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尔德林诗意的栖居 原诗
诗意的栖居——中国人的宜居梦想
诗意的栖居——中国人的宜居梦想“诗意的栖居”,最早出自诗人荷尔德林的诗作:“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之上”,因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借用并赋予其哲学内涵而闻名。
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的栖居”,是想明白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解释人的“本真”的存在是什么,并非指物质层面上的东西;过分的追求物质的东西就会让人的生活失去“诗意”,从而陷入苦闷。
这里的“栖居”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占有居处,或者是物质性获得的筑居,而是为了获得与心性相通的、使自己心灵得到安置和张扬的精神居所,是关于人生境界的至高情怀。
“人自由地居住在大地上”是一种诗意,这种充满诗意的自由情怀就是人与自然的契合与融合。
2000年,我在《理想家园》一书中,明确的将“诗意的栖居”理念引入人居环境学建设,认为美好的居住就应该是“诗意的栖居”,就应该是满足物质与精神双重生活需求的美好家园,它既能为人们提供生物体所需的寄居空间,更能为人们获得与自然相融相生的精神愉悦创造条件,从而回归中国人追求美好人居环境的矢志不渝的梦想和情怀。
一、“诗意栖居”的文化理想中国人的本性是尚诗的,中国文化始终是充满诗意的文化。
中国人在很大程度上习惯于“诗性”的思维方式,表现出很强的“诗性智慧”。
众所周知,《诗经》是中国汉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核心经典之一,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诗性智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如《诗经·硕鼠》中说:“硕鼠硕鼠,无食我黍(shǔ)!三岁贯女(rǔ),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yuán)得我所!……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作者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到“乐国”、“乐郊”,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再也不会过哀伤悲叹的日子,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有似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蓝图。
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来讲,中国古代文人山水诗、山水画所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就足以反映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诗意地栖居
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
”当飞鸟翱翔于天际,当鲜花盛开于大地,当人们脸上绽放出微笑,诗意便开始在生活中流淌。
“有野趣而不知乐者,樵牧是也;有果窳而不及尝者,菜佣牙贩是也;有花木而不能享者,富贵人是也。
”牧童、樵夫不能享受生活的情趣,是为生活所逼迫;富贵人不能享受生活的情趣,只是缺少诗意的心境。
若说前者随着社会的发展、温饱问题的解决而逐渐减少,但后者即心态上缺少诗意却日渐增多,成为现代人诗意生活的主要阻碍。
我们时常可以看到,那些下班后急急忙忙看电影,或者假日里慌慌张张旅游的身影。
他们何尝不是在“享受”生活的情趣呢?只是他们即使在悠闲,心思也全不在此,自然也无法品味诗意。
所谓诗意,吾所谓更多在于心境,而不在于行为。
因此,我们大可不必学竹林七贤退隐于山水间,亦或如陶渊明经历一番“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
日常生活的琐碎与柴米油盐本就无可避免,保持人们内心的和谐和与自我和解才更为重要。
恰如北岛所言,“假如有一天不免凋残,我只有个简单的愿望:保持初放时的安详。
”你可以在狭小的室内种植植物、饲养宠物,在烦躁中多一抹绿意,在疲惫时多一瞬灵动。
与植物和动物的交流,让我们能更多接触自然,回归人类初生的安详。
你可以在喧闹的地铁上捧起一本《陶庵梦忆》,跟随张岱一起看华灯烟火、赏梨园鼓吹,或是于月下“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做一场清梦。
以文章与古人相交,能帮我们重新忆起如何用艺术的眼光看待生活、看待人生。
