所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也需要“诗意”的栖居六盘水市第三中张超荷尔德林曾说“人,应该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可现代社会忙忙碌碌,人们过分追求、创造看得见的价值,却忽视了自己的心灵,我们变得无暇去顾及自己,倾听自己,我们甚至忘了感动。

当这随之影响到我们的教学时,教学的功利化已无法规避了。

而全新的编排,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方法,并没有让学生的语文兴趣和素养与时俱进。

学生说,语文课少上一节两节没关系,听不听、学不学没关系,学语文没有成就感;而老师也普遍感觉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感叹语文课越来越难上。

试想,我们学习语文,没有一种生命的激情,没有一种生命的欲望,只是把它看成是一道一道的考试题,只把它看成是阿拉伯数字分数,看成是班级的名次,看成是获得较好高校入门的敲门砖,那怎么能够学好呢?怎么能够取得好成绩呢?因此,我以为我们语文教师更应该追求“诗意地栖居”,诗意的栖居在自己的生活中,诗意的栖居在自己的课堂上,让课堂成为学生诗意的栖居地。

这些是读《赵谦翔与绿色语文》的最大感受。

赵谦翔,1948年生,吉林省吉林市人。

现任教于清华附中。

语文特级教师、北京市海淀区语文学科带头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育硕士导师、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吉林省教育学院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客座教授。

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十杰中小学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香港柏宁顿教育基金会孺子牛金球奖得主,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专著多部,尤以《绿色语文案例集锦》和《绿色作文实例实说》最能代表其“绿色语文教育”理念。

他虽有许多炫目的头衔,但在研读他的故事中,他的另一面给我以很深的印象:心仪课堂的诚笃,痴心业务的淡泊,对教育追求的执著。

一、教育这条路没有终点1971年,23岁的他,一个“逃亡地主”兼“反动学术权威”的儿子,被录用为民办教师。

1980年,32岁的他,被调入吉林省重点中学永吉县第五中学。

让仅仅读过两年高中的他来教高中,这对他来说,是莫大的赏识和信任。

为了不辱使命,他便如饥似渴地学习函授大学课程。

住在陋室里无法学习,他便投身于的天然大书房,春、夏、秋三季,,忘情地享受着“《论语》温故知新,《离骚》背诵如流”的自学之乐。

尽管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函授作业,如三座大山压在他的肩头,但他依旧乐此不疲。

5年艰苦而亢奋的函授进修所付出的努力,终于让40岁的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1990年,他带的毕业班高考“一炮打响”,班主任工作经验又在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引起轰动。

一夜之间,他成了“荣誉暴发户”:桂冠接踵而来,名声不胫而走。

但面对荣誉,四十而不惑的他却自我反省道:遗憾的是,在最初从事语文教学的13年中,诗意盎然的语文学科却被我教得味同嚼蜡。

教本,学本,考本,唯本至上;编题,答题,讲题,唯考是图。

于是1993年,他开始自觉地投身语文教改,先后进行了两轮教改实验。

分别通过了省级和国家级专家小组鉴定,并得到了推广。

2000年8月,52岁的他,在北京清华附中开启了教育生涯的崭新篇章。

在这里,赵老师形成了“绿色语文”的教学理念。

他是一个大器晚成者,始终不计较自己是否处在改革的最佳年龄;他是一个实践者,始终埋头奋斗在教育基层;他还是一个创新者,不但超越了别人,而且还不断地超越自己。

二、语文这堂课需要诗意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

它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那么这就要求我们的课要上出诗意,即“语文味”。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而且目前这也成为评价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准。

而赵老师提倡的绿色语文就是诗意的语文。

它以“绿色作文”、“绿色鉴赏”和“绿色文言”为基本建构。

它是对语文学科“语文”与“人文”统一的本真属性的回归,因而是纯天然的;它是对急功近利、唯考是图的“灰色语文”的叛逆和挑战,因而是可持续发展的。

这种“纯天然”和“可持续发展”的属性就构成了“绿色语文”的本质特征。

让语文永远伴随人生、让人生永远离不开语文,就成为“绿色语文”的终极目的。

赵老师的教学是诗意化的,他把自己擅长写诗的优势与学生的年龄段恰到好处地结合,亲自“下水”,一次次用诗歌敲开学生们律动的心扉,用灵感点燃灵感,用激情唤醒激情。

他和学生的生活素材,无不可入诗:看完电影《焦裕禄》,他亲自写长诗一首,对学生起到了激雄心、励壮志的作用;实行班干部轮换制,他赋诗一首《赞勇敢求谏的弟子——代新年贺辞》,带动了全班自我教育的热情,促进了班级的精神文明建设;为了培育学生的爱心,教育他们懂得感恩父母,他写出《自立吧,我可爱的弟子们》,激起了学生回报父母的热潮。

诗意的教学其目的不在于教学生写诗,他的注意力,不在于教学生掌握诗的韵律和平仄,也不讲诗歌创作理论和方法。

诗歌,不过是他和学生们借以表达情感和发表议论的手段,借以沟通思想和交流观点的平台。

可是正因为诗“给思想以形象,寓说理于深情”“可以励志,可以修德,可以陶情,可以劝学”。

一句话,师生双方都能把生活诗意化了。

另外,面对一凑、二抄、三套的“灰色应试作文”流行的现实,他大胆地跳出课本看世界,把生活的源头活水引入课堂。

把央视的《东方时空》引入课堂,让学生从收看《早间新闻》《东方之子》《百姓故事》《时空报道》等节目,自选题材,自定角度,自拟题目,书写个人感悟,努力营造一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学习氛围,他的学生能够“眼观四海云水,耳听九州风雷,心系天下兴亡”,实现了精神面貌和写作能力的双赢。