你亦可以在白日的喧嚣之后寻一处安静之所,静听花开花落,闲看云卷云舒。
偷得浮生半日闲,让我们有时间静下心来,重新审视我们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你甚至可以伏案急笔、皓首穷经,可以两点一线、碾转奔波,但你决不能放弃对美的欣赏、对生活的思索。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当无数的信息洪流穿身而过,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整理周围环境,平定好躁动的内心,只有这样生活才能过得更有诗意。
姓名:***学校:上海市建平中学学校邮编:200135高考所在地:上海市性别:男学历:高中。
「散文」诗意地栖居
「散文」诗意地栖居[散文] 诗意地栖居作者:天龙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这是颇有意味的话,氤氲着浪漫的因子,也洋溢着诗意的情愫。
人无法离开物质而存在,当然也不能没有了浪漫与诗意。
由此引申出了一个深刻的哲思命题——人,应该诗意地栖居。
一提起“诗意”这两个幽雅的字,一般人都会觉得,那是文雅之人的“阳春白雪”,是高不可攀的,或觉得那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是“水中月、镜中花”,是不食人间烟火,诗意似乎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奢望。
其实不然,诗意是无处无时不在的,它与我们形影不离,就存在于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就存在于大自然之中。
德国诗人海德格尔说:“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人应该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它是在暗示和提醒我们,让生活多些诗意,要诗意地生活着。
何谓诗意地栖居?所谓栖居,是指人的生存状态;所谓诗意,是指通过意境获得心灵的美妙感受;而诗意地栖居,就是寻找和享受诗意般的精神家园。
诗的意境,总能给人带来幽美的联想,给人带来美妙的享受。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为了疲累而来的,也不只是为单纯的物质享受而活的,还应该为精神而活着,应该浪漫地生活着,应该诗意地“栖居”着。
诗意地栖居,在一般人的认知里就是惬意地栖居在桃花源式的幽美环境里。
其实它不仅仅局限于这个层面,它还具有更丰富的精神内涵。
我们唯有用一份对生活、对自然充满浪漫的情怀和美好的愿望,去充分联想和体验生活中自然中诗意的韵美和意趣,这样我们就在“诗意地生活”了。
戏剧大师巴尔扎克说:“心中没有诗意,生活只会变成凄凉的现实。
”诗意由心生,心中有诗意,生活便会溢满了诗意。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说:“一个人可以不当诗人,但生活中一定要有诗意!”生活蕴藏着诗意,诗意温暖着生活,诗意浪漫着人心。
诗意是一种浪漫悠然的情怀,谁的心里始终有了它,谁的生活就会时刻笼罩着诗意的光环。
当我们有一颗诗意的心,当我们内心荡漾着诗意,用诗意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时,那么生活中就无处不是画、无处不是诗。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多年前,在火车上看过几页别人丢弃在茶几上的杂志,里边有一篇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的文章,文中,海德格尔引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人诗意地栖居,”并反复强调“人诗意地栖居,”的重要性。
读着先哲精辟而诗意的论述,饶有兴趣地跟着文字的意境反复品读了几遍,此时的脑袋越发的清晰,安静,仿佛忽略了车轮疾驰的杂音,闭上眼睛,满脑子都是“诗意”的幻象,沉醉一路风尘。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在荷尔德林诗境的基础上丰富了这句话的内涵。
今天细细品味,便有一种纯粹的感动,这源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对事物的感悟与理解有所不同,对生活也有了新的认识,生活不仅仅是生存,应该有情趣,有质量,有滋有味丰富多彩,自然而轻松的生活。
但是,绝大多数人受制于工作、生活、家庭等一系列的束缚,而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一不可见物以及其所内涵着的社会评价体系,也试图规训每一个人。
每人需有其位,而一旦定其位,就很难再脱离出来。
因此“诗和远方”成为众人所建构的一个美好想象。
个人理解,栖居是指人的生存状态,诗意是指通过诗性的心灵的解放与自由,在嘈杂忙碌的生活状态中剥离出一些过于倾注的清简之外的“杂芜”,使生活的节奏简洁而明快,生活的韵味充满温馨和谐的情趣,营造出一个“诗意的栖居”的精神家园。
海德格尔站在一个极其的高度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像我站在地垄沟子上,看着一群蚂蚁栖居在洞穴里出出进进,它们快乐着;我站在河边看见一群小鱼游来游去悠哉游哉,它们快乐着;我站在山岗上看见果熟花艳,莺鸣鸟啼,蝴蝶翩翩起舞,绿树摇曳多姿,它们快乐着;我站在草原上看见白云绿草牛羊成群,它们快乐着...我们人呢?为什么不去享受美好快乐的生活呢?按着自己的愿望,创造自己的快乐——或欢快,或热烈,或浪漫,或安静,或平淡。
热爱环境,热爱自然,愿:山长青,水长绿,天长蓝;人,和谐并快乐着。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2019.2.15.老木於沈阳。
我热爱的诗人一一荷尔德林阅读理解
我热爱的诗人一一荷尔德林阅读理解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海子荷尔德林一生不幸,死后仍默默无闻,直到20 世纪人们才发现他诗歌中的灿烂和光辉。
荷尔德林的诗,歌唱生命的痛苦,令人灵魂颤抖。
他写道:在这贫困的时代,诗人何为?可是,你却说,诗人是酒神的神圣祭司,在神圣的黑夜中,他走遍大地。
正是这种走遍大地的孤独,使他自觉为神的儿子。
他写莱茵河,从源头,从阿尔卑斯冰雪山巅,众神宫殿,如一架沉重的大弓,歌声和河流,这长长的箭,一去不回头。
一支长长的歌,河水中半神,撕开了两岸。
看着荷尔德林的诗,我内心的一片茫茫无际的大沙漠,开始有清泉涌出,在神圣的黑夜里涌出了一条养育万物的大河,一个半神在河上漫游,唱歌,漂泊,一个神子在唱歌,像人间的儿童,赤子,唱歌,这个活着的,抖动的,心脏的,人形的,流血的,琴。
有两类抒情诗人,第一种诗人,他热爱生命,但他热爱的是生命中的自我,他认为生命可能只是自我的官能的抽搐和内分泌。
而另一类诗人,虽然只热爱风景,热爱景色,热爱冬天的朝霞和晚霞,但他所热爱的是景色中的灵魂,是风景中大生命的呼吸。
凡·高和荷尔德林就是后一类诗人。
他们流着泪迎接朝霞。
他们光着脑袋画天空和石头,让太阳做洗礼。
这是一些把宇宙当庙堂的诗人。
从“热爱自我”进入“热爱景色”,把景色当成“大宇宙神秘”的一部分来热爱,就超出了第一类狭窄的抒情诗人的队伍。
然而,景色也是不够的。
好像一条河,你热爱河流两岸的丰收或荒芜,热爱河流两岸的居民,也可能喜欢像半神一样在河流上漂泊、流浪航行,做一个大自然的儿子,甚至你或者是一个喜欢渡河的人,你热爱两岸的酒楼、马车店、河流上空的飞鸟、渡口、麦地、乡村等等。
但这些都是景色。
这些都不够。
你应体会到河流是元素,像火一样。
他在流逝,他有生死,有他的诞生和死亡。
必须从景色进入元素,在景色中热爱元素的呼吸和言语,要尊重元素和他的秘密。
你不仅要热爱河流两岸,还要热爱正在流逝的河流自身,热爱河水的生和死。
诗意的栖居 海德格尔原文
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原文
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原文
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大概是这样,在世间兜兜转转,然后悄然离开,便自有了几分诗意。
而真实的情况是,走在光阴之上,人们往往习惯于寻找厚重,几乎遗忘和舍却了轻描淡写的美好。
诗意并非只有风花雪月,还有围炉煮酒,还有野渡舟横。
其实,在这个喧闹得几近狰狞的年代,诗仍是存在的。
只不过,在大多数人追逐宝马香车、华屋美服的时候,诗人们只得躲在角落里,借着月光默然落笔。
他们和他们笔下的文字,极少因其清雅写意而被推崇。
至于箪食瓢饮陋巷,更是被人们嗤之以鼻。
可以说,诗意缺失,无论对于哪个时代,都是悲哀。
为了打捞诗意,我们必须去到那个遥远的地方。
一千多年前的大唐,于岁月长河,是流光溢彩的刹那;于我们,是念念不忘的小楼烟雨。
无疑,那是个诗意纵横的年代,有着唯美的情怀和韵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意的栖居议论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意的栖居议论文“诗意的栖居”,这美丽的词语,诞生于荷尔德林的诗句,因海德格尔的引用并加以哲学的阐发而成为行走于历史和未来中的神谧之物。
它更是一个美好的梦想,一缕理想的光辉,一汪人类渴求的泉水,生命自由而逍遥的歌唱……让我们携手走进荷尔德林所神往的《远景》踏青吧:“当人的栖居生活通向远方,在那里,在那遥远的地方,葡萄季节闪闪发光,那也是夏日空旷的田野,森林显现,带着幽深的形象。
自然充满着时光的形象,自然栖留,而时光飞速滑行,这一切都来自完美;于是,高空的光芒照耀人类,如同树旁花朵锦绣。
”这美好的景象,这高山流水一样的情愫,这来自天上的神秘力量,震撼着二十一世纪贫乏的心灵。
但它不独属于荷尔德林,也不为海德格尔私藏于锦囊。