他还把班会上成感悟课,德育与语文教育并举,听、说、写、悟、辩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自立自治,思考人生。

班会的主题,从学生的成长需要中提炼;班会的资料,由老师有的放矢地编选;至于班会的心得,则要体现在抒发班会感悟的文章之中。

“学会自立”“学会生存”“感悟青苹果”“感悟清华精神”“感悟创业境界”等主题班会,一次次唤醒了学生们的自省意识,把他们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逐步提升到新的境界;而一篇篇绿色的班会感悟文章,则成了学生们“达材成德”道路上的一个个新路标。

以上两类“绿色作文”课皆取材于“无字书”,而“有字书”同样可以成为“绿色作文”的“源头活水”,那就是开创“创造性阅读课”。

一般意义上的阅读课,只重视考察和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而创造性阅读课,则进一步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激活自己的灵感,从而写出独抒己见的“绿色作文”来。

赵老师开创“当代文学精品课”,把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请进课堂,让学生在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幽默儒雅的语言、执著超脱的人生哲理中沉思,因为有悟的参与,学生的“读死书”“死读书”就成了“读活书”和“活读书”。

“感悟苏东坡”绿色散文鉴赏课,就是他们师生一起把诗词和散文、古人与今人、理想和现实、哲理和人生多方联系融合,加之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积累以及名人的言论作注解,共同品悟人生,启迪心智的一堂充满活力的创造性课堂的最好见证。

这样的课堂,既训练了听说读写等各项语文能力,又远远超越了语文学习这个狭小的视界,而升华为探讨人生真谛、开创生命新领域的大语文课堂。

在古典诗歌鉴赏中,那种只注重给出现成答案,不注重展示解答过程,更不注重揭示美的规律的做法,被赵老师称为“灰色鉴赏”。

他在教改实践中尝试了一种重在治本的“养”的方法。

浮光掠影的赏析,即语言赏析停留在表面:这里用了什么词,什么修辞手法。

根本不做细细品味。

比如《声声慢》中的叠词,只是一提而过。

同时,莫以画代文,“语文当求文中画,悲哉流行画代文。

喧宾夺主语何在?照本宣科文丧魂!。

赵老师曾举例说,鉴赏《沁园春·雪》时,展示的雪景林林种种,有的还与北国风光并不吻合,反而误导了对诗意的理解。

学生朗读课文时,仍在连续不断地变换图片,干扰学生的想象力。

直到全词鉴赏结束,“风流”、“风骚”两个关键词还未讲清。

这不但是画蛇添足,而且是作茧自缚!所以,我们要教活,不要教死!莫做教学“套中人”。

一旦形成了“套子”,教学便走进了死胡同。

在把学生教死的同时,把教师自己也教死了。

另外,莫让“理性”独霸课堂。

理性分析是必要的,但不是首要的,更不是唯一的;感性熏陶的作用尤需强化。

他还提到了感性熏陶的途径有二:一是语感训练,二是情感化育。

在赵老师这里,学生们的语文,也早已不仅仅是课程表中的一门具体功课,而是他们认识人生、驾驭人生的一种工具和方式了。

教与学到了这种境界,就不是负担,而是享受了。

因此,“绿色语文”教育探索,既是教师本人个体生命价值的和谐构建过程,又是实现学生分数与素质共荣、创造性成长的和谐构建过程,是和谐统一的双赢。

三、名师学习中要有自我赵老师的成功再次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存在,是不可复制的,教育的本质,不应该是制造“标准件”,而应该去创造“永动机”,因此,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熟练的技术工人,而更应该是帮助学生设计人生的艺术大师。

那么对于名师这本厚厚的书,我们不仅应该向他学习,更应该思考如何向他们学习。

往往我们会在感叹名师课堂“博大精深,浑然天成”的同时,也在一心一意地照搬完整的教学设计,套用精彩的教学语言。

然而教学效果却与名师大相径庭。

究其缘由,在于学习名师只知其形,不知其义。

模仿是学习名师的起步,但不是终点。

要真正汲取并内化名师课堂教学的真谛,除了模仿之外,还要经历“仿形”“创新”,才能实现教学能力的提升。

因为名师是可学的,但名师的课堂,无非就是个例子,它代表了名师自己对教学个性化的理解。

它可以作为一种教学的思想,给我们以启示和参考,但不能把它看作是教学规律的全部,也不能把它看作是不可逾越的经典,更不能把它看作是教学研究的终极真理。

如果把它绝对化了,那就违背了名师的本意和学习名师的初衷。

学习名师不能做简单的“拿来主义”,不能因为执迷于“一招一式”的简单模仿,而忘却了探究名师的“独特感悟、独到见解、文化底蕴、人格魅力、精神风貌、思想境界”,学习名师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习他们的“理念、精神、人格和境界”,而不仅仅是“技术”。

齐白石老人曾告诫弟子时说:“学我者生,似我者亡。

”学习名师也当如此。

名师的课堂是我们一线教师学习的摹本,在经历一系列“描红”与“仿形”后,我们最终要借助于名师的示范,传递并丰富教学核心价值观,创新课堂,形成自我教学特色与风格。

当然,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要达成这样的教育境界,就要透过名师成功的轨迹,鞭策自己像名师那样广阅读,善思考,勤实践,拓视野,认识教育的本真价值,丰富理论修养,熏陶文学气质,锤炼教学技艺,耐得住寂寞与失败,经历历练与蜕变,在一朝一夕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提升自我,终有一天能自成风格,书写属于自己的教学华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