为什么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意的栖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样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诗人真正的人生,“栖居”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此句出自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为什么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意的栖居?诗意的方式有千百种,我最为赞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栖居。
那闲云野鹤的生活,那悠然自得的意趣。
我赞赏安然淡定的心态诗意地栖居。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世间万物,不论是良善抑或是丑恶,用公平的眼界去看待,会发现没什么大不了的。
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答案自是不同,有一句话说的好“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
守住本心,拥抱最单纯的自己。
任落花洒满一地,我漫步游走,平静的心海不泛波澜,会为美好驻足,但心不会染上颜色,为了心灵的纯净而喝彩,我愿远离高楼大厦,只愿闲适安居一竹屋。
人,诗意地栖居
人,诗意地栖居1、荷尔德林的诗荷尔德林(1770-1843),德国19世纪浪漫派诗人。
《人,诗意地栖居》是其一首短诗,如下: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仰天而问:难道我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是的。
只要良善和纯真尚与人心相伴,他就会欣喜地拿神性来度测自己。
神莫测而不可知?神湛若青天?我宁愿相信后者。
这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我真想证明,就连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纯洁,人被称作神明的形象。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绝无。
2、诗的各种形态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用荷尔德林这首诗,阐述过他的存在主义哲学。
哲学当然难懂,也容易引起误解——所谓的误解,也可以理解为有多种理解。
年轻时,不读这样的哲学,倒也不是什么损失。
及至年龄渐长,有了阅历和见识,还有些个人的感悟,或许能领悟一二。
真的懂,总好过自以为懂其实根本不懂。
“诗意”初看是个狭隘的定义。
但正如佛家所言,佛性在每个人心中。
佛性就是人性,只是被遮蔽了,仿佛是那镜子蒙了尘,看不清了,照见的是一片浑浊。
诗意也存在于人性中,下文将讲到我的理解。
对“诗意”的另一个误解和警惕,是误以为“诗意”只属于柔弱无力的书生。
这样归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朦胧派诗歌的影响。
再往前,是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轻轻地,我走了,正如轻轻地我来。
语境中充满柔和的情愫。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的三大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济慈,均英年早逝。
再到兰波这样短寿的诗人,以及我们熟知的诗人海子、顾城,诗人难免不让人想到柔弱、偏激,虽然其诗作令人惊叹,但其为人不可恭维。
浪漫主义是一种激情。
过于旺盛的激情,当然对身心有害。
拜伦就是一例。
我们可以从拜伦的诗歌中,读到激情对他的损伤。
但诗也可以是健康的,磅礴向上的。
远到《诗经》,再到《楚辞》。
路漫漫其修,吾将上下而求索,则体现了孜孜不倦寻求的信念。
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足够励志。
苏辛词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历史感厚重。
当然,也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人诗意的栖居荷尔德林原文
人诗意的栖居荷尔德林原文
请尝试写一篇——
还记得你在看书的时候,为了聆听鸟语和松林的空调,每天都会跑到小溪边?在坠入梦乡之前,你似乎知道,在这个造物主恩赐的夏季,你早已踏入荷尔德林?
被誉为初夏院落的荷尔德林,是个很勤劳的小镇。
黑灰色的石头地板铺满了整条小路,巧夺天工的手绘石雕镶嵌在秋千树上,院落里更是满眼绿意。
大自然在这里形成了一幅宁静容和的风景画,仿佛你来到了另外一个国度,穿越了时空。
在这块荷尔德林大地上,你可以沉浸于独一无二的氛围中,你可以在潺潺流水声中休憩身心,你可以在凉爽湿润的林舍间游走,你可以在清澈泉水中泡一泡脚,你可以在浓浓药香中找寻一种净空的意境,你还可以在野花风景下目送太阳高悬西边,你可以抚慰心灵,尽情享受山野风习素朴的乐趣。
被称为一方人诗意的栖居地,荷尔德林将带给你难忘的体验,令你心旷神怡,一夜熠熠生辉!因此,不论你是山水间漫步,情有独钟,抑或是想要放空自己,荷尔德林都能满足你的需求,无论四季更替,也无法改变它的秀丽情意。
荷尔德林诗选
荷尔德林诗选《人,诗意的栖居》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仰天而问:难道我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是的。
只要良善和纯真尚与人心相伴,他就会欣喜地拿神性来度测自己。
神莫测而不可知?神湛若青天?我宁愿相信后者。
这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的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
我真想证明,就连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纯洁,人被称作神明的形象。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绝无。
——————————————————————————————————————————————《故乡》[德] 荷尔德林译石厉正如船夫带着他的收获,从遥远的岛屿快乐地返回恬静的河边;我会回到故乡的,假如我所收获的多如我所失落的。
从前哺育我成长的可亲河岸,你难道能医好爱情带给我的烦恼?曾经在其中玩耍过的树林,如果我回来,还能再一次让我平静?在那清凉的小溪边,我曾注视着泛起的水波,河岸旁,我曾望着漂向远方的小船......不久我又要回来了,又要见到那些曾经与我相守的山峰,还有故乡让人安全的、也是让人崇敬的轮廓,就在母亲的屋子里,我和兄弟姐妹亲热地拥抱,我将和你们交谈,你们缠紧我吧,像绳索一样缠紧我,治好我的心病。
亲情如故!可是我知道,爱情带来的创伤不会很快痊愈,就是妈妈唱给我的摇篮曲,虽然一直安慰着我,却也不能将烦恼从我的胸中驱走。
因为诸神从上天赐给我们火种的时候,同时也赐给我们痛苦,因此痛苦永存。
我是大地的儿子,我拥有爱,同时我也拥有痛苦。
————————————————————————————————————————————《归乡》——致亲人荷尔德林阿尔卑斯的夜依然晴澈,浮云,凝聚着喜悦,将空谷深锁。
轻嬉的山风,飘忽无定,啸傲着,一缕幽光,从冷杉垂落,倏然隐没。
喜极而颤的混沌,渐急渐骤,稚幼却强壮,为云崖间情人的争斗欢呼着,在永世的隔阂中酝酿、翻涌,只因为晨光于其中不羁地绽露熹微。
只因为年华无边踵增,那神圣的光阴,那岁月,被恣肆地重排、组合。
惟有雷鸟省察着时序,在山间、在风里,翱翔着,呼唤着白昼。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2005年3月17日晚上,正在就读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写了一首《春雨》小诗,请我欣赏。
我很高兴,因为对她的写作我一向是非常支持的,投入的热情也特别多。
我对她的要求非常简单:文体不限,不要有“除诗歌外”的禁锢;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百无禁忌;写真话,不要假大空。
“什么是好文章?——很简单,写出来能打动自己的文章就是好文章。
”我总是这样对女儿说,女儿也一直按这个原则操作。
她的诗原文如下:春雨沙沙沙,沙沙沙,下春雨啦,下春雨啦!你们看——春雨就像一个画家,把小草、柳树画绿了,把桃花、杜鹃画红了,把梨花画白了……春雨也像一个歌唱家,把冬眠的动物唱醒啦。
把小朋友变得活泼起来……我在肯定她文章的前面部分后,还建议她最后能否写出小朋友在春雨中的一些真实情形或小朋友对春雨真实的内心感受。
经过斟酌,我们最后把它修改为——春雨沙沙沙,沙沙沙,下春雨啦,下春雨啦!你们看——春雨就像一个画家,把小草、柳树画绿了,把桃花、杜鹃画红了,把梨花画白了……春雨也像一个歌唱家,把冬眠的动物唱醒啦。
我们走出教室,跑进春雨,细数着春雨的点点滴滴……第二天,语文老师批下来了,居然获得了“两只蝴蝶”的最高奖励。
令她意想不到的是,老师还对“细数着春雨的点点滴滴”一句特别赞赏有加,连连赞叹它不但把小孩子天真活泼充满情趣的天性一览无余地显现了出来,而且把整首诗都写活了。
——好诗!好文章!老师说。
女儿高兴地对我讲述了这些经过。
但我听了之后,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相反,内心里却突然涌出了一丝悲哀:为什么只有大人(而没有小孩)才对大自然有亲近感?有由衷的赞叹?现在的电视剧、现在的大人们都很是欣赏淋雨的浪漫、躺在草坪上的悠闲,而这些本来应该是小孩的率真之举自然之举呀?这难道不是悲哀吗?我记得肖川博士说过这么一段话:如果一个人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怎样诗意地安居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啃得菜根,百事可做。
【答案解析】怎样诗意地安居大约是80年代初期,第一次从某篇文章的引文中读到荷尔德林的一句诗,当时的惊喜劲儿现在想起来还是一种享受。
这句诗是:“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
”这句诗如同魔力加于我身,使我的想象力腾空飞起,冥冥之中,看到了两种幻象。
一种是人所赖以生存的各种居所,包括洞穴,土、木、砖、石搭建的造型各异的屋宇,简陋的窗户上闪动着的光亮。
一种是劳动于大地上的人,持着笨重的农具,吆喝着牲畜,犁地,收割,建屋,汗流浃背,夯歌沉郁,民谣悠悠,身后的田野麦浪起伏。
而自己恰好是那充满劳苦人群中的一员。
后来我得知,海德格尔非常推崇这句诗,并以此为材料来诠释、推演他的哲学玄想,就更对它加倍珍爱了。
但是一直萦绕我心的是:究竟怎样才算诗意地安居呢?或者说,人怎样安居才算是“诗意地”呢?我想起十年前的一个初春。
在农村夜里浇麦田,下弦月当空照着,远处长长的渠道尽头,机井的水泵喷吐有声。
渠水流进麦田缓慢而神秘,我手拿铁锹来回查看水流,发现漏水就赶紧铲土堵上,弄得满腿都是泥水。
微寒的风吹着刚刚返绿的麦苗,发出一种柔软的声音。
我回望月色朦胧中的村庄,知道自己的家人正在热烘烘的土炕上熟睡。
天亮时,麦地浇完了,遍地闪着白亮的水光,想那麦苗正在幸福地吸吮着甘甜的水汁。
这时我扛起铁锨,迈动满沾着泥水的双腿,返回炊烟升起的村庄。
路上,我想起荷尔德林的诗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
”当时,感觉自己就是那种“诗意地安居”的人。
按照荷尔德林的诗句,我认为“诗意地安居”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劳动,广义的劳动,指人为了生存所进行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一切的生产、创造以及劳动的成果,还有在劳动中建立起来的各种联系,爱情、友谊、家庭等。
海德格《人诗意地栖居》
海德格《人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孙周兴/译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孙周兴/译此文原载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中译文原载孙周兴选编的《海德格尔选集》,这里刊出的是译者为中文版《演讲与论文集》新近校订的修订译稿。
这个诗句引自荷尔德林后期一首以独特方式流传下来的诗歌。
这首诗的开头曰:“教堂的金属尖顶,在可爱的蓝色中闪烁……”(斯图加特第二版,第一卷,第372 页以下;海林格拉特版,第六卷,第24页以下)。
为了得体地倾听“……人诗意地栖居……”这个诗句,我们就必须审慎地将它回复到这首诗歌中。
因此,我们要思量这个诗句。
我们要澄清此诗句即刻就会唤起的种种疑虑。
因为否则的话,我们就不会有开放的期备姿态,去追踪这个诗句从而应答这个诗句。
“…… 人诗意地栖居……”。
说诗人偶尔诗意地栖居,似还勉强可听。
但这里说的是“人”,即每个人都总是诗意地栖居,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一切栖居不是与诗意格格不入的吗?我们的栖居为住房短缺所困挠。
即便不是这样,我们今天的栖居也由于劳作而备受折磨,由于趋功逐利而不得安宁,由于娱乐和消遣活动而迷迷惑惑。
而如果说在今天的栖居中,人们也还为诗意留下了空间,省下了一些时间的话,那么,顶多也就是从事某种文艺性的活动,或是书面文艺,或是音视文艺。
诗歌或者被当作顽物丧志的矫情和不着边际的空想而遭到否弃,被当作遁世的梦幻而遭到否定;或者,人们就把诗看作文学的一部分。
文学的功效是按照当下的现实性之尺度而被估价的。
[1]现实本身由形成公共文明意见的组织所制作和控制。
这个组织的工作人员之一(既是推动者又是被推动者)就是文学行业。
这样,诗就只能表现为文学。
甚至当人们在教育上和科学上考察诗的时候,它也还是文学史的对象。
[2]西方的诗被冠以“欧洲文学”这样一个总名称。
但是,如果诗的惟一存在方式自始就在文学中,那么,又如何能说人之栖居是以诗意为基础的呢?“人诗意地栖居”这个诗句毕竟也只是出于某个诗人之口,而且正如我们所知,这还是一个应付不了生活的诗人。
海德格尔 人诗意地栖居
海德格尔书系海德格尔著 孙周兴译“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play5300倾情制作 存在的被遗忘这个诗句引自荷尔德林后期一首以独特方式流传下来的诗歌。
这首诗的开头曰:“教堂的金属尖顶,在可爱的蓝色中闪烁……”(斯图加特第二版,第一卷,第372页以下;海林格拉特版,第六卷,第24页以下)。
为了得体地倾听“……人诗意地栖居……”这个诗句,我们就必须审慎地将它回复到这首诗歌中。
因此,我们要思量这个诗句。
我们要澄清此诗句即刻就会唤起的种种疑虑。
因为否则的话,我们就不会有开放的期备姿态,去追踪这个诗句从而应答这个诗句。
“……人诗意地栖居……”。
说诗人偶尔诗意地栖居,似还勉强可听。
但这里说的是“人”,即每个人都总是诗意地栖居,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一切栖居不是与诗意格格不入的吗?我们的栖居为住房短缺所困挠。
即便不是这样,我们今天的栖居也由于劳作而备受折磨,由于趋功逐利而不得安宁,由于娱乐和消遣活动而迷迷惑惑。
而如果说在今天的栖居中,人们也还为诗意留下了空间,省下了一些时间的话,那么,顶多也就是从事某种文艺性的活动,或是书面文艺,或是音视文艺。
诗歌或者被当作顽物丧志的矫情和不着边际的空想而遭到否弃,被当作遁世的梦幻而遭到否定;或者,人们就把诗看作文学的一部分。
文学的功效是按照当下的现实性之尺度而被估价的。
[1]现实本身由形成公共文明意见的组织所制作和控制。
这个组织的工作人员之一(既是推动者又是被推动者)就是文学行业。
这样,诗就只能表现为文学。
甚至当人们在教育上和科学上考察诗的时候,它也还是文学史的对象。
[2]西方的诗被冠以“欧洲文学”这样一个总名称。
但是,如果诗的惟一存在方式自始就在文学中,那么,又如何能说人之栖居是以诗意为基础的呢?“人诗意地栖居”这个诗句毕竟也只是出于某个诗人之口,而且正如我们所知,这还是一个应付不了生活的诗人。
[3]诗人的特性就是对现实熟视无睹。
诗人们无所作为,而只是梦想而已。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选文来自新华网)德国诗人荷尔德林高声唱道:“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在享有物质生活的同时,能够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地栖居”,这是一种至上的境界。
人们渴望物质生活的富足,更渴望精神家园中充满美好的情愫。
这是一种诗化的生活,是一种诗意的人生。
我想起了上上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居斯塔夫·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
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按时看日出”和写作一样,是他的功课。
在寂静的黎明,刚刚苏醒的树木呼唤着他,略含咸味的风吹拂着他,玻璃般的草叶和他招手嬉戏,潮湿的土腥味沁入他的心脾,清脆的雀啾,充满果汁的空气,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绛紫或淡蓝的牵牛花……他俯在窗前,看到了早晨的第一缕鲜泽的阳光,他的生命受到了鼓舞,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被唤醒,他想起了某些被忘却的东西,看到了梦想、光明、生机和道路……“按时看日出”,让他的精神变的澄澈而明亮!让他在这个世界的栖居有了诗意!那是在世界的东方,在龙曦初驾的地方,一个大彻大悟的诗人抛却了污浊的官场,如一个漂泊多年的游子,迫不及待地归家寻找丢失的灵魂。
他高唱着“归去来兮”,兴高采烈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那种破茧的感觉,真正地可以被称为“爽”!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他,舒展着肌体的每一个细胞,贪婪地吮吸着自然富有诗意的神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秽,草盛豆苗稀,他用诗描绘着生活,他用诗流露着轻逸且诗意的人生哲学的渴望,渴望个人具有这样的哲学气质,让生活变成一首诗。
瓦尔登湖畔,梭罗先生过着一种简单、充实而极富诗意的生活。
“他这样寂静,又这样寂寞,又是这样的愉快”,他坐在一根圆木上吃饭,“小鸟偶然飞过来,停在他的胳膊上,啄他手里的土豆。
”他悠闲地穿越村子,吹着口哨,像微服出行的小王子。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选文来自新华网)德国诗人荷尔德林高声唱道:“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在享有物质生活的同时,能够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地栖居”,这是一种至上的境界。
人们渴望物质生活的富足,更渴望精神家园中充满美好的情愫。
这是一种诗化的生活,是一种诗意的人生。
我想起了上上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居斯塔夫·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
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按时看日出”和写作一样,是他的功课。
在寂静的黎明,刚刚苏醒的树木呼唤着他,略含咸味的风吹拂着他,玻璃般的草叶和他招手嬉戏,潮湿的土腥味沁入他的心脾,清脆的雀啾,充满果汁的空气,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绛紫或淡蓝的牵牛花……他俯在窗前,看到了早晨的第一缕鲜泽的阳光,他的生命受到了鼓舞,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被唤醒,他想起了某些被忘却的东西,看到了梦想、光明、生机和道路……“按时看日出”,让他的精神变的澄澈而明亮!让他在这个世界的栖居有了诗意!那是在世界的东方,在龙曦初驾的地方,一个大彻大悟的诗人抛却了污浊的官场,如一个漂泊多年的游子,迫不及待地归家寻找丢失的灵魂。
他高唱着“归去来兮”,兴高采烈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那种破茧的感觉,真正地可以被称为“爽”!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他,舒展着肌体的每一个细胞,贪婪地吮吸着自然富有诗意的神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秽,草盛豆苗稀,他用诗描绘着生活,他用诗流露着轻逸且诗意的人生哲学的渴望,渴望个人具有这样的哲学气质,让生活变成一首诗。
瓦尔登湖畔,梭罗先生过着一种简单、充实而极富诗意的生活。
“他这样寂静,又这样寂寞,又是这样的愉快”,他坐在一根圆木上吃饭,“小鸟偶然飞过来,停在他的胳膊上,啄他手里的土豆。
”他悠闲地穿越村子,吹着口哨,像微服出行的小王子。
诗意栖居与伊甸园世界—荷尔德林和顾城诗的诗意比较
诗意栖居与伊甸园世界—荷尔德林和顾城诗的诗意比较对存在我们又太早。
存在之诗刚刚开篇,它是人。
海德格尔:《诗人思者》这个时代正是一个上帝之离去,上帝的缺席时代,但在贫乏的时代里,诗人何为?诗人所追求的诗意栖居的伊甸园世界在何处,顾城用一生的生命去实践追求,最后留给我们的答案是选择离开。
对于存在之诗的开篇的人,尤其是诗人何为,荷尔德林在《致流浪者》中似乎告诉我们与欢乐的神明同返故园。
荷尔德林和顾城的诗都有回归的主题,故园、童年与自然是在其诗歌中多次出现的意象。
但是这些意象所透露的诗的本质是什么,诗人建构的精神的故乡安放在何处,面对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二元对立,诗人内心充满矛盾挣扎,从精神上无可奈何的选择与世界决裂,自杀或发疯。
荷尔德林的诗意栖居海德格尔的极力推崇荷尔德林的诗意栖居,同时被本雅明称是黑夜中的光芒。
在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诗人寻求的世界意义依托于其诗歌而存在。
荷尔德林的诗意栖居源于《人,诗意的栖居》这首广泛流传的诗歌。
人,诗意的栖居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仰天而问:难道我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是的。
只要良善和纯真尚与人心相伴,他就会欣喜地拿神性来度测自己。
神莫测而不可知?神湛若青天?我宁愿相信后者。
这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的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
我真想证明,就连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纯洁,人被称作神明的形象。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绝无。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回答了对纯属辛劳的疑问,这是良善和的纯真的心自我的度侧,所以想证明在人是充满劳绩的诗意的安居在大地之上的。
人比璀璨的星空纯洁,可以作为神明的形象。
这是纯粹的诗,它纯粹如剑,切入生命的本己的根据。
【1】在他的另一首诗《浮生的一半》中,诗人有透露了对现实世界的迷茫,冬天的来临,诗人心中充满惆怅和忧郁。
浮生的一半悬挂着黄梨长满野蔷嶶的湖岸映在湖里可爱的天鹅你们吻醉了把头浸入神圣冷静的水里可悲啊,冬天到来我到哪里去采花哪里去寻日光和地上的荫处?四壁围墙冷酷而无言,风信旗在风中瑟瑟作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尔德林诗意的栖居原诗托翼于山林深处,
我从心底深处熠熠生辉。
我自然地栖居在这里,
在这些石头和树木之间。
我和野兽、鸟类和花朵
交相辉映,共同展开生命之歌。
在这片宁静的天地里,
我闻到了自由的芬芳。
我遇见了灵魂的伴侣,
在她的眼中,我看到了恍若新生的世界。
通过她,我探索生命的深处,
在诗意的铺陈中,我领略心灵的美妙。
这里是我的家园,是我一生的归宿,
我将始终保持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
在这里,我找到了自己的栖息之所,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荷尔德林诗意的栖居。
- 1 -